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介绍艺术形式》
介绍艺术形式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
中国民间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民间绘画艺术已逐步发展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富有生活韵味的民间性的现代民间绘画。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剪完后再把几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介绍艺术作品
梵·高在自己绘画的成熟期创作了《向日葵》这幅作品,画面上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他内心充满激情地去画那些面朝太阳而生的花朵.花蕊画得火红火红,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球;黄色的花瓣就像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般.画家用奔放不羁、大胆泼辣的笔触,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在这里你用“栩栩如生”来描绘这些向日葵,已经显得软弱和浅薄,因为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画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蓬勃燃烧的冲动和张力。
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中国结。“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它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国结的编制过程十分复杂、费时。每个基本结构以一根绳从头至尾编织而成,并按照结的形式为其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与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开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大的古代风俗画。北宋张择端作。该图纵24、8厘米,横幅528、7厘米,长卷,绢本,淡设色。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风光,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所绘景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重要的形象资料,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
摄取景物,大到原野、河流、城廓,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成统一整体,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但衣着、神情、活动都各有所异,极富情趣。画面远近结合,疏密相济,陆水辉映,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齐白石《群虾》约作于1930年代晚期画虾九只,三只居上,六只拥于下,头皆朝左下方,不见水流,却似乎只只顺左下水源而去。虾身健劲有形,姿态各异,长臂钳重叠交叉,繁多的长须和成排的小腿,无一累赘,活灵活现,特别是薄壳包裹躯体的半透明感,神完气足,形神兼备。白石老人趁淡墨未干之际,在虾头处加一笔重墨,不仅突出了虾壳的坚硬质感,而且衬托出虾体的透明;两道横笔点出虾的眼睛,生动地表现出虾游动时的神态,显示出画家对笔墨的完美控制能力。
与艺术有关的故事
达芬奇,他在小的时候,有一天,教师拿出一个鸡蛋说:“请你画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能做到吗?”说完就走了。达芬奇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这又有何难呢?达芬奇从这边看,那边看,鸡蛋还是鸡蛋,但他怎么也画不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于是,他去问老师,首先,老师表扬了他认真观察,并告诉他别小看这一个鸡蛋,其实他是千万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鸡蛋。达芬奇记住了这句话,不仅用手去画,而且用心灵去画,几十年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大画家。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在老师的悉心教诲下,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据说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在衣服上比划着练字,时间久了连衣服都被划破了。相传王羲之每次写完字就到门前的池塘去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也变黑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成为王羲之苦练书法的写照。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后人赞美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肖邦三岁的时候,一天晚上,家里举行晚会,别的孩子都在跳舞,只有小肖邦他在看妈妈弹琴时手指的动作。晚会结束了,他就坐在妈妈的钢琴前弹出一支悠扬的曲子。妈妈听了很惊讶,第二天就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小肖邦学琴很认真,可是,因为年龄小,手也小,影响按键。他就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把手指头缝里塞上木塞子,是手指的间隔大一些。经过五年的艰苦练习,肖邦八岁那年,就登上了大舞台演奏钢琴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被优美的琴声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肖邦爱弹钢琴,并且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最后成为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篇二:《我喜欢的艺术形式》我喜欢的艺术形式
从小到大,始终很喜欢听歌,连高三的紧要关头也会在写作业的时候塞着耳机听歌,总觉得由音乐所构建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和谐世界,你可以不受任何其他人或事的打扰。你想建造城堡也可以,你想变成魔法师都可以,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你不一样的场景,这是除了现实生活以外的另一个万花筒般绚烂,天马行空的世界,但是音乐真的可以给你一个绝对属于自我的空间。
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音乐形式就是校园民谣。虽然属于校园民谣的时代远去,现在我站在这里讲这些,未免有些老生常谈的意味,但不可置否它曾带给我很多很多的震撼和震动。作为踩在80年代的尾巴上,被冠以“80后”的小孩,我感到心不甘情不愿。但唯一庆幸的是我比“90后”的“非主流”们更早更多地接触到了校园民谣。而谈到校园民谣,就不能不提齐豫和罗大佑。1979年齐豫这个波尔米亚风格的女人以一首空灵的《橄榄树》宣告了台湾民谣的诞生,而罗大佑得《童年》更是为我们所熟知。而讲到内地的校园民谣,则不能不提老狼,叶蓓和那盘曾不被人看好却横空出世发行近60万张的音乐合辑《校园民谣》。
最先知道的无疑是老狼,那首《同桌的你》好似一条红线,渐渐拉近我与校园民谣的距离。当然,那时还小,还体会不了当中的情感,只是后来听到《流浪歌手的情人》和《目光倾城》才真正喜欢。有人说,老狼的歌声像一本日记,他就一页一页地将他和我们的成长撕给我们看,于是相同的年轻和忧伤便浸染了人们。{介绍你喜欢的艺术形式}.
