篇一:《余秋雨散文摘录》
余秋雨散文集文字拾掇
1、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2、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3、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关于年龄》
4、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最后的课程》
5、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那
里。---《三峡》
6、与没有责任感的男人谈恋爱,就像与朝雾和晚霞厮磨,再美好也没有着落。他们是男人,是已经长大的男人,再多情也不应该把女友的耳畔当作他们唯一的讲台,男人的讲台理应在更大的空
间。---《这样的男人》
7、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艰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大桥的寓言》
8、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耻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9、其实,世间的一切平庸和杰出的界限也就在这里。何谓平庸?做加法,层层叠叠的人云亦云;何伟杰出?做减法,力求简单的直奔事实。
10、真实老被嗤笑,因此杰出者总是数量不大。人们总想躲开遗憾,因此,更大的遗憾总是紧紧跟随。---《遗憾的真实》
11、与谬误辩论,很可能获得真理;与无聊辩论,只可能一起无聊。
12、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是不是新事;出一个高招,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高招。任何真正的创造都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对社会适应的突破、对民众习惯的挑战,如果眼巴巴的指望众人的理解,创造的纯粹性必然会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
13、回想一下,我们一生可以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深刻理解,父母缔造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灯下回信》
14、珠穆朗玛峰上寒冷透骨,已无所谓境界。世上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15、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
16、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收藏昨天》
17、据说本来每家的小媳妇最爱坐在门口编织花边,后来旅游者多了,她们便躲进屋去,悄悄美丽又悄悄苍老,留下一街安静。
---《与平庸一起栖宿》
18、简朴不等于寒碜。在这里,总统的排场闹得越大越没有对象。历来的统治者的装模作样都是为了吸引他们心中千万双仰慕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类的高低尊卑、升沉荣辱,更不会化作春水来环绕欢唱。
---《生命的理由》
19、历史的转弯处大多并不美丽,就像河口上常常聚集着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丽的转折一定是修饰的结果,而修饰往往是历史的改写。
20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伤害你的,也是一样。
21、原以为渡过那隐秘的河湾后一切都会挺直、敞亮、欢快,其实根本不是,正像幸福是一种接力赛,灾难也是一种接力赛,而且两条跑道往往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隐秘的河湾》
22、前辈学者身上有不少我们不必继承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征,不少年长的文化人甚至打着文化的旗号噬咬文化、破坏文化,因此,不能一见白发和皱纹就失去警惕。
23、世间的大判断,不分行业。{余秋雨散文集}.
24、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25、我们不是高大的伟人,但我们有资格骄傲,历史给我们的权利并不太多,但灾难毕竟教会了我们嘲笑。---《我能听到》
26、真正的人生选择,是一种缺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在中国,没有先例就没有说服力。
27、人的一生,陪在一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需短短的一截,便终生铭记。我说过,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28、每个人都会对人生中最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人物一一告别,却无法预想告别的方式,母校,我就这样向你告别。车轮快速碾过湿漉漉的落叶,悄然无声。
