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副标题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分析 三、教学过程 请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 查,以及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调动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了解作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课文导入检查预习 石宝山歌会图片欣赏,激趣引入1、作者简介2、检查生字新词预习 阅读课(一)、赏歌会:走近文,理解 云南的歌会(整体感 文意 知) (1)文章开篇从文先生就这样写道——(出示幻灯片) 思考:作者在云南的歌会看到了么?“我的见闻”有哪些?同桌之间互相说说。(2)学法指导:从文中出现“这”字入手概括见闻。人、景、场面、(见);歌(闻)(3)概括云南的歌会的三种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二)、品歌会:深入云南的歌会:(品味探究) (1)文中在写三种 齐读: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画出来 同桌讨论后明确 学生讨论说出歌会的演唱形式、地点、内容、方式及歌会目的 学生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进行赏析,师生共同交流。 用一个大环节带动几个小问题,然后在各个小问题的设计上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这样就使得整节课条理非常清晰,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课文,品位语言,达到“文”“言”的绝妙结合。 形式的歌会,用了哪些描写?(2)从人物 描写、景物描写、场 面描写任选一方面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 进行赏析。 (三)、忆歌会:走出 云南的歌会:(回顾 美点):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寻风情 展梦想 师生交流新疆的哈萨克族的民族风俗出示阿勒泰民俗文化的图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民族梦!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人就唱这 了解本地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激情结束,引起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方歌,这方歌方显着同学们一起诵这方风俗。这就是独读: 特的云南的歌会。出怒放生命活力! 悦耳嘹亮!美哉,示幻灯片 云南歌会激扬民族梦想!日月齐光!壮哉,民族风情云南的歌会句子赏析 四、使用效果分析 注意事项: •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 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 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 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 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里写出了云南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文中作者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辽远。于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声”作为切入点,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走近云南的歌会。二是,深入云南的歌会。三是,走出云南的歌会。 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这样的解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我先展示了“云南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云南风情,引发学生的兴趣,走进云南,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在对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用一个大环节带动几个小问题,然后在各个小问题的设计上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这样就使得整节课条理非常清晰,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课文,品位语言,达到“文”“言”的绝妙结合。 整节课,我本着一个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 人”,体现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整节课中我时刻注重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鼓励有见解性的发言。最后,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我依然是从文章和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抒情性的结束语,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从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迁移到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结束了课堂,而且总结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回味中走出课堂。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就要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尽可能地豫设,课堂上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对策。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上出一节成功的课。 五、同行评价 学校其他听课老师对您这堂课的“新变化”有何评价,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附:教学PPT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中的美点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受初欣赏――发现美点欣赏美――训练思维创造美”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谈话:多媒体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国家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 2、趣味竟猜:刚才听到的民歌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淳朴、亲切、自然、动听) 3、了解云南民歌: 多媒体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老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重。) 