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论据: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李政道
2、科学与艺术一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
3、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吴冠中
4、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爱因斯坦
5、像一篇读不完的长诗
既不循环也不枯竭
无穷无尽永葆常新
数学家称之为无理数
诗人赞之为有情人
道是无理却有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率绵绵无绝期?
——沈致远
[课文论据]
爱因斯坦几乎每天都要拉琴。在他紧张思索光量子假说和广义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他遇到了困难,他就放下笔,拿起琴弓。那优美、和谐、充满了想象力的旋律,有助他对物理学的深思,引导他在数学王国里作自由、创造性的遐想。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音乐往往起了催化作用。
[中国古代论据]
一个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照样也可以有卓越的成就,科学家也是文学家的张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张衡不仅发明了用于观测天象的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地动仪,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
汉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是辞赋,而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大赋《二京赋》,小赋《归田赋》,另外,他还有一首著名骈体诗《四愁诗》,这些文学作品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张衡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和艺术是没有界限的,虽然二者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不同,但在张衡的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是科学家也是文学家的张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中国现代论据]
1、苏步青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在教学科研之余,与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钱宝琮、胡哲敷、刘淦芝、郑晓沧等教授及张鸿谟助教在一起,组织了“湄江吟社”。他们工作之余经常邀约在一起,寄情于湄江山水,拾柴煮茶,吟诗作赋,为湄潭人民留下众多珍贵的诗词,丰富了湄潭文化。
2、走科学与艺术结合之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一点,在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也很有信心地强调: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钱老说:“我的父亲从小培养我多方面的能力,他让我学的是理科,但一到寒暑假,就送我去学文学、历史、绘画、音乐,培养我在艺术方面的能力。我认为,这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帮助我打开了科学创新的思路。”的确,在北师大附中读高中时,他酷爱文艺,师从国画大师高希尧;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时,学过钢琴和管弦乐的他是管乐队的一员;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他除了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学会和美国力学学会外,还提交了几张艺术摄影作品,参加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协会。
而他与中国声乐教育家蒋英的结合,更是堪称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联姻。一位献身科学,一位从事艺术,看似隔行隔山,却相互促进。钱老说:“我今天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获得这样一点成绩,应该归功于我的夫人蒋英。蒋英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擅长花腔女高音,是她给了我诗情画意,使我懂得了人生,使我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和死心眼。”
[国外论据]
达芬奇在当时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当时他为了他的金主(供养艺术家的资金提供者)一位伯爵设计了很多的战争用具。很多的设计甚至出现在现代的生活中。
包括现在的坦克的模型都在他的设计手稿当中。最出名的还是Mircosoft的总裁比尔?盖茨用将近150万美元买下的达芬奇手稿的关于现代飞碟模型的那几张,现在还出现在Windows92的ScrenSave里面。当然还有他的鸟类飞行器的设计图稿(甚至有人认为那就是飞机的原型),以及用很大的鞋子在水上行走的设计。除了天马行空的设计图稿之外,它对科学的尊重也是值得一提的。在当时他对尸体进行解剖,以确切了解人类的身体构造,包括肌肉的分布以及内部器官的构造等等,这样的解剖图也是可以在他现存的手稿中发现。不然的话他也不可能留下传世的维特鲁人的这幅画。
用材建议:
科学与艺术是分不开的,科学可以通过艺术的想象来启发灵感,艺术又离不开科学抽象的支撑。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例子来证明。尤其在今天,科学和艺术更是一对分不开的翅膀。这也就告诉同学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实现互补,科学与艺术,不可偏颇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