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三国乱世118诸葛亮怎么过

2020-12

篇一:《三国乱世霸歌(读后感)》

三国乱世霸歌这个暑假,在强大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阅读了我国文化的瑰宝、家喻户晓的历史着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写了从黄巾军起义到群雄割据再到三国鼎立、最后魏蜀吴三分归晋的长达80年的漫长历史长卷中英雄们壮怀激烈的英雄故事,验证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自然道理。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英雄辈出,书中描述了自黄巾军起义后,先后涌现的曹操、刘备、孙权、关羽、诸葛亮、赵云、周瑜、吕布、司马懿、貂蝉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我感叹于关羽的忠义,又震撼于诸葛亮的聪慧,也叹息于五虎上将及刘备的殒命,更敬佩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一个强国需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且才华横溢的臣子的辅佐。无疑,这就是卧龙诸葛亮——诸葛孔明了!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毛扇,一股神仙般的气概。说他卧龙,实不为过。仅赤壁之战,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借东风、火烧曹营„„赫赫功勋永留青史。刘备云:“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司马懿云:“真乃天下奇才也”“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康熙帝云:“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三国时期的贤主和才臣以及大清王朝的一大皇帝都如此称赞他,更何况还有诸葛亮当时的头号大敌司马懿呢!“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想想,刘备对他多么信任,以至于能把自己一生搏命而得的江山托付于他,而他没有半点不臣之心,忠心耿耿、死而后已,临终之际还想着魏延会起义,特意留了锦囊;料定司马懿必回来追杀,便制作了木偶,吓退曹军。

现在,每当诸葛亮摇着羽毛扇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都无比激动、感叹,在那遥远的三国时代怎么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人物?他让我懂得什么是忠诚、什么是道义、什么是自省自律。

那么三国里的另一个大人物曹操呢,曹操无疑是一生有着雄才大略的霸主,也是一个奸诈的人。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明知错了,还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就不会出现在历史舞台了。看来,要想成就一番霸业便需要执着的努力,当然曹操的奸诈,也让他失去了许多东西,成了“一代奸雄”。

再说说少年英才周瑜吧,他有着英俊的外貌、过人的智慧却恃才傲物、心胸狭隘,诸葛亮明明对他有恩,他却心生妒忌,想要杀诸葛亮。其实我觉得,周瑜的才华绝对不在诸葛亮

之下,而他却三番五次地败于诸葛亮。就是因为他骄傲自负、气量狭小,最后过早的逝去,没能实现他的一腔宏愿,看来谦虚的品格、宽广的胸怀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昨晚,梦里我又回到了三国,那一个个熟悉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又出现在眼前,而我也变成了策马扬鞭的英雄,和他们一起去追逐着那未完的英雄伟业„„

篇二:《三国乱世真正的智者:蜀后主刘禅的大智慧》

三国乱世真正的智者:蜀后主刘禅的大智慧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刘禅这个人知道三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的,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斗”,甚至还有人说刘禅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我觉得不是的,他是三国史上在位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一个,有人说那是诸葛亮的辅佐啊,刘禅在位40年,在11年的时候诸葛亮就死了,他还继续当了29年的皇帝,他如果真的无能,他坐稳29年的帝位吗?他必然他的过人之处,至于什么过人之处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赵云用命就回来的阿斗,难道真的扶不起?

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诸葛亮是个正人君子绝对不是阿谀奉承之辈,更不可能讽刺刘禅。然而事实上刘禅也的确礼贤下士。

容人之量,大局为重

诸葛亮和刘禅之间是有一点矛盾的,但是他对诸葛亮都是以父事之。后来杨仪说魏延造反,魏延说杨仪造反。刘禅在他俩之间权衡,决定杀魏延,这样又减少了一场内战,这不叫以大局为重吗?而且魏延死后刘禅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诸葛亮辅佐刘禅,刘禅对诸葛亮也是以父事之。

头脑清楚,政治老套

诸葛亮在世在时候,是有丞相之职的,诸葛亮一死他就马上解除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局。

刘禅版搞笑的“凡客体”

远观之见,战略明确

诸葛亮出兵北伐时,刘禅就叫他不要去。结果呢,诸葛亮北伐失败,劳命伤财。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而且刘禅在位时蜀汉一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三国乱世118诸葛亮怎么过}.

