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美语句素材
导航

苏东坡的成就

2020-12

【篇一】苏东坡的成就豪放的赤壁——苏轼《赤壁怀古》拓展美读(网友来稿)

四川省威远县龙会中学  李新明

 到了宋代,词成了这个历史时期文学上最有成就的文体。读词,不读宋词是绝不可能的,而要读宋词不读苏词又更是一种遗憾。这个具有文坛改革家之气的文学全能冠军: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举合称为“苏黄”,词则更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且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则更是独树一帜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绘画上则“朱竹”别具一格;文艺理论上则提出文章要“行云流水”。有苏轼,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颗锃亮的明珠。可是,这位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1月8日)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的苏轼;这个22岁考中进士,以一纸文章令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惊奇(欧阳修读了苏轼文章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的苏轼,竞因为一个“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据说其原因可用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就因为这一件事情还成就了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没有“乌台诗案”,便没有苏轼的被贬黄州;而没有黄州,便没有赤壁;没有赤壁,便不能成就豪放的苏轼,和豪放的苏词。是黄州赤壁的凄苦和挣扎,完成了苏东坡诗文的超越。

 一、赤壁的苏轼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苏轼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使台差官追取。……(皇甫)遵乃以台牒授之。及开视之,只是寻常追摄行谴耳。遵促轼行,二狱卒就絷之。即时出城登舟。郡人送者雨泣。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此事无颇目击之。”(宋•孔平仲《孔氏谈苑》)什么叫“讥讪”?“吴儿生长狎涛渊”诗 句被说成是影射皇帝兴修水利。真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因众多被苏东坡比下去的文人的断章取义的文字狱陷害,公元1079年7月28日,朝廷派皇甫遵到湖州逮苏东坡。就因为吟诗有“讥讪”,宋神宗派的官差捆绑了苏轼,就像驱赶鸡犬一样驱赶苏东坡上路,家人赶来,号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边流泪。作为知识分子的苏轼,当时是多么的惶恐啊,连穿什么衣服都忘了,并且满以为会砍头的,就因为“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一个太守,一个在宋朝举足轻重的文人,就像“驱犬鸡”一样被逮。而且还受尽各种刑罚。还好的是宋神宗本身还是欣赏苏轼的才华的。因此“乌台诗案”把苏轼抓来关进监狱半年后出狱,苏轼被贬到黄州。此时的苏轼心态谁都能理解,可作为读书人,作为一直对皇帝忠心,即使被审判时他也说:“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么人有此心,造出这种意思来。”而今被贬,他乐得清闲呢?只是有不惑之年已过还未建功立业的遗憾。《初到黄州》一诗便可看出这一点。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倒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黄州团练副使是个闲差,管他呢!只是空费了官家俸禄。余秋雨先生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于是,他来到了黄州的赤壁矶,据说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实际上到今一般人都认为那场惊心动魄之战是在湖北蒲圻打的。可哪里由得这位戴罪立功的人去考证,去选择呢?现在的苏东坡需要的是找到一个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这“赤壁矶”,便成了他思慕英雄,渴望建功的承载。因此,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散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及那代表苏轼词风的杰作《赤壁怀古》。

 二、赤壁的怀古

 历代文人,都有一个特点,既然当今不容写,便写古,既然今天不容抒,便抒古。因而“怀古”,仿佛成了所有文人墨客的“救命草”。而且由此也确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大江的流水终日不停地向东奔流,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淘洗尽了千古以来无数的杰出人物。

 这开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曾经是,三国时代周郎鏖战的赤壁。

 “人道说”,已点明了未经考证之意。写过《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的苏轼,是有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的。因此,有人说苏轼怀古赤壁写错了地方,其实苏轼可真有点无可奈何的将错就错之意呢!只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万千,为什么单写周郎呢?一可能是因为周瑜24岁开始被重用,34岁便在赤壁建立功勋;二可能还有周瑜英雄遇明主的感慨;再有就是周瑜当时本来就是主帅,当时44岁的苏轼不可能去怀念当年60多岁的曹操和50多岁的诸葛亮。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纷乱的岩石直插云霄,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激流卷浪,堆似积雪。

 这夸张的赤壁壮丽雄伟、气势磅礴河山的描写,撩起人们的遐想,自然会想到当年英雄,只有这样的壮景的衬托,才会有气宇轩昂的英雄风采。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好河山,美丽如画;一时间的风云际会,真不知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

 河山壮丽,英才辈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历史英雄的怀想,对当代豪杰的期盼,蕴在其中。

 背景已经绘就,人物就当出场。这便是作者一直渴慕的英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初娶小乔,英姿勃勃,勇武刚烈。手摇羽扇,头戴青巾,谈笑自如,指挥若定,火烧敌船,灰飞烟灭。

 突兀的“小乔初嫁”写周瑜的年轻,更有美女衬英雄,写其春风得意。而面对八十万曹军从容迎战,倏忽间敌舰灰飞烟灭,这何等的英霸之气呀!而这正凸现了作者的内心秘密:多么想像周瑜一样啊!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山河,多情的人儿一定会取笑我,这么早就生白发了。

 由“遥想”、“神游”中回到现实,我是一个被贬之人,时不我待哟!青春虚度,华发早生,可而今一事无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想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的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洒江上的明月。

 感叹韶华易逝,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虚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伤悲。最后豁然通达,作者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因此,这两句词中显露出了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由此可见,苏轼赤壁的怀古,是为了思今,是为了抒发一种心绪,寄托一种情怀。一段内心愁郁的心历路程中,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旷达,更看出了深受佛道文化影响的词人不忍虚度、渴求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虽然不免有“多情”句、“如梦”句,但这苍凉的慨叹是作者豪放的补充,或者说因这苍凉更衬托出了赤壁的豪放。

 三、赤壁的豪放

 豪放是指气魄宏大而无拘无束。苏轼的全能,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苏轼的意义》一书中说:“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此,他的豪放,是因为他的能豪放。说到豪放,便会说苏轼,而说到苏轼的豪放,自然要说到《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景物描写的豪放: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

