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人作文
导航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1500字

2020-12

篇一:《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一)

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在芭蕾舞的世界中极度唯美,充满浪漫,抒发情怀,在战争的硝烟下,中俄两国军民英勇无畏,携手并肩的誓死抗击负隅顽抗的日本军人的残酷战争的电影。电影中很巧妙的用芭蕾舞作为情感的纽带,来维系中俄两位年轻人的情感,用浪漫的舞姿去营造爱情的唯美。但最终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的惨状,让观众从内心深处深深的感受到了何为敬畏,何为伟大的真正意义。

在中国东北边陲的一座小镇中,几千日本军人肆意横行,他们想残暴的利用毒气弹来摧毁这片白雪皑皑的黑土地。但在这座隶属于中俄边境的小镇中,在这样被战争的硝烟,被日本人占领的小镇中,每个有骨气的中国人都在利用着自己的方式与他们抗争,无论是心中充满责任感的中年大叔,还是不经世事的年轻女孩,又或是年幼的孩子,在他们每个人心中都对日本人充满了憎恨,都把民族大义,保家卫国放在了首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再一次为大家讲述了爱情是没有国界的这一事实,当一位普通人家的中国女孩鹅儿(曹舒慈饰演)与一位执行秘密任务的苏联侦察兵安德烈(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演)相遇时,从最初的鹅儿的好心帮助,到经过慢慢的疗伤过程,再到最后他们相互之间产生的暧昧情愫,都成就了这对跨国恋情。在面对日军地毯式的疯狂搜查,到想方设法为安德烈拿回可口的食物,再到对他的伤势细微的照顾以及积极的找寻药品,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这位朴实的东北女孩,她内心中的善良,她的真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也深深地打动了安德烈对鹅儿深深的爱。

在镜头的表现下,东北的这座小镇是那样的富有魅力,冬天白雪皑皑,玉树银花,春天寸草春晖,玉树琼枝,到处都散发着如同油画般的美景,在自然界的美丽的氛围中,再加之鹅儿与安德烈浪漫唯美的爱情色彩的渲染,让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充满了和白色相互对冲的暖色调的明媚的色彩。

其实,电影中绝不仅仅光是有美人、美景演绎的舞蹈与爱情。这部电影最深刻的主题还是战争的残酷,被称作为抗日战争发生在黑土地山的'最后一站'的这场生死战役,在影片的结尾处演绎的是那样的真实。在抗战已经全面胜利,在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后居然还有几百的日本军队不愿意面对他们已经全面战败的现实,拒不投降,让东北抗联部队以及苏联红军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剿灭了这股日军。触目惊心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同样是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献礼片,你完全可以感受得到这部电影与其他主旋律电影的不同,以及作为导演在电影中想表达以及融入的全部心意。这部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中俄两国的合拍片,正如电影中讲述的那样,它就是讲述在抗日战争的后期,中俄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变的战争电影,并且由有着'俄罗斯斯皮尔伯格'之称的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来出任监制。

在影片最终,大家应该可以预测到,鹅儿与安德烈的命运,也可能猜得到鹅儿会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宽阔的舞台之上,翩翩起舞《天鹅湖》的样子。不管是电影中国东北的鹅儿一家,还是从苏联远赴中国小镇的安德烈母子,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很有代表性的,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的伟大代表。用一代人,一段历史,一支舞蹈,一场战役,一段情感,来铭记历史的过往,来传递着战场的残酷,也来展现了爱情与舞蹈的动人,这足以让人铭记于心。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二)

《战火中的花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位战时儿童保育会派出的《大公报》战地女记者、国民党将门之后的千金小姐沈君怡和第五战区上尉连长、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方鉴明,在1937年沦陷的徐州城邂逅,方鉴明从侵华日军的枪口下救出了沈君怡,两个人一起开始了拯救孤儿并掩护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险行动。剧中的沈君怡放弃了优越的生活环境,与战争孤儿打成一片。在她身上处处散发着母性光环。她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的母亲,除了管吃住,更要全力保护这些战地孤儿们的安全,孩子们也都亲切地唤她'沈妈妈'.由于该剧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剧中很多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因为真实,所以可信。剧中,孩子们命运多舛、经历枪林弹雨、跨越千山万水却依然乐观,努力求生,使这部电视剧在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独树一帜。

剧中除了对落难孤儿的主线描写和宏大的战争场景以外,对男女主角沈君怡与方鉴明之间的感情线的描写也是该剧的亮点。方鉴明原是在徐州守城的国民党青年军官,为了护送沈君怡和孩子们冲出日军的封锁,擅自做主带领20多个兄弟出城。不想很多兄弟都牺牲在路上,他也因为违反军纪不能重回军队。身为地下党员的他听从上级的指示留在保育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保护孩子们。两位年轻人在日常相处中、在上千公里的艰难路途中、在穿越敌军的火线中互相帮助,共同保护孩子,并且相知相爱。两人既是亲密爱人,又是革命伴侣,也是这群孩子的爸妈,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动,而他们在战争中建立起来的感情更是坚不可摧。最终方鉴明为国捐躯,两人永远分离,敢爱敢恨的沈君怡因为方鉴明的去世终身不嫁,其对爱情的专一和忠贞让人敬佩不已。

