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2020-12

第一篇、《培根论人生》读书笔记以及感想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书名:《培根论人生》

作者:培根(王义国/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版次:2006年12月第一版

然而谎言之所以博得人们的欢心,并不仅仅是在于,人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困

难和需要做出努力,也不仅仅是在于,真理一旦找到,也就对人们的思想施加了影响,而是

在于人们对谎言自身有一种天生的,尽管是堕落的爱。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01

站在岸上看船只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城堡的窗口看下面的战斗以及以及其中的

冒险也是一件乐事,但无与伦比的乐事,则是站在真理的有利地位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03

人们害怕死亡,就像儿童害怕在黑暗中行走一样;而且儿童听到的故事越多,其天生的

恐惧也就越大,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亦复如是。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05

复仇心令人战胜死亡,爱令人蔑视死亡,荣誉感令人追求死亡,悲伤令人飞向死亡,恐

惧令人全神贯注于死亡。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06

那些给道德心带来压力并且说服别人给道德心带来压力的人,一般说来是为了他们自己

的目的而在这一点上感兴趣。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16

美德就像名贵的香料,在燃烧或者碾碎的时候才最为芬芳;顺境最能显示邪恶,但逆境

却最能显示美德。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20

一种保密的习惯既是明智的,又是有道德的。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23

最好的气质和性情,就是拥有一个坦率的名声,有保密的习惯,适合时机地使用掩饰,

并且在没有补救办法的情况下,拥有作伪的能力。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25

妻子是青年人的情人,中年人的伴侣,老年人的保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29

因为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激情,它在街上游荡,而不呆在家里:“爱打听别人隐私的人,

也必然是心怀恶意的人。”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31

关于嫉妒这种情感,我们将笼统地再补充几句,即在所有的别的感情之中,嫉妒是最纠

缠不休和从容不断的。因为别的感情,其起因只不过是偶尔有之;因而古人说得好,“嫉妒

没有假期”,因为它总是对某些人有影响。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36

在人性之中,有一种爱他人的秘而不宣的倾向和意愿,这种倾向和意愿如果没有用在某

个人或者几个人的身上,也就自然普及于众人,使得人们变得仁爱而慈悲,有时可以见到托

钵修会修士就是如此。夫妇之爱创造了人类,朋友之爱改善了人类,但淫荡的爱则腐蚀和贬

低了人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40

死的时候举世皆知其为人,唯独自己不认识自己,那么他的死就是沉重的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41

如果对荣誉的追求导致一个人改正他的过错,那就足证他是一个值得尊重而又宽宏大量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的人,因为荣誉是美德所在,也应该是美德之所在;而且就像在自然界一样,事物在向它们

的位置移动的时候,是剧烈的,而在呆在它们的位置上的时候,则是平静的,美德亦然,在

怀有雄心壮志的时候,美德是狂暴的,而在掌权的时候美德则是安定而又平静的。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44

这一点非常值得认真考虑,即大胆总是盲目的:因为他看不见危险和不便之处。因而他

劣于判断,而擅长于执行;所以对勇夫的正确使用,就是决不要他们以为首的身份来指挥,

而应让他们当副手,处于别人的指导之下。因为在判断的时候,最好是能看出危险,而在执

行的时候,最好是看不见危险,除非那些是非常大的危险。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48

“天父使太阳照好人,同样也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但他却并不降财

富之雨,也不是以同样地数量把荣誉和美德照射在人们的身上。一般的好处应该由所有的人

共享,但特殊的好处却应由被选中的人享有。而且应注意,不要在进行肖像绘制的时候,把

模型给打碎了。因为神性以爱我们自己为模型,而对我们的邻居的爱则只不过是肖像绘制而

已。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50

在一场暴风雨以前,会刮起沉闷的风,海水会暗暗地波涛汹涌起来国家中也会有这种情

况:他(太阳)也经常警告,凶恶的反叛即将发生,变节行为和隐秘的战争正在酿成。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54

