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宜昌市第十中学703班庄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他的宽广胸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他的满腔忠诚;“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他的盖世功业。他就是千古贤相----诸葛亮,又谓诸葛孔明。——题记
从懵懂时读《三国演义》,我便对诸葛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眼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他是睿智聪明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他是赤胆忠诚的;“亲贤臣,远小人”,他是清廉正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无私奉献的。有人把他与关羽、曹操合称为三绝:智绝、义绝、奸绝。他是智的化身,以至于民间把拥有智慧能掐会算的人称为“小诸葛”。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的“智”。在赤壁之战中,无不显出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他首先提出火攻曹军,再而借东风,才有了那晚“火烧赤壁”的精彩一幕:那晚,黄盖带领战船十艘,顺着东风由长江南岸向北急驶。战船上堆满了浇油的柴草,外边围着布幔,插上旗子。战船的后面系着载兵士的小船。曹军以为是黄盖来投降,没有防备。离曹军较近时,十艘战船同时点火,小船离开战船。风猛火烈,着火的战船直冲曹军连锁的战船,立时燃起一片火海。大火延烧到岸上的营寨,曹军人马烧死淹死了很多。周瑜在战船上看到曹营火起,马上击鼓前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追赶曹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声威大震;曹操赤壁一役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剑统天下的能力。这一战,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说起这位军师诸葛亮,有多少让我们难以忘怀的精彩情节啊:初出茅庐,便火烧新野,让曹军落荒而逃;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计取荆州,三气周瑜;借风借箭,气势非凡;降服孟获,七擒七纵;空城计,骂死王朗;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而最令我感佩的是诸葛亮的“忠”。他为报刘备的三顾茅庐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了让到处飘零如丧家犬的刘备能三分天下,他是殚精竭虑;为实现“恢复汉室,还于旧都”,他是呕心沥血。夷陵之战,刘备不听诸葛亮之劝,为报二弟关羽之仇而差点全军覆没,蜀军死伤惨重,蜀国元气大伤;刘备也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悲剧结局。明知阿斗昏庸无能,孔明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辅佐,可见其对刘氏父子是忠贞不二,知恩图报,这是小忠。当然后人也有人批评他这是愚忠。在他辅佐其间,戍边垦田,还修整了都江堰,致力于生产;他整顿吏治,任用贤人,自己为官清廉正直,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为国为民的大忠。他毕平生心血,辅佐刘备得荆州、益州、汉中,守住了蜀州这块地。而他自己却在实现先帝遗愿统一中原的路途中----五丈原不幸英年早逝,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若没有诸葛亮,三国历史该是多么的失色啊!怎会有火烧赤壁的辉煌战役?怎会有大摆空城计的惊心动魄?怎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怎会有木牛木马的传奇?若没有孔明,更不会有刘氏父子的三分之一的江山。
我还受益于诸葛亮的“教”。他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谆谆教诲中,我眼前浮现了一个满怀柔情的严父,在细心叮咛他的子女如何修身、养德、立志、勤学、治家,用自己的智慧和美德言传身教,家教谨严。
我眼中的诸葛亮,勤奋节俭,淡泊名利,是严父而又教子有方。
我眼中的诸葛亮,有着“自比管仲乐毅”的治国安邦之才;有着“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赤胆忠心;有着“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自察自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一生的写照。诸葛亮虽已淡化在历史的烟尘里,但他的智慧谋略、无私奉献精神将永放光芒,他启迪着人们,照耀着后人前行的路。
――后记
指导老师:张萍《我眼中的诸葛亮作文》
篇二:《我眼中的诸葛亮》我眼中的诸葛亮
2011级1班李金鸣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题记