除了刚正不阿的方鉴明,小姐脾气的沈君怡外,《战火中的花蕾》还塑造了一个个真实、鲜活,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无赖狡诈的高自尊,纯洁透明的文香,一根筋的董家祥,调皮聪明的路遥、马力……通过他们透视了那一段独特的历史。

一段时间以来,抗日题材影视剧数量泛滥,内容娱乐化等问题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制作出反映历史精神的抗战剧成为许多制片方考虑的问题。《战火中的花蕾》展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面临的残酷命运,对抗日题材影视剧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篇二:《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共10篇)》

篇一: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感觉很迷糊,应该根本就不知道台上的人在跳什么,但是在看了半个多小时以后,我抛弃了自己对情节的固执追求而专心领略舞蹈的内涵。芭蕾是一种高尚而优雅的艺术,即使是以外放的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里面的情感也是很含蓄的,用脚尖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是那么轻松愉快,女演员脚上那粉红色的芭蕾舞鞋是那么优美高雅,让人觉得芭蕾舞真是一项崇高的艺术。可是说来惭愧,芭蕾舞表演好看是好看,可我只懂得看每一段舞蹈演员的优雅动作,却看不懂剧情,无法感受到芭蕾舞的内涵。相信很多芭蕾舞者最开始也像我一样,被芭蕾舞的优雅所吸引,然后逐渐接触,慢慢了解,最终登上梦想的舞台。。舞者用脚尖在滑动、跳跃、旋转,用柔软的双手在舞动,他或她要表现什么呢?悲伤?痛苦?喜悦?绝望?还是爱情?老实说,我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舞蹈的涵义,但是在音乐和舞蹈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著名的《天鹅之死》。这是一场独舞,舞台上一片昏暗,只有一束灯光从上面打到舞者的身上,她匍匐在地,只看见双手像翅膀或波浪那样在缓缓舞动,让我联想到了杨丽萍的孔雀舞。即使没有人告诉我这场舞蹈的曲目,但是看着身穿雪白舞衣的舞者在台上一边舞动双手一边在空中跳跃,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跳着、旋转着,我不由地想到了那优雅的天鹅在空中飞翔,它在寻找着什么,它在呼唤着什么,可是总也找不到她希望的东西,因此它绝望的落在了地上,苦苦挣扎,似乎还在呼喊,可是没有人来,只有它孤零零的一个,最后,它终于耗尽了力气,翅膀不再舞动,永远低下了高傲的头,静静地伏在舞台上。我似乎陷入了一种冥想,眼前的舞者化身为天鹅在我的想象中飞翔,然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将我惊醒,我又重新将目光投向舞台。整场演出中我有好几次感受到了这样的触动,看来,艺术真的是没有国界的,即使我对芭蕾舞一窍不通,但是一种共同的美的东西总

能搭起沟通的桥梁!应该提到的是现在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vcd等多方面欣赏到芭蕾舞,但是要真正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芭蕾舞艺术的魅力所在,还是应当走进剧场。这是因为芭蕾舞通过演员的肢体和造型表达感情的,无论独舞,还是双人舞,都要求舞姿的完整性,动作的延续性,但电影或电视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它需要运用镜头语言,在景别上加以变化,有时全景,有时中景,有时特写。在镜头转换处理不当时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本来应该以全身的舞姿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情感时,屏幕上只能看到一张激动的脸;本来是一幅雕塑般的身体造型,却把双手卡在了画面之外;本来是一段精彩的舞蹈,屏幕上只能见到两条穿着足尖鞋腿在动。芭蕾舞是剧场艺术,离不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到现场观看演出的同学肯定有深刻的体会。

篇二: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天鹅湖》观后感

音表074袁思熠0766811111

《天鹅湖》的创作背景:

1871年夏天,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去乌克兰卡明加渡假,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妹妹。做为舅舅,他根据德国作家莫采伊斯的妖精故事《天鹅池》,为可爱的外甥们谱写了一部家庭用的独幕芭蕾曲。1875年8月,莫斯科帝国剧院总裁格里采尔与剧作家皮盖切夫合作编写了大型舞剧《天鹅湖》的台本,并以八百卢布的报酬委托柴可夫斯基为之作曲。早就希望能在舞剧领域里进行尝试的柴可夫斯基,就以四年前所写的这部短篇芭蕾音乐为基础,又融合进1869年所创作的歌剧《女水神》的音乐,于次年4月完成了全部谱曲工作,全剧共分四幕二十九曲。不久,《天鹅湖》由德国人列津格尔编导,在莫斯科正式公演,略波夫担任乐队指挥。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柴可夫斯基的创新感到无所适从,在演出中不按原谱,任意加进普尼等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特别是因为编导的平庸,竟然给扮演天鹅的女演员双臂绑上细木棍,让他们

