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人作文
导航

用爱心感化学生

2020-12

【篇一】用爱心感化学生爱心教育之十:感悟到爱心教育的真谛(班主任德育工作随笔)

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一中吴珍娜

从教五千个日夜后,我开始新的教育探索,实施爱心教育,走过这两个教学月,感悟到爱心教育的真谛:

一、用真情感化孩子。接住这个班的课,是在开学两个周之后,第一次月考下来成绩不好,我查找原因:学生基础差,但他们有一颗朴实的心。在课上我教他们学习方法,告诉他们如果现在玩,会有不好的高中,然后为了生计,找到一份低廉的工作,换来的是五六十年的努力工作;如果现在学,会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会有一份好工作,换来的是五六十年的享受。学生理解了!又给他们介绍周围的人,让他们在比较与思考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尽管我不是班主任,但学生很爱我!班里有一个很牛的学生,除了班主任外其他老师不原找这个麻烦,而我总找他谈话,只要他在教师内,也会认真的拿起课本,好好学习。这也许就是从心里敬的原因吧。

二、用宽容接纳孩子。有的孩子做题总出现很多错误,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心很平静,因为只要他是认真做比抄更重要,所以态度很重要。听写时会学生会犯错误,我做标记让他们改过就是。有时学生也会小声嘟哝几句,许多时候我会幽默一下,他们不好意思笑了;有时不严重的问题一笑了之。我常想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会觉得这个时候有些事有些话很可笑。我常对学生说,我爱你们守候在你们身边;我的可爱的女儿,大部分时间我不能管,所以我心能容纳的地方很大。远的地方人不在心在,在你们身边是人与心都在,多么完美的生活。这才是生活着快乐着!

三、用温情打动孩子。又一次上课时一个学生吃东西,我说她后她不吃了,一会儿她又开始吃了,我又说她,这次我很生气,也批评她几句。也是在那节课上,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学生回答不下问题,再问他干脆不吭声,下课后我找他们谈话,但又要开会,所以我就给他们分别写了一封信:告诉上课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克服性格内向的方法,从那后他们变化了。我感激他们变化的同时,也积累了工作方法。星期天我翻开电话本给学生打电话,问问作业;上qq号聊生活,聊学习;上博客写他们的变化。我的生活都是他们!我在用心工作,所以季节变化了,我也不知是买新衣服的时候了。说这有人觉得夸张,但工作在其中,为了信念,为了理想,我很充实!

四、用信任凝聚孩子。月考和期中考试不能说明什么,尽管成绩不好,我没有放弃。教师里课堂上我仍向往日一样努力着。我告诉七八十分的学生,能考这样的成绩就能再进一步,争取考九十多,这只是信念的考验,为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告诉三四十分的学生,能靠这样的成绩,说明我们是聪明的,只是玩忘记了学习,少下一点功夫,我们就会提高二三十分,为了人的尊严。他们在努力,我也在努力!

静心教书,爱心育人。当我把职业当做事业时,我仍然是我,仍然是这样平凡普通,但我的内心是充实的!我在幸福、快乐、充实地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成才、成名。【篇二】用爱心感化学生有所爱,有所不爱——师爱观念辨析[2001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参评论文](教师中心稿)

姓名: 黄朝亮   电子邮箱: h5187@msn.   学校: 温州瓯海茶山中学 

关键词:师爱、观念、辨析

摘要:新世纪的师爱应该是:有所爱,有所不爱。师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师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上进心的巨大动力,师爱能引起相应的尊师情感,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爱学生,用爱点燃学子人生的希望。但一味片面盲目的爱学生,则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现行的许多师爱观念却值得我们商榷。主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式,与学生“泾渭分明”式;“遍洒阳光”式,“个别呵护”式;认为“他还是个孩子”,认为“他已经不小了”等几种,显然这些师爱不可取。我们认为教师之爱应是尊重之爱、是公正之爱、是宽容之爱、是原则之爱、是展望之爱;而不是粗暴的怜爱、片面的滥爱、放纵的溺爱、无原则的泛爱、无目的的空爱。我们对学生应该有所爱,有所不爱。

正文:

在成为教师的一刹那,就注定要为教育付出自己的心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德高尚的表现,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和手段。可怎样去爱学生,让师爱充分发挥其教育效益呢?每一个教师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但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平时教育表现上并不是如此。

我认为,新世纪的师爱应该是:有所爱,有所不爱。教师必须有所爱,有爱才能开展教育工作,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又必须有所不爱,过泛的师爱将是毫无是处,影响工作的开展。

