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的教学反思 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测试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初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大量研究表明: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它既有认知的参加,也有情感的参加,更伴随着紧张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包括思维的自觉性、条理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方面。通过本次学习所得及感悟,并结合自己在平时阅读教学的实际,作以下反思: 一、立足文本,以语文方教阅读 如果语文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及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感,那么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接触、咀嚼、品味、揣摩、感悟文本的言语形式。紧盯文本方能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当前中学生,他们对现代文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到了初中以后,文艺性的作品尽管仍然需要加强阅读,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阅读测试训练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初中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跃动不起来,而恰恰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同时也体现了初中阅读教学应着重于理性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鉴于此,现在好多国家都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这方面的训练,并以此作为测试学生读书能力,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二、强化整体观念. 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3]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强化整体性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调对读物本身整体的直接体验和感受。现代文的阅读训练,一般是以篇为单位进行的,是立足于全篇这一整体的。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词句段,也不能只抠只言片语、个别章节,获取杂乱零碎的知识与信息,而要善于从总体上去驾驭它,把握它,理解它。阅读的精力应放在揣摩作者意图,着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内容要点、思路脉络这些全局性的 问题上。这些问题抓住了,理解了,字词句、层次关系、表现方法这些局部性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码可以说为正确解决局部性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现代文的阅读训练远不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简单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读懂一篇篇难易程度与所学教材大体相当的各类体裁文章的能力,关键在于教会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各个单项知识及其技能去读懂一篇篇文章。这一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阅读训练材料和高考试题中有较为集中的体现,小到对一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大到对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内容及表现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维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辞手法,不仅要从狭义的辞格上去认识,而且要从语义上直至从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意图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内容,就要联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们之间严密的逻辑关系。 可是每次练习或中考,仍有不少学生忽略整体感受,他们重文句轻篇章、重局部轻整体,缺少统览全篇、整体把握的思维方法,缺乏整体性思维品质,有的只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对某些局部的理解,没有把材料各组成部分的情况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研究,领会其通篇的内容和形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所以说,要使文字信息的传输发挥有效的整体作用,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思维方式。 2.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现代文阅读训练用于检测的题目,都是从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中产生的,而提供的阅读材料一般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题目的设计必然联系整篇文章。这就决定了题目设计的整体性。在各类练习、测试题内,尽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题型变化很大,但在训练与测试时不可能也不允许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设计的题目只能依据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作整体设计,使之既有重点,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训练与测试,自然要牵涉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但考查这些知识往往与考查运用这类知识的能力结合起来,是为理解与鉴赏文章服务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实际能力,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才能得以培养。可是,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发问要点同阅读材料之间的联系,拿到文章,一读题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寻找信息,结果不是选择片面,就是判断失误。由此可见,着眼于训练题设计的整体性,必然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能力。 3.注重训练程序的整体优化。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结果欲速不达,收效不大。整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按照阅读理解的过程与规律,规划训练程序,优化阅读效果,同样需要整体性思维。阅读训练的程序一般分为“两部分”、“三阶段”。 “两部分”是指分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先谈分项。阅读中不重视文章的整体是不对的,它无异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轻视局部——词语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响对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强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应该把视线投向影响整体性阅读能力提高的各个方面。分项训练仍应注重整体性原则,区别在于它的目标单纯。有人形象地把篇章阅读比成一台复杂的机器,把包含在篇章中的每一单项的知识,比成大机器上分解下来的一个个简单零件,并且指出,对这些“零件”的认知,不能离开整个“大机器”。这是经验之谈。为此,学生头脑中首先必须了解“大机器”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时,还必须经常装有一份“零件清单”,当看到阅读材料需要思考问题时,立刻能从“清单”上发现激发思维的“机器零件”。