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
学 习
目 标 1.了解、掌握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生字词。
2.领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自然之美,体会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加强朗读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感知课文。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按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重 点
难 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所运用的拟人写作手法。
难点:领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自然之美,体会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法
选择 朗读指导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瀑布的诗文 是否采用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 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27 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
1.以旧引新,激发兴趣。同学们谁来给大家读读或背背你搜集的描写瀑布的诗文,有没有李白写的,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 《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2.揭示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
出示古诗的一般学习步骤:
①理解课题,认识作者;②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③联系实际,发挥想象;④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学习《望庐山瀑布》完成下列任务:
1.知作者:看课下注释及练习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李白生卒年月(701-76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象丰富、气魄雄伟。
2.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1)师范读全诗。学生画出节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全班自由读、齐读这首诗。
讨论;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
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描写瀑布的诗文。
结合练习册学法导航及诗歌五步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水》。
指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及练习册走近作者,按名、时、地、著、称的要求了解作者。播放课件进行对照。
范读诗歌,并将请朗读要领
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或点拨。
指导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描写瀑布的诗文,其余学生倾听。
默读练习册学法导航,明确学法要领。
倾听,并标注字音,画出朗读节奏。自由读。
朗读后,邻桌之间展开讨论。聆听,领回学法要领。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你看到了什么? 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
3.释诗意: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②和③。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
4.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悟诗情、小组讨论。
1.诗中哪几句是作者望到的景色?作者运用了哪些写法?
日照香炉生紫烟,—动 遥看瀑布挂前川。—静
飞流直下三千尺,—动
2.哪些是作者想象到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疑是银河落九天。—雄奇壮丽)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激感情: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
(生、挂、飞、落……)
1.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和听到了什么?
2.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 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
4.背诵、注意重音及诗歌节奏,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5.总结学法: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1)知作者。(2)读诗句。(3)释诗意。(4)激感情。(5)背诵默写。
六、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紫烟( ) 前川( )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⑴遥看瀑布挂前川川:⑵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
3.文学常识填空。
《望庐山瀑布》题目又作《_________》一文的作者是_____,字太白,号_______,____朝伟大诗人。
4.背诵并默写《望庐山瀑布》。 巡回指导,着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
巡视并参与个别小组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引导学生找,说。、轻声低吟。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理解本文拟人首发的运用。
引导学生从描写对象,修辞手法,诗歌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考虑
和学生共同回顾学习本诗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上述练习题,重点检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互相说,力求抓住重点,做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
找,做标记,想,说。
找,说,背诗,闭上眼睛想,听,说。
想,默练,叫道名的学生说。反复朗读成诵
回顾总结并记好笔记。
读,找,勾画,圈点表明特征性的词。组员之间相互说。
按照老师的指点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看大屏幕,思考,叫道名的学生回答问题,其余纠正补充。
作业
设置 1.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望庐山瀑布》。
2.完成练习册1---4。 3.搜集有关瀑布的古诗文。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刘占英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幻灯片首页)
一、导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知识复习
1、大家描述得相当不错,接下来我请为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2)故乡襄阳,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3)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孟浩然》)
2、提到孟浩然的诗,我们大家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过故人庄》,下面请同学以《过》为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请两个同学)
(1)大家看屏幕,注意诗歌中圈点的部分的景物描写和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样吗?。
明确:不同,诗歌中的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合连在一起就给我们打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明确: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这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意境。
(明确: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像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3、意境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物、景等。
意境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风物完全融合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1、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3、字词讲解:
