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这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从年龄上,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的戴胜鸟和云雀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 再者,根据本班学生较为沉闷的情况,在教学中多给予一些提示、启发。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过程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
四、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领悟文章的美。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2、增强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意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播放《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正音识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1、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媒体展示)
舞台 演员 表演形式 节目形式
搭建专门场地 专业或业余演员 提前排练好 歌舞小品为主
山野、小路、村寨 男女老少 即兴发挥 对唱
(板书)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2、把握主要内容
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请你分别概括一下他们的内容及特点。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媒体展示)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 即兴发挥,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三、品读赏析
1、品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2、品析人物(这里以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为例•)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小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根据学生的反映适当分析赶马女孩、吹鼓手等人物形象。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传歌中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展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这里又有着怎样的环境呢?
3、品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四、拓展延伸
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呢?"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景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民俗文化,关注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七、作业布置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郝圣伟
前言:
语文的元素何其多兮,语文的内涵何其博兮。
一堂语文课,在执教者眼里,总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承载语文学科的元素和内涵,而一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学习本文进行场景描写时,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文章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法。
教学构想:
1、从以上设置的目标可看出,本堂课学生感受的东西可能比认知的东西要多。那么本堂课究竟想要收获些什么呢?那就是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和语文课堂的人文情趣,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化情趣的浸润中得以潜移默化。而这正是本堂课所要努力追求的。
2、用语文活动贯穿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中,感受文本,品味语文,以体现“动感课堂”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引入“文化”
1、师生话谈“民族标志”。
2、师生欣赏视频,由“民族标志”猜测“民族名称”。
3、师生走进云南,引出课题。
二、第二板块品味“文化”
1、读一读,整体感受云南的天地给你的第一印象。请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表达你的第一感受。
2、想一想,云南的大地上,处处都有歌声,作者对歌声的描绘也是贯穿文章始终,可是我们并不觉得重复,厌烦,相反,我们却觉得一路下来新鲜不断,稀奇不断,这原因何在呢?
3、品一品,云南的妹子怎么样?
赏一赏,云南的风光属第几?
悟一悟,云南的妹子、云南的风光与云南的歌会有什么联系?
三、第三板块演绎“文化”
1、能有这一趟美丽的文化之旅、风情游,得感谢文化大师沈从文,简介沈从文。
2、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文化使者,根据课文内容,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你的旅游产品:“云南风情X日游”;模拟一位当地“赶马小子”或“赶马小女孩”,展示一下美妙异常的“云南风情”。
四、第四板块比较探究“文化”
1、对比课文第⑤段内容与港台演唱会的视频。
2、出示探究话题:
①对比云南的歌会与港台的演唱会,二者有什么异同点?
②面对某个明星火热的演唱会和古老的云南歌会,你能为云南的歌会说几句公道话吗?
五、第五板块课外搜寻“文化”
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文化现象,关注它们,热爱它们,发掘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美丽的云南
山野对歌— —人物美 (点)
山路漫歌— —风光美 (渲染)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
知识点
1、感受云南美景。2、感知文意
资源名称
情感体验云南美景。播放配乐课文朗读视频
素材类型
视频
水平
感知+体验
来源
下载+开发
使用时间
4分钟
应用方式和作用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视频感知+识记
下载5分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描绘的美妙意境。
3、了解作者和课件展示作字新词
图像+文本识记下载+开发4分钟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利用课件能有效节省时间
掌握生字新词。者简介和生
4、播放云南歌会的图片,再次感受云南歌会的淳朴自然,宏大壮观的场面5、合作探究课文三种不同场合中的唱歌情景。
6、欣赏《刘三姐》片段,而后唱一唱。
播放云南歌会的精美图。
图片感知+体验
下载2分钟欣赏图片,陶冶适性,再次感受云南歌会的淳朴自然,宏大壮观的场面
课件展示课文结构和知识点
图像+文本识记+理解
下载8分钟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播放《刘三姐》片段
视频拓展性学习,能力训练
下载3分钟拓展学习、延伸课堂能力训练,陶冶情操
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
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
1、情感体验云南美景。配乐云南美景相册欣赏,约4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2、配乐课文朗读视频,约5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3、作者简介和生字新词,约4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4、云南歌会的精美图片,约2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5、课件展示课文结构和知识点,约8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6、《刘三姐》精彩视频片段,约3分钟,保存在素材文件夹下。
说明:
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
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
“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
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
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教学设计方案附后: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成县苇子沟学校高磊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过程与方法:引导启发、小组讨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云南的歌会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吗?那么,看过云南的个会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民族风情别具风格的魅力。二、整体把握,感知文章大意
本文是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上的所见所闻。同学们,沈从文先生在云南的歌会上都有没哪些见闻呢?