比如:怎样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怎样正确理解段落的含义,怎样概括具体的内容,怎样理解抽象、含蓄的内容,怎样梳理繁复的内容,怎样明确指代的内容,怎样把握关键的语句,怎样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评赏作品的写作技巧,怎样准确地评价文学作品,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等等。这些局部训练显示了有序性,局部优化了,就能为取得阅读的整体高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训练”是指在分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点连成线的全方位的理解训练,即由语文形式到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直至表 达效果的探索。综合训练方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考查阅读能力。无论是分项,还是综合,都显示了阅读训练的有序化。这种有序训练在整体性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个阶段”是指阅读训练中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认知”、“选要”和“简缩概括”。这三个思维层次都是有计划地在分项和综合训练中由浅入深地逐一展开的,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认知”必须整体认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读者要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句子,根据具体语境推断字义和语义,读完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够明白写了什么。“选要”是整体制约下的摘要,就是能够在文章中尽快地判断和选择出重点词句语段和全文的内容要点。这一能力对准确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简缩概括”是对整体的简缩概括,阅读时不仅要明了文章蕴含着哪些信息,而且还要善于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并用自己简括的语言反映出来,或对加工概括的答案(选项)作出选择,它包括以句或段为整体的简缩概括,也包括对全文的简缩概括,既有浅层概括,也有深层概括。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整体优化训练的全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品质,在这一系列训练中逐步得到培养。 三、树立创造意识。 最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对读物的评价鉴赏上,能够很好地体现思维的创造性品质。近几年,初中现代文阅读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评赏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之所以必要,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操和认识能力,也是正确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输出信息的本领所必须的。阅读训练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 其次,需要发挥想象力。科学家说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动的强度和广度,促进思维能力的增强,就能不断有所创见。如阅读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话、一个素材、一个情节,常常意有未尽之处,在符合原文写作意图的条件下,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的翅翼,思考更为广泛的问题,或大胆设想,增添补充扩展一些内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这对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再次,要有强烈的撞击意识。阅读文章的时候,朝着与常规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评价总结,则经常可以从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击之中获得新想法,认识到常人不易认识到的问题,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创造性见解。如对阅读材料中的用词、造句、构段、表述、情思主旨、风格语言等,均可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是那样,或不能那样;如不这样,将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反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发散思维的能力。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理解事物、分析问题也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阅读的时候,不是朝着一个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朝着几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不止一个的正确的结论。这种发散思维是进行创造性阅读时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对阅读训练中关于内容和写法的思考,常常需要运用发散思维去作出多元而准确的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反思 王继林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既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在教学中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然而,在现在的很多课堂上,我们既听不到朗朗的书声,也看不到学生静心读书的情景,忘却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其实,通过阅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难点,少而精地予以点拨,,从而避免了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其次是紧扣课标要求,突显文体特点。拿到一篇文章,先要明确其文体。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因“文”施教。对于记叙文,要明确六要素;对于说明文,要明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找方法,品语言;对于议论文,要紧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对于古诗词,要学会赏 析的角度和方法等。 明确文体之后,再设计一两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为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譬如,我在讲授小说《台阶》时,先让学生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然后根据这三大要素,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的答案是:父亲用了大半辈子,历尽千辛万苦盖起了一座有九层台阶的新屋。这个问题就达到了熟悉小说情节的目的。第二个问题是:既然父亲用了大半辈子盖起了一座新屋,为何标题不用“新屋”,而叫“台阶”呢?设计这个问题,既是为了走进文本,让学生品味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也是为了自然过渡到对人物形象的探究,紧扣小说的另一大要素。第三个问题是: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父亲,学会感恩,走出文本。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既扣住了小说的要素,也深入挖掘了小说的主题。 当然,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也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哪一种文体,教师在教授课文时都不能抛开文体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文体,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也大同小异,因而,各种文体中常见的题型,都可以总结出一些解题的套路。