(一)、以爱遍洒甘露,用爱点燃人生的希望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更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有,“仁者爱人”、“诲人不倦”的思想,《学记》中也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论断,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师爱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从事教育的前提。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自己的劳动对象有一种高尚的、深挚的热爱之情,那他就会把自己的教育劳动看成是一种使自己愉快和满意的活动,并把它作为一种需要。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完美的教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总结他的教育成果时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爱孩子。”他因此把一本书的名字定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可见,只有将热爱学生作为一幢崇高天职的教师,才会真正的热爱它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会为教好书、育好人而殚精竭虑,才会自觉的任劳任怨得献身于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

师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上进心的巨大动力,对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自入学起,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性减少,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性开始增加,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神圣而有光环,教师的举止喜怒成为学生评判自己在教师心目中地位的依据。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让我回答问题,老师很看重我。” 有的学生认为:“老师似乎遗忘了我,他似乎从未感到我的存在。”还有学生会认为:“他曾说过我很笨,不是学习的料,不可能有出息。”学生的这些自我评价常常来自于教师给他们的感觉,但却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践证明,被教师喜爱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被教师轻视的学生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可见,学生的成长进步与教师的爱师分不开的,教师的爱对学生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推动力,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师爱能引起相应的尊师情感,能开启学生的心灵,达到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并促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学习知识上去,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师生间在感情、心理上更接近,学生会信赖教师,并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教的功课上来。这种感情的移植作用,使得学生对一位教师的态度和对该教师所讲授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喜欢的教师,他所教学科就容易引起兴趣,学生学的努力,成绩也好;学生不喜欢的教师,他所讲授的学科也会受到学生排斥,学生不愿努力,成绩也差。而引起这种差异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运用爱心去感化学生。

因此,教师必须有所爱,应当用自己的满腔热忱去爱学生,以爱遍洒甘露,用爱点燃学子人生的希望,用自己的爱心托起学生辉煌的明天。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以“不爱”促进爱,用“不爱”燃出生命光彩

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必然,但如果是一味片面盲目的爱学生,则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认为热爱学生要公正、公平,而用恰当的方法,但现行的许多师爱观念却值得我们商榷。

一种是与学生“打成一片”式。这是许多人的师爱观念,特别是新出学院大门的新教师,更有此种观点。他们认为师爱贯穿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爱才显得不空泛,才落到了实处,才能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于是,有教师甚至干脆把办公桌搬进教室,把厨房搬进学生食堂,与学生形影不离。

与“打成一片”相反的是,另一种是与学生“泾渭分明”式。有些教师认为:师就是师,生就是生,师生之间应泾渭分明,在学生面前教师应具有高大感、威严感;教师在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时不能破环“师生有别,师道尊严”的命题。于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摆出一副威严的面孔;他在关爱学生时总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姿态出现。他在学生面前有很高的震慑力;他在教室外不经意的一声咳嗽,会让沸腾的教室立即鸦雀无声。

一种是“遍洒阳光”式。公平是学生对师爱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爱学生的基本原则。许多教师遵循“公平”的原则,遍洒阳光,既不对优等生另眼相看,也不对后进生不理不睬,而是一碗水端平,平均向学生分配师爱。相反也有一种——“个别呵护”式,教师对个别是优等生,关怀备至,力求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后进生则排斥打击,讽刺挖苦,渴望早一日一棒打死。

还有一种是认为“他还是个孩子”。这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谓是无微不至,细致到能帮学生办黑板报,搞清洁卫生,甚至为学生洗衣服;他能容忍青少年学生类似孩童般的思想毛病与行为过错;他把青少年学生当小孩子去管理,每个学生他都放不下心,每件事他都亲自过问。相反的另一种是认为“他已经不小了” 持这种观点的教师,把学生当作成人看待,在管理上过分强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缺乏科学的引导和监督,近乎放任自流。而学生一旦做错了事,他们又过高地估价了学生的忍受限度而不惜以最刻薄的语言责备甚至辱骂学生。这些教师很吝啬自己的关爱,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已经不小了”,更需要打击与压力,更需要挫折教育。

