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读《弟子规》之入则孝篇有感》
读《弟子规》之入则孝篇有感
人死后,凭骨头颜色就可分辨出性别,白色的是男人,灰色的是女人,因为女人从怀孕起,就把自己的营养给自己的孩子。孝,人之本。
题记
《弟子规》,这是小学的时候就背过的书,但那时候呢!只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完全没有思考过其中的伟大智慧。当然,那个年纪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作为支撑去理解它、感悟它。一看到这本书,我就会想起我哭地稀里哗啦地上了淘宝网,买下《弟子规》的画面。那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个视频《弟子规改变了一个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学生》。讲者是一个22岁的小伙,他就讲诉了他高中的时候混黑道,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过,后来去北京“工作”,更是肆无忌惮,不怕死地在山路上玩漂移,进夜总会,用七张百元钞票点烟抽。幸运的是,他妈妈一直没有放弃他,给他看了《弟子规》,然后叫他去敬老院做了一个月的义工,这一个月,他得到了爱,得到了工作,换回了父母的重婚,救回了他自己的命。演讲的过程中,从他讲到他妈妈给他看《弟子规》起,他就一直哭着讲,全场的社会各种单位的听众也是不停地擦眼泪,我在电脑旁也是陪他们哭到最后。
带着崇敬之情,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篇。入则孝,讲的是在家尽孝,核心就是要然父母开心。
“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关心我们的人,如果他们不知道我们干嘛去了,就会担我们,让父母担心,也是不孝的。反过来,如果我们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们把好处想,会替我们加油,这很利于我们事业的成功。这句话让我改变了许多。以前,我不懂这个道理以为有什么问题自己处理就好,没有必要跟父母说,增加他们的负担。有什么好事,也是想到要低调,也不会跟父母提及。由此,就导致了我不怎么给父母打电话,就算打电话,除了要钱,也没有其他话讲。因为这个事,我也被教训了好多次但是改进也不多。这句话彻底地颠覆了我的想法,从那以后,我要求自己每周至少要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后来据我姐姐爆料,爸妈对我这种改变很是开心。)并且把我在学校里做的事以及想法告诉他们。上一次,我告诉我爸我做了家教,爸爸很开心,说“你能懂得给爸妈减轻负担,爸爸很高兴,但是不要耽误学习哈。”爸爸这样说,我自然很高兴,因为爸爸很少对我满意的,一直都是喜欢说我不如别人(自我爆料一下,因为这个原因,我和爸爸的沟通一直都有障碍。)后来挂了电话,但是几分钟后,爸又打过来了,他说:“你去做家教,就跟那个娃儿买点水果去嘛,如果他的字写得不好,你就好好教他一下嘛,如果„„。”我想,爸爸怎么变得那么啰嗦,真实奇怪,但是我觉得真的很幸福,感觉和爸爸的沟通已经不再是问题了。我想,这份价值,千金难买吧!
“亲所好,力为具”。中西文化差异很大,但在孝,这个方面,却几乎没有差别。佛洛伊德的大弟子西奥多讲过一个发生在西方父子之间的事情:儿子不愉快时,父亲会把怀表贴到他耳朵上,让他听表针走动的咔哒声,然后儿子就快乐了。后来,父亲郁闷了,孩子竟然把怀表也贴到他耳朵上,父亲一愣之后,露出了最最快乐而灿烂的笑意。或许,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习惯了,没什么感觉。但是,我们能投其所好,帮父母做一些事,父母却是高兴地不像话。
我记得有一年,广周日报在母亲节那天做了一个对母亲和孩子的采访(孩子希望为母亲做点什么,母亲希望孩子做点什么。)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希望挣很多钱给母亲,而母亲仅仅希望孩子能回家一起吃顿饭。孝,就是回家陪父母吃顿饭那么简单。
这本书的道理很简单,说出来人人都知道,但是,如果每天读一点,看一点,却能起到反省,修心的作用。久之,个人修养就会提高。
真的很感谢《弟子规》带给我的改变,我也由衷地希望,每一个人都好好看看《弟子规》,
学学中国传统文化,学学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旅管二班李银兵18381330215
篇二:《学习《弟子规》孝道篇有感》学习《弟子规》孝道篇有感
吴桥县计生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今天,我借此机会讲一讲我学习《弟子规》孝道篇后的感想。各位在孝敬父母方面都比我做得好,我自觉没有资格给大家讲这方面的内容。我今天只是把我的感受和大家讲一讲,也是作为对自己的鞭策。
记得我小时候,奶奶和我们住在一起,当时是八十年代初,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是父母却对奶奶非常孝敬。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的是奶奶,都要留给奶奶吃。平时吃粗茶淡饭,都要为奶奶加一两个鸡蛋。父母的这种做法,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觉到奶奶是我们家至高无上的人。只有奶奶健康、开心,我们全家才会快乐、幸福。这就是“孝道”在我童年最初的萌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了初中,上了中专,步入了社会,有了许多同学、同事、朋友甚至是好哥们。离开了以前的家庭,远离了父母,渐渐地淡忘了父母之情。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天天为了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更是忽略了自己的父母。忽视了孝道。
2014年,在计生局这个大家庭里,我参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弟子规》孝道篇,我对孝道有了更广范、更深刻的认识,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感触。“孝”这个古老而淳朴的词语,在我内心深处涤荡翻滚,迸发出了深远而暖人的火花。我觉得,要很好地践行孝道,必须从“知恩、念恩、报恩”三方面做起。
首先,我讲一下知恩。知恩,就是我们要能认识到、体会到父母
的恩德。人类社会,生老病死,代代相传。今日我们为人子女,明日我们也会成为孩子的父母。这代代相传,不但是血脉的延续传承,也是“知恩、念恩、报恩”的永续循环。父母于我们的大爱,是对我们永世的恩德。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知恩。我给大家讲一讲“母乳化血”的故事。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教授,在女儿出生的时候给她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打算在孩子结婚的时候送给她。女儿要结婚了,爸爸拿出了这个特别的礼物,是一小瓶子的血,爸爸告诉女儿,这是你妈妈喂你的初乳,多年以后它就变成了血色。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用身体的精华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这就是今生的父母。因为他们的爱护、养育、帮助,才使得我们衣食无忧,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说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所以我们一定要知恩,懂得父母养育之恩。