“伤心是有限度的,但恐惧是没有限度的。”除此之外,在处于高压的时候,那刺激人

的耐性的同样的事情,却也依然压倒了勇气;但在恐惧的时候,却并非如此。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59

我以为,所谓合适的领导人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高贵而又有名气,他受到不满的团

体的信任并引起不满的团体的注意,而且据认为他本人也是不满的:这是一种人,或者应把

他争取过来并使之与政府和解,这是一个见效快而又理想的方法;或者用同一团体的另外某

个人来与他作对,通过对抗而使声誉为两个人所分享。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63

人的脾气就是这样,虽然没有几个人敢于做出这样一个邪恶的举动,但许多人却渴望这

邪恶的举动并默许这邪恶的举动。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64

但无可否认,他是受到了诽谤;因为他的话是高贵而敬神的:“真正亵渎神灵的,并不

是否认世俗的神,而是把世俗的信念运用在神的身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67

导致无神论的原因,一是宗教的分裂,如果那是分裂成多派的话,因为任何一个重大的

分裂都给双方增加热忱,但派别众多就要引起无神论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僧侣的丑闻,当

丑闻达到圣伯纳所说的程度时就产生无神论,圣伯纳说,“我们现在不能够说,教士向民众

一样,因为事实上民众并不像教士那么糟糕。”第三个原因,就是在神圣的事务中进行亵渎

神灵的嘲弄的风气,这种风气逐渐地损害了宗教的尊严。最后,学术昌盛的时代,尤其是在

同时享有和平与繁荣的时候,会造成无神论,因为动乱和苦难更使人们的精神服从于宗教。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68

否认神的人,也就催毁了人的高贵,因为无可否认,人在肉体上跟野兽相类似,如果他

在精神上不与上帝接近的话,他就是一个卑劣下贱的野兽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69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迷信的原因是:令人高兴而又给感官以快感的礼节和仪式;过分的外表上和形式上的神圣;对只能使教会承受重压的传统的过度尊重;高级教士为了个人的野心和金钱利益而使用的策略;对良好用心的过度偏爱,而那些良好用心又打开了通往别出心裁的想法和新奇事物的大门;以人间的事理来猜测神圣的事物,而这又只能造成概念上的混乱;最后,那就是野蛮的时代,尤其是在野蛮的时代与不幸和灾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72

对于年轻人,旅行是教育的一个部分;对于老年人,旅行是经验的一个部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73

无疑,最能毁灭权威的,莫过于对权力的不平衡和不适时的互换,那就是有时压迫过甚,有时又过分放松。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77

有关君主的一切规律,实际上包含在这两句铭语里:“记住你是人”,以及“记住你是神,或者是神的代表”:头一句话约束他们的权力,后一句约束他们的意志。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83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的信任,就是对于提出劝告的信任。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83

在要求进言和使用劝告中的不便之处有三个。首先,需要把事情透露出来,这样一来事情也就难以保密。其次,君主的权威会受到削弱,好像他们不如平素那样重要一般。第三,还存在着进言不忠的危险,所提出的主意会更有利于进言者而不是纳言者。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85

但最好的补救方法就是,顾问既要了解他们的君主,君主也要了解他们的顾问:君主的最大的美德,就是了解他的手下的人。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87

一位顾问的真正的素质,是精通于了解主人的工作而不是主人的天性;只有这样他才会给他进言,而不是迎合他的脾气。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87

“最好的进言人是死人”,诚哉斯言:当顾问们阿谀谄媚的时候,书籍却会说得明明白白。因而熟读书籍是有益的,尤其是那些本人就是政治舞台上的演员的人所写的书。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88

运气有如市场;在市场里,往往如果你能带一会儿,价格就会下降。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89

狡猾的一个要点就是,在与人谈话的时候,要用你的眼睛仔细地注视你的谈话的对象,耶稣会会士的戒律就有这么一条,因为有许多聪明的人,他们心里所怀有的秘密从表情上就可察觉出来。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92

