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换只手
摩根是美国的大富豪,在他年轻携妻闯美国时,还是一个穷光蛋,为了生计,开了一家小杂货铺卖鸡蛋。摩根卖鸡蛋时发现顾客常常抱怨他的鸡蛋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总结,于是他让妻子来卖鸡蛋,结果顾客不仅不嫌鸡蛋小,反而对摩根的态度和印象也大大改观了。
原因是摩根的手又粗又大,使鸡蛋相形见小。同是一个鸡蛋,放在一个女人的纤细手里和放在一个男人粗壮的手上,在购买者的视觉上,鸡蛋就不是同一个鸡蛋了。能够把鸡蛋放在纤细女人手上卖,"粗"与"细"一颠倒,便顾客盈门,财源滚滚。
72、生命的立起
一只很小的虫子,能在没有水分的茫茫大漠一代代生存繁衍,我纳闷它们靠什么活着?看了电视上的一个自然类节目,让我再一次惦记起这些小生命,并对它们生出几分崇敬来。
清晨,小虫们早早起床,打开房门,一只接一只地从沙丘底部它们的家爬上沙丘,在沙丘顶上列队,一大排地立起身子,把它们光滑的背甲对着同一个方向,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会有一阵清风从这个方向吹来,抚过沙丘的表面,最后,吹到小虫的身体。风缓缓地、软软地、悄悄地轻拂着,小虫长时间一动不动,在它们的背甲上就悄悄地凝起了水珠,这是晨风带来的仅有的一点湿润,水珠越聚越大,它们相互融合,终于,成了一颗水滴。水滴从小虫的背上流下来,流过它的脖子、脑袋、鼻子,最后流到它的嘴边,成了这只小小的甲壳虫一天赖以维系生命的甘露。
73、农村教育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农村教育长期以来迷失于城市教育话语权之下。农村不存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农村孩子所接受的实际上是城市知识人设计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显然预设、渗透"城市取向"的价值。在这种价值取向中,农村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为农村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而对于大部分农村学生而言,最后的归宿只能是回到生养他们的土地。
农村教育要适应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必须立足于农村,确立自己的教育视角。农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比如,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地域、民俗文化传统,这都是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村生活秩序建构弥足珍贵的价值成份。
同时,立足于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农民必须的技能、知识,也是教育的重点。学校可采取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理论的传授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农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就能培养出农村欢迎的、能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农村劳动者和建设者。
74、加强女童教育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了《2004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报告主题是女童教育,强调教育是改变女童未来命运的基础。
报告说,目前全球还有1.21亿儿童辍学,其中6500万是女童。在发展中国家,女童教育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儿童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使女童在以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保证女童得到教育,无论对家庭还是国家都有益的。
根据报告的统计,各国在儿童教育方面的差距非常大。在小学入学率方面,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一些比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入学率已经达到或接近100%。但在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女童的入学率只有30%左右。
报告要求各国政府从多方面加强对女童的教育。报告还建议将国际官方援助的10%用于基础教育。发达国家应至少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0.7%作为官方发展援助。
75、教育不能缺失人文精神
反思我们的教学,虽然在知识这个层面上,我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但更缺的是人文性。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教学民主,缺乏对人性的关注。我们忽略了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即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这些方面不是靠说教所能奏效的,是靠感化,是在学生和教师相处中(即教学中、活动中),靠老师言行的感化。理性说教和作用极其有限,有时很可能等于零--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什么地位也没有的时候。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老师要伸出援助的手,让学生在感受老师的关爱中学会关爱别人;当学生受到挫折时,老师要予以鼓励,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坚强;当学生在取得进步时,老师要及时激励,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老师要以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指的就是人文性,就是一个"善"字。为什么说当老师不易?因为既做到"学高",又做到"身正",要付出巨大努力,要不断地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