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2、 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广、致、正、难、审、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
2、难点:初步掌握文中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释题;
2、介绍作者,明确本文文体特点;
刘开(1784--1824)清文学家。字明东,一字孟涂,安徽桐城人。诸生,曾受学于同乡姚鼐。论文主张必须“本之以《六经》”(《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推方苞为“一代之正宗”。所作散文,与其论文主张相一致。也能诗。所著有《孟涂文集》、《孟涂遗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课文,正音。
奚、臆度、强、狎难
2、再读课文,疏通字词
1、请学生在读课文时,把读起来不够顺畅的句子圈划出来,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把自己觉得困惑的句子或字词圈划出来,师生交流解决。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①,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②,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决焉④?
(①致疑:有疑问。②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③舍:除去。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审:详查,细究。)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
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咨访:咨询,询问。流俗:泛指世俗或世俗之人。)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3、教师小结:
①积累词语:
除学习建议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外,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广、正、多、难、大;
意动用法:轻;
②掌握判断句式的译法: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作业
1、能准确翻译,并掌握书下的注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借鉴古代学者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
2、 初步掌握正反论证的方法;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广、致、正、难、审、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学与问之间的辨证关系;
2、难点:初步掌握文中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作者
重要词语解释
奚、臆度、强、狎难
舍:除去。
其奚决焉:
俗之同病
词类活用:广、正、多、难、大;
意动用法:轻;
掌握判断句式的翻译: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二、梳理思路、深入理解
分析第一段:
1、对于“问”,作者的观点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
君子之学必好问。
2、作者如何阐述问和学之间的关系?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真能好学者也。
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然后从反面论证问与学不可分割的关系。
3、真正好学之人是怎样的?好学、勤问。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论点,略加说明。
先假君子之名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这一论点,接着就“问”与“学”的关系,简单说明它们是“相辅而行”的,再转而强调好学一定要勤问。
分析第二、三段:
第二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各种不同的人──“贤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都能有所收获。
第三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批判了世人有学而无问的错误态度。
首先提出“有学而无问”的思想根源。“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接着分别批判“终身几无可问之事”和“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指出这种态度,对事是“强以为知”“妄以臆度”,对人是“忌”“轻”“狎”,都是错误的。
分析第四段
第四段阐述了什么内容?
进一步论述问的重要性,指出对待问的正确态度。
对待问的正确态度是怎样的?
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三、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四、总结
古人把“学”“问”二字连在一起,反映了“学”“问”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学”就是以“问”开始的。文章针对当时读书人不能虚心问人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学习一定要问的观点。
五、作业
1、收集古今中外的关于“学”与“问”的格言或警句。
2、议论文片段写作: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问”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书写运用中常见错误
2、了解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方法
3、明确汉字书写中的规范原则
教学重难点
汉字应用的常见错误及对策
教学设计
1、导入:认识这些字吗?
本商店出售茶畿 皇後大酒店欢迎您 这些字有什么区彆 向大家錶示欢迎
本店洗發、理發 他最喜欢吃家乡的汤團 本店回收氿瓶 此处不准仃车
村子前有一个小山坵 屋子里很安靜
2、“繁”带来的麻烦——误写繁体字
简化字形同义不同
幾个—茶几—几 後来—皇后—后
彆扭—区别—别 钟錶—表示—表
简化字来源于已有的同音字,如:
丑(子丑寅卯)/醜(醜陋)——丑 板(木板)/闆(店老闆)——板
面(面孔)/麵(麵條)——面
一个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
发:發(出发)、髮(毛发) 团:團(团队)、糰(饭团)
又如:
历:歴(经歴)、曆(曆法) 复:復(反復)、複(複雜)
纤:纖(纖细)、縴(縴绳) 台:臺(高臺)、檯(榭檯)、颱(颱风)
3、“异”造成的别扭
使用了不规范的字:酒(氿) 停(仃)
使用了异体字或旧字形:丘(坵) 静(靜)
4、“简化”不“简单”:异体字、繁体字、简化字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
繁体字:(相对于简化字而言)指笔画结构复杂、已经为简化字取代,在一般场合下停止使用的汉字。
简化字:(相对于繁体字而言)指改造繁体字而形成的笔画结构简单的汉字。
5、汉字该怎么简化?
