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傲慢与偏见赏析及读后感》
一、书名:《傲慢与偏见》
二、作者:简·奥斯丁
奥斯汀,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在英国乡村的一个牧师家庭,她没有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她的父母一直教她念书、识字,指导她阅读。奥斯汀终身未婚,而且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英国的乡村,因此对那儿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她的作品大都取自她熟悉的那些生活。奥斯汀一生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理智与感情》、《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其中,《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并且也最受读者的喜爱。
三、主人公简介:
1、伊丽莎白:贝内特家的二女儿,书中的女主人公。她聪明、美丽、有头脑,渴望真正的爱情,追求平等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由于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她轻易地拒绝了达西德求婚,致使二人的感情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后她终于消除了偏见。
2、达西:家产丰厚、有贵族头衔的青年男子,他外表高贵、头脑灵活,心地善良,即使对他的仇敌魏肯,他也十分仁慈。然而,由于它不好结交生人,使大家认为他很傲慢。在虚心接受伊丽莎白的批评后,他赢得了伊丽莎白的爱情。
3、贝内特太太:粗俗、智力贫乏的女人,伊丽莎白的母亲。她的一生中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女儿找个有地位、有金钱的丈夫。她不关心女儿们的爱情,只讲究现实利益。在书中,她闹了不少笑话。
4、简:贝内特家的大女儿。文静、美丽、心眼好,她不像妹妹伊丽莎白那样有主见,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最终,这位好心肠的姑娘赢得了一个较为美满的婚姻。
5、威客姆:既无地位也无财产的青年军官。他英俊、谈吐不俗,因而得到许多人的称赞。事实上,他是个赌徒、骗子,并干了许多不可告人的坏事。当然,他的婚姻,家庭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
四、主要内容:
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
新来的邻居彬格莱(Bingley)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彬格莱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Jane)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
参加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好友达西(Darcy)。他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简的妹妹伊丽莎白(Elizabeth)。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可是不久,达西对她活泼可爱的举止产生了好感,在另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同舞,遭到伊丽莎白的拒绝,但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好感依旧未减。
彬格莱的妹妹卡罗琳(Caroline)一心追求达西,她发现达西有意于伊丽莎白,妒火中烧,决意从中阻挠。达西虽然喜爱伊丽莎白,但却无法忍受她的母亲以及妹妹们粗俗、无礼的举止。在妹妹和好友达西的劝说下,彬格莱不辞而别,去了伦敦,但简对他还是一片深情。
班纳特没有儿子,他的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Collins)继承。柯林斯古板平庸又善于谄媚奉承,依靠权势当上了牧师。他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马上与她的密友夏洛特(Charlotte)结婚。
附近小镇的民团联队里有个英俊潇洒的青年军官威翰(Wickham),人人都夸他,伊丽莎白也对他产生了好感。一天,他对伊丽莎白说,他父亲是达西家的总管,达西的父亲曾给他一大笔遗赠,却被达西吞没了。伊丽莎白听后,对达西更加反感。
柯林斯夫妇请伊丽莎白去他们家作客,伊丽莎白在那里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Catherine).伯德夫人,并且被邀去她的路馨山庄做客。不久,又见到了来那里过复活节的达西。达西无法抑制自己对伊丽莎白的爱慕之情,向她求婚,但态度还是那么傲慢,加之伊丽莎白对他有严重偏见,便坚决地谢绝了他的求婚。这一打击使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所带来的恶果,他痛苦地离开了她,临走前留下一封长信作了几点解释:他承认彬格莱不辞而别是他促使的,原因是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并且认为简并没有钟情于彬格莱;威肯说的却全是谎言,事实是威肯自己把那笔遗产挥霍殆尽,还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乔治娅娜私奔。伊丽莎白读信后十分后悔,既对错怪达西感到内疚,又为母亲的行为羞愧。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彭贝利,在管家的口了解到达西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乔治娅娜非常爱护。伊丽莎白在树林中偶遇刚到家的达西,发现他的态度大大改观,对她的舅父母彬彬有礼,渐渐地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丽迪娅随身负
累累赌债的威肯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威肯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迪娅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之爱。
彬格莱和简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安妮(Annie)嫁给达西的凯瑟琳.伯德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五、金钱、爱情与婚姻——《傲慢与偏见》赏析
《傲慢与偏见》出自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小说家简·奥斯汀之手,也是她最早完成的作品。整部作品通过对班纳特家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本文以社会女性主义观点切入,检视奥斯汀小说的社会背景,探索并讨论影响婚姻的主要因素,从而反映奥斯汀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人们择偶的动机决定择偶的标准,动机不同,标准也就有所侧重。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们在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几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为了个人的感情,友情和情意;性的吸引,激情之爱。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
莉迪亚和威客姆的婚姻:盲目地追求激情享乐
这段婚姻是最不被看好的。莉迪亚是班纳特家的小女儿,举止放诞。威客姆是达西家老管家的儿子,他外表风流倜傥,实质却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追求伊丽莎白不成,攻击达西,还欠下一堆赌债。因为贪恋美貌和金钱的缘故,莉迪亚与威客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勉强成婚。婚后不久就“情淡爱弛”,男的常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寻求慰藉。两个人之间很难有真正的爱情,即使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奥斯汀对这样的婚姻持批判态度,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性的婚姻是缺乏基础的,所以失败是注定的。
