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像蒲公英一样生存阅读答案》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阅读答案
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3、第3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答案:
1、写蒲公英不择地势,历经磨难仍旺盛生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写蒲公英为避开践踏和伤害,卧石而生,伏地而长,表现出隐忍和有度伸曲的生存智慧;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的美艳得宠的对比,表现出蒲公英朴实无华、甘于寂寞的品质。
2、①精灵妈妈答通过“洁白如雪”“轻盈如羽”“小伞儿”等比喻,从颜色、形态、形状等方面描写蒲公英果实的特征,表现其富有诗意般的可爱。②将蒲公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人的自我束缚、胸襟狭窄的心态作对比,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3、⑴与后面写的卑微的蒲公英形成对比,衬托出生在在墙角、缝隙中的蒲公英的生命内涵;⑵用以说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于不同的生存境遇,会有不同的生命状态。
4、做人要像蒲公英一样,面对充满诱惑和浮躁的社会,平和而又积极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生命的意义。
篇二:《像蒲公英一样生存》《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今天我分析的这篇文章大家都很熟悉,12年的中考题《像蒲公英一样生存》。我看了09年到12年的四篇文章,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写一个物来表达作者的一种情感。或是表达一种人生的感悟;或是表达对亲人故土的一种思念。其实这类文章,对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紫藤萝瀑布》、《行道树》《蝉》之类的文章,对这类文章应该把握的深度有一个了解,也就是说作者的情感肯定不仅仅停留在对物的一个描述上。
现代文阅读我一般情况下分三步走。第一步,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把握,在考场上相对应的就是读懂文章,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如果有可能读出来作者是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第二步,文章读懂了,就要开始对付题目了。看题目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看看出题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没有让我们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看看出题人到底是想知道某物的特点还是内涵,再根据要求去答题。第三步的话就是对答案的一个组织过程,我个人认为答案尽可能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段话。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这篇文章。题目是《像蒲公英一样生存》,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要像蒲公英一样生存,蒲公英的生存到底有哪些高明之处。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去理解这篇文章。
作者在第一段说,蒲公英是我印象中普遍的一种草,整体上先给它一个很普通的位置。
第二段说了,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这是这段的中心句,第二段接下来的文字都是围绕这个浪漫和诗意展开,特别是在写蒲公英的果实的时候,非常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果实颜色、形态,让没见过的人也可以想象的到。作者之所以花费这些笔墨,把果实写的这么具体,无形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此的喜爱之情。
第三段第一句是该段中心句。写出了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被园艺师栽培训化的蒲公英要么是猥琐呆板,要么是俗气肤浅。作者对生长在这样环境下蒲公英的态度,我们不难猜摸出。本来作者题目是像蒲公英一样生存,这里为何说这些蒲公英是多么的让人不舒服呢。
看完第四段,我们就知道,原来作者这里是要上文与之对比啊。墙角、石缝这些真不是什么生长的好地方,可是这样的环境中蒲公英依然可以存活,可见其对生长环境是多么的不挑剔。即使是这样差的生长环境下,还一次次的面临被铲除的险境,可是蒲公英总有打不倒的勇气,“野火烧不尽,吹风吹又生”的精神在蒲公英的身上得以体现,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蒲公英像打不倒的小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
第五段主要讲了生长在道路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免遭践踏,学会了卧石而生,伏地而长。既然生长的环境自己无法改变,那就只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蒲公英学会了隐忍和有度伸曲的生存哲学。其实这也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地方。
第六段通过与牡丹、桃花、海棠对比,看以看出蒲公英不争宠、不喧闹朴实恬淡的一种生活态度。