在还未了解孔明时,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便是: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神采飞扬。不仅如此,还神机妙算,运筹帷幄,有通天命之能。就如鲁迅评价孔明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妖”。现在,我在一篇篇文章里又重新认识了孔明一番,感觉他近了些。是有血有肉的人,会病会累会忧会愁。也会为了一件事,一个人因烦恼而哭泣,不在那么不可触及。
在我眼中,孔明的一生是如此辉煌,却又如此的悲哀。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刘备,为了国家而奔前走后,出谋划策。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下了一件又一件令人惊叹的事迹与成果,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也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但,不见高山,不显平地,诸葛亮可以没有这些事迹,可以不用如此劳累,他可以享受平淡且快乐的一生。可是他又重情重义,所以才会被刘备的“三顾茅庐”而感动,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好像一句话所说一般:三回请,两行泪,一张嘴,赚的诸葛把命赔。“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出这句话的诸葛亮的品行,由此可见一斑。也许正是因此,助使诸葛有纵观全局之才,更有让人心悦诚服之力。诸葛慧眼识人,是一位难得的伯乐,他深识御人之道,以才,以德让人心悦诚服。诚如诸葛七擒孟获却又七擒七纵,以现实打碎了孟获的自信,以才智收获了孟获的忠诚之心。他是如此自信,所以说出了:“吾捉此人如探囊取物,只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
“士为知己者死。”我想,诸葛亮便印证了这句话吧!在诸葛为刘备三顾茅庐而感动时,隐隐的便注定了他的一生。他造就了时代,时代也造就了他。他在二十七岁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在刘备临终托孤时,赚得了他一腔的忠诚,并为了完成对刘备的承诺而不断地北伐,北伐。他深知刘禅昏庸,在他死后必亡国,所以他只能“在一日就尽一日忠。”神采飞扬的诸葛背后隐藏的辛酸鲜有人知。为了蜀汉,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几乎献出了所有的精力与时间,以至于操劳过度,心力交瘁,一生只有短短的五十四年。
“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对他的赞誉。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的一生也有许多的遗憾和令他追悔莫及的事,令他无奈的事。关羽守荆州和书传姜维实属无奈之举,派马谡镇守要道街亭正是他一时的大意所致。街亭之战中他的重情重义,他的一时大意导致他最后只能挥泪斩马谡。三哭,其实也是为了马谡而哭,为了国家而哭,为了刘备而哭,更是为了他自己而哭。
有文写道: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千百代流传;其忠,为后世人所敬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的清白在人间。
点评:诵读经典,思考感悟,指点品评,提升涵养,丰富语言,增加底蕴,妙哉!
指导老师:刘力
篇三:《我也评价诸葛亮》我也评价诸葛亮
九年级六班王伟杰
大江东去,浪花逝去多少英雄,诸葛卧龙也有用兵失误。
-----题记
——
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千古良相”的典范,一个被天下
人称道的谋臣。自古以来,几乎所有人都非常佩服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喜欢他的用兵策
略。我也读了很多遍《三国演义》,对文中的人物了如指掌,我佩服他用兵如神,指挥
军队东挡西杀,令别国的将领闻风丧胆。他为蜀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我发现他用
人方面也存在着很多过失,并使蜀国失去了许多许多称霸天下的大好机会,唉,真是让人
深感痛心啊。
华容道·关羽释曹操
赤壁大战中,曹操被诸葛亮运用火攻之计大败而逃,险些丧命。诸葛因此派关羽、张
飞、赵云驻守三条要路,而关羽驻守的正是华容道。关羽因念往日旧情,放走了曹操,以
导致后来曹操卷土重来。如果诸葛亮当时把关、张或关、赵二人的位置任意一换,那么
魏国可能早就在历史版图里被抹去了,魏国的历史将被重写。
此乃诸葛亮的一大过失啊。
马谡·失街亭
当诸葛亮正思考伐魏大事时,一个地方使其断了思绪,此地正是街亭,街亭是蜀军运
粮的必经之地,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苦思良久,也没有想到合适的人选,因此他夜夜
忧愁叹息。一天,一将领走进诸葛亮的军帐,此人正是马谡,他要求去驻守街亭,并立下军
令状。诸葛想起刘备在时跟他说过,马谡只会纸上谈兵,他太过刚愎自用,不可大用。可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诸葛亮竟然应允,让马谡守街亭了,结果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导致
了后来街亭失守,使蜀国大伤元气。
此乃诸葛亮的又一大过失啊。
魏延·献计遭拒绝
正当诸葛亮伐魏胜利进军时,却在斜谷这里犯了愁。魏延跟诸葛亮提议,建议直接出
斜谷,一鼓作气,直捣长安,可诸葛亮太过谨慎,担心司马懿会在沿途设伏,就拒绝了魏
延。诸葛亮也不好好想一想,司马懿那时被魏国大将军曹爽罢官,哪里来的兵权。唉,真
