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美语句素材
导航

灞河风景作文

2020-12

篇一:《家乡的灞河》

家乡的灞河

我的家乡在西安市灞桥区西航花园,这里虽然没有城里热闹,可是这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空气新鲜,还有长长的灞河,河水从我家门前流过,我是在灞河边长大的,所以我最喜欢家乡的灞河了!

春天来了,灞河的冰雪融化了,缓缓地流着。成群结队的小鸭子,在小河里欢快地“呱呱”叫着。河堤两岸的柳树发出了嫩绿的叶芽,像是用碧玉妆成的,一阵微风吹来,柳丝就随风舞动。树下的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这绿的树,五彩的花,把灞河打扮得更加美丽。夏天到了,火辣辣的太阳把大地烤的像个蒸笼,可是灞河里的水清凉清凉的。河里的鱼儿自游自在地游着,不时有几条小鱼跳出水里来。早上上学的时候,你就会看见好多人早早的在灞河桥边钓鱼。到了傍晚,人们都结伴来到河边乘凉、聊天,直到夜深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些人干脆就不回去,在河堤上铺张凉席过夜,尽情享受灞河的凉意。秋天到了,灞河的水静静地流着,河两岸是一派丰收的景象。田地里,玉米露出了金牙,稻子笑弯了腰。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莹莹的葡萄……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果子,感谢着灞河的养育之恩。

冬天到了,河面结了厚厚的冰,像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孩子们都来到河里滑冰,玩冰块,玩得可高兴了。

灞河的四季都充满了欢声笑语,我喜欢家乡的灞河!

篇二:《灞河廊道城市空间景观设计任务书(王琼、王璐艳、申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科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签名):

主管院长(主任)

(签名):

时间:灞河廊道城市空间景观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2015年1月15日

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1.目的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对设计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设计对象能潜心考察、用于开

拓的基本素质。

(2)通过毕业设计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

课题的能力。

(3)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

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

考核。

2.要求

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给定的毕业设计任务,撰写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说明书。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独立工作

能力有所提高。

(2)能够结合实际的具体项目进行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

论证。

(3)设计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4)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框架和字数应符合相关规范。

二、题目名称及项目背景

题目名称:灞河廊道城市空间景观设计

1项目背景

河流廊道在净化污染、提升生物生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提高景观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生态廊道原理,河流廊道包括河流水体本身以及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其廊道的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则主要依托河岸植

被连续空间被体验感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经济生产活动对河岸植被空间进行大量的人工改造,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景观廊道生态功能结构和生态系统自然循环过程,如:挤占河岸绿地、忽视河岸空间立体配植、景观绿地匀质化、景观廊道“断裂”等,部分河段植被生态系统迅速退化,生态服务质量较差。随着城市亲水环境的恶化和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态服务方面日趋重要,促进了河流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研究理论的发展。

西安——一个山青水秀之城,一个人文荟萃之地,一个中国文化之都。灞河,从西安灞桥区蜿蜒而过,养育了世世代代的灞桥人民,流淌着灞桥人无数的欢乐与汗水。灞河廊道宛如两条绿色飘带镶嵌在灞桥城区与灞河之间。灞河廊道必然要传承灞桥人的精神与性格,蕴涵灞桥人的历史文化,表达现代灞桥人的生活情趣。目前,灞桥区已经有了一定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文化设施,但仍缺少轻松、活泼的体验式文化。灞桥区有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但在灞河边上仍缺乏文化的景观体验。灞桥区有大量的城市绿化,但仍缺乏大型的公园绿地。

2项目定位:

以轻松活泼的景观形式表达历史文化,使其具有参与性、认知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把为城市居民休闲游览服务作为基本功能,同时改善灞河沿岸景观环境、促进周边发展。构建一个集生态恢复、人文展示、旅游观光、驻足观赏、休闲娱乐、活动健身、防灾避难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

3场地认知:

(1)灞河廊道存在诸多有利因素

A公园位于灞河两岸,视野开阔,河道内现有柳树、芦苇等植被长势较好,水质良好,利于景观营造。

B公园两侧主要是居住用地,将来居民人口多,有大量的使用需求。

C公园与周边多条道路连接,交通十分便利。

D灞河灞柳历史源远流长,有利于景观意境和特色的营造。

(2)灞河廊道存在的不足

A场地虽位于灞河两岸,但因受防洪要求的影响,堤岸均为浆砌驳岸,坡度陡,高差大,严重破坏河道生态平衡,且不利于游人亲水及开展水上活动。

B场地位于城市开发区的边缘,前期使用人数少,周围文化设施不多,文化氛围薄

弱。

C场地用地狭长,用地范围内有数十个深度约6-10米的沙坑,场地极不平整,不利于景观空间的组织。

D场地范围内拥有城市水源地、废弃的管道、未修建完全的橡胶坝、未完工的亲水平台、河中孤立的人工岛等不利于景观设计。

4设计主要方向

(1)用“道法自然”理念和生态技术结合的生态策略。

(2)通过引喻,借喻,暗喻或直接引用灞河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策略。

(3)构建景观引导宜居生活的设计策略。

(4)从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实施策略。

三、设计要点

3.1合理的道路系统的分级和布局

“绿道网络”以简约的线性景观形式将城乡各公园、广场、社区、城市弃置闲置用地、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有效串连起来达到生态恢复、康体游憩、休闲娱乐、遗产保护、生态教育等功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此次灞河廊道道路网络设计出了车行道路系统设计外,还应包括完整的健康绿道系统。