仿效飞禽翅膀,终于导致首演的全面失败,只演了几场就中止了。性格内向的柴可夫斯基,把演出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音乐,一直打算重新修改《天鹅湖》音乐,但未及动手就与世知辞了。

1894年,彼德堡马林斯基剧院首席编导马留斯·彼季帕在其助手列弗·伊万诺夫的协同下,为柴可夫斯基逝世一周年举行纪念公演时,首先把《天鹅湖》二幕重新搬上了舞台。然后又由彼季帕编导一、三幕,伊万诺夫编导二、四幕,于1895年1月27日在彼德堡上演全剧。他们在指挥德里果的协助下,对舞剧谱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和次序上的调整。在编舞上进行了种种革新,为突出奥杰塔与奥吉丽雅善与恶的鲜明对比,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节奏。当时担任女主角的演员皮埃丽娜·莱格那妮,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完备的技巧创造性的体现了编导的意图,据说在第三幕里天鹅独舞中,一口气做了三十二个fouette(单腿旋转),首次完成了这一芭蕾舞演员的绝技。《天鹅湖》的重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芭蕾艺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天鹅湖》已成为各国芭蕾舞团演出最多的古典芭蕾舞剧,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中国现有的五个专业芭蕾舞团都将《天鹅湖》作为经常演出的保留剧目,成为中国人民最熟知的、也是最喜爱的芭蕾舞剧。芭蕾舞爱好者大多数都是从《天鹅湖》开始感受芭蕾的魅力的,将于12月12日至明年1月20日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中,就将有四个版本的《天鹅湖》演出,分别是来自中央芭蕾舞团、俄罗斯全明星节庆芭蕾舞团、白俄罗斯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以及古巴国家芭蕾舞团。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天鹅湖》的剧情,这可能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了。舞者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都表现了些什么呢?大家以后去看芭蕾舞先看看剧情介绍,肯定对理解舞蹈有很大的帮助。天鹅湖的故事是这个样子的:

王子齐格弗里德成年之日,宫中为他举行选妃舞会。王子为这没有爱情的选妃仪式而闷闷不乐,好友贝诺劝慰王子,时近黄昏,一群天鹅掠过上空,王子持弓尾随而去。群鹅游过湖面,其中戴皇冠的就是奥杰塔公主。王子举弓欲射,奥杰塔哀诉委屈,王子决心要以纯真的爱情战胜魔王,让她重返原形,又约请她明日来参加选妃舞会。黑夜将近,群鹅受魔王之招离去,王子把奥杰塔留下的一根羽毛紧帖在胸,发誓要拯救公主摆脱苦难。

宫内,心系奥杰塔的王子对那些目送秋波的妖艳公主毫不动心,魔王为破坏王子与奥杰塔的誓约,带着变成奥杰塔模样的女儿-----奥杰丽雅闯进了宫廷。前来参加舞会的各国客人在奥杰丽雅的挑逗下,王子误以为她就是奥杰塔,跳起了著名的黑天鹅双人舞。坠入陷阱的王子对天起誓,魔王一阵狞笑,刹时天昏地暗,王子忽然看到窗外绝望的白天鹅,方知受骗,不顾一切的冲出宫廷。奥杰塔痛苦的向同伴诉说王子负心的不幸,决意一死了之,王子赶来表白请求宽恕。魔王露现猫头鹰的原形,与王子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纯真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邪恶。乌云消散,大地生辉,奥杰塔和天鹅们恢复了人形,奥杰塔公主和王子齐格弗里德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现在,我不得不提一下该舞剧的核心-沁人肺腑的音乐旋律。

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进行了许多革新,他克服了过去舞剧音乐的公式化弊病,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他在《天鹅湖》的音乐中成功地运用了交响乐原则、奏鸣曲式中主题的对比和展开原则、赋格段及回旋曲式的自由运用原则;柴可夫斯基把舞剧中的古典舞(包括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男女独舞等)和代表性民间舞(包括各民族,各地区的特性舞)的音乐和表现力大大丰富提高了,使之焕然一新。他以真挚动人心弦的旋律,如泣如诉的歌唱性乐句为主导,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戏剧冲突,整个舞剧音乐优美完整、富于诗意。柴可夫斯基强调音乐优美完整、富于诗意,强调音乐对于舞剧的积极作用。运用主导动机发展、高密度和声织体等交响乐的创作手法,使音乐与剧中人物感情、特定场面紧密吻合,达到了高