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向现实妥协
在《傲慢与偏见》中,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与夏洛特的结合了。柯林斯选择夏洛特为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了她,在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说明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加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因而在向伊丽莎白求婚遭拒绝后,立即将结婚的对象定为夏洛特。他并不在乎结婚的对象是谁,他的结婚只为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布置的一项任务。
柯林斯也不懂得如何去经营爱情和婚姻。他看上去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又自负。聪明的夏洛特当然知道他是这样的人,但她还是选择嫁给了他,因为这种婚姻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会变心,至于婚姻幸福就要放在次要位置了。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似乎只要他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维系这段婚姻的显然是金钱。这是一段以“牺牲一切高尚感情,来屈就世俗利益”的不幸婚姻,两人之间没有幸福温暖的感觉,只是平淡而又枯燥地生活着。但以现代的视角来看,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情投意合,感情与理智的完美结合
伊丽莎白年轻貌美,聪明活泼,是班纳特家最有个性的小姐。她在一次舞会上受到达西的冷遇而对他怀有偏见,加之威客姆对达西的恶意攻击,这种偏见逐渐加深。达西一表人才,出身高贵,门第显赫,加之家财万贯,因而生性傲慢。他发现伊丽莎白与众不同,不久对她产生好感,但见她的母亲和妹妹谈吐
粗俗,缺乏教养,亲戚也都门第卑微,就不想俯身屈就。可后来无法抑制对其的爱慕,就大胆求婚。可是此时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已经不可收回了,断然决绝了求婚。两人几经波折,终于将误会消除,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成功的。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比无知更可怕。他们的结合并不排除经济和相貌方面的考虑,但彼此更注重对方的品质美德,因而婚后尽管还存在门第上的差异,但情感却十分融洽。
永恒的话题:追求美好的婚姻
奥斯汀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婚姻观念也并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时代,仍然给我们启迪。通过她的描写,我们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感情不得不服从于金钱的无奈。但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在谈婚论嫁时又何尝不是进行着金钱与爱情的权衡呢?现代社会的人们,是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的快乐呢;还是安于现状,过着平淡的生活;或者大胆追求爱情,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奋斗。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会有自己的理由。有人问苏格拉底是否要结婚,得到的回答是“无论你怎样做,你都会后悔”。或许这就是《傲慢与偏见》留给当代人永恒的话题吧。
六、小说剖析:
赏析篇: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傲慢与偏见读书随笔}.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内容篇:
全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在拥有五个千金女儿的班耐特一家人,虽然他们一家人家境并不是非常富有,也无任何显赫的社会地位,但班耐特太太却处心积虑想替五个女儿寻找到和上流社会的贵族联婚的机会,而美丽而善良的大女儿琴恩,和机智勇敢的二女儿莉琪,她们置身在整个附庸风雅、贵气逼人的上流生活圈中,仍执著面对自我,并勇於维护自尊,却也因而丧失了对真爱的判断和实情的追求,以致忽视了优柔温文的宾格利和恃才傲物的达希,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中所表现出的难得挚情。{傲慢与偏见读书随笔}.
然而就在重重误解、心机、成见与持续华丽表面生活的遮掩下,挡不住的爱情仍如结晶的璞玉一般,终究不能不脱颖而出,傲慢与偏见的人性两貌,在种种环环相扣的冲突中清晰的突出,作者以她圆润、敏锐、幽默而细致的笔触,十足荡气回肠的描绘这一群人的恩怨爱恨。
此书另一特色就是所有主人翁活动性,以达希为例,他是个不受人喜爱的傲慢男人,他向来亦不屑周围肤浅的人际关系,此种僵化的对立就在他终於为莉琪动心的那一刻起了剧变,他在压抑多时之后决定勇敢示爱,不意却遭受毫无情面可言的拒绝,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有理,偏见却是无情,此两者交之而产生的冲击在所难免,这种「冲击」可称为TheShockOfRecognition(认知之冲击),达希与莉琪形同水火的命运,挣扎在其他事件接连的失序演出,达希痛定思痛,而有了剧力万均峰回路转,这种「认知」的功夫,往往就是小说人物中主角人物的再生,一个人物之所以能够生动,在性格上必有无法测度的地方(Incalculability)。
所谓无法测度,就是小说人物的「认知」、「权变」和成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推动力,大多数生动的小说人物都是经由这种「长大」(Growth)过程的,莉琪饱尝自己对人偏见所产生下的苦果便是一例,当然,爱情能使人盲目,也能使人清醒而重新出发,达希和莉琪当属幸运的后者了。
「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著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实则说明了人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淬炼获得,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以与物质俗世有别。大体上,人的生存没有意义,但从小体上看,人本身的行动却深具意义,即使只是儿女私情的往来。
思考篇:
这本著作距离我们已经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但在作者珍‧奥斯汀的笔下,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它的内容是那麼的平凡,但让我们有种身在其境的感觉,同时有种非要一次把整本书看完的欲望。有人认为,文学作品严格来说是不能翻译的,因为这些文字组成的完美,一旦经过他人的更改,所有原创性的精华必定只剩轮廓,其实各国文化天生差异的可爱之处亦正式在此,因为要人人精通各国文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翻译」於是成了文化中的文化,它使得文学本身除了土壤性,更具备了共通性,甚至突破时空的隔阂,拉近历史与地理的先天距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而「傲慢与偏见」正是透过翻译才能让我们得以阅读这样的一本的好书。以下是个人阅读本书之后所思考到的几个问题,在此提出分享:
1.当莉琪一开始遇见达希时,便对他那种骄傲、爱挑剔、自大的态度感到不满,虽然后来是因为威肯的污陷,使得达希不得已将事实全盘扥出,莉琪才真正了解达希的真正为人。我们是否也常常因为对某人的第一印象,而将其定位为他就是那样的人„„等等,这是一般人的通病,人要学习了解整个事实再作决定的习惯才是。
2.达希向来就不屑周围肤浅的人际关系,直到他遇到了莉琪才真正改变了他的方式,当然他并不是个只重视金钱跟地位的人,只是他本身的个性使然,如果他没遇到他真正喜欢的人,他的个性有可能就这样继续下去,这样的他会不会很痛苦?
