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读后感 蔡元培先生就职北大的演讲是一次非常著名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蔡元培先生阐明了他的办学理念,同时也给出了他对那时候的大学生的看法以及对大学生的期待,即使在现在看来,也依然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大的警醒意味。 在蔡元培先生的演讲中,讲得最多的是第一段,足足占了全文的三分之二。这一段是关于求学的宗旨的讨论。在这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在蔡先生看来,大学跟培训专业技能的学校是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在专科学校中学习某一项技能,然后出到社会中做事,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大学不应该是这样,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应该是一个与世俗无关的地方,是一个追求知识,寻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寻求高官厚禄或者家财万贯的名利场。然而反观当今的大学生,与一百多年前的大学生是何其相似!“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2】”这依然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读大学选的都是经济类、金融类和法学类这种文科专业,这样在毕业后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考取公务员,而且读这些专业都是比较轻松的。而穷人家的孩子大多数都是选了理工类的专业,因为据说理工类的专业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因此,无论是富人的孩子还是穷人的孩子,选专业都是比较理性、比较现实的,很少有人是真的为了追求知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选择读某一项专业。除了在专业选择方面表现得很烦躁之外,还有就是在社团活动方面。现在很多大学生加进某些社团前都比较盲目,很多人都不了解社团是干什么的以及社团对学生的要求就跟风地加进去,有点甚至加了三四个。更有甚者竟然加了八到十个!这么多社团怎么可能忙得过来?难道不用兼顾学习了?事实证明,这些人根本就是为了进社团而进社团,对于社团根本就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挂个名字在那里,以便将来可以跟别人炫耀:“我加了十个社团,不过却依然很潇洒喔!”除此之外,还有些人就只希望加进多一些社团可以认识多一点,将来可以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另外,蔡先生还提到了学生道德沦陷和提倡学生敬爱师友的事。“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3】”这句话并非是蔡先生言过其实,而是确有其事。当年的妓院集聚地“京师胡同”听说有不少北大清华的学子过去,可见堕落的程度惊人!不过当今的社会应该已经没有学生会干出这些事,至少没有这方面的报道。取而代之的是网 络游戏来侵蚀学生的心灵和时间,因此,大学生还是要独善其身,不为世俗所污染。至于敬爱师友这事,感觉同学们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我曾看见许多同学跟老师见面时都不问好,不打招呼的,想来是过于放荡不羁,这点真得引以为戒,谨遵蔡先生的教导。尊师重教,与同学友爱相处,才能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蔡先生的就职演讲,文字不多,语言虽然是文言文却并不晦涩难懂,然而要真正把先生的期望落到实处,谨遵先生的教导来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却并非像读懂这篇演讲那样容易。唯有正确地把求学的宗旨明确,不为世俗所污染,坚持自己的道路,大学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感悟高一(11)班李旺在今时今日的时代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机构的完善,读大学已不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而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读书者,十有八九上大学的。但在这急需人才的二十一世纪里,却有着种种不尽人意的腐败社会现象存在并不断延续着。正象本书中所说的,有的大学生读大学只是为了毕业时拿到文凭,以借此在社会上活动;有的读大学是为求做官发财,一心只是为了求得名利。对于师长则以官职大小来衡量,官职大的就特别欢迎,奉承和巴结,为的却是将来毕业时有人提携。有的却是终日埋头苦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来不懂得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学会做人与生活,将来也只是社会的“书呆子”而已。我们作为一个学生,首先应当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要在学习之余,不断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做一个既懂得学习又懂得生活,并能真正地为社会做点贡献的二十一世纪新人。