度的统一。在第二幕的《白天鹅双人舞》中,那如泣如诉、哀怨委婉的旋律,形象逼真地表达出了奥杰塔公主对自己被困于魔掌之中的无助与无奈,对纯真爱情和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自《天鹅湖》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一流作曲家进入芭蕾舞的创作领域,精品之作层出不穷。最后,感谢我们伟大的舞蹈家们,他们才是舞剧的真正灵魂。

舞剧艺术的最高任务是塑造光彩夺目的舞蹈形象,成功的舞蹈形象会给观赏者带来无尽的美感享受。这次参加演出的堪称是俄罗斯芭蕾舞的“全明星阵容”:有国家功勋演员(俄罗斯艺术家最高荣誉)、有多位世界比赛的冠军。《天鹅湖》第二幕中所展示出的、中了魔法的白天鹅的少女形象魅力四射,生动感人,使人们难以忘怀;高傲的(伸臂抬腿的舞姿)伴随着向上飞跃、双臂如翅挥动着旋转、足尖碎步,当偶遇王子时翻动手掌挡住脸部,回避陌生人的目光显出羞怯腼腆的姿态,塑造出天鹅奥杰塔的生动形象。

相信大家现在已经对芭蕾舞《天鹅湖》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有机会再看一次的话也必定要看得更明白。应该提到的是现在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vcd等多方面欣赏到芭蕾舞,但是要真正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芭蕾舞艺术的魅力所在,还是应当走进剧场。这是因为芭蕾舞通过演员的肢体和造型表达感情的,无论独舞,还是双人舞,都要求舞姿的完整性,动作的延续性,但电影或电视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它需要运用镜头语言,在景别上加以变化,有时全景,有时中景,有时特写。在镜头转换处理不当时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本来应该以全身的舞姿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情感时,屏幕上只能看到一张激动的脸;本来是一幅雕塑般的身体造型,却把双手卡在了画面之外;本来是一段精彩的舞蹈,屏幕上只能见到两条穿着足尖鞋腿在动。芭蕾舞是剧场艺术,离不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到现场观看演出的同学肯定有深刻的体会。

篇三:芭蕾吉赛尔舞蹈观后感

芭蕾吉赛尔舞蹈观后感

第二幕夜色朦胧,白影掠过舞台,鬼王米尔达与众女鬼毫无生气地舞蹈,引出吉赛尔的幽灵。当守林人悲伤不已地来到吉赛尔墓前悼念时。众女鬼排成一列斜线,堵住守林人的去路,无情地将他推入湖中,当吉赛尔看到被幽灵们团团围住的阿尔伯特,忙指点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见魔法失灵,恼怒地命吉赛尔与他无休止地舞蹈,阿尔伯特最终心力交瘁晕倒在地。黎明,女鬼和吉赛尔被召回坟墓,幸免一死的阿尔伯特永远失去了纯洁可爱的少女———吉赛尔。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即使以生死作为代价。《吉赛尔》是一部具有传奇性的,又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即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于爱情的少女———吉赛尔。她有其性格刚烈的一面,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为封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注定了她的悲剧结

局。编导在编舞中,以优美流畅的动作语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全剧共两幕,第一幕较多用哑剧手法交代情节,以情绪舞烘托气氛;第二幕则意境飘渺。展现神秘而空灵的阴间。第一幕重叙事,富有动势;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静。二幕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另外,《吉赛尔》编导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即把群舞改造为统一的抒情整体。后来,这一创造被史学家称之为“舞剧舞蹈交响化的原则”。

《吉赛尔》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舞剧的成熟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

篇四: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在鉴赏课上,我们有幸观看了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一部分,后来回寝室在网上查阅了些资料,发现很多专业人士对这台大型芭蕾舞剧褒贬不一,争论的最大点是它的“压抑”。有人曰很喜欢这种大悲,体现了编者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终极关怀精神,他借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感受悲剧让你感到崇高,产生怜悯,产生恐惧,净化你的心灵”认为

这种压抑与大悲净化了他的心灵,也有观者认为这从头到尾的压抑使人心情不悦,而且整部舞剧的结构都遭到破坏,因为艺术形式追求的是铺垫与比较,然后这部舞剧没有任何轻松欢庆的场面,让人觉得冗长难耐。

我作为一名芭蕾舞学的门外汉,对于《大》是无法太深刻地感观和评价的,只能在它的外部形式中挖掘出一点我自己的感受。

经过三年多的演出与修改,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度高挂京城舞台。在“大红灯笼”高挂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芭蕾舞剧特有的叙述方式使原著《妻妾成群》的叙述焦点得到迁移并使其主题得到升华,我们看到“不懂”舞蹈的张艺谋有效地开掘了舞剧艺术的视觉感知意味,我们还看到创作者们“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艺术理想随着“大红灯笼”的高挂而高扬„„