以上几种师爱观念显然不可取。

与学生“打成一片”,似乎拉进了师生的距离,但并非师生的心理距离。现代心理学证明,有效的空间距离,会产生喜欢或提高喜欢的程度,距离太近或是太远都不利于人际交往。青少年心理学也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相当躁动与诡秘时期。青少年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袒露给家长和老师,而是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天地,能够在充足的时空里独自思索,独自生活而不受干扰。过分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青少年的自由小天地往往会被作为成人的教师不经意地破坏。有时候,当老师无意间了解了某位学生的隐私,这位学生往往会对这位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或厌恶感。而师生距离的拉近就意味着了解学生隐私机会的增加。反过来,教师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了,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就会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而教师并非完人,当教师的缺点和小毛病因师生间距离的拉近而裸现出来。学生往往接纳不了教师的缺点和毛病,因而他们会逐渐失去对这位教师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恶或厌恶感。因此从现代心理学的成果和生活实例出发,“打成一片”并不十分科学合理,物理距离的过分靠近,往往带来心理距离的拉大,此 “爱”不爱也罢。

与学生“泾渭分明”。这种观点与做法会造成师生间无可弥补的代沟,表面上师生关系正常,但事实上会使学生总被一个“怕”字笼罩,不利于师生双方及时地真实互馈信息,不利于教学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看来此 “爱”也要不得。

“遍洒阳光”式的求公平的爱,其实这种“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管理学意义上的公平是以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个体差异为前提的。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遍洒阳光式的师爱极可能带来不良结果:需要个别关爱的学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分的关心与爱护而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动力,不需要太多关心的独立能力较强的学生反而会觉得教师的关爱约束自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公平的师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学生感情需要的基础上,对那些很需要关心和爱护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师爱;对那些颇有独立自理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少分配点师爱。看来对学生遍洒阳光或个别呵护也是要不得的。

当然 “他还是个孩子” 与“他已经不小了”这两种师爱我们更是要不得。这两种师爱观念显然违背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前者看不到青少年心理的日趋成熟与成长特征,将青少年作为儿童进行管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能力和综合素质;后者没有客观地认识到青少年心理不等于成人心理这一特征,将青少年作为“成人”进行管理,这样就极易造成学生认识偏差、行为孤傲乃至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青少年的心理,既不要把他们当作“懵懂顽童”,也不要把他们当作“长大的成人”。

热爱学生,是教师宝贵的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品学兼有现代化接班人的前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法宝。教师之爱应是尊重之爱、是公正之爱、是宽容之爱、是原则之爱、是展望之爱;而不是粗暴的怜爱、片面的滥爱、放纵的溺爱、无原则的泛爱、无目的的空爱。

我们主张教师对学生要用真正意义上的一切伟大的爱,我们也主张教师要“不爱”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毫无进步意义的爱,借用一句套话,教育学生要在“爱与不爱之间”。

2001-8-27

参考资料:

《教师道德教程》温州师范学院德育教研室

《教育学》杭州大学出版社,裴文敏,詹振权,方善森著主编。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学农著。

《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魏书生著。

《初中学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黄煜峰。

《青年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王垒。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篇三】用爱心感化学生上海市长徐匡迪纵论怎样做教师用爱心感化学生



●教师要担起克服人类无知的重要使命

 

  本报记者 金志明

编者按:

当人类一只脚已经踏入新世纪的大门;

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不断强大的必然要求;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她自身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问题,也以从未有过的鲜明方式凸现出来。

21世纪,怎样做教师?

你是否能在教师生命活动构成的每一节课,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

你是否已经感觉,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智慧与人格的挑战?

你是否意识到,教师职业不仅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在其中体现和延伸?

你是否想了解,创造型教师如何生成?

为此,从今天起,本报陆续推出“21世纪,怎样做教师”系列报道。让我们关注教师成长,关注教育未来。

让我们用智慧和实践,共同擎起新世纪创造的大旗。让我们的生命在创造中熠熠生辉。

从去年教师节开始的上海市师德教育活动至今已整整一年了。

这一活动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匡迪先后两次面向全市教育系统分别作了“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今天我们如何做校长”的报告。

徐匡迪曾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担任过高校的领导。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仍带着数名博士研究生。因其与教育、教师的密切联系,徐匡迪的报告不仅与校长、教师的思想实际贴近、针对性强,而且其渊博的学识和与人为善的真情实意深深打动了上海教师的心。

徐匡迪在谈到“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时说,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后的近200年间,第一个百年中知识总量大约是50年翻一番,而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知识以指数方式增加,最近30年人类新增知识的数量,已超过过去2000年人类所积累知识的总和。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愈来愈依赖于知识和科技。这既提供了依靠先进知识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有利机遇,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正因为如此,推进教育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广大教师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何等重大而庄严。今天我们做老师,最大的价值就是为中国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培养出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各种人才。

徐匡迪说,教师的价值取向必然受到社会生活变化的冲击,最突出的就是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现实的功利主义之间的矛盾。我们万万不能简单地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与教师崇高的追求等同起来。“市场经济从来就不是指导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惟一准则。”

徐匡迪告诫教育工作者,一个学校千万不能为追求收入而淡化了它最根本的职责。“在这方面,那些上课留一手,课余搞家教的做法,那些以交钱抵分数换取入学资格的方式,值得反思和警觉。”

徐匡迪认为,作为教师,永远都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最终衡量教师价值,绝不可能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在10年、20年,甚至30年之后,到底培养了多少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我们一定要把目光放得更远!”