 2、周瑜形象的豪放: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感时伤今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其实,苏轼的赤壁豪放决非一诗一词的豪放,那是人生境界的豪放。被贬黄州是不舒服的,但正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一扫轻柔绮丽、缠绵悱恻的婉约之风,而代之以纵横开合、意境博大的豪迈之象;突破了词律、拓宽了词的内容。以诗入词,以文入词,变流俗的鄙语为高雅的士大夫抒怀。怎不呢?愈文豹《吹剑录》曾记苏轼官至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人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豪放之美是阳刚之美,这在据说是苏轼第一首豪放词中可以更明显的体现,这是他“乌台诗案”之前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天写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一反“诗庄词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境。勤政爱民的苏轼,为百姓拥戴。“狂”、“卷”写出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而“挽”、“射”,尤其是“西北望,射天狼(喻指辽和西夏)”,更表现出了借出猎表达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苏轼被贬黄州赤壁是不幸之事,可赤壁成就了苏轼,成就了苏轼的豪放,那是不幸之后的豪放,是凝重的豪放,是警醒世人的豪放。

 作者邮箱: lxm083@.tom【篇二】苏东坡的成就《赤壁赋》教案1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有关情况。

2、  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之战》。

3、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1、  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  题解

(1)关于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3)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4、  课文正音。

属(Zhǔ)   窈窕(Yǎo Tiǎo)斗(Dǒu) 冯(Píng)   棹(ZHào       ) 和(Hè)

愀(Qiǎo)  扁(Piān)      藏(Zàng)藉(Jiè)

 

 

 

Ⅱ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②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明确: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③诵读提示

第2节,注意这个乐极生悲的转折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一位客人吹起洞箫,悲戚的箫声使大家“乐甚”的心情陡转,一下跌落到情绪的低谷,都随着箫声悲伤、痛苦。诵读时,注意三个阶段:第一,读“乐甚”句,语速要快一些,这样可以表达快乐的心情。第二,“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语速可以逐渐放慢,情绪由快乐转为平静。将这句话作为下文“生悲”的过渡。第三,读吹箫客人倚歌和之,传出悲凉曲调时,语速要放得更慢,并且要注重重读的字。如“可读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④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注]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黄冈东南。

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 

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 

④省:觉察、理解。 

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词中表现作者寂寞孤高的心情。或以为隐射刺时之作,如清张惠方言《词选》载:“鲖阳居士云:缺月,刺微明也。 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按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其体会发挥,已超出原作本意了。

定风波①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③,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④,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⑤。

[注]①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作。

②沙河:苏轼《书清泉寺》:“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余将买田其间。”

③芒鞋:草鞋。

④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⑤潇洒:指风雨。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微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3)学习第3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  (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  (意动)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②诵读提示

第3节,客人说出“悲”的原因——人生短暂,历史无情。比起气势宏大、生命悠长的长江来,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可悲!诵读这一段时,第一,读曹孟德横槊赋诗,周瑜鏖兵赤壁时,要读出英雄当时的气势,同时,也要把对英雄的仰慕之情读出来。可以这样读:“月明星稀……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对这两个反问句要诵出他们当年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情感。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句,读出当年英雄的气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语速放慢,字字千钧。第二,读出转折。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半句肯定上文,后半句骤转,读成“而今/安——在——哉”,强调英雄不在了,突出心情的怅惘空虚。第三,读“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羡长江之无穷”这句时,要突出悲哀感叹的心情。

(4)学习第4节

①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

(1)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2)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3)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4)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5)

A  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②诵读提示

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

 

(5)学习第5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7、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

【篇三】苏东坡的成就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1.0前言

“词”是一种诗歌,由近体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句子长短不齐,依照固定的歌词而写成,可以配乐歌唱,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所谓“词”就是歌词的意思,实际上它就是古代的一种流行歌曲的歌词。词在唐朝产生,在宋朝最兴盛。

词在中国的兴起,与唐宋社会经济的发达和诗歌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兴盛,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生和成长提供了温床。在唐末五代时,尽管社会动荡,词依旧得到统治阶层的喜好,因此得以继续发展。

词兴于唐,经五代而至宋,因许多天才作家的努力创作,发扬光大,造成了光辉灿烂的成绩。遂使宋朝成为中国史上的黄金时代。词在宋代普遍流行,上至宫廷,下至乡村,它不但是君王贵族的娱乐品、文士诗人的艺术品、民间的乐府歌谣,而且也是伶工伎女的谋生工具。

词在北宋能如此繁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莫过于是受到君王的提倡。宋代的君主贵族爱好当时这种最流行的新体,竞驱风尚;或能妙解音律,自制新篇;或是提倡奖励,提拔词人,自然是上下从风,作者日众,助长了宋词普遍发展的盛况。

此外,词的产生,本与音乐发生密切的联系。它是一种合乐可歌的曲辞。柳永、周邦彦、苏轼等人的词,大部分都是合乎音律的。由于宋词的音乐实用功能大,所以助长其在民间的迅速流行。有所谓,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的词在民间歌唱的普遍。由于这种情形,一般人民也就得到作词的教育与训练。在宋人笔记里,时常记载着某某歌女所作的词,都是由这种环

境训练出来的。由此可见,宋词的兴盛并不是偶然的。

词到了宋代已成行一种相当流行的文体。宋代不仅达官贵人,风流才子,士大夫喜欢写词,就是娼妓之作,也颇有一些。宋代词人约有二百几十家左右,词作的数量也是很可观的。

北宋初年的词作,多写儿女之情,在都市里流行,不脱晚唐花间词的窠臼。而一向被认为较佳的,如晏殊的“采桑子”,也不过是一种疏风淡月的境界,在蒙上一层淡淡的哀愁。至于一些色情作品,只是达官贵人灵魂的渣滓的浮现。

真正改变词风,把词从达官贵人的手中解放出来的,要算是柳永和苏轼两位词人了。

在这份课业里,我将针对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来加以整理。同时,我也将会比较柳永与苏轼对词坛变革的贡献并总结评价二人对词坛变革的贡献。