文章最后一段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蒲公英写到人。蒲公英和人的不同处世态度中,读者分明看到作者对蒲公英生存哲学的一个推崇。人无论处于怎样的一种境地,都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不自卑不自负,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做第一道题的时候,回答蒲公英的生命内涵,就应该从她的生存哲学去找。主要集中在文章的4、5、6段。有些人可能会问,第三段是不是内涵,第三段是写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生活状态也有差异,并不是内涵,如果你还不确定的话,再看最后一段。
句子赏析题主要抓住句子的一些特征,最经常考的是表现手法类。主要抓住修辞+表达对象+作用+表达情感。其中前三部分是一定要具备的。当然有些句子修辞并不明显,实在想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一下句子的细节,比如说是动作描写还是心理描写等,如果这些也没有的话那就考虑一下句式和语言的特点。
些什么有什么用也是常考的题目。大都是说写景、物、人有什么作用。考虑这种类型的题话,主要从结果和内容上两方面作答。比如说写景的话,结构上勾勒一个画面,内容上烘托人物的某种性格,或是交待写作的背景啥的。写物的话结构上要考虑是不是构成对比、比喻、拟人等,内容上突出写作对象具体的对应品格。写人的话主要考虑人和物的关系(客观、主观两方面)。
篇三:《像一棵草一样的生存》像一棵草一样的生存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父辈们终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单纯的生活环境,闭塞的信息通道,使他们觉得:农村的女孩子,就应该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到了待嫁的年龄,找一户踏实可靠的人家,嫁人生子,度过循规蹈矩的一生。可我,却不甘于这样的生活。
那个时候,我是一个浑身充满了叛逆情绪的、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毛丫头。虽然对前途无畏,心里却十分的茫然。没有可借鉴的先例,也不知道未来的道路该如何去规划。想法和身边的人背道而驰,只是有一个懵懂的、模糊的概念,和一个不成形的、七零八落的方向。但有一点却是无比坚定的,那就是:我必须走出去!
职校毕业后,我的同学大部分都涌到了城市边缘的一个新建的开发区,将青春的活力与热情,定格在一家一家的工厂,一台一台的机器旁。我远远的站在一隅,始终冷眼旁观,无法说服自己,融入其中。家人的斥责,众人的不解,拉开了我与世俗的距离,也为我的远行推助了波澜。
一九九七年的十一月,一个繁华散尽、百业待兴的季节,一个令我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时刻。我背着一个大大的牛仔布包,揣着我所有的六十五元八角钱的财富,怀着满腔的执拗和向往,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这座陌生的城市。这座城市于我而言,真的是陌生的!这里离我的老家不算太远,长途汽车也就将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可是,长这么大,我从未到过这么远的地方,没见过这么多的高楼。这里的一切,几乎都是我从未经历的。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可遏制的爱上了这座对我而言,充满了新奇和神秘的城市。当我的双脚踏在坚硬的柏油路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底再一次的坚定了我最初的选择:这里,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到这座城市的怀抱中,无奈现实终归是残酷的。我举目无亲,又囊中羞涩,窘迫的状况让我不敢轻易挪步。好在住在近郊的一个同学收留了我,我和她及她的父母,挤在两间简陋的平房中,算是暂时有了栖身之所。
可是,寄人篱下的不安,和她父母冷漠的表情,让我无言以对,失落至极。我不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具有着一颗极强的自尊心,见不得别人情绪上的一点风吹草动。我体恤同学的苦衷!一周之后,我仓促的找寻了一份工作,别过了同学,离开了她的家。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我的第一份工作。那种模式应该叫做直销吧,一大群和我年纪相仿的男男女女,在一间破旧的办公室里,听完主管激昂的训话后,各自领了定额的货品,然后在各条马路上开枝散叶。
那货品是一种小巧的手动剃须刀,需要在大街上拉住路人面对面的推销。卖出一个可以赚得几元钱的差价,推销的功能和话术我至今还依稀记得。只是,我实在是涎不下脸来,去逐个兜售我手中的货品。因为与上家是现金结算的方式,在卖出三两个赚够我一天果腹的费用之后(公司提供住宿),我开始到处应聘,寻找我的下一份工作。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迄今为止,我做的最久的一份工作。也是销售,是一家大商场里的一个售卖绢花的柜台。
老天真的很眷顾我,让我拥有了如此惬意的营生,而且再也不用忍受风吹日晒的洗礼。我迅速的学会了卖花,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插花。我每天徜徉在花的海洋中,看那一支支美丽婀娜的花朵,在我的手中妩媚成各种姿态;看那一盆盆倾注了我灵感与心血的插花作品,被各种各样的人抱走。我的心,从未有过的欣慰,从未有过的满足!并,乐此不疲。
上班的第一个月,我依然住在原来的宿舍,一处位于郊区的农舍。每天下班的时间很晚,我还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每次乘车也都是昏睡一路。一天的工作往往让我腰酸背疼,疲惫不堪。尤其是站立了十几个钟头的脚板,下车时接触到马路的那一刻,那种几欲断裂的疼痛,会毫不留情的渗透到身体的每一根神经。每到这时,我都会吸一口凉气,然后脱下鞋子拎在手里,赤着脚走到门口再穿上。那时的想法很单纯,也很倔强:再苦再难,也只是暂时的,自己知道就好,不必示人。不然,想要什么?同情吗?我想,我是不需要同情的,因为我不允许自己脆弱!
