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克制的故事200篇一
《学会克制等》
龙源期刊网.
学会克制等
作者:
来源:《学苑创造·C版》2015年第01期
举世闻名的天才画家凡·高在成名之前,曾在一个矿区当过一段时间的牧师。
有一次,他跟工人一起下矿井。当升降机不断往地底降落时,他陷入巨大的恐惧之中。颤巍巍的铁索“嘎嘎”作响,箱板左摇右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任凭这台机器把他们运向深不见底的黑洞。这种感觉,如同随时准备掉落进地狱之中。
事后,凡·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素材延伸与运用:
1.有些生活,你永远也不会习惯,但只要你还活着,这样的日子就得一天一天地过下去。面对困境,你必须学会克制,学会忍耐。只有把最坏的日子捱过去,剩下的就会是好日子了。
2.当人改变不了环境时,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
苏联著名地质学家弗·阿·奥勃鲁契夫把每个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是从早晨到下午两点,他认为这段时间是最宝贵的,要用来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下午两点到晚上六点,在这段时间里,他认为做相对轻松的工作比较合适,如写书评或各种笔记等。“第三天”是从晚上六点到夜里十二点,这段时间他则用来参加会议、看书。他说,一天变“三天”等于是把自己的生命延长了。
美国的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是先背诵一段祈祷词:昨天已经不见踪影;今天已经跟你在一起,但很快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终会消逝。抓紧时间吧,一生只有三天。素材延伸与运用:
1.把时间合理分配、有效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延长我们的生命。
2.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
3.对时间有紧迫感,人的生命就会因此变得富足很多。
学会克制的故事200篇二《学会克制的寓言故事》
学会克制的寓言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孩子脾气很坏,他每天都要和家人撒泼,甚至暴跳如雷。
他的父亲给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告诉他的儿子说,从今以后,每当你发一次脾气后你就往篱笆上钉一根钢钉。
时间不长,院落的篱笆上被这孩子钉了密密麻麻的钢钉,这孩子见了这些钢钉,不由得面红耳赤,不好意思了。
他的父亲又给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对他说,你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你两天不发脾气,你就在篱笆上拔下一根钉子。
很长时间过去了,篱笆上的钉子不见少,拔下来的不过十几根。这个孩子想,两天不发脾气才拔一根,发一次脾气钉一根,决心从此不再发脾气。
过了半年的时间,篱笆上的钢钉终于没有了,他来到了父亲面前告诉父亲说,我克制住了,篱笆上的钢钉被我拔完了。
父亲告诉他说,当你发一次脾气的时候,你就会钉上一根钢钉,当你不发脾气的时候,你就会拔掉一根钢钉,当你拔完了这些钢钉,你已懂得了怎样控制,你看看篱笆上的钢钉孔,却永远不会愈合,这些孔就是你对亲人们在心里伤害次数的见证,钢钉好拔,心理伤害是不好愈合的。
这个孩子从此明白了这个道理,再也不无缘无故的乱发
脾气了。
隔山近邻的传说
这里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民间故事,在我国南方的一家大户人家,人山人海正在热热闹闹地操办老人的丧事,并请来了看阴阳宅的风水先生,为他家找寻一块上好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在老管家的陪同下,观看了几处阴宅,都不理想,当他们来到一块高低不平的地方,风水先生自言自语地说,好,好,真是绝妙仙境。
经过几天的操办,已到了下葬的时辰,这时打坑的人来到风水先生面前对风水先生说,坑不能再打了,在二尺深的时候,发现有一古老的棺木,怎么办?这时风水先生说暂时停下,和老管家要来一块人木,(做神主,灵位的木料。)风水先生用毛笔在这块人木上正正规规的写上‚隔山近邻‛,来到下葬的坑前,摆好贡桌和丰盛的贡品,上香,行礼后,来到古墓前,将一大抱纸钱焚烧,又将这块隔山近邻恭恭敬敬地放在古棺木上,开始下葬。
下葬完毕,堆起了很大的坟头。前后都栽下了松柏树,竖起了高高的石碑,碑文上面刻着‚隔山近邻之墓‛。
