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国作文
导航

孝道作文:不爱父母哪会爱国

2021-12

'

孝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美德之一,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我们时刻要铭记孝道的重要性。

【不爱父母哪会爱国】

我说的是真事,最近的真事。南方一位做母亲的人得了不治之症,整个人瘦成一把骨头,而且每天都要忍受疼痛的折磨。那不是一般的疼痛,那是足以摧毁人的所有意志力和忍耐力的真正的痛,痛不欲生。但她咬紧牙关忍着、活着——一定要活到儿子高考结束。她不担心自己的死,担心的只是死在高考之前影响儿子的情绪和高考成绩。她太爱自己的儿子了。

高考结束了,儿子终于来医院看她。这座城市地处亚热带,且正值盛夏,没有空调的低档病房里更是火烧火燎,加之病痛几乎榨干了这位母亲身上最后一滴液体。她对儿子说:“儿呀,妈想喝甘蔗汁……”儿子出去了,很快回来说:“外面没有甘蔗汁。”然而,事实上满街都是甘蔗汁,两块钱一杯的甘蔗汁是那座城市最普通的饮料。一位不是她儿子的人看不下去了,为她买回了甘蔗汁。可问题是,作为病痛中的母亲,喝自己儿子买的甘蔗汁同喝别人买的甘蔗汁心情能一样吗?

再说那是怎样的母亲啊!由于很早就离异了,多年来一直靠每月200元低保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还要供儿子读书。买菜只能趁露天菜市快收摊的时候买最便宜的。吃饭时别说肉就连菜叶都夹到儿子碗里,自己只泡一点儿菜汁下饭!儿子小时喂儿子以乳汁,儿子大了给儿子以肉菜而自己喝菜汁,最后向儿子要甘蔗汁却没有喝到!你能相信吗?

必须承认,孝德的失落,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丑陋最可诅咒的事情之一。按理,爱的教育应该从爱父母开始,即从孝开始,而我们往往从爱集体爱祖国爱社会等过于宏大、抽象、高蹈的对象开始。岂不知,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岂会爱作为父母之邦的祖国、母国!

【沉默的父亲】

时代过去了,他还没有过去。

现在他的身份是高雄市某医师的父亲,孙女回来时还依照旧俗与全家拍个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独居在南台湾的某个乡下,与家人不沟通,不来往。

城市的灯光嚣张又喧嚷地在他身边亮起,取代了当年的炮火。五颜六色的招牌照亮城市每个角落,但他的人生始终是黑白的,甚至始终是一出默剧。他不能期待,不可言语——太多话会搅动人生无法承受的沉痛与悔恨。十六岁时被拉夫,二十岁来台,今年八十三岁了。一晃眼,人生唯一允许自己激动的只有两岸开放探亲时,迫不及待地奔至香港探看妈妈。妈妈啊,你身上的味道儿子四十年没闻到了,离家时连和你跪别的孝道,儿子都没做到!

一个甲子过去,当年一块被拉夫的,有的战死在壕沟,有的负了伤,勉强背上一段路,身子越来越沉,放下一探鼻孔,才知断气了。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时日好快又好慢。每度过一分钟,就多死一名弟兄。二十岁的青春,生命竟是倒数的,每天都在想,下一个死亡的可能是自己。没想到来到一个陌生的岛屿,竟然一住就是六十三年。应瞬间消逝的生命,竟也这样拖拖拉拉没有消逝,过了六十三年。

于是,组个家,但与妻情感不睦,与儿大闹一场,甚至登报声明“某子从此与本人无关”。分离又怎么样?人生早在六十年前已报废了一半,故乡早已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方,死亡是常有的事,至于孤独,唉,太小的事了!

今年父亲节,我收到一封高雄徐医师寄来的信,描述以上他与父亲的故事。徐医师现年五十岁,五十年人生里与父亲的关系不是埋怨就是冲突,父子关系恶劣至爸爸登报与他脱离父子关系。母亲为了袒护儿子,也与父亲闹翻了。徐医师的父亲这几年一直过着孤单的生活——年少颠沛,年老孤寂,家人也逐渐放弃了对他的关心。徐父每日唯一的精神寄托是收听我的广播节目《文茜的异想世界》,跟着一个老了但爱浪漫的女孩听音乐,获取世界资讯,聆听不同人的故事。

父亲节那一天,徐医师通过东森财经台总监李惠惠找到我,提出了一个很特别、很感人的请求——这么多年了,他想向父亲表达敬意,但他说不出口。一个已经不习惯表露情感的儿子,想借由一名陌生女子告诉爸爸:“爸爸,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知道你的辛苦……请文茜小姐代为转达我们全家人对父亲的敬意。”

徐医师请我代念的信内容大致如下:

好久没有如此开心地醒来,

哼着哼着: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

一首几十年没哼过的老歌……

好熟好美……

哥哥你打胜仗回来,我把杜鹃花插在你的胸前,不再插在自己头发上……

很气,非常气,为什么总扯上了战争,

谁写的……

泪光中映出了爸爸这一生的经历,

那个烽火连天,少小就离家……

破碎的年代

……

再大的痛也绝不哭

不会哭、会忍,是我的爹

……

几十年没流泪了

……

我在广播中朗读后,徐医师写了一封非常亲切的信给我,并客气地附送一大盒吴宝春面包。他说,很高兴这个父亲节是五十年来他们父子最相爱的父亲节。

面包盒里,放着一张徐医师的全家福。徐父安静地坐着,头发苍白,脸颊圆润,无甚表情。旁人看不出风霜,望不着悔恨,只知西风残照,岁月也残照,毕竟八十三岁了,他已习得平静。

照片中徐父的嘴唇紧闭,事实上,他已沉默一生。他唯独喜欢听一个爱说话的(老)女孩的广播——她的时代有歌、有笑、有泪,但老先生的时代,只有苍凉、悲壮。流泪不是他们仅有的权利,笑,只有人生绝望时才仰天狂笑。狂笑上天,也责问上天:这是什么时代?为何对中国人开这么一个大玩笑?活过二战,再来一场更残酷的国共内战?