1.芭蕾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

芭蕾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即使不特别熟悉这一艺术样式的观众,也知道它是“足尖上的舞蹈”,知道它那挺拔、修长的“arabesque”,知道它那“天鹅般”静穆与典雅的舞风。事实上,“形式感”很强的芭蕾,积淀的是包括基督精神、哥特式审美和绅士风度等在内的西方文化精神。根据文化传播学的原理,某一文化形态在播迁异域后,反倒比其原生地的母体更固守形态的原发性和纯粹性。尽管芭蕾的形式在中国大众的接受境遇中已与原有的文化精神相剥离,但要在这种抽象的几何形态中注人中国文化精神也并非易事。更何况“大红灯笼”所面对的是《妻妾成群》这样的文化旧俗和社会陋习。张艺谋高挂芭蕾“大红灯笼”的初衷,可能是灯笼的象征、京剧的意味以及传统中国的文化色彩,但他不能不首先对原著的叙述焦点及焦点人物作颠覆性的处理,否则他将被芭蕾的“形式感”所颠覆。非常看重“形式”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作用的张艺谋,不可能置芭蕾艺术的“形式感”不顾而为所欲为。

2.按照舞剧叙述的特性升华原著的主题

据称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但张艺谋的电影则是改编自苏童不同名的小说《妻妾成群》。我并不认为张艺谋电影的选

材是迎合西方世界期待的中国“民族性”,从小说《妻妾成群》更名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来看,毋宁说是张艺谋更看重选材中“镜头语言”的艺术张力及其文化内涵。将《妻妾成群》的直描隐匿在“大红灯笼”的暗喻之后,是电影叙述中“镜头语言”的特性所决定的;电影无需改变原著的叙述焦点和焦点人物,因为在“大红灯笼”高挂的镜头下,仍然是老爷的眠花宿柳和妻妾的争风吃醋。但显然,芭蕾“形式感”所决定的“舞剧叙述”拒绝老爷成为“男首席”。这一方面是由于芭蕾“男首席”体态语言的美学规范拒绝“老爷”的委琐和阴毒,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老爷“成群的妻妾”使“女首席”难以抉择。于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将“男首席”聚集于那位与三太太“偷情”的戏班武生,三太太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女首席”;又于是,男、女首席的“偷情”事件沿着自身的叙述逻辑展开,它不是“妻妾成群”中的“世态百象”,而是其原有的“纯情”之恋的“一以贯之”。于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叙述的主线,体现为三太太的与其恋人——戏班武生的四段双人舞:序幕中三太太被迫出嫁时忆及旧时恋人的“纯情”双人舞;三幕中戏班武生唱堂会时相逢三太太的“倾情”双人舞;三幕中三太太不顾家法、以身相许旧时恋人的“偷情”双人舞;尾声中戏班武生与三太太被老爷杖刑夺去年轻生命的“殉情”双人舞。在我看来,舞剧的叙述特性首先体现为按男、女首席舞者的命运来设定情节,尽管“大红灯笼”还不可能完全摆脱原著情节的构成框架,但原著的情节框架已拉开成背景,原著的主题也由于焦点人物的转换而得以升华。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叙述特性的观照下,二太太从告密以邀宠到点灯而遭难的线索难免给人以枝蔓横生之感。

3.追求“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蹈形式表现

以三太太和戏班武生为焦点人物的舞剧叙述,是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区别于同名电影的一个根本差异。但作为“芭蕾”的舞剧叙述,张艺谋“镜头语言”观照中的“体态语言”,还有个如何“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问题。本来,芭蕾艺术的“体态语言”在刻画中华民族的人物性格时就有个变通和调适的问题,而急于让观众、尤其是让西方观众通过一出“芭蕾”进入“中国文化”的张艺谋似乎只是着眼于京剧、麻将、照壁、灯笼等事物的“镜头语言”处置。因此,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修改,我以为“讲清故事”“刻画人物内心世界”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大红灯笼”首先必须在舞剧本体的表现手段——“体态语言”上成为一出真正的“芭蕾”;而这一根本问题的解决,又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依据舞剧、特别是芭蕾舞剧的叙述特性来结构戏剧性格并展开戏剧冲突。经过修改的“大红灯笼”在强化芭蕾本体的“体态语言”上有长足的进展:一是围绕着男、

女首席舞者的命运揭示,通过四段双人舞建构了舞剧的结构骨架;二是将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呈现,渗透在芭蕾艺术的舞步与舞径之中;三是尽可能地把日常生活动态的舞台再现,纳入芭蕾艺术“体态语言”的审美范式之中。尽管舞剧中还存在“为芭蕾而芭蕾”的舞段展示、存在以“镜头语言”替代“体态语言”的状况,但“大红灯笼”在“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蹈形式表现上有了较大的跨越。