注释:(1)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居的地方。(2)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3)鱼梁:水中沙注洲名。《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在襄阳县东,距鹿门很近。渡头:即渡口。喧: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4)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5)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6)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7)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栖:居住。(8)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9)唯有:独有,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4、课文鉴赏:(同学们自己再把诗歌朗读一遍,朗读的同时找出诗歌的意象)
(1)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山寺黄昏的钟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 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3)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分析,得出诗歌的意境。
①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开烟树(明朗冷清)岩扉松径(幽静冷清 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喧哗嘈杂 .意象解读
对比
沉缓的钟声 ——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 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4) 情感解读:
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一、二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三、四二句,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五、六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七、八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
(5)再现诗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6)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3、通过几句我们学过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把握诗歌语言特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结论:本诗歌的语言朴素平淡,但在平淡中蕴藏深厚的感情没一句都没着力凝练,但并不显得单薄。平衡均匀的句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这首诗引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让你感受到形象,领悟到韵味,但不能它的意境、形象韵味归结到某一两个句子写得好,它像一位美人,通体美,而不在某一特别的部位超凡脱俗;是天然美,而不是“浓饰盛装”。
五、知识迁移。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诗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 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 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毀,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词语解释】
①夫子:对男子的敬称。 ②风流:飘逸洒脱的风度。
③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④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⑤卧松云:指退隐山林。 ⑥中圣:即喝醉酒的意思。
⑦醉月:月下醉酒。 ⑧揖清芬:向高风清韵致敬。
⑨安:岂。 ⑩徒此:惟有在此 徒此:惟有在此。
【诗文解释】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诗文赏析】
诗人对孟浩然不图名利,淡泊清高的品格予以了赞颂,表现出诗人与孟浩然深厚的情意,同时抒发了诗人敬仰孟浩然,羡慕他的生活的情绪。全诗自然豪放,工整流畅,意境深远。
李洪波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描写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要进行背诵古诗大赛,有信心吗?谁先背背?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
师:学习了李白这么多诗,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
1、欣赏庐山美景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庐山的美景(板书庐山)。播放《庐山》。解说:庐山在江西省南部,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师:庐山美吗?你能用学过的词语夸夸庐山吗?(生回
答)
3、欣赏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那么老师就饱饱你们的眼福(播放视频)师解说:说道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直流而下,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水流得很急,这就是瀑布。(板书瀑布)
4、揭题
师:大诗人李白看到庐山瀑布这么壮观,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望
师:这里有两个生字,谁来领着大家拼读?(指名读、利用电子白板指导书写)
师:理解“望”(谁知望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
师:谁来讲讲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指导朗读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把每句诗读流利了。(开始)
(一)正确朗读
过渡:孩子们,老师读,你们认真听并在书上划分节奏。
1、划分节奏(学生在电子白板演示)
2、请四位同学开火车读,每人一句,其他同学是评委。过渡:古人读诗是根据声调的变化来读,第1声、第2
声音长,3声、4声短,我们试试开始。
3、自由读
4、指名读
5、齐读
二、合作交流,领悟诗意
师:读了这么多,你有什么不懂的?
生:回答:老师我不懂()
(一)学生用白板勾画出不懂的词语
(二)学习第一句
1、师解答:香炉:指香炉峰(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上香炉峰)
过渡:谁会给生字组词?
2、解答“生”如:生长、生产、产生等,在这里是“产生”
过渡:高高的香炉峰上产生什么了呢?
3、解答:“紫烟”——紫色的烟雾(师顺手画上紫烟)过渡:为什么香炉峰上产生了紫色的烟雾呢?生答:有太阳照着(师顺手画紫烟和太阳)
4、总结:(学生自由说,指名说)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二句
过渡:古人根据物体的形状创造出一个个的汉字,这样
的字被称为象形字,猜猜这是什么字?(出示川字象形文字图片)所以诗中川的意思是河流。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1)师顺手在香炉峰上画瀑布,远远看上去,瀑布像什么呢?(指名回答)好像挂在山前的一条河流
(2)小结:师: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学习第三、四句(放手自学)
1.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理解诗意
过渡:红日、青山、紫烟、白色的瀑布,这样的景象出现在诗人的面前,激发了他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于是他写出了千古名句:出示后两句
过渡:自由读,根据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1)自由读,理解诗意
师:真有“三千尺”吗?为了突出山势高,这种修辞手法叫“夸张”(板书)
师:诗人怀疑这从高处直流而下的瀑布是什么呢?(银河)
过渡:是啊,从高处飞流而下的瀑布,李白怀疑是从天上的银河从九天之外飞落下来的。
总结:过渡: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三、练习朗读和背诵
1、师:小朋友们,瀑布美不美?(板书美)我们在前面加一个字“壮美”。李白也跟你们一样被壮美的庐山瀑布景色吸引了,所以才写诗赞美它,李白满怀激情,这样的一种喜欢称之为”热爱“(板书热爱)他热爱这壮美的庐山瀑布,热爱这祖国的大好河山。
2、朗读(配乐)
过渡:那么,小朋友们就让我们带着感受美美地朗读一次吧
(1)指名朗读
(2)上台朗读表演
2、背诵
师: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吧。
四、拓展延伸(妙笔生花播放音乐)
此时此刻,把你把《望庐山瀑布》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吧!