省:即简省字的笔画(简化偏旁)
并:把某几个字合并,保留其中一个笔画少的字
又并又省:不但合并某些单字,而且造一个新字形来表示
6、繁体字简化归类
省略法:
边:丽(麗)乡(鄉) 离(離)
角:声(聲)际(際) 阳(陽)
内外部:奋(奮) 开(開)
会意法:體—体 竈—灶 塵—尘 淚—泪
轮廓法:傘—伞 龜—龟 齊—齐 齒—齿
形声法:
简化形旁:惊(驚)
简化声旁:担(擔) 洁(潔) 苹(蘋) 拥(擁)
非形声改形声:邮(郵) 审(審)
符号法:區—区 趙—赵 漢—汉 權—权 對—对
草书楷化:學—学 貝—贝 長—长 爲—为 書—书
7、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汉字使用的基本要求:
①、不写繁体字
②、不用异体字
③、不写不规范的简体字
④、笔画规范,不写错笔形。
⑤、字迹工整,间距合理。
⑥、慎用生僻字。
8、把根留住
如果说,汉语热成为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新桥梁,那么当人家架起了桥梁的那一头时,我们这一边的桥墩可千万不能出现裂痕。
英语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
——余光中
张月发
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情绪低落有妙计
【主题】寻找缓解和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
【活动目的】
1、认知方面:认识消极情绪对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危害,懂得消极情绪是可以克服的,了解调节情绪的几种方法。
2、情感方面:激发和强化调节自己消极情绪的动机。
3、行为方面:寻找并初步掌握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
【活动形式】
小品表演,讨论交流。
【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改变认识”来调节情绪的方法,即“理性—情绪”自我调节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想法来代替不合理的认识和想法。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排练小品:“他落入了情绪的深渊”
2、准备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内心和平曲”、歌曲磁带“幸福拍手歌”。
【活动过程】
1、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希望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但是不愉快的情绪总是难免的,那么不愉快的情绪频繁地出现或延续下去好不好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品,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
(1)小品中的人物表现是什么情绪?
(2)这种情绪给他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带来了什么影响?
2、认识消极情绪的危害。
(1)小品表演:“他落入了情绪的深渊”
内容:学生A、B各自在看发下的数学考卷。A自方自语:“唉,这下完了,79分,比上次下隆了10分,爸爸妈妈一定会对我很失望。……这道题怎么多扣我2分,×老师从来没对我有过好感。”然后就趴在课桌上闷闷不乐。B叫A:“××,放学了,我们一起走吧。”A不理。B上前看A的考卷说“啊呀,第三道题你不是复习过了吗?怎么做错了,真可惜。”A冷冷地回答:“是呀,我脑子笨,有啥可惜,有的人开心也来不及呢?”B安慰说:“你不要难过了,我上次测验也只有75分。”A回答:“猫哭老鼠,假慈悲。”
旁白:第二天,A的考卷没有让家长签名,看见数学老师总是避开,数学课无精打采,作业也越来越不认真,还常常迟交。……
(2)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并板书。
学生讨论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认识小品中人物表现的情绪是消极情绪,并把消极情绪比喻为落入了深渊。伴随这种消极情绪的行为往往是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必然导致不良后果,并将学生的发言归纳成板书。
板书:(有*的暂不写)
事 情 想 法 情 绪 行 为
数学测验成绩比上次下降了10分 成绩不可以下降。* 难过、伤心。 上课没精神。
是我太笨了。* 悲观、自责。 作业马虎,拖拉。
同学都幸灾不祸。* 讨厌、恼怒。 不理同学,尖刻。
老师对我没好感。* 害怕、紧张。 躲避老师。
父母会对我失望。* 内疚、不安。 不敢告诉父母。
(3)归纳:
这个小品告诉我们,消极情绪往往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发生种种不良的偏差。结果不仅阻碍了学习潜力的发挥,影响了与同学的关系,形成对师长的消极态度,甚至还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发生扭曲。
(4)启发提问:
