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人作文
导航

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

2020-12

【篇一】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文/谭轶斌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泛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学习。它不是培养“小科学家”,也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所有高中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学习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理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参与而非旁观的、探究而非灌输的、体验而非分析的、互动而非静止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而研究性学习恰能实现这些目标。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

近几年,我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阶段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准备阶段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为在高中三年内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开列课外书单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①中外文学名著。名著不能不读,它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携带者,能构成学生人生的基石。

②文化名人散文,如周作人、巴金、胡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韩少功、魏明伦等作家的文章。选文主要考虑作品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文章学生不一定深入理解,但这是一个必要的储存。

③优秀报刊,如《读书》《文学自由谈》《散文·海外版》《南方周末》等等。

2.调整教材高一年级写700字左右读书笔记,高二年级写1000-1500字读书报告,高三年级写3000字小论文。

就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而言,我们在考试形式和拟卷上作了改革。比如,采取听力、闭卷、开卷三部分相结合的形式。听力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考察学生听辨和理解能力。诸如朗读一个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前后内容判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典型细节等,或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续写结尾。闭卷部分主要考察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名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然后灌制成磁带,有条件的配上背景音乐。此语一出,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几天后,作业全交。当一盒盒磁带在办公室里播放,老师们惊呆了:这是我们学生念的?与电台播音员所读不相上下!

学习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时,教师把同学们带到了校园漂亮的草坪上,请大家在室外高声朗读。同学们像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一个个兴味盎然。草坪中央正好有座假山,有几个男生站到了假山石上,放开了喉咙,感受郭老痛快淋漓的“我是一条天狗啊”!

在学习茅盾的《风景谈》时,教师请同学们挑选六幅画面中的一幅设计MTV,要求展开想象组织画画,配上同画面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设计一段能揭示主题的画外音。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与才能是无法估量的。

3.引导学生质疑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印发了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对完璧归赵之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蔺相如对“曲”“直”的判断是错误的,其所以得安然,仅是一时侥幸)。学生阅读之后,思想豁然开朗了,原来对千古名文也能提出不同意见啊!同学们极为佩服作者敢于独抒己见、不囿于历史定论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大胆地进行质疑了。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近语文研究性学习,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三、高二阶段

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有了高一阶段的铺垫与积累,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参与已趋向自觉。由此,我们在高二阶段的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在主动学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体验、去思考、去学习。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阅读而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洞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作为读者的创造,在研究性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率性而为,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亲历实践,对问题作出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解释,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所在。

这时,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设计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1.提供相应材料如果研究性学习只局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仍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仍将被禁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去引进新的知识信息时,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

有了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同学们就可以较快地进行比较研究了。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语文学习中比较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古今中外的作品之间,作品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运用等等,都可以用来比较鉴别。经常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学生既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从而去发现一个个新大陆。

①提供不同题材、体裁的文本

根据教材中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我们提供了雨果的《悼念乔治·桑》;根据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提供刘海粟的《漫论郁达夫》和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根据巴金的《灯》,提供师陀的同题文章《灯》;根据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提供肖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和《无言的拉雪兹——巴尔扎克诞辰200周年抒怀》;根据李白的诗歌,提供余光中的诗《寻李白》等等。

②提供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

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朱自清的语言,我们找出原文,请学生评评编者的删节有无道理。通过一番小小的比较,学生们更好地把握了教材思想和艺术内涵。

③提供不同的译本

教材上的泰戈尔《对岸》一文是郑振铎翻译的,译文清新流畅,体现了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教学时,印发了吴岩的译本,让大家比较两《归园田居》写于归田后第二年,即陶渊明42岁时,《读山海经》写于他59岁时,陶渊明既归隐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会有壮志难酬的感慨?能否用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从陶渊明的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思想意识、性格气质、对后世的意义等角度谈自己对他归隐的见解。

按照教师指引的道路,同学们踏上了探索的征途。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临近下课,教师在对学生作了充分肯定之后,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从作者、作品自身的角度出发,还可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考虑。其实,人们对陶诗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的。六朝时,对陶诗评价不高,唐朝,尽管很多诗人明显接受了陶诗的影响,整个社会却并不十分推崇。到宋朝,陶诗便受到了一致的推崇,苏轼、朱熹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陶渊明因此确立了一流大诗人的稳固地位。为什么人们对陶诗的评价会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学过苏轼的词,为什么苏轼会特别欣赏陶渊明?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大大激发着同学们深入探讨的热情。

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我们让同学们就课文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与鲁迅进行对话,是需要勇气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也是地狱的门口:‘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者,请进去;否则,趁早离开。”可同学们都选择了勇敢。在教师提示了探究方向的基础上,同学们上各大文学网站查阅资料,还翻看了《话说周氏兄弟》《名作重读》《鲁迅作品详解》《〈呐喊〉导读》《鲁迅思想的特征》等作品和文章。有的谈阿Q对革命的认识、纲领、目的、行动、对象及结果;有的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的从“称呼”入手进行探究;有的就“做梦”问题展开;有的谈“健忘”;有的结合鲁迅的另一古往今来,人们对屈原的特立独行有褒有贬,西汉扬雄、东汉班固、南宋费衮都极力贬他,但司马迁对屈原的政见和政绩却极尽溢美之词。你怎么看待屈原的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沉浸到了冷静的思考之中。

《雷雨》是一部经典名作,作品诞生至今将近70年,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说,一切伟大的作家,一切不朽的文学作品、文学典型,几乎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无限开放的体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探究它,会有自己的发现和再创造。探究什么?从哪里着手探究?教师在平时的阅读中感悟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对曹禺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教师在备课时又发现最近出版的《雷雨》剧本多了“序幕”和“尾声”两部分,这在解放后出版的各版本中是没有的,直到1988年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曹禺文集》第一卷里才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两部分是保留好还是删去好?在曹禺的创作中,基督教的人文思想多一点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多一点呢?《雷雨》是不是社会问题剧?这些问题不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源头吗?