沂水县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题目:《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诸葛镇第二小学
作者姓名:武玉娟
联系电话:15163962468
日期:2011年3月9日
《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诸葛二小武玉娟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描写了一幅初春美丽的图画,诗中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涵于写景之中。学情简析:
《古诗两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是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学生更是知之甚少。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诗义,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背诵古诗。能力——培养学生感情朗读、想象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古诗;反复吟读;启发想象。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李白、杜甫的资料,积累李白、杜甫的诗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回忆学过的诗。
“同学们,喜欢读诗吗?把你最喜欢的诗读给大家听!”2、读李白的诗,了解李白的有关信息。
“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还真不少!在这些古诗中,李白的诗有哪些呢?”(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对于他的有关信息,你还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李白的信息。)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感受他的风采,体会他诗歌的豪迈!”(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同学们,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先让我们走进庐山,去倾听李白的声音!”(课件展示庐山瀑布风景,配诗朗诵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初步感受庐山的神奇与瀑布的壮美。)
二、自读识字,读通古诗。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朋友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
(1)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2)去掉音节自读识字。
(3)指名认读生字卡片,说说识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认读“炉”与“庐”)(4)试着给生字找朋友。
3、再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
三、总结学法,合作学习。1、总结学法。
“孩子们,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方法,请大家打开思想的大门,好好回忆一下有哪些方法?”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大屏幕展示:(1)反复吟读,感悟诗歌的美。
(2)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诗歌的内容。(3)看图说话。
(4)结合诗句内容,画一画。(诗配画)2、合作学习。
“孩子们,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同学之间自由组合,合作学习古诗吧!”(学生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展示,学习古诗。
本环节是这堂课的精彩之处,也是关键之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汇报展示学习的成果!
展示一:品读领悟
1、指名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赛读古诗,读出节奏感,重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感悟庐山的秀美和瀑布的壮观。展示二:看图说诗意(大屏幕展示书中的插图)1、小组同学展示,看图说话,其他同学补充。2、配乐读古诗。
展示三:读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1、指名说说读诗的想象。
2、师读古诗,学生闭目想象。展示四:诗配画
五、提出质疑,共同提高。
“孩子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很多,领悟到了庐山秀丽的风光,感受到了瀑布从天而降的豪迈气势,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们有没有没弄明白的问题
呀?说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六、美读全诗,感受瀑布从天而降的气势。
七、拓展延伸
1、读一读李白《秋浦歌》感受诗仙李白想象丰富,气魄雄伟的写诗风格。2、预习杜甫的绝句。
第二课时《绝句》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古诗。1、读一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想一想: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说一说: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4、画一画:结合插图,加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二、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1、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提出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解疑,教师随时指导、讲解。
2、展示图画。
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意。3、朗读展示,读出适当的语气。
三、再读古诗,感悟春之美。1、教师范读,学生评价。2、自由读诗,读出情感。3、指名读诗,体会情感。望庐山瀑布教案
4、配乐配画,入情入境地读。5、齐读美读。
四、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李白、杜甫的诗篇,召开“李杜”古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17古诗两首
瀑布从天而降雄伟壮丽
绝句
黄、翠、白、青千秋雪春之美
万里船设计评价: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望庐山瀑布》、《绝句》是两首千古传颂的唐诗佳作,诗美,诗中描绘的景色更美。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启发想象、反复吟诵、美读品味、描绘画面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逐渐积累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善于学习,会学习,培养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为其中心学习打下基础。
2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以读为本,把读与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拓展延伸”中,加强课内外结合,打破课内外界线,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了知识的积累运用!