2.0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眉四川)人,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是个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词人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一个知书识礼的母亲,少年时代,父亲远游四方,他受到母亲程氏的良好教育,亲自教他读书,并勉励他以气节自重。其父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有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苏轼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任地方官。他在任时勤于政事,尽己所能为治下百姓谋福利,颇有政声。由于新旧党争的牵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其政治才干。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社会和人生,是他的创作更深刻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的词现存340多首,他的词突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3.0苏轼词作的各种成就

苏轼在诗、散文、词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在北宋,是成就最高的作家。苏轼的作品议论时政,关心人民疾苦,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荔枝叹》《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还关心民族矛盾,注视国家前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祭常山回小猎》《阳关曲》。苏轼的诗、词、文,常常追求哲理的探索,如《前赤壁赋》《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题西林壁》《送沈逵赴广南》。苏轼的作品重视风俗人情和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尽可能多方面的客观世界的媒介,来反映丰富的主观情志,如《答秦太虚书》《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

向。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用词表现自我,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弗的悼亡作。即“十年里生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这样的内容,在以前的词中是不可能见到的。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境界,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相同的功能与作用。

在词风上,苏轼也有所成就。从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所开创之“花间词”,到南唐后主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词”,再到“富贵词人”晏殊、“婉约词人”欧阳修等人的词的风格嬗变过程中,苏轼不仅对这种“花间词”和“士大夫词”均有所继承,对于柳永的“慢词”风格有所沿袭,并且还对于豪放词有肇创

【篇四】苏东坡的成就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安安

摘要:“乌台诗案”对苏轼来说是一次沉重的、甚至是致命的打击,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影响他的创作,相反黄州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尤其是词,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艺术成就之高,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风旷达,。文章从东坡心态转变代表作、题材内容、风格几个方面来浅析苏轼黄州词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苏轼黄州词,心路历程、题材内容、风格

苏轼,一个打不倒的人,一生被贬谪无数次,但都没有消磨他的意志。黄州是他在遭遇人生第一次沉重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的地方。但苏轼不是一般人,他是贬谪与流放的达者,他没有消沉,没有绝望。当然苏轼到黄州后心态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这些代表其心态转变的词作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心路历程的独特艺术

(一)、寂寞沙洲冷

东坡初到黄州的心情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天,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整首词用一个字来说就是“寒”,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寒而栗”。对于苏轼这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这样不寒而栗的词在苏轼的词里是很少见的,但乍贬黄州,他“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李方叔书》)。“缺月挂疏桐”,“缺月”挂在“疏桐”上,残缺至极,两个缺并在一块儿,两倍的缺;“漏断人初静”,当时苏轼刚到黄州,没有住在临皋亭,也没有住在东坡雪堂,而是一个人住在定慧院,一个人听着滴漏的声音,嘀嗒、嘀嗒„„一声又一声,就像在计算生命的时间,突然滴漏的声音停了,作者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本来还有滴漏声陪伴自己,现在连漏也断了,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了,周围静得可怕。“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此刻没有朋友,没有交往,没有书信,

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把自己说成“幽人”,和“孤鸿”作对比,又是两倍的孤独,自己好似孤鸿,好似一只惊弓之鸟。“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那只孤鸿受了惊吓,飞了起来,自己心里有恨,但却没有人搭理。他恨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恨自己话太多、恨反对变法被贬谪黄州、恨自己的才华太高因诗获罪„„所以以前觉得值得骄傲的东西,现在全都转变为恨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鸟哪儿都不敢栖,这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最后只能停在沙洲上,但沙洲也只是暂时的,水涨了就没有了,就得重新找栖息之地。

此词归于咏物词,清人陈廷焯《云韵集》卷二说“寓意深远,笔力高绝。此种地步,不惟秦、柳不能道,即求诸唐宋名家亦不能到”,“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艺术上,其造诣如清黄蓼园《蓼园词选》所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诸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二跋东坡乐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阕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苏轼咏物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其艺术之高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也无风雨也无情

苏轼是个乐观旷达之人,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自己不能老是像只惊弓之鸟,惊惧苦闷,于是自己找出路。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轼慢慢的适应了黄州的生活,心情也渐渐的平复,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近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此词的小序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这是一种多好的心态,大家都觉得狼狈、尴尬,但作者看到的却是雨后的晴天。“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说不要惧怕雨穿林打叶的淫威,“莫听”既是对同行者说,也是对自己说。“何妨吟啸且徐行”说的是面对狂风暴雨唱着小曲、打着口哨镇定自如的缓缓前行,显示了作者藐视风雨的豪情壮志。“行杖芒鞋轻胜马”说在泥泞中行走自然艰难,但是依然觉得轻松,就像

骑在马上一样。“谁怕”二字一语双关,不怕眼前的风雨,也暗涉不怕政治之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的一辈子都要遇到风雨,都是披着蓑衣走过一生,这很正常。“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微风吹来了还有些冷,把我们的醉意都吹醒了,你看刚刚还在下雨,但现在太阳不是出来了吗?虽然已经是黄昏了,但起码已经出来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回首看看刚刚萧瑟的地方现在已是晴天,人生在世也一样,会面对两种天气,晴天和阴天,谁也躲不过,晴天时不要太得意,阴天也不用太沮丧,看透了这个机关,参透了人生的道理,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到此他不在怕什么了,使自己融入黄州的生活。

此词被定为记游词,写的是“道中遇雨”,但是几乎没有正面描写风雨,而是把重点放在词人对待风雨的态度上。作者只是借风雨中不怕风雨的心情,来表达人生虽有挫折但也不必畏缩、不必灰心的思想。在同行者都觉得狼狈的情况下,反方向表现他的旷达、乐观、倔强的心态。

(三)、江海寄余生

苏轼心态的再转变且来看看《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方智范《融理入景,理与景话》:“‘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这首词,作者在艺术处理上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由自然景象所激起的万枨触,俱不形诸文字,而只对自然景物本身作了简洁平易的描绘。”但细看起作者的豁达心态也跃于纸上。