在谈到教师的人格作用时,徐匡迪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徐匡迪认为,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徐匡迪强调,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现实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我们整个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徐匡迪特意提出,教师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十分重要,它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对教师的学识,徐匡迪提出三方面要求: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他希望教师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在谈到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时,徐匡迪说,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徐匡迪认为,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他在引用孔子、陶行知的爱生事例后指出,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一个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徐匡迪引用一位教育家的心得勉励教师: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徐匡迪还着重谈了他对当好一名校长的体会和要求。他强调,要当好一名校长,首先要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自己的崇高职责。他要求校长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重温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教诲,坚定教育的方向。他希望,校长要成为教育改革的推进者、开拓者和探索者。

徐匡迪语重心长谈了对好校长的看法。他说,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学校,十分珍惜自己学校的名声,是成为一个好校长的精神基础。一所真正的好学校,一所好学校的名声,并非是靠金钱摄取或靠新闻媒体“炒作”出来的,也不是靠过去的历史送给你的,它是全体师生员工用心灵浇灌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中受到激励,经受洗礼,他们今日为自己的学校自豪而奋发荣校,日后又以献身社会、发展事业、报效祖国为母校扬名。作一个好校长,就是把他的全部身心献给学校和事业。校长有了这种奉献精神,就不会受名利场上的诱惑及影响,就能摆脱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他语重心长地说:“我觉得在教育界,至少在校长中,应该有一点‘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好校长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很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校长不必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比别的教师能干,但一个好校长必然是“思贤若渴、汇萃英华、识才爱才、扬人所长”的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需要把方方面面的人才,包括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和不同特长的人才汇聚起来。要在尊重和发挥老教师带头、引路作用的同时,敢于破除门第等级观念,不搞论资排辈,而是要大力提携后进,营造有利于青年人脱颖而出的环境。

徐匡迪特别强调,校长必须公正无私。他说,在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教育殿堂里,一个校长的非权力影响比权力影响重要得多。在知识分子心目中,校长的权威不是来自职位和权力,而是来自校长的学识与人格力量,来自教师们公认的公正和无私。“公生明、廉生威”,公正无私方能树立威信。校长能否成为全校凝聚力的核心,关键在于他要让自己的灵魂“闪光”,让闪光的灵魂去照亮和引导全校的每一个人。

徐匡迪认为,校长应该是学生心目中最受敬重和最值得仿效的人。他说,校长是全校师生凝视的焦点人物。学生尤其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过程,他们对校长比对老师更怀有敬仰、崇敬的心理倾向。校长要珍惜自己这一特殊地位,这是身为校长的崇高荣誉,亦是自律的鞭策。

要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首先要靠“身正为范”。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校长更应在品格上为师生树立表率。校长的以身作则,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大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小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凡是要求师生员工贯彻执行的,校长要带头贯彻执行,这就是以身作则。其次,要像爱护自己子女一样爱护学生。校长对学生的爱,表现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察知学生的愿望要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问题,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怀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比较单纯,他们对社会是最无偏见的,他们最尊崇的是科学与事实,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即使有学生出现过失,身为校长,不应只想到“纪律约束”和“严厉整顿”,感化、引导、谈心比任何处罚更重要,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徐匡迪最后强调,一个受学生敬重的校长,应该是不断接受新知识的带头人。校长要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以新知识充实自己。

(摘自:中国教育报9月8日1版)

 

【篇四】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爱心去感化学生

用真情、关爱去感化学生

封开县长安镇莫罗小学蔡步强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所以,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以无限的爱心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你的关心和呵护,这样你才能打开他的心扉,倾听他的心曲,并及时地给他点拨、引导,慢慢地托起他走向成功的彼岸。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一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真诚、无私的爱走进课堂的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地健康成长。那么,如何用真情、爱心去感化学生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用真诚的爱去感化学生

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寄托,是学生一种内心渴望。为平时与学生接触得最多的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设法融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推心置腹,诚恳相待,把学生当成自已的亲人、朋友来看待,关注他们的一切,以兄长和朋友的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一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用爱心感化学生