又过了几十年,当时为老人下葬的孙子的孙子进京赶考,他已经是第四次赶考了,每次都考场出题都是没学过的只是根本不会答。这次当试卷发下来一看还是都没见过的题,他双手托腮蒙胧之中看见来了一位老人,身着官服,老
态龙钟,苍白的胡须飘逸,来到近前向他说:‚怎么样啊,孩子。这题又都不会吗?‛‚是的。我复习的题一道都没有。‛那么你该动脑子了,这道题是不是该这样,那道题你自己想想……小伙子你再动动脑子,这些题你全会,哪有你不会的题啊。我得走了,你快答卷吧,不然就快来不急了。你是谁?我怎么谢谢你啊。不用谢了,咱是自家人,你们年年孝敬我,我是你们的先祖‚隔山近邻啊‛
这时在朦胧中的他恢复了清醒,这些都是他复习过了的题,拿起笔来,一气哈成全然无错。竟然考中了头名状元。在回家报喜之中,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在庆贺大喜的日子里,更隆重的举行了祭典仪式,在坟前又大大的热闹了一番。
晚上,酒足饭饱送走了众多的宾客和达官贵人。他和父亲谈话,将这段离奇的赶考一一讲给父亲听。他父亲不解。
当晚,他和父亲、爷爷同时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中的一位老者,身着官服,向他们说:‚我是‘隔山近邻’。这次孩子考试的试卷正是我当年赶考的那次试卷,孩子都不会,我给他指点了一下,他和我当年一样考了头名状元。我没有后代,自咱隔山近邻之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你们就是我的后代。我唯一能报答你们的也就是这些了。‛说完老者就不见了。从此,这家为后代子孙立下了一个规矩:年年他们家族的子孙后代都要祭祖,也要为隔山近邻这位祖先祭典。
从此以后,这个家族的子孙科第传家层出不穷。留下了
一段佳话代代相传。
狐皮粮响的故事
沧州运河大堤在历史上曾有两次扒河口,一次是解放前汉奸刘佩臣扒河口,阻击八路军进城(汉奸刘佩臣是沧州臭名着著的汉奸1947年被我解放区政府枪毙),一次扒河口则是在本书所说的水没水月寺,此事还得从沧州十五年不纳税说起。水月寺紧邻盐场位于沧州市城北一华里(现在北环桥东),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关灯桥北面,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时建,明玄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明正通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承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五邑之冠。‛据说,因清顺治年间运河发大水,在盐场附近决口,洪水从寺庙越过,故以谐音更名为水月寺。整个水月寺由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为三进院落,均有东西配殿。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山门门匾水月寺三个唐隶大字,为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他本一介武夫,为附庸风雅,他从重修庙富有之日起,便悉心习书练字节,等到三年后,寺庙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挥笔练就。前殿内两侧有泥朔的头抵屋顶的身躯魁伟、横眉怒目、叱咤风云的哼哈二将高约两丈,十分威严。当时,沧州的盐业比较发达,通过船运运往全国各地的盐全部从这里存放转运,故此得名盐场,至今未变。
清顺治年间,沧州地区盐咸地多,农民生活疾苦纳税难,沧州人户部尚书戴明说体查民情后,为缓解民情向顺治帝递交了河间府十五年免税的申请奏折,得到了顺治帝的批准并下诏书。免税的第三个年头,遭到奸臣在皇帝面前的弹劾。谗言说:‚沧州地区比较富裕,应取消不纳税的政策。‛。顺治帝做出近日亲自去沧观察民情的决定。
戴明说回府后立即令家丁带着亲笔书信去河间告知知府宫中详情,并令其立即在盐场和水月寺中间扒开河口放水冲盐跺,一盐水灌田的应急措失。
见信后,河间知府令沧州知州办理此事,知州就在盐场南侧正对面水月寺方向扒开一道两丈八尺宽的大口,河水呼啸着扑向盐场,眨眼间高大雪白的盐山消失在了茫茫大水中,再看一望无际的田野变成了盐咸地,一片荒无生机的景象映入眼帘。就连高大的水月寺也披上了绒装。
半月后,顺治帝在戴明说的陪同下南下来沧,皇帝站在城门上向东一望银光闪闪,果真是颗粒不收的景象,于是沧州十五年不纳税的政策照常执行,沧州几万百姓受益。
到第十二年时,戴明说已退休,新帝登基追问沧州十五年不纳税之事,戴明说拿出先帝圣旨,将此事挡回。仍继续执行十五年不纳税的政策。被沧州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此事的政绩在沧县志河间府志均有记载。
据说,大水漫卷水月寺后,河口一堵,水深仍高于大寺
学会克制的故事200篇三《做人要学会克制自己》
励志故事,做人要学会克制自己!故事不长,耐心看完你会收获不少的!
