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后感,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感:洪秀全故居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伴着微风清爽的吹拂,我们花都工学结合基地300多名同学在学生部领导和辅导员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来到了伟大革命家洪秀全的故居所在地,进行参观和学习。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曲折而辉煌的历史,伟大的历史创造者以及革命前辈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中国大学生,学习我国的历史以及先辈们的革命精神,这成为了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洪秀全是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领袖,也是最早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对中国封建统治和西方资本侵略者的农民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故居洪秀全曾写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百正歌》等革命文献,号召人们为实现“天下一家,分享太平”的理想而斗争,为指导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洪秀全故居的所在地,是洪秀全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的地方。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大抪村,占地面积25000平方来。官禄抪过去是一条穷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官禄抪,官禄抪,食粥送薯芋;乌蝇咬饭粒,追到新街渡。”这首民谣,正是当地农民贫苦生活的写照。洪秀全的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此出生。故居在清军“诛九族”时被烧毁,1959年经考古挖掘,在原墙基上复原,1998年曾维修过。
一踏进洪秀全故居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洪秀全铜像。该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梁明诚设计、制作,于20xx年12月12日落成的。像高3米,以青铜浇铸;基高1.5米,用红砂岩制作。洪秀全铜像昂首朝东,手按剑柄,英姿飒爽,表现了洪秀全反清起义的决心。
故居大门的左边是“书房阁”——官禄抪的村塾,清军“诛九族”时已被焚毁,现在的建筑是1959年根据文物考古资料复原的,1998年曾维修过。洪秀全7岁在此读书,勤奋好学,“五、六年间,即能诵读四书五经、孝经及古文多篇,其他更自读中国历史及奇异书籍,均能一目了然,读书未几即得其业师及家庭之称许。”后因家贫失学,随父兄耕种,到18岁时又被聘为该村塾师,任教于“书房阁”。
站在书房阁的门前一眼望去,是一口大池塘,这口半月形的鱼塘非常奇妙,不仅能把官禄抪村貌整个倒映出来,还可以看到远离村子10里外的丫髻山的倒影。
洪秀全故居中,给我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立在池塘边的那棵奇妙的龙眼树。这棵形状奇特的龙眼树,是洪秀全青少年时期亲手种植的,距今已有170多年了。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那年,它被雷电从中间劈成两半,奄奄欲绝。当时清军曾借此残枝示众,并扬言“谁敢再造反就像这棵树一样遭雷劈死。”,可是这棵树非但没有死,反而奇迹般活了下来,并以它那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一棵青龙体态的大树。革命前辈谢觉哉与1959年9月到洪秀全故居参观时曾提诗一首咏赞此树:“天王理想今全现,扫尽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载龙眼树,年年展眼按分明。”
最能全面和深入了解洪秀全及太平天国历史的景点,就数“洪氏宗祠”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领袖们,为组织、发动、领导这场运动,曾呕心沥血,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篇。这些太平天国文书、太平天国领袖们的诗文以及一些伟人对太平天国的崇高评价文书精选就展示在此祠中,通过这些文书精选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上天国”的基本思想和美好理想。官禄抪洪姓祠堂,为青砙木瓦结构,三间两进,厅堂列有祖宗牌位,上书对联“有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宏敦煌之遗风”,说明了洪氏世系源流。宗祠在太平天国失败后被清军烧毁,后于1911年由洪氏族人修复。宗祠内辅助陈列洪秀全及太平天国的历史。
坐落在洪氏宗祠旁边的是洪仁玕故居遗址。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他参加了“拜上帝会”的创立,早期在清远谷岭村设塾教书,传播新教;金田起义时,后辗转到达天京,被洪秀全封为“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支柱。天京失陷后,保护幼主逃到江西被捕遇难。
洪秀全故居中还展示了客家民俗民居。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花都拥有300多年的建县历史,民间习俗丰富多彩,不少风俗延续至今。通过洪秀全故居中民俗展览馆和民居陈列,再现天王故乡当年社会生活状况,使人们了解这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成长初期的历史环境,并以次领略花都客家人的民俗风情。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感想:井冈山
井冈山山高林密,地势险峻。1927年秋,毛主席、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而井冈山被称为“革命摇篮”。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溅洒过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是中国的圣地。
一山一精神,一水一文化。井冈山红色文化,就在这山水之间。高耸的黄洋界纪念碑,大气的井冈山雕塑园,庄严的烈士纪念堂,丰富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旧居旧址,历史遗迹,比比皆是,每到一处,都流传着当年老红军的英雄事迹,听着导游生动的描述和讲解,仿佛把我带入了那段艰难的革命岁月,车上响起了激昂有力的革命歌曲,车外是五百里井冈,高山迭影,漫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时时可见深山处有白雾升腾,恍如仙境。