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为人师者,我做到了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洁言洁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当某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就会想找信赖的人——那就是我,一吐为快,指点迷津。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我是从学习和生活的每件实实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关心,与学生真心实意地沟通,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叫莫小刚的小男孩儿,特别的活泼好动,课上不认真听讲,多次批评教育也是无济于事。有一次莫小刚中午回学校时丢了笔盒,看他的样子非常紧张,肯定是怕爸爸骂,便哭了起来。我见此情景心一动,便把他叫到跟前,用手一边给他擦着眼泪,一边笑着说:“别哭呀,你是小男子汉,怎么能哭鼻子呢,来老师给钱帮你买一个笔盒吧!”莫小刚说了声“谢谢”转身就跑了,不一会儿他就买了笔盒回来了,他心里非常开心。然后走到我跟前说:“老师,等我有钱,我一定会还给你的。”我说:“不用啦!只要你以后认真学习,老师就很开心啦!”莫小刚很自信地说:“好,我以后一定会认真学习的。”从那以后,每当他上课有不认真听讲的时候,只要我的声音稍有停顿,他便马上坐好,认真听课。久而久之,莫小刚养成了认真听讲、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和我也特别的亲近,课下没事便围着我转。我想这就是爱的伟大

之处吧!真诚的爱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的转化,健康地成长。

二、用无私的爱去感化后进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后进生。因此,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后进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在课堂上不要只叫优秀生回答问题,应多给后进生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他们也能自信地面对学习。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后进生与爱优秀生一样,并给予后进生更多一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如:我们班里有一个名字叫梁开明的孩子,特别淘气,他学习成绩不太好不说,行为习惯也不好,总是打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玩。在对他的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无私的爱心,他可能就要退学了。在课堂上,别人回答比较难的问题得到表扬,对于他只要把最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掌声。这时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去影响其他同学了。最难改的还是他的行为习惯,一下课他总会第一个冲出教室,一上课他又最后一个回到

教室。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课下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天好像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发现他爱好体育,于是我就让他当上了班级的体育委员,但是对他约法三章:一是要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三是不能欺负同学,改变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不良形象。他涨红着脸答应了。自从当上班级干部后,我发现他真的在努力改变自己,上课只要我一个眼神,他马上就能坐好,认真听讲,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是,他偶尔也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课间在操场上还是打闹,上课时在下面玩东西。我及时找他谈话,先肯定了他的近期的进步,接着指出他的不足,并耐心劝导他,给他鼓励,教他与同学相处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多次谈话后,他终于有了质的改变。可能这就是无私的爱给的力量吧!

三、用“宽容”的心去感化学生

为了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我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们的热用爱心感化学生

情,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名自律、负责任的人。班主任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更需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不能只是严厉,也要理解、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你的亲近,信赖,仰慕和敬佩。宽容并不是姑息,不是迁就,而是一种积极灵活的适应态度。记得有一次,一天中午,预备铃响过,

我像往常一样提前几分钟向教室走去.还没到教室门口,就听到教室里哄笑、怪叫的喧哗之声。我一进教室,学生就噤若寒蝉,立刻平静了。这时我朝黑板上看去,见黑板上写着几个歪歪扭扭大字,“蔡老师飞走了”我当时非常愤怒,心想这是对我人格的侮辱,但理智使我很快冷静下来。教室里的空气好像凝固了,学生们瞪大眼睛,等着我的万钧雷霆。我尽量使自己平静,轻声说道:“这位同学写的字还挺不错呢。只是写的句子不是很通顺,蔡老师现在不是在这里吗?”全班同学都惊叹不已。这时,上课钟响了,我若无其事地擦去了黑板上写的字,开始给学生们讲课了。课后,我一直没有提及此事。一星期之后,我以“我敬人人,人人敬我”为主题,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引导同学们积极讨论。这时,每个同学都抢着先发言,各抒已见,气氛很活跃。那位制造恶作剧的学生终于忍不住了,他站起来主动向我道歉:“蔡老师,那件事是我干的,我对不起你,你处罚我吧。”话还没说完,泪水便从眼眶里流了出来。班会结束后,我与那位学生作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并鼓励他认真写好字,发挥自己的特长。后来,这位学生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练字,还多次向我请教。在后来学校举行的书画比赛中,他写的一幅字,荣获一等奖。所以,班主任要以宽容之心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要有耐心去等待,去引导。学生唯有处在宽容、平和的环境中,他们才能获得人格上的健康发展。

