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课外阅读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冰心在《忆读书》中提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创设良好的条件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归纳后供各位同行借鉴参考: 一、科学地开列书目。 茫茫书海,学生要自主的去阅读通常是有很大的难度,还想取得一定成效就更难了。课外书籍那么多,要怎样去选择,学生不太会去选择,不能有效地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广泛涉猎、及时推荐给学生阅读。推荐课外书应将《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作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如《西游记》、《水浒传》﹑《格列佛游记》﹑《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除此之外的与语文课文有关的中外名著或优秀作品作为选读书目如《朝花夕拾》﹑《男生贾里》等;还有当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另外,还应该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使学生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阅读当中,让学生喜欢读书是做好阅读指导的第一步。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1满足读书欲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其读书欲望入手,就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课外读物:低年级以“形象思维”为主,推荐一些如传记、寓言、童话、小说等可读性强的文学读物;高年级以“逻辑思维”为主,推荐一些文学名著和哲学理论书籍。 2课堂拓展延伸,诱发学生阅读兴趣。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老师有意 张奕许多作家、学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能力,读占鳌头。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度陷入了某些误区,但语文教改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学校做了许多教改实验,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做法。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版语文教学大纲,并第一次明确指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30种必读篇目及古诗词背诵篇目。提高语文能力,开展课外阅读势在必行。而有了纲领,怎么实施则成为我们第一线中小学教师思考的重点。结合我校实际,我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引导,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提高学生认识,激发阅读兴趣当今在校中学生已很少去阅读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课业负担的过重,由于当代音像文化的崛起,大多数的中学生从小没有接受过很好的书籍熏陶,已经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一有时间便沉溺于电视肥皂剧中或浸泡在电脑游戏中。要想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书籍上来,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认识,使他们明确阅读的重要性。音像作 张奕许多作家、学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语文能力,读占鳌头。 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贾平凹说:"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决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烦嚣尘世而不悲、不畏、不俗、不谄。”这段话把读书的好处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读书不仅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自身修养。然而目前国民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这个问题通过下面的几个材料可以看出来: 材料一:下边是一份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三类书籍情况的抽样调查统计:休闲类占52%,名著占12%,作文类占36%。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经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材料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阅读问题是目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也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农村学生假期多,但是能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素质能力的途径却很少。而且随着机械化的推广,现在的农村学生也不用到田地里帮大人们干农活了,所以,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假期时间用在了看电视上,却很少用在阅读上。要解决这个难题,让青少年们喜欢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音像制品带来的负面影响,青少年阅读还存在以下几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年龄小,分辨是非能力较弱,而模仿能力极强的阶段。近几年在文学刊物方面,适合儿童的读物是少之又少,而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刊物却到处可见。这为他们选择好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二学业的繁重使他们不能抽出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欣赏名著,他们的阅读仅限于看故事情节,看热闹。 三大部头的名著写作年代距离他们较远,“历史是依时间流程演变者的,文化也是在不同的时代里积累,发展起来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阅读时还必须注意时代环境反映出来的文化意义。而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还未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对历史背景的不了解限制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因此,如何克服以上困难,扩大孩子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是我 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在学习各种教学理论的同时也大胆的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即“五步阅读法”::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就等于是让他们入了门,如何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呢?初中阶段的学生刚从小学过渡过来,虽有了自理自立的意识,觉得自己是小大人了,其实在心理上还很幼稚,他们的心灵是纯真的、善良的,喜欢美好的故事。所以我在语文课上开辟了“课前五分钟活动”。利用上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读一些关于爱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写对父母的爱的,也有写师生之爱,同窗之爱的„„比如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写给我未来孩子的一封信》,《父母的能与不能》„„这些文章偏重于记事,故事性强,能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并从中受到教育启发。以后我又逐渐找一些内容深一些,篇幅长一些,语言更含蓄一些的文章来读,他们仍然听得津津有味,并且到处找一些这样的文章自己看。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有了阅读的兴趣,对初中生来说是件好事情,但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一些不适合众学生阅读的充斥着暴力和淫秽的书籍,也在引诱着他们。因此怎样引导他们远离坏书,做到开卷有益,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班中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即谁看到一本好书就及时地告诉同学们。学校每次放长假我都推荐给他们一两本好书,以便在假期中阅读。另外,在讲课过程中,介绍作家作品时我有意识的讲了一些他们代表作中的故事情节,并简要地作了一些分析,以引起他们读书的兴趣。