徐医师与他父亲的悲剧不是唯一的。他们父子尚可冲突,尚可埋怨,五十年后,还来得及表达敬意,王应文则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

王应文的父亲王生明,是1955年“一江山岛战役”的国民党军司令。当时抗美援朝已结束两年,美军决定协防台湾,转向支持蒋介石。1949年蒋介石虽已失去对大多数中国大陆领土的统治权,但仍有1500公里海岸线上的岛屿掌握在蒋介石军队手中,从浙江台州湾的大陈岛、一江山岛,南至金门、马祖及台湾。1955年王生明接获命令“死守一江山”,等同一纸军中死亡令。于是从大陈岛出发前,一行人特别被允许先回台湾探望妻小,并由蒋介石颁赠勋章。他们是台湾当年的“神风特攻队”,要打一场打不赢的战争,打一场绝望的战役。勋章挂在胸前,换王生明司令的一条命。

出发前,王生明一家拍了一张全家福。那个时代台北的照相馆不多,多集中于衡阳路。一个照相馆老板多年后回忆:前来拍照的往往不是有钱人,而是穷困的军人。拍的全家福中多半除了不识事的孩子以外,丈夫、太太均无笑意,有的脸上挂着生离死别的悲伤,有的只差没泪流满面。

【洗脚、下跪、磕头和道德演出】

洗脚、下跪和磕头的闹剧,从旧帝国一直上演到民国,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它逐渐遭到人们的唾弃。但今天,在道德全面沦丧,而普世伦理又无法推行的背景下,那些发霉的旧风俗开始卷土重来,成为转型中国的“亮丽风景”。

最近,广东某实验中学首创“青年礼”,要求初二学生在操场集体“下跪”,以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母亲节前夕,江西某小学100名学生在操场上给妈妈洗脚以示孝心;北京170名外来务工者为并排而坐的父母洗脚;武汉洪山看守所内的少年嫌犯为母亲洗脚表达感恩和忏悔,如此等等。下跪洗脚的光荣事迹,有如雨后春笋。

无独有偶,台湾屏东举办“为妈妈洗脚”活动,计有3724位母亲同时被洗,创下同一时空里最多人洗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人不仅善于制造各种制毒和使毒纪录,也在孜孜不倦地营造新的道德奇迹。

至此,“洗脚模式”成了推行感恩精神和孝道伦理的样板。各类职业和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群,均被要求给自家父母洗脚,并且从家庭内部发展到大庭广众,又由坐洗推进到跪洗和磕头洗。上海某中学甚至给学生颁发洗脚日历卡,每洗一次脚,父母就在卡上签字,而该卡将在学期末成为评定道德分数的主要依据。

国人的孝道传统,往往表演甚于实绩。父母死后,大肆操办丧事以示孝心,而其生前,则往往百般虐待与摧残。目前的洗脚狂潮,不过是这种“秀孝传统”的变种而已。正如一些网友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向长辈表达感恩之情,最终只剩下下跪或洗脚的话,那么这只能是华夏民族的悲哀。老师应向学生告知“孝即爱心”,而非组织此类哗众取宠的街头活报剧。

耐人寻味的是,那些受到表彰的著名孝行,大多散发着浓烈的自虐和互虐气味。在作为道德范本的《二十四孝图》中,三分之二的事迹尚在可以理喻的范围,而约三分之一的故事则可以划归荒谬可笑之列,诸如“戏彩娱亲”(70岁老头假扮婴儿逗老母快乐)、“埋儿奉母”(为了省下口粮给老母,竟然打算活埋幼子)、“卧冰求鲤”(在严冬以裸身融化河面冰层,钓取鲤鱼供继母食用)、“恣蚊饱血”(在夏季用自己裸身吸引蚊子而保护父亲)、“尝粪忧心”(亲尝父亲的粪便以了解病情)之类,所有这些被大肆宣扬的事迹,不仅洋溢着SM的奇特激情,而且充满着杀子恋母或自残恋父的古怪情结,却被裹上儒家伦理的庄严外衣,放射出经久不息的道德光芒。

值得庆幸的是,就在人们大肆鼓励孩子以各种形式“孝敬”父母时,广州市少年宫和《都市人·成长》杂志,公布了名为“关于家长和孩子对感恩的理解”的调查结果,它显示,在孩子的心目中,“帮父母做家务”和“等长大了赡养父母”最能表达感恩之情,而“帮父母洗脚”和“给父母磕头”,则最令人反感。这项调查表明,中国的孩子,并未丧失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而企图把这种腐朽样式强加给他们的成人,反而暴露出可疑的行藏。

全世界的儿女都知道母爱的伟大,我们应该学会对母亲报以更为炽热恒久的情感,学会倾听她们的教诲,尊重她们的抉择,跟她们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并学会在她们老去之后,照料其衰弱的身体和安慰其孤寂的灵魂。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下跪和磕头来表演各类滑稽的“孝行”。母亲珍爱并引为自豪的,不是那些磕头虫和软脚蟹,而是有尊严地站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