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春江花月夜》听后感》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
系别:艺术系12环艺1班姓名:祝光和学号:1214200115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更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时而委婉平静,时而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时而如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用含蓄多姿的现实与浪漫相结合手法,表现了深远恢弘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与唯美的感染力。《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构思非常巧妙精致,随着音乐主题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将大自然更换不已胜景,变幻无穷的色彩一一呈现。听到全曲高潮时,旋律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层层递进,如春风鼓荡,激动人心。这段音乐的描绘的是小舟归途,划船还家的欢快、桨击浪涌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意与境的顶峰。随后音乐在快速中嘎然而止,继而回复到平静、轻柔之中,然后便转入尾声。尾声的音乐是那样飘渺、悠长,表现出的人休渔息特别到位。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画意境中………
《春江花月夜》这首作品,绝不仅仅是作者流连山水、玩抚风月花草而已。透过乐曲精美的情景描绘和乐理表现,能让我们感悟到作者面对辽阔江天,那“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自然景物所发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无限深沉的感叹。《春江花月夜》通过澄江、明月、偏舟、春花的描绘,它既赞美了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景色,又流露出诗人那一丝淡淡的伤感。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作品达到了观照宇宙、风物与人生这样一个哲学高度,达到了人情与风情、生命与自然的亲密交流,合二为一的审美化境。《春江花月夜》让我们陶醉于音乐的氛围之中,乐曲的情感是那样丰富、那样真切,给人以整个心智都呈现出的一种敞亮的状态,让人非常主动、生动、自然地感悟,捕捉到音乐的妙机与蕴藏,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从而在深层次里揭示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我高考上大学以后,我空闲下来了,想在业余时间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了,唱歌、跳舞、摄影、下棋等业余爱好使我不得闲暇。今年清明节前的一天晚上,明月高挂,清风习习,站在窗前,看着沉浸在春色之中的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山湖”夜景。我突然想起那久违的.....我在电脑上找着,找我想听的东西。一会我就听到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我闭目虔诚地聆听着,此时,尘世的喧嚣、学习的劳累远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恰似柔柔的春水浸润着我的心田。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
我忽然飘飘欲仙,仿佛梦回孩童时年前那个老家的小院子,痛苦和忧伤早已化作轻烟缕缕飘去。我仿佛自己到了仙境,化作袅袅旋律和远方的亲人一起翩翩起舞,放声歌唱。曲终梦醒,已是泪满衣衫。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得意之作,所以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篇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听春江花月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听春江花月夜}.
(8)穷已:穷尽。(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19)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21)逐:追随。(22)月华:月光。(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听春江花月夜}.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鉴赏: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听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杨广此首借题生义,一扫艳媚。黄昏远眺长江岸,暮霭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动”是水波不兴。江面平坦宁静,江边春花如火,开得满满当当。他写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将月去”,“带星来”将水波激荡,月星交辉的情景写得极宏大,于写景的壮阔中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缓缓读来,如欣赏清秋月夜之画,风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实,一个“将”字,一个“带”字,都是比较虚的动词,不会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稳美感。
总而言之,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篇三:《《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的比较赏析》《春江花月夜》诗歌与乐曲的比较赏析作者:徐晴岚{听春江花月夜}.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年第05期
唐代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也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这一曲现代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开山之作,造就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们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甚至有人以诗句填入曲谱歌唱,认为它们同声同气、异曲同工。其实由于创作时代背景、作者境界的差异,若能仔细体会,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张若虚,初唐扬州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他厌恶六朝以来艳丽空洞的诗风,追求自由豪放。《春江花月夜》全诗18联252字,借清商曲辞吴声歌的乐府诗题,以和谐的歌调,点染锦绣山水,探索宇宙奥妙。全诗以月为经,水为纬,春为质地,花为图案,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开头八联极其精彩,写景宏伟瑰丽,抒情深远沉郁,富有历史感与哲理性,确是大手笔,全无六朝诗风的空洞艳丽。那温馨柔和的春夜,浩瀚无涯的江海,光洁冰轮的明月,闪动跳跃的月光……芳甸、花林、汀洲,都镀上了一层银色。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洁白、素雅、恬静、温馨、缥缈仙境般地春江花月夜的神秘景象。“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仰视皓月,触景生情,凝思、遐想、疑问,对宇宙的奥秘进行探索。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是人类的共性啊。
后面十联通过江月长明,感叹人生短暂,在有限的人生中,又饱含着多少悲欢离合!于是把诗文过渡到游子思妇的主题。作者用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的典故入手,一连用了梳妆台、帘幕、捣衣砧、鸿雁、梦幻等等一系列熟悉的典故,努力描写思妇孤独长夜难眠的愁苦心境。这是“春江花月夜”歌行体诗传统的主题:离愁、闺怨。唐代郑处诲《明皇杂录》中说:“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流落不遇”是封建社会才子志士的共同命运,故有“迁客骚人”之说。连位极人臣的范仲淹都会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感慨,张若虚自然也不能免俗。而借离愁闺怨发怀才不遇的牢骚正是“迁客骚人”常用的传统手法。这大概就是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吧!