【篇五】用爱心感化学生案例用爱心感化学生

用爱心感化学生

案例:

学生杜某某,性格倔强,自尊心强,不爱学习,逆反心理严重。经常和我班的一些学生尤其是一个女同学发生冲突,常常很闲得无聊的去惹是生非。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爱显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本学期十月份的一天晚课,他居然把这个女生给打了。说他他还不服。学校政教主任赵主任给他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谈话,有了明显的好转。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该生的母亲忙于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很少,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同时认为孩子大了,不好管。对于孩子的错误不是耐心的说服教育,而是指责。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上课总喜欢讲话,做小动作。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他的批评不对,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方法:

1、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该生爱管事的特点,让其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让他在管理别人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让老师头疼的问题。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给他讲解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该生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效果:

通过辅导,该生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工作、学习的责任心增强了,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竞争意识强,为班级工作积极。与同学之间的矛盾逐渐消除,同学们一致反映他的进步很大,表现良好。

反思:

找出原因,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正面的引导,用真心对待学生,让他感受到关爱,所谓的“问题学生”,都不成问题。

【篇六】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爱心和真情感化学生

用爱心和真情感化学生九十六班班主任郜双梅有一个寓言故事,这样讲道: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脱去大衣,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行人脱去大衣;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北风的威力不也很大?但怎么没能治服行人呢?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道理:声色俱厉往往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畏惧、紧张的状态,非但不能使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教师能否打开学生的心扉,取得学生的信任,爱是首要条件。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教师要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架起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

我接的这个班是一个有名的差班——纪律差,习惯差,成绩差,任课老师一上课就感到头痛,谁都不愿意带这个班。怎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中呢?

一、用爱心感化学生

接班第一天,我就班级在学校的地位来激励学生为了共同的荣誉而战。告诉他们,对于新任老班的我,他们的过去我不知道,每一个同学都是一张白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用最漂亮的彩纸和最漂亮的书法把自己的优点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前黑板左边最显眼的位置,一周时间内完成。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张贴出来后,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在上面写上老师的认可,同时告诫学生:你们的优点我知道,在今后的时间里,希望同学们让老师真正感受的你们的优秀,而

不是把老师心目中白纸变成一张黑芝麻饼。学生们因为闪光点被认可,做优秀学生的信心被点燃,班中的不良习气减少了许多。开学第一周升旗仪式正好是我们班组织,全班同学以崭新的面貌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了我们共同的决心,获得了10分的好评(满分10分)。

二、用激励让学生自信地成长

获取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如果学生在学校经常体验失败,他们就会变得心灰意冷。因此,我们要给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改变评价成功的标准。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或成绩,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班上有几个男生学习不用心,经常迟到,成绩很差。一次偶然,我发现他们很珍惜班级荣誉,热爱劳动,于是安排他们轮流做班上的卫生值日班长。从此,这几个同学很少再迟到,上课也用心了很多,轮到做值日班长时积极负责,班上的卫生我再也不用费心,班上得卫生流动红旗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班上新转来的张某某同学成绩中下等,我侧面了解到他很上进。于是在入班介绍新同学时,我大力夸赞他暑假学英语刻苦,每天背不下一定的单词不睡觉,号召同学们学习他刻苦奋进的学习精神。自从被加上这个光环后,他一改过去差生的面貌,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勤学好问,成绩在很短时间就上升到班级20多名。可见发现一个人的闪光点及时去激励他,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一视同仁,严格要求

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是很敏感的,一句亲切的话语投到学生的心中,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决不能随便放过,要帮助他们究其病因,以便彻底杜绝。要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诚的爱,我们必须做到对学生的爱一视同仁。

班上一名学习特别优秀的学生一次犯了错,依照以往的惯例,老师们会忽视这次犯错,但我没有这么做。我把她叫到办公室对她进行了深刻的教育,直到她心服口服。这和一般的批评不同,一般的批评都是老师指出学生的缺点错误,学生只有承认的份。而我的这种批评,是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的问题,自己批评自己,这就使他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由受批评者变成了自我教育者,由被动变为主动。我认为这样做有两大好处:第一、由被动变为主动后,他们更能够从心理上愿意接受批评。第二、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危害和努力的方向,就不会盲目了。同时,我没有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她,也保护了她的面子和自尊。而同学们看到一直是老师宠儿的她竟然也会受批,感到很是震撼,班风一下大为好转。

总之,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接班的一年多时间,我的爱心和真情,终于换来班级的稳定,纪律的稳定,期末考试年级第三名的成绩。所以要用爱去感化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