3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我探究、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展示了自我的魅力,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随机指导,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
西乡县金牛小学司亚利
片段一、揭题、解题。
承上过渡,今天学习李白的一首诗,出示课题。
问:谁来读课题?想想该怎么读?
生1:望庐山瀑布。(读得很快。)
生2:望/庐山瀑布
问:为什么这样读?
相机讲解“望”的意思,知道“庐山”是地名。
问:什么是瀑布?谁见过瀑布?
生1:瀑布就是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
生2:我们这里有个“百丈飞瀑”,我看到那里的瀑布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很大,发出很响的“哗哗”声,站在下面很凉爽。
(“瀑布”一词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但意想不到的是生2碰巧到过王院乡的“百丈飞瀑”,她把她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感受讲得非常贴切,于是教师相机出示了庐山风景区的瀑布,让学生欣赏瀑布,使他们在脑海形成了抽象的瀑布形象,让学生与古诗中描写的对象走近一步。)
片段二、第一次指导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2、指名请两位同学试读。
男生1——初读古诗,读得并不熟练,甚至读得有些支离破碎。
女生2——读得较为流畅,但没有明显停顿和重音。
3、放录音,比较读,仔细听有哪些停顿和重音。
4、小黑板出示古诗,指导学生划分如何停顿。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师一句一句地边范读边划分,第二句划好之后,学生马上就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很顺利地就划分好了三、四两句该停顿的地方,并且根据往常念古诗的经验,学生们马上象模象样的、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片段三、扶放结合,理解诗意。
(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对每句诗中的重、难点进行了适当的指导。)
师: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1:老师,第一句中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了吗?师:哦,老师告诉你们,这里的香炉并不是指烧香的炉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为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现在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能清楚地讲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2:这条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他的提问使一小部分的同学笑了起来。)
师:我看到有同学在笑,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笑?
生3:因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长。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长。这么长的瀑布从山上
流下来,速度怎样?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
生:速度快,从飞流直下可以看出。
师:听,瀑布从山上流下来了。
(课件出示瀑布图并播放瀑布“飞流直下”时发出的巨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学生都摇摇头)
师:大家想哪些东西可以“挂”?
生:图画。
师:这里是指什么挂在山前?(看图)
生:瀑布。
师:是的,那这里的“川”就指河川。
(课件出示庐山瀑布,教师让学生看图一边解释诗句的意思。通过这样图文结合的讲解,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了。)
生:银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长马上举手说:“银河”是天上的一条河,它把牛郎和织女分开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层,它是最高的一层。
(听完回答,老师对她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师:整句话怎么理解?(没有学生举手)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有谁知道这里把-----------比作了-------------。生:把瀑布比作银河。(思考了半分钟后,学生举手了。)
师:那“疑”该解释为什么?
生:好象。
(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学生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并且学会了这首诗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师在学生已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教案
片段四、配乐朗读及背诵。
师: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后,让我们再来欣赏庐山的美丽风光。
讲述完后,教师又在古典的背景音乐中范读了古诗,
师:欣赏了庐山的瀑布,听完了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也在音乐声中,像李白一样站在瀑布前一起来吟诵这首古诗吧!