再说《春江花月夜》乐曲吧。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我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自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从文学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很快波及音乐界,上海大同乐会成立于1920年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中。乐会的主旨是“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
界文化运动”。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他们是最早的试验者,《春江花月夜》就是他们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萧鼓》的琵琶文套大曲。公元1895年(清光绪21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他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萧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乐曲这样注释以后,便与白居易的《琵琶行》联系起来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的意境隐含其中,所以又有人称它作《浔阳夜月》《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以汪昱庭的传谱《浔阳夜月》为蓝本改编成丝竹合奏曲,并借用古乐府诗题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琵琶行》中的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改编以后乐曲有很多种版本,但大同小异,是同一乐曲衍生而来。
全曲十段,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乐曲第一段为主题旋律的呈示,然后是该旋律的九次变奏,每一次变奏都将曲意向前推进,虽然是基于同一旋律,但毫无单调之感。同时,还采用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这在民间传统器乐曲中是很常见的),使长短不一、变奏方法各异的十个段落泾渭分明,都落在同一淡定优雅的曲调片段上。
第一段[江楼钟鼓]保持了传统琵琶独奏曲的风格,以琵琶模拟鼓声开场。但与同样用鼓声开场的琵琶曲《十面埋伏》或《霸王卸甲》绝然不同。那些都是战鼓,声声震心;这首乐曲中是江楼暮鼓,鼓声醇和而温馨。再用箫管和琵琶吟唱出主题旋律,这优美而流畅的旋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纯净的梦和月华的世界。
从第二段到第五段分别是[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按小标题给我们的提示,每一次变奏都有新的含义。[月上东山]中主题旋律上移四度,而后又继续向上衍展,形成舒展上升的动感;[风回曲水]的旋律又渐渐下旋,而后上升,若水流宛转绕芳;[花影层叠]则后半部分出现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之前的恬静对比,大有风弄花影、花乱枝叠之姿;[水云深际]音乐先在低音区回旋,再以颤音、泛音和大跳创造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飘逸空灵的意境。
音乐随着时间推移,但见日落月升,夜色逐渐朦胧。夕阳、落霞、明月,造物铺陈出奢华的色彩,映着滟潋波光倾泄东流。四段旋律就像长镜头,由远而近、由宏观而细节、由抽象而细腻,渐渐将旋律推向高潮。
第六段[渔舟唱晚]、第七段[洄澜拍岸]乐队各种音色齐响,声势浩大——但并不惊人——是泼墨重彩的点睛之笔。第六段[渔舟唱晚]在纯净的箫音中杂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
篇四:《《春江花月夜》听后感即赏析》《春江花月夜》听后感即赏析
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姓名:洪诗民
学号:1211111013在倒数第三节课的时候,老师放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别有韵味的传统音乐,瞬间我就喜欢上了这首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由于我也非常喜欢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那首名诗,所以我也便将《春江花月夜》反复聆听,结合自己的感受,也得到了自己关于这首名曲的认识。{听春江花月夜}.
随着这曲典雅、抒情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幅“江南春江潮水”图景。这曲古音乐,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张若虚描写“江南春夜”美景的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明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整首曲子,一开始就将人带进了一个朦胧美好的意境之中。
课上选用的是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版本,琵琶的演奏细腻而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并且,《春江花月夜》是典型的多段体结构的中国传统乐曲。仔细的分析和参阅相关资料后,可知全曲共分为九段再加尾声。
举例乐曲的前两段和尾声做详析:
乐曲首段:“江楼钟鼓”,也是引子部分与主题部分,这段音乐描绘了夕阳映照江面、晚风轻佛江水的景象。乐曲开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洞箫、古筝波音的奏出,则犹如远处钟声的回响,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优雅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二段:“月上东山”,节奏平稳、舒展,琵琶的演奏委婉、典雅,在平静的乐声中表现月亮缓缓上升的动感。舒展的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乐曲的一头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贯穿连接的,使得音调轻盈、平稳,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箫那协调一致又赋予典雅色彩的齐奏配合,使得音乐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最后,有洞箫吹奏出婉转呜咽的旋律,导人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此后的每个乐段,都是主题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但是,每一段音乐的结尾都是相同的。随着音乐的不断变化,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地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每一次变化都让人有新的惊喜;而每一个相同的结尾则又将人抓回这一山水“画卷”中。
尾声:“归舟万籁寂春江更出静”,琵琶与二胡、箫先后奏出了悠扬的旋律。此后,洞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与前面首尾呼应。那清丽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静,在那星斗满天、薄云掩映下一轮皓月渐渐向西移去……乐曲在诗晴画意和幽静深远的意境之中结束了全曲。
整曲的艺术特点就像张若虚的诗歌一样,归纳起来就是:以景抒情,情寄于景。
最初聆听的时候,《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它就像一幅山水画卷,把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水波涟漪、花影轻移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