4.关于服装

服装不该请法国人设计。中国的该穿什么衣服中国人自己知道,穿旗袍跳舞一支支大腿露在外面很难看,而且只好设计很多一支腿侧踢腿的动作。记得同样是芭蕾舞剧《雷雨》中繁漪那一套上穿中式衣服下穿裙子的服装漂亮极了,后来郭培慧她们在中芭跳《家》中也是这种服装搭配,穿旗袍无法跳芭蕾,跳出来也不好看。法国人设计成旗袍是由于他根本不知道中国不是光有旗袍,除了旗袍还有别的好看衣服。

篇五:《战火中的芭蕾》:历史与个体的融合

《战火中的芭蕾》:历史与个体的融合文/满囤儿当一个电影人选择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时,他往往要面对一个选择----是偏重于对历史的描写,还是偏重于对人物的刻画。在电影人的不断摸索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历史中的小人物”的创作方法诞生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拯救大兵瑞恩》。片中的小队成员都算不上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甚至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很少被人提及,但是通过这些鲜明角色的塑造,为体验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内地即将上映的中俄合拍片《战火中的芭蕾》,也是采用了这种手法,通过对战争中小人物的塑造,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体悟抗战中的凄美与悲壮。

篇六:舞动人生观后感

舞动人生观后感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当我们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时,心中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在看了《舞动人生》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触。主人公在面对别人的嘲笑、家人的反对、经济的拮据等重重困难时,仍然坚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即使这个梦想看起来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影片主要围绕梦想展开情节。首先是11岁的比利为了自己的芭蕾舞梦想努力去奋斗,每当他遇到什么困难时总是纵情狂舞,他在展现自己的跳舞天赋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表达自己内心对跳舞的强烈欲望;而威金森老师在看到比利的天赋时毅然无偿教导比利,并欲送他去皇家学院去学习,影片中提到这是威金森老师对自己梦想的延续,因为她不能再舞蹈上有杰出的成就,所以她希望比利能实现她的理想;同样的还有那位半职业舞蹈者的奶奶以及为了比利而放弃罢工的父亲等等他们都是通过比利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都可以为了梦想而放弃一切、为了梦想去努力。{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1500字}.

现实中有太多的枷锁让那本就遥不可及的梦想变的更加虚无。社会保守思想的压迫、亲情与梦想的选择也曾让小比利难于抉择,他曾经因自己会不会变得娘娘腔而犹豫过,也曾因

篇三:《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2篇》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2篇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一)

看到这片名,第一感觉是在战争中玩芭蕾,就像蹲战壕里写诗一样,淡淡的装十三。而看了片之后,就觉得自己错了。此片的确有芭蕾,却是十足的接地气,片中有东北黑土地的满满的人文风情,他们生活的环境、习俗、食物、语言都让人觉得亲切,我们看过无数抗战片,有激烈对打的有平缓的谍战,甚至还有裤裆里藏手榴弹这样的奇葩情节。和它们比起来,此片绝对是剧情完整不雷人,唯美大气且独辟蹊径。

电影里最让人纠心的'最后一战'据说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28天,一组日本军人拒不投降,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这股日军,中苏两国联手进行最后共同抗日的这段故事被传为了佳话。在这样一段主旋律的故事里,因为包含着一段跨越国界的诗意爱情而别有风味。{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1500字}.

前两天看吴宇森的《太平轮彼岸》时,就在感慨他把乱世里的爱情拍的太美,不过他是群戏,讲述了很多女人爱情,或深或浅,但都爱的死去活来,让人心生羡慕。《战火中的芭蕾》同样是乱世中的爱情,瞄准了这东北大妞和苏联小伙的跨国恋情,忠实的记录了他们爱情中的每一个细节。

和《泰坦尼克号》里,用女主老去后回忆独白的形式拉开这个故事。就能预感这个爱情必定凄美大气。女主鹅儿穿着大花袄梳着小辫,是典型的东北妞,它从外面捡回来个歪果仁。在日本侵略军的残酷统治时期,让这样的一个人呆在家里,就等于放了个定时炸弹在家里。还好,凭着爸爸的机智,躲过了日本兵的搜查。日渐好起来的苏联人,也恢复了体能,投入抗战工作,两人日久生情。这段战火间的感情特别弥足珍贵,男主也通过女主通过芭蕾找回了失散多年的亲人,真是天生的缘份拆也拆不散。

她冒着被抓起来的危险,去给他偷面包。他带她感受地下室里雪飘进来的美妙景象,她为他跳起了最动人的芭蕾舞,他为她挡下了即将到来的子弹。美丽可人如她,英俊帅气如他,战争让他们与家人分离,战争也让为他们跨越国界来相恋。越是乱世,越能看到人性的本真,坚守的爱情也显得弥足珍贵!后来她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登上了大舞台,可是她的眼神始终充满了忧伤,再也看不到在森林里穿着红裙为恋人起舞的笑容了。当女孩穿着黑布鞋踮起脚尖时,让人感觉这部抗战片与众不同的气质,芭蕾舞看似与战争无关,在战火之上起舞的场面,还不多见,女孩在树林里、在家里还有在舞台的独舞都被处理的美妙的绝伦,与战争联在一起就像刀尖上舞蹈,既赏心悦目又让人胆战心惊,这种带着故事带着情绪的舞蹈更能触动人心,也是极致的视听享受。