4、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现代作家沈从文一起来观赏蕴含着浓郁民族气息的云南歌会。) 学生简介作者: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二、发现美点、欣赏美: 1、感知歌会:与老师一起读课文。 我积累了这些词: 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学生讨论后板书小结归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师提问过渡: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美) 2、说说歌会:小组讨论,欣赏美点 a、师出示对应图片生看图,读文,引导逐个欣赏美点(学生每交流一个场面老师总结)按照提示填空,欣赏歌会的美: 1)山野对歌美,美在人物。因为这些人物在歌会上的才情对抗,智力比拼令我赞美。因为他们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这需要才能。 因为这些人的勤劳开朗活泼健康豪爽大方令我赞美。 a、学生交流。老师随机播放《刘三姐》即兴对歌的片段。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哎,鸭子水面打筋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b.师总结:山野对歌美在人物在歌会上的才情对抗,智力比拼。 2)山路漫歌充满一种和谐美,因为这里写出了唱歌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景,以此衬托了人们的欢乐。 a、学生交流后,师生一起齐读美句: 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b、学生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以环境来衬托人们的欢乐。 c、师小结:自然的美景令我们陶醉。在自然中高声放歌的时候,引来百鸟来和鸣。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总之,作者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歌! d、拓展想象: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赶马的女孩会唱什么? 她唱家乡。因为这时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那样迷人;花茸茸的戴胜鸟和扶摇盘旋的云雀的歌声是那样悦耳,这么美的景让她想唱就唱,唱出对家乡的热爱。他们说这女孩多不过十四五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向往山外的世界,书中有“由呈贡赶火车进城”为证,她没有赶上火车,心里肯定在想城里的缤纷,这时色彩斑斓的山坡和嬉戏鸣叫的鸟儿更加勾起了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情到深处便唱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认为:赶马女孩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并不囿于前面的内容,因为作者写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师小结:我们感受到了云南绮丽的风光养育了云南人民美妙的歌声,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沈从文赞赏这种“发乎性情,自然成趣”的民俗美。 3)村寨传歌,美在它唱的人之多、时间之长让我们惊叹,比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特写了一个老吹鼓手。美在它金满斗会。美在它热爱生活的人多!因为他们都是一身收拾得清洁爽利、、、、、、、。美在它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4)小结歌会:观看了这场歌会,我想为鼓掌!因为它美!。(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板书。云南的歌会句子赏析 3、归纳作者的情感: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又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总结:文章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一幅幅风光旖旎的民俗图画。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人美——景美——情美——民俗美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5)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指2人分别读一个片断) a、屏幕显示课后练习二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总结:(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写实,更可以写虚。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写实为主。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b、训练落实描写人物的方法: 请班上唱歌唱得好的学生即兴唱上一段歌曲,让学生采用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描写这个“歌手”。 三、总结升华: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赛龙舟、玩花灯„„)这些都是我们旬阳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附板书: 写人方法: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 具体与概括描写结合 为主题服务 16云南的歌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迤西(yǐ)花冠(guàn)酬和(hè)...B.糯米(nuò)蹲踞(jū)忌讳(huì)...C.熹微(xī)糊弄(hù)兴风作浪(xīng)...D.铁箍(gū)柞木(zà)龙吟凤哕(huì)...解析:A项,“花冠”的“冠”应读“guān”;B项,“蹲踞”的“踞”应读“jù”;D项,“柞木”的“柞”应读“zuò”。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和爸爸顶撞了几句,爸爸被气得脸发青,他却若无其事地走了....B.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地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C.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D.李晓能经常用校长和老师的话教育同学,这种引经据典的能力让人佩服....解析:D项,成语“引经据典”是表示引用经典中的名句或故事,与原句语意不符。答案:D 3.下列句子与“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云雀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B.戴胜鸟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C.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D.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解析:例句的修辞手法为比喻,A、B、D三项使用拟人修辞手法,C项运用比喻修辞,与例句相同。 答案:C 4.《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作者,现代作家,历史文 物研究家。