---《湿漉漉的落叶》
29、我平生见过的所有灾难都来自于虚假,大家总把灾难的起因解释为邪恶。其实,以虚假为坐标,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那么走吧》
30、犯人未必是坏人,坏人未必进监狱。
31、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从废墟到废墟》
32、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都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3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必要一直走到底?硬是把脚印延续至今究竟是福是祸?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去辨别一下别人的脚印,研究一下他们离去的原因。这就必须去远山,地里的远山和时间的远山。请不要指责我不务正业。中国文化人千年走一回并不嫌多。如果把比喻格局缩小一点,那就不妨说,世界本是一所文明的学校,今年是这所学校的盛大校庆,我们中国属于最早入学的那几届,需要在返校之日寻访一下早年同窗的踪迹,捕捉几许早已远去的下课钟声。这是一种天然使命,不必让谁来批
准。
---《选择荒凉》
34、这是一场比赛,后来出现了异常情况,很多赛手半途失踪,而坚持跑下来的却不得已闯入了一个百米短跑赛场,起步不久的年亲运动员们在身边健步如飞,裁判员也按照短跑规则在衡量,这场比赛关乎现实生存尊严无法回避,也使远途而来的选手略感委屈。但是委屈什么呢?寻找不到当初的赛场和选手,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35、在踏访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中华文化不像当初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她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间的深刻冲突。历史意志要求强蛮、突进、跨越,文化伦理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
--《雨中的白发》
36、飞机追着夜色走,只怕被黎明赶上,于是十几个小时全是黑夜,等到不想飞了,一停,黎明和雅典一起到来。
37、也许我们没有权利取笑它,它辉煌在二千五百年前,而飞机出现的年代,早已悠然退出了争夺辉煌的竞赛。
38、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永远值得我们仰望的地方。
39、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肌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永恒的坐标》
40、如果缺少心理弹性,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不是灾难本身,而是那种自我惊吓,就像听到警报踩死一片人那样。因此,在绝大数情况下,我们宁肯做街上不慌不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的路人,而不必去做那个预言灾祸的星象家。
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我们的文化,应该由小智走向大智。
---《雅典地震》
41、审美畏怯是一种奇特的情绪,大多产生于将见未见那些从小知名的重要物项之时,年轻时候会欢天喜地地直奔过去,而年长的时候便懂得,人世间这种不让人失望的重要物象并不多,看掉一个就少一个,因此愈加珍惜,不怕没有看到,只怕看到时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把一种隆重的机遇浪费
了。
---《畏怯巴特农》
42、我想,所谓的文明的段残,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而是一片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全不知为何意。为此,站在尼罗河边,对秦始皇有点想念。
43、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而秦始皇却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我们现在读几千年的古书,就像读朋友刚刚寄来的信件,这是其他几种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44、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最大的感慨是:我们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们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就像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的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之后轰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多么叫人敬