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来接近作品、探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独到而有价值的意见。

四、高三阶段

自行创新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面向社会的,在培养了学生对已有材料学会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帮助他们善于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热点,对种种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现象进行搜寻、思索和分析,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论文,这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提高阶段,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心理学家布朗把“创造”分为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三类。对中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创造出全新的产品,那显然不现实,但如果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把观点的重新组合,把独一无二的看法以及充满个性色彩的评论都归入创造性产品,那么中学生人人都具有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确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

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加涅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而每一种学习都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应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论文是课堂研究自然的延伸,也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让我们从同学们完成的论文标题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睹青年学子的风采。

《〈围城〉对话的语言结构与人物心理》

《谈〈红楼梦〉之诗词曲赋的艺术功能》

《浅探庄子哲学思想在〈红楼梦〉中的折射》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鲁迅小说创作缘由浅探》

《高中生语言的社会学考察》

《“当时”应是“当”何“时”?——读李商隐的〈锦瑟〉》

《汉语植物词的文化内涵探析》

《莲、华——评席慕蓉诗作》

《神州诗仙——李白》

《村上春树笔下的死亡》

《诗比生命更长久——纪念俄国诗人普希金》

《我眼中的张爱玲》

《欲哭还休,欲哭无泪——关于马克·吐温作品》

《〈货殖列传〉古今鉴》

《“侠以武犯禁”——由〈史记·游侠列传〉看司马迁的反传统思想》

《智慧的魅力——读〈钱钟书散文〉断想》

……

五、几点补充

补充一:从中学阶段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非为完成论文,不是为了让学生提出某种奇思怪想,而是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即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我们应时刻具有危机感、紧迫感。只有不断地去充实与丰富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且是创造性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是为学生未来服务的手段。只有实现了这个跨越,才算完成了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补充二: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传统,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方式趋同化,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在我们强调让创新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时,我们切不能丢了传统。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是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比如对传统典籍的诵读、唐诗宋词的诵读,我们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要大力弘扬。通过诵读,让学生深刻了解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对其产生清醒的文化意识。研究不是一切,不可把研究绝对化。背诵、朗读、表达等基本功训练,将无可替代!

补充三: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还有评价机制的改变。在这过程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规范与创新、阶段与整体、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正如一个刚刚迈步的婴儿,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同时,又尽在自己的脚下!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篇二】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语文创新实验报告(网友来稿)

成都20中丘小云执笔

一。选题的意义、课题名称、实验目的

1.课题的意义

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特点决定了只有能灵活主动学习和驾驭知识的人,才不会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时代要求人们发挥创造潜能,不断开拓创新。时代呼唤培养创新型人才。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我国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和薄弱环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按照一个模式教学,按照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满足不了科技及时代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势在必行。

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中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承担着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在迎接21世纪到来的时候,面对一系列来自国际、国内的挑战,我们需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创新人才。其中,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

学校发展需要。成都20中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城市、农村,结构层次多样。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办出特色,就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提出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中心,开展教育创新,用教研教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的发展。

语文学科是一门极有利于培养培养创新意识的学科。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倍受社会的关注。在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中学生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题名称:语文学科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 是人不满足于客观现实和现状的一种强烈的旨意与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创造的愿望、动机和意图。它属于创造性人格范畴。 它常常表现为对创新观念行为或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意向反映。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它和创造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造力的开掘和培养有助于强化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开掘人的潜能, 创新意识通过创造力表现。 创新意识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教育形成及加强。

语文学科“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实验: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语文学科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问题。它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对创新有紧迫感、使命感;对创新有正确认识,能打破对创造性的认识误区:神秘感、自卑感、迷信权威、害怕失败、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等;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语文学科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素质基础。

3.实验目的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创新:使学生有创新使命感、紧迫感、自信心、价值观。能打破对创造性的认识误区:神秘感、自卑感、迷信权威、害怕失败、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等,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它们是创新意识的基础或着重点。

使学生学会创新学习:语文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有创新思维能力,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独创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语文学科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实验目标

探索达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及中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通过施以教育和影响,开展语文实验,探索达到培养目标的有效的途径。包括教学原则、师生关系、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社会实践、语文活动、班级氛围

二。理论依据

1.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能力从活动中产生。意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手段,学生只有在语文的活动中勇于实践,才能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能动的飞跃。

2.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它强调,要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精神,尊重人的现实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3.国家的方针政策。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在全教会上他又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提高创新能力……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使人的整体素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能力、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

4.现代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正视学生的自我及发展,强调“知”“情”合一,强调直觉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的目的要培养出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为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灵活的和理智的适应新问题环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的应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能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地处理问题的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的与他人合作的人。皮亚杰的活动理论:人与环境,人的发展与活动关系重大。承认儿童差异性,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儿童交往。杜威的儿童中心说。

5.语文学科理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人的创新意识通过语言来表现,需要相应的语文素养的积累,语文学科也是不断创新开拓中前进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内容。“大语文观”、“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是被普遍认同的语文教育思想。

三.实验原则

现代教学理论中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因为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主观选择性。 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发展取决于他对社会上的某种知识和观点的接收和掌握。所以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创造的主人。

民主性原则:只有教学思想观念、师生关系、教育方式、家校、环境的民主,才能实现平等、和谐、自由,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示自主,有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创新意识才能充分展现和强化。

开放性原则:多种不同的思相观念的碰撞往往能产生创造。为克服封闭性,应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环境、时空上开放, 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

差异性原则: 因为创新意识是学生的个体意识、主观意识,人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运用个体差异性原则, 才能不制约而且发展创新个性。

实践性原则:人的社会实践是意识产生的基础,个体意识的产生发展也取决于他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创新培养的重要途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人们通过它形成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公平竞争原则:竞争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公平竞争是一种自身的付出与得到,努力与结果之间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是对主观努力的鼓励。在学生中开展竞争是手段,目的是通过竞争共同进步,同时增强适应竞争能力。

四.实验内容、途径:

1.必修课教学中进行创新

(1)研究教材,发掘创意。

如果忽视语言材料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审美、文化等内容,而单纯的去训练解题方法技巧,就会舍本求末,违背教学规律。因此,必须根据语文学科教材特点,发掘教材中创新教育因素,来确定思维训练点。例如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选好教材训练点进行想象训练:作品省略处,引导学生补充想象;作品精辟含蓄处,引导学生推测想象;作品形象生动处,引导学生再现想象;作品举一反三处,引导学生引申想象;作品宜改写处,引导学生再造想象等。《皇帝的新装》皇帝光着身子照镜子,《天上的街市》牛郎织女自由来往,《七根火柴》描写无名战士的手像路标后的省略号,《孔乙己》在笑声中坐着用手“走去”等都是很好的训练点。

(2)学生做课堂主人, 教会学习,学会创造 。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创新学习,学生起主体作用。变老师讲解传授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感悟。创新课,有时由学生拿着老师做好的或由学生参与设计的教案,到讲台上讲课;有时还开展“我来设计一堂课”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由班上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教、自己学。因此,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及创新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 

