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后感------成功之路贵在坚持重在行动》
成功之路贵在坚持重在行动
------读《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有感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一些竞争、一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批评和嘲讽。面对这些不顺心的事情,每个人有着自己的做法。有些人会埋怨上天的不公,怀着讨厌、憎恨的心情过一生;也有些人会从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从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与进步。《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一书,它浸透着不断提升自身的人生观,给我们以适应、把握世界的心灵。没有说教意味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人生的真谛:在这个非理性的世界里,也许充满了种种的不公正和令人窒息的罪恶。对待世界的方式有很多种,重要的不是别人如何,而是你如何。追求幸福、财富、关爱是人生的权利。
人生如同一条河流,它静静地流着,有时激越,有时舒缓,于不经意间收获最美的风景。动手去做,打破空想也许是《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最简单但又最有意义的启发。动手慢慢做,困难得以征服,自我得以超越,于是托特建成了贯穿巴拿马的铁路;乔治挖出了法国人挖不出的运河;身无分文的洛克菲勒成了百万富翁。怀有梦想的人很多,但实现梦想的人太少,最伟大的力量在于动手。言不行、行不果,绝大多数人沉沦在很多微不足道的借口中,梦想很容易,实现很难,仅仅一个自我已难以逾越,何况其它各种纷扰?找借口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人们可以找到很多的借口来自我安慰,掩饰自己的错误。再完美的借口,也无益于事情的有效解决,只能使我们疏于努力,远离成功,而人的行为来自自己的大脑思维,思
维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维就决定了他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人人都想成功,但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总结失败的经验以达到成功的目的才是关键,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这一点在工作中我深有感触,在制丝车间做电气维修工这几年经常会遇到各种设备故障,有些故障不下功夫去钻研是没办法解决的,最终只能请设备厂家来进行维修,从而耽误了生产进度、影响了产品质量。在面临故障时,下功夫去钻研,理清楚工作原理、控制思路,查阅资料,反复试验,只有坚持去做才能真正的把故障排除,问题解决。每当解决一个这样的故障,我的心里总是非常的舒畅,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雄鹰有飞翔的翅膀和搏击长空的理想才会永远在天空飞翔和搏击!井底之蛙没有跳出深井的本领,更没有了解更广阔世界空间的思维,他们注定一生都永远的待在井底!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期盼事业有成,但终其一生碌碌无为,伤心至极;有的人心想致富,但空想多年奔不了小康,忿忿不平。对此,有的人痛恨领导不赏识,有的人抱怨自己没机遇,有的人感叹世道不公平,有的人怀疑自己命不好,对于致富无门、事业无成的人,他可以从客观上找出一千条理由,而且说起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就是不从主观上找原因,始终跳不出为自己找借口的小圈子。由此便是悲观泄气、满腹牢骚、怨天忧人。殊不知“悲观和怨天”的过程,空耗了自己的生命,浪费了长本领的宝贵时间,贻误了实现人生目标的一次次机遇,留给自己的只能是后悔和沮丧;“牢骚和泄气”的过程加剧了自身的心理不平衡,恶化了心理环境,瓦解了向上的斗志,损害了与领导、同事的正常关系,陷
入了无助的尴尬境地,留给自己的只能是痛苦和悲伤。
剖析成功者和非成功者两种情形不难看出,两种人的差别只是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径而已。一条是艰苦奋斗之路;另一条是悲观放弃之路。纵观古往今来的志士贤能,分析当今世界的成功人士,都是通过第一条路径走向了辉煌。
人们为了体验世界和人生,为了渴求美好未来都在不停的努力着!但是,光有这份心和这个认知还是远远不够,还必须同时意识到,没有什么是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的,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获得想要的,首先要付出,其次要懂得付出的方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坚持!