畏。
45、金字塔至今不肯袒视为什么要如此永久,却不小心透漏了永久是什么。永久是简单,永久是糙砺,永久是毫不弯曲的憨直,永久是对荒漠和水草交接的占据,永久是对千年风沙的接受和滑落。
无法解读是埃及文明的悲剧,但对金字塔本身而言,它比那些容易解读的文明遗物显得永久,通俗是他人侵凌的通道,逻辑是后人踩踏的阶梯,而它干脆来一个漠然无声,也就筑起了一块壁垒,因此还可以补充几句:永久是对意图的掩埋,是把复杂的逻辑化作了朴拙。
---《石筑的<易经>》
46、今天早晨一推窗,涌进满屋子清凉。
47、最恣肆的汪洋直逼着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热闹紧邻者千里单调,最放纵的游弋熨帖者万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当,不需要人类指点,甚至根本没有留出人的地位。
---《荒原沧海》
48、任何一种文明的复兴,都以自我确认为前提,而广泛的自我确认,又以沟通和普及为前提,说起来这也是中华文明强于埃及文明的一大优点。
---《文化以沟通为业》
49、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总是振振有词。
50、在滴水寸草间都很难留下来的地方所留下来的一点点文明,竟然经由卑劣之手变成了闹市间的花天酒地,文化盗贼有文化,但本质还是盗贼。
---《海已枯而石未烂》
51、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实在不知道该不该把它划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如果不划入,那么有许多智慧故事、历史事件便无处落脚;如果划入,那么文明和野蛮就会分不清界限。
52、其实人折腾人的本事,要算中国最发达,五六千年间不知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智慧耗尽在这
里。
---《向谁争夺》
53、我下到一个考古坑,仔细的看了一座观察塔的遗迹,心想早在一万年以前就有人骄傲地守望者这座城市了,而现在的城市竟然那样破败和不安全,如果古塔不坍,守望的眼睛不知是否会下泪。
54、次出现在很少有其他美丽,只有几丛从“神的花园”遗落到今天的花,在飞扬的尘土间鲜艳,鲜艳了一万年。
---《鲜艳了一万年》
55有时我们在路边看见一丛绿草,便停步俯身下去,争论着它属于哪个种类,却没有人敢剥下根来仔细看,因为它太不容.我们站起身来搓搓手,常常自嘲身大河文化的子民,平日太不知爱惜,爱惜那清晨迷蒙于江面的浓雾,爱惜那傍晚摇曳于江面的芦苇。
56、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很相像,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我们看到的是:所有的贫困都大同小异,一踏入富庶则五花八门。
57、世间有太多不平事,有的国家你永远需要仰望,有的国家你只能永远同情。
---《幽默的笑意》
58、它彻底逃离了文明的视线,差不多有一千年时间,精美绝伦的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不再有人记得,但他们都还完好无损的存在着,只与清风明月为伴。
59、佩特拉以它惊人的美丽,对此(人类对文明的夸张、记载等)提出了否定。它说,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
---《文字外的文明》
60、今天去巴比伦,光说这六个字,就有童话般的趾高气扬。
61、我并不反对一切古迹复原,而对那些打上了强烈沧桑感的遗迹,万不可铲平了重建,甚至连“整旧如新”也不可以,人们要叩拜的是历史艰辛、满脸皱纹的老祖母,“整旧如新”等于为老祖母植皮化妆,而铲平了重建则等于找了个略似祖母年轻时代的农村女孩,当作老祖母在供
奉。---《奇怪的巴比伦》
做了一份笔记摘抄,摘自《余秋雨散文集》。时隔三年,重新整理那些文字、重温当年在文字间徜徉的愉悦心情,体会作者那些哲人一样的思考和诗一样的文字,一些不变的记忆涌上心头,是啊,总有
篇二:《余秋雨散文八大妙招》余秋雨散文的八大招数
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以来,名声鹊起,受到海内外华人的广泛好评和关注,他相继又推出了《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开创了余氐大文化散文的新路子,不仅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他散文中的文化批评、人文反思、人性溯源也引起了文化学术界的批评和讨论,见仁见智,葆贬皆有。在文学退潮的时候,他的散文大多是畅销书,特别是《文化苦旅》十年来稳居畅销书行列,盗版书也居前茅,余的所有文学作品都被盗版。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又是作家中有影响的学者,还是目前为止旅行最多的文化人,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亚欧大陆,可称为华夏第一学人。他阅历较丰富,出生浙东乡村,在上海受过良好教育,下放农场劳动,文革曾卷入石一歌写作组,小试锋芒,后潜心教学,成为年轻的戏剧文学理论家。又被推上学院院长的位子,体会了官场春秋。九十年代辞官“下海”,专心文化研究和散文创作。其散文结论宏大,知识渊博,古今中外,直逼人性。他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其作品多次获得海内外文学大奖。但有趣的是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是矫情,狂妄。可以说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