成都有线电视台<>对该班进行了采访,在新闻时段连续播放采访实况:以前,初中学生上课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仔细聆听,然而现在在成都20中,一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创新课,却全部由初二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组织。看看同学们自如的控制课堂进度,熟练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及争先恐后以自己所了解的创新思维题启发同学们思路的热闹劲,真让人想不到,这是一堂全部由班上同学自己设计、自己教、自己学的课堂教学。据了解20中自开展“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课题研究以来,积极在班上开展 “我来设计一堂课”等活动,以科研促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极为高涨,对创新有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学生知识,更在于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通过学校教学过程能够学会学习、充分学习、个体发展,为将来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如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文言文学法,并把它编成口诀: “读全文,明大意,单音译做双音,人名地名不译,补出省略部分,语序适当调整。 ”

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联想、想象、比较、归纳、举一反三,教会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预习复习,自制单元学习小结表,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讲究学习策略,开展反思性学习,做考后小结等。

学生学会学习后,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初一下学期新课刚要结束,初2002级7班王邡同学就主动拿出自己拟的该学期全期语文复习提纲,请老师提供给同学们复习用。丘小云老师觉得此提纲内容不错,对它稍加修改后发给全班学生,于是,课堂上师生为王邡同学“掌声响起来”。

在初2003级(4)班,刘晓英老师让学生在假期中学习新教材,开学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出单元检测题,学生交换试题闭卷考试,相互评改,之后评选每单元优秀试卷。这样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能力提高、主体意识增强。 

(3) 教法改革,思维创新:

教师主导,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优选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质疑释疑、问题讨论、单元教学、配音表演等教法,在传授知识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培养能力,多渠道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及特点。通过做测试、分析、比较使学生进行感知:先画一个圆,从圆心向圆外画一条直线,然后请学生根据这图形发挥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越多越好。接着分析习惯思路与创新思维的异同:习惯思路:苹果、梨、糖葫芦等。创新思维:圆形带柄的苹果、梨、糖葫芦等瓜果蔬菜,圆形带柄的球拍高压锅盖等物品,圆形的运动着的物体如自行车轮、上升的球类、落地的飞碟,还有吐出的烟圈,投石入水形成的涟漪,眼睛露出凶光,接受器收发信号,民主与集中,团结与奋斗,个人与集体,封闭的生活方式与婚姻危机,思想保守与开放,强制管理与人才流动,投入与产出,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事业等。

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思维训练,精选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激疑、假设、变异、重组、析误、引申等。精心设计训练步骤。精讲与精练相结合。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问时紧扣教学目标设置问题,问题深浅度适宜,排列有序,问题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怀疑精神、好奇心、自信心,培养问题意识。精心设置创造性的课堂练习,多做插写、续写、改写、扩写,多做联想、想象、比较、归纳、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练习。例如:“小麻雀会不会死”的讨论,为孔乙己写挽联的比赛,作文《2005年的新闰土、杨二嫂》,“画出你心中的桃花源”绘画展,《2000年山的那一边》,为广告词会诊等。

(4) 创设情境,教学民主: 

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实现平等、和谐、自由,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示自主,有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兰音同学这样说:“进入创新实验班以后,我的观点和看法与以前很不一样,听课变得很有意思,不像以前总盼着放假。现在是放假了盼着上学。上课就像与老师谈心,一点也不紧张。”

 教师注重课堂导入,设置创造氛围,激发好奇心、创造欲望。课堂提倡“掌声响起来”,同学们对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能提出有创意的见解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独立钻研习惯、自学探索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可以怀疑教师、怀疑课本、挑战权威,鼓励学生提问,允许学生说“不”,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 

教学讲民主,经常向学生及家长征求对教育、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有一次,“口才思维创新课”正进行最佳节目评选,有一位学生说:“这节课中每个节目都很有特色,最好不评这个第一、那个第二。”他的意见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老师采纳了他的建议终止了评选,改为全班同学用掌声向这次参加“口才思维创新课”表演节目的所有学生表示感谢和祝贺。

(5)互评自评,教学相长:

教学评估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教师经常向学生征求教学意见及建议并且根据学生的意见及建议改进工作。教师之间加强听课、评课、实验、研究活动。课题组试制 “创新意识培养评课表“。项目包括:是否贯彻主体性、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个别性的原则,是否创设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积极活跃的环境氛围;思维语言是否具有流畅性、新颖性、灵活性;教法学法是否具有目的性、适用性、成效性等课堂效果;创新建议。互评自评,促进教师创新意识、业务能力、科研水平。

2。综合实践课教学创新

增设各种类型的以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的综合实践课。

(1)。自选学习内容,活动形式多样 

开设知识经济、信息科学等讲座。 开展思维训练及学科竞赛辅导。开设创新作文、阅读选修课、语文口才课、心理指导课、学法指导课。培养特长生:活动导演、总策划、节目主持人,小作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参加以上活动。

(2)。开放时间空间,注重知识应用: 

实践性、开放性,这是实践创新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该实验突破学校的围墙,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让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环保、人口资源、就业市场等社会调查。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文学研究社,模拟办实体,如广告公司。

结合学习应用性说明文,模拟办广告公司。 广告公司由公关部、人事部、创意部、门诊部、大赛组委会等部门组成。 孩子们自己筹备“广告公司”,进展顺利,广告公司人事部、公关部、广告创意部全部实行“经理招聘”,人事部首先自己积累、学习了一些基本知识,开设了广告讲座,对各部门主任、经理进行“上岗培训”。 创意部忙于征集广告词,首先瞄准的是成都的社会公益广告,孩子们为府南河的环保竞相提出宣传语。 广告大赛组委会正号召同学们对社会上已经有的广告进行捕捉,征集好的广告进行评选。广告门诊部对同学们认为不好的广告进行整理、修改。

成立班级文学社,积极开展活动:征集文学社名,与鲁迅“对话”,为名作写续公关部经理。 竞选台前,彭佳说:“王珍珍的普通话说得好,如果我没有参加竞选,一定投王珍珍一票。”王珍珍却说:“感谢你对我的肯定,你也应该展示自己的优势,取得成功。”对此,丘小云老师颇为感慨:“这是友好竞选,孩子们赞扬竞争对手,而不是靠贬低对方获得成功,是心理素质较好的体现。” 当记者采访他们时,彭佳说的是:“一些明星总说自己的对手不好,结果反倒自己不受欢迎,有些人赞扬自己的对手,结果是因为谦虚赢得更多人的尊敬。” 