其实我们很明白,成功者中不一定都是聪明人,但都是凭借惊人毅力坚持下来的人。机遇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成功者之所以坚持,是因为他们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机遇到来之时能够有最大的把握来掌控机遇。我厂面临异地技改,从项目批复到设计施工再到安装竣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技改工作很难很辛苦,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并且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为了即将到来的工作不断的充电。从04年参加工作以来,九年春秋,几多汗水,我常常怀着对企业的感恩之心,因为我的专业技能都是毕业后在工作中学习到的,企业的发展,需要我们辛勤地工作。为了企业将来搬迁项目的顺利进行,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将更加尽心尽责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与企业一起成长。
人活在世上,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更新自我,坚持不懈,直到
成功。这不仅是一种觉悟,一种信念,一种坚持,更是一种态度,一个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态度。不管遇到了什么事,都一定要坚持,可以不比别人聪颖,可以不比别人富有,可以不比别人优秀,但是一定要有这样一份坚持,不成功,决不放弃。
如今我们所处的竞争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年代,等待别人的帮助或者是祈求神灵的恩赐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知难而进,勇于第一个吃“螃蟹”,才有机会抓住属于自己的待遇。每个人都是渴望成功,成功意味着很多美好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人生的欣欣向荣;成功意味着更好地享受生活;意味着获得赞美、赢得尊敬;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烦恼、恐惧、挫折、与失意的压迫;成功意味着追求生命中更多的快乐与满足;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最大的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种辩证的思维,至今对我们依然启迪着。他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微小处萌芽,都是从头开始的,只有知难而进,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从细微处入手,注意细节,注意工作方法。技改工作很难很艰苦,我能够作为洛阳卷烟厂的先锋队,是我的荣耀。因为热爱企业,热爱技改,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做一名踏实工作的实践者。为我们将来工艺一流、装备先进、绿色环保的现代化管理强厂活力大厂奉献我的青春。
篇二:《文言文教学的感受》对文言文教学几点感受
文言文教学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学生语文考核的重要内容,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中学文言文教学愈来愈受到重视。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这是教学的基础;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这是教学的关键;更要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熏陶,这是教学的旨归。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文言文教材语言知识点多、文体多样,多数要背诵并默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口语交流中,要有意识地应用名言、典故、熟语吸引学生。通过这些言传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中丰富的故事。经典的语言可以跨越千年、横贯南北,依然能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人类的思想、传递人类的情感、反映社会的现状,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崇拜之情。一旦文言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学生的畏难情绪也就消除了。这时再收集一些,应用文化名人的人生经历或应用名人、名著做素材写成的佳作、高考优秀作文来阅读。
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学生阅读后更能被文言文中渗透的深刻哲理、深邃思想、深厚底蕴所折服,开始有了使用的冲动。这样,从被动厌倦到产生崇拜到生发接近之意再到有意尝试,学生的热情逐渐调动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随之产生。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摆脱了厌倦的情绪,文言文教学当然就逃脱了费时、低效的窘境。
二、强化朗读,“四读”教学贯穿课堂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1、教师引领,学生朗读。“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韩愈认为解惑是大事,重在质疑问难,这是不错的。但读顺读畅课文,是小事吗?离开“知句读”这一步,何来“传道受业解惑”呢?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但必须以“知句读”为前提。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读的感觉。因此,领读、范读是少不了的。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他便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作为第一步的“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目标是: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
2、借助工具,学生自读。学生对一篇文言文,读顺读畅了,获得的初步感知往往错误百出。如果教师急于指出错误,要求学生理解,这不利于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的词义,自己去读。借助工具书,联系旧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我们语文教师备课时,离不开这一步;即使是古文大家,也经常用这一方法,以求证自己对字词句义的理解。这第二读的目标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上疏通字词句。通过复述,可以对学生掌握的程度有所了解。
3、相互合作,学生猜读。通过学生复述,教师可以发现有些字词句,学生仍未疏通。教师发现问题后,可以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猜读。猜读的原则是:一要顾及字词的含义,二要顾及全篇,上挂下联,要言之成理。猜读过程中往往
会出现思维高潮。
《伤仲永》中,有一句:“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先人”,注释上是“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如果这句翻译为“我跟从死去的父亲回家”便不合情理。学生相互讨论,猜测,交流,很快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我跟从现已去世当时还健在的父亲回家。”猜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如读到某处觉得不易理解,可以姑且存疑。有的读完全篇即可理解,有的读完了全篇,前后联系也可推出正确的结论。这“推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正是阅读一切文章的重要能力。从文章的明示信息中,推断其中的隐含信息,这种“猜读”的过程,正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成功贵在坚持--从文言文教学中感悟洋思教学模式-}.