笔者也是余秋雨散文的爱好者,既不同意一些批评者对余秋雨的带有情绪化的批判,甚至是人身的攻击。也不认为余的散文就是西方如来宝座上的真经,完美无缺。余秋雨真的成了导师?他只是文化拓荒者,文化建设者。他是个性情中的学者,他是个行呤诗人,他的作品总体是他人格的真诚表露。要想客观评价余秋雨,只能从其作品入手,作一客观入理入情的分析,才能服人服已,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中国的散文创作从春秋的诸子百家至今天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出现了许多散文大家,庄子和孟子,司马迁,唐宋八大家等;留下了无数的佳作,《古文观止》只是一个侧面;湧现了风格不同的流派,什么性灵,什么公安,什么风花雪月,什么匕首投枪;写散文无非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几种手法,无非讲究情景交融、形神相聚,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定义又是无界定的,除了诗歌、戏剧、小说,几乎包罗万象。散文是最好写的,小学生都会,但散文又是最难写的,难在写出新意,写出真情。散文没有什么情节,吸引读者也是难的,但余秋雨的散文一度席卷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余秋雨的散文好在什么地方?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余秋雨靠什么打动读者?这是我读余秋雨常常思索的。武林高手一般都有绝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武林界有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样样精通的人是很少的。我感觉,余秋雨的散文运用了多种手法,其来源都有师传,但经其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套路,我称之为余氐套路,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余秋雨的散文一般运用了八大招数。
一、传经觅道的主题先行
文学创作是意为气先,还是气为意先,是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有人是有了情感倾泻的欲望,引发了创作的冲动,也有人是想通过创作倾吐心中的“块垒”,
阐述思想或疑惑。余秋雨的写作目标很明确,是意在气先。他在创作《文化苦旅》时,先有一个蒙眬的主旨:远祖废墟,当代愁虑;一已笔触,世间话语。他要在历史转型的时刻,带着当代人的愁虑,走向春秋战国,走向魏晋,走向汉唐,走向苏东坡,走向十万进士。一句话,他要勾通古今中外,他要吞吐万里河山,他要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他要重建废墟上的文明。
如果说在文化苦旅中还不十分明显,还保留了一些真挚朴实的情感,平易近人的作风,而到《山居笔记》中,主题先行更明确更突出了,寻根觅道的味道更重了。余在自传中说,“我借东北的流放者来讨论中国文化的生存灾难;(流放者的土地)借苏东坡的遭遇来讨论社会灾难与群体生命的关糸(苏东坡突围);借岳麓书院来讨论文化应该如何来救助愚昧的灾难(千年庭院)。”《山居笔记》就是探讨中国文化与社会灾难的文化论文集,只不过用文学着意地包装,精心地打扮。
他后来写《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更直言不讳,考察人类各大文明的遗址,比较中华文明与古代其它文明的异同。对于欧亚文明的考察,使他得出了关于中华文明之所以千年不蓑的八点感想。
但在文学创作中,主题先行也会在作品创作中带来困惑,留下遗憾。余秋雨从学术跳到文学创作时,也有过深深的困惑与苦恼,“好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质感的感觉糸统,因此必需避免逻辑结论。”“在散文写作中,逻辑结论就像铁栅栏,把世界的无限春色都关在外边了。”(借我一生)余秋雨把学术引进散文,把散文写成论文,虽然是个不错的开拓,但过多的书脂气破坏了天然平易的散文意境,刻意地借助文学的手段去宣扬某种思想,推行某种文化或价值观,必定会损坏散文的文学本质。他的后几部作品的成就都没有达到《文化苦旅》的水平,这恐怕是个主要原因。
二、亲身游历的山水与名胜
余秋雨的散文表面是山水游记,实质是文化寻根。山水只是背景,只是表象。他要从山水中寻找生命的真蒂,文化的根源。他的文章如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走出来的,诚如他在《千年一叹》自序中说的,“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与精细相比,我更倾情粗糙。”