乐不思蜀,大智之道

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在历来亡国之君中能活下来而且封为公的很少很少,而且刘禅比起孙皓来,那可算上是明君。但是孙皓的后果就没有刘禅这么好了。刘禅的投降那是大势所趋,为百姓着想,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

乐不思蜀的背后隐藏着刘禅的大智慧

他宁愿自己背上个亡国之名,也不让百姓受苦,这难道不是贤者吗?投降后乐不思蜀,装疯卖傻以保性命,这难道不是智者吗?

所以我的结果:刘禅不是昏君,而是智者、贤者。《韩非子》一书中曾说,君主不智才是大智,无为才是功绩。刘禅从小就被逼着学习《韩非子》、《管子》等书。晋朝的李密曾把刘禅比作春秋五霸首位的齐桓公,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如果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话,那我把刘禅比作治世之良臣,乱世之智者!

篇三:《《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品、平、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品读篇(根据自己的善恶和智商去看待)

品三国不如品曹操,品三国不如品诸葛。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此二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下。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曹操是演义中描写的最真人,相反诸葛亮则是描写的最假人。

东临碣石观沧海,秋风萧萧,吹不落治世能臣赤子心。星河灿烂波涛涌,淫雨霏霏,飘不尽乱世枭雄慨以慷。

曹操的真性情在演义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他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矛盾的男人,很难让人理解。但这个人却很真实。

他是市井里的小混混,身矮貌丑,恶名远播。他好色,喜欢漂亮的姑娘。他曾经差点因为泡妞而送命,但捡了条命后也并没有改变他的私生活作风不检点问题,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觉得这算不上他好色无耻只能说他敢作敢当,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

他爱才又忌才,他求才若渴却又见不得别人对他了如指掌。他无情又多情,他杀人如麻却又感怀白骨露于野。他韬光养晦却又锋芒毕露﹑他狡猾奸诈却又聪明可爱﹑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却不属于知识分子﹑他豪爽无边盖世英雄却又婆婆妈妈奸相毕露。这些在演义中都表露无遗。

他是个全才,在政治﹑军事﹑文学都是成就斐然。纵观三国风云人物,他无可匹敌。

他一统北方,平息了战乱,救百姓于水火。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抑制豪强,使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不管是自己招揽的还是从别人家那里骗来的,抑或是投降的,反正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在他手下干活。他爱读兵法也爱写兵法,像是“空城计”那种虚张声势的计策就是他发明的,而不是诸葛亮。他能写能说,他喜欢作诗,而且很多作品都传唱千古。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功绩不亚于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口语化诗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建安风骨。他一出手就革了以铺张渲染为表现手段的汉赋的命。他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口语化,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一种崭新的文学气象横空出世。另外,他对建安文学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得以蓬勃发展,同他的重视和推动不无关系。

有人说他是奸雄,是否是奸,真相已无足轻重了,关键在于他的确是个有雄才伟略的人,是个真实的男人,不管奸不奸。

他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市井混混成为一方枭雄,生命中起落无数。能够为他叹息的只有他自己,为他骄傲的也只有他自己。他总是兴致所至的念诗,不经意间的留下传世之作;他的性情让他爱才惜才又妒才,他杀人如麻,却满肚子凄情;他玩起争天下的游戏不要命,又总是露出胆怯的表情。他有俯瞰世事的胸襟,有纵横南北的气魄,有一统天下的欲望,宇宙气象皆在其呼吸间变换,这就是曹操,史上第一枭雄,不是帝王的绝对帝王,视奋斗为己任,视失败为成功,知错认错不改错,永不趴下,一个真正的男人。

他的性格太过丰富,《三国演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他的真实在于:他的功过﹑是非﹑黑白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历史的画卷上。虽然后世有所误解,但丝毫无损他的枭雄形象:横扫乱世的硬汉,心比天高的政客,杀人盈野的屠夫,意乱情迷的流氓,风骚千古的诗人。一个男人,一个务实的男人,一个琐碎的男人,一个细腻的男人„„

对酒当歌,唱不尽豪情万丈心念高远。

威武雄风,书不完拔寨摧城风云如注。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的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在行政管理学﹑政治战略学,以及气象学﹑心理学,还有军事战术和后勤保障等学科都是成就斐然。他指挥打仗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他忠贞智慧,为蜀汉殚精竭虑,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但如此近乎于神的诸葛亮却是不真实的,他只是罗贯中先生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倾心赞颂和精心描绘的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给我们描绘的并不是真正的诸葛亮。