如果一个人怀疑某个别人会漂亮而又有效地提出一项议案,同时又想阻止该议案,那么他就可以假装赞同,并亲自把他提出,但提出的方式又令人反感,从而使他得不到通过。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93

然而所罗门有言,“愚蒙人是话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96

无可否认,极端的自爱者的本质就是,即使只不过是为了烤熟他们的鸡蛋,他们也会把一栋房子点燃,然而这些人却又往往受到他们的主人的信任,因为他们所专研的,只不过是取悦于主人和自己获利;而不论是为了取悦于主人还是为了自己获利,他们都会抛弃他们的主人的事业的利益。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098

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而不合适的举动则不过是乱打空气而已。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102

有些人把凡是他们所不懂的东西,都看成是并不相干或者过于微妙,因而蔑视他,或者对它毫不在乎,这样一来他们的无知就似乎是识别力了。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104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培根/著王义国/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p105

第二篇、《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社会,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得当地待人接物,那么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细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因此在交际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礼。

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贱的鼠辈,既可怜又可憎。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的确,人性中仁善的倾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因此行善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当今社会的贫富差异依旧显而易见,有的人风餐露宿,有的人却高床暖枕;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却腰缠万贯。不过一个人的需要其实是有限的,超过这种需要的钱财便是多余之物,也就是说过多的财富是无用的。对一个人而言,财产达到了某种程度后,便不是他能消受得了的。他可以储藏财富,也可以分配或赠送它,或者用它换取富翁的名声。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这种巨大的财产只是身外之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我们更应当用正当的手段谋求财富,慎重地使用,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的时候应当潇洒地与之分手。

立足于经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从现实生活的消费到网络世界的消费,消费可谓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量力而为,在日常消费中应以个人的财力为制约。支出应有度,要管理得当。如若不得已产生债务时,大可不必急于一下还清。一次还清债务可能重走借贷的老路,因为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轻易摆脱债务的负担,那么难免会旧病复发。一点一点地偿还债务会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无论对自身的心灵还是财产都会有益处。总之,对待自己的经济开支应该始终小心翼翼。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却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幸运之机好比经济市场,稍一耽搁,就瞬息万变。机会老人先给我们送上了他的头发,如果我们没能一下抓住,等再抓的时候就只能碰到他的秃头了。因此能够在做一件事的开端善于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智慧。在任何事情上我们要学会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在开始做事前要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抓住时机。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如同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被释放出光辉的。

当我们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我们得到疏导,朋友的良言忠告能使人心灵健全,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生病。所以,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友谊的奇特作用在于: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那么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那么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友谊不但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清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思绪而进入光明与理智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朋友给予的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我们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以诚为本,无谓的猜疑不仅有损感情,更可能使人迷失自我。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乱人心智的,它会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利益,那么我们尤其要警惕由他人流传而来的猜疑,因为这很可能是恶意的挑拨。猜疑易使君主变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猜疑者未必是由于怯懦,却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断力。猜疑的根源产生于对事物的缺乏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解除疑心的有效方法。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现而华丽。真理犹如珍珠,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不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颜六色的浮光。一个人若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却等于步入了天堂。

第三篇、《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的《论人生》为我们展示他对人生、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独到见解,篇幅简短,语句流利,但句句富有哲理,令人深思。全书将现实主义同理想道德相融合,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从他的书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个时代的印记,找到我们生活中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的最初出处,也不由感叹现在我们正在运用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出自培根。培根影响了几个时代,也影响了整个世界。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发现了东西方观念的差异。培根的有些观点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子里,但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无法理解的,这是东西方差。异造成的。例如他在《论父母与子女》里提到“世间最伟大的功勋都是那些没有子女的人所创下的。”在《论结婚与独身》里说“最有益与公众事业和善举往往来自那些无家室的人.”他认为个人的成就与独生有很大关系,而在中国这种观点未必认同。因为中国是一个注重家族血缘的国家,成家立业是大多父母的观点,也是历史的传统,中国人认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要有一个家庭做后盾,研究中国的历史也可以发现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没有几个是无家室的,除了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还有就是看破红尘的僧人了,如唐玄奘、一行等人了。中国人生活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环境中,独身与中国人的生活距离太远了。而在西方则不同,独身现象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柏拉图、芝诺、伊壁鸠鲁,这些思想辉耀后世的先哲都是独身者,加上受基督教义的影响,独身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因而培根的思想也传承了西方历史的印记。了解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培根《论人生》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中我也知道了看一本外国著作和看一本国内著作所汲取的是不同的养分,看外国著作增长的是见识,从中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思想,这也就能让我们跳出国内这个狭小的圈子,开阔视野。而看本国的著作加深的是理解,是对我们自己文化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说这是横向与纵向的区别。