本文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可用、、三个小标题概括。 答案:散文沈从文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5.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11日电)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11 日在山东“孔孟故里、运河之都”济宁市举行,主题为“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据介绍,这次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包括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全国重点地区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成果展、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山东省文物保护成果展暨济宁运河文化展、曲阜颜庙复圣殿维修竣工仪式、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果展等系列活动。活动通过吸引公众观比赛、看展览、赏表演、参与 文化遗产保护万人签名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性。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 (2)请你为此次盛会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1)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济宁举行。(2)保护文化遗产,共创美好生活。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①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②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6.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最热闹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从“金满斗会”的场面、时间、歌者的特点考虑。 参考答案:因为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时间长,妇女们打扮得很漂亮,老年人在场上格外活跃。 7.文中画线句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肖像描写,表现了老年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淳朴美的赞美。 8.参加“金满斗会”的众人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或哪一种人?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联系作者的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回答,要答出印象深刻的点。 参考答案: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吹鼓手,他虽然年过七十,牙齿脱光,但仍然热情地唱歌,而且唱得出色完整,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对歌唱对生活保持着一种热情,让人深受感染。 9.文中画线句②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引用该口头语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指代内容:与会的人多,歌的题材广泛,人们的热情格外高涨等。作用:印证歌会的盛大、热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4题。 紫阳腰 方英文 周末无事,车游紫阳。小时候就喝紫阳茶,年至半百竟未去过紫阳,不够意思啊。紫阳在汉江边上,猜想是很通达很便捷的。没想到实在难走!坡陡弯急,一山爬过又一山,好在翠色染目白云亲颊,别有一番俗外之雅呢。翻过三座山,眼底终于浮出一个城,火车的闹,船笛的叫,顿时没了清净。细看紫阳县城,果然是重庆的浓缩,..............看不见碟子大的平地。怎么办?山腰上凿一个凹,凹处凸起一栋楼。就这么锛石凿.........凹,就这么起房凸楼,硬是在夹江的山腰上,锛凿叠垒了一个城。所谓的码头城市,压根不在乎有无平地,但求两河交汇,能把舟楫勾留缠绵住就好。浩浩任河,正是在此融入汉江的。 想不出如此一个城怎么生活,大概吵架也拉不开距离,吵着吵着就勾肩搭背了,干活时则又需要捆上安全绳吧。待到进得城里,但见街道逼仄车辆单行,却也店铺比邻,色彩炫耀嗅觉缤纷。及至日落西江夜色袭来,忽见城灯哗然绽放。时值秋老虎季节,人们简上衣而短下裤,为的是让胳膊腿儿尽可能地吐热纳凉。尾随人流浪进商场,再踏梯而上,发现商场顶部竟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如此叠屋架床式的........建造格局,简直一个香港袖珍版!顺音乐声溜达过去,见人们围一个圈子。圈外踮..............脚看圈里,呵呵,一群女子练健美操哩。她们抛甩着纤媚的臂腕,扭动着柔细的腰肢,展示着风致的身段;脚一跺,腰一侧扭,臂一斜扬,头发就抛上月亮了。 夜里看一个资料,上面说:“紫阳腰,汉阴脚,安康女子爱做作,要看水色下白河。”紫阳、汉阴、安康、白河,是安康所辖的四个县名。当然安康如今叫市了。人生之美,十之八九由女性呈现,所以每一个地方,都把当地女性美的特点,以歌谣的形式提炼出来四处传播。而女性美的具体表现,当然是以身段最为紧要。身材之标致婉约,则绝对依赖腰肢的拿捏烘托,如此才叫一个动人。何以动人呢?细柔也。紫阳姑娘们何以生出如此之腰呢? 次日早起遛街,似乎得了答案。总是遇见一些女子挑着扁担,忽忽闪闪地来了,忽忽闪闪地去了。两个担笼里,是白嫩的豆腐,是带露的青椒,是拖泥的新藕,是出江的鲜鱼。忽闪忽闪而来,营养于客官;忽闪忽闪而去,生计于家庭——终于忽闪出一腰的风情与柔韧。 返回时选了一条新路,更觉得这个汉字“腰”,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路是依旧忙着拓,车是依旧不住地停。好在村村通了水泥路,绕道便是。实际上无村可言,因为紫阳人家,一概散布于山之腰岭之凹。那些粉墙青瓦或者石板房,如一栋栋达官名流的别墅,落座于青坡,半隐于绿峦,恰如次第展开的山水长卷,新意频出却也可四字概括——山腰人家啊!坡是这么陡,劳动的间歇,估计站着就能睡着,反正躺着跟站着没啥两样。如此之地,竟不时见到三五块石头拦一巴掌小塘,居然就 荷叶田田蜂蝶频访了呢。至于竹子,此等俊逸灵秀之物,更是家门掩映垂瓦叩窗。所以这里的狗不咬人只摇尾,充分体现了淡泊无争的“竹下之风”。然而有些却是要争一争的!于是,山腰上长大的女子和汉子们,就人人成了好歌手。 紫阳一名,出自道家。道家是中国唯一固有的宗教,汉江是汉文化最核心的源泉之一。道家以水为善,以茶为慧,以山为美,以歌为雅。落日岭上,渔火江中,朝晖夕阴大自在,不知功名利禄为何物。紫阳和紫阳人有如此怀柔万物和谐自然的情致,真是难得啊! 10.请从文中找出对紫阳独特的人文风貌、人情人性最有概括力的四个字,写在下 慧,以山为美,以歌为雅”来概括提炼。 参考答案:善慧美雅 11.文中画线部分表现了紫阳女子身姿、动作、性格上的什么特点?请分别回答。参考答案:身姿:柔美、优雅;动作:矫健、洒脱;性格:率真、奔放。 12.作者说,似乎得到了“紫阳姑娘们何以生出如此之腰”的答案,他得到了怎样的答案? 解析:找出设问句“紫阳姑娘们何以生出如此之腰呢?”统领的段落——第四段,不难归纳概括出答案。 参考答案:勤劳造就了紫阳女子柔美而坚韧的腰肢(或:劳动创造了美)。 13.第一、二段中两处加点的文字,写出了紫阳城怎样的特点? 解析:抓住关键词语“浓缩”“碟子大”“香港袖珍版”来分析其特点。 参考答案:写出了紫阳城空间的局促、狭小,建造格局的独特;也隐含了紫阳城的热闹、繁华。 14.作者为什么觉得“汉字‘腰’,似乎是专为紫阳所造”?