同学们,你们愿意因落入消极情绪的深渊而产生这样的结果吗? 当然不愿意。我们不能像那位同学一样受消极情绪的摆布,也不愿意做消极情绪的奴隶,我们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板书: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制自己的人就是聪明人。[法国]雨果:《悲惨世界》)
雨果的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吗?我们要学会缓解和消除消极情绪的方法,使自己走出消极情绪低落的深渊,做一个能自我调节的、能战胜自己的聪明人。
3、开展“走出深渊,登上顶峰”的活动。
(1)说明活动方法:
回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方法——联系实际
(2)学生回忆情绪深渊并进行小组讨论:
①在音乐声(“内心和平曲”)中静心回忆:引起消极情绪的事情;情绪表现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消极情绪会带什么影响。
②小组讨论:
A、当你落入情绪深渊时,是用什么办法来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
B、同学们提出自己在学习、交往和生活中难以克服的不良情绪,请其他同学帮助。
③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了解。
(3)教师引导全班讨论,并用板书把发言归纳出来。
板书:调节情绪常用的方法
1、强制压抑:强压怒火,克制,自我提示,延迟发作。
2、转移回避:听音乐,做别的事。
3、合理宣泄:打枕头,写日记,找人倾诉。
4、幽默解嘲:“刚才我的音量调得太高了。”
5、自我安慰:把丢钱当作是捐款。
6、理解宽容:“他这是为了我好。”
7、激励进取:发奋学习,努力工作,争取成功。
8、调整目标:“按我目前水平,先要争取达到70分。”
9、改变认识:“我并不笨,只是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10、助人奉献:为他人、集体和社会做好事。
(4)用改变认识的方法来转变消极情绪:
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刚才的小品,讨论以下问题:
①小品中那个同学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与他的想法有什么关系?他有那些想法?
(将学生的回答写成板书中的“*”部分)
启发并归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消极情绪的产生虽然同数学测验成绩下降10分这件事有关,但这件事并不必然导致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引导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不合理的想法。由于不合理的想法才使人产生了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并导致了不良的后果。
②如果我们让小品中的那个同学不合理的想法改变一下,用合理的想法来代替,能不能使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改变呢?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会发生什么转变?
启发学生回答,并写成板书:
事 情 想 法 情 绪 行 为
数学测验成绩比上次下降了10分 成绩总会有升有降 自 信
和
愉 快 上课专心听
我还有潜力没发挥 作业主动,认真
同学们没有恶意 尊重同学
老师是公平的 主动问老师问题
父母还是爱我的 主动与父母沟通
③谁来试试用改变认识的方法来解决刚才那个同学提出的情绪困难?
结合学生提出的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改变认识的方法来调节情绪。归纳学生发言中的不合理想法,找出相应的合理的想法,并板书。
板书:
1、不合理:没被选上中队长,太丢面子了。
合 理:没当中队长的人不定比当上的差。
2、不合理:学习成绩落后,会被别人看不起。
合 理:学习成绩落后是暂时的,别人未必看不起,何况我有许多其他长处。
3、不合理:我必须在各方面都表现能干。
合 理:世界上没有样样都能干的人,我只能争取干得好些。
4、不合理:我一回答问题心就跳得很厉害,我真没用。
合 理:大胆回答问题是可以锻炼的,只要有恒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5、不合理:承认错误是一件痛苦的、不光彩的事。
合 理:勇敢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是好事,这是一种好品质。
(4)归纳:
从以上讨论分析可以知道,当我们生活中因为一些事引起消极情绪时,如果我们能理智地用合理的想法来代替不合理的想法,那么消极情绪就会转变为积极情绪,不良行为也会转变为积极行为。因此,我们要走出情绪低落的深渊,关键往往就在于改变一下自己不合理的、错误的想法。
4、掌握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
(1)提问:根据自己的情绪特点,你觉得自己应该经常运用哪些情绪调节方法?