零售商特瑞需要一个小伙计,他在商店里的窗户上贴上了一则独特的广告:招聘一个能自我克制的男孩,每星期4美元,合适者可以拿6美元。“自我克制”这个术语引起了议论,引起了小伙们的思考,也引起父母们的思考,自然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
“能阅读吗?孩子。”
“能,先生。”
“你能读一读这一段吗?”特瑞把一张报纸放在小伙子的面前。
“可以,先生。”
“你能一刻不停地朗读吗?”
“可以,先生。”
“很好,跟我来。”特瑞把他带到自己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特瑞把一张报纸送到小伙子手上,上面印着他答应不停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阅读刚开始,特瑞就放出6只可爱的小狗,小狗跑到男孩的脚边。这太过分了,男孩经受不信诱惑要看看美丽的小狗。由于视线离开了阅读材料,男孩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读错了。当然,他失去了这次机会。
学会克制的故事200篇四《分享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
家长们多花点精力在创建一流的家庭教育上,让幸福永远围绕在孩子身边,多些快乐少些烦恼。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欢迎阅读!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1:
大女儿现就读某重点大学,二女儿的学习成绩现在是某重点高中高二年段的前三名,三女儿在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中一次获全国金牌,一次银牌,全省信息技术竞赛第一名,其他地市级的竞赛几乎都是第一名,学习综合成绩一直是年段前几名,用这位“英雄”家长的话说,“是民办学校给我几个女儿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民办学校教师的责任心与教育水平培养了我三女儿”。其实也不尽然,这位家长的思想水平和对小孩的管理可谓是独出心裁,“亲切,民主,平等,尊重,理解,鼓励”(三女儿在日记中对自己父母亲的评价)是他们两夫妻的特点。平时,在对小孩的管理中,他们对女儿们有的不仅是说教,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女儿认识到学习是为了什么?三个女儿从小似乎都很争气,都能理解父母亲的用心。这位爸爸曾经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中作为家长代表这样说过:“每一个家庭都会遇到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都希望孩子门门功课好,得高分。然而,事情也不是这么轻而易举。有时,父母也会因孩子学习的分数忽高忽低而困惑,每一次测验最好全班第一,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分数对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决不能掉以轻心。在孩子学习上取得高分时,父母也要激励孩子不断向前,不能以此而感到满足;当孩子没有取得好分数时,父母也不能训斥孩子,而应当要帮助孩子找出问题,想办法助孩子一臂之力,克服困难。我每当在孩子学习上取得不够理想成绩时,总是鼓励孩子,败不馁,要经得起考验。我常常对孩子说:读书的过程是培养一个人的奋斗的精神,进取精神,事事如意,实属不易。学习上取得理想的成绩,当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这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不代表孩子的全部,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志向与意志品质。这是构成孩子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让孩子懂得追求是人生境界的动力。我们不能以孩子学习结果的成败来影响孩子的成长,更不能扼杀孩子的情感世界。面对孩子在学习上所遇到的一切情况,作为家长只能尊重事实,化激励为动力,不断焕发孩子向上进取的情感,让孩子在学生时代度过各种经历考验,让孩子变得成熟起来,成长得更健全,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这是我们今天做家长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家长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日常生活中,有艺术地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沐浴在家长爱的阳光下,迅速成人成才,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你很难想象这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化的家长在管理孩子上的高度境界与艺术感。但是,他确实是一位成功的家长,对于学校要开展的各项工作,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并能及时的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与想法。他说“民办学校的师资、责任心及对孩子个性与能力的培养都有独特的地方,为了孩子的将来,我是更信任民办学校的教育能力与水平!”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2:
他的成长和培养,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亲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养,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因此。他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二是孩子学习情感的培养;三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及爱心的培养;四是独立意识的培养;五是与孩子平等沟通、“面与面”的交流;六是对孩子实行积极暗示;七是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八是培养自信;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刻苦学习;九是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十是家校实施教育一致。该家庭的实践经验和结果证明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一句话“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3: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先后有七个曾到外国求学或工作,他们在国外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学贯中西,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完全有条件进入西方上流社会,享受优厚的物质待遇。但是,他们中却无一人留居国外,都是学成后即刻回国,与祖国共忧患,与民族同呼吸。抗战期间,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音在四川过着清贫的生活且又都疾病缠身,却仍然顽强地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美国一些大学和博物馆都想聘请他们到美国工作,这对他们夫妇治病也大有好处。但是,他们却一一拒绝了。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
新中国成立后,梁启超的家人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虽历尽磨难而无怨,以一腔热血报效祖国。他们全家人在梁启超夫人王桂荃和长女、时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梁思顺的主持下,将梁启超遗留下来的全部手稿都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并把北戴河一座别墅献给了国家。1978年,梁启超的次女、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梁思庄又代表全家将梁启超坐落在北京卧佛寺的陵园和几百株树木献给了国家。1981年,梁思庄组织在京的弟、妹集体自费回广东新会探望乡亲父老。他们带去了梁启超的亲笔字卷和战国编钟,赠送给广州和新会博物馆。至此,梁启超和他的子女们将他们所能献出的一切全部奉献给了祖国。
