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议论文
导航

永恒的和声

2021-12

'

我从三尺"书斋"的小窗里望外面的天空,打着简单的淡蓝底色,浮着几抹轻纱般的云朵,间或有青鸟啁啾而过。每天都是如此的平和与宁静,如此的因因相陈,而这特有的小窗风景,却是定格于我心智的至美画面。

喜欢在露轻雾薄时读一首唐诗,在光风霁月里吟一首元曲,在午后清风中赏一篇宋词。为鲁迅的凝重沉郁而思索,为朱自清的清丽婉约而莫名伤感,而托尔斯泰的博大精深,聂鲁达的深邃哲理,都让我愉悦和清醒。感知古人今贤的情韵和胸臆,不求"黄金屋",不求"颜如玉",不要红袖添香,不要加官进爵,但求一份寸心熨帖的舒畅和拍案叫绝的豁然。读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书人"合一,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明代学者李贽自有他的体会:"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泪花滂沱。歌匪无因,书中有人。我观其人,实获我心。"读书至此,真是乐哉快哉,不亦可心!和倚窗凭栏的思妇远客骚人一起伤春悲秋吧,吟"子规月啼小楼西"的诗篇,品味一份凄然的美丽;跨上骏马,踏破山缺,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伟人闪光的意志里重新演绎自我;在凡人简单的生活中寻找执着纯粹的生命意识。总之,任思绪信马由缰,或浅唱低吟,或击节高歌,在翻动的纸页和排列的字里行间流泻、膨胀,穿越时光的隧道,在宇宙的虚空和灵性的大地间畅通无阻地行走或疾飞。随意洒脱,好像没有根底的浮萍,又仿佛是追根溯源,回到心爱的事物中体味动心的感受,复原自己,锤炼自己,最后忘却自己。那时,你的柔情易感的心将接触到一片更为博大的天地。如果说文学是一种深刻复杂的艺术形式,那么美术则更为丰富与坦率。这位缪斯的宠儿以独特的魅力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情致。几乎每个人都能对美术作品阐述自己的理解,这正是美术的奇妙空灵所在。它以不变的姿态烛照不同人的不同心智与气质,这却是旧文人临深履薄的牢骚幽愤,新诗人艰难晦涩的稀薄情绪所无法关照与企及的。如果你认为拉斐尔的画过于唯美过于宗教性,你可以看塞尚摆的一桌桌鲜花和红苹果,看莫奈朦胧睡眼里的夕霞里的睡莲;如果你不能理解凡高的奔突嫉俗,讳莫如深,请到米勒描绘的如诗的田园风景中来,或看看雷诺笔下挂泪的少女贵妇。小画中的大世界,静物的灵性,都通过画家敏感的笔触和独到的运色与鉴赏者达到某种沟通或共识。一次,我走进上海的一座高耸的哥特式大教堂,直插云霄的尖顶,宏伟的拱门,仰天而视的钟楼,幽深漫长的走廊,排排红木座椅,镂刻精美的天窗在阳光的投射下显得神秘诱人。在圣洁幽远的圣咏声中,我虽不是宗教信徒,也不禁因此庄严肃穆而肃然起敬,顿生敬仰崇高之感。我想,这就是艺术的幻妙之处,在于不知不觉中,与你建立了默契。然而,懂得艺术感觉的学养高深者,在博阅广览的同时,在凝心品画的一刻,往往是有音乐相陪伴的。读徐志摩、郁达夫,最好有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或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佐餐;高唱《渭城曲》,远闻《阳关三叠》,在《春江花月夜》的清丽琵琶音中,畅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别有一番滋味与清韵。你是否曾在贝多芬激荡热烈的浪漫主义情怀中咀嚼凡高的愤懑乖张?而在火炉边,伴随着巴赫充满哲理底蕴的复调鲁本斯为你营造的又是怎样一种和谐与静谧?所以说,艺术是共通的。它在各种形式的补充与完善中不断进步发展。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艺术生成一种指引,一种明喻,经过信仰的投射,专注的凝视,因此获得激越与鼓舞。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的:"人类因为有了对美和艺术的信仰与追求而得到灵魂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从而在平凡的人生中等待更大的牺牲与获得,期待着审美的人生,也期待着心灵深处与宇宙自然永恒的和声。

(来自于bbs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