尽管当下流行速食爱情,一夜情、闪婚闪离、怀孕被迫结婚等等,但相信更多人还是信仰和仰望着美好的天长地久的爱情。这段战火中的芭蕾爱恋拍的接地气但不俗气,既有战火纷飞,亦有芭蕾独舞,既有抗战中的人性剥离,更有战火中的亲情、爱情在燃烧,唯美感人、荡气回肠。

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二)

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昨日在京首映。导演董亚春表示丰富元素让这样一部献礼片既有大片冲击力又有文艺片的细腻。

《战火中的芭蕾》以抗日战争中发生在东北'最后一战'为背景,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下的跨国爱情。影片主创团队堪称豪华,监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俄罗斯名导,1995年他执导的《烈日灼身》与张艺谋的《活着》一同拿到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更在1996年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昨天表示,《战火中的芭蕾》虽然是抗战题材的献礼片,但讲

的是战火下的爱情和亲情,90后、95后年轻观众也看得懂,也能接受。在被问到是否会担心电影票房时,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回应,中国电影市场足够大,没有考虑过票房问题,如果看过这部电影,肯定会喜欢上它的。{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1500字}.

影片导演董亚春就认为,影片主题并不局限于献礼,还加入了跨国恋、亲情、芭蕾等诸多元素,更加注重画面质感和艺术表现力,在舞蹈、音乐、美术和布景等方面也是强力投入。

篇四:《战火里的芭蕾观后感(共7篇)》

篇一: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观后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感觉很迷糊,应该根本就不知道台上的人在跳什么,但是在看了半个多小时以后,我抛弃了自己对情节的固执追求而专心领略舞蹈的内涵。芭蕾是一种高尚而优雅的艺术,即使是以外放的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里面的情感也是很含蓄的,用脚尖跳舞的芭蕾舞女演员是那么轻松愉快,女演员脚上那粉红色的芭蕾舞鞋是那么优美高雅,让人觉得芭蕾舞真是一项崇高的艺术。可是说来惭愧,芭蕾舞表演好看是好看,可我只懂得看每一段舞蹈演员的优雅动作,却看不懂剧情,无法感受到芭蕾舞的内涵。相信很多芭蕾舞者最开始也像我一样,被芭蕾舞的优雅所吸引,然后逐渐接触,慢慢了解,最终登上梦想的舞台。。舞者用脚尖在滑动、跳跃、旋转,用柔软的双手在舞动,他或她要表现什么呢?悲伤?痛苦?喜悦?绝望?还是爱情?老实说,我并不能准确地说出舞蹈的涵义,但是在音乐和舞蹈之中我能感受到一种细腻的情感,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那著名的《天鹅之死》。这是一场独舞,舞台上一片昏暗,只有一束灯光从上面打到舞者的身上,她匍匐在地,只看见双手像翅膀或波浪那样在缓缓舞动,让我联想到了杨丽萍的孔雀舞。即使没有人告诉我这场舞蹈的曲目,但是看着身穿雪白舞衣的舞者在台上一边舞动双手一边在空中跳跃,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跳着、旋转着,我不由地想到了那优雅的天鹅在空中飞翔,它在寻找着什么,它在呼唤着什么,可是总也找不到她希望的东西,因此它绝望的落在了地上,苦苦挣扎,似乎还在呼喊,可是没有人来,只有它孤零零的一个,最后,它终于耗尽了力气,翅膀不再舞动,永远低下了高傲的头,静静地伏在舞台上。我似乎陷入了一种冥想,眼前的舞者化身为天鹅在我的想象中飞翔,然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将我惊醒,我又重新将目光投向舞台。整场演出中我有好几次感受到了这样的触动,看来,艺术真的是没有国界的,即使我对芭蕾舞一窍不通,但是一种共同的美的东西总

能搭起沟通的桥梁!应该提到的是现在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vcd等多方面欣赏到芭蕾舞,但是要真正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芭蕾舞艺术的魅力所在,还是应当走进剧场。这是因为芭蕾舞通过演员的肢体和造型表达感情的,无论独舞,还是双人舞,都要求舞姿的完整性,动作的延续性,但电影或电视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它需要运用镜头语言,在景别上加以变化,有时全景,有时中景,有时特写。在镜头转换处理不当时往往会出现下列情况:本来应该以全身的舞姿才能表现出人物的某种情感时,屏幕上只能看到一张激动的脸;本来是一幅雕塑般的身体造型,却把双手卡在了画面之外;本来是一段精彩的舞蹈,屏幕上只能见到两条穿着足尖鞋腿在动。芭蕾舞是剧场艺术,离不开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到现场观看演出的同学肯定有深刻的体会。