三、用恒心转化后进生

在教育后进生的过程中,有两类现象是最让我头疼的:一类是他们的反复,另一类是学习始终不见提高。因此,教师需要“修炼”,练就我们对教育后进生有恒的心境。“恒心”就是指对他们的转化工作要按计划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下去,去掉热一阵、冷一阵、抓一阵、放一阵的不科学做法。一般而言,后进生的转化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和稳定几个阶段,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有改正的愿望。此时,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有可能转瞬即逝的闪光点和亮点,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始在行为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特别敏感,甚至对老师的一个眼神都特别注意。此时,班主任对他们的进步哪怕很微小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并不断强化,使其巩固下来,如果对这一阶段熟视无睹或冷漠对待,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反复阶段是指学生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重犯过去的错误。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对此,不必大惊小怪,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而放弃教育,要正确分析他们出现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持之以恒地做工作。这样,教师的恒心和信任的态度往往会使他们受到极大鼓舞,坚定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的决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业习惯,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从而进入巩固期。

【篇七】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

用爱心感化学生——我的育人故事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只有了爱心,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更重要的是把那种爱传达出来,只有让别人感受到,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火花,学生也才能从心底里接受。

爱是人世间最丰富的语言。她是对他人的给予和奉献,决不是等价交换。作为一名教师,爱是教育的真谛;爱,让单纯而真实的童心懂得了回馈,也懂得了回报恩。在教学中,用爱心的欣赏目光去关注学生,真挚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和学生间的关系变得更融洽。

案例背景:

我班的袁某同学,自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以来,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乱说话影响别人,要么偶尔旷课;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使得班里的纪律非常涣散;还常常引发同学间的矛盾,许多同学都指责他,讨厌他,不和他一起玩;各门作业几乎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几乎每天都要惹出一点事情。

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少年。我真诚地跟他说他是班上最

聪明的孩子之一,也应该是最懂事的孩子。他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让人讨厌不已,他口头上答应的很好,可事后仍一如既往,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为此我的心都快冷了,多少次打算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为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不能因一个学困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级集体,不然,他可能会带坏一群立场不坚定的男生。案例过程: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多次进行家访,家访中,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父母老年得子的孩子,父母对他十分溺爱,他父母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妈妈说她一句,他能顶妈妈十句。这学期父亲在外打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因此在家里他就是个十足的小霸王。通过多次家访后,了解到妈妈拿他无能为力,任之放任。他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所以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习惯。

“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调查清楚情况后,我思索着必须慎重地采取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我试着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劳动积极主动、踏实,为人诚实,所以,我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交谈,了解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他、激发他“你干活儿那样能干,在学习上只要自觉,你一定能行;只要你好好对待别人,同学们一定能喜欢你”。通过几次的接触启发,我与他慢慢沟通了。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再次找他谈话:“你的学习成绩在班里

能排到十二、三名,这说明你很聪明;你足球踢得好,同学们都很羡慕你,但是你现在的表现却令老师很失望,你完全可以把你优秀的一面表现给大家,做一个老师喜欢,同学敬重的好学生,我希望你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大家融合在一起,希望你从做人,做事方面奋力追赶。你现在对班级的生活、学习中的事情都漠不关心,如果我也放弃你,大家都不再理睬你,你会觉得生活有意思吗?你希望出现这种局面吗?”他重重地摇了摇头。“是啊,你很聪明,道理一点便通,我们一起努力,好吗?”他微微一笑,眼睛立刻生动起来。我心想:“看来这个学生还是有希望的。”自此,每当他有丁点进步时,我便适时鼓励与表扬他。还借助班干部的力量共同帮助他,使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他,比以前进步了许多……现在他已能融洽地与同学们生活在集体中,学习情况也今非昔比。班级的纪律和学习风气也有了明显的改善。班级工作的开展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我顿感轻松了许多,我会心地笑了。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为班主任的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对于袁某同学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

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真情去感化他,用明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了错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才会使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从而激发学生对班主任的情感与对班级的热爱。也许爱就在那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愿:我们携起手来,捧起热爱之情,使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师长的关爱之中。只要我们真诚地用爱心来浇灌身边一棵棵幼小的树苗,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长成参天大树。从而也会在感受恩泽的同时,用他们的枝繁叶茂来回赠大地!