3.琴恩是个非常善良,任何事情都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著想的人,这样的人虽然是很受大家的欢迎,但凡事都只往好处想,会不会有些不切实际,与真实的人生不合?
七、美文佳句赏析:
(1)0在开头一两个月里面,麦里屯一带的姑娘们没有哪一个不为他神魂颠倒;可是他对她却不曾另眼相看。后来那一阵滥爱狂恋的风气过去了,她对他的幻想也就消失了,因为民兵团里其他的军官们更加看重她,于是她的心又转到他们身上去了。
(2)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以这样一句话作为本书的开头,让人不由想到这会是一部清喜剧,来讲一个皆大欢喜的爱情故事。可是如若只为了消遣而读,那么这部《傲慢与偏见》就不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往往,伟大出自于平凡,奥斯丁就是将她
的哲理通过爱情这一人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来表达的。乍一看,她讲的是伊丽莎白。班纳特与达西的爱情,但寻遍全书,确丝毫不见热情澎湃的只言词组。的确,奥斯丁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最多的是理智二字。她以理智诠释爱情,虽然没有《呼啸山庄》的生离死别,没有《巴黎圣母院》的生死相随,没有《红与黑》的浪漫热烈,但其所反应的社会现实确是如此一针见血,她讲的是婚姻,却与爱情无关。】
(3)“要是他稍许体谅我一点,”她的丈夫不耐烦地叫起来了,“他就不会跳这么多,一半也不会!天哪,不要提他那些舞伴了吧。噢!但愿他头一场舞就跳得脚踝扭了筋!”
“他第二次又来请我跳舞,我真高兴死了。我真想不到他会这样抬举我。”【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4)他的姐夫赫斯特只不过像个普通绅士,不大引人注目,但是他的朋友达西却立刻引起全场的注意,因为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贵,于是他进场不到五分钟,大家都纷纷传说他每年有一万磅的收入。男宾们都称赞他的一表人才,女宾们都说他比彬格莱先生漂亮得多。人们差不多有半个晚上都带着爱慕的目光看着他。最后人们才发现他为人骄傲,看不起人,巴结不上他,因此对他起了厌恶的感觉,他那众望所归的极盛一时的场面才黯然失色。【达西是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如此锋芒毕露的显赫地位,怎会使他不在心中拧成一份傲气?是的,他傲慢正因为如此,才让人们忽略了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凭他财产再多,人们也只会认为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一样。伊丽莎白也只因为对达西的偏见,而使她清新了威克姆对达西人品的贬低之言。伊丽莎白是个热情、活泼、却又不乏纯真的乡村少女形象。他不懂得勾心斗角,不懂得如何区分真实或是虚假,因而偏见在她心中产生。】
我倒希望不要轻易责难一个人,可是我一向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要是他没有触犯我的骄傲,我也很容易原谅他的骄傲
我以为骄傲是一般人的通病从我所读过的许多书看来,我相信那的确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通病,人性特别容易趋向于这方面,简直谁都不免因为自己具有了某种品质而自命不凡。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尽管字面上常常当作同义词用,一个人可以骄傲而不虚荣。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要是一个女人在她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也用这种技巧遮遮掩掩,不让他知道她对他有意思,那她就可能没有机会博得他的欢心;那么,就是把天下人都蒙在鼓里,也无补于事。男女恋爱大都免不了要借重于双方的感恩图报之心和虚荣自负之感,听其自然是很难成其好事的。恋爱的开头都是随随便便——某人对某人发生点儿好感,本是极其自然的一回事;只可惜没有对方和鼓励而自己就肯没头没脑去钟情的人,简直太少了。女人家十有八九都是心里有一分爱表面上就露出两分。
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