篇二:芭蕾吉赛尔舞蹈观后感

芭蕾吉赛尔舞蹈观后感

第二幕夜色朦胧,白影掠过舞台,鬼王米尔达与众女鬼毫无生气地舞蹈,引出吉赛尔的幽灵。当守林人悲伤不已地来到吉赛尔墓前悼念时。众女鬼排成一列斜线,堵住守林人的去路,无情地将他推入湖中,当吉赛尔看到被幽灵们团团围住的阿尔伯特,忙指点他站到十字架下。鬼王见魔法失灵,恼怒地命吉赛尔与他无休止地舞蹈,阿尔伯特最终心力交瘁晕倒在地。黎明,女鬼和吉赛尔被召回坟墓,幸免一死的阿尔伯特永远失去了纯洁可爱的少女———吉赛尔。自古以来人类在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之间总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美好的理想,即使以生死作为代价。《吉赛尔》是一部具有传奇性的,又有世俗性的爱情悲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的两个侧面,即光明与黑暗、生存与死亡,看到那率直善良、忠于爱情的少女———吉赛尔。她有其性格刚烈的一面,同时也有柔情的一面,但作为封建门第观念的牺牲品注定了她的悲剧结

局。编导在编舞中,以优美流畅的动作语言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增强了爱情悲剧的感染力

全剧共两幕,第一幕较多用哑剧手法交代情节,以情绪舞烘托气氛;第二幕则意境飘渺。展现神秘而空灵的阴间。第一幕重叙事,富有动势;第二幕重抒情,凝重沉静。二幕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

另外,《吉赛尔》编导技术取得重大成就,即把群舞改造为统一的抒情整体。后来,这一创造被史学家称之为“舞剧舞蹈交响化的原则”。

《吉赛尔》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舞剧的成熟之作,有“芭蕾之冠”的美誉。

篇三:芭蕾舞观后感

芭蕾舞《天鹅湖》观后感

音表074袁思熠0766811111{战火中的芭蕾观后感1500字}.

《天鹅湖》的创作背景:

1871年夏天,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去乌克兰卡明加渡假,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妹妹。做为舅舅,他根据德国作家莫采伊斯的妖精故事《天鹅池》,为可爱的外甥们谱写了一部家庭用的独幕芭蕾曲。1875年8月,莫斯科帝国剧院总裁格里采尔与剧作家皮盖切夫合作编写了大型舞剧《天鹅湖》的台本,并以八百卢布的报酬委托柴可夫斯基为之作曲。早就希望能在舞剧领域里进行尝试的柴可夫斯基,就以四年前所写的这部短篇芭蕾音乐为基础,又融合进1869年所创作的歌剧《女水神》的音乐,于次年4月完成了全部谱曲工作,全剧共分四幕二十九曲。不久,《天鹅湖》由德国人列津格尔编导,在莫斯科正式公演,略波夫担任乐队指挥。遗憾的是他们对于柴可夫斯基的创新感到无所适从,在演出中不按原谱,任意加进普尼等其他作曲家的音乐。特别是因为编导的平庸,竟然给扮演天鹅的女演员双臂绑上细木棍,让他们仿效飞禽翅膀,终于导致首演的全面失败,只演了几场就中止了。性格内向的柴可夫斯基,把演出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音乐,一直打算重新修改《天鹅湖》音乐,但未及动手就与世知辞了。

1894年,彼德堡马林斯基剧院首席编导马留斯·彼季帕在其助手列弗·伊万诺夫的协同下,为柴可夫斯基逝世一周年举行纪念公演时,首先把《天鹅湖》二幕重新搬上了舞台。然后又由彼季帕编导一、三幕,伊万诺夫编导二、四幕,于1895年1月27日在彼德堡上演全剧。他们在指挥德里果的协助下,对舞剧谱进行了必要的增删和次序上的调整。在编舞上进行了种种革新,为突出奥杰塔与奥吉丽雅善与恶的鲜明对比,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节奏。当时担任女主角的演员皮埃丽娜·莱格那妮,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完备的技巧创造性的体现了编导的意图,据说在第三幕里天鹅独舞中,一口气做了三十二个fouette(单腿旋转),首次完成了这一芭蕾舞演员的绝技。《天鹅湖》的重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达到了古典浪漫主义舞剧的光辉顶点。进入二十世纪,随着芭蕾艺术在全世界的推广,《天鹅湖》已成为各国芭蕾舞团演出最多的古典芭蕾舞剧,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中国现有的五个专业芭蕾舞团都将《天鹅湖》作为经常演出的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