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放学归家,与一同学同行。半路上他忽然要去一个不太远的地方买些东西,便请我一同前去。我们由此有了多半的闲话。
话说到一半,他忽然问我一问题:“你还上高中吗?”
我惊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学生既要走完这段属于学生的路途,这也是人生必有的一段路途,从小学到大学,实在是常理,似乎没有多少理由不去完成这段历程,何来“上不上”高中之说?
我反问,他却回答了一句:“高中我是没希望了。甚至我现在就不想上学了。”
我惊愕,但马上平静了下来。
“家里供不起?”我问。
“不,只要是考公费,是一定可以供得起的。”他答。
“为什么不考公费呢?”我问。
“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都想考公费,我一个平凡学生,即使考上了,也是自费吧?”他又答。
“你上高中考公费和别人有多大关系?”我反而更加觉得这不是牢骚之言。
“没希望了。”
这四个字,从他嘴里出来,似乎没了生机,好比枯死的树苗。我没有沉思,倒有一番感叹。人之初,从来没有说没有希望的。希望实在是由人创造,在我看来也没有绝望这一说,除非是到了真正的绝境——那就是人心已成彻底的死灰,无法复燃。可是这种“死灰”有多少呢?恐怕一只手就数的过来了。
看来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心中的“惰性”使人“没有希望”了啊!
“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刚毅的希望。”在一部电影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铭言,真的不是人力可以击退希望,因为我们在踏上人生的那一刻起,便脚踩深渊,向上就是看得见的广阔天地,谁愿意往下滑呢?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生可以说是从黑暗潮湿的社会底层,一阶一阶踩着自己的绝望,用手用力抓住心中每次挫折后仅存的希望,一步一步攀爬到人生顶峰的。林肯是英国移民的后裔,父亲是一名鞋匠,他父亲的这一身份根本不可能给林肯什么名誉,或者是更多读书深造的机会,一家人过着贫困的生活。或许林肯可以放弃希望,但林肯没有,他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四处漂泊寻找机会。1832年,林肯失业,他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后来生活有所好转,他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但是由于管理不善,很不幸,企业倒闭了——因为生活所迫,林肯花了不少时间在偿还债务的四处奔波上,风吹雨打,历经磨难,看遍了世态炎凉,尝尽了人生苦涩。但是在1835年,可喜可贺,林肯订婚了,未婚妻也不错。但是中国人说,福,乃祸之根源,很不幸,林肯的未婚妻在他们即将结婚的前几天突然因病去世。林肯因为受不了打击患上了精神衰弱。
如果是在如此“绝境”打击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放弃生命。
后来他从政,竞选议员,参加政治,虽然他几次失败,但是在现在,提起他的名字任谁都知道——他是美国前总统,一个伟大的人。
我们可以承受这么大磨难吗?可以在经历无法想象的磨难后,依然怀揣希望,依然可以向成功前进吗?
我想即使是我也没这么大毅力,相比那些成功者,我们的“苦难”真可谓是连人家的烟尘都赶不上。相比苦难,我们这一代人吃得少,幸福,吃得最多。如果有如此经历,真的是不难发现,你会有多期待,曾经优越的条件,不管是吃穿住行,甚至你会想——请求上帝!我真的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充满知识的书本!
真的没有希望了吗?不,只是太多“惰性”而已。
“惰性”是放弃自己的根源,有些人往往会因为一些看来自己“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放弃,其实不然,是自己内心的负面自卑在作怪。这些负面自卑,其实就是内心的懒惰。“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有时候能不能坚持下去只是一个念头。没有极限,所谓“极限”其实就是用来打破的束缚而已。不是没有希望,而是自我放弃。
我国着名学者张海迪,5岁就患上了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谁想坐一辈子轮椅?上天绝对不会给人绝对的绝境,要看我们这些还有思想的人怎么走。张海迪没有放弃希望,她自学中学课程,并且随老中医学习针灸,为乡里乡亲治病,她还自学外语,并且当过电器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退缩,她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着作。其中《轮椅上的梦》被译成日文和韩文,在日本和韩国出版。1983年,张海迪凭借着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而在中国名声大噪,获得了“八十年代雷锋”和“当代保尔”的称号。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米开朗琪罗·迪·洛多维科,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伽利略·伽利雷,这些在伟大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刻印,闪烁着万丈金光的名字,早已镌刻在后来者的心中,仍有无数名人,他们的成功,从来没有过真正的绝望。
当你觉得人生灰暗之时,想想这些名字吧,他们曾经的挫折,他们永恒的希望,他们一世的真理是你最好的动力。少年壮志不言愁。不要放弃,给自己鼓励,因为没有后退;不要气馁,给自己道路,因为没有灰暗;不要绝望,给自己希望,因为从来没有永恒的黑暗!
初二:pr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