14岁的何爽提出竞选《新苗新》报的二版编辑,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精心策划版面,经过全体同学投票,终于以“微弱多数”当选。第一期出来后,遭到一些同学的批评,说采用的稿件太“庸俗”,何爽就暗下决心,将第二期编好。果然,他编辑的第二期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对此,何爽有着清醒的认识:“想干我这个职位的同学很多,如果干不好,就可能被同学投票表决而下台,所以,我珍惜、重视每一次机会。” 

一名学生竞选一个职位没选上,记者以为他一定会感到沮丧。没想到,这个学生告诉记者:“我没有竞争过人家,说明他的确比我强,比我强的人为班级和大家服务,我非常高兴。”“不过,我会努力提高自己。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参加竞选!”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地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课,教会孩子怎样面对挫折,怎样正视竞争中的压力。 

3。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班级氛围:

语文之所以在必修、选修课取得成果,离不开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班级氛围。语文创新改革培养了创新思维及能力,也为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增设岗位,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管理提倡独创性。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管理机制和环境。实验中,班主任劳承刚提出“人人有事做,人人参与管理”。管理班费的成立了财务公司,班报《新苗新》也设立了社长、总编、副总编等职。教室环境不好,班上就成立了“班级环境领导小组”,组长提出粉刷教室的想法,得到积极响应,他还从自己家里搬来了盆花,美化环境。 

开好系列班会,组织好班级活动,为学生发挥创意提供空间、舞台。于是,学生有因设计班会主题而成为导演、总策划的;有因为承包讲台、窗帘而成为董事长的;加上班级里原有的班长、组长、课代表,班级里有“职位”的同学数量已经颇为可观。每个岗位干部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并由全班同学进行监督,期末根据计划总结进行考评,评出“最优小主人”。

此外,班级里还成立了多个以“研究学习课题组”为单位的科研部门,向班主任提出的立项报告有数十份,获准立项的有8个,西部开发、青少年犯罪等均成为科研内容。目前“科研组织”着手调查府南河环境,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孩子们自己取水样,到检验所检验,并书写了调查报告。

五。实验的对象、课题组分工、实验步骤

1.研究对象:由初一新生组成的初2002级7班59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初一、初二、高中各选2-4个辐射班。

2.课题组组织及分工

顾问:阳仁杰、向伟。

负责人:丘小云。

主研:丘小云、刘晓英。

主要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及学习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汇总、分析资料;指导组员开展工作;组织、协调。

成员:

欧阳晶、丘小云、罗秀玲、蓝小铀、邬正元、陈雪莲。(主要负责综合课创新实验)

刘晓英、张国琴、李怡林、刘春华、王越。(主要负责必修课创新实验)

周启玉。(主要负责作文课创新实验)

劳承刚、邹雪涛。(主要负责班级氛围及心理指导创新实验)

3.实验的主要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 启动阶段(初一上期)1999年8月----2000年1月

组建课题组,分析研究实验对象,宣传、发动、组织实验,收集、学习有关资料。

形成方案,组织开设选修课及活动课。 开展小学到初中衔接教育, 指导学习和行为规范,开展创新教育宣传。

第二阶段: 试运行阶段(初一下期)2000年3月----2000年7月

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课程结构开始教学,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培养。通过观察、座谈、量表测量、听课、观摩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调整修改方案,形成初步经验。

第三阶段: 深入开展阶段(初二上期---初三上期)2000年9月----2002年2月

通过试运行阶段的探索和实践, 在分析总结调整修改方案基础上,在教材、内容、方法、检测评估等方面形成完整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 开展社会实践,系统规范的开展教育。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初三下学期) 2002年3月-----2002年6月

通过观察座谈、量表测量、听课、观摩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各学科各项目负责人对各自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形成论文;汇总写出总体实验论文;进行成果展示,技能演示;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参加中考,接受国家检验;请专家组鉴定; 形成经验;结题。

第五阶段: 外延阶段2002年9月----

推广经验,跟踪实验对象初中毕业后发展情况,在高中阶段开展创新教育。

六.实验进展情况及成果

1.进展情况。按照课题组确定的实验思想、教育原则与实验阶段安排,本实验在实验运行阶段即显示了良好的趋向。

学校支持:1999年8月,丘小云老师参加省教委组织的培训,在学习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指示之后,针对教育创新问题,向校领导做出报告,提出了组建创新实验班的想法,得到了林建东校长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学校领导选择主要研究对象,选择10名青年教师参与,由丘小云负责,组建了“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课题组。校长林建东、副校长王楚强、教科室主任江万平任顾问。其后学校又组建了语文创新实验课题组。聘请省教科所阳仁杰、向伟为顾问。学校派特级教师黄克明、范文龙为该课题出谋划策,邀请胡复教授等专家来校听课,指导实验。派课题组教师登门向省创造协会罗成昌会长、省教科所汪永琪主任、向伟主任,市教科所王必成主任、省中语会秘书长阳仁杰,川师教育管理学院刘海燕副院长,省教育学院刘裕权副教授、钟和成副教授等专家请教。课题组成员分别送到上海华东师大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到乐山、上海、长沙、北京等地考察。

教师积极改革:课题组成员周启玉、丘小云、劳承刚、邹雪涛等多次承担全国、市、区、校公开课,积极撰写论文, 丘小云、刘小英、欧阳晶等老师论文多次获全国、市、区、校论文奖。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研究,加强班科联系,统一认识,转变观念,确立共同培养目标,共同建设创新班。 有一位性格内向的学生竞选时落选,她闷闷不乐。科任教师邹雪涛发现后,和她谈心,指出此次参选职位不适合她。然后和她一道找她的长处,建议她发挥写作长处,多向班报《新苗星》投稿。后来她竞选文学社员成功,从此,她开朗活泼多了。班主任、科任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热情参与:12月1日,创新实验班的孩子们接受了又一次书面调查,主要内容是“漫谈创新意识实验”。此举既是作文,也是家庭作业,丘小云老师要求孩子们自拟题目,细说对创新实验的看法。12月4日,作业交回来了。出乎意料,创新实验班的每一个孩子都表达了对此实验的热情和赞赏。孩子们自己打分,支持率达到100%。 曾因写公交站名调查报告而引起社会重视的蒯乐同学说:“创新实验班提倡创新,敢于向权威和老师提问,质疑他们。”“在这个班上,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学生黎明说:“我十分推崇我们班的创新教育,并为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里感到庆幸和自豪。在口才课里,我习惯举手,并参与各项活动,原来的同学见到我都说我比以前活泼了。开放性教学对我们十分有益,研究性学习使我对学习更有兴趣了。” 许多学生文中写道:身为实验班学生很荣幸,希望实验能长期开展下去,改革力度更大。