(2)在回答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情绪调节方法,并鼓励和暗示学生一定能通过自我调节,以积极情绪战胜消极情绪,成为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
5、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活动,同学们了解了许多调节情绪的方法,尤其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我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从情绪的深渊登上情绪的顶峰。有一句名言说“天空虽有云,但乌云的上面,永远会有太阳的照耀。”([日]三浦绫子)让阳光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愉快地去迎接新的生活。
放音乐:“幸福拍手歌”
段致命
错误
一、教材分析
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和节奏韵律。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特点及其郑愁予对古代闺怨诗的继承和发展。
能力目标: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通过对课文信息的拓展,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验和迁移拓展,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与诗歌实现真正意义上思想的交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走进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暮色已近,但翠绿的河岸与空灵的山水却未曾褪去半分的美丽。“吱呀”一声,一个美丽的江南女子推开木窗,眼神急切而伤感,她在期盼着谁?又是谁的马蹄声惊扰了她寂寞的心?(课件展示江南美景图)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3)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播放教学录音)
2、逐节讲解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短短六个字,暗示过客之匆匆,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又暗含了诗的主题“美丽的错误”。“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相思之苦。“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而比喻的手法更将亲人远行,独守空闺之人的悠悠等待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若非相爱之深、相思之切,怎会为伊消得人憔悴。更为妙绝的是“等在季节里”,一个“等”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独特视角以及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采用了过客的视角来展现思妇的忧伤之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如城,心若道,比喻新颖巧妙。城是寂寞的。怎样的寂寞?‘‘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无东风,无飞絮,的春天的小城怎不寂寞。有人问,江南小城怎会如此?思妇眼中又怎会不如此。景语,情语也。青石板路,日落黄昏,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心中有千般愁苦,百种相思,却无人无处诉说,
只得紧紧锁住。三月的良辰美景化若无物,以至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节准确体现思妇相思之情而做的层层渲染,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对“城”的渲染,“三月的春帷不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达达的马蹄”带来了归人的消息,给闺中思妇带来一股东风,应是柳絮飘飞、姹紫嫣红的时令了,应是春风吹起帐幕,纤手打开窗的季节了,但“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打破眼前的梦景,原来这一段美丽是“错”出来的,是个美丽的错误。’
讨论:本诗题为“错误”,为何这是一个错误?
明确:(1)女子误以为是心上人归来;(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问:诗中的过客与女子的相遇是一个错误,为什么又是美丽的?
明确: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游子的出现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使她的生活泛起了涟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课件演示)
(蹄声)(过客)期待失望
(美丽)(错误)
迁移: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出现过。我们来分析并指出温庭筠《梦江南》中的“美丽的错误”。(课件显示)。
明确: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首词中,我们同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女子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错误》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等传统题材;
2.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
一、导入:
1李清照《一剪梅》
学习这首篇课文之前,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诗。还记得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吗?(记得)好,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朗诵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很好那么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写出了李清照对她死去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吕本中《采桑子》
我们再来看南宋诗人吕本中的一首词,下面我们来齐读这首词并感受它的思想感情。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词中的“亏”与“满”两词的意义?
——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暂满还亏”该如何解释?
——暂,暂时,暂且;还,仍然,还是。“暂满还亏”也就是说,什么呢?还记得苏轼的水调歌头吗?里面有一句诗就是写月圆月缺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这里的暂满还亏也就是说暂时的月满终归还是要缺的,人与人之间,古时候的夫妻之间总是聚少离多。那么,词中的“君”,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君”应该是一个外出的丈夫,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相应地应该是一位独守空闺的妻子。月圆之夜,一位少妇却枕愁难眠。啊,原来是丈夫外出,没有和她厮守在一起,不能与她在这江畔高楼共赏这皎洁的明月了。也许已半载了,或者都三年了,他怎么还不回来呢?综合刚才所说的两首诗,我们可以把它们定位为一首闺怨题材的思妇词。
在李清照和吕本中的词中我们感悟了一位独守幽闺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哀怨和忧伤之情。那么请问大家“思妇词”中的思妇是一个什么结构的词语呢?
——在此“思妇”一词,不是动宾短语,而是偏正词组。反映妻子思念外出远游的丈夫的诗词就是“思妇词”。这种“闺怨”题材的思妇词,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也。而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很多人评价它可以跟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介绍作者
作者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
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三、范读课文。
《错误》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四、整体把握诗歌
下面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大家对这首诗的词语句子有什么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吗?但我有一些疑问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答一下。我打江南走过的打字是什么意思?——打,从。
那等在季节里的。。。向晚,向晚又是什么意思呢?
