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三代人的人生“背影”》
龙源期刊网.
三代人的人生“背影”
作者:李传鹏
来源:《语数外学习·上旬》2013年第11期
《目送》很容易让人想起八十多年前朱自清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有所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人的情感故事,而《目送》情系三代人:看儿子们的青春生活,回忆自己的年少时代;看爹娘的老态,审视自己即将迈入老年后的状貌。今年秋天,如果每个家庭都要选择一本可供三代人共读、分享的书的话,《目送》绝对是最细腻动人的一本。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中国台湾、德国的多所大学。著有《野火集》《银色仙人掌》《百年思索》《孩子你慢慢来》等十多部作品。她的作品针砭时弊,论述鞭辟入里。她以客观的批判精神,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她的文字风格变化极大,所著的文学论述、散文、小说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貌。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上开辟“龙应台专栏”,开始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接触,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1999年—2003年,龙应台曾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评“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目送》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抒写亲情的感人至深的文集。由于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作者表现出脆弱和失落,表达出缠绵不舍的情感和无奈的痛楚。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温柔宛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让人感到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令人感到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风格越来越深沉。
这本书里除了七十三篇精彩的散文,还收录了龙应台用相机在台湾、香港等地捕捉的风景,图文并茂地呈现人生风貌,淡雅运笔表现春满花枝的生活。作者曾说自己为人父母后开始上人生之课,且自谦成绩不佳,而她口中的这堂无比困难的课,正是我们所有的人必上的一堂百味杂陈的课。
回家
篇二:《三代人的人生追求》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以来西藏农村三代人的人生追求
——以日喀则农村三代人的人生追求为例内容摘要: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人民从此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此后的五十年时间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三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作者走访了日喀则农村中的老百姓,与他们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梳理出他们的人生追求,并对三代人的人生追求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其变化轨迹和原因,从中分析西藏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三代人的人生追求的影响。
关键词:五十年;三代人;人生追求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向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西藏人民从此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昔日的农奴和奴隶从此享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了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1这极大调动了西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建设家园的热潮之中。
今天,一到西藏日喀则乡下的农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整齐的农田,修建得漂亮宽敞的楼房,和人们脸上幸福满足的笑容。这一切对经历了奴隶制的藏族人民来讲,像梦一样。而这梦,是真实的。在自治区成立后的五十年时间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三1《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
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奋斗历程。他们通过努力,一步一步的把西藏建设成梦想中的家园的。而回望他们的故事,从其中找出他们的人生追求,发掘出其中的变迁轨迹和原因,对于自治区成立已经五十年、正在书写一个“跨越式发展”神话的今日西藏来说,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第一代农村人民的人生追求——吃饱今年76岁的央吉阿妈,居住在日喀则桑珠孜区的附近农村。她出生在旧西藏。旧西藏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那个时候,他们家没有自己的土地,只有依靠租赁农奴主的土地勉强维持生活。辛辛苦苦耕作一年,成果却被农奴主拿走了。每天的生活内容总是离不开借债、还债,为此,全家人不得不日夜奔波,生活似乎总是看不到希望。
央吉阿妈比她的祖辈都幸运,她在最美好的青年时代,迎来了西藏奴隶制度的消亡。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央吉阿妈分到了土地和家畜,有了自己的财产。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她的政治地位有了保障,成为了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再也没有人可以强迫,剥夺他们的人生自由和权力。{三代人的人生}.