山水文化在中国有着优秀的传统,从屈原到司马迁,从谢灵运到苏东坡,许多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游历有感而发,也历来为读者喜爱。余秋雨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余秋雨笔下,莫高窟的神秘,月牙泉的阴美,阳关的粗放,三峡的秀丽,洞庭湖的开阔,庐山的诗情画意,不仅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是文章的不可缺少的背景。
余秋雨描写风景的手法多种多样,在《三峡》中,用的是全景描绘法,从白帝城开头,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一一道来,重笔渲染神女峰,轻轻带过王昭君家乡和屈原故里,让读者对三峡有个全景的感观。
在《沙原隐泉》中用特写的手法描绘沙山和月牙泉,“夕阳下的绵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那种自然造化的神秘与神奇使我非常向往,我还没去过敦煌,没见识过沙海与月牙泉。
《柳候祠》中用的是白描手法,“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刻。所立石碑,皆为后人凭吊纪念文字。”简洁自然,平实朴素。
余的写景有的是实写,有的是虚写,最有特色的是用虚实结合法描绘都江堰的水势,“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动,一种隐隐隐约约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
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还是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抖。”这段写水的文字虚实结合,妙不可言,我去过都江堰,真的感受到了余秋雨笔下的那种震撼与神奇。
余秋雨通过游览不仅介绍了大好河山,还考察了风俗人情。他不是简单的将风景介绍给读者,而是融入了他的思考,他的独特的眼光,让没去过的人想去看看,去过的人有了新的感受和发现,不由感叹一声,啊!游山玩水还有学问。
余秋雨的游走虽然也经历过艰苦,甚至风险,但与张謇、玄奘、徐霞客相比,又是昂贵的,豪华的,他以一知名学者的身份,游走四方,有现代交通工具,有朋友接待,(有时还有妻子陪伴)有专家讲解,能尽情饱览景区的风光,广泛收集文史资料,这不是一般的游客所能享受的。更别提由凤凰卫视组织的亚洲和欧洲的专题文化考察。丰富多彩的风景名胜是余散文中最重要的原素,也是最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
三、流传千古的名人达客
中国山水文化是文人鼓吹出来的,文人大多官场不得意,于是游走山水,将一腔济世为民的豪情,将一已的喜怒哀乐都泼洒在山水上,景以人名,人以景传,山水名人于是融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代代传承,余秋雨深得其中真蒂,他在苦旅中,与一个个历史名人进行了剖心置腹的交谈,进行了人生真蒂的探讨。
在《阳关雪》中,他与王维一起咏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柳候祠里,他抚摸柳宗元塑像,歌咏柳州八记。在都江堰傍,他惊叹工程的雄伟,仰视李冰父子的神庙。在岳阳楼上,他与范仲淹一道观赏八百里洞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苏东坡突围》里,他对这位大师近乎顶礼膜拜,为他的被小人攻击、损毁愤怒不已,为中国人不懂得爱惜自己的大情由而伤心感叹。在《哀希腊》里,他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柏拉图一起漫步在爱琴海边,探讨人类文明的起源。在印度塔克西拉的国际佛学院,他拜会了一千多年前的老乡法显和玄奘。总之,余秋雨是喜爱名人的,他的旅行都有名人相伴,一点也不寂寞。他的文章几乎可以开列出一个古今中外名人录。
余秋雨写名人有几种手法。一是当小传写,如写苏东坡,基本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名人与情景与主题结合得比较好,特别是苏东坡在黄州创作前后赤壁赋的经历。一是充任思想评说的论据与背景,如《青云谱随想》里的画家八大山人、徐文长等。一是当商标用,某某名人来此一游,有记在此,增加文章的厚重感,如《庐山》里的司马迁、慧远、陆修净、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等。还有些完全是世俗的做法,风景本无名,全靠名人撑,像《狼山脚下》里写到的骆宾王,与狼山有什么关糸,历史上还是个谜,他的墓是真是假也不清楚,至于张謇是个现代名人,是南通人,还说得过去。但有多少人知道狼山呢?狼山我去过,确实没什么看的,狼山只是余散文中的背景与道具。
名人有影响力,名人有故事,名人有崇拜者,名人是文章的大料,但名人引多了,写多了,会给人拉大旗的感觉,也会有些副作用,连余秋雨也感受到了,“天底下的名山名水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鼓吹得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吟咏的景致和情怀扰乱,于是山水与文人原告的对应关糸不见了,文人也就不再拥有此山此水。看来,这是文人难于逃脱的悲哀。”(庐山)不知余秋雨先生是否也是在评说自己?