下面讲一下念恩。什么是念恩呢?念恩,就是要时时感念父母的亲情关爱,时刻铭记、终身不忘,永远怀念之!不管我们怎样对待父母,父母都一如既往地疼爱、怜惜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是父母;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会为我们衷心庆祝,分享喜悦的是父母。而现在,我们离开老家,在这个小县城工作,依然牵挂我们的还是父母。我们应该暂时放下世间的繁杂,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亏欠了父母什么?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父母给予我们的不是一滴水,而是大海。所以,我们要时时感念父母之恩。
最后讲一讲报恩。报恩,是将对恩德的认识、感念和感谢落实到行动上,以实际行为去报答父母。有一个小故事叫做《深海中的鱼》。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其实,它们何尝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是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报恩其实很简单,你只要心中时刻装着孝心、孝顺,并且多去关心父母的生活起居、情感动态、心理需求,常回家看看,多抽点时间陪陪他们,在外做事注意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让父母为你操心,就足够了。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当我们真心实意地对年迈甚至体弱多病、残疾的父母表达自己孝心时,没有什么比这种爱的付出更为让人骄傲和满足。
总之,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孝顺父母、孝敬长辈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孝道是一种善的诠释,而善则是一种心灵的修行,它能让心灵逐渐变得丰盈美好,而善离我们又是那么近,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什么职业,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甚至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常回家陪伴父母,对周围的人多一些关怀和理解,对陌生人怀着一份善意和尊重,学会宽容和谅解,懂得感恩和惜福,
多一些微笑、多一些诚意、多一些厚道、多一些勇敢,这就是善,也是孝的升华。
我就讲这些,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篇三:《孝敬父母从现在开始——《弟子规》读后感》孝敬父母从现在开始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弟子规》根据《论语》等经典,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
清代后期《弟子规》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也是儿童道德价值观教育和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到了社会高度发展、物欲横流的当代,《弟子规》慢慢被人们遗忘。
2011年1月份,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为此,要求中小学需要选择地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这则通知引起了争议。咱抛却争议不去讨论,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畴。但就《弟子规》中所提倡的“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来说,还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弟子规》总序中说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在圣人眼里,“孝”是人要确立的第一品德,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孝是做人的根本之道,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不孝之人真正去理解关爱别人,你也不可能指望一个不孝的老师真正去关心呵护学生。“孝,德之根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周朝以孝治天下,国运昌盛八百年。我们都知道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可是却忽略了德为先,甚至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品德好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我们看到“孝”字,是“老”和“子”为一体的,孝顺的孩子不用父母操心,自然老师也少操很多心,孩子也必定是学业成功的。再看“教”字,由“孝”和“文”组成,即文载孝道,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教书育人也首
先要孝敬父母做好学生的榜样,而教育最好的办法也是自身作则的身教而不是言教。
那么如何尽孝,《弟子规》给了我们很好的行为准则: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另外还包括诸如:出有告,返有面。亲好力为,亲恶谨为等,我们应对照自身是否做到。对照准则,看看身边的很多人,能做到“孝”得人多,做到“顺”的人少。很多人能给予父母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感觉自己是成人了,不愿意听父母唠叨、教导和责备,有时候答应父母得事情也是应付了事。我就曾答应父母戒烟酒,却屡戒屡犯,实在不应该。
记得在一本书中看过一段话,大体意思是说有的人买了新液晶电视,就把旧的台式机淘汰给了父母;买来新三开门大冰箱,就把又破又小又耗电的给了父母„„还到处说自己孝顺。试想,父母养育你的时候,是这样的吗?还不是把最好的给了你?这不叫孝顺!真正的孝顺是你把父母家的旧电视搬来自己看,给父母换台护眼液晶电视„„看完后我深受触动,想想自己已经安了热水器两年了,而骨质增生的老父亲还要哆哆嗦嗦到澡堂洗澡,虽然自己也提过要给二老安装,但是他们一反对我也就顺水推舟了。正如《弟子规》中说“冬则温,夏则凊”于是年前直接到金鹰给买了,上门安装前才告诉他们,如今二老已经使用的得心应手了。记得有个同事说起过给父母安装空调问题,这是做到了“夏则凊”,很好。结果安了几年了,父母就是舍不得开,只有儿子孙子回家才开一次,感慨父母太会过言语里有些许揶揄。其实这位同事应该感恩父母,父母多么爱你,自己舍不得开空调,你和孩子一回家就舍得了,这舍不得的是高昂的电费,舍得的是浓浓的爱呀!读读《弟子规》,我觉得这位同事是孝顺的,但只做到了一半,因为他还没有完全了解父母的苦心,他还可以把父母电费负担过来,让父母用起来少些后顾之忧。我有个同事赵老师,母亲不在身边,每天早晚赵老师一定给母亲打个电话,问问吃了吗,有事吗,顺便报个平安,其实每天都没事,每天都是这几句,但这就是“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一点值得很多同事学习!作为成年人,工作占去了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们对父母需求的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他们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而这种无条件的包容却不能成为我们纵容自己的理由。“爸,我加班,过两天再回去看你们吧!”“妈,我得带孩子去学舞蹈,改天再去你们那儿!”„„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