家长全力配合:家长们都在作文后面,写上了他们对于孩子参加实验的看法,支持率达到95%。学生江婧的家长冯远萍认为:“创新实验班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能力,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我们是非常支持的。有时间多参与班级管理,对于孩子也是一种锻炼。”学生蒯乐的家长说:“创新实验班的做法也是一种创造,我们发现孩子已经得到了提高,这也是老师们用创新思维培养的结果。”这位家长表示,“创新实验班目前的做法是很好的,值得赞赏和肯定,我们支持。”也有5%的家长担心因此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要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建议。

2.实验成果:

(1)促进了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

该班学生在课堂上,社会实践活动中,面对记者摄像机,大都能表现出自信大方,口齿伶俐, 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独创性;初步具有创新使命感、危机感、自信心、价值观,能打破对创造性的认识误区:神秘感、自卑感、迷信权威、害怕失败、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等,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学生语文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有一定创新思维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去发现和认识语文学科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努力做到创新学习;主体意识强,学习自觉、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好,在每学期的期末统考中优生率高达80%,最高时达90%;出现了网络习作、节目主持、摄影摄像、科研爱好者等特长生苗子。

(2)探索和运用了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心理学与语文学科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3)建立了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了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了“班上事人人管,人人都管班上事”教学管理模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组织协调能力,服务合作精神,增强了责任心、上进心,竞争意识。

(4)改革了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明确了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课程设置改革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更在于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与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赋予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积累了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经验。明确加强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使生活为教学的活水源头,使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认识深化,参与意识,创新意识。

3。各界反响: 

报纸:

今年上半年<>以<>为题作全面的报道。

今年上半年<>对该班班报<>作全面的报道。

2000年11月<>也报道了该课题。

2000年11月21日<>对该实验作报道,基本肯定。

2000年11月21日<>开展讨论,有赞成有反对。

2000年11月30日<>第五版教科文版<>以较大“由成都市20中丘小云老师主持的初2002级7班的‘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验,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勇敢地提出了语文创新实验的命题。”“以丘小云老师为首的课题组进行的语文创新实验首先把语文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跳出了狭隘的语言文字(或国文、国语)的圈子,努力创高、营造、模拟一个社会舞台的氛围,让学生去尝试用语言文字(即口语和书面语言)去交流、沟通和竞争,并在沟通、交流和竞争中学习应用、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水平,进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条很好的思路,用科研术语讲即是实验路线正确,实验方法简捷可行。”“实验班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我希望有更多的班,更多的学校能迈入积极推行创新教育的行列,在学校教育中将‘创意、创造、创业’渗透到每一个学科之中、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创新性人才。”

成都市教委主任杨伟鼓励、支持20中走进<>,宣传成都教育改革.

北师大教育系专家刘永山对此肯定,认为该实验具有倡导性,符合中国实际。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文中写道:成都20中的做法确实与我提倡的理念非常吻合。我要为孩子们讲几句话。因此,我要为成都20中的孩子们当“官”鼓与呼!

南京某大学的教授吴康宁: 我觉得这两种方式(机院附中和成都的)都很好,尤其成都这个实验我特别欣赏,为什么呢?光想到让大家轮流有机会去当班干部还是远远不够,孩子当班干部让他锻炼什么能力这非常重要。

北师大的陈会昌先生:我们现在中国的家长绝大多数成才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是学知识长本事有能力到社会上不被淘汰,所以他希望孩子从小学会各种各样的能力,特长,专长,成都的这个就是符合这种教育思想。

 成都二十中的校长、特级教师林建东:我们学校初二(七)班搞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实验,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一个事情的做,包括他的学习,他的生活,为今后踏入社会打基础,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集体的发展,自己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我们在全校推广创新教育,建立新的学生观及教学观,实现民主开放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新的教学及班级管理模式,培养更多有创新意识的中学生。

省教育学院刘裕权副教授:实验注重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主体性教育原则,培养了学生现代人参与意识,为同学服务意识。

川师管理学院游永恒副院长: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关键在学生要有成就感,给每一个学生找到他表现自我的天地,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实验得到教育部全国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四川省教科所李副所长、汪永琪主任、向伟主任,市教科所王必成主任支持肯定,还得到省中语会秘书长阳仁杰,川师教育管理学院刘海燕副院长、游永恒副院长,省教育学院钟和成教授等专家们支持肯定。 同时得到省、市、区教委有关领导支持肯定

专家们认为该实验与全教会倡导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吻合;符合现代教学原理中主体性学习等原则;体现了教育开放性;培养了学生上进心、责任感及实践能力,值得肯定。

七。继续探索完善的问题

1。处理好必修课、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注意必修课、选修课差异,必修课以知识逻辑纵向组合的学科课程为主,注重以核心知识为主的基础学力的培养,选修课以问题建模横向组合的单元及个性化教学为主,注重拓展和综合运用知识,发展个性。 选修课以短、微型课为主。

必修课和选修课、社会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在开展时,要处理好基础和发展,接受和研究性学习,传统性的学科传授与综合性活动训练,统一要求与学生差异,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关系。

2。积极创设培养创造意识所需的外部氛围:

学校在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测试、评价学生、学校管理等方面应进行大的变革;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积极投身创造教育实践;家长要有意识的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同时要向社会宣传创新,取得社会认同、支持。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培养出一代代创造型人才。

3。更广泛开展及总结

扩大课题组,在全校更大范围内更广泛地开展实验。通过观察座谈,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成果展示,技能演示;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参加中考,接受国家检验;请专家组鉴定; 形成经验;结题。推广经验,跟踪实验对象初中毕业后发展情况,在高中阶段开展教育创新教育。

2000/2/27



 作者邮箱: PUPUTONGTONGPF@SOHU.