培根的《论人生》,是现实主义与理想道德的结合,他在《论花园》《论建筑》《论高利贷》《论殖民地》等中,都为现实服务,但有与道德相结合。他在书中具体的教人该如何做,可以说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的宝典。他在《论交涉》中提到口头交涉弊书面交涉效果要好,因为你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表情而知道事情的进展,可见察言观色所起得作用。他在建筑,园林方面也有很深的见解。他所设想的建筑的构造合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他不仅对物质方面注重,还注重精神享受,如他认为在花园中应该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绿草,这就要合理的运用花的花期。他提到草坪是花园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草坪既有欣赏的妙处,又能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提供一片荫凉。可以看出培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享受生活,思考生活。他在《论友谊》中说“友谊的主要作用之一就使人胸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释放。”“如果一个人向朋友宣泄私情,一定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它既能使快乐倍增,又能使忧愁减半。”“友谊的第二种作用就在它能增进并支配理智。”他既是站在实用的角度来论述友谊,当并不是一个眼前只有利益的功利主义者,这其中还有高尚的道德,他歌颂友谊,认为人不能没有朋友,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朋友。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读培根的《论人生》,我们能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火花,培根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福音。他的随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培根生在十六十七世纪,是文艺复兴发展的时代,那时资本主义已有

发展,培根的思想也有体现。他在《论消费》中提出应根据自己的收入来决定消费水平,不要过度消费,要讲求节俭,这种消费观与中世纪贵族的消费观念有很大改变,贵族消费讲求体面、荣誉,这与当时西欧渐渐兴起的资本主义不无关系,由于早期资产阶级要求资本积累,因而崇尚适度消费。在探索培根观念产生的根源时,我不由的感叹几个世纪过去了,我们还在培根思想的熏染中,他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大宗化的观念,我们对他太熟悉了,我们对他的观点似乎毫不怀疑,因为觉得这本来就是这样,培根对我们的影响真是太深了。我们都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这流传了几个世纪仍然为广大人们所认可,并且在实践着,享受这知识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读培根的《论人生》,是一种美的熏陶与享受,提高了我们的修养与品味。培根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理性的美,他娓娓道来,语言流利,议论是旁征博引,说理是步步深入。无论是欧洲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事迹,还是宗教经典《圣经》,他都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有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十分耐读。在培根的论文中,语言无不充满哲理,充满形象的比喻,说理层层深入,精辟警策,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有诗一般的艺术效果。读完培根的《论人生》真的发人深思,整个人如受过洗礼一般,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生活,也增加了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虽然只是言简意赅的随笔,但字字都是精华,全书涉及到人生世事的方方面面,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读《论人生》,仿佛真的是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欣赏着沿路美妙的风景。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值得庆幸的是,我也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这本书是语文程老师送给我的,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培根在《论逆境》中写道:“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是经过逆境奋进成功的。像司马迁,他由于李陵一案身受宫刑,蒙受大辱,但他终于顶过磨难,发愤写完了辉煌巨著——《史记》。再如现代的华人张士柏,他经历了从游泳健将到高位截痪的巨大变更,却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将它化为动力,勤奋学习,完成了许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张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胜枚举。北京“宏志班”的学生们,个个在困境中长大,学会了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难。他们像是野外的小草,饱经风雨蹂躏却不倒伏,而那些温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不经过风浪,就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所以,青年们,如果你身处顺境,请走出“温室”,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如果你身处逆境,也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克服困难。正如人说:“苦难是所学校。”而学得好坏要看自己。