——向,接近。晚,晚上。向晚,接近晚上,也就是黄昏。
跫音不响的跫音又怎么理解?
——脚步声
其实粗略地看,我个人觉得这首诗的大意还是不难理解的。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一下这首诗并给它分一下段,想想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每一段说的是什么。
1段落大意
一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暗示思妇漫长等待。(我是一位打江南经过的游子;莲花比喻少妇的容颜,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二写思妇的长期寂寞,揭示思妇坚贞的节操。(你是一位闺中思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节出现了很多意象。请大家画出能够表现思妇心情的意象。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向晚、青石、窗扉紧掩、春帷不揭。“你”(思妇)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马蹄达达——打江南走过惊喜美丽错误
季节容颜——莲花开落失望
跫音不响——春帷不揭期待
寂寞的城——街道向晚封闭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
三揭示主旨——美丽的错误(过客远去)马蹄达达。(这我就不理解了5、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又何谈美丽呢?说“错误”①“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②“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说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涟漪,打破了原本生活的死寂。)
五、总结(本文写了?)
思妇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过客的马蹄声让思妇产生了过客就是思妇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那么这位过客,也是离家外出远行的游子,他也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和亲人。文中不仅写了思妇对远行的丈夫的期待,也写了过客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不仅写了幽闺之哀怨,还写了羁旅的愁苦。更进一步讲,诗歌所写的故事,不仅发生在两对夫妇间,而且发生在所有分离生活的夫妇间。如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首游子谣《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可见《错误》这首诗不仅写了闺怨的思妇,而且写了苦旅的游子。它是一首思妇词,也是一篇游子谣。
六、课后作业
今天这首诗就讲到这里,“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过。大家回去之后仔细思考资料上的那些词,指出下列词中的“美丽的错误”。下节课回来评讲。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7、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五、话题讨论
1、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六、知识延伸
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师问:根据诗歌中的语句,判定“我”、“你”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生己答:“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句为证。
“她”是一位闺中思妇,有许多诗句为证,关键字是“等”。“等”字
涵盖第二节的内容。
师问:第一节第二句内蕴丰富,请用散文的语言把它传达出来。
生无人举手,无人对答。
师讲解:时光流转,春秋代序,那美丽、纯洁如莲花的思妇的容貌,也在痴情地等待中衰老啦!“开落”写莲花,又写少妇的容颜和心境,暗示着时光的漫长。
师问:第二节第五句和第二节第二句十分相似,请改变第五句。
生齐答: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
师问:好!大家都对了!请大家继续思考。描写诗歌中的这个“思妇”,也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运用了哪些意象?请一一指出来。
生庚答:诗歌中依次用了“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等意象来写思妇的痴情的期待,就是“等”。师问:你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迟疑后答:不会。
师问: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能否给这些意象进行归纳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生辛举手。
生辛答:我分为两类。一类意象是作为比喻句的喻体出现,如“莲花的开落”,“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等四处意象。前者写“思妇”的容颜的衰老,后三者写“思妇”的心境的落寞。
第二类意象是与春天、三月有关的“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帷不揭”等意象。春天来了,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烂漫来反衬思妇的落寞。综上,一类意象为比喻,一类意象为反衬。
师问:那么,这位思妇可曾等到她的丈夫回来?诗歌中的“错误”错在哪里误在何处?既然是错误,有何谈美丽呢?思考后请举手回答。幻灯片显示“美丽的错误”。
生说:没有。“错误”在于那骑马的男子,第一人称的“我”,只是个陌生的过客,不是她的丈夫归来。
生己说:说它美丽,是因为它曾经先引起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
师总结说:好,两位同学的理解很对,表述很好。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你我他生活中都曾经出现过,在其他一些前人的诗词作品中也曾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并指出以下两首词中的“美丽的错误”。
幻灯片显示温庭筠《梦江南》、柳永《八声甘州》。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颦洲。(温庭筠《梦江南》)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生庚答: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在这些词句中,我们一样感悟到了那幸福的激流袭过作者心头后迅速转变为深深的失落。
老师总结发言:好,看来大家对此类的诗词的主旨都能准确把握了。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柳词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柳词中的过客都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
师曰:请同学们再次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同学们齐读诗歌,沉浸其中。
师问:在诗歌中,第一人称的“我”的出现有何作用?