道德品质教育。梁启超很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并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为子女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从小就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艰苦朴素,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他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他教育子女们要热爱生活,适应环境。他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了新生命,如朝日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个个都有一个艰苦奋斗的历史。
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学成回国,正是国内战火不断的时代。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从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东章丘龙山镇和河南安阳后冈、西北冈等重要发掘,并首先确定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梁启超的四女梁思宁,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日机轰炸而失学。她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投奔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梁启超的幼子梁思礼,1924年才出生。当他5岁时,梁启超就去世了。他17岁赴美求学,边打工边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什么都干,苦读八年,终于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电子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追求知识教育。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导孩子们追求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好学深思的习惯。他很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志趣,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以平等商量的方法设想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
在治学方法上,梁启超要求每个儿女既要专精又要广博,他在对子女的谈话及通信中指出:“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之某部门,稍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他以自己为例说:“我生平趣味极多,而对于自己所作的事,总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兴趣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句,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他要求次女梁思庄“在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种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他对梁思成说:“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时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梁启超不断鼓励孩子们战胜学业上的困难,继续前进,要效法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同时也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当学建筑的梁思成在美国完成学业之后,梁启超要他到欧洲考察一二年,再结合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学问。当学考古的梁思永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业之后,梁启超立即安排他回国实习并收集中国的有关史料。
正是由于梁启超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面大获成功。他的儿女们不负父亲,个个意志坚强,性格开朗,学有专长又多才多艺。他们都为祖国的解放尤其是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4:
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我们特别要探讨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给予人们的启示。
注重教子做人。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唐太宗晚年预感余日无多,便认真总结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他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用再作其他遗言了。”太宗还告诫说:“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是很艰难的,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稳固的帝位则更难,而要失去它却是很容易。你要千万爱惜,千万谨慎!”古人不仅把立德作为家教的重点,而且要求子女有自立精神。北宋丞相王旦,平生不置田宅,说:“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清朝画家关板桥52岁始得子,但他严格要求儿子。提出“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的家教原则。他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书:“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人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他主张通过故事、诗歌、戏剧、历史、演说、技艺音乐来教充青少年,“陶冶心灵”。他认为故事与诗歌的内容应该能够培养青少年“既温文又勇敢”、能养成“自成克制的美德”。17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主张对青少年进行“绅士教育”,他最重视道德教育。他说:“我认为在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由引可见,古今中外家教都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它也是成功家教的一条最重要的经验。
注重言传身教。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是位塾师,当时过着“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生活,可是对贫穷的乡亲和邻里,却能“视人之急犹已家,虽至贫再三,尚疾病死葬,靡不竭力解推,忘乎其为屡空也”。少年时的林则徐就亲眼看见父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点米,全都送给了贫如洗的三伯林天策,自己一家人只好忍饥挨饿。父亲还事先嘱咐他说:“伯父来,不得说我们没米吃了。”林宾日“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金钱贿赂林宾日,为其保送文童,遭他拒绝。还有一次一个富户人家想重金聘林宾日去当家庭教师,林宾日一想到此人在乡里的劣迹,便一口回绝了。父亲的言行举止,给林则徐以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廉洁刚直,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这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