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参考答案:因为这里的女子有柔美之腰,这里的人家栖居在山之腰,紫阳城位于水之腰。 15.假如你是准备到云南的游客,想去看那里的歌会,学了课文后,请用简洁的语句,向你的伙伴介绍云南的歌会,动员他们跟你同游。 答案示例:云南不仅风景优美,最棒的还是那里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那里人人都是歌唱家,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动听的歌声。歌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树木丛生的山林里你可以听到有趣的对歌,鸟鸣花香的山路上你可以听到赶马女孩子的即兴歌唱;最难的是“金满斗会”,简直就是民歌的展览,民歌的课堂,场面极其宏伟,气势非常壮观。还等什么,快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16.(2011·福建宁德中考)闽东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为弘扬传统文化,我校开展了“走进家乡”系列活动。 当地村民以对联的形式为这次活动拟了主题,请你补足下联。 上联:畅游桃花谷 下联:虎头村 参考答案:活动一:欢歌活动二:图一:吉祥兔图二:春暖花开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个性研读文本的能力。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准确体会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四、教学设想:本文计划两课时完成。分为预习课与展示课。 第一课时是预习课,主要以自主阅读、小组合作等形式,疏通字词,完成导学案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对云南歌会有初步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对研读的重点做好展示准备。 第二课时是展示课,主要以小组展示、老师点拨、学生互问互答等形式,对文本研读赏析,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进而激励学生感悟生命之美,关注民俗文化。 全班分为4个大组,每大组又分为A、B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朗读录音、课件、MP3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能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 (一)导入、了解作家、默读课文。云南的歌会句子赏析 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我们云南是聚居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进一步领略咱云南民歌的风采。 作者简介(幻灯片):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先听课文录音范读,然后自己默读课文两遍,完成以下任务: 1、标划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 2、中心句、关键词、自己喜欢的句子,对于特别喜欢的句子写一点点评。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注音、理解。(重点“读一读、写一写”) (二)美读课文。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可比赛或合作) (三)研读课文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把重要信息整理在课本上)。 附:导学案: 1、课文初探 (1)落实字词 A、注音:迤西()糯米()譬喻()蹲踞()熹微()酬和()柞木()饽饽()打铁箍()桶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B、释意: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2)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A、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个人探究:(可从演唱场合、方式、内容等方面考虑) 3小组合作:(对筛选的信息分析、汇总) B、你认为沈从文先生是带着怎样一种情感写这篇文章的?你能否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个人探究:小组合作: (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提出1-2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小组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2、文本拓展我们的家乡六河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3、合作探讨: (1)各学习小组逐一讨论明确导学案中的问题,把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老师。 (2)各小组认真研讨分组的预习任务,明确答案,小组代表做好展示准备。(幻灯片:小组预习任务)一组:研读全文,思考云南歌会有几种不同场面?演唱地点、内容、形式各有什么不同? 二组:研读第一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们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三组:研读第二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四组:研读第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选择这部分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做展示。可以先想想哪儿最精彩,适合什么形式的展示。(温馨提示:朗读、语言赏析、表演、绘画、仿写等,鼓励有个性的表现)全体:研读全文,你们能否从三种不同场合的云南歌会中发现共同点?如果有,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板书: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作业:《学习指要》34页 反思: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第二课时(展示课) 学习目标: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情怀,感受云南歌会的人之美、景之美、情之美,关注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一)导入:播放:音乐云南民歌《放马山歌》。这是一首什么曲子?(生:云南民歌)上节课,我们已认真预习了第16课《云南的歌会》,沈从文先生让我们领略了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谁来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示例: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二)小组展示:(幻灯片: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展示) 师:下面请各小组将导学案中的预习成果进行整理,依次展示。 第一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同学可补充)示例:我们探究的是云南歌会的三种场面的不同。