是糊涂啊。就是因此,蜀国丧失了一举踏平魏国的绝佳时机。
此乃诸葛亮的最大过失啊。
在有的人眼里,诸葛亮是智者,是一个神,虽然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
神,他也有缺点,而主要的缺点是出在用人问题上,拒绝魏延的建议和诛杀魏延,让马
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麦城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诸葛亮一手
造成的。大江东去,浪花逝去多少英雄!但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他的智慧是永不磨灭的,
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和怀念。
点评:自古以来,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智慧的化身,聪明的代表,诸葛亮
的运筹帷幄用兵打仗的能力是被人们公认的。但作者不是评价诸葛亮的才能以及打仗
的谋略,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抓住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来谈,突破了人们心中诸葛亮的
正面形象,观点很新颖,可见作者熟读了《三国演义》,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了如指
掌。文章采用小版块的形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结构匀称。题记的运用精
炼概括,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前后照应,首尾圆合,结构很严谨,评价人物很客观,
一分为二,是一篇比较好的文章,突破了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的一贯形象。
篇四:《李白苏轼李清照诸葛亮作文素材与方法》{作文诸葛亮题记}.高考作文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小技巧
技一:宿构+合情合理的改装
此术适合胸无点墨之学子,只要改装形似,即可跻身优秀作文行列,可谓兵贵神速之法。先于心中默记一篇美文,其行文结构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看好作文要求,紧扣题目、话题、材料,用旧瓶装新酒。此术可经过反复训练,最终定能修成正果。
技二:熟背几则万能材料,以一当十。
此术简便易行,往往几周训练即见效果。所背之材料,必须文质兼美,有大家风度,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甚至为之心动,即可达到目的。如下面这则材料: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若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可改装如下:
古之骚人墨客,无不面对着心灵的选择,从而成就旷世美名。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经历心灵的抉择,找到自己的位置,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
从对比中可发现,开头结尾略有变动,死扣话题即可。阅卷者即使博学,也不可能阅尽天下美文,因而观之惊叹,大笔一挥,画为高分。呜呼,是可忍孰不可忍!
技三:采用大量修辞,大事词藻,求语言之优美绝伦,愚人耳目,且不管腹内草莽。此术颇合快速阅卷,往往能得高分,现出示几例,以飨读者。
例一,用排比取悦阅卷者。如:没有风吹雨打,小草怎会品尝快乐的滋味;没有霜雪冰寒,梅花定难体会傲视冰雪的愉悦;没有悬崖断路,江水哪能激荡一泻千里的豪歌。没有痛苦的快乐是浅薄的,生命原本需要鞭子的抽打,厄运的叮咬。
例二,以引用博取高分。如:你是谁?可是“嫁与东风不用媒”的潇湘妃子,或是仰望青云的蘅芜君?可是一叶扁舟寄余生的东坡,或是瘦比黄花的易安?是云一样投影在波心的志摩?是夏末黄昏里摊开莲的掌心的余光中?抑或你谁都不是,谁都不必学,天地间夏日冬雪里独一无二的你。
其他修辞如比喻、反问、对偶等。如果是考生本人独创,另当别论,可惜大多是剽窃来的拼盘,可悲可叹。
技四:写好开头结尾,趁阅卷之虚而入,取得不错分数。这些开头,盛装威步,俨然大家手笔,仿佛文采飞扬,阅卷老师岂能判为低等?且看下列开头:
1.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感动。(“感动”为话题)
2.有一种舞台叫作人生,有一种剧情叫作抉择。(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3.有一种人生叫作伟大,有一种肩膀叫作巍峨。(以“肩膀”为题)
上述三例,可以管窥投机开头。此外开头术多种多样,如题记式、诗歌式、数字式,不一而足。学生各有专长,根据实际要求灵活采用,实效性强。
技五:牢记一部作品,牢记一个人物,牢记一个事件,根据要求作适当改装。如无论什么作文,我都可以写“海子”。写“转折”,我可以说海子的死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写“肩膀”,我可以说海子的肩膀是世界上最诗意的肩膀;写“我想握住你的手”,可以说我想握住海子的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以“读”为题,那更好写了,读海子,读海子的诗,读海子的人生,读海子的灵魂,读海子的哲学,读海子的痛苦。凡此种种,以不变应万变,高考作文,你奈我何!