要知道那些有文凭无实力的,有实力无能力的所谓的“人才”终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一蓑烟雨任平生李旺今天在观看学校组织我们到电影院观看的电影时,有好几次我都禁不住流下了泪水。电影讲述主人公一位乡村有志青年为了改变幸福沟(一条地处荒山野岭的贫困山村)的面貌,在三十年前师范毕业时到这里来任教。他决定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幸福沟那渴望着上学的孩子们,他决定把自己的一切力量献给幸福沟那些关怀他的父老乡亲们,他也决定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幸福沟这片贫瘠的土地。一次意外事故,他为了救助一位将要掉下山谷的学生而从山崖上掉下来,从此,他失去了往日行走自如的双腿。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一下子失去了生存的信心,但后来在他母亲的鼓励下很快从失望中走了出来。在母亲的努力和支持下,他每天坚持用拐杖试着走路,每天都强忍着锥心之痛去锻炼,每次倒下都会用尽全身力气重新站起来。慢慢地,他懂得用双拐杖走路了,虽然行走不便,但他时刻都惦记着幸福沟里那些渴望着知识的孩子们,他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从他家到幸福沟足有十里路,而且都是山路盘旋歪弯曲的,他凭着一头驴和两把拐杖每天早出晚归。尽管途中艰难重重,他也依然如故,坚持下去,风雨无阻,这样一来便是十几年。后来在一次大风暴雨中,他为了把孩子们留在教室里的课本收拾好,被倒塌下来的教 室再一次伤害了双脚。他的事迹感动了幸福沟所有的孩子和乡亲们,后来县书记又亲自来探望他并带他去医院去治疗。最后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他被幸福沟的乡亲们欢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模范教师大赛,他的故事也深为人知。看了这常电影,我很感动,也震撼于一个双脚残废的人能在这么多的风风雨雨中做出如此伟大的举动。虽然命运让他遭遇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他没有屈服,他仍然抬起坚韧的头颅去与命运作斗争,与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作斗争,把自己的一切献给最需要他的人,同时也战胜了命运。这令我不由想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这两个生在距离几百年时空里,却有着同样令我佩服的意志和毅力。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雨,从不屈服与低头,计算跌倒也立即在原地爬起来再努力,无所谓惧,坚忍不拔,这些都谈何容易?就连我们四肢发达的正常人也没几个能做得到,何况是失去活动的双脚的残疾人呢?好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造就了多少成功与奇迹!《劝学》高一(11)班王水连[摘抄]故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巧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感悟]谈到毅力,耐力,我就想起愚公,愚公可能是不存在的一个虚构人物,但这是不重要的,因为人民听到“愚公”二字时,就会想到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愚公精神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河氏儿子的帮助,愚公能实现移山的梦想吗?就算愚公致死不懈,但他的子子孙孙能坚持下来吗?那么,愚公移山的传说应该是不复存在的。人的耐力可以到什么程度呢?没有信仰、权利、地位、成功或求生欲望等的驱使。人的耐力能去到什么程度。我想,我们不应这样去看待事物,毕竟这是一个矛盾的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纠缠不清的逻辑论,就像是辩论赛一样,再荒诞的观点,只要你有理,别人就信服你。还是回到耐力吧!什么需要耐力去支配呢?应该是任何事吧!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巧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耐力,再简单的事也办不成。再难的事,有耐力,就可解决。就说语文吧,语文可谓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我曾经尝试在短期内提高语文成绩,为此我去背课文,就连课本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我都会翻资料来背熟,但这一点都不凑效。语言的表达感情观点的抒发……一系列的问题告诉自己,没有足够的耐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耐力去积累,而积累需要耐力去支撑。经得起浮躁,才会获得耐力 。《雷雨》高一(11)班王水连佛说主义:宣扬“万事皆欲起,万恶皆欲生。”也就是说,欲望是人类罪恶的起源,因为有不断膨胀的欲望,所以有不断犯罪的念头。所以佛说倡导人们“去除私欲,归心佛祖”。这样方能去处心中的污秽,还我一片静土,心中得到一片超然的释然。方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于是也就有我们常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忠告。