演唱地点分别是山野、山路、山寨;第一种场合的演唱内容多是情歌酬和、也唱其他故事,第二种场合是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第三种是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演唱的形式分别是对歌、漫歌、传歌。(师: 注意引导学生从原文寻找答案。) 教师点拨: 1、生:能否用简洁的语言对三种场合加以概括?示例: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2、师:其他小组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示例:“对歌”“传歌”都出自课本,为什么第二个场合要概括为山路漫歌,而不用山路唱歌?谁能结合原文说一下自己的理由?(引导学生注意研读文本)示例:不可以。从“一面„„一面„„”等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赶马女孩是轻松愉悦的心情,是随意的自由的歌唱,山路唱歌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3、师:提醒其他小组同学做好笔记。 第二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示例:我们展示的是第一个场面的歌会。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展示形式。 A组赏析第2节的人物描写;B组仿写第3节的人物外貌描写。下面我们将分别展示。 A组示例:“一连”“三个”“逼”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对歌水平高;因此,在诵读的时候,“一连”“三个”“逼”应该重读,才能体现年轻女人的对歌水平高;而下文“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女人心情的愉快轻松。读的时候语速要舒缓。(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答案,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朗读。) B组示例:本班同学的一段肖像描写。 教师点拨: 1、师:作者对这位年轻妇女的外貌描写的方法,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它的特点是什么?示例:人物描写中的工笔描绘,特点是真实细腻。 2、由学生自己小结学习内容,教师点拨。示例: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第三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示例:我们展示的内容是山路漫歌的场面,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展示的形式主要是语言赏析。 示例:1、“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模仿天空而成的”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可爱,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2、“矗起头顶花冠”的“矗”和“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的“瞪”动词写出了戴胜鸟的调皮,可 爱。 3、“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也可能有其他语句的赏析,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师:请其他同学点评、补充。 教师点拨: 1、师:在预习环节中,同学提出的有价值而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与大家共同释疑。 示例:①本自然段应该主要写“赶马女孩的歌唱”场面,可是这段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其他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例:②用环境的美衬托歌声的美。(学生也可能有其他的理解,老师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③还有没有更具体的理解?(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④与路南和迤西山歌相比,我们六河特色的文艺有什么?示例:壮族、苗族的山歌 2、由学生自己小结“山路漫歌”,教师点拨。示例:这里,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 天很蓝,花很美,悠悠鸟鸣声婉转动听,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里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了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都根植于它的土壤中,正所谓地灵方为人杰。请大家记住,正是因为有了家乡的山灵水秀,才有 了淳朴自然的民歌。 第四组代表发言(中心发言人先说,其他可补充)示例:我们小组展示的是村寨传歌,也叫“金满斗会”,这是一个“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的盛会。 A组同学主要以朗读合作表演的形式展示参加歌会的人物。由一个同学朗读“我以一个客人身份„„熟人真不少”部分,组内其他同学穿插表演。 B组同学深入探究了一些问题,比如①“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②参会的都是些什么样人?从这些参会人来看,体现了“金满斗会”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村寨传歌场面的宏伟,气势的壮观,领悟云南歌会是民间的歌会、百姓的歌会)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老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都应该给予肯定、点拨、引导。) 教师点拨: 1、师:同学还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示例:①村寨传歌中,大家仅仅在传歌吗?(结合原文体会,歌会不仅传歌,更传递了热情与智慧)②从文中哪些可以看出歌会的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如此壮观的场6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2、由学生自己小结“金满斗会”,教师点拨。示例: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特写。 (三)问题探究 1、幻灯片:三个唱歌场景画面 2、幻灯片:针对这三个场景,请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为什么?示例:(引导学生认知云南歌会人美,景美、歌美、情更美。) 3、教师利用幻灯片点评:云南的歌会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表达了作者对云南民俗、云南人民的热爱。 (四)总结幻灯片:欣赏完了云南的歌会,体验过了云南的风俗民情,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呢?(播放:白族——《五朵金花》)师: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任何一篇课文都不能孤立地学习,我们应该了解编者的意图,本单元是按照“民俗”的主题来编排课文的,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关注民俗文化。