第四篇、论人生读后感-培根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前言: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预见到。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总以为欧洲是个永远思想落后于中国的地方,英国人太教条好面子,不爱创新;德国人沉迷于时代的气势,衰则哀,盛则狂;美国人是快餐哲学,讲究现在实用,不顾未来发展。但当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的时候,豁然发现,原来世界的真理是一样的,就是敢于发掘的问题。在欧洲,培根做到了。“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保垒中观望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比能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他讨厌“假”与“恶”,“没有一种罪恶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说慌都往往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狂妄的,在凡人面前却怯懦”;同样推崇“真”、“善”、“美”,“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是“世界公民”,心与五洲四海相通;如果他对其他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么他十分美好的心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能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如果他并不篾视别人对他微小的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乃是人心而不是钱财。”

由此发现,其实培根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几乎是相通的,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真理是相同的,只是有不同的解释罢了。

培根的理论善于互相贯穿,互相证明,互相表现:“形体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人性的评价:

“天性虽然隐而不露,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之后更加猛烈。只有在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最容易显露,在一时激动之下也易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压制。”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在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未来处事的成败则取决于后天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决定人生的走向。这些,也是我们学子们有目共睹的,升中学,升大学,就像这样,我们的成功决定在我们良好的自理自立习惯中。

“能否获得称赞或者获得多少称赞,常被认做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品德的标尺。其实,这都犹如镜中的幻影,因为这些称赞常常来自庸众。”

“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而识别时机,这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人的天性是愚昧多于才智,而做作的表情常能打动愚者的心。”

道德是藏于君子心中行动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也是培根的道德典训,道德的真理,由我们自己来给自己评价。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第五篇、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读《培根论学习》有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读《培根论学习》有感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一书辑录了他本人59篇随笔,《论学习》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在《论学习》中,培根主要谈论了读书塑造人格、健全心智、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的巨大作用。围绕这一主题,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在于启迪智慧、明辨是非,而不是炫耀的资本和打发时间的谈资;阐述了不同学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新塑造各有侧重,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颖,算术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介绍了读书要注意详略精浅的分类方法,要根据书籍编著水平、实用程度和个人需要区别对待,提高学习实效;还对比了读书“博”与“专”的观点,“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甚或判断一事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认为博学才是科学的为学之道。

但这种学习观点还需用马克思主义加以改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贯穿于一切事物始终的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只有一个,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具体实践中要重点抓主要矛盾,促进事物产生质的飞跃;兼顾次要矛盾,为解决主要矛盾创造有利条件。对于学习来讲,就是要做到“博中有精”。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如欲有所

成就,就必须尽量专于一事,而不可过多分散注意力于多事。也就是说,那些什么都想做的人,到头来其实什么都做不好;另一方面,那些只专一事而不屑见闻他事的人,只能退化成“书呆子”。因此,从事理工研究的人员,可以在闲暇时研究一下文史,研究文史的也可以在业余时间研究一下数学和自然哲学,研究自然哲学的可以学习一下数理等自然科学;懒散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数学变得慎密,愚笨人可以通过学习自然哲学启迪智慧,尖酸刻薄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文史变得宽容大度。总之,学习可以造就人的性格,心智上的每一种过度或缺陷都可能有专门的良方予以平衡或弥补。

当前,市直机关开展“天汉书香”读书学习活动正在井然有序的开展。开展“天汉书香”读书学习活动,就是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执政能力与读书学习的密切关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形成崇尚学习、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风气,。

这里,我就谈谈我对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学习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一个人倘若仅仅满足于温饱,满足于物资享受,而废弛于学习,废弛于精神炼狱,那么,只能属于没有生活质量的度日,从而无法走进真理,无法以真理清心明志,无法使自己“永如青年有勃勃生气”。当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统计人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思想创新的压力和挑战。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脚