学生全体起立,在音乐声中“小诗人”们投入地朗诵,他们完全融入到了“诗”境中。
片段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李白是唐朝的诗人,他用短短的28个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出来了,真是功力不凡。现在作家叶圣陶先生也与了一首现代小诗《瀑布》,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也许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的诗境中,他们立即充满激情地诵读起来,“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学生们朗读起来领悟起来都显得轻松多了。
篇一: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沂水县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题目:《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工作单位:诸葛镇第二小学
作者姓名:武玉娟
联系电话:15163962468
日期:2011年3月9日
《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诸葛二小武玉娟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中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杜甫的《绝句》描写了一幅初春美丽的图画,诗中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涵于写景之中。学情简析:
《古诗两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背诵,但是对诗意不能完整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学生更是知之甚少。教学目标:
知识——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诗义,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背诵古诗。能力——培养学生感情朗读、想象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古诗;反复吟读;启发想象。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李白、杜甫的资料,积累李白、杜甫的诗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绘画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庐山瀑布》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回忆学过的诗。
“同学们,喜欢读诗吗?把你最喜欢的诗读给大家听!”2、读李白的诗,了解李白的有关信息。
“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还真不少!在这些古诗中,李白的诗有哪些呢?”(静夜思、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对于他的有关信息,你还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李白的信息。)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感受他的风采,体会他诗歌的豪迈!”(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
“同学们,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先让我们走进庐山,去倾听李白的声音!”(课件展示庐山瀑布风景,配诗朗诵望庐山瀑布,让学生初步感受庐山的神奇与瀑布的壮美。)
二、自读识字,读通古诗。
1、自由读诗,借助拼音朋友读准字音。2、认读生字。
(1)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2)去掉音节自读识字。
(3)指名认读生字卡片,说说识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认读“炉”与“庐”)(4)试着
给生字找朋友。
3、再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
三、总结学法,合作学习。1、总结学法。
“孩子们,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方法,请大家打开思想的大门,好好回忆一下有哪些方法?”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教师顺势大屏幕展示:(1)反复吟读,感悟诗歌的美。
(2)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诗歌的内容。(3)看图说话。
(4)结合诗句内容,画一画。(诗配画)2、合作学习。
“孩子们,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同学之间自由组合,合作学习古诗吧!”(学生自由组合,分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展示,学习古诗。
本环节是这堂课的精彩之处,也是关键之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汇报展示学习的成果!
展示一:品读领悟
1、指名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赛读古诗,读出节奏感,重音和停顿。
3、全班齐读,感悟庐山的秀美和瀑布的壮观。展示二:看图说诗意(大屏幕展示书中的插图)1、小组同学展示,看图说话,其他同学补充。2、配乐读古诗。
展示三:读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1、指名说说读诗的想象。
2、师读古诗,学生闭目想象。展示四:诗配画
五、提出质疑,共同提高。
“孩子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很多,领悟到了庐山秀丽的风光,感受到了瀑布从天而降的豪迈气势,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们有没有没弄明白的问题呀?说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六、美读全诗,感受瀑布从天而降的气势。
升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拓展延伸
1、读一读李白《秋浦歌》感受诗仙李白想象丰富,气魄雄伟的写诗风格。2、预习杜甫的绝句。
第二课时《绝句》
一、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古诗。1、读一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想一想:边读诗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3、说一说: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4、画一画:结合插图,加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二、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指导。1、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提出不懂的地方,相互讨论、解疑,教师随时指导、讲解。
2、展示图画。
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意。3、朗读展示,读出适当的语气。
三、再读古诗,感悟春之美。1、教师范读,学生评价。2、自由读诗,读出情感。3、指名读诗,体会情感。
4、配乐配画,入情入境地读。5、齐读美读。
四、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李白、杜甫的诗篇,召开“李杜”古诗朗诵会。
17古诗两首
瀑布从天而降雄伟壮丽望庐山瀑布教案
绝句
黄、翠、白、青千秋雪春之美
万里船设计评价: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望庐山瀑布》、《绝句》是两首千古传颂的唐诗佳作,诗美,诗中描绘的景色更美。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启发想象、反复吟诵、美读品味、描绘画面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拥有学习的自主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逐渐积累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善于学习,会学习,培养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为其中心学习打下基础。
2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朗读。以读为本,把读与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使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拓展延伸”中,加强课内外结合,打破课内外界线,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了知识的积累运用!3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自我探究、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展示了自我的魅力,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随机指导,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帮助他们解决了难题。