有了自己的土地、家畜和人生自由,央吉阿妈干劲十足,她和她的丈夫充满斗志,他们努力地耕作,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养活孩子。他们分到的土地是十亩,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他们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全家唯一的收入来自于土地。当时,几乎所有的农村人都是这样,在自家的土地上辛勤耕作、渴望丰收。种地很辛苦,最大
的问题是能换来的钱太少了。那时,他们所有的土地都用来种青稞。到了收获的时候,把一部分青稞碾了卖掉,再用现金来买日用品;剩下的青稞还要留下喂牲口的一部分,然后才是人的口粮。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风调雨顺,一家人就能够吃饱,一旦气候不好,全家人就有可能饿肚子。因此,“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粮食丰收,我们每年都向菩萨祈求有一个好天气”央吉阿妈陷入了回忆中。“但是,即使是收成不好的时候,我们吃的也比当奴隶的时候好多了”她补充道。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央吉阿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她和孩子们能够“吃饱”。而其他的追求,对于他们而言,是虚无缥缈的。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第二代农村人民的人生追求——成为公务员或享乐虽然仅仅追求“吃饱”的生活是充满艰苦的,但是,对央吉阿妈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比旧西藏的好太多了。在那个仅有三间房间,光线昏暗的泥土屋子里,她和丈夫养活了五个孩子。而对她来说,孩子们的生活,又比他们这一代好多了。
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第二代农村人没有经历过旧西藏没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可以随意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的黑暗人生。他们的生活也许不是那么富裕,但却是不用担心温饱问题的。同时,随着全国在建设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党中央对西藏的支援逐年增加,西藏的发展开始加速,他们的人生迎来了更多机遇。
土登叔叔是一名公务员,他来自于日喀则江孜县的农村,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是,在村里当村支书的父亲,还是希望孩子将来有更好的生活,对他来说,当上国家干部,就能有更好的生活,因此,在土登十二岁的时候,爸爸把他送到县城的亲戚家借住,并在那里上学。土登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他考上了本地的一所中专,在中专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经过一系列的调动,他最终到政府部门成了一名公务员。
土登叔叔对他的人生非常满意:“在我们村子里面,公务员是非常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参加工作是1990年,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实行了十二年,但是,在西藏农村,大多数农民还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能够走出农门,成为公务员是村里大多数年轻人的愿望。就是因为我成为了公务员,家里的经济水平、社会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公务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是很多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第二代农村群众的目标。
但是,公务员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对那么没有成为公务员的大多数人民来说,依然延续着农牧生活。1990年前后的西藏,私有企业并不像今天那么多,打工的机会也较少。同时,虽然国家在西藏开办了学校,但是,大多数的农村青年并没有经历过学校教育,(从1985年开始,国家才开始在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校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他们没有文化,没有技能,很多青年一旦脱离了农村,就没有工作,因此,他们的依然被捆绑在土地之上。
同时,随着国家对西藏的支援力度的增加,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增多,农业技术也发展起来了。因此,他们并不需要把太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农业生产,农闲的时间也开始多起来了。对于大多数农村青年来说,不能打工,只能闲在家中的生活是十分无聊的。这时候,很多年轻人就在家里呼朋结伴地喝酒、玩乐,逐渐失去进取心,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很多的人把享乐作为生活中的乐趣,并把一直持续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者得到更多的享乐当成人生的追求。可以说,除了极少的成为公务员的那部分青年以外,大多数的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第二代农村群众,都具有追求享乐的特点。
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第三代农村人民的人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治区成立以后的第三代农村人民现在大概在25岁左右,相比较而言,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首先,随着国家政策扶植力度的加大,在农村,生活是非常舒适的。安居工程让所有人住上了新房子,医疗保险让大家即使生病也可以放心治疗„„这些福利,让他们赚钱养家的压力大大减轻。而农村合作社,温室大棚,种植养殖专业化等新经济形式和专业技术出现并且在农村广泛流行,也给农村人们打开了思路,他们不再受气候条件等限制,随时都有活干,只要勤劳,就能致富。
其次,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所有的农村青年都上过学,这就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文化,从而能够胜任很多工作;而同时,随着西藏
篇三:《三代人的奋斗史》我家三代人的奋斗史
七八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吃穿都不能满足转变成现在的小康生活。同样我家三代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生活的转变离不开老一辈人的奋斗。话说富不过三代,同样的一家人的发展也要从三代开始,下面我来叙述一下我家三代人的发展及经历。
我的外祖父
因为我的祖父在我未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而在人前也很少听父母具体说起过他的人生经历,所以这里以外祖父的经历来叙述。外祖父兄弟四人姐妹三人,在家里几个兄弟中排行老大,由于当时家里比较贫穷所以无条件支付外祖父上学,但是外祖父比较好强自学认识了一些字。那时候他们住的都是小土屋、茅草房,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更别提电视了。晚上照明用小洋油灯,也是只有孩子写作业和找东西时才舍得点。吃得也不好,能吃上玉米面窝窝头就算是好生活了。东西不能随便买,买米、买面要用粮票,买布做衣服要用布票。取暖、做饭都是用柴禾。出门坐小毛驴拉的车,自行车几乎没有。有几年很困难,地里不长东西,没办法就吃树皮、草根和野菜,冻死、饿死了很多人。那时候我可没想到,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就想着:要是有一天能有口饭吃,有件衣服穿,不挨冻,不挨饿,就是前世修来的福气了。在到了当兵的年领就去部队当兵去了,每当问起老人当时为什么当兵,老人就说当时没什么吃的去部队还可以有口饭吃,不至于饿肚子。当时的贫穷是全国的不是一家的,外祖父说过的一个事例让我时常不能忘怀:当时刚入伍的时候的军装都是统一尺寸的,但是人的身体不是靠衣服决定的,所以发了军装个子矮点的还容易办,就是把裤腿,衣袖截短一些;高个子的就没有办法解决了,事情放到班长那里没办法,然后上报给连领导。同样没办法解决,只有说想办法自己解决。还不能影响正常的训练,听外祖父说他们当时是属于炮兵序列,相对其他兵种条件还好一些,当时已经解放战争基本没有了。外祖父就一直在部队待到快要转业的时候,中央政府开始裁军精兵。外祖父所在的部队被分调到西部地区服役,因为家庭原因和身体原因他不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去西部服役,团领导同意他在就近地区服役但因为裁军的执行性越来越高,老人就决定退伍回家。回家后老人和同乡人一起去外地寻生活。因为当时去福建的打工的人很多,所以外祖父和他的几个兄弟一起去了福建打工。后来因为家里土地需要
人照顾,他的父母两人照顾不过来,故外祖父又回到了家乡种地为生,闲事做些手艺活挣点零花钱。一直平平淡淡。因为身体不好故在母亲懂事开始,外祖父就经常需要吃药、打针等。外祖父过去是自学识字的,未能进过学堂成了外祖父一生的遗憾和伤痛,所以他对子女的教育很看重。外祖父经常告诉我:为人要厚道,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心;事不可为不要强求,平平安安就好!