后来,我终于用自己赚来的钱,在闹市的居民区租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蜗居。两平米大,离单位很近,是一间潮湿的小库房。房间内没有窗户,早上不用点灯我就知道天已经亮了。这并非我先知先觉,而是从那扇破旧的木板门四周透进来的阳光,会极尽温柔的抚摸着我。
门前有一条一米宽的窄窄的街,街的另一边的楼上,住着小库房的主人。我每天沿着这条街走几分钟的路去公共汽车站,晚上又沿着这条街回到属于我的小天地。听着收音机,翻阅我喜爱的书籍,或者干脆沉沉的睡去,一夜香梦。再后来,我一次次的搬家,一次次的颠沛,从平房搬到了楼房,从郊区住到了闹市。
再后来,我一次次的调换工作,一次次尝试新的挑战,从无知到熟络,从手足无措到如鱼得水。
再后来,我邂逅了老公,并在十年苦恋之后,与卿牵手相携,一路磕磕绊绊,相濡以沫。
再后来······
这些经历,繁琐而沉重,却丝毫没有让我感觉到艰苦和难捱,相反却让我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快乐。以至于,多年以后和母亲无意间闲聊起,面对母亲惊诧的、疼惜的目光时,倒是我感到十分的讶异。
始终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多经历一些苦难,真的不是什么坏事。经历的多了,阅历和经验会越来越丰富,视野也会越来越宽阔,这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这座城市我度过了十几年的光阴,我的青春,我的梦想,我的曾经和未来,都在这里铺陈。我已经真正融入了这里,我的生活无论如何也不是当年所能比拟的。
这些经历,曾经被我雪藏了很久。曾经,我以为这是属于我个人的宝藏,是生活赋予我的历练和考验,是我成长的足印和轨迹,应该镌刻进记忆的深处,接受时光默默的沉淀。
可最终,我还是把这段经历给翻了出来,并付诸文字,与君共勉。岁月被时间的河流一遍一遍的漂洗,那些杂质与污渍被无情的过滤掉了,能够留存到最后的,一定是最货真价实的瑰宝,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一直崇尚,要像一棵草一样的生存。只要有一点土壤,就要倔强的生根发芽。无所谓阳光过分的眷顾,不需要雨露太多的恩泽,哪怕承受了顽石冷漠的压迫,也要坚强的挺直腰杆,将卑微的生命淋漓尽致的诠释。
因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承接多少外来的因素,而在于自身的能量,能否充分的释放。
喜欢
篇四:《像柳树一样活着》像柳树一样活着{像,,,,一样生存}.