四、精心裁剪的史料和名人诗文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丰厚的文史底蕴,那一条条精心裁剪的史料,那一段段中外名人的诗文,支撑着文章的骨架,引导读者进入古今中外的历史画廊,帝王将相的文功武治,文人骚客的诗词文章,清朝流人的人生苦难,十万进士的科考历程,使读者开眼界,长见识,让沉寂在二十五史的人物故事、历史流变轻松地走进了普通读者的心灵,“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过去也有专家学者写科普性的历史文章,但用大散文的形式解读历史文化,余秋雨是第一人。
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看似写承德避暑山庄,实质在探讨清王朝由康熙、乾隆盛世到清末蓑败的历史,引用的史料不光是明实录,清史稿,还有皇家档案,读到康熙叙说“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狼九十六只,野猪一百三十三只,哨获之鹿已数百。”我感到震惊,有这样体魄和勇气的皇帝肯定会大有作为。余在叙说清初的文字狱中,不经意地引用了李顒、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一串文化人,使我对仕人由反抗异族入侵到皈依新王朝了新的认识。
在《风雨天一阁》里,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也一步步走进天一阁,走进中国文化古籍的殿堂,余先生给我们上了中国的私家藏书的启蒙课,教材很丰富,有《天一阁藏书记》、有《范氐家谱》,有中国藏书史,有四库全书成书的经过,有黄宗羲在天一阁读书做学问的记载,一个天一阁,却记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程。
《流放者的土地》是反映清末流人流放东北的悲惨历史的。作者在文章里就说明使用了谢国祯的《清初东北流人考》和李兴盛的《东北流人史》、《研堂见闻杂记》。还有当初流放宁古塔的流人的文集,如方拱乾《宁古塔志》、吴振臣《宁古塔记略》、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杨宾《柳边记略》、英和《龙沙物产咏》。所用史料之丰富令人折服。在文中作者还适时引入诗文,丁介的两句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说明当时读书人多被流放。
戴梓的“同是冰天谪戌人,敝裘短褐益相亲。”使人感受到流放的读书人患难与共、渴望友情的心态。增加了文章的情感和力度。
在《三峡》中,作者引用了余光中咏叹李白的诗,舒婷《神女峰》的诗,与三峡风光相互映衬,大放光彩。
在《道士塔》中,他引用了一位青年诗人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诗,表达了当代中国人对那段屈辱历史的愤怒和反思。
余秋雨把散文当学术做,他有着与他同时代人少有的优势,他不无自豪地说,中学毕业时就熟读了屈原、庄子,能熟练地背诵几十篇范文,在文革中他因病在家乡一个山中图书馆浏览了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对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有了全面的研读。后来他又攻读了西方文化典籍,可以说是学贯中西。他引用史料有两种方式,一般是化作自己的语言,娓娓道出;一种是直接引用原文,增加文章的信度和力度。
不过余秋雨“掉书袋”的手法也引起专家学者的非议,不深刻不全面不准确,还时不时出现误差或纰漏,有人专门咬文嚼字,写专著批驳,余先生很不服气,用调侃的口气说,我是在喝茶,你却要与我讨论茶的分子式,不是一回事。我有些不同看法,余先生的茶不光是自己品味,是泡给读者喝的,那么读者有权利品说,你这茶正宗不正宗,或者说泡法对不对,余先生为什么不能改进一下,让读者喝到更淳正清香的好茶呢?