开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写得很有意思,诗人为什么不说“醉复醒”,这是作者不想醒过来,开始是醒的,后来醉了,然后醒了,接着又让自己醉,一句话写了四个回合。“敲门都不应,倚杖听风声。”怎么敲门都没人搭理,只能自己倚着拐杖听江声,但其实听的是自己心里的声音。“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儿引用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为人的身体是自然给的,不是自己的,作者感慨,身体不是自己的,自己的命运自己不能自主,老是被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所扰。但他还是想通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句

话曾吓到了黄州太守,以为他要“逃跑”,但后来一看在家里待得好好的。苏轼虽然反复吟唱“归去”,但他并未隐退,也从未真正“归田”,他的吟唱只是对于陶渊明代表的士人出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已。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东坡的心里真正找到了寄托,找到了归宿,他看懂了、也习惯了世俗的蝇营狗苟,再大的风雨也打不倒他。

到此,东坡的旷达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也真正从被贬的苦闷中走了出来。但对于苏轼的黄州词,他心态转变的几首代表作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真正呈现其词的艺术成就。要从其题材内容以及风格上来看他的黄州词才能体会其的魅力所在。

二、黄州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苏东曾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不难看出苏轼自己也承认了再黄州的成就。的确,东坡在黄州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词的创作质量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多,赢得了好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一直有无数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认定东坡在黄州的词是47首;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问世,其中将东坡黄州词认定为65首;进入20世纪末21是世纪初,东坡词研究可以说又出现了高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饶学刚《东坡黄州词目订正》和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的出版,就是苏轼词研究丰硕成果的体现,他们经过反复研究将黄州编年词落实到近100首,这个数量占他整个词作的四分之一还多。

这么大的数量苏东坡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什么他在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个成绩?这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探究后原因如下:

1、“乌台诗案”对其身体和精神的打击巨大,心有余悸,不敢写诗,转而写词。

苏东坡平生第一次遭受贬谪流放黄州这样残酷的政治打击,心里极度孤寂、苦闷,他需要排解忧愁,但又不敢用诗,于是他想到了词,词属游戏文字,作“小词不碍”。

王兆鹏从东坡出生于“全身远祸”、“反讽怨愤”、“谑浪游戏”的心理来分析,说他利用“小词”来自由充分地灌装心里的苦酒。同时在黄州期间苏轼对

诗和词的态度有着极大的反差,他几乎达到了谈诗色变的地步,词是东坡的最佳选择。

莫砺锋则持“东坡的刚强不屈的性格,决定他黄州诗少词多”论。而苏轼之所以不回避词是因为词在时人眼里只是遣情娱乐的小道,并不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和重大意义,不会有人在词里找罪证。

陈冰清提出“以词代诗”、宣泄“谪居的痛苦”观,把词当诗写提升了词的格调和境界。苏奕在《示儿编》里说“子美以诗为文,退之以文为诗,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还有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东坡的词开了新风,词所表达的不再是情爱,不再是酒宴中歌舞助兴的,也不是文人雅士用来消遣的。苏轼在黄州却是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抱负、理想,从题材、内容、风格上都得到了提升。

2、忧国爱民之心驱使其以词言志。

苏东坡虽然是个贬谪之人,但是他依然坚持儒家的仕宦文化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政治初衷始终没变,故而以词言志。100多首黄州词中有大量的比例是在言志,在写民生,在写情谊。

3、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黄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对东坡词的创作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黄州山川秀美,风俗淳美,人杰地灵。“府境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岐在雄镇。”东坡游览了黄州的多个景点,且每游必作,真是形成一个游览、创作的高潮。

4、苏轼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修养。

东坡是文学艺术的天才与全才,天资聪颖,但也绝不松懈,有着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

黄州词如此多的数量预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苏东坡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才气将笔投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题材十分广泛。正如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前言中所说:苏轼三百多首词,比北宋任何词人留下的词都多,而且“内容丰富:有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有在受到政治迫害时苦闷而又旷达的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的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故旧深沉的眷念,有对丑恶事物的讥讽;写了火树银花的都市繁华,也写了静谧的农村和渔家;寒夜孤灯的客馆,

【篇五】苏东坡的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苏东坡的成就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

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

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

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

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

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其人苏东坡的成就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

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

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

[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

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

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

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

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

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

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

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

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

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

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

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

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

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

系.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

我们去注意的地方.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苏东坡的成就

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范谤是东汉党争

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

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

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

去完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

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

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

想.操行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

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

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

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

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

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

题.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

东.天池也."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苏苏东坡的成就

轼小时侯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他是说从前内

心也有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在读<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

的.说明苏子自幼就像佛家说的有慧根.对道学家说精髓有早悟.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

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苏轼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会有教深一步的认识:

苏轼两点做人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

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所以只要

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而且贬官

在外时.尽力为民办实事.在风翔被人民称为[苏贤能".在密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水灾.在杭州

修西湖.建医院.惠州修桥梁.在儋州建医院.学校.尽力为民办实事.所到之处均有极好的政声.

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一).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

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如<惠崇春江晚

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

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它告戒人

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它也启迪人们在

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

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苏轼诗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

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宋诗[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

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像<吴中田妇叹>

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表现了诗人敢于抗

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

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

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数量虽不多.却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

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山水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

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旨在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

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数量大.艺术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随笔.序跋.书信.杂著

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和情趣.如<日喻>

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著.<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

月色之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但主要表达了超脱的人生

态度和乐观的情怀.<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明月和挟仙遨游

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两赋语言骈散相间.声韵铿锵和谐.主宾问答自然.是宋代文赋的佳

篇.

(二).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

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

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

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

的工具.他用词表现自我.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如<沁园

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

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弗的悼亡作.即[十年里生

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实施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

而且能写出寄托.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

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在词风上.苏轼可谓开创了豪放的意境.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人挥洒

如椽之笔.描画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又驱使无限时空.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

怀才不遇.感情豪迈而又沉郁.