3.2地域化的绿化配置

树种、草种的选用,都要根据场地环境自身的特点,将绿地的生态功能、实用性和观赏性、艺术性、经济性有机地统一、协调起来。

3.3公共活动空间的场所设计{灞河风景作文}.

一定的场所的物质环境、空间的形态、尺度、色彩等融入历史、文化的意义构成了一种场所精神,从而将景观通过文化的升华与浓缩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意象。场所的文化性正是由在其中的活动所赋予的,市民们在这里集会、交流、休闲、举行各种活动,通过场所所传达的信息感受场地的历史和文化,取得认同感,增加凝聚力,在一种共同的文脉和价值观引导下,形成其独特的场所精神。

四、课程设计阶段及成果要求

(1)现场调研阶段要求:

现场调研成果,包括设计条件分析,场地地形分析;在正文后还可有附录部分,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统计数据和参考文献目录等。报告文字总数控制在4000字左右(含分析图表等),A4版面装订。

(2)一草阶段要求:

概念分析草图(1:200);

分析比较方案及优缺点分析;

设计理念形成及初步方案构思(1:200)。

(3)二草阶段要求

总平面,各类分析图(1:1000);

主要节点放大平面(1:200);

多方案比较,分析比较各方案优缺点,进行方案调整;

最终方案剖立面设计。

(4)正图阶段要求

总平面图、总平面各类分析图(1:1000);

设计理念、构思过程、经济技术指标等相关文字说明;

主要节点的(不少于3个)放大平面图、剖立面图、透视图;

总体空间效果及重要节点的空间布局与效果;

植物配置设计。

五、图纸要求

1、图纸内容

a、设计方案说明书

b、环境分析图(结构分析、功能、空间、交通、绿化分析等)

c、总平面图

d、局部平、立面图

篇三:《青海高原一株柳》

批青海高原一株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四、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五、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六、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灞河风景作文}.

3、准备一张白纸给学生写话用。

4、课件制作准备:柳树图片导入,选择一些古典边塞诗词为理解高原的荒凉准备,朗读时的配乐以及理解边塞诗的配乐,重点理解的语段和字词需要出示。

七、教学过程。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了极具感染性的图片、视频,自制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赏析与之相关的古诗。{灞河风景作文}.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与理解,体会青海高原的风貌,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教学内容:课文第1-5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知识的对比性学习,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与交流,感受青海高原苍茫、辽阔、贫瘠的风貌。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欣赏、讨论、感悟

教学说明:学习第一课时前,已经在早读课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朗读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青海高原”

1、教师出示课件资料: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青海高原。学生感受体验

2、教师出示课件资料:青海高原的图片。学生欣赏,然后说说所见所感。

3、提问:你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词?学生交流。

4、教师出示课件资料:古诗三首。学生研读,欣赏。谈谈对边塞高原的不同感受。

5、引导:找出文章中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句子后,读一读。

6、指导进行句式训练:站在这里,我看到(),觉得()。学生尝试练习。(在此过程中,师相机出示图片。)

7、在学生进行句式练习时,相机指导理解词语:广袤无垠、青石嶙峋、凝滞、铁铸、深邃。学生交流理解。

8、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

二、认识寻常的“一株柳”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一株柳。学生欣赏后,介绍自己见到的柳树。

2、引导:柳树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至爱,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呢?学生交流,诵读。

3、教师课件出示:古诗三首。(师小结:柳—留也。所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它就与离愁别恨相依相偎了。)学生研读,欣赏。

4、师课件出示:柳树的简介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交流所得。

三、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

1、师导语:这样袅袅婷婷、婀娜多姿、随风起舞的柳树,你能想象到,它竟然把家安在了苍茫、贫瘠、恶劣、没有一棵树的青海高原之上吗?(不能)

是呀,就连我们的大诗人王之涣也在《凉州词》里这样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所以,我们的作者陈忠实先生这样说:„„

学生与老师一起朗读第1、2自然段

2、提问:这株柳给了你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指导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3、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给我们突显了他的感受?学生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5、设问学生,见到这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你会有什么表现?学生交流。

6、提问: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回答。并理解作者的惊讶。

7、导语:下面就让我们一睹这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真面目”。(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师相机指导观察的方法。)

8、学生小组交流观察所得。教师补充,评价。

9、引导:看看作者对柳树的介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10、生命意义的拓展:同学们,这株柳树是如此的不同寻常。它浓密、粗实、坚硬、苍郁、深沉。你见到的仅仅是一株柳树吗?学生思索后交流。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四、质疑结课

1、导语:站在这株柳树面前,敬畏、震颤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提问。

2、导语: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学生朗读。

3、小结:它为什么选择如此贫瘠的高原?它是怎样来的?又是怎样生成的?它经历了哪些困难和挫折?抑制不住的猜测与想象便又在我们的心头弥漫开来。{灞河风景作文}.