比如,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的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的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有的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有的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只要学生明确了环境描写的各种作用,自然能根据不同的情境,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不同的文章中,不同的段落中,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再如,分析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及其作用,也很容易总结出答题的方法。 再次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学生的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维度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视野。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样思维常常只是零碎而飘忽的,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语言叙述出来。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录下“智慧的火花”,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阅读不但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而且他们能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并深入地理解课文,进而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设计与反思 罗小平 一、本设计的篇目是人教版语文第二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题。 二、本教材分析 现代问阅读在整个中考试卷中的分值达到了近50分,几乎达到了作文的分值,比重占到了总卷的三分之一。而小说阅读题在现代文阅读中又占着十六、七分,可谓是重头戏。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虽然有九年的读书经历,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小说文本的方方面面都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小说、欣赏小说,如何准确答题,方法技巧和答题模式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并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2)掌握小说各类阅读题的解法技巧和答题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在一显身手的练习中,总结解题技法和自己的答题模式。 (2)在小说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从课内延伸的课外,熟练运用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小说、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并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2、掌握小说各类阅读题的解法技巧和答题模式。 3、在小说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从课内延伸的课外,熟练运用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现代问阅读在整个中考试卷中的分值达到了近50分,几乎达到了作文的分值,比重占到了总卷的三分之一。而小说阅读题在现代文阅读中又占着十六、七分,可谓是重头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说的天地,去感受、去探索、去领悟吧!) 明确目标: 1、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并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2、掌握小说各类阅读题的解法技巧和答题模式。 3、在小说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从课内延伸的课外,熟练运用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阅读与识记:第一部分小说基本知识(1.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2.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3.小说的类别及特点: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注: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微型小说或节选内容。)微型小说的特点是:微、新、密、奇。微:篇幅微小,不超过1500字;新: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密:结构严密;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它以白描为主,语言简洁、精练。因此,微型小说具有较高的考查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文学阅读和鉴赏的能力。)第二部分小说阅读方法技巧和答题模式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答题模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考点二分析环境描写 题型: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 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5.奠定情感基调;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 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 题型有: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理论运用:一试身手 仔细阅读小说《父亲的肩头一片雪花》,运用本节课所讲的小说阅读的方法技巧和答题模式,回答问候的五个题目。 实践体验:小说《范进中举》课本剧表演(注意演员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课堂小结和作业:请同学谈谈在做小说阅读题的收获和要改进的地方 阅读小说《镜子》运用本节课所讲的小说阅读的方法技巧和答题模式思考回答后面的四个问题。 七、教学反思 小说阅读专题复习教学反思, 罗小平 一部优秀小说,“总是以个性鲜明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和启示,让读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中职《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生的主体性不等同于起来回答教师设计好了的几个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马云鹏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题记 我的这节课,自认为成功之处就在于:1、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清晰。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小说基础知识和中考小说阅读的题型解题方法、解题模式;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阅读的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很简单,我只设计了五个环节(1、明确目标2、阅读与 识记3、理论运用4、实践体验5、课堂小结和作业。)整节课我基本都贯穿练习——和学生总结规律——练习这一原则。其中第4个环节的实践体验是本节课的亮点。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说明了它的价值。既检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有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2、讲练必须结合。首先一堂课,老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求学生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原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尤其是在第3、4、5个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老师点拨一下知识要点,然后要学生练,练习完后要学生讲答案,在做与说中领悟老师要讲的要点。其次知识点讲授只是一节课内完成,巩固消化必须靠不断的训练来促进。通过专项的训练,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不断的知错改错才能加深印象。