苏轼还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

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通篇吟月.却处处关合人事.词人似与月对谈.探讨人生意义.最终

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此类词还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传统婉约词的创作.也多佳制.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等.

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

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在词调上.他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沁园春>.<永遇

乐>.<水调歌头>.<贺新郎>等.

总之.苏轼终究以他旷达的性格和独特的文风成就了一代文豪!

2010.3.3

【篇六】苏东坡的成就《传说中苏东坡想要成就自》读后感

传说中苏东坡想要成就自己的妹妹和秦观这对绝配,于是有了后来的美话。更多的时候中午会趴在桌子上迷糊20来分钟。过去读的书都是大家之作,而这本书似乎和我以前读的书不同。他就这样静静的望着她,好象一辈子也看不够。而且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看着他们无力地执着准考证上车,没有一点功利,汗涔涔的手里攥着的是备考的用具。眼前一片模糊,看见一个人向我走近,“媛,你不要在坚持了,听话好吗?你这样我们都很担心你。后来,我终于明白:曲线,无处不在,比直线更富于魅力。遇到鲨鱼依旧能勇敢面对。第一节上物理,很专心听课,可是不明白老师讲什么,于是苦命思考,想到尽头了,想不出,请教老师老师讲了一遍。母亲想为父亲找份新的工作,轻点的。是啊,20年!就是在这20间,这一路的花香成为了我生命中忽视的东西。或许他比别人机遇好点,但是如果没有他所积累的丰富知识。也对,不,你一定认不出我。我当然不例外呀!折腾了一会儿,忽然觉得饿了,顺着窗户飞了出去,寻觅猎物,就在人群里找了一个人来下手。。作为母亲,谁不牵挂自己的儿女;而天下游子无论身在天涯还是海角,谁不深切地思念自己的母亲?紫荆和四海之内的游子一样,漫漫漂泊途中萦绕心头的惟有回归之情。书法也是其中最灿烂的瑰宝,值得自豪的文字艺术形式。姐妹情深的碧玉两人,皆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我能感觉到别人异样的眼神。忧郁往往伴随着痛苦,即使在人群中,一旦忧郁产生,心灵也顿时关闭所有的窗户。荷风横起,明珠当中漾,鱼翔浅底,或藏于荷下,或飞箭消逝,似与游人相乐。综合新华社驻外分社记者报道,一些国外友好人士和媒体7日就中国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发表言论或刊登报道,称赞中国近年来出现的巨大变化,高度评价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她似乎看清楚云雾里的究竟。他不吃家里的饭,却捡路边的东西吃„也许大家会觉得很荒谬可笑,但是这就是我们正常人所不能理解的智障儿童的行为。受不了别人的喜好而无力劝阻者,唯二可以解决的方法便是跟着喜欢或举家迁移,但后来邻居是选择了第一种,所以这一奖项也迈入了多元化的轨道。它横跨在长江与支流梅溪河的交汇处。而我却只听到了鸟儿的哀鸣,虫鱼的愤慨。传说樱花本来只有白色,而那些壮志未酬的武士选择在他们喜爱的樱花树下了结自己的生命,鲜红的血缓缓的渗进泥土里,把樱花的花瓣渐渐染成了红色,樱花的花瓣越红,说明树下的亡魂就越多。中国大地总是充满未知,我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将自己的脚印布满中国古老的大地,无论是汉家寨般荒凉的戈壁,还是敦煌般神秘的古洞。真的无聊么?有时候我真的会担心,当我们找回了一些逝去的东西时,自己都会像个木偶似的,不知所措。。我们嘻嘻哈哈的跟着隔壁班的教官到隔壁班的宿舍“参观学习”(实际上就是坐在那聊天)。我一个要好的同窗,手骨折了。凉,透心的凉。待明天的黎明,又是一次完美的绽放。小船儿摇啊摇,已永远摇不回那座外婆桥,已永远漂不回那片月牙湾,时间的海洋把曾经的铭心刻骨冲涮成彼岸,我再也无法登陆。青春是一根刺,穿破世界的虚伪,用棱角改变世界的圆滑这样的句子用在我身上依然很合适。就连李副校长都能发出一句很实在的感慨:“在这个学校,我最怕老曹!”老教师见了老曹,虽偶尔有热情的只言片语,但也总是面无表情地与面无表情的老曹碰个面。在这里我真的很寂寞,大家都专心的学习,上课没有人和我小声说话,下课也没有活跃的气氛,大家都在埋头苦学(上课也学,下课也学),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已经凝固,让我无法呼吸!我快要受不了了,我常常在想以前的同学,他们才不会这样全是一群书呆子!我讨厌读书,讨厌上课,讨厌那种整天被束缚的生活。突然想到的词。高三的孩子不是学生,也没人把我们当学生看,我们头上仿佛扎了一根黑色带子,尚属两个大白字:考生!不管怎样,高三就这样过去了,尽管在我的回忆里绽放你的娇艳吧,打死我也不要再来一次了。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篇七】苏东坡的成就浅析苏轼的文学成就

浅析苏轼的文学成就

目录

摘要2前言4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概况4

1.1作者简述4

1.2时代背景4

1.3苏轼的地位及特点5

二、分析苏轼文学风格5

2.1苏轼的思想

2.2苏词的特点及革新6

2.3苏轼的诗7

2.4苏文的艺术风格7

三、苏轼对后世的影响8参考文献9致谢10

1

摘要

本文以苏轼的文学观点为研究对象,着重对苏轼文学观点进行比较系统的分

析,并对它产生的原因、特点、理论价值、历史地位一一作介绍。

苏轼代表了宋代文学成就的最高峰,他在文学理论上有深刻的见解,并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观念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论文结合他的创作实际,研究他的理论主张,结合他的思想,来考察他的文学观,阐述其文学理论的独到价值。苏轼不仅是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唐宋以来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辞赋,豪放,影响,文学观,苏轼散文

2

Abstract

Thethesisisanattemptmadetoanalyzeandjudgethecause,thefeatureandtheacademicvaluationandhistoricalstatusofSushi’sliteraturetheories.

SushiisbehalfontheliteraturepeakofsongdynastyandhisliteraturetheoriesareprofoundandaffecthiscontemporaryandthosepeoplewhowerebornafterSushipastaway.ThisthesisdoesonesbesttostudySushi’sliteraturetheoriesbininghisworksandhisconception.Sushiisnotonlythemostfamousliteratiinsongdynasty,butalsoheisoneofthemostfamouspeoplewhosummarizetheliteraturetheoriessinceTangandSongdynasty.Hedevotesgreatlyonchinaliteraturetheories.

Keyword:poetry,boldandunconstrained,influence,viewofliterature,SuShi’sprose

3

前言

苏轼(1037-1101)代表了宋代文学成就的最高峰。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苏轼在诗、词、文等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能,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实绩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还由于苏轼对自己以及前人创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具有极大的借鉴和理论指导意义。

本论文试图在前人和当代人对苏轼文学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概括和总结。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结合苏轼的创作实际,研究他的理论主张;结合苏轼的整个思想,来考察他的文学观;阐述苏轼的文学成就的独到价值。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概况

1.1作者简述

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家,他上承以欧阳修为文坛盟主的北宋中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大潮,将诗、文、词等诸种文学艺术样式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下开“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等人才辈出的局面,成为欧阳修之后的更为杰出的文坛领袖。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要敢于革新独创。

他还注重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这种技巧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得到的成就。

1.2时代背景

宋代是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时期,与唐相比具有精致、内趋的品格。当时宋代处于“百年无事”的相对安定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城市也恢复了繁荣。

4

【篇八】苏东坡的成就苏轼的成就与生活

苏轼的成就与生活

——莫砺锋教授做客市民课堂常州日报2012年2月5日

政见

苏东坡是一个坚持真理,正气凛然的政治家。

在北宋后期,政坛上新旧党争,一派叫新党,首领是王安石;一派叫旧党,首领是司马光——两个都是文化巨人,在政治上针锋相对。苏东坡那个时候,实际上他是夹缝中的,他赞成改革,但是他反对像王安石那样剧烈的改革。

苏东坡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好,他是站在旧党这边。他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他都是是从公心出发,他是从国家的利益考虑问题的。

王安石推行新法,为什么当时受到那么多反对?就在于他的变化太快,太剧烈。他在短短的6年时间,有十条国家法令根本上的改变。我们古代有一本非常智慧的书叫《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煎一锅小鱼。因为小鱼本身很柔弱,很脆弱,所以煎的时候,要小心翻,小心翼翼的;幅度一大,动作大的话,那就烂了。所以治理一个大国,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能胡来。王安石变法不像那么小心——我觉得王安石变法要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炒黄豆——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一个社会,承受不了震荡。王安石的新法有很多没有经过好好的论证,匆忙地推出来。有一条法,叫做《手实法》,所有的人都到政府报家里的财产,田地、房屋一共值多少钱,多少两银子,报了以后,按照你报的这个家产,按比例收税。他们担心老百姓瞒报,就规定,比如张三家报了以后,其他人可以去揭发他;官府来查实了以后,瞒报的部分,一部分充公,另外一部分,赏给这个告密的人。苏东坡正在山东临沂,他坚决反对,他说这样天下会大乱,人人都会举报人家。人都是有私心啊,这种影响不能叫不和谐,叫动荡。所以后来不到一年,这条法令就收回去了,进行得太匆忙了。

若干年以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死了,退居洛阳15年的司马光东山再起。当司马光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他回到洛阳去,15年不谈国事。皇帝死了,太后执政了,太后在政治上倾向于旧党,启用司马光,司马光一做宰相,就要在一年之内,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推翻。全国都反对。这个时候苏东坡也从被贬的黄州被召回——因为他是旧党,旧党上台了,把他召回来——他不但官复原职,而且升官了,当了翰林学士,但是当司马光要很快地废除全部的新法的时候,苏东坡又坚决地反对。他说这个新法里面有的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已经实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都习惯了,现在全部废除,又全部恢复旧的——变成新法的时候,社会已经经历了震荡,现在又全部变回去了,又来一次震荡——社会承受不起,所以他就反对。他在朝廷里面,就跟司马光当众辩论起来,争得很不愉快。这样一来,好了,苏东坡其人在新党得势的时候,他是受排挤,旧党上来了,他又表示不同意。司马光是君子,不会害他;但是司马光的亲戚就打击苏东坡,因此他在旧党当政的时候,也受到排斥。他一辈子有那么多时间,在外地做官,先后三次被流放,跟他性格的耿直有关系,说真话,不是违心的话。我每天读苏东坡的诗集,读到这里以后,都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样一个政治家,是真正为国家、为老百姓着想的;为国家的利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政见。这样的政治人物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分,这样的人当政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政绩

第一,江苏徐州。

苏东坡被派到徐州做知州,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个灾难:黄河泛滥了。洪水很快就冲到徐州城下,很快就把徐州城团团围住,整个徐州就依靠一堵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刚上任不久、才几个月时间的苏东坡,带领全城人民抗洪。抗洪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城里挖土,在城墙内侧修一条坝,一条堤,从里面托住城墙,不让洪水把城墙冲垮。一连抗了一个多月,洪水也没有退,全城的人都疲惫不堪,形势非常的危急。苏东坡实在没办法,就走到徐州驻军的营地,去请求军队的帮助——大家读《水浒传》,里面有一个名词,里面的林冲,叫做八十万“禁军”教头——北宋的一类军叫禁军,还有一类是叫厢军。厢军是地方部队,没有战斗力,负责地方的治安;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野战部队,有战斗力。禁军驻扎在战略要地,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都是禁军驻守。但是北宋的政策规定得非常的严格,禁军除了皇帝,除了枢密史,谁都不能动,地方官员无权调动。但是苏东坡抗洪人手不够,就请禁军,徐州的禁军的将士不敢开出的,这是违反朝廷命令的,当禁军看到苏东坡这样辛苦的模样,先开出去再说。在徐州禁军的支持下,苏东坡终于把洪水抗过去了。