然而,校园民谣的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但我们都知道,校园民谣曾如一股清新的风拂过流行乐坛,吹皱了一池春水。他们歌唱的纯真、爱情、友谊,对于个人而言,是青春的烙印,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内秀淳朴的可贵气质。699字
篇三:《我喜欢的艺术形式》在我所有的爱好中,学弹电子琴也算是我的一个爱好,它在我的生活中占去了一定的休闲时间。大家猜猜我是怎样爱上和享受这门艺术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在学校,有一次比赛合唱,全校里的人纷纷来参加,我也不例外,报完名便开始了课余时间的培训。我们的培训是由老师弹琴,教我们唱。当我听见美妙的琴声,大家的歌声便脱口而出,使我对琴有了一些了解。四年级上音乐课,老师爱带我们去音乐室上,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弹奏,我慢慢的对琴产生了兴趣,琴声优美,能让人的神经进行休息。{介绍你喜欢的艺术形式}.
在家里,我从学校学来的几首歌总是来家里唱一下,爸爸妈妈看见我天天这样唱,也知道了我对琴有点感兴趣便跟我买了一架电子琴。刚买回家我便迫不及待的弹上了,可是我真是乱弹琴,这时,爸爸叫我静下心来,弹最简单的练习曲:《欢乐颂》,可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听、看,急急忙忙的往板凳上一坐,便开始乱弹,学习电子琴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我开始以为只要弹好哆、来、咪、发、唆、啦、西七个音,就万事大吉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光这七个音阶要弹好都很难,而且基本功也很重要,要认识简谱,掌握节奏。经过了几个月的学习我学会了这首曲子,还能自弹自唱。在爸爸的指导下我学会了更多的曲子:《童谣》《义勇军进行曲》等。现在在家,时常陶醉在电子琴美妙的乐曲中,每当我用手指在键盘上流畅地弹奏出校园歌曲《童谣》的时候,我的神思似乎也回到了学校和同学们在一起上课、游戏、玩耍。每当我沉醉在自己的琴声中,也摇头晃脑地哼上几句的时候,我的心情就显得无比舒畅,就好像吃了一个人参果,浑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开放了。
我爱音乐,我爱电子琴,我爱这能陶冶性情的琴声。我愿美妙的音乐充满我的未来,愉悦人们的心田。我要继续努力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继续练习提高我的琴艺,让我的家人、朋友享受我优美的琴声.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从我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拜师学艺,学画画也有规律的,要先学好基本功才能开始学,所以我一开始就学基本功,没过多久基本功就练好了,就可以画素描画了。
学素描画时,老师摆了些静物,有正方体、圆体等外形。先画的是正方体,画正方体得横的三条线要平行,竖的三条线也要平行,斜的三条线也要平行,我不屑一顾以为很轻易,可一起笔就画得弯弯曲曲的,每条线之间都没有互相平行,把正方体画成像个面包似的,其他同学看了,都笑得前俯后仰。老师看了就画了个小的正方体给我看,我看了后迷惑地问:“老师你的线怎么这么直啊!”老师说:“是练出来的,老师刚学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学会拉线,线要有力”。我听了,就拿起笔开始拉线,握笔时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笔,然后使劲地向下拉,我画了一会,终于画出了一条直线,我也真正开始画正方体了,先画了三条横线,我要画三条竖线的时候手一抬发现手背在纸上磨黑了,我就向老师要张卫生纸搽干净,老师说:“继续吧!画时把手抬高一点,等下课再去洗吧!”我就依老师的说法去做,手再也不会弄脏了,我终于画出了正方体。{介绍你喜欢的艺术形式}.