作者:崔东汇
来源:《视野》2004年第12期
你知道柳树,未必就知道像柳树一样的人。
我知道。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从《诗经》里知道柳树与人的情感时,我已坐在了邯郸师专的教室里。我的人生将从此另起一行,与土地的关系也将暂告一个段落。
那时生产队的土地刚刚责任到了我父亲的名下,欢欣鼓舞的父亲为了表述对土地的虔诚,爬上村东老柳树砍了一抱粗柳枝,哼着小曲把它们一字排开栽在自家地头,豪气十足地对我说:用不了几年就能长成檩梁,等你成家盖房的时候就能用上了。{像,,,,一样生存}.
此时正是1980年秋风扫落叶的时候,秋风把我吹进了城市,而柳树丝纹未动。从此,我在这头,柳树在那头。
越来越时髦的城市让土里土气的柳树变得灰头灰脸,就像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乡下人。传统诗词文赋中柳树的风光只能在记忆中的乡村去寻找。那时,柳树浩浩荡荡点缀着荒凉的大平原,是何等的气派。现在想来,倒不是乡下人偏爱柳树,而是因为柳树们性命质朴容易存活,正像我们这些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乡下人一样,不管天灾人祸风雨交加,还都接二连三地充斥了人间,廉价地延续着人间的烟火,卑微而顽强地活着。
我们当然不甘心如柳树一样一辈子任凭风吹雨打,我们也向往生存土壤的肥沃。可高贵的理想之旅比李白走蜀道都难。于是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除了老三届外,最拥挤的就是我们这一拨人了。
我们没有五十年代人生逢社会和人心相对的纯净以及后来推荐上大学的侥幸,也没有七十年代人那样赶上生活多样化的选择自由和高考扩招的宽松。我们处在乍暖还寒时节,在初春里蠢蠢欲动而又不时遭受春寒侵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明知春风似刀,我们偏向刀丛拥挤。
受招生数量限制,彼时彼地能顺利走过高考独木桥的只有4.3%,这就意味着95.7%的人要从这独木桥上摔下去。有的摔下去后干脆就永远把理想还给了村边的柳树;有的参军到部队考军校,“曲线救国”;更多的是屡败屡战。我第一年从理科上摔下来,第二年又从文科上冲了过去。而我的一个同学从1979年开始,连考六年,用了两次解放战争的时间才把自己从独木桥上解放出来。
那会儿即使考上了中专,也足以让十里八乡的眼珠子瞪出来,要是能考上大本大专,不是祖坟上冒了青烟,就是柳树上结了仙人果。哪像现在,过了七月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硕士博士满街乱碰头。所以我们对独木桥爱得如痴如醉,又恨得咬牙切齿。在我们眼里,这独木桥就是通往桃花源的必由之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可这数十步却漫长得让我们拼死拼活,焦头烂额。而那些非农业户口的同学却优哉游哉地闲庭信步,因为他们考上考不上都无关紧要,反正高中毕业后国家给安排工作。为此,我的同学张庆雨气愤而又无奈地对我说:我要是非农业户口,才不费这龟孙傻劲儿哩!
应该说,我们这一拨人是拽着理想主义的尾巴一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与那个百废待兴而又充满生机的年代一样,我们每个人既有转户口求工作的急功近利,也有胸怀世界的理想,都觉得自己将来不是鲁迅郭沫若,就是华罗庚陈景润。学习累了,我们就躺在宿舍大炕上望着屋顶的檩梁椽木,心里默默设计着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支撑作用。
我们用书本摆渡着自己,虽然吉凶难测,前途未卜,也常常幻想到达彼岸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
师专的学习生活稀里糊涂一晃而过。毕业时,几个家在市里的同学留在了城市,像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捞了个文凭和非农业户口又分配到了农村中学工作。
泪水涟涟,“祝你成才”,分别的激动和鼓励我都忧郁地留给了城市,心存不甘而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乡村中学。
父亲栽下柳树后就再也不去打理它了,就像对我一样,把我迎接到人间他就当上了甩手掌柜。并不是我们父子感情淡薄——他不识字,没法在我读书时指导我的学习;他没有权势,没办法为我铺就锦绣前程。他能为我考虑的只是些很具体很实在的问题,比如婚姻。
那时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认为脱离了稼穑劳累,眼前便是万里江山。当我离开村庄行将告别一年四季的臭汗时,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感到灰心,他说:毕业了当个老师也不赖,最起码好找媳妇。{像,,,,一样生存}.