第二年——那场洪水是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苏东坡马上开始整治城外的水利工程,北宋地方官,任期最多三年,然而那个时候黄河泛滥是有周期的,一般都是30年,30年之内不会有第二次大的洪水。也就是说,苏东坡任期内徐州不会有第二次大洪水,他第二年就开始为下一次抗洪做准备。这种工程,跟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官员,所谓的面子工程,首长工程,政绩工程完全不一样。他不是短时间的,他是为徐州的长治久安考虑。当然说句闲话,徐州的煤矿也是苏东坡发现的。我两个月以前到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去,他们成立了一个苏东坡研究所,我说你们矿业大学,怎么也研究苏东坡?他们说苏东坡是我国采煤事业的先驱,徐州的煤矿是他做官的时候发现的,所以他们要研究他,他太了不起。

我们讲第二个地方,就是杭州。

苏东坡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37岁,做通判,副市长。时隔15年以后,再次去做市长,做知州。时隔15年以后,苏东坡第二次来到杭州,他发现西湖变小了,以前水面那么大,现在好像萎缩了,他就问父老乡亲怎么回事。父老乡亲就说,西湖的水草,长得非常快——因为北宋的时候,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皇帝说要放生积功德,不许打渔,所以西湖的水草长得很快,水草一长起来,湖里的淤泥就堆积起来,这样下去,再过十几年,西湖水面就没有了。杭州的西湖当时是唯一的淡水源,是饮用水源,也是农业灌溉水源。苏东坡作为地方长官很急啊,西湖没有了怎么办?所以他刚到任就开始整治西湖。整治西湖就是砍水草,挖淤泥,一连挖了几个月,西湖里面原来有一条堤,是东西方向,叫白堤,是唐代白居易做太守的时候修的。南北方向没有堤,绕西湖一周30多华里,老百姓从南到北,要绕过去很远,现在有这么多水草、淤泥,正好是建筑材料,用这些东西,在湖里面修了一条堤。为了让湖水能够自由地流动,堤上造了六条桥,然后堤上种上树。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条堤叫苏堤,现在是杭州的一景,但是当年苏东坡修它,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为了整治西湖,为了水利。

苏东坡第二次在杭州做官,不到两年半就被调走了。他离开之前,他就想目前是把西湖整好了,水草也砍掉了,淤泥也挖掉了,但是几年以后,水草又长起来了,淤泥又堆积起来了,怎么办?怎么才能保持西湖长时间的清澈?他就向别人请教。有人告诉他,杭州一带农民很喜欢种菱角,种菱角之前一定要除草,所以说,只要把西湖沿岸的水面,租给当地的农民种菱角,让他们每年种菱角,每年春天除一次草,那么这个水草就长不起来了。苏东坡觉得这个想法可以,所以他就下令,以后每年西湖沿岸的水面,就以很低的租金租给当地的农民,给他们种菱角。苏东坡又担心,假如农民种菱角,觉得收成不错,就扩大种植面,种到湖中心了,整个湖面上,水都看不见,怎么办?他就请人用石头凿了几座小的宝塔,竖在水面上,让这个塔露出来,从这个小宝塔到那个小宝塔这条线靠湖心的不许种。时隔900多年以后,现在的西湖上还有三座这样的宝塔,这就是今天的三潭映月。这个小宝塔干什么用?苏东坡用来标水面上的界限的,让农民种菱角只能在外面种,不许种到里面去。所以说,苏东坡对杭州,对西湖,用了心思,下了工夫把它整治好。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老百姓做好事,为地方上的长治久安,来源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他是服膺孔孟的仁政思想。

他生平3次流放,流放到三个地方,一个黄州,一个惠州,一个儋州。苏东坡65岁那一年,回到江苏镇江,在金山寺里看到一幅他的画像,和尚说,这是你的画像,请你在上面写一首诗。他就在上面写了一首诗,后面两句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自我嘲讽,但是从历史来说,他的功业除了在朝廷里面仗义直言,除了在地方上为老百姓做好事以外,他确实延伸。

黄州有一个风俗,穷人生小孩生多了以后,就放到一水盆里淹死,这叫“溺婴”。东坡一到黄州就发动当地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组织一个“救婴会”。黄州的这个风俗慢慢地消除了,这是他为黄州做的贡献。

他到惠州,59岁,积极地捐款,支持当地的公共事业。惠州修了东心桥、西心桥,苏东坡都慷慨解囊、还号召家里也来捐。所以后来惠州人把这个西心桥又叫做苏堤。

第三个流放地在儋州,在海南岛。他利用自己在文化、知识上的优势,为地方上做贡献。他写文章,为当地介绍优良的稻种,北方有很多稻种被介绍过去;叫当地的人民,生了病要找医生看,不要请巫师;他亲自指导当地的年轻人读书,写文章,教他们学文化。海南岛自从隋代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到唐代、到北宋、到苏东坡这个时候,没有出过一个进士,地方教育非常落后。在苏东坡的亲自指导下,海南岛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叫姜唐佐,在苏东坡去世两年以后,他考上了进士,实现了海南岛科举史上零的突破。这是苏东坡为海南岛做的贡献。他当时已经没有经济力量,就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上的力量,为当地做贡献。

苏东坡的政治誓言:以直臣为榜样

苏东坡大概10岁时跟他的母亲程夫人,一起读一本《后汉书》——这个书主要是写东汉的历史——《后汉书》里有一个人叫做范滂。范滂其人是东汉坚决反对宦官专政的人——大家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东汉末年为什么天下大乱?主要是宦官专政,朝廷里面宦官掌握政权,把朝廷弄得一塌糊涂。范滂是坚决反对宦官专政,然后就被朝廷逮捕,后来被杀掉。