下面是外祖父的照片:
我的父亲
父亲出生在1969年10月1日,父亲出生那几年生活很困难,基本没有吃的,还好当时爷爷是工人,并且在公社化经济状态条件下生活相对其他完全务农的乡亲条件还好一些,经常听奶奶说父亲是他兄弟四人中最听话、孝顺的,当时父亲八九岁的时候靠挣工分分粮食吃,那时候村里有小学,所以爷爷为了让父亲兄弟几人以后可以识字,做个文化人就让他们都在村里的学校读书,一直供他们上学直到他们自己不想上为止。至今经常听村里老一辈的人说父亲,小的时候身体不是很好,长得很高很瘦。家里没钱的时候靠野菜汤度日,几乎没有白面可吃,五元钱的地瓜干打成面可以吃半年。每天放学之后都要去地里割草赚工分,不然就没有饭吃。在父亲很小的时候奶奶的眼睛就受了伤,一直眼睛不能视物等。地里的工作全靠父亲兄弟四人做。
父亲当时的求学路在现在看来有些好笑,但却是穷苦人家的实情。在小学时几乎没有什么学习用品,买个作业本也不舍得乱费,每天都去的很早,晚上回去学习经常在厨房,因为晚上做饭需要点油灯,这样可以节约。还有听说当时下乡放电影的一年一两次,每次有放电影的都有很多很多人,父亲说有一次去看电影演到晚上很晚很晚他就睡着了,因为是热天所以都为了乘凉光着膀子把上衣放在身上背着,所以悲剧的把衣服给丢了,然后没有办法一个夏天都是光着膀子去上学的。还有在上初中的时候,因为家离学校很远所以不得已要住校,为了省钱都是自己带饭去,一次一星期带一块咸菜一带玉米饼,然后骑得自行车是不能想象的只有两个轮子一个车大架,每次父亲形容他当时的爱车就是走起来没有不响的地方;当然因为没有铃铛。我曾经问过父亲,
一次带一周的饭会不会坏父亲的回答是:有吃的就不错了,别说硬了就算长了菌放在篦子上用开水蒸汽蒸一蒸继续吃。怕吃坏肚子那就饿肚子吧!后来因为家里原因和个人原因就没有继续上学,村里老人都为他可惜,每次听到别人说起父亲以前的求学路,我就好奇为什么他没有坚持下去?他总是自作潇洒的说,咱不是读书的料!他们老校长都说他是那么的有希望向上读,难道就是不是读书的料的原因吗?
父亲的求学路,他本人不想再谈,做子女的也没有必要让他在陷入以前不愉快的回忆了,然后在家务农了几年,本来爷爷让他去接班做工人的,因为兄弟们之间有意见,他不想兄弟引起争端就自己去县工厂做临时工靠力气赚钱。后来父亲和母亲结婚后,姥姥不想他一直做临时工就出钱替他买的工龄,父亲就一直在县造纸厂工作到工厂倒闭,他在期间做过靠力气赚钱的工人、做过靠技术的技术工作、做过单纯管理的车间领导,后来因工厂污染严重他也累了在工厂的点线式工作和复杂的管理工作中的勾心斗角,就做起了基本的工人。直到工厂倒闭。工厂倒闭后县里厂区安排再就业,他想换个环境便离开了县在编编制去外面打工。
现在的父亲回忆起以前的生活便说苦过、笑过、劳累过、轻松过、这辈子就这样了,不想那么多别人的看法与眼光,只要家里平平安安,总是对我说:这是我的一辈子,或许不能让你过高人一等的生活,但却从来没有让你过的比别人差。你想要什么生活你就去追求吧,我和你母亲老了不用你劳心,只要定期回家看看就行。
每次说这些话总是显得那么苍老,那么直接,做事从不喜欢掩饰,却又有的时候像个小孩子一样;在对待问题上,遇事总想着自己解决,亲朋好友有点小事他比人家还关心。对于父亲不知道怎么评论,也不想评论!