走进曹禺的《雷雨》也仿佛走进了一个矛盾交织的情感世界里去了。周仆园与鲁侍萍,周萍与鲁四凤,周冲与鲁四凤,鲁侍萍与鲁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不为人知的种种不明关系,勾起读者的条条心弦。这或许是旧上海滩最最独特的一家人了,但也或许又是最最能表现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矛盾的一家人。好矛盾,这是我读《雷雨》的第一感觉。朴园爱侍萍,却爱得藕断丝连,最后只能用怨与恨相对,蘩漪爱周萍,但这份畸形的爱,这份只是蘩漪一厢情愿的爱,注定是苦苦哀求而不得的,周萍爱四凤,四凤也爱周萍,但这份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爱情,即使没有别人的哸弃,他们也早就不攻自破;周冲爱四凤,但这份爱,只是周冲年轻头颅里生发出来的美好景象,由于不成熟,注定没结果,他们,那样苦苦挣扎在各种泥潭的人满人们,陷进了一片矛盾之中。侍萍活得很痛苦,蘩漪活得很痛苦,周萍也活得很痛苦......但他们又必须活下去。侍萍有大海,有四凤,所以她不能死,何况她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要死呢?岂不时便宜了他周朴园?”周萍有四凤,所以他会活下去况且他还很年轻,他还可以重新开始。而蘩漪呢?其实蘩漪是《雷雨》里面最复杂的一个,她是周萍的后母,但却和周萍乱伦,她是周萍的母亲,但却拿不出母亲的威严去影响儿子,为了得到爱,她不顾廉耻,她甚至抛弃一个母亲的尊严,去追求一个女人所渴望的爱。她对周冲说:“我不是你母亲,我是个女人。”这样的蘩漪,怪不得周朴园说她有病,这样的蘩漪,是最没有理由活下去的一个。他们都只系着一丝微电机的理由活下去的人们,当矛盾一旦被捅破,就会应声倒下,就像作者安排的结局那样。提到《雷雨》,我觉得不得不提到欲望,他们都渴望得到,但是又因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自己的利益或面子而可望而不可及,例如周朴园,他爱侍萍,但因为利益方面使他不得不做出忍痛割爱的抉择,他不爱蘩漪,但为了面子,他不得不迎娶这位富家小姐。他想两者兼之,但种种的因素让他不能。他爱他的儿子鲁大海,但在利益方面他不得不当着众 人的面斥之。贪婪的周朴园,毕竟只有一双手,所以也注定了他心中只能永远有痛。人们铸成矛盾,矛盾派生矛盾,矛盾令人更加矛盾。当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各的程度后,只能胀破。《念奴娇?赤壁怀古》高一(11)班王水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扑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赤壁下的苏轼折戟沉沙铁未铛,像拿出一部电影来欣赏,赤壁的风流韵事活灵活现。大江东去,公瑾当年于此,羽戾纶巾,于灰飞烟灭的谈笑间指挥大军直击曹营。英净飒爽,几多豪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千百年后的赤壁下,又一个矫健有力的身躯吟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下的苏轼,取山间明月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不再悲伤,不再耿耿于怀。赤壁下的赤轼,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浅斟一杯,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轴轴拨弦。高唱一曲,是放浪自己的豪情。赤壁承载了英雄豪杰的洒脱,又承载了工业区轼的豁达。是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相思之苦,让苏轼倍感肠断;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不能,让苏轼何等无柰,但是,历史何我们传达的苏轼,我们眼中的苏轼,却是永恒的坚韧与坦然。听不到吗?兰溪边的苏轼,吟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淌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看不到吗?黄洲城外,苏轼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于骑卷平风。感受到了吗?为官一在,造福一方。一道苏堤横卧西湖,苏轼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油印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大江东去,英雄不再,但英雄的豪气溢满我们的胸怀,苏轼的灵魂已植根于我们心中,英雄,崛起于天一方,英雄,也有着柔情肠肚。苏轼耳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独步天下的潇洒,你也可以做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高一(11)班王水连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苍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辗转宋王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后周大将赵匡胤皇袍加身,一个神秘傲慢的王朝诞生。在那短短几 百年的跨越间,曾经辉煌过,也曾经傲慢过……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的车轮残酷驶过,花开花落,终会演绎曲终人散的一幕。