【篇三】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工作单位:西安东方中学

姓名:汪绍平

邮编:710043

电话:029-81199910

论文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学科的教学仍然缺乏对创新的最基本的关注。这使得语文学科这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教学时空,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意识。

因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关键词:

语文研究性学习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

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语言作为思维交流的媒介,具有概括、传递和调节作用,它在发挥这些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调整思维活动的功能,本质上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学科是语文,让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的也是语文。学生掌握了语文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进行表达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才能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而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因而,我们通常所谓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即体现为个体在同等条件下所充分显示的与群体思维有所不同的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思维活动的水平与特征。

尽管某些脑功能遗传因素也为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奠定了优劣不同的基础(如记忆力等),但总的来说,个体的创新思维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经验)、日常的思维训练(有意识或无意识),才逐步形成的。而且人的创新能力一般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着的,需要通过人的自觉开发和积极运用才可能发挥出来。因此假如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手段的培养和训练,那么任何个体的思维遗传优势,也只能是作为一种原始的潜能而湮灭;而并无此种优势者,则有可能在受过创新思维方法的开发训练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思维潜力。目前,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在此基础上强调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开发,特别是在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研究和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腾飞,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然而,审视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学科的教学仍然缺乏对创新的最基本的关注。这使得语文学科这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拓展了教学时空,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和批判创新的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由学生自己选择。课题一般是开放的、未知的,其选择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去捕捉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过程有利于强化与培植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凡是问题的解决都是一定的创造过程,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没有可以照搬的沿袭甚至是参照的方法,因此他们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逐步展开探索。这种纯粹的探索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创造。更重要的是,由于问题没有最终的所谓标准答案或统一答案,学生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忠实地记录着他们探索的历程,体现着他们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因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策略。

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营造民主氛围。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恰恰能够为师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

首先,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过程中,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最终答案甚至问题本身不是预定的,都是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展开并逐步明朗化的,因此,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合作伙伴、一个随时准备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者“真诚”地关注着问题的探索过程,不可能以自己预知的答案与解决思路来百般架空、抑制学生的思维,这大大拓展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

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这正好符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新思维存在和生长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衡量学生的标准不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教学的目标也不强求一律,而是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能够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三、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完成超越实现创新。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代替学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一切处理过程。这种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很少关注。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思辨、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生只需记住教师所归纳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或解题步骤,而后在考试时能够准确地“复制”到答题纸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再加上考试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扼杀殆尽。

同时,传统的知识观又将知识作为一种“客观的事实”甚至“真理”来对待。即知识是已经脱离了人的意义和交互主体性的交流过程,它不再是一种可质疑、可协商、可探索的东西,而成为一种被强加于人的外在的异己力量,知识的权威地位缘此而得以确定。创新的火花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迸现。将知识作为确定不移的“真理”传递给学生,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批判与质疑的机会,也堵塞了学生继续探求的道路,并进而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到结题,都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主动探究来完成的。这彻底改变了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了授予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人体验的状况,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使他们不仅能明确学习的目标,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对学习进行自我调控,而且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完成主体对外在事物和自我的超越,实现创新。

另外,语文研究性学习将知识视为一种不确定的假设,一种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探索空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正是在这样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中得以生长、发展。

四、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通过培养多种思维保持独创性。

一位外国教育者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也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多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创新思维”是一种个体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它是多种思维方式平衡发展、复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什么无缘无故无规律可循的思维类型。

首先,在各种思维方式中,“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思维活动从某一点发生,虽有隐约的总体目标却没有固定指向,可以根据直接或间接经验,作任意方向的发射;而且这种思维“射线”没有层面限制(跨越学科领域),具有所谓全方位的立体性。比较线性的、单维的形式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因为有极大的驰骋空间,而具备更多的创新机会。

“发散性思维”(多维性思维)的基本性质是形象思维,其思维基础是想象和联想能力。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教学恰恰强调形象思维的发掘与训练。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对所选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求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或答案,实际上就是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无批判则无发展,更无合理的发展。”批判是创新的前提,缺乏批判思维的头脑难以产生创新的火花。“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它的基础是怀疑、观察和实验。面对“思维定势”敢于“反向思维”。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易受他人的暗示,敢于向传统沿说挑战。中国古代先哲早就有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批判思维以“怀疑——探究——重建”为特征,其中怀疑是出发点,探究是支点,重建是目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其重要特性,它要求培养学生辨证思考的能力,不仅善于实事求是地判断是非正误,也能缜密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做出合理评价,不被他人意见所囿,善于辨别优劣高下,善于比较,善于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善于质疑,善于提出自己公正、恰当、得体、独到的见解。

再次,“逆向思维”对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来说,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决定了人们在探究事物本质时可以从两极深入。正向思维方式在通常情况下,能有效地、经济地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但需要创新时,就要求善于逆向求索。而语文研究性学习往往鼓励学生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知识、已有结论的超越,对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促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近几年来,主导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更新,但主要观念仍停留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里。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校内课堂教学、轻校外社会教育;重教学能力、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深化教育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转变语文教育观念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而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学科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现在大家都在探讨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后有没有用,用途多大。有份资料以中小学数学为例,统计出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将来参加工作有70%的人用不着,有20%的人用一部分,只有10%的人用得着,甚至更少。而在数学学习中所要建立的“变量”思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对人以后的工作,甚至对人的一生,影响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探究思路、方法,获得的创新能力,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可见,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教育变成学习,把学习真正变成学智慧,把培养学科能力、思维方法作为最高的学习目标。

基于这样一点,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怀有“育人”、“立人”的崇高目标,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了,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有望了。如果教师仍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书,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即就是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是决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创新教育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并非把历史事实颠倒过来就是创新,也并非把是非曲直调个位置就是创新,更非把传统观念彻底砸烂就是创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更为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尽量防止进入误区,否则恐怕会误人误己,贻害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2、“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4、卢正芝。《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6、扬雁斌。《创新思维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7、苏越等。《思路•逻辑•创造方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8、温寒江,连瑞庆。《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9、苏盛葵。《语文创新教育探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005-8-1

【篇四】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语文老师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兴趣,培养求知欲,提高素质品味。

2.营造自主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

3.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4.培养农村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研究内容

1.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留守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研究:

(1)研究新课程实施以来农村留守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基本状况;

(2)研究问题的归因: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弄清根本原因,做出科学诊断。

2.如何培养农村留守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的研究:

(1)管理对策。在上级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等的指导下,形成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的前沿反馈机制、课堂监控机制、难题会诊机制。

(2)培训对策。实行校本培训“二三四五”制(“二”是“两个结合”:①自学与辅导相结合,②校内培训与校外参观学习相结合;“三”是“三个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学习机制,二是榜样导向机制,三是奖励激励机制;“四”是“四大工程”:一是“一帮一工程”,二是“名师工程”,三是“育人能手工程”,四是“优秀校长工程”;“五”是“五百战略”:100%的教师参加教改课题研究,100%的教师学有专长、教有特色,100%的教师学历合格,100%的教师会熟练操作电脑、并获技术信息高级证书,100%的教师会制作一般课件)。研究“教学、科研、培训”一

条龙的最优化培训模式,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边教学、边研究、边培训,在一体化培训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

(3)教研对策。按“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一模式的三个环节构成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承。实行校本教研“四级”管理(一级:校长、教导教研工作制度;二级:教研组(长)教研工作制度;三级:课题组(长)教研工作制度;四级:研究教师教研工作制度)。依据问卷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通过课题研究小组全体成员的分析筛选,确立农村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研究探讨出一种具有人文性的教与学的模式。