踏实地的勤奋工作,还需要创新的理念和丰富的知识,需要勤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学习问题,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终生学习而不怠,每日勤勉而不闲,偶有失败而不馁,那么,你就会日臻成熟而成为一个令人仰慕的君子。

学习要强调思想品德的修养。古人云:百行德为首。我们强调“德才兼备”,德,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我们这里强调的“德”,就是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通过学习,我们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从而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理论修养、促进了政治成熟,使我们有了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支柱坚固了,就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理论上清醒了,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政治上才有可能成熟,才有可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学习是长期工程,学习可以说是单调的,甚至是枯燥的。面对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浮躁情绪、急功近利的心态充斥着大街小巷,驰心旁骛,见异思迁的人是绝不会学有所成的。但,我们统计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统计工作“不出

假数”的要求塑造了统计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品格,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的特性培养了统计人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年复一年的统计调查,日复一日的求真务实。每一个统计数据,每一本统计资料,都字字严谨可靠,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都包含着我们统计人的心血和汗水。统计事业培育了我们统计人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顶得住压力。正是统计人具有此种难能可贵得精神,持之以恒地真抓实干,才开创了蒸蒸日上的工作局面,才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统计事业。

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有所成。通过学习,一方面,我们正确处理大局与局部、整体和个人、长远与眼前等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增强了工作能力,改进了工作作风,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工作人员。我,作为统计战线上的普通一员,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达到“六个一样”(对待群众与领导一样态度;生人与熟人一样热情;忙时与闲时一样周到;单位与个人一样欢迎;来人与来(函)电一样受理;人在与人走一样答复);做到“六个不让”(不让领导布臵的工作在我手里延误;不让应该传递的信息在我手里中断;不让正在办理的文件在我手里积压;不让工作上的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来局办事的人在我这里受到冷遇;不让因我分管的工作出问题而影响全局)。为树立良好的统计形象而添砖加瓦。

在新的一年中,我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能不能抓住

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目标,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让我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转化为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能力。让我们行动起来,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为汉中率先突破发展,构建和谐汉中贡献力量!

第六篇、读后感-2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读《生于天空》有感

暑假是快乐的,因为暑假里可以尽情地敖游在书海里。《生于天空》跃入我的眼帘,翻开书本马上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里面的主人公更是引人入胜……你们想看了吗?

两只年老的雕在辛辛苦苦地哺育着两只雏雕,后来两只年老的雕不知去向,出于生存的渴望两只雏雕勇敢地从温暖的巢里“飞”了出来。它们第一次自己寻找食物,虽然是它们以前遗留下来的腐烂残渣,还是填饱了肚子。在还没有学会如何捕食和生活中的考验时,饥饿又来袭了,突然发现了蚯蚓能吃就在山谷间的落叶上四处寻找。后来,他们在与黄颌蛇决斗中学会了飞翔;和大狐狸决斗,加强了他们的防备,又学会捕捉了许多猎物养活了自己;他们用自己的机智一点一滴地摸索和积累经验,他们慢慢强大,逐渐翱翔于蔚蓝的天空中。

源次捕获了雄雕并与雕产生了感情,还有小狗,小猫……都成了好朋友。后来雌雕偶然发现了身在鸡棚的雄雕便大声呼唤它,雄雕的野性被雌雕唤醒了,冲出了鸡棚与雌雕重逢于蔚蓝的天空。他们再次回到故乡,与那大雕展开了大战,赢回了自己的故乡。然而雄雕被误认为要伤害小狗,而源次痛下手打伤了雄雕,雄雕依然在生命受伤时还在想着它得朋支的安危……

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的例子很多,就象我胆子很小,不敢独自在家,总要跟着妈妈去公司,看了此书后,我开始学独立,从待家十分钟开始到后来的几小时,到最后的能独自在家一整天,真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还得加油。“皱雕”总会有一天要独立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