所以我考上学后,父亲长长松了一口气:好树不用砍,好人不用管,你看俺家二小子,我就没管过他。那套无为而治的柳树经成了父亲多年的谈资。
而我在城市的种种经历证明父亲的那套柳树经是片面的,它只适用于柳树和我考学之前。因为城市不是乡村。
一个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周末,我童心骤起,要为儿子拧一个柳笛。走了许多大街小巷,竟没有找到一棵柳树。在经过公园门口时才发现几株柳树势单力薄地被挤压在众多花木之间,而气势汹汹的法国梧桐臃肿地充塞着街道,那窈窕细柳的丝丝拂面已经只是公园里的一个标本了。
篇五:《像蘑菇一样生存》像蘑菇一样生存点此打开但斌博客看更多文章价值投资2009-01-24点击:
转载自一只花蛤的BLOG:
实际上,有很多价值投资者是不为人所闻的,因为他们一般都很低调,从不张扬自己,所以人们大多不知道他们。不过,沃伦·巴菲特却认识了不少这样的人,赫伯特就是其中的一个,赫伯特大概是一同与巴菲特受教于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的人,一个甚至不知道叫什么名称的基金管理人。赫伯特(Herbert),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却不知道他的姓。当巴菲特把他介绍给《超级金钱》的作者亚当·史密斯时,巴菲特说,“他几乎没有任何获取有用资讯的渠道,实际上华尔街没有谁认识这个人,他自己也从不听取别人的建议。他只参考手册上的数据,然后向感兴趣的企业索取年报。这个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也许他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比花在股票上的时间更多。”“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在管理别人的资金,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风险的厌恶。他拥有高尚的品格,并以务实的态度自持。金钱和股票对他来说都是真实的,因此他能够坚守‘安全边际’原则。”当然,后面说的这些话在放在巴菲特自己身上同样恰如其分。
赫伯特从未在斯卡黛尔·费茨饭馆用过午餐,奥斯卡的宴会上应该也很难找到他的身影。他的业绩并不像巴菲特的合伙公司那样璀璨夺目,仅比道琼斯指数的平均水平高出几个百分点。然而在15年的时间里,他的复合收益率却超过了17%。
那一次,当史密斯和赫伯特约好一起吃午饭。在衣帽寄放处,赫伯特一直等到亲眼看到公文包被放好他才走进餐厅。“小心谨慎总没有坏处。”赫伯特说。“我没有上过大学,”赫伯特对史密斯介绍自己说,“在大萧条时期我直接找了份工作,因为我家里没什么钱。我在华尔街当过信使,也干过股票记录的活。”{像,,,,一样生存}.
赫伯特曾经在纽约金融协会听过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夜间课程。“本杰明真的很喜欢讲课,”他谈论对格雷厄姆的感受,“如果他不是这么热衷于教学的话,我想他也许能赚更多的钱。”
赫伯特的实际操作和巴菲特没有什么不同。他从来不关心价格上升的股票。每天他拿起报纸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找那些价格低廉的公司。“看看钢铁企业,”他说,“没有人想要它们。它们会破产吗?一个工业化国家怎么可能没有钢铁产业?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还不到30美元。它们能将这样的股息维持下去吗?”“我不是很聪明,”赫伯特说,“我无法和那些聪明人竞争,特别是那些上104
过大学,进过商学院,和公司高层交往甚密的人。我不认识任何人,在圈子里没什么关系,所以我只能买那些最让我放心的股票。而那些先生们买的则是宝洁和通用电气,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要知道,这些股票的价格一直起伏不定。如果我手头有这样的股票,晚上一定睡不好觉。”那么赫伯特买的是什么?“我买过PennCentral的债券。”赫伯特说。这让史密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PennCentral都快要破产了。史密斯说,“这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