下面是父亲和姥姥的照片:{三代人的人生}.
我
我出生在1992年1月2日,生活总的来说安稳平淡没有太大的起伏,或许是年纪还小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的缘故大体总结一下自己走光的人生路上一些不能忘怀的事或者记忆深刻的事:小学中没有什么太多的回忆,或者说儿时的回忆就是一个三天两头生病的体质弱的可怜的小孩,在学习上或许能让别人羡慕但是其他的却是一窍不通。所以小学五年级以前的那近十多个岁月里,除了家里墙壁上那些发黄的奖状能证明我存在过,能让我想起些许小学的生活。不过五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我真正记住
的一个好老师,真心关心学生以至于几年后的今天见了他,李老师还不忘对我们这些学生问问最近的状况,不忘鼓励他的这些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初中因为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所以就在一所一般的学校度过,还记得当时为了安慰爸妈自己说过:想要学校在什么学校都能学好,不想学你给我再好的条件也学不好。在不错的状态下度过了我的初中生活,有了很多交心的朋友,特铁的哥们。上高中还不错虽然没有像升初中一样考出那种变态的成绩,但还是能让我轻易在县里上最好的高中,不过因为班主任老师的压制和恐吓(有点夸张),在填报自愿的时候报了一所刚成立没几年的高中。在这个学校虽然环境一般,但是遇到的老师都让我真心佩服和尊敬,侯老师和周老师是高一高二两学年的班主任,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之一。在高二之前自己还是一心想上学一心的上进,人生总是充满了尝试,就像高三的放纵因为高三复习的最紧张时段,学校发神经的重新分班,分老师。。。面对一些全都陌生的老师谁能学得下去,外加给学生减压的新教改。。。结果自己坠落了,不能再集中心力在学习上,学业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再加上高考的发挥失常,被家里“强调”去复读。没想到在复读学校遇到了太多的同类人,然后,呵呵。。。
就这样那样的上大学,在这个学校读大学。从一开始的不知所谓,到大二的迷茫,慢慢的走到了大三学年走到了这个矛盾的学期。一直在纠结着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过现在想来自己的未来,父母亲朋的祝愿与期望,奋斗!
趁着年轻就去奋斗吧!奋斗也是一辈子,保守也是一辈子,何必活得如此窝囊?积极也是一辈子,消极也是一辈子,何必过得如此憋屈?奋斗是一种态度,一种积极面对挫折,不气馁,不甘沉寂,不求享乐,却试图为他人奉献的态度。如果这个时代不好,就要去改变它,如果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资本,就自己去创造。人总要在暮年的时候给自己一个交代,沉浸在巅峰期的喜悦之中,觉得还能再造一个天地一样——人总要给自己一个顶点,把眼界和野心放到最广阔的地方。
现在的任务就是学好学业,毕竟我国现在还需要高知识人才,大学生是其中的中坚力量。所以现在的短期目标是学好专业课,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的就业压力大,想要一份满意的工作越来越难,这时专业课过硬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自身能力过硬,这就是最好的一个通行证。
人生便是一段路,不长不短,最重要的是自己走过!!!
我家三代人的系部:班级:
篇四:《三代人谈社会发展和个人期盼》{三代人的人生}.三代人谈社会发展与个人期盼
我叫※,就读于///////班。我的家乡在………。坐落于……..,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但是人们朴实善良。我的爷爷今年……..岁了他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学毕业就辍学了。他有?个儿子,?个女儿,我爸排行?。爸爸也是个农民,初中毕业。我有个姐姐,是爸爸辛辛苦苦把我们俩拉扯大的,现在他也?了,黝黑的皮肤上的皱纹和头上斑白的头发时刻提醒着时间过得好快,时间都去哪了?
爷爷给我讲了很多他的故事,他虽然是一个农民,经历过苦难,但是小时候爷爷的爷爷却很有钱,方圆几个村落只有他开了一个饭店,生意很好,爷爷他是衣食无忧,整天提溜着铜钱到处转悠,后来土地改革时期,生意不行了,爷爷就过上了苦日子。爷爷的青年年时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尤其是大跃进运动,生产队的成立,导致生产力低下,通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没有收成,全村人都种红薯,吃红薯面,有好多人都吃树皮,野草,只要能吃的几乎都吃干净了。更不用说死人了,有的人可能正走着,突然就倒地死了,常年衣不蔽体,艰难度日。冬天鹅毛大雪竟还穿着露脚趾的草鞋为生计奔波。爷爷说,那时节,只为了活着就很不容易。
关于社会发展他最深刻的
是惠民政策,农村人靠的是土
地。以前的大公社,后来的交
农业税,爷爷对农业税印象深
刻,就是我也对农业税有所了
解。小时候,经常会见到那样
的情形:粮食(例如小麦)丰{三代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