(4)评价对策。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体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教育科研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探讨构建操作简便,适用面广的农村留守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培养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第一关键是组织教师全员性的大阅读,人人掌握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方法;第二关键是设计并开展农村留守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现状分类问卷调查;第三关键是收回问卷、整理座谈记录,分析筛选问题;第四关键是课题研究执行小组全体成员进行难题会诊,修改完善研究方案,针对会诊中农村留守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专题教学研究,就如何培养留守小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研究探讨出一种具有人文性的教与学的模式,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撰写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案例与研究论文,最后形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主体意识越强,阅读的自主性也随之越强,在培养留守小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我会学”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学习任务,主动实践,从而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

2、民主性原则——发扬民主,意味着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应着眼于学生个性的最优发展和时代的呼唤,设身处地投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允许犯错和改错,热情欢迎学生每一点滴的进步,发挥师生双方积极性,形成宽松、愉悦的育人氛围。

3、实践性原则——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是通过生活、学习、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阅读活动,是不能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留守小学生自主阅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各项自主阅读活动,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阅读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六、研究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研究者认真学习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方向,深入了解课题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利用图书室、网络等,学习相关理论,提升理论素养。

2.制订研究方案,扎实研究工作

紧扣研究的规划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明晰研究思路与方向,密切联系实际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3.确定研究重点,提高研究实效

本课题重点研究项目及方向为“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三个要素: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实践。我们的研究就在这三方面下功夫。

(1)要求班级学生课前注重预习,广泛搜集资料。

(2)课堂反复阅读,掌握阅读方法。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结合课文渗透与之相关的课外内容。

(3)课后适当延伸,巩固阅读方法。展开课内和课外的链接阅读;以历史的长河为范本,多读优秀史籍;以教材中某一篇课文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多翻资料,多查阅一些有用的书籍,多接触一些名人大家的经典著作,以扩大知识面,增长阅历,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以典型课例为突破,进行研究、反思、再研究、反思、总结。

4.不断总结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研究者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要勤于思考、善于动笔,不断提炼研究经验,注重撰写阅读教学设计、相关论文或经验总结,并争取发表或获奖。以让本课题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形成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系统理论,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于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切实可行的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与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实验法。设立实验班,实施研究方案,在实验中完善理论,最终形成系统理论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和改革,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更新了教育理念和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倡导建构的学习,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所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指导作用。

2.我校教育科研气氛较浓,有一支科研能力极强的教师队伍。主管教学副校长任课题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中有区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级课改标兵、区级教学能手等他们在学科中都经过锤炼,是一支工作认真踏实,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教师群体,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课题方案在校内实施。

3.课题组将定期聘请专家、教研员来校作理论讲座,并指导实验研究工作。

4.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制度。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研究的具体情况进入教师的工作业绩考核,做为教师晋级评优的依据,保证课题的研究有效开展。

5.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学校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课题立项与研究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课题研究,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必要开支,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因为有了以上条件,我们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02——2014.03)

(1)对三个学段班级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记录。调查学生不喜欢阅读的种种原因及所占的比例等。

(2)设计课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案、计划。

2.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4.04——2015.7)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主研人员深入课堂调研、指导。

(3)给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

(4)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开展阅读方法指导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定期通报研究成果。

(6)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7)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活动。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5.8——2016.2)

(1)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论文在校内交流。

(2)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推荐部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

(3)形成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十、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专业引领:

聘请教研室领导等作为本课题的顾问,定期来我校做专家讲座,听实验教师的随堂课,进行随机检测,与其他学习的班级做比较研究。

2.优质团队:

由学校领导、教导主任、区骨干教师、区教坛新秀、优秀一线教师组成。

3.管理经验:

我们提出“确立效率意识,促进师生发展;强化系统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增强责任意识,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规范意识,保证研究质量等课题开展组织策略。探索实践课题实验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

4.理论基础:

课题参与者对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

5.经费保证:

学校能提供课题实验所需的经费,保证给予方便。

沙沟镇中心小学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

2014年2月

【篇五】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和重要观点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强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目标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老师同步认识、深入理解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遨游在文学的海洋里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3、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我们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研究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5、重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拟形成以下主要观点:

①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②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③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三、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创新程度

本课题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能够紧扣语文课程改革步伐,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本课题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着极大的实践意义。

四、研究基础: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1、所在单位有浓厚的教研氛围,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研究经验。

2、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学校教研组组长等职。

3、近年来研究组成员撰写的文章在各级报刊发表或在单位评选中获奖。

4、成员均执教过市、县、镇级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

5、所在学校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

五、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调查阶段(2012年2月1日-----2012年3月1日)本阶段是调查研究阶段,主要是组建小组,组织成员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3月-----2012年11年)

本阶段为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要按计划认真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要召开课题组会议,集思广益,采取最佳方案解决:对研究中出现的同性问题,要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汇总课题组成员实际情况,择优淘劣,随时对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以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2年12月)

本阶段为结题阶段,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并呈报结

题报告、论文等。

【篇六】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实验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实验课题》研究计划

2013年2月,在第一阶段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计划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由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决定

我国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进行的,阅读教学承担着多元的任务,包括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学习、各种言语技能训练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因此,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十分重要。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需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的使用中,应该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的现代教学理论

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感知、领悟知识,井用实践来证实,又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情感、智能的统一。

3、情景教育理论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

这一理论古已有之,例如孔子提出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实际上就是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即通过情景的最佳设置与模拟,使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发扬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改善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自主、合作、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

2、通过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用创新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自我学习,

自我发现,积累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整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四、研究的内容

(一)不同教学文体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1、写人记事的文体2、散文随笔、写景状物的文体3、说明文、科普类文体4、童话寓言类文体5、古诗文类文体

(二)不同学段的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环节一】读通课文,扫除障碍【环节二】读懂课文,入境悟情【环节三】读熟课文,强化积累。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重点研读,一课一得。【环节三】自学字词,语言积累。[环节四]注重积累,练习迁移。[环节五]增量阅读,提高能力。

第三学段【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环节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环节三】依据目标,自主合作,解决所疑,交流所得。

五、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通过早上早读、平时课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状况。

2、调查法: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研究的步骤

时间:2013年2月—2014年1月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为宗旨在实践中探求新的阅读教学模式。