三个歌唱场面;唱歌人;自然美景。1、“山野对歌”(特点是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2、赏读“山路漫歌”(特点是什么?)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探究)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例: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3、赏读“村寨传歌”(特点是什么?)
“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特点(人多――时间长――盛装)三、课堂探究,品味细节
1、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着墨最多的是什么人?2这些人有什么特点?
3、作者笔下的云南自然风景有哪些特点?(属于哪一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从村寨传歌的场面来看,是谁把歌传给谁?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提示:抓住细节、相关词句和修辞等方面认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四、能力提升感悟文本
本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结合全文,小组讨论。五、拓展与延伸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民俗活动,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有的已经失传,有的濒临失传,我们该怎么办呢?比如: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西和的乞巧节,成县竹篮寨泥人制作,„„六、课堂小结
生活是一支婉转激昂的歌,给予我们无数的欢乐和激情,生活是一首智慧斑斓的诗,给予我们无尽的思考和启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诗的海洋里,歌的世界里,斟满民俗文化的美酒,歌唱生活,歌唱生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生命变得更有价值。七、作业布置
1、课后体会本文的语言美。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八、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成县苇子沟学校高磊磊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靠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达到知识目标,依靠科学训练达到能力目标,依靠潜移默化达到情意目标。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本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24人。根据以往的学习实际情况,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但是也存在个别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同时要维持好课堂纪律。此外,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班上的同学大多来自本省各地,有的甚至是外省的。这些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自豪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熟悉并且掌握文章中的生难字词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准确讲述文章中描述的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以及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流露出来的乡土气息。
2、深入体会和感受质朴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云南歌会这一民俗文化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树立关心民生和热爱民间文化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巧妙之处。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探究、研读、讨论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1、掌握文章中的生难字词,对文章框架有系统的把握
2、从三次个唱场面的描写感受歌会之美,语言之美。
3、感受民俗之中蕴含着的优秀民族文化。
一、趣味竞猜,活动导入(3-5分钟)
1、看图片,竞猜哪一少数民族的习俗(PPT演示)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么多民族的民俗的感受。
3、教师导语: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5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人都能歌善舞。在遥远的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脚步,走近云南,去听一听看一看云南的歌会。(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老师已经让大家在课前收集过沈从文的资料。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了解的沈从文。(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幻灯片显示沈从文资料)
二、整体感知,一知半解(约10分钟)
1请同学们大声得朗读课文,记得要读准屏幕上的字词,然后老师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云南歌会有了哪些了解。(三个地点,三种形式)
引导学生处理收集到的信息,云南歌会有哪些形式?分析比较每种方式的特色,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勾画重点信息。
明确:第一部分:山野放歌---对歌有比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一次民歌的展览,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大,气势壮观。2请学生复述每个场面的场景,交流评价
3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三次歌会的特点。即才智比拼,即兴歌唱,民歌传承。
4根据以上总结文章的框架。
总起(第一段)
描写三种歌会:1山野对歌(2--3)
2山路漫歌(4)
3村寨传歌(5)
三、合作交流,研读欣赏(15--20分钟)
(一)合作学习
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问题看法。
1朗读三次歌唱场面,体会三个场面内容上的不同和侧重点以及写法的差异。
2画出认为好的句子,并交流看法。
(二)成果展示
各组选择代表发言,展示学习成果。
(三)研读欣赏
1学习山野对歌
A请同学朗读第2段和第3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用什么方式表现这一场景
对歌的地点,歌曲的内容
对歌时年轻女子的形象描写表现欢乐场景
请同学讨论女子的形象。
B看课后练习二,探讨人物描写的不同
2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四段,注意其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稍息好句。B讨论:过多的景色描写而缺少对歌曲内容的描写是不是造成了本末倒置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3学习村寨传歌
默读第5段,比较三种歌会,,说说村寨传歌的的难得之处,有什么特点