范滂被逮捕离开家门的时候,他跟他母亲告别,他母亲就说,你这样是正确的,我支持你。苏东坡读到这段的时候,问,假如我将来做了范滂,母亲会同意吗?他母亲就说,你要能够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意思就是说非常支持他这样做。我觉得10岁时候的苏东坡说出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他政治上的誓言。

一位勤奋的天才

苏东坡受到现代人们的爱戴,最主要还在于他在文学艺术上的巨大贡献。

苏东坡是天才,要不是天才的话,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可能在那么多方面登峰造极。讲古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讲诗,他在北宋跟黄庭坚齐名,称“苏黄”,整个宋代,跟南宋的陆游齐名,称“苏陆”,一个时代就他们两个人;讲词,他跟南宋的辛弃疾齐名,称“苏辛”,北宋就是他,第一位;讲书法,北宋四大家,“苏黄米蔡”,他又是第一位。一个人,古文诗词书画,全是第一——他绘画也画得非常好,这样的人不是天才是什么?苏东坡在文学评论方面也是天才。是谁把陶渊明推为“八代第一大诗人”?苏东坡。苏东坡以前,唐朝的人都认为,“八代诗人”——就是唐以前最大的诗人,有人说是曹植曹子建,有人说是谢灵运,苏东坡说陶渊明,以后大家都认为是陶渊明了,他一言九鼎。王维既是唐代的大诗人又是大画家,是谁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苏东坡说的,他说了以后,大家都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一言九鼎,所以当时很多年轻人写的作品,都要交给苏东坡看,只要苏东坡指点你一下,肯定你几句,你就有名了。他22岁参加进士考试,那篇命题作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被选进《古文观止》里面去了,我们现在高考作文有的好的,也能登在《扬子晚报》上,过了一千年,还能收在“古文观止”里吗?苏东坡不光是天才,还是一个勤奋的天才。光有天才不成,天才一定加上勤奋才能成功。

苏东坡有一个学生叫曹古之,他跟曹古之说过,他每读一部书,一定从头到尾抄写,而且每抄一次都换不同的字体,这次用楷书抄,下一次用行书抄,一边抄还一边练字,所以苏东坡是下过苦功的。我们看一个小的事例:苏东坡44岁贬到黄州,当地有一个学官叫朱载上,去拜访苏东坡。书童通报进去,等了好久一会儿,苏东坡匆匆忙忙从里面赶出来,一边出来一边道歉,我来晚了,让你久等,我在里面耽搁了一会儿,因为我今天的功课没有做完。苏东坡40多岁了,名闻天下,他怎么还要做功课,功课没做完就不出来见客人?朱载上都不相信,他说你还要做什么功课啊?苏东坡说,我在里面抄《汉书》。朱载上又不相信,他说《汉书》你肯定是倒背如流了,你怎么还要抄?东坡说,我这是第三遍抄《汉书》,已经抄过两遍了。

东坡的一生始终在学习,用现在人的话说,这叫做“充电”。他对什么都感兴趣。苏东坡是美食家,是烹饪家,我们刚才说到这个东坡肉,他还发明了东坡菜羹、东坡鱼羹。苏东坡又是一个服装裁剪师,他在汴京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帽子,檐比较高的,当时就流行了,叫做“子瞻帽”。他对工程啊、造桥啊、修水坝都非常的细心,他的文集中间,还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果树的嫁接。

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东坡喜欢吃,他是一个美食家。北宋时候,吃河豚鱼是冒风险的。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李常,李常是江西人,有一句名言叫“忠臣孝子不吃河豚”,为什么?因为如果你吃死掉了,你就做不成忠臣,你做不成孝子,但苏东坡对河豚非常地喜爱,他50岁那年,从黄州回来,在常州居住了两个月,当时常州有一家乡村人家,河豚烧得非常好,听说大文学家苏东坡来常州,就专门请他到家里品尝他们家的河豚鱼。苏东坡就去了,主人坐在旁边陪着,就他一个人吃。这家人家的妇女啊,儿童啊,都躲在一个屏风后面听,他们听苏东坡说什么赞美的话。没想到苏东坡到了以后,坐下来,拿起筷子,闷头大吃,一言不发。屏风后面的人急死了,他怎么不说话?过了一会儿,苏东坡把一盘河豚全吃完了,把筷子放下来的时候,“死也值啊!”——假如现在哪个饭店善于做河豚鱼的话,千万要把这句话拿去用:“死也值啊!”

东坡是喜欢美味的,喜欢食物的真正价值。他在黄州发明的东坡肉,黄州的猪很便宜,东坡鱼羹是用鲜美的鱼做的,东坡菜是用茄子。他喜欢普通的生活,东坡对于普通人的生活,简朴的日常的生活,他都觉得有一种美感的,里面蕴含着一种诗意。人不一定要功名、富有,不一定要大富大贵,人过简朴的生活也有好的东西在里面值得欣赏,所以东坡觉得很愉快。

林语堂写的一本《苏东坡传》,非常有名,用英文写的;翻译有两种版本,是台湾人翻译的,一男一女,在大陆出版。他的英文书名不能叫苏东坡传,英文的书名叫做ThyGayGenius,就是愉快的天才。苏东坡总给人的印象是愉快的,他尽管在逆境中受到过挫折、受到打击,但是无不是愉快的,因为都是在欣赏的。他觉得任何的生活,里面都是有美好的东西存在。这对我们普通人都是有启发意义的。人生在世,大部分的人,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所能享受的东西都是很简朴的。我的人生态度就是读常见书,坐公交车,吃家常饭。我读书读常见书,不读什么稀奇古怪的书;我坐车,我不买车,我坐公交车,坐地铁;吃饭我喜欢吃家常便饭,青菜豆腐瘦肉。苏东坡在普通的、日常的生活中,他能发现美,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其实真的是这样的,大富大贵不一定能够带来幸福。我们看到很多高官,他有钱不一定幸福;普普通通的生活,和家人常聚,享受天伦之乐,过一般的温暖的生活,这是最幸福的。这是苏东坡在他的绝大部分诗跟词里面所表达出来的,这对我们普通人,都是有非常大的启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