生庚答:首先,和思妇的丈夫一样,“我”也是一个离开自己的妻子家人的游子。其次,因为“我”只是一个匆匆的陌生的过客,不是思妇的丈夫,所以才会出现“美丽的错误”。
《错误》教案
教材体系: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错误》的阅读品味,感悟诗歌意象,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把握比喻、反衬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将学生带入诗境,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郑愁予在诗中抒发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比喻、反衬的艺术手法,理解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
难点:理解《错误》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1课时,共45‘):
一、导入(1‘):
用几张江南烟雨图片,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二、简介作者(1‘):
郑愁予,台湾作家,原籍河北,本名郑文韬,愁予是笔名,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带有古典的忧愁美。曾有人评价:“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错误》被誉为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这个评价?《错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来感受这首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3‘)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节奏、语气,注意生字词:跫音(qióng)春帷(wéi)窗扉(fēi))
2、学生朗读,初入诗境。
思考:诗中讲述的这个关于美丽错误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各是怎样的?老师对
学生的朗读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师生交流。明确:时间:阳春三月;地点:江南小镇;人物:“我”“你”;事件:“我”打江南走过,达达的马蹄声带给深闺中苦苦思念的“你”心潮起落,让“你”产生“白马王子”的错觉,瞬间的“惊喜”换来难以言传的“失落”。
四、精读诗歌,突破重点。(20‘)
1、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找出描写女子的比喻句。
明确: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
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开、落),喻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憔
悴了容颜,真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而“相思催人老”。讨论:“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掩”是三个比喻句,三个喻体与本体之间有什么相似性?
明确: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封闭;“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在古诗中曾出现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傍晚的意思,“青”是个冷色调的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冷的感觉,江南小城的街道曲折幽深,暮色时分,行人更少,不仅走在街上的人感到清冷寂寞,看到这样景象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悲凉,更兼这位女子是久等人归人不归,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小小的窗扉紧掩”,窗扉紧掩,在窗子里的人就是不与外人交流的,就是寂寞的、孤独的、忧伤的,没有生气,女子的内心世界封闭的。这三个喻体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传达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情,这与女子的心境是相似的,这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3、除了上述比喻,女子的这种感情是通过哪些意象反映出来的呢?
明确:“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都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
4、讨论:“东风”、“柳絮”、“跫音”、“春帷”四个意象在诗的形式上有一个什
么共同的特点?这些意象对刻画人物,表现意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四个意象都是否定性的意象,而且都是跟春天密切相关的,春天本是一个热闹错误教案
的季节,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四个“不”字否定了一切,这独处深闺中的思妇却视而不见,以春天的灿漫来反衬思妇的孤寂,在反衬中体现女子的寂寞、孤独。东风、柳絮(不来、不飞),自然界的东风柳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来就来。作者说“不来”,很明显是言女子之感觉。深闺女子被相思所苦,心中哪有春天?蛩音、春帷(不响、不揭),寂静无声,更别说女子期待中“归人”的足音,也就无掀起窗帘的必要。
有感情地诵读第二节。
五、主题的多元解读、化解难点:(15‘)
1、诵读诗歌,讨论:一首好的诗歌总是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错误》就是这样的好诗。
诗中隐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
(1):“你”听到“我”的马蹄声,把“我”当成“归人”,最终发现只是一个“错误”。
(2):“我”爱上了江南的“你”,而“你”把心扉紧掩,在“你”的眼里“我”只是一个“过客”
(3):“我”就是“你”等待的“归人”,但“我”却不能为“你”驻足,“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4):“我”就是“你”在等的“归人”,“我”回来了,但又将开始另一次的远行,短暂的离别之后“你”又将遥遥无期地等待。
(5):“你”是“我”在苦旅中的一个期待,一种想象,一种慰藉,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若真若幻。
2、齐读最后一节,讨论: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到的是一种伤感,一种无奈。但是,诗
人为何不用“伤感,无奈”,而用了“美丽”来修饰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1)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
“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
(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
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它曾经先引起
了诗歌中女主人公情绪的激动,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打破了女子生活的死寂。
六、课堂总结(3‘)
我达达的马蹄在瞬间给了女子一个惊喜,点燃了女子与心上人重逢的希望,但我是个