比如讲鲁迅的《风筝》,我给同学们补充了《社戏》中作者体验到的看戏过程的欢乐,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这些都暗示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再看文中我的懊悔自责,学生们就很容易明白是“我”扼杀了弟弟的天性。这样学生既对文章的主题有了很好的理解,又对鲁迅的其他作品有了阅读的兴趣。讲都德的《最后一课》,我联系了老舍《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在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给学生上第一堂课的情景。而且还告诉学生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八年级的必读书目。告诉他们老舍的小说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中学生阅读,还为同学们简单的分析了钱默吟、冠晓何、大赤包等几个人物形象„„学生们立刻找来作品自己读起来,不懂的地方还主动来问我。有一篇关于美国教育的报道说:美国的语文课不以讲解为主,而是常常有意识的布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完成。通过语文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此外,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得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不错,于是也应用到课外阅读指导上来。每推荐一本好书时就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并且让他们自己试着把小说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话剧。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动脑的习惯,也一改过去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背诵,多抄写。 学生喜欢某作品,肯定是作品说出了他想说而又不能恰当表达出来的感受,引起了他心中的共鸣。所以应当让他们把自己不能言的话抄下来并背诵。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名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饱读诗书,才出口成章的。新大纲也提出了重视积累的要求,而且规定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也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不仅名篇要背,好的文章、精彩片断都应该鼓励学生背诵。洪镇涛先生提出了“吞下去”的原则:青少年时期如果能背诵下来较大数量的诗文精品,那么成年之后,提笔为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意畅达,文从字顺。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记忆最佳期的问题。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于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呈相反状态的。明末清初的学者陆世仪说得更透彻:“凡人有记性,有悟性,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即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这些研究表明从四五岁到十四五岁,这是小学到初中阶段,也是一个人记忆储存的最佳期。在这段时期,我们应大力提倡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也罢,生吞活剥也好,只要吞下去就行。吞的多了,慢慢反刍消化,文化底蕴也就深厚了,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前提。因此,我给学生规定了每天必做的两件事:每天抄写一点自己喜欢的文章,每天背诵一百字的片断。三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很多的词汇,下笔也言之有物了。 四:多写读后感,多交流。 文学欣赏具有创造性和再创造性的特点。读者读作品读到的是文字,把文字转换成形象就是创造活动。因为它是作者预先所创造的,所以读者欣赏作家的产物,可以看作再创造。初中阶段的文学欣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调创造性,这不光是文学欣赏的规律的体现,也是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新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说“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所以引导学生对课文本身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倡导学生由课文生发开去,引发对历史、当代社会周围认识的评议,或提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都是必要的。因此,学生每读完一部小说或一篇很好的文章,应鼓励他们多写读后感。读后感可长可短、内容不限,言论自由。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后把学生的读书笔记及读后感收上来看一看,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读书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什么作用,并对他们的读后感给于简单的评价和指导。这种无声的交流有时比面对面的交流要好得多。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都是关于自然环境的文章,结合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找来有关的阅读材料并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学,还使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还可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让学生在唇枪舌剑的冲突中、思想的碰撞中相互交流探讨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五:定期“反省”,关注时尚。 所谓“反省”就是让学生把看过的书或文章或读后感“束之高阁”,一段时间后 再拿出来重新温习一遍。思考一下,当时对文章或事物发表的意见或见解是否正确,原来没有读懂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或阅历是否能读懂,这样更有助于阅读。现在的孩子,思想更活跃,老师与他们有年龄上的差距,应当尽量走近孩子的世界,通过他们对时尚的关注,适当的与他们探讨,不仅学生受到教育,老师也可以受到很好教育。 课外阅读实际上是语文学习中的辅助性阅读,这种阅读并不是短时间内突击能够完成的,是长期的自觉的行为。对于自己喜欢的名著不是一两个学期能够完成的,有时甚至要用我们的一生去反复品味。这种阅读行为和过程,特别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研究素质,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健康的生存和发展。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因此,我们应该从文学宝库中撷取能够使青少年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的那些作品,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青少年,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他们铸造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常言道“工夫在诗外”,中学生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但是,盲目阅读功效甚微,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有效的课外指导,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使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 一.科学地开列书目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很重,时间精力都有限,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开卷并非都有益,有些内容不健康的书报杂志、非法出版物确实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尤其要警惕。至于一些中学生沉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不能自拔,因此荒废了学业的情况也时有所闻,令人忧虑。因此,推荐课外书是使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的基础。 推荐课外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如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较适合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则应着重给他们推荐名家名篇。其次应将《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作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而将除此之外的与语文课文有关的中外名著或优秀作品作为选读书目。