五、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高原:苍茫、贫瘠、恶劣、没有一棵树

柳:袅袅婷婷、婀娜多姿、随风起舞

浓密、粗实、坚硬、苍郁、深沉

第二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

(12月17日到通州区英雄小学参加第二课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相机板书:?造就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灞河风景作文}.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哪些人?简述经历)

3、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请用一句话予以总结。

我祝愿在座每个人能像灞河柳一样一帆风顺,但如果碰到困难请想想今天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树都可以这么顽强,何况咱们这些“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呢。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扛过去。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顽强造就神奇

对比

高原柳灞河柳

匠心独运

教学反思:

这是第二课时,我的教学重点放在了体会用灞河柳对比衬托高原柳的写法上。教学第6、7两小节我原来的设计是这样的:(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5节,在仔细观察大柳树之后,作者对这株柳树怎么生长壮大的情景进行了想象。轻声读6、7小节1、看看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2、哪些句子让你感动?划下来,抓住这些句子中的重要字和词去体会,还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书的空白处。交流感受,同时进行朗读训练。)后来我觉得其实6、7小节当中高原柳的顽强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在6、7节文字当中是一望而知的,所以我就换成了“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在教学当中,我发现这样一换,避免了无谓的绕圈子,效率较高。指导朗读在这两节做得还不够到位。原因是对这部分如何处理预先还不是太有底。说到底还是功底不够,炉火未青。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麋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6个生词,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

4、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幻灯片,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学生自由发言。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板书课题:17麋鹿

3、学生齐读课题。

4、阅读了导学单上的关于麋鹿的资料,你想说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检查字词,感知内容。

1、这篇课文生字很多,通过预习,你们有信心通过老师的检查吗?

2、我把课文的生字都结合在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里边了,请你从头到尾、一字不落、按照自己的速度响亮地读一读。

(多媒体课件出示):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传说中它是姜子牙的坐骑。

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常在水中觅食。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3、结合以上这段文字,指导理解“颠沛流离”“跋涉”等词语。并相机指导描红重点生字。

4、老师在黑板写出词语,请学生读出与之相对应的段落。(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5、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呢?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6、小结:有时候要把课文读长,有时候也要把课文读短,短到这样的程度,有助于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二)检查读文,读出情感。

1、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所以,老师建议你们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多媒体呈现高兴、悲伤、痛苦、忧虑、愤恨、同情、生气、感动、惊讶等词)

篇四:《陕西省旅游景点及自驾游全介绍》

陕西省旅游景点及自驾游全介绍

为了给喜欢自驾游的TX及外地TX来陕西旅游提供一个全面的介绍,现向大家征集有关陕西境内所有景点的详细介绍。

一市内景点

钟楼

位于西安市中心,建于明1384年,高36米,外部重檐3层,但内部仅上下两层,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一个巨大的钟被装置在楼上原用于报警报时。

鼓楼

位于西安市西大街距钟楼不到1公里,建于1380年明洪武13年,高33米,一个巨大的鼓被装置在楼上,当夜降临时人们击鼓以报时间,它和钟楼被认为是姐妹楼,在其上敲钟击鼓,被称为"晨钟暮鼓"。

大雁塔:(国家AAAA景区)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我国佛教名塔之一,创建于唐652年,唐代高僧玄奘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贮藏,经玄奘上表请求建造此塔。其特点是砖结构体现出木结构的斗拱风格。{灞河风景作文}.

乘车路线:乘21路、22路、24路、601路、610路市区公交线路车及501、503中巴交通线路车可到达。

小雁塔

位于西安城南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建于唐707年,共15层,约45米高,据传为当时宫人捐钱,兴建的佛塔。

乘车路线

乘46路、29路、21路、204路市区公交线路车及508路、707路中巴交通线路车可到达。明城墙

(国家AAAA景区)明代城墙是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整个墙体高大宏伟,环绕在现今西安市中心区周围,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堡。

碑林

(国家AAAA景区)位于西安三学街孔庙旧址,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乘车路线

乘14路、402路、309路、239路市区公交线路车及512路、704路、710路中巴交通线路车可到达。

陕西历史博物馆

(国家AAAA景区)位于大雁塔西北1公里处,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历史,其馆藏是全国之最。

乘车路线

乘610路、521路、27路市区公交线路车及701路、827路中巴交通线路车可到达。西安半坡博物馆

位于西安以东的产河和灞河之间,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1958年建立,是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

乘车路线

乘401路、433路、406路、301路、11路、233路、42路市区公交线路车及507路、511路中巴交通线路车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