周浩杰

2014年7月7日

【篇八】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

龙源期刊网.用爱心感化学生

用爱心去关心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

作者:张玉霞

来源:《新一代》2014年第04期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教育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只要教师以真诚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打开学生的心扉,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关键词:爱心教育;实施;点燃;上进心

情感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对学生既要发扬民主,又要体现集中;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心关怀。通过情感的交流,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内心触动,使学生在心理上发生变化,产生师生间情感上的共通和共鸣。爱心教育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前提,培养学生有爱心是时代的呼唤,是共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教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推动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

一、时代呼唤爱心教育

热爱学生是一切乐于献身教育事业,工作有成效的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博大,高尚而又纯洁的情感。教师要比一个普通的母亲更懂得怎样去爱孩子。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时哪怕是一个细微的动作,也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例如一次数学课上,一个女同学总用手去揪她的羽绒服的帽子,不能专心听讲,我发现后没有当即批评她,而是走进她的跟前,原来是羽绒服的帽子扣开了。可自己又够不着,于是揪来揪去,看到这种情况,我放下手中的书,轻轻地把她的帽子扣好,抚摸着她的头说:好了别着急了。这个同学歪着头望着我甜甜的一笑,便拿起课本认真读书了。分析当今学生的现状,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误解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冷漠放纵。父母的外出打工,隔代教育的无力使孩子既缺少正常的父爱、母爱,又过多的接受生活的溺爱,情感的牵就,使孩子走入了误区。因此,给孩子多点爱,让孩子感受爱,使孩子理解爱,爱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实施爱心教育

1.要有仁爱之心

一个有爱心的老师,要是一个多面人。有时是师长,有时是父母,有时是哥姐,有时是朋友。使自己成为学生遇到困难时的避风港,遇到烦恼时的倾诉对象,遇到开心事时的知心人。老师要平视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风雨同舟,并肩前行。用儿童的眼光,用一颗童心去看待、思考孩子们的言行,对学生充满爱。因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感受到爱,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收获爱,也只有收获到爱的人才会去回报爱。

【篇九】用爱心感化学生案例_用爱心感化学生

用爱心感化学生

对由于家庭不幸而导致学习、生活困难的学生,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老师要多给他们爱,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多为他们排忧解难,经常和他们谈心,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我们班就有一个由于家庭原因而导致成绩急速下滑、行为日渐不规范的学生,他就是王亮。

刚刚开学没几天我就发现王亮有些不太对劲:穿得破破烂烂脏兮兮的,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没有认真完成过一次,课下很少与同学交流,这令我十分恼怒,竟然会有这样的学生,不行,我不允许这样的学生在我班出现,我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于是,我怒冲冲的把他叫到了办公室,但在看到他那一脸委屈的样子时我的心软了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脸像一个小花猫,衣服也是脏兮兮的,身上还散发出一阵阵烟熏火燎的味儿。看到这儿,我也把他的身世猜出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我奈下心与他交谈了起来。刚一开始他唯唯诺诺,不知所云,后来看到我是真的想要与他谈心,也便不再拘束了。

原来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母亲离家走了,父亲没有经济来源,又每天不醉不归,父子俩没有人照顾生活起居,情形自然可想而知,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后只有寄居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都已年迈,平时还要种地干活,根本来不及照顾孩子。

没想到,在别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候,竟然有的孩子还会有这样的生活。不行,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帮这个孩子!这

是我听到他的话之后的第一个想法。于是,我便告诉他:阳光总在风雨后,有啥难处,老师和同学会一起帮助他。看到他感动的泪水,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帮他到底。

记得今年艺术节的时候,学校要求每个班至少准备一个节目,由于我带的班学生人数较多,于是我决定给男生、女生各排练一个节目,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本次活动中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当我在班上征求孩子们参与活动意见时,我发现其他孩子都争先恐后的要参与,而唯独王亮一个人默默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从他脸上的表情我能真切的感受到孩子渴望而难过的心情。于是我单独将他叫到办公室谈话,问他为什么不想参加活动,他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他说:“老师,我也想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可是爷爷奶奶老了,他们没有钱给我买表演节目要用的服装,道具。”听了这样的话,我心头一酸,觉得这孩子太懂事了,太令人心疼了。于是我告诉他,只要他愿意参加,我可以帮他准备这一切,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能高高兴兴和其他孩子一样认真的排练节目,看着他使劲点头的样子和充满感激的眼神,我十分欣慰。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复习功课,及时提醒他洗衣服,而且号召全体学生帮助他„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他终于有了小小的进步,而且表示,一定会好好表现。

其实,特殊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更需要同学们的帮助,只要我们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对他们付出一些爱心,相信他们会走出阴霾,走向那属于他们的天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