南宋末年,朝廷动荡不安,面对外敌的进攻,曾经不可一世的宋王朝,崩溃了!若说忽必烈的千军万马让宋王朝闻风丧胆,宰相秦桧无耻的卖国求荣注定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土崩瓦解。那么,在那个狼烟四起的年代里,我们还需要追亿什么呢?我们还需眷顾什么呢?该不会像撒一把灰一样,一切如过眼云烟?历史给了我们铁一般的教训,但我们总擅于让历史重演。东汉末年分三国,造就刘曹孙丰功伟业,千百年来,历朝兴工事变,英雄迭出,却也悠悠而逝。关羽张飞的耿耿风骨,教人如饮三杯,酣畅淋漓,孙武牧羊的传奇故事;读出的是忠诚,李杜诗篇万口传,流光溢彩永不褪色。。。。。宋王朝那个不可一世的宋王朝,又何曾逊色?苏轼左牵黄,右擎苍,拉弓备战射天狼,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征战古沙场,岳飞精忠为国,侠骨丹心,谁能不为之倾叹。。。。滔滔宋王朝,更少不了多才多艺的才子佳人。曾记否,千古才女李易安一句“绿肥红瘦?誉为绝叹;怪胆狂情柳三变,创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奇迹,清新婉丽的晏几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消得伊人脸憔悴。。。。。宋王朝在文化方面的成就,能与任一时代相媲美。英雄的宋王朝,璀灿的宋王朝!时间永是流逝,历史也只能以一幅悲情的画卷载入我们胸中,曾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侠客,被历史的风霜染尽华发,曾经多愁善感抑或几多豪迈的诗人,只能被后人依稀地传唱,曾经盛极一时的宋王朝,留给后人的除了澎湃还有唏嘘!天下英雄谁敌后,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酌酒一杯,放眼望神州。小读李清照高一(11)班吴蕙君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情意深深凄凄切切,泪愁缠缠绵绵涟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回首当年结发堂前,幸福美满,现今低眉,乍看生活颠沛,国破家亡。谁晓得从前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愉悦去哪里了,只知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愁绪难缠。李清照,您的柔肠寸断,寂寞孤苦之音,我听到了,也感受到了。但也品味到您的刚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比男子还要刚毅的精神,让我读到您浩气万分,荡气回肠的灵魂。生不向困境屈膝,死也要轰轰烈烈。您的高尚的爱国情操,流淌在千年的时光之河里,虽经光阴洗礼,但如今仍能感染后世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读书报告 学号:15361004 学院:中山医学院 姓名:侯雨彤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道生之,德畜之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0年在香港病逝。 在大学教育方面,蔡元培先生贡献颇多,他创造了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任北京大学校长前后共11年,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不拘一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精选教授,广纳人才,把腐朽的北大变成了学术为上的真正大学,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地位,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如题,是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作品。当时北大存在着多方面的腐败现象:学生不以学业为重、教授水平参差不齐、道德沦丧,乌烟瘴气之下,蔡元培以新任校长的身份,对北大学子提出三点要求以及一些建议。 蔡元培先生开门见山地提出来大学求学要先知道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而非升官发财的阶梯;作为大学生要以知识学习为重而非分数高低。而后又提出,学生在研究学问之外也应砥砺德行,在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社会背景中,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除此之外,蔡元培先生也提出了敬爱师友,以诚相待,尊敬有礼,开诚布公的建议。 读毕这篇演说词,深有感触。第一点即是求学的目的,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财富和权力,如蔡先生所言大可去读专科,不必来大学。上大学也不是为了文凭,不应“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初读此句大为震撼,从旧时到今时,泛泛之辈为得到一纸文凭活动于社会,应付考试、为分数而学习,真正学到的知识其实少之又少。当下的心理竟被大师一语道破,惭愧惭愧,这岂不正是晚生上学期的状态,受教之后必当洗心革面,秉承对医学的热爱,汲取知识。文凭虽是从古到今十分好用的一张纸,可没有真才实学,就算能用一纸文凭站到高位,也会贻误大众,最终也会害了自己。