莫及。不要抱怨没时间,好几个星期没见父母了,从这一刻起,放下手中工作,给父母打个电话,从这个晚上或周末起,到父母家中坐坐?真行动起来你会发现,见见父母真的没有那么难,难就难在你以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和由此形成的惰性。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有几个人做到了: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尽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应该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没读到此句我就汗颜,我有什么权利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甚至生病,而“引起父母忧虑”?
一颗孝顺父母的心才能传递给学生爱和幸福,就这一个“孝”字,仔细对照,身为教师的我竟然有那么多没做到,我又有何颜面要求自己的学生十全十美?
所以我要经常把《弟子规》拿出来读一读,“吾日三省吾身”。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更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微薄之力,所以学习《弟子规》并把她的理义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去,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篇四:《《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来。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献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起养育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体会后,才发现自己做的不够;另一方面,自己作为父母,在引导孩子熟读的同时,应该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入则孝”这一部分都是规范我们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对父母的态度不能专横无礼;说话时要和颜悦色;冬夏季节要让父母舒适,在饮食起居上照顾好父母;即使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不好,也应孝顺父母。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在心里想着父母。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们只能以此为报。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才是做人的根本,这才是学习“入则孝”的意图。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上还有二十四孝作为我们的典范。所以,我们要把“孝”发扬光大。虽然我们现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认真工作,照顾自己,天气变化对父母嘘寒问暖,工作之余常回家看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忘记:百善孝为先。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重温传统文化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弟子规》,我们要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想《弟子规》中写的,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学习《弟子规——入则孝篇》的感悟
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的首要就是:孝老。首孝悌,在家懂得孝敬父母,在外才会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会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学习《弟子规》让我们重新认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加以实践。虽然我们远离父母,不能在身边尽孝,但我们应竭尽所能,多打电话,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心关爱,父母的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他们,努力工作,不让父母担心,争取在事业上取得优良成绩让父母感到欣慰。工作之余多抽空回家看看父母,面对父母时要存在感恩之心,表达出我们的关怀和依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有伤,贻亲忧,”孝顺父母之道,应先要拥有强健的体魄。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杜绝不良的嗜欲,都是强健身体,远离疾病伤痛的好办法,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工作,更好地去对父母行孝。
在这个现实的世界,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金钱上的满足而失去了良心和道德,为了个人利
益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虽然,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但如果有了相对富足的物质条件,我们更应追求精神的满足,勤学善思,宁静致远,陶冶情操,恪守道德法律。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日记得很清楚,每逢生日,往往举办庆生活动。可是却记不住家中父母的生日,更不用说为父母庆祝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关心父母的身体,将父母双亲的年龄记在心中,在父母有生之年,从诸如生日、打电话这些小事做起,行孝尽孝。
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之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待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即“百善孝为先”。
篇五:《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篇一:弟子规入则孝>读后感
我的散文雨荷发表了,女儿很高兴的把我的文章晒到了微博上,引得孩子们围观,女儿的心暖暖的,我的文章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幸福真的与金钱无关,女儿想写小说,我希望的就是这样,教会孩子自信的生活,教给她本领,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我最想得到的赞誉。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微笑,我的努力被女儿视为榜样,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很自豪。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内心有了希望,微笑着迎接黎明的曙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女儿对我说,这是她听到的最暖心的话,孩子们都夸她有一个好妈妈,她自豪的说,妈妈那么棒,桐桐也要努力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诺言,父母是孩子的导师!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