像题目扩张法、综合归纳法(要素串连法)、抓重点词句法,这几种方法就要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去体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 通过这堂课的准备和教授,有两点我还要进一步改进。 1、理论知识的展示识记环节没有通过对应的例题来具体说明。是我本节课,最大的缺点。2、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还是不够充分,理解不够透彻,方法技巧和答题模式的运用情况还不尽人意。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说课稿 罗小平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中考小说阅读专题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现代问阅读在整个中考试卷中的分值达到了近50分,几乎达到了作文的分值,比重占到了总卷的三分之一。而小说阅读题在现代文阅读中又占着十六、七分,可谓是重头戏。因此,本节内容在中考语文总复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是散文专题复习,后面是其它文体的专题复习。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小说的文体知识,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五班和七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并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2)掌握小说各类阅读题的解法技巧和答题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在理论运用的环节中,让学生总结解题技法、形成自己的答题模式。 (2)在小说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从课内延伸的课外,熟练运用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小说、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并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 2、掌握小说各类阅读题的解法技巧和答题模式。 3、在小说的阅读中能举一反三,从课内延伸的课外,熟练运用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四、说教法 考虑到两个班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书本上的经验和自己的总结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 1、直观展示法:用图片展示书本上的经验方法和答题模式,供学生借鉴。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运用和实践体验两个环节)等活动形式获取经验,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分钟)(导语同学们:现代问阅读在整个中考试卷中的分值达到了近50分,几乎达到了作文的分值,比重占到了总卷的三分之一。而小说阅读题在现代文阅读中又占着十六、七分,可谓是重头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小说的天地,去感受、去探索、去领悟吧!) 2、讲授新课:(38分钟) 这个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我只设计了五个环节(1、明确目标2、阅读与识记 3、理论运用4、实践体验5、课堂小结和作业。) 具体内容见课件
龙源期刊网.
例谈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作者:马景尧
来源:《语数外学习·下旬》2013年第10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说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对于其他题材来说,小说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但能够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且能够揭示人性之美,彰显人心之纯真。在小说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中,最扣人心弦的是描写,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在小说中,人物被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性格被刻画得细腻真实,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
小说赋予学生的阅读美感相对来说是更为直观和丰富的,给学生的审美愉悦也是立体的,它使学生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对小说的审美和赏鉴能力呢?这里,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一课为例谈一谈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从人物评价入手,探索“真假”人性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作品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自私冷酷的金钱关系,拷问了人性。从这篇小说入手,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的主旨,教师可以从人物主角于勒开始挖掘。一开始可让学生寻找文中评价于勒的词语、句子或者是段落。接下来,学生会找到相关的称呼和评价:“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个流氓”。那么于勒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何这些评价前后矛盾?“花花公子”是对于勒的评价吗?学生在文本中搜索答案,发现于勒真正的身份是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可是为什么这些评价反差如此之大?这些评价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从文本中又可以找到答案:当于勒成了“全家的恐怖”时,他被赶走了;当于勒写信说要赔偿父亲的损失,发了财一起快活地过日子时,他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于是这一家人每到星期日都会到海边的栈桥上盼于勒回来。
那么他们是真的在盼望于勒回家吗?那为什么真的见到了于勒却要避开他呢?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
父亲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对于勒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课外阅读和反思笔记
七年级下学期1208班吴明昊
一、课外阅读书目:《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思)、《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骆驼祥子》(老舍)、《童年》(高尔基)、《重返狼群》(李微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中华上下五千年》(林微昆)、《红楼梦》(曹雪芹)、《昆虫记》(法布尔)、《中华智谋总集》(丁华民)。
二、反思笔记:
《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结合晋代陈寿所著《三国志》等史料创作而成,它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代,以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之间的一系列史事。狼烟四起,金戈铁马,英雄辈出,群雄纷争,天下三分……青梅煮酒的智慧交锋,独唱军城的兵不如刃单刀赴会的从容凛然,对酒当歌的人生豪迈,一场场刀先剑影的生死悲观,一声声鼓角争鸣的乱世回响,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伴着阅读,在我的脑海中不断上演。《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故事,它让我懂得
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从书中结识了200多个栩栩如生的鲜活历史人物,在我心中它还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的作品。刘备因报兄弟之仇,应兵雪恨而遭遇陆逊“火烧连营”,70万大军葬身虎亭,从中警示着我不要“因小失大”;周瑜气量狭窄,一味嫉妒而被活活气死的事例,说明做人要宽宏大量,不要嫉贤妨能;“关羽过万关,刮骨疗伤”诠释着勇气决定成败;“马谡失街亭”中告诉我们骄兵必败的道理,从“空城计”中,让我充分领略到谋略才智力敌千军的威力。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令我受益匪浅!