他从寄人篱下到辅佐刘备成就君王大业,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人无完人,是人就有他不足一面。

呼风唤雨?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是我们耳熟能详,再熟悉不过的事了。其实那都是作者虚构的,即使不是虚构的,他真能呼风唤雨吗?答案是否定的。他在躬耕南阳时应该学了一些农业气象方面的知识,“呼风唤雨”只不过是他气象方面知识的一次实践罢了。

淡泊明志﹑无意权力?我认为其实他权欲熏心,想独揽蜀汉大权。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的主要职责是出出主意,很少插手兵团的调动。时蜀汉有四大军区,成都军区﹑荆州军区﹑汉中军区﹑永安军区,蜀汉的兵权分别掌握在刘备﹑关羽﹑魏延﹑李严四人手里。后来,关羽的死导致了关羽军区兵团的覆灭。孟获反叛时,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所带的是成都军区兵团,诸葛亮共起川军五十万对付孟获区区十万犯境人马。我想那次南征最大的的意义就在于诸葛亮从此将成都军区兵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北伐时,诸诸葛亮打着北伐统帅的旗号进驻汉中,从此魏延彻底告别汉中军区军事首领的身份,成为诸葛亮手下一位怀才不遇的将军。而李严又被诸葛亮先调去江州工作后又调去成都软禁起来了,成了有名无实的辅政大臣,军权自然落在诸葛亮手里。至此他军政大权独揽,万人之上无人之下,站在权力的

最高峰。还有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可以分析为是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警告,起用了妄自尊大的马谡而引发了最后失败的结局。但是诸葛亮一向都知人善用,为什么不派久经沙场的赵云﹑魏延等名将去守卫街亭,而用了从未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在用人问题上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其实往深里面说,我认为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巨大的权力转移斗争。诸葛亮刚刚夺了汉中魏延的兵权,他不想将立功的机会给魏延,他决定把这个机会给马谡,这可以帮助他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军事将领。巩固自己的军政大权。由此看来,淡泊明志﹑无意权力似乎不是说他的吧!

仁义?为了他的理想,他数次北伐,以至于蜀魏两国绝大多数家庭夫死子散,蜀国更是几乎成了女儿国,大街上尽是妇女和儿童。而且他的好战思想还影响到了姜维,后者更是九伐中原,以至于战火延续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三国后期的战争大多和诸葛亮有关。百姓饱受战乱,诸葛亮为天下人幸福发动的战争却让天下人再无幸福可言。仁义?我们似乎很难看出诸葛亮哪里仁义!

智则《隆中对》?《隆中对》作为刘备军团的作战方略一直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但毛泽东总结诸葛亮败因曾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还有学者认为,《隆中对》重视‘人谋’忽视‘天时’‘地利’,反映了诸葛亮潜意识中存在的忽视客观环境,夸大主观努力的思想。真的是智则《隆中对》吗?再者,为了事业忽视了自己身体健康的人,是明智的吗?有人曾说诸葛亮是一个短跑运动员,用百米冲刺的速度

篇四:《三国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乱世118诸葛亮怎么过}.

摘要:诸葛亮具有旷世奇才,在东汉末年群雄竞起的时代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诸

葛亮是智慧的代表,他对时局的看法,他的军事才干,治国方略和治国谋略都非常优异。他还是忠臣的典型,为了答谢刘备的知遇之恩,他认真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是悲剧的英雄,他的努力到最后也没有成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注定了他悲剧的结果。但不论如何,他德才兼备,忠贞报国的献身精神一直为后人景仰,其功彪炳史册,懿德流芳百世。

关键词:外貌形态智者忠臣悲剧英雄

《三国演义》是一部洋溢英雄主义的乱世史诗,是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历史的反思和审美的享受。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他的智慧和忠义使他名垂千史,但他始终是个悲剧的英雄。