篇四:《我最喜欢的文学艺术形式》我最喜欢的文学艺术形式——小说我喜欢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小说。小说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形象,故事构人心弦。
记得我第一次看小说是在小学四年级,当时的我十分爱看作文书,所以我身边的朋友的书都被我借来看过了。一天我前桌带来一本书,我起初以为是一本作文书,就跟她借,我想她当时应该也不知道她看得是一本言情小说吧。她看完了就借给我了,我一看就爱不释手。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本小说的内容,它主要是描述一个女孩子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我记得自己当时就被故事情节深深的吸引了,当那个女孩子被她家的两个姐姐欺负时,我觉得很生气,最后那个女孩子变漂亮,和姐姐和好,还有跟喜欢的人一起时,我又替她感到高兴万分。到了初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看一些名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等等。通过看这些名著,我对我们国家的悠久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近代的小说呢,我看了鲁迅的《阿Q正传》、《祝福》等,深深佩服鲁迅先生的文笔。上到高中,我又转向看外国的优秀小说了,我看过的大概有《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飘》、《呼啸山庄》、《上尉的女儿》等等,从所看的小说中,我了解到外国的一些文化,生活习惯等。众多外国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了,这部中篇小说故事情节不是很吸引人,记得刚开始看得的时候,我几乎快要看不下去了,后来因为被老人那种奋斗的精神给感动了,不仅看完了整部小说,还看了两三次。高中看的小说里大多的角色对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上到大学呢,空闲自由的时间增多了,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小说,闲着没事的时候我最喜欢泡在图书馆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说,让我不断涉取更多的知识。进了大学,由于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之多,我开始拼命的看小说,不论是中国名著,还是外国名著,只要是我对它有所兴趣,就会把它借来看。其中有钱钟书的《围城》、王实甫《西厢记》、老舍的《骆驼祥子》、小仲马的《茶花女》、司汤达的《红与黑》、托尔斯泰的《复活》等等。除了这些之外,要说我比较喜欢的那要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它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庭的青年生因遭受封建礼教的约束的痛苦的生活,从而反映出这些年轻人的反抗精神。他们打破了旧礼教的束缚而去追求自由的理想生活,自由的婚姻。在外国的名著中我最喜欢的哥伦比亚的作家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据说作者用了十八年的时间去酝酿这部小说,看过的人都知道这部小说可与中国的《红楼梦》相比,它的写作风格也是不同寻常的,他是将一百多年的事情在同一时间都写了出来,几乎是将时间和空间凝聚在了一起,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希望大家有空都去读读、小说伴随在我的成长之路,让我过得越来越充实!所以小说是我最喜欢的文学艺术形式!
篇五:《艺术鉴赏作业(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
姓名:{介绍你喜欢的艺术形式}.
班级:
学号:{介绍你喜欢的艺术形式}.
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中,建筑和音乐是主要的;绘画和雕塑是对建筑的补充;而诗和舞蹈则融化于音乐之中。而第七种艺术,电影又称映画,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我喜爱音乐,尤其摇滚乐;我爱诗歌,尤其歌德;我爱绘画,尤其达利。但要说我最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莫过于电影了。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员。
电影最初仅被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用于记录科学实验,直至十九世纪末期梅里爱的出现,才将电影带到了艺术的范畴内,他也是第一位电影艺术家。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将电影归为第七种艺术。
电影,具体来说,包括电影放映机、技术、艺术和产品,过去一个多世纪来深深改变了社会文化,参与塑造了当代人的公民性格,最重要的是,同时重塑了人对现实的认知、丰富了人的情感想象。
电影的技术起源几乎就是个谜。1895年问世的电影放映机能以化学复制和机械放映的方式逼真地表现原物,进行真正理性的光学演示。但让后世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样一台放映机居然没有像当时的其他新发明成果那样用于科学,而是拿来放映拍摄的画面,然后供人观赏。而在此前,从普拉托的“诡盘”到奥尔内的“走马盘”,再到活动影像放映机、定时摄像机,贯穿19世纪各时段的新技术发明,也统统都没有被用在科研领域,而是似乎很巧合的在为电影(放映机)出现长期提供毫无实际意义的技术积累。
但比起技术来源、起源的神秘,电影“上镜头性”的功能需要,却一直是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愿望。人生的短暂,社会洪流面前凸显出的个人的渺小,让古往今来的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某一种“生活再现”、“永久的存在”--兴建宏大而不朽的建筑是所有古代、近代文明的选择,但仍不足以记录某个人。19世纪中期,摄影、照片技术的出现,开始让前述愿望有了部分实现的可能,自此后,照片开始取代遗物、枯花、珍藏的头发或手帕,以及小物件、小摆设,发挥记录个人、传递记忆与情感的功能。
照片的内容,或者说主题,往往并不是局限为拍摄镜框内的人和物,而是拍摄者试图对其投射和附加的意义。换言之,“物质的”影像就具有了“精神的”性质,既是一种记录,也更体现为想象与重塑,体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交汇。主观欲望越强,它所附着的影像就越会自我投射、自我异化、自我幻觉化(构建客观化假象),被赋予了超现实性。
电影继承了照片的上镜头性和超现实性。电影放映机一经推出,人们为之配备的辅助技术就在设法服务于上述超现实性,比如,拍摄动态画面的艺术对暗影和映象进行加工、强调或夸张,以赋予影像最大的感染力。{介绍你喜欢的艺术形式}.