五、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
小说是靠故事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而散文一般是靠情感和哲理来征服读者
的,在散文中适当地穿插故事,有不少作者也有过,但余秋雨运用得十分频繁和熟练,让文章变得轻松生动,也克服了大文化散文的凝重和抽象的弱点。
在《十万进士》里,他引用了《唐摭言》中的一个读书人的故事。这个名叫公乘亿的人,为了科考,在京城滞留了十多年,家乡音讯不通,家乡传说他死于京城,其妻来京城奔丧,但两人相见不相识,经故人提醒,两人才抱头痛哭。这个故事比所有的评说更能揭示科考制度的残酷与无情。
读《五城记》印象不深,但兰州那个马师傅那叫人难以忘怀。当一个名演员因冤狱坐牢,无一人探望,连妻子都离他而去,只有这位马师傅去看望他,连续二十年不断。当那位演员平反后,重新走红名震全城的时候,马师傅却不管他用什么方式来表示感谢和报答时,马师傅全不接受,只是在他每天来吃牛肉面时,投以轻轻一笑。马师傅的为人代表了西北汉子的大度仁义与无私,这个人物与兰州一样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老屋窗口》讲述的阿英的故事也十分感人。阿英是个乡间姑娘,因抗拒包办婚姻。在老师的帮助下,十五六岁与五六岁的作者一起上小学,她每天要翻山越岭上学,当她走在崇山峻岭中时,作者还在梦中,她那红色的身影出现在山上时,就是母亲呼唤作者起床的讯号,作者对这个童年的记忆终身难忘。这个故事支撑起老屋窗口,也支撑起作者对美的希望,“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显得分外耀眼。”尽管这个问题乡间女人后来终身劳作,默默无闻,却深深印记在作者的心灵中。
《信使》和《酒公墓》基本是在讲故事,是靠故事来支撑文章的。
在《庐山》一文中他讲述了虎溪三笑的故事;在《狼山脚下》中他讲述了骆宾王与宋之问夜晚对诗的故事;在《西湖梦》里他讲述了林和靖的故事;在《酣睡寒风中》他讲述了文革中造反派将不愿出早操的学生连床抬到操场上示众的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哈哈一笑。
余秋雨讲述的故事有三种情形,一种是广为流传的,如虎溪三笑,如巫山神女;一种是听朋友讲述的,如马师傅;一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如阿英的故事,《老师》中回忆中学时的老师。而亲历的故事更为亲近,动人。
六、滔滔不绝议论夹抒情的叙述模式
在散文中运用议论和抒情的的手法很正常,也很必要。许多散文大师都有妙用议论和抒情的佳作,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杨朔的《荔枝蜜》,秦牧的《土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而余秋雨散文中的叙述很独特,叙述中夹着议论,议论中又不泛抒情,知性与感性揉和在一起,且篇幅很大,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成了余氐散文的重要特点。
在《道士塔》中,叙述了王道士将珍贵的敦煌文物廉价地卖给外国传教士后,作者感叹不已,“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在〈流放者的土地〉里,他赞叹苦难中的友谊,“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其它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了。”
在〈苏东坡突围〉里,他用诗化的语言倾泻对大师的同情及对小人的憎恶,“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缰绳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有中国特色成了罪恶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有人嘲笑余这段文字太
篇三:《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论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内容提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界出现了散文热,涌现出许多作家和他们的新作。其中有一位作家,其作品掀起了全国性的新散文写作潮流,同时引起了文学界褒贬不一的议论。他就是余秋雨,其作品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文化取向、语言取向和价值取向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独步文坛。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及其部分作品,就其体裁、文化意识、语言、表现形式等四方面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文化艺术特点{余秋雨散文集}.
余秋雨是学者出身的作家,也是一位游历丰富的作家,他不仅走遍了华夏大地,还游遍了欧亚大陆。他的散文以“游记”为依托,写景与叙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涵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温良敦厚,凭借山水风物探求民族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秘谛,表现出强大深厚的文化反思、理性批判和现代精英知识分子人格重构的启蒙精神。余将厚重的历史用华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光,风趣的议论包装起来,一下成了最畅销的文化食品,不仅在文学学术界,更受到大众的喜爱。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直至《霜冷长河》、《千年一叹》,余秋雨开创了余氏文化散文的新路子,对当代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的集子里,无不闪耀着他那语言运用、历史功夫
和思想内蕴的极致,这是他文章的精华和气脉所在,也是始终令人动情、沉思、惊觉的根源。
同时余秋雨又是一个争议最多的作家,可以说在全国出现了一种“余秋雨现象”。近年来,他受到批评也是空前的,有从质问余秋雨为什么不忏悔;有人评说余秋雨的散文程式化,虚假化;有人抨击余秋雨好为人师,处处以学者、导师身份说教。如今,余秋雨已辍笔散文创作。在我看来,我们应该从其散文创作脱颖而出的道路中,对散文文体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