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地方,是塑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的地方。历经大学教育应成就一个更完整的人,因知识的沉淀,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静和厚重的 气质。 第二点是为道德。道德不应是为自身利去约束别人的利器,而应是要求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尺,而所有标尺的最底线即是法律。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顶梁,是未来社会能更上一层楼的期待,有自我约束力,才能有益于社会,促社会进步、安定和谐。《资治通鉴》有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大学生能做君子不做小人,也是蔡先生的期望之一。道德也不是存天理、灭人欲。劳逸结合,行正当娱乐,苦读书而不死读书,乐玩乐而不迷玩乐,更应提倡。 第三点是尊师长、爱同学。“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老师传授知识,理应得到学生的尊敬;同学之间,开诚布公,在学业上互相帮助,更无需赘言。可当下却总能听到学生投毒、开水泼老师之类新闻,一个求知的神圣殿堂里无辜的生命湮灭,是人格的缺失、教育的失职,此刻又需复述道德二字,倘若大学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高学历者,放到社会也是祸害,且高智商的犯罪更为可怕。健全人格,提升自身修养,培养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是在大学中进修的一个方向;而无论如何也不做危害社会的事,则应是每个人的底线。 蔡元培先生对大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培养健全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直相信先做人后做事,方能善始善终。进入大学,明确求学的目的是一,研究学问是二,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之时完善人格,由内而外提升自己,做一个社会的好分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不重道德,何以成事? (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参考百度百科) 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有感一代伟大的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曾经对青年大学生们提出了上大学应抱定求学宗旨,大学生应该砥砺自己的德行、束身自爱,应该以礼、以诚对待师友的三点要求,同时他也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点:讲义列纲要,求学重钻研;添购前沿书籍,学生旁稽博采。其实,他的这些观点在现在仍然颇具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践行。 蔡元培告诫青年学生,入大学首先需明宗旨,正确认识大学的本质。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非有大楼者,而是有大师者。大学是一个传播先进思想、先进科技知识的场所,是一个可以供我们潜心钻研高深学问的阵地,我们进入大学求学,首先需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虽然读大学后,我们凭借大学所学谋生立命,但是大学不应该成为人们求官求财的阶梯,而应该是学术的殿堂。正如蔡元培先生告诫我们的那样,大学生于大学求学,须珍惜时光,孜孜求学,追求学术上的造诣,切忌浑浑噩噩度日,争分而厌学,求名利而轻实才。其实倘若问及现今社会人们上大学的缘由,恐怕听到最多的还是为了一纸文凭。也许人们是出于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但是终究是偏离了人们求学的宗旨,这着实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现象。 现如今,社会风尚虽然在不断好转,但是仍然是颇为令人忧心的,较大一部分人们都一直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奔走,社会中充斥着权欲和金钱的气息。在如此环境中,身为当今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砥砺德行,束身自爱,明确自身社会责任,明确自身人生、社会价值取向, 也许对我们而言,完全摈弃世俗中对名利和金钱的追求,去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扎身与学术是不现实的,但对我们而言,做到尽心与学习应该是不难的,只是看我们有没有那种耐得住寂寞的坚持与勇气。在大学期间,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避免享乐主义、虚无主义。 大学期间我们不仅需要巩固自己的知识,还要努力去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师友之间以诚、礼相待,注重对朋友的关心和答谢,彼此互帮互助,做到“虽小事,必以礼”,“莫以礼小而不遵”。