技六:作文新八股。此计最适合无话可说的考生。第一段,背一段题记,接下来点题扣题,举一个例子,再举一个反例,再比喻论证,再说一个历史人物,再引用背过的一段话,最好抄两句诗歌,字数还不够,再加一个排比段,加一个现实材料段,最后再点题扣题,用一句诗结束文章,保证意味隽永,{作文诸葛亮题记}.
余味悠长。
技七:采用小标题式,将文章分成三到五块,眉目清晰,层次明朗。每一部分结合题目要求,写一个人物,先点题,再叙述人物事迹,语言要优美,最好是背上一段,最后评论、点题扣题。
技八:改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求取创新美名得高分。如屈原投江、荆轲刺秦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朱丽叶、和伟人对话,等等等等。
高考满分作文(李白)李白的泪(河南考生)
远远地,我看见一身素衣的青莲居士。
漫步于河畔,我注视他怅望江天的姿势。“恰似飞燕倚新妆”,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和杨玉环的一句嗔语,把一个极度辉煌的人生滑落到社会的底层。
“香车宝马”,“誓取楼兰”,“杀敌报国”,他苦笑,泪水在无声中滑落。低头轻抚生锈的宝剑,奔腾的壮志又如未灭的火把熊熊燃烧起来。呵!自己有多么无知,四次出蜀,挥金巨万,万里山河,游履迨遍。本以为金殿之上让高力士脱靴,杨玉环磨墨,已注定了自己的一生在富贵荣华之中。可是,“太白星精”又怎样?满腹锦绣又怎样?抵得了杨贵妃对李隆基的一句悄悄话吗?好恨!好恨!
我的心里忽然有一根弦被这愁苦折磨的一代诗仙拨动了。
我走上前去。他愕然注视着我。
“诗仙,您的那句„可怜飞燕倚新妆‟,究竟有无亵渎杨玉环之意呢?”
“我是被冤枉的。真是愚哉斯言。本以为千年之后,我的冤屈已被涤清,没想到蒙于我身的耻辱尚未被冗长的岁月消逝。我本是以„飞燕‟之轻比杨玉环,她实在是我眼中的仙子,我何敢有辱她之语?”说完,他的眼光久久停驻在空旷的河面上,深深的,似一把利剑,将要穷透时间与空间,把李隆基的心剖开来,看一看,他为何不相信他的话呢?
“太白,李隆基相信了杨玉环的话,而以为你只是狡辩之辞,你恨他吗?”
“如果一个人从荣华的峰巅一下跌到了谷地,而且永远过着潦倒的生活,你难道不恨吗?可毕竟李隆基与杨玉环是夫妇,夫妇之亲有如天地,一个人的判断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感情的亲疏,他信了杨玉环,而认为我不忠,这是一个悲哀,我的悲哀,也是李隆基的悲哀,乃至整个国家的悲哀。”
青莲居士踏着夕阳的余晖走了。一个孤独的身影从我的视野中渐渐消失。
我静静地伫立在河边。我想起了屈原,想起了比干,想起了屈死于谄言中的每个忠臣。感情的亲疏使昏君们相信近臣的花言,爱妃的巧语,而每一个如此的君王无不蹈覆国的命运。而对于我们,难道没有一些可以借鉴之处吗?
我低了头,看看哪一滴是李白的泪水。
且放白鹿青崖间
生命萌动伊始,人在母亲的胎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生命终结之际,一堆坟冢、一方净土便是人最后的位置——或高或低,或浮或沉,人一生总有自己的位置,或如鹰击长空,或如鱼翔浅底。
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莘莘学子千百年来的梦想如一——中举出仕,一生便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有,那高高在上的位置。
然而,这真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吗?人生真的需要这样的位置吗?
陶渊明曾走过这样的路。寒窗十年,一朝功名,而他却在官场上寸步难行:官场的路,泥泞湿滑,一不小心被染得一身污泥,水洗不去。他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位置,看清楚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