篇二:教案--《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教案
《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本首诗体现了“本组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落实本组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鼓励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相关书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读书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1、会认“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炉、烟、流、银”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背诵课内外学过的李白的诗。
2、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大家坚持课外阅读唐诗,一个个都会成为小诗人的。
3、出示课件(课文插图),讲故事导入:一天,李白来到庐山游览,当他看到太阳照在郁郁葱葱的香炉峰上,峰顶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瀑布好像大河般高高地垂挂在山前,长长的流水像飞一样奔泻而下,真让人以为是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一首诗来——
(播放课文录音《望庐山瀑布》)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写景的诗。(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二、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一)解读课题
1、大家齐读课题。
2、谁能加个词,把题目说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3、读课题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瀑布干什么?(生朗读时,强调“望”字)
4、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生朗读时,强调“瀑布”二字)
(二)小组合作,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①小组长抽读同学自制的生字卡片,检查组员生字识记情况。②小组长组织同学给生字组词,并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③小组齐读课文。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指导,同学评价。
①读准字音。②认清字形。
a.用猜字谜、熟字相加等方法识字。
b.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
c.用自己喜欢的生字扩词并说一句话。
3、指名朗读古诗,相机纠正读音,标注节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品读一、二两行诗。
1、指名读第一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a.课件出示:(没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让学生边读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
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b.课件出示:(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c.教师描述“紫烟”与“日照”的关系。
d.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指导朗读第一行诗。
(通过评议,重点指导“生紫烟”的读法,要求读时语气舒缓,声音又轻又柔,能让人陶醉在紫烟里。)
e.师配乐读,生闭眼边听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再用词句描绘自己所看到的景象。f.大家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边入情入境地诵读第一行诗。
2、指名读第二行诗“遥看瀑布挂前川”
a.你们平常看到什么东西用上“挂”字?诗中“挂”字是什么意思?b.观察画面,瀑布吊在山前像什么?
c.师描述:在紫烟缠绕的香炉峰上,一条白色的瀑布像河流一样垂挂在山前,多么有气势!d.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句诗,读时强调“挂”字。
(二)品读三、四两行诗
1、指名读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提问: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水流得很快?
(要求学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落”三个字。)
3、(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象)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4、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5、指导朗读诗句。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评读,配乐诵读等读好第三行诗,读时要求语调稍扬,重点指导朗读“飞流直下”,要求读时语速快速而响亮,给人以水流很快之感。)
6、“三千尺”有多高?假如我们的教学楼一层有4米高,3千尺相当于250层教学楼的高度。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7、再读第三行诗,看看“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缓,语调稍扬,表现水流很长。)
8、我们以前学过“银河“这个词,谁能说说”银河“是什么?望庐山瀑布教案
9、课件出示图片,描述“银河”:农历七月,在晴天的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
白色的大河,叫“银河”,瀑布看上去跟银河很相似。
10、这银河从天上掉下来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疑”字。大家想一想,李白在哪一首诗中也展开想象,用到“疑”字?(相机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11、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请同学们一起想象瀑布像银河从天而降的景象,一起读读第四行诗。
(朗读第四行诗时,要求语调平稳有力,带着神往的表情,“落九天”要读出给人以瀑布很高很长之感。)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程佳俊
1、学会3个生字,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2、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和想象的能力。
3、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案
课程名称:《望庐山瀑布》(选自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授课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1学时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景象。
3.体会该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
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古诗中的生字,并能正确拼读写。
2.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把握古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简要叙述李白的生平事迹,提问学生所知道的李白的诗作,以此引入新课。
师:众所周知,李白是古代唐朝的大诗人,创作了许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象丰富、气势雄伟的诗作,其中有许多诗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有哪些诗呢?
提示:《静夜诗》、《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
师:嗯,对,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外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2.简要说明此诗的背景,并用ppt展示庐山瀑布的风景图。
师:同学们,庐山是我国名山之一,在现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大家看ppt上的
瀑布图,这就是李白这首诗中所提到的庐山瀑布,这瀑布十分壮观吧?
生:是
师:好,那我们来看看李白是如何描绘这幅壮观美景吧!