4、独立思考,学生默读。在教师参与、组织、合作、指导下,完成了以上“三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读顺了文章,疏通了字词句,掌握了内容,了解了主旨,应该说大体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因为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所以质疑问难与品评鉴赏是一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读文言文也如此,如果能“疑义相与析”,岂非一大快事?
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来看,不同学生对一篇文言文总有自己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可能是以上“三读”还未读到家。对文中的美文美句,不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品味。相互交流,便可进入“美文共欣赏”的佳境。
在《伤仲永》一文教学中,一位学生的质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认为,王安石对仲永这颗天才之星陨落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受之于天”而“不受之于人”,说明后天受教育的重要,这是不错的。但“不受之于人”的直接原因,文中主要指“父利其然,不使学”,其实仲永自己也有责任,他为什么不思学习而求进取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出了其他同学的深入讨论,并冒出了一个更深刻的见解:一乡之秀才、邑人、“以钱币乞之”的富贵之家都有责任。骂,会扼杀一个天才;捧,也会毁掉一个天才。秀才们“捧”的结果,便是仲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也就顺从父亲“不使学”而“不思学”了。
这样的质疑,教师会感到欣喜异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当然,也有枝节问题的质疑,但疑问无大小,能质疑,肯定比读后无疑要好得多。
《孙权劝学》一文中,老师提出孙权的话简明而有层次,中肯而态度亲切,请同学们鉴赏一下。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学会了分析的方法。孙权的话,可分为三层意思:一是指出学习目的,二是指出“忙”不是不学习的理由,三是联系自己谈学有所得。老师在参与合作中谈孙权的话对自己的启示:要学习孙权对症下药、亲切中肯地做思想工作的方法。
三、重视学习主体性,变教师逐句串讲为学生自主阅读
实践告诉我们:地毯式翻译,逐字逐句的串讲这些通常的做法,不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也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在上文言文时,我总是抓住课堂时间,鼓励学生自读。
1.充分利用课前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
读课本,读课文下的注释,读课后的问题。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的意思;整体感知全文主要内容;根据文,体特点,选择角度,侧重理解。2.课中师生完成翻译学生提交字词、语句理解难题,老师或其他同学帮忙解决;教师抽查重点字句,了解学生的自读情况、落实自读效果。3.课尾师生总结巩固。在临近下课的3~5分钟时,由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总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点、重点、已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难点。4.课后作业以巩固积累和应用为主,
主要包括整理本课的知识点,概括本课的内容,记下本课学习的感悟。学生说不全的再由教师总结。
事实证明,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读的良好习惯,学会自读的方法,获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主动求知的信心。
四、拓展延伸,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是指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把古今的语言拿来比较,也可以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字和字、词和词、句和句、篇和篇都可以比较。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文言文教学也是一样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获得深刻的认识。阅读的时候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文体相近或相同,或是同一作者的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习《湖心亭看雪》与柳宗元的《江雪》比较。
五、多种形式整合,变单调学习为快乐体验
整合的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把辩论、音乐、戏剧、表演、改编创作等形式与文言文学习整合起来,使它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1.讨论,分享合作的快乐。在自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难度的层次决定是否给予解答。难度较低的问题,交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品尝合作的快乐,增强解决的信心。
2.改编,品尝创作的快乐。文言文教材中,很多诗词往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把诗歌与音乐结合起来,应用现有的音乐为其谱曲,便能更直接、更快捷地把握诗词所要抒发的感情,更感性地领悟缠绵悱恻的情感。教师可利用课堂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学到改编、创作的方法,品尝改编、创作的乐趣。
3.表演,体验收获的快乐。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文字内容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感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其走进人物的内心。在“走”的过程中,体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各种表现,从而感知、接近、认识、评价人物的行为。学生在观看“演”和亲自“演”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对文章的知识点更熟悉一些,对人物的印象更深刻一些,理解就能更全面一些、把握的精神也就更具体一些,人物对自己的影响也会更深远一些。这样,推动了学习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突破了教学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国语文中的客观存在,有其几千年的历史实绩,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基础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对文言文的学习和吸收。面对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始终体现启发点拨和探究思考,想方设法促进学生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篇三:《文言文理解难关突破之教学策略》文言文理解难关突破之教学策略