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被提名为天下第一山。“四面重峦叠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如今的井冈山,依旧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但更是一个绿色的宝库。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井冈山红色文化的气息,摸一摸黄洋界的迫击炮,似乎闻到了当年的硝烟;坐一坐大井的读书石,感悟一下伟人的博大胸怀;尝一尝红米饭,咀嚼不朽岁月的艰辛;走一走红军小路,才知胜利来之不易。而井冈山红色文化的灵魂----井冈山精神,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悄悄潜入了我们的心灵。
观山有感,观景有得,置身于井冈山独特红色文化的氛围之中,深刻的感受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零四个月,但却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培育出了凝聚中华民族之魂的井冈山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和这条道路,伴随和指引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从此走向胜利,走向成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从井冈山燃起的星星之火,燃遍了祖国大地……。
通过敬仰于领悟以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的灵魂受到了革命的洗礼,焕然一新。在我们心中,那颗早已种下的爱国的种子,在走上井冈山的教育基地后,便逐渐的成长起来。弹指八十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井冈山变得更加现代化,沉浸在古老的革命传统中,显得更加的浓厚。我们也像毛主席同志那样“犹记当时烽火里”,更奈何“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们又一次受到了深刻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党员们都留下了一张又一张难忘的照片,要把井冈山青山绿水带回去,把革命先辈的精神带回去,井冈山的红色之旅,不仅让党员享受到山光水色,清新空气,更洗涤了思想和心灵。警示我们在今后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要好好珍惜、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一定要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井冈山精神,以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感:武进历史档案展览馆
走进位于武进行政中心1号楼东附楼三楼(北面)的武进历史档案展览馆,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陈列在墙上的图片和展出的实物,记载了武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据该馆工作人员说,每年,他们以展览馆全套展板复制后的“流动展馆”“巡回”全区各学校,每年都有五万人次的学生,从小就接受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收效十分明显。
一进展览馆大门,迎面就是鲜红的“传承千年文明,开创武进伟业”照壁,走进展馆,流连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不朽的业绩永远的丰碑”、“三业齐飞跃城乡大跨跃”、“亲切的关怀光荣与未来”四个展区。70余块展板,300余幅图片,2万多文字,以文献、图片、实物等记录的一个个历史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武进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现武进的昨天,展现辉煌的明天,为全区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一部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乡土教材,使他们从中了解武进的乡土文化,感受武进的深厚历史内涵,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创业之情。此馆为武进区反映地方历史面貌最全、展览内容最广、真实性最强的综合性展览。
据了解,20xx年年底,武进历史档案展览馆和展览馆全套展板复制后的“流动展馆”相继建立。“流动展馆”的建立,最大程度地扩大了展览受众面、最大程度地方便了组织观展的单位、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展馆功用。20xx年初,“流动展馆”移至星辰实验学校展出,受到该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学校以座谈会和主题征文等形式,组织学生畅谈、畅写观后感,气氛热烈,收效显著。鉴于此,区档案局向教育局提出了在全区学校组织巡展的设想,并联合下发了举办巡展的通知,对学校巡展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同时明确职能科室并指定专人负责巡回展览的组织协调工作。继星辰实验学校后,“流动展馆”先后在全区20多所学校中有序展出。“流动展馆”到学校展出,既解决了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观的不便,又省去了一笔可观的组织费用;既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使学生参观的时间更加充裕,参展的人数显著增加、效果显著提升。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多、更深、更好地了解了武进悠久历史、感受了武进厚重文化、熟悉了武进今日辉煌、展望到武进未来美景,促使他们更加牢固地确立起发奋成才、报国报家乡的高远志向
这里珍藏着武进所获得的部分荣誉:1991年由国家统计局颁发的“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铜牌,1995年的“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八位”的证书,有1990年农业部、财政部颁发的“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先进县”的景泰蓝奖杯,等等。据该馆工作人员说,不久的将来,馆内一些陈列将作局部调整,要充实一批史料,更新一些介绍,以反映五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武进所发生的变化、取得的成绩。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感: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xx年底竣工。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