(激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 板书: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云南的歌会句子赏析 山野对歌年轻妇女特点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赶马女孩淳朴自然、气势壮观 村寨传歌吹鼓手人物描写方法多样 作业:《学习指要》34——36页 请课后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水道学校于红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在反复的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教学的重点:欣赏文中人物的基础上学习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对云南的风情并不了解。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 1《云南的歌会》 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色,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表现民族文化的几种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研讨法 教具:电子白板课件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一、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学生欣赏《蝴蝶泉边》 2、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 就是——《云南的歌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师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 1、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收集的关于沈从文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互相补充、教师视交流情况多媒体展示有关内容)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有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 2、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提示:联系听过的演唱会或音乐会,说说云南的歌会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可以从舞台、演员、表演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谈„„)明确:1(投影出示)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淳(chún)朴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明确:2舞台方面:一般的演唱会有固定的精心设置的舞台,云南的歌会没有特意搭设舞台,多以乡村山野为舞台。 演员方面:演唱会的演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云南的歌会演员是未经专业培训的乡村人。 表演内容:演唱会的内容是有计划有准备有针对性的,云南的歌会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 形式方面:演唱会有特定规模与形式,云南的歌会形式自由灵动。淳朴自然,气势壮观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云南的歌会真可谓一卷长长的民俗风情画。在这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三幅歌会画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主要写了在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1)三种歌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趣味,你感受最深的是文本中的哪个情节?划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文章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先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然后朗读交流。) 明确:作者对自然、人生、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2)请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在前一个横线填上歌会的形式,后一个从文中摘抄喜欢的句子并朗读。 五、课堂小结 文章描绘了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种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向我们展示一幅幅风光旖旎的民俗图画。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凸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附板书: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山野对歌——见景生情——才情智力比拼 即物起兴 山路漫歌——自由歌唱——自然、淳朴对自然、人生、艺术 自然成趣的赞美 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宏伟、壮观 老幼聚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缓缓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 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要边读,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山野对歌重点写唱歌的人;山野漫歌重点写唱歌的环境;村寨传歌重点写唱歌的场面。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1.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找出相关句子朗读、品味。 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 (动作、神态、外貌) 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性情开朗、聪明机智。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外貌描写既写出了年轻妇女的精神风貌,又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韵味。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师小结: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条路得通过这些果树林„„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同学们思考:找出这段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说明原因。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来赏析)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 例:1、“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2、“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云雀的喜爱之情。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