要独自承受的压力越渐显现,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考验,在挫折中成长,在迷路中找到方向。当我们能够独自承担责任,独自面对风雨时,那你也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这个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做事不要与弱者比,也不要与强者比要跟自己比,要懂得学会独立,不能事事依赖父母,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挺身而上,去努力克服,不能知难而退;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有感情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要向年轻的雕一样,要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第七篇、读后感2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读《培根论人生》有感

周家地小学王添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

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整个社会事务和事务本身也越来越复杂化,这都决定了任何人在完成某一件事的时候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只有团结,才有生路。友情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就会成功地到达彼岸。生活有朋友做伴,我们会锦上添花;事业有朋友支持,我们会如虎添翼。所以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就是朋友。

我将《培根论人生》中的《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向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有了新朋友,勿忘老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在心灵深处,朋友间彼此相互祝福,友谊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田,这何尝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呢?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间,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第八篇、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论人生

当今社会小人得道,谁会见风使舵,谁会

阿谀奉承,谁就是所谓的好人,谁就有能力生存。一个一个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勾心斗角,为了自己小小的利益睁眼说瞎话。为了那面子,为了那所谓的虚荣心,不懂装懂,信口开河,胡说八道。

我出生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80年代,那

个时候农村交公粮,我自幼家境极其贫穷,从我记事我父亲就生病,为了治病四处借钱,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穷人家的孩子注定要多吃苦,多受罪,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瘦的皮包骨头,面黄肌瘦。经常流鼻血。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同情我,可怜我。我每天饿着肚子上学,每天饿的头疼,头晕。严重贫血。

我几乎从来没吃饱过。【别人家的孩子一年买好几套衣服,我好几年穿一套。穿到都快磨烂了。】我很羡慕小伙伴衣食无忧,而我回到家,看到的只是为了生计,整日愁眉苦脸。没有人同情我,没人可怜我,我看到的只是幸灾乐祸的眼神,穷人注定要受欺负,有很多人曾经故意欺负过我们。

现在的我跟父辈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

息,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枯燥无味的生活。现在的我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活一天算一天,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

其实活了这些年我早就够了,生在穷人家,见识到了什么叫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知道了什么叫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嫌贫爱富,

欺软怕硬,深深伤了我的心。穷人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从小就已经落后了。我父亲有肝炎,我也有病,没钱治疗。我天生腰不好,我从小经常尿炕,再加上严重营养不良,整天

我天

生受罪的命,我这一生注定是个悲剧.我老老实实对待每一个人,觉得浑身没劲,死气沉沉,无精打采。只可惜人们把我的老实当软弱,把我的善良当成好欺负。不管为啥穷,穷人就会受欺负,小时候的我很单纯我的眼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都一样,看来我错了,大错特错了。在你有钱时别人巴结你,奉承你,当你没钱时笑话你,看不起你。你不说话,背后就说你坏话,听说你是谁家的孩子,如果有钱人,很远就打

招呼,想沾点光。如果不是,看都不看一眼。这就是农民就这点素质。当今社会母以子为

贵,孩子有本事,父母在村子里就能抬起头,平常从来不联系的也来了,跟在你腚后面,觉得脸上有光。正所谓雪中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说你行你就行,哪怕犯错误也原谅你,说不行就不行,你如果犯错误,他就会抓住机会小题大做,无中生有。欺负你。看你不顺眼,你行也不行。一个一个爱屋及乌。凡事先找别人毛病,自己头上扣屎盆子,还嫌别人臭。

没有继续上学将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现

在的年轻人上学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整天光忙着打扮,为了那面子争得面红耳赤。而我想上学却因为穷上不起。如果再重新给我一个机会,我可以大展拳脚。

我瘦因为吃不饱,我腰不好因为遗传,我

上不起学因为穷,生在这样的家庭,我早够了。我错过了很多机会,那么好的时光白白的浪费了,再也回不来了。

没有文化的人我不跟他们说话,文化低的

我也不理他,因为我说话他们整天嗯啊的根本听不懂。凡事都用自己那少的可怜的,仅有的几个字来解释。还美其名曰他一看就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