齐读第5段,注意PPT红字部分的场面描写。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四、拓展研究(3分钟)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五、结语设计(2分钟)
同学们,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云南的歌会》的学习,沈从文以他朴质而形象的语言带领我们领略了云南歌会的风采。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幻灯片展示)我希望我们在自己平时写作中向沈从文先生学习,多运用质朴的语言,让我们的文章更加有韵味。
六、课后作业
阅读沈从文《边城》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人)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景衬人(景)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场面)
(略)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单位:靖边四中姓名:杨子平时间:
2013年3月
日
18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初读感知课文,把握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学会简单的品评、赏析语段。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基础,在读中把握,读中体会,读中赏析、品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初读感知,把握文章中不同场景歌会的特点教学难点:学着对文章中的精美片断进行简单的品评与赏析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
课时一
(课前播放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一、导课:
刚才听的这首曲子好听吗?谁知道刚才播放的音乐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是哪个地方的民族音乐风格?
(葫芦丝云南)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和同学们在电视或广播中接触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大不相同,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呢?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一篇散文《云南的歌会》,一起来领略一下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二、新课:
(一)、听朗读,思考问题: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描绘了几个场合的民歌演唱,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歌会的三个场景吗?
(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板书)
1、山野对歌2、山路漫歌3、山寨传歌
(二)、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场景,因为。”
提示: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
(2)质疑:A:在写山野对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
B: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这里的人吗?(提示:淳朴、热情、灵秀)
(3)播放刘三姐对歌片段,学生欣赏。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2)质疑:在写山路漫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环境)(3)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4)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
(1)学生朗读精彩语句并谈喜欢的理由,教师点评。(2)质疑:在写山寨传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场面)(1)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村寨传歌的场面吗?(盛)
(2)“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三)、拓展训练:学唱云南民歌
问:哎„什么结子高又高嘞?„嘿高又高!什么结子半中腰嘞?„嘿半中腰!什么结子成双对嘞?什么结子棒棒--敲嘞---?
答:哎„高粱结子高又高嘞,„嘿高又高!玉米结子半中腰嘞,„嘿半中腰!豆角结子成双对嘞,收了芝麻棒棒--敲嘞--!
(提示:教师先领唱,后男女齐声对唱。)
(四)、探究与思考:
1、与作者对话: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2、与编者对话:
编者把这篇文章编入教材的目的是什么?(热爱、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三、小结:
学了这一课,你最大的收获,或者最大的感触是什么?(学生能够围绕话题,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小结: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四、作业布置:
西安,也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有许多民俗文化也闻名全国,作为一名西安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西安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物美山路漫歌――环境美山寨传歌――场面盛
赞赏、喜爱―――――――――热爱民族文化
七、教后记: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云南的歌会》
《云南的歌会》公开课教学设计
(H)鸿浩
执教人:时间:2012年4月24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在合作与探讨的气氛中融入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求达到对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实现的可能。
3、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时,通过拓展与延伸来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认识。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精彩的描写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教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及作者简介:
1、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倾诉爱情,抒发情感,表达心中美好的祝愿;有的则以唱歌来表达对劳动的激情,抒发丰收的喜悦……
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
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有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比如说刘三姐、阿诗玛等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云南民歌的盛宴!(板书课题)《云南的歌会》
2、作者简介:沈从文沈从文,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