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待人接物,互相称谢,虽小节,常人亦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联系最近听的一个讲座内容,讲师认为大学生应在大学好好构建人际圈,因为这时的交往是纯洁而不沾染世俗名利,构建的又是人生中最为牢固的友谊。因此,待人以诚,广交善友,何乐不为? 大学生于大学求学,最后的学业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在学术研究领域走的道路的长远也是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当然这些因素中,自身的情况是及其重要的。另外,学校的可供学生学习利用的资源以及学校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也起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对于蔡元培先生所处的时代,获取教育资源的手段匮乏,只有通过书籍才能紧追时代学术发展,所以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广置新书供同学们旁稽博采。现如今,各种传媒工具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我们求之的渠道,当然,书籍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应该珍惜并学会利用学校里这些有效资源,让他们充分服务于我们学习。同时现如今我国的大学建设正在向世界看齐,倾向于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规划,这就需要我 们养成自学,深入思考的习惯,正如中大校训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大学是象牙宝塔,能雕刻出栋梁奇才;大学是微缩的社会,锻炼着我们。为了我们求学的梦想,加油吧!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读书报告 读罢蔡元培先生的《就职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没有今日听领导、校长的演说时的无奈之情,亦没有过分的波澜起伏。文中提出的三点: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看似易懂,从受教育起便理应理解这几段文字,但细细体味下,又得多上一番思考,自我检讨一番。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甲午战争后,蔡元培才接触西学,在之后便一直提倡新学,提倡民主,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蔡元培先生少年时一直受传统教育,曾被选为秀才,进入翰林院,而后多次前往法国、德国学习。看似作为一个传统教育得益者的他,并不拥护已被证明出现问题的教育理念,也并不全盘否定,反而是取出其中的精华,而是对道德教育、行为教育和教育自由做出了自己的诠释。也许也正是因为蔡元培先生涉猎知识的范围的广度与深度,而促使他对各家的尊重,推崇学术自由。 演讲之始,蔡元培先生先提及“宗旨”问题,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如何立于世的表现。历史上记录,那时,蔡元培先生的友人大都认为北大校方腐败,若赴任有碍名声。虽孙中山“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的一番话,蔡元培慨然领命,而他一生亦是清廉正直,丝毫。但是私以为若他不想当亦是不会因此前往,在当时的情况,担任北大校长一职对他亦是无丝毫益处,然而这大概展示的就正正是他所说的宗旨,是为当时中国的教育谋一条出路,探索适合中国式自由思想的传播途径。在就职演讲上发表这一番对抱定宗旨的探讨,听众当中定是有不少人会自我反思其进北大所为的是什么,然而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其实也是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将来会选择怎样的路继续前进。 然而,这番探讨放于今天亦是能奏效。在大学学习的日子当中,有多少日子是浑浑噩噩地度过,有多少日子里是只为分数而努力,为的明天究竟是什么,也是很少人能无愧地回答。特别在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都在扩招之时,就业形势严峻,大学已不像过往是为研究高深学问,更多的人只为了四年后,有更好的出路,有更好工作罢了。专注学术研究的人在当前的环境下,或许比蔡元培的年代更难找到了吧。自然,放于今天,为了自己的将来着想是不会被质疑与非议的,但是如果发现我们更多地是在大学中迷失了方向呢?那就不是单单抱怨世道所可以陈述清楚的了,为何不稳稳抱定最初定下的志向并坚持下去呢?此时不认真审视自己是行不通的。蔡元培先生对当时北大学子的谆谆教诲,也警醒了我们自己未来的道路将是如何,现在依然握在自己的手中。自问如何把握,是否能抱定宗旨呢。“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蔡元培先生所说的正大所指像是没有明确点出,但是已接受十多年教育的,其意义已是在各人心中明了清晰。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二曰砥砺德行,对自身行为要有所约束,不可随波逐流做出败坏德行之为。德行,从孔子起,便是中国教育中的一大主题,“人之初,性本善”,看似从出生起,有良好的德行是与生俱来的,只在于是否坚持。而在此处,蔡先生则认为良好的德行应经过磨砺。 大学生所受教育理应已是最多,然而对于世事是非亦是该有一正确的判定,切不应该简单地被流俗所染,对事物不加以是非判断,做出错误的决定。