2、形成阶段成果:《自主、合作、创新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报告。

3、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六、课题研究工作措施

(1)、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

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现状反思与发展策略的研究》为课题。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研究制定出研究效果的检测评价标准,及时进行检测,每学期进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2)、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规范课题管理制度,完善并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教科室的龙头作用及各教研组组的基地作用。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我们计划在下学年设置两个实验班,重点研究语文低学段阅读教学新模式的运用和成效,并将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在全校推广,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使实验研究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成果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同教学文体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1、写人记事的文体

(1)理清脉络,整体感知:借助审题、释题作品结构、规律理清

【篇七】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创新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创新思路

内容摘要:教育教学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大前提下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对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地区的教师与时俱进,通过教学理念的转换、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调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了对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关键词:语文创新观念方法能力

正文:教育教学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大前提下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了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发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好语文就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小学语文教学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创新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创新,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当教学超越了传授知识经验的范畴,教师必须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对待学生要尊重,欣赏、帮助、引导,对待自我要反思,对待其他教育工作者要合作。教师应由“导师”向“益友”①

方面转变,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导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并促进其内化,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同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泉水》一文时,课文的插图很美,课文描写的画面也很美,读起来很有音乐感,可以让学生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思考“火红的杜鹃”、美丽的身影”、“静静的山谷”〃〃〃〃〃〃引导学生感悟:加上修饰部分可使描写的事情更具体、形象、生动,在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从中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二、教学创新,要求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任务和方法的关系时曾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不解决方法的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②所以,不解决语文学习方法问题,那么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过程中,教师必须在理解语文学习特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将传统学习方法与现代学习方法相结合,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由此产生自主、合作、探究三种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它与传统学习的区别在于:传统学习方法偏于接受,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创新的现代教学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学生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到主导作用。自主学习要具备如下特征: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试。要③

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走进成功大门的钥匙,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课本内容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点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牢固掌握学习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文笔清晰,用词精致,描写生动;有的课文让人臵身其中,浮想联翩。这些都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这些唯美的课文通过朗动、录音、挂图、课件等多种途径区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探究学习内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如教学《找春天》一文时,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去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春天的脚印,去探索笋芽儿长成竹子的奥秘,去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像什么,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乐趣。

(二)现代社会对怎样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合作意识,所以,在课堂教学要积极倡导合作学习。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通过合作学习,突破传统呈现方式,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使学生“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教师再加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就更加高涨了,学习成绩自然也会大幅提高。我们发现在新课改中,增加了许多合作探究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若要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很多,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非常积极:抢答、展示、讨论〃〃〃〃〃〃忙的不亦乐乎,回答问题异常踊跃,甚至有时都会出现“哄抢”的局面。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如采用主讲式、分角色朗读式、提问式、表演式等等为学生构建

【篇八】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阅读课题开题报告

《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促进阅读能力形成的研究》

开题报告

民乐县红石湾小学周凌

2012年,我校开始实施打造“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在“书香校园”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有关学生阅读的问题困惑着我们——开展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有效开展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心理是怎样的?阅读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题攻关组,负责学生阅读方面的专题研究。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积累中,我们于2013年4月,根据甘肃省十二五科研课题项目要求,申报科研课题。2013年9月9日,张掖市教育局将《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促进阅读能力形成的研究》确立为市级科研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阅读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对扩大学生知识、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读写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志向的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在《阅读与中国教育改造》的演讲中呼吁“真正的阅读要从儿童开始”。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吁,政协委员提出设立

“阅读节”的提案,都在强调阅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二)有效改善小学生阅读现状的迫切要求。

经我们初步的调查,现在小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阅读方面的问题:

1.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没有养成自发读课外书的习惯,阅读活动很被动;

2.小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没有走出读书时为了考试的误区;

3.小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爱好进行经典性阅读和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的阅读;

4.大部分小学生阅读量不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最基本要求,因此,阅读质量不高,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

5.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大语文观”的理想阅读氛围形成面临诸多困难。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书香校园”的需要。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阅读”的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现代研究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

体验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立的“结构图表阅读教学法”,打破传统教法的程式框框,一扫课堂沉闷空气,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澳大利亚的桑德斯的阅读讨论教学法认为,对阅读的控制权应该留给孩子们,允许孩子们自由地阅读讨论,老师作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西兰的共同阅读欣赏教学法等,分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这些阅读理念对青少年的学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近代,我国产生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阅读教学理论。梁启超实用主义的阅读理论;蔡元培反对“注入式”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崭新的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局面。叶圣陶关于“养成读书习惯”的精辟论述,对我国现代语文教学影响至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大师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更是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来认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魏书生、钱梦龙、于漪、颜振遥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所创造的风格独特的阅读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中国教育,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产生了许多崭新的阅读理论。被誉为“新教育’理念发起人的朱永新教授在《阅读改

变我们的一切》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的全新观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外阅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又使得课外阅读处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人把我们所处的时代叫做“信息时代”。如何获取信息呢?阅读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据有人不完全统计,当今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0%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图书文献。这充分说明阅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朱永新认为,“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时代的发展呼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课外阅读,许多世界范围的教育成功经验更是证明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施“改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探索与研究”课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课外阅读的理论,有利于学校形成重视阅读,轻松阅读的良好阅读氛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展开研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改善,是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创建书香校园的必然过程。让

小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阅读中领悟真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该项课题研究具有实践与理论的双重价值。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课题了解小学生阅读现状,了解小学生的阅读愿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面临的问题与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改善现实条件下课外阅读面临的困境,使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领学生快乐阅读,健康成长。课题拟以本校200余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定期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师生座谈、开展读书交流与读书竞赛等活动方式,调查研究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教师的阅读指导策略、学校关于课外阅读的激励机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完善个人、班级、学校阅读机制,消除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不利因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理想的空间,开拓和挖掘有利于开展阅读活动的所有因素,提高小学生阅读效率。课题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深入探索和研究,总结出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范式,最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成果,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理论。

【篇九】创新的语文自主阅读研究思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龙源期刊网.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作者:董翠萍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05期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不正确,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等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就详细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并提出一些创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认字和识字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为将来他们进入高年级后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基于其重要性,很多小学都非常重视阅读教学课程。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学生阅读兴趣较低

由于学生好动性较强,玩耍的心较大,故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在课桌下做小动作、与同学交头接耳、想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学生专心听讲,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佳。

2.单向性的阅读课堂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很多小学的阅读课堂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即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客体。在教学,“一言堂”现象严重,老师既是教授课程的主体,也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而学生经常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和观点,或者记录正确答案,整个课堂具有一定的单向性。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1.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重要方法。比如在阅读一些故事性的材料时,可以挑选一组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将他们分为不同的角色,然后将这则材料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2.设计互动式的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