一、外貌形态{三国乱世118诸葛亮怎么过}.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孔明是这么写的:“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飘飘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提到猪哥亮在执掌刘备的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身披鹤氅,坐一辆四轮小车等之类的语言,按照今天的标准,诸葛亮身高超过一米八,长得也颇有气质,很有风范,虽住在隆中,却也非不修边幅,而是保持了高洁的情操。由于生活在卧龙岗,且饱读经书,虽关注世事,但不参与其中,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使他笼上了一层神仙的色彩,当然了,这样写是为了烘托出他与众不同的气魄,更加坚定了刘备请他出山的决心。

小说中的孔明在前后期的形象也有了些差异。前期的孔明,虽不能说喜怒全写在脸上,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有表情的变化,他是非常乐观的,前期蜀汉国力虽然不强,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不容小视,刘备拥有五虎上将,行军打仗,军事部署也大致随着他的想法走,而且国力也在逐步增强,一统天下的愿望似乎都在随着他们的思路走。然而关羽失荆州打乱了他的复兴计划,随着五虎上将的老去和刘备为关张报仇而大败之后孔明开始忧虑了,到了后期,说里,在赢取战争胜利时,孔明从容不迫,胜利后更显得风流四溢;剧本中,在某些特殊的战例里,孔明在其过程中及获胜后,都时时流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智者的代表

把诸葛亮看作是智者是没有争议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通兵法,今熟世事,深通事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自出山以来,不论是在军事才干,政治谋略与治国方略方面,都体现出了他那超凡的智慧。刘备以军国基业倾心相托,唯计是从,关羽、张飞,俯首听命,这且不说,东吴周瑜,才略超群,多次比试,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而吐血身亡,司马懿何其狡诈,似堪匹敌,但也每与对敌,总是战战兢兢,多次狼狈,致留下孔明空城弹琴退敌的佳话,和“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笑谈,几番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三国演义》,无论愚者智者,都作了这位第一智者的反衬正衬。

1、诸葛亮对时局的看法。

孔明虽然住在卧龙岗,不参与世事,但对外面的时局却也十分了解,故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了一段佳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其战略构想,对三国鼎立之势分析的很透彻,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为援而不可图。唯荆州、益州、汉中可图。然而对于占据荆州,益州之后的战略却一笔带过,只说待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出荆州,刘备出秦川就可克敌制胜,希望百姓箪食壶浆来欢迎了。虽然他对天下有变的期待有些虚幻,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愿望却一直存于心中,那时刘备的威望很高,虽然没有固定的地盘,但有团结的军队,那时关羽、张飞和赵云的存在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2、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诸葛亮打过很多多胜战,他有“怀经伦济世之才”,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远见卓识,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孟获,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的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决策的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足鼎立之势。不论是草船借箭、群英会还是空城计,都体现了他出色的军事才干,尤其是小说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孔明将司马懿诱至上方谷,纵火烧之,如此绝妙之计,迫使司马上当,原以为可以一举歼灭之,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长叹。不论结果,我们只看过程,可以说孔明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3、诸葛亮的政治谋略

诸葛亮出山后打了一系列的胜战,然而这些战只是在为以后统一大业做准备,而打战的首要目的就是要牢固自己的力量。当刘备占据了益州和荆州后,他一直在告诫留守荆州的关羽,荆州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他还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孔明深知那时刘备一人之力无法与曹魏抗衡,东面的孙权也一样,因此联合吴国一起抗曹对两国都有好处。荆州的重要之处还在于那时北伐中原的中转站,占据荆州是以后统一大业的最关键的一环,至于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破坏了战略部署得另当别论了。刘备死后,蜀国国力空虚,诸葛亮的统一大业再次受阻,因此被迫休养生息,开疆扩土,向南用兵,七擒孟获,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实力,增加人口数量,其目的都是为了完成刘备的统一大业。

4、诸葛亮具有很高的知识素养

诸葛亮报读诗书,精通天文历法,能夜观星相,能预测天时,因此在行军打战中能运筹帷幄,他的才干得到了众人的肯定。诸葛亮一生忙于刘备的统一大业,没有太多剩余的时间去从事文学活动,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然而他的一生总是在忙碌中度过,为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因此他流传至今的文章不多,而我们接触的只有《出师表,》然而出师表不论是在写作艺术上还是他所表达的内容上,都足以证明诸葛亮极高的文学素养。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他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此来缅怀诸葛。无论《前出师表》还是《后出师表》,读体现出了他聪慧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