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书,先看了前言,发现是一本“听后感”的合集,顿时来了兴趣。翻阅了前几篇文章,兴奋地发现,这不就是一本叙事合集嘛~原来王老师做的是跟我们一样的事——从生活中获得教育的启示。当然,王老师是位非常智慧的老师,而且还是位有很高悟性的教育者,我们能从书中受益匪浅。从书名来看,我们就知道,王老师意在建议我们。不能把自己禁锢在“教育者”的视角,所谓“旁观者清”应该就是这个道理。 王老师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角度,我个人从三方面谈谈收获。 一、学校的启示 基础教育不应设定特定目标,“学校应该是一个植物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鲜花、树木、杂草、甚至青苔,学校的任务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尽可能良好的环境,让他们长成他们自己。”有了高分,学校是有了政绩、有了名誉,但高分拿到手了,学生很可能心灵受到了伤害,心灵被扭曲,思维方式被固化成线性,创造性被磨灭,盲目的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的荒漠化,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会忽视学校文化的构建和校园精神的塑造。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毫无个性和人文气质的平庸之辈。这样一种没有自己个性特点的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旦失去成绩优势,往往就昙花一现,生命短暂。 作为学校领导应高瞻运瞩、目光长远,要站在打造品牌的高度来把握学校发展的方面,要善于发现、提炼和挖掘学校的人文资源,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气质、能力和素质,努力建设一支个性鲜明、忠诚团结的教师队伍。我们学校近几年就在打造品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学校有了品牌,学生又能在快乐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全面发展。其实,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办学校,对于品牌的追求都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是一个单位生命力的所在,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当今社会谁拥有了品牌,谁就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教师的启示 1、对教育者自己的态度——少说话多反思 语言是把双刃剑,能帮助人,也能害人。王老师在书中提倡教育者要少说话,因为少说话,你才有时间思考,少说话,你才能得到更多的体会,教师成为有趣的老师,不做索然无味的人,是很重要的。学生总喜欢有趣的老师,而要做到这一点,少说话,找找隐形交流的感觉,很有必要。一个人真想办成点什么事,不但要看外部环境,还要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总是忙忙碌碌,不等于真有成效。人生需要不时盘点,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问题,不要把压力挂在嘴边,那没用的,最好一个人仔细想想面前有哪些具体问题,再去思考解决方法。 2、对学生的态度——不要恋权、不要恋分 如果教育孩子惯于自持成人优势,居高临下地施爱孩子或者指挥孩子,当他们感觉到自己有实力时就会展现自己的权利,转守为攻。管理学生的模式要与时俱进,如果僵硬不变,恐怕就是“不懂事”了。要尽量少用权利,少搞居高临下。 我们不要把学校的应试标准看的太重要,要给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他们才能健康成长。当然,进化是不可避免的,未来的方向选择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学生各有各的进化方向,总比大家进化成单一的考试能手更合理,更符合生态多样性的需要,更符合现在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三、家长的启示 (1)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许多家长以为孩子的本事都是学校教出来的,如果孩子表现不理想,就埋怨学校,其实学校不是生产机器零件的工厂,它不能保障每个学生都符合社会和家长的要求,更不敢保证每个人都会优秀。学校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给孩子,学生的前途在于他自己,家长不能盲目幻想学校给他培养出一个卓越的孩子,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盲目与学校保持一致! (2)当心“教育消费陷阱” 人们常说:“现在的小孩都是用钱堆起来的。其实教育并不是这样,你花的钱和孩子的成长不一定成正比,弄不好正相反。而且不要因为学习,就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一定要让他们了解,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才是正道。给他们搭梯子,创造捷径,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