过客,不可能为女子而停留,于是女子刚刚燃起的希望突然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种落差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是个美丽的错误。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通过对中国化的意象的描写,使诗歌充满了东方韵味,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美丽哀怨的思妇形象,意境凄美哀婉。
七、拓展延伸、作业布置(2‘)
1、阅读:
温庭筠《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蘋洲。
2、作业布置
写一篇赏析《错误》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错误郑愁予“我”——游子蹄声过客“你”——思妇惊喜失望意象:反衬女子的孤寂、封闭意境:凄美、哀婉
美丽的错误比喻:红颜消退、孤寂的女子
我们的错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错误教案
3.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培养学生正确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
5.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错误总象甩也甩不掉的尾巴伴随着人的一生,总是和人们如影随形。无论你是凡人还是伟人,也不论你愿不愿意,错误就像一位不速之客,时不时的不期而至,和人们相遇相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外国诗歌——《我们的错误》,(课题补充完整)相信能让大家对“错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生齐读。)
这是一首外国诗歌,作者沙班·罗伯特是坦桑尼亚的小说家,语言学家。
二、学习课文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诗歌的方法。(课件出示)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同桌互检识字情况。
师:指名接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从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师:谁来把你从诗中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汇报)
师:同学们自己读诗就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了不起。这首小诗总共有四个小节
师:我们再来细读课文,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师:请全体女同学读第一小节。大家看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发言
师:不错。“学习击鼓总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句中的“漏拍”、“迈错脚步”用来比喻什么?(课件出示)
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出示)
生活中除了这两种常见的错误,你还犯过什么错误?
自由发言
仿写一节错误教案
师:如果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
生:如果犯了错误,我们应该积极的改正。
师:你是在哪一小节中知道的?
生:我是从第二小节中知道的,“知道错了,不难把错误根除”,就是让我们知错就改。
生: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师:在什么情况下,“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在什么情况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呢?(课件出示)
生:如果我们犯了错误却不自知,或者不去面对,不接受教训,不去改正,那么“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只有我们敢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失败才可能是成功之母”。
师:说得好,如果我们都能勇于承认错误,做到知错就改,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优秀的人,了不起的人。
师:那么天才、伟人会犯错误吗?你在哪一小节中找到答案的,(第三小节)齐读第三小节。
师:你知道哪个“天才、伟人”的错误吗?
生:我知道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伟大诗人李白小时候逃学。师:你知道的真多,他们又是怎样对待错误的呢?生自由发言
(出示)齐读“错误,不会使他们畏缩不前,跌倒爬起来,重新上路!”师:可怕的是什么呢?(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师:这句话我们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可以,错误不可怕,错误地对待错误才可怕。(出示)
师:“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伟大诗人李白小时候逃学。天才伟人也犯错误,只是(出示,引读)“错误,不会使他们畏缩不前,跌倒了爬起来,重新上路!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师:你能用“畏缩不前”说一句话吗?
生:在运动会上,我们班的同学没有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是坚持不懈,最后取得了胜利。
师:列宁勇于承认错误,李白勇于改正缺点,不是旁人的逼迫,而是他们深深地知道(引读“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并背诵这一句。
师:如果错误地对待错误就会造成“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你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错误地对待错误吗?
生:做了错事不敢承认,还嫁祸给别人。师:错误地面对错误会怎样呢?生:错误地面对错误,就会一错再错,一直错下去。生:那样我们就会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会走错路的。师:是啊,你们能认识到错误的危害,这真是太好了。
三、总结
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错误如影随行,请不要害怕,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规律,我们要正确面对错误,最后有勇气改正错误。正如沙班·罗伯特所感叹:上好人生这一课,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师:通过学习,你们对错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错误还可能是什么?出示小练笔:
错误是弯曲的小路啊,每个人都要踏实地走好。错误是(),每个人都要好好把舵。错误是一本无字的书,()。错误是(),()。
错误
郑愁予
1、了解作家、作品,朗读诗歌。错误教案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诵读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
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再放标准的朗读。
点拨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一课时
1、知识储备
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
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其诗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2、诵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语气
3、预习思考
①诗歌所抒写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哪几个?