世界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梅丽爱(1861-1938)将非现实主义引入了电影,大量引入特技、奇幻,因而一时间就让幽灵、超能力者、骷髅充斥了早期银幕,变换摄影机与拍摄对象的距离以获取不同镜头、使用布景、灯光特效、叠印、特写、渐显、渐隐、叠化等一连串富有想象力的手法得以广泛应用,通过剪辑,让电影中的空间、时间可以经变形而为主题服务。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埃德加·莫兰看来,梅丽爱制造魔幻和神奇的特技和表演,与巫术和秘书如出一辙,旨在让观众陷入如梦如幻的状态。至此,电影放映机转变为电影艺术。
电影的艺术性,还与以下两点有关。首先,电影能抓住人们熟视无睹、经常使用和习以为常的东西,使之突现、跳跃、消失、成长、还原、萎缩,静物开始具有了流体性、活动性。其次,音乐成为电影的情感参与的一个部分,加剧了影像投射和想象的表现力,连同静物流动性、人物影像,就让电影场景突破了单一再现现实的层次。正因为此,电影影像就拥有了情感力量,让表演具有可信性,促进观众在观赏时自动进入“投射-认同”的状态。早期的故事片电影,已经十分凝练的聚合“投射-认同”的反应链条,让观众通过环境、事件、人物和角色,在自己的大脑中还原电影作品的梦幻和主观性,并重新构建自己的想象。
埃德加·莫兰1956年写出《电影或想象的人》一书,试图从电影重塑人的现实认知、再造情感想象的角度,以社会人类学的方法重新讲述电影这项艺术的起源及发展。在他看来,人类对再生的普遍信仰只有两个源泉,一是相信化身,即在映象、阴影和梦幻中出现的另一个自我,二是笃信变形,即生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现代电影业之所以会推广为普及型的文化形式,就在于构建了“想象的人”,借助变形手法,复苏了化身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艺术性”、“人文性”,其次才是其工业性、世俗性。
电影艺术是现实与虚幻的复合体,兼纳清醒和梦幻。好的电影作品总是让人重新感知已有的真实生活或看到闻所未闻的、但却存在过的真实生活,渗透着情
感和魔法的参与。也可以说,既能让电影带来的梦幻和现实相结合,积极有效投向想象和情感参与,又能控制自己的反应,避免过度代入,保持必要理性,才是善于从这项艺术中获得享受的做法;相反,被异质化的电影逼真、理想化、虚构、奇迹手法或场景所惑,代入过深,毫无保留的接受电影“梦幻”,让自己陷入“白日梦”的状态,就不能不说是反现实的自寻烦恼。埃德加·莫兰在这本书的末尾意味深长的指出,“这种梦幻还会反过来塑造我们清醒状态的生活,它们教我们如何生活或如何拒绝生活。我们要重新把梦幻看作社会化的有用之物,否则,我们和梦幻之间便会纠缠不清……我们应当对梦幻提出询问,即把想象重新纳入人类的现实。”
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说的,在电影放映过程中,在白色的荧幕上,本是虚无的黑,却成了有意义的存在,而存在的白,却成了虚无的,无意义的。在世界电影的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