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理想,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往和追求,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条无驮的小船,随波逐流,一个人应有一个目标明确的理想,这样就会对国家、民族、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这些道理是我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学到的。
这个学期,我精读了这本书,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钢铁般的意志深深地打动了我,尤其是他的理想,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话准确地体现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真正意义。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不能虚度年华、
碌碌无为,应该为他人、为全社会做一些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保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坚强的意志比钢铁还要硬,在战争中,他和红军战士们将波兰晖打得溃不成军,在铁路工作中,他又与严寒、冰雪、疾病、饥饿作着激烈的斗争,最后成功抢修铁路,在后来因为伤痛双目失明,但他又用他钢铁般的意志挺了过来,又坚持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巨著。
我们应崇敬保尔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他的闪光点,勇敢、坚定、忍耐、绝不回头的精神。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保尔钢铁般的意志也是我们或不可缺的,只有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拥抱成功,人有了生命就不该虚度光阴,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就应该胸怀理想,好好学习,奋发向上!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为我打开一个与今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洋车夫祥子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一个时代的悲剧。祥子的梦想不过是有一辆自己的车,三年的打拼让他买到了一辆车,但因为多赚一点儿钱被大兵抢
走了。当又重拾信心,继续攒钱时,孙侦探又诈走了他所有的积蓄。他与虎妞结婚后又买了一辆车,但因虎妞难产而死,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最后当他深爱的小福子也自杀时,他对这个生活失望了,开始堕落下去,成为了精神麻木的行徒肉!
“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那时的社会很黑暗,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生动的语言,刚劲的文笔,让我们知道,社会曾经是那么黑暗,希望曾经是那么渺茫。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许也有不公平的事件,但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品行,不要像祥子一样沉沦、悲观,以至于堕落下去,更让我深感生活在美好时代更应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
《诗歌、小说和戏剧》一课教学反思
10月27日上午,我在中山一中高二(14)班上了一堂公开课,主讲岳麓版必修3《诗歌、小说和戏剧》一课。这节教材我从来没有上过,岳麓版的教材,我们用过必修1和必修2,那也是五年以前的事了,我们一直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实际上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也思考了很久。课讲完以后,却感到有那么多不如意的地方,真是值得我好好反思了。
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给了自己三个方案。第一,设计一个表格,用引导阅读——课堂提问——师生一起完成表格——归纳总结的流程完成课堂教学。理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能够比较好的体现课改精神。第二,按照教材编写的自然顺序,引导阅读,用谈话的方式一边讲解,一边引导思考。理由是:我面对的是高二文科学生,这是一堂新课,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知识如作家作品等,对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和原因,并不很熟悉,需要教师讲解清楚;同时,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训练。第三,每一类文学潮流,都分别选用一两份作品进行分析,然后选用一些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背景和影响。理由是: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学生面对未来各种考试的答题能力。
几经思考,我放弃了第一种和第三种方案,理由是:这两种方案都可以留在高三复习课的时候选用。于是,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结果却不是很理想。
我想原因有:1、对于文化史部分教材的处理需要冷静的思考,尤其是文学史,可能一不小心就上成了文学鉴赏课。对我讲的这堂课,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但是,在教学方案的选用上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肯定是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干扰的。2、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些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是不是适合高中学生?3、对于教材的某些表述,如这些文学潮流的特点、影响等,是否可以大胆一些取舍。4、教学时间的把握是个硬伤,没有来得及进行总结。
课后,华南师大的黄牧航教授、中山一中王锡文校长、一起参加学习的同仁,对于这堂课都进行了点评,肯定了优点,指出了不足,让我受益非浅,感到这次跟班学习不虚此行。艺无止境,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第一次真正感觉到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生也有涯,知却无涯,我将努力!
2010年11月28日中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