②诗歌第二段选用了哪些是能够唤起你心中亲切联想的意象?这些意向写出了女子的怎样的心绪?
③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那么,她等到了吗?她的心情又是如何变化的?
④本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1、导入:
赏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本诗描写的对象是谁?表达了何种情感?明确:思妇怀人。
本诗为古代版的以思妇怀人为主题的诗歌,今天我们来看一首现代版的同主题的诗歌《错误》。
2、介绍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长于台湾。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杨牧称其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其诗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3、朗读诗歌并思考:本诗交代了什么时间、地点和人物?诗中蕴含了一个怎样凄美幽怨的故事?
朗读提示:注意字音,如跫(qióng)音柳絮(xù)春帷(wéi)注意句读和语气,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
点名读和播放录音相结合。
明确:时间:阳春三月;
地点:江南小镇;
人物:“我”(路经江南的游子),女子(等候心上人归来)
故事: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4、独立思考:
(1)本诗第二段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女子怎样的内心?表现了女子怎样的形象?
明确: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春帷(不揭),(紧掩的)窗扉
表现了一位为了等候久日不归的游子的自我封闭、落寞、凄苦、哀怨的思妇的形象。
提示:重点分析“东风”和“柳絮”两个意象。
东风:
①多指春风,象征春天,表现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如: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②表现主人公的无奈感伤之情。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表现了主人公的无奈感伤之情。③象征封建的力量或权势。如: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陆游与表妹唐琬本恩爱夫妻,感情甚笃,可他母亲不喜欢她,终于被迫休了妻子,以致他对前妻唐琬常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切思念。后二人各自婚娶,十年后的一天在沈园偶遇,陆游感慨之余于壁上留下这首《钗头凤》。陆游以“东风恶”来暗喻他母亲的横加干涉,对唐琬被遣他敢怒而不敢言。④象征促成事情成功的条件。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个假想,意思就是说当年如果不是天公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轻易战败曹操,“二乔”也许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乐。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
柳絮: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以折柳表惜别。
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柳絮即绵绵不尽的思绪。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寂寞的城:
城的样子是四面封闭的。这也说明女子的心情是落寞,孤独的,没有人能走进她的心城,只有那位游子才可以打开她心中的城门。也可以说明女子对游子未归的失望的情绪。
青石的街道:
它让人感到一丝的凄凉和冷意,就像那位苦苦等待的女子的心一样得冷。这个青石的街道也为后面的马蹄声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对精彩的意象组合,构成伤感的意境。青石的冰冷,传来马蹄声,声声清晰,原本希望是能够等到归人,但是他却是一个过客。让原本冰冷的心更加地寒冷。原先的希望也被无情地粉碎。
紧闭的窗扉:
我们可以想象那位女子为了等待游子的归来,曾经多少次靠在窗前眺望远方,多少次又是失望地把窗扉关上。所以在这里窗扉也成为女子相思之情的一个外在的表现景物。
(2)女子为何封闭自己的心灵?是谁拨动了女子内心的那根弦,使她打开了久闭的心扉?结局如何?
明确:等自己的心上人归来,但久等不归。
“我”达达的马蹄声让女子误以为心上人归来,故拉开了窗帷,打开了久闭的窗户,向外眺望。
结局是女子看到的只是“我”这个途经江南的游子,而非她久等的归人。女子由满怀的希望变成深深的失望。
(3)如何理解“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明确:莲花洁白的特征象征着女子的美丽、纯洁。
“莲”,谐音“怜”、“连”,寓意爱情、连理。
“莲花的开落”,一方面用“开”比喻女子误以为心上人归来的喜悦,用“落”比喻女子发现马上的游子不是自己所等之人的失落;另一方面用“开”和“落”比喻女子因久等心上人而心上人却迟迟未归,导致容颜渐渐由美丽变得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