江西省德兴市张村乡界田中学周丽琴
《聊斋志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文学名著,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传诵至今,经久不衰。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言文,均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品,其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冼练的语言,无一不散发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再者,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对古汉语的掌握也影响现代汉语的学习。因此,无论是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学好现代汉语奠基,文言文教学都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甚至有些学生达到谈“虎”色变的程度。如何突破理解难关而使文言文的教学轻松活跃起来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及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笔者形成了如下认识和方法。
第一,学科融合,美点激趣。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语文是滋养生命、净化心灵的营养;是唤起良知、增加善念的召唤;是远离鸡虫得失和无谓争斗的规劝;是高度凝练、充满智慧的表达;是愉悦、轻逸、趣味、莞尔„„”
语文是殿堂,巍峨而冷峻;语文是大厦,文明而庄严;语文是细雨,有着一条条迷人的雨线,每一根线条都洋溢着生命的真谛;语文是鲜花,悦目而幽香,丰润而妩媚,蕴含着一串串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芬芳„„
这才是语文!多么美妙而蕴藉的语文!而古文就是语文中的精粹,我们怎能不把语文的精粹传承给孩子们?可现实并不如人意——现在的古文教学过于务实、过于功利,一切为考试服务,大多古文课缺乏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品味,味同嚼蜡!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极佳的阅读、思维和表达状态,从而对重难点内容的理解起到“扬鞭催马”、“快马加鞭”的作用。语文学科的知识面何其广,内容何其丰,综合性何其强,这就为文言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科、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将文言文教学与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内容巧妙融合,形成美图、美乐、美读、美艺(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等各种美点,定能给艰深侮涩的文言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轻松快乐,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峡》、《答谢中书书》、《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文言作品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
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
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学科融合,美点激趣,还能增添学习情味,提升学习热情。
第二,“文言并举”。
目前教学中常见的两种状况会引出两种不同的结果:以知识传授为主,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视文言文的基础积累,积累一定数量的古汉语知识。但过于“重言轻文”或“有言无文”,认为学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应付考试,久而久之就会食而不化,使学生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造成文化底蕴的流失和对文化的割裂,造成“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现象。而过于强调赏析则会造成“重文轻言”或“有文无言”,学生积累少,赏析成为“空中楼阁”。再者,从理论角度而言,语文教学原则中的“文道统一”原则,对于语文教学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起着无可否认的指导作用。因此,运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借鉴“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原则,针对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探究并运用“文言并举”的教学策略成为必然之举。
“文言并举”策略的可行性还在于:一是文言文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可以帮学生打下坚实的文言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
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
但过于“重言轻文”或“有言无文”,久而久之会食而不化,使学生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造成文化底蕴的流失和对文化的割裂。诚然,语文教学原则中的“文道统一”原则,对于语文教学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起着无可否认的指导作用。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现状,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欣赏,如一些形质兼美的小品文、散文等,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