此“砥砺德行”与上的“抱定宗旨”大概是出于同一种考虑,坚定地抱有正大的宗旨,又如何不以经过磨练后的德行来为其付诸实际的行动呢?磨砺,便应是对事物多一份关注,非他人所说的便要全篇接受,加上独立思考与见解,并坚守自己的立场。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 并非最多人的所为便是正确,以当前来说,种种反例小至穿越马路的问题,大可及爱国情绪的发泄。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不仅仅是不能随波逐流,不能被颓靡的风气所染,更是提出 了学生理应自立为标榜,带动中国高等教育之风气。在当时的情形,大学就只是部分人研究大学问的场所,与普通的老百姓或是在高位者格格不入。然而蔡先生所提出的的是,大学生应以作为榜样,对整个风气起一定的带头作用,并非是要脱离群体,独树一帜。没有传统文人,有学问、有知识的人的那一份高傲、孤立,而是贴近了时代的进程,真正开始把大学中的人这一群体作为对社会、对现实有所影响的人来看待、来自立。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最后,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最后一个期望,是敬爱师友。此“敬与爱”,是平等的一种关系与礼仪,与传统的教育当中不平等的师徒关系有别,是出于感谢、感恩的一句“谢谢”。 大学的教育应与大学前的基础教育有所区别,是建立在我们已经有一定基础,能对某一个方面进行研究与专注的考虑。虽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是平等的,但却也是不可以脱出为人最基本的社交工具——礼仪。并非如孔孟之道,万事都得待之以礼,而是做到感恩,出于内心所表现出的礼仪。因此,是敬爱。自然这不仅是学校中会出现的敬爱,而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便体现出来的敬爱,是让身边的人都会为之一笑的敬爱。或许普通人轻易便可做到这处,但能读大学者,大多博览群书、有所专长,自恃过高者或因专注学问而忽略礼仪者定也是不少。如此,蔡元培先生会期望学生做到这一点。 “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全文的最后一句,虽看像是就任校长的一句敷衍之话,而实际上蔡元培先生亦是如此做的。在多人在与蔡元培先生的回忆当中,有不少都提及了通信,哪怕当时仍是偏远地区的一个无名女子的秦德君所寄之信,蔡元培先生亦是回了信,丝毫没有官僚做派。对于学生所提及的建议,亦是多番考究,乃至重看当时中国乃至全球的大学情况,与之做比,只为携学生们共创出一个更好的北大。此外,蔡元培先生一直都贯彻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而与学生、教授的交流这一点,亦是体现了他这一原则。相比与讲学生驯化为说着同一种话的人,蔡元培先生更是希望学生有独立的思想,能得出在学术上独特的思考,而北大则作为一个能包容各种观点、各种声音的平台,蔡元培先生则是充当着学生与这个平台之间的媒介。然而,忆起一年前,一则北大将与十类学生进行会商,其中一类为“思想偏激”的新闻,引起了强烈的质疑与争议。“思想偏激”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北大此为是否与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原则有所矛盾呢?若是“思想偏激”的同学真是过于极端,对社会安全有害的人,那么这会商制度看起来亦是有理。但若这些同学只是发出了与大多数人相违、不同的声音,又有何必要?引用一部电视剧的语录“和谐不是一百个人说同一番话,和谐是一百个人有一百句不同的一番话之余而又互相尊重”,这大概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了吧。 虽说蔡元培先生有其教学的宗旨,贯彻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但是在其就任演说上,却是全然没有提及。全篇演讲,其希冀的三点大多是讲及为人之根本与修养,也是有其原因的吧。我认为,人应当有优秀的德行,有良好的内心,其所学的知识才能用于有用之处,此时其所拥有的思想,才是真正的自由,而非学他人之所云云。自然对于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思想,便当是没有去兼容并包的意义了吧。 这篇演讲,仍有部分的思想不为我们现在的情况所适用,大多看起来都过于的理想化。在保护个人利益的意识在被逐渐强化之时,没有谁会对学生入大学,为为官或为致富而提出非议。此时的大学已包括了当初的专业学校与大学之功能,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成了大学的首要作用,只研究学问看似也是无法真正地能在社会当中生存下去。为自己之利益而进入大学,无错,但现当代学生又是是否能抱定宗旨、是否能砥砺德行,仍是决定未来之路的关键之处,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己的品行不仅仅决定大学四年的生活与出路,而是以后未来知道死去前的生活。对于此方面,尚应没有人会自以为能特殊吧。 要做大学问者,或是只是想过属于自己生活的大学生,通过蔡元培先生的三个希冀好好审视,对自己的四年,乃至是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份不是满分,也至少是对自己负责的规划吧。 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百年以前,有这样一个人,年过半百,“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从此开启了中国教育史崭新的一页。 