还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虽然和课文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因为这些作品在中学生中影响很大,深受好评,也可推荐学生阅读,如《十六岁的花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草房子》等。另外,还应该推荐精彩的时文和自然科学类书籍,使学生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广泛涉猎、及时了解最新的书报信息,并及时推荐给学生阅读。 二.科学指导,方法得当 课外阅读不能书单一开就完事大吉,要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就一定要做课外阅读指导,尤其对那些有一定深度的课外读物更应如此。对有些读物,教师事先点一点,指导一下,学生阅读起来就省力得多,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对有些读物,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后做些分析评价,学生会豁然开朗。就辅导形式而言可以多种多样,如开设专题讲座,出黑板报等等。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这不但有益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此外,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也十分重要。课外阅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速读与精读。速读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扩大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浩瀚的资料中筛选出相关的篇目或章节,有信息检索的作用。具体做法是运用直读、跳读等方法,快速阅读,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对一些重要资料一般是先速读后精读。精读就是细致读,圈点读,吟诵读,研究读。不仅了解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应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哲理。 另一种是做读书笔记。这是常见的一种读书方法,它的写法有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摘录式,把自己认为重要、有实用价值的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新鲜的词语或生动精彩的片断等分类抄录下来。摘录时要做到少而精,还要尊重原文,不能断章取义,并在末尾注明出处。二是眉批式,凡自己的书,可在读书时用笔圈圈、点点、划划、写写,运用一套相对固定的标记符号。或者在书的空白处,扼要写上对某一句段的评析。三是提要式,要求经过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写出内容提要。注意语言简洁,力求多保留原句。四是心得体会式,也就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仔细地回味一下。写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是“读”,就是要把文章读懂,另一个就是“感”,可就阅读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想。 三.组织交流,奖励优胜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同龄人之间取长补短。教师可以每两周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举行读书报告会或搞征文比赛或办手抄报,对其中的优秀者给予奖励,以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总之,中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靠一时的热情就可取得效果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努力,通过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这样进行下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 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现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大致分两种:一是书籍阅读.二是网络阅读。语文教师要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有限的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与课内学业、身心发展结合起来;更有效率效益,为人生奠基。 一、优秀阅读书目的推荐 向中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必要和有益的。推荐书目应该选取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著作,展示人类生活的美好前景,鼓励中学生热爱生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以此奠定在人生道路上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关于读书的方法,首先要学会思考。南宋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其次,可以做摘录,作批注。吕叔湘先生说:“如果发现了好的例证不随手记下来,过后就会印象模糊,用时再找,就像大海捞计,费时费力。”所以,要求同学们每人有一本摘录本。阅读时随时摘录有用的内容。摘录时以分类整理为宜。 三、用写作促进阅读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向你往荐一本好书》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曰记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就逼使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以活动检测效果 课前演讲。课前演讲,用时虽少,但只要持之以恒,对学生的读、说能力的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每一轮的课前几分冲演讲,都可以确立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带着主题去检索资料,广泛阅读,每节课前可以让2~3个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经验,教师要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自办手抄报。办手抄报是一种很好的语文课外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写字能力都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它对条件的要求不严,在农村中学可以广泛地开展。手抄报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教师在指导时,要给学生固定一些栏目来促使学生在办报的过程中广泛地阅读。 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 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对此,我们都有诸多感慨:涓涓细流,终能积小流成江河。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的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揠苗助长》、《鹬蚌相争》后,教师可介绍《寓言故事》;结合《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出示《三国演义》(儿童版)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 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茫茫课外读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读书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狼和鹿》一课,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知识,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海底世界》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海底知识的资料,比如阅读科普类作品,然后开展一次“海底世界知多少”的交流活动,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摘录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建立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种种不良影响。 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和趋势。我们的语文教育要追赶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带领学生“跃马平川”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沉浸于这日积月累所汇聚成的知识里,定能开花结果,在思想和学习上取得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