二、紧扣题眼,品析诗句
1.范读全诗,全班跟读。
师:望庐山瀑布,李白„„
2.学习生字,“庐、瀑、炉”,辨别生字读音。分析生字之后,提问学生,加以巩固。
板书:户hù暴bào发
庐lú山瀑pù布
炉lú
师:户字大家都已经学过,今天要学其中两个生字都是在户字的基础上,加了偏旁部首。
庐山的庐字加了广字头念lú,香炉的炉加了火字旁也念lú,这两个字大家要加以区别。另外一个生字是暴发的bào,加了三点水念pù,注意,瀑字右下部的水字的笔划。
师:那么,认识了几个生字以后,有哪个同学可以自告奋勇将这几个生字念两遍
呢?„„
3.读古诗题目,解释题目含义。
师:接下来我们就开始正式学习这首诗的内容,大家看题目是《望庐山瀑布》,顾名思
义,描写的是庐山瀑布的风景。首先,“望”字是远看的意思,即说明了诗人只能
远看,才能完全将瀑布收入眼帘。
4.利用2分钟时间同桌讨论:“日”、“香炉”、“紫烟”、“挂前川”、“疑”、“九天”等词含义。师:大家看ppt,老师列下了以下几个词,同学们利用2分钟时间讨论这几个词的含义。„„2分钟过后„„
师:时间到了,有哪个同学愿意回答?
„„
提示:日:太阳香炉:指香炉峰,是因形似香炉而得名
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挂前川: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疑:怀疑九天:指极高的天空
5.4分钟小组讨论(前后桌4人为一组):提问学生,根据以上词语含义,试着分句解释四句诗的意思。
师:刚刚同学们已经很好的解释了“日”、“香炉”等几个词的含义,那同学们根据以上
词语的含义,进行4分钟的小组讨论,前后桌4人为一组,试着分句解释全诗的意
思。
„„4分钟过后„„
师:好了,讨论结束了吧?第一句诗的翻译,有哪个同学愿意分享下讨论结果呢?(逐句提问)
提示:第一句: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
第二句: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于山川之间。
第三句: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
第四句: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三、感情升华,总结思想。
提问学生,发表读诗后对诗人写该诗的目的(即思想感情)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该诗所含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这首诗描写了红日、青峰、紫烟、白色瀑布等景物,整个画面可谓是壮观,
那作者有什么目的或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有哪位同学愿意回答下?
提示: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白色瀑
布等景物,形象地描写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无限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生字,掌握字形与读音。
2.朗读古诗并能背诵故事。
3.根据古诗描写意境画一幅《观瀑图》。
附录: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
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课文:《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要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字词含义:
日:太阳香炉:指香炉峰,是因形似香炉而得名
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挂前川: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疑:怀疑九天:指极高的天空
4.全诗解释:
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烟缭绕,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悬挂
于山川之间。那激越的水柱从峭壁上一泻千尺,恍惚间好像银河从云端坠落。
我要讲授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望庐山瀑布》。这一单元都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这节课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50岁时隐居庐山望见庐山瀑布时有感而发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由近到远的顺序,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仅用了28个字就将一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展现世人眼前。
针对诗文的以上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目标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庐、瀑、炉”3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会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教授过程来学习文本的。让学生在“读、想、悟”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意蕴,品味古诗的物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打算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设计了多种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为学习其他的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既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由于还没实践过本课,所以先忽略评课标准中的表达这一方面。
在思路方面,教学过程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顺序来把握整个课堂。首先,用“诗仙”李白引入,并积极联想李白的诗作,以此带入学习新课。再利用瀑布图吸引学生兴趣;在跟读诗文之后,开始学习生字词,强调生字的音形;然后,解读古诗题目,通过对诗中“日”、“香炉”、“紫烟”等词的讨论学习,再进一步明诗意,在此基础上,最后是对全诗思想感情的认识与把握。在总体上,思路相对比较清晰。
本文问题是,可以进一步抓住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征,多利用图片、影像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通过多读多背,加强对诗文的学习和理解。在教学设计中,相对与读与背这方面,强调的少了,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比例。另外,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讨论虽然是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但是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第一,在导入新课时,在PPT中可多展示几幅世界各地的瀑布图和瀑布的视频,让学生更有兴趣知道,李白笔下的瀑布是如何雄伟壮观;第二,在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环节中,穿插读与背的环节,通过录音朗读和歌曲诵读,加强学生的背诵,巩固对诗文的理解;第三,在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老师可在此过程,加以适当提示,引导学生的正确理解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