他就是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有人在回忆录里这样写到“蔡元培先生来之前,校名改了(由“京师大学堂”改作“北京大学“),但本质并无什么变化,封建主义仍然占统治地位。1913年我考人北大预科时,学校像个衙门,没有多少学术气氛。”蔡元培先生来到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唤起了北大学子青春年华的激情与行为,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与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斗争,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指挥部。 蔡先生是我崇敬的人。在我看来,在那样一个愚昧、混沌的时代,能唤醒人们心灵的人,比谁都强大。所以,我决定选读这篇“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不为新鲜与好奇,只希望一百年前的指引与叮嘱,能够有益于我在大学生活中的坚守与奋进。读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有感 初读此文,略有遗憾。我被以为,这样一位思想大家,本该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洋洋洒洒几千字,给茫然的大学生们精神上的指引。但他确实语言简练,平铺直述,不同于今天演讲者的文采飞扬,更添了几份朴实和厚望。有人恐怕会觉得,先生提出的“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过于简单,毫无高度。但仔细想想,其实正是这三项简单的要求开始了北大质地的改革;再仔 细想想,其实今天的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也难以做好这三项“简单”、“无高度”的要求。 先生说,大学生应明白大学的性质,抱定宗旨,持之以恒。他给予大学的定义是“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起初我想,在那样一个混乱困苦的时代,缺少有识之士的时代,仅仅要求学生以研究学问为宗旨,是否浪费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资源。认真思考过我才明白,蔡元培先生的目的,在于改变北京大学腐败的风气,拜金的思想,浮躁的心灵。时代需要内心沉静的人,善于并敢于思考的人,体会到社会时弊的人,奋勇而起冲破阻碍的人,拥有高尚心灵并能“复制”更多高尚心灵的人„„所有这些,都必须以潜心感悟为基础,蔡先生的要求正是给了那些没有明确方向的人以指引,告诉他们:先埋下头,再跃起身,并在跳跃起来的同时,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 近一百年过去了,时代有了变化,社会有了变化。21世纪里的我们,生活上面临更大的压力,我们变得对金钱名誉充满欲望,努力奋斗,为未来而奋斗。我想,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想要隐居山林,不顾世俗,清心寡欲,潜心读书,只能成为美好的向往,却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我们似乎渐渐被利欲充斥了内心,只声称“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却忘了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要我们时刻向更高的精神追求迈进。我们应当把大学视作真正的“象牙塔”,沉静心灵,潜心研究,珍惜这短短几年的纯白时光,去充盈自我,丰实内心。一个精神充实的人,更能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更能走好未来要走的路,更能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无敌不破,无往不胜。 蔡先生又说,大学生们应砥砺德行,清者自清。“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短短三十几字,道出的是大学生们的道德责任,我们的道德责任。常常上网的人都会发现,在网上众多的网站中,有着众多这样的帖子——常常是揭露社会丑陋现实的几千字文章,常常是描绘社会“晦暗不堪”的几张图片,也常常是一群网友用一堆激烈的言语直指社会“黑暗”„„我常想,社会的不断发展,正表明了我们正生存在一个不完美的时代,它一定会有不足,一定仍需成长。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从不缺少发现丑陋的眼睛,却实在缺少有勇气,有魄力,去改变时代的人们。 而蔡元培先生却早在百年以前告诉过我们,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我们本就被赋予了完善社会的使命,不应仅仅抱怨社会,而应爱这个社会,爱这个因我们的努力日益发展的社会。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无可推脱。 蔡元培念念不忘“学术救国,道德救国”,其人格魅力,其爱国精神,至死而光芒不减。人们抚今追昔,愈加感受到“蔡元培”的长久生命力之所在。是因为蔡元培先生总能够给予我们后辈修养的力量、科学的力量、改革的力量。 我渐渐明白,大学的意义就是掌握几门技能,充实一颗心灵,学会一份坚定。以高尚的内心,指导积极的身体,为未来的自己,未来 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实实在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