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剪纸作品》
篇二:《剪纸种类》剪纸种类教案
一、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设置了“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这一领域的设置能使学生通过设计和应用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与创作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成持久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学习内容的开发与课题的设定都体现这一特征。《剪纸——百花园》一课的教学研究即由此而展开,以拓展学生思维、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
二、教材分析
剪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民间流传很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取材广泛、形象生动活泼,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各省市也都成立了许多民间美术研究社,民间工艺品不但受到收藏家的青睐,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有待我们青少年更进一步去了解和发扬。本课根据三年级旧教材《剪花样》一课创编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剪纸花”这一主题,以丰富、多样、开放的内容文字、例品范例、学生活动场面等,揭示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教学要求和线索。
三、学生分析
本课我根据这一设计理念,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对剪纸知识的掌握较少等特点,指导学生尝试简单的剪纸练习《剪花样》。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来诱导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自主探索、尝试体验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剪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简单运用各种媒材和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剪花样”的剪纸创作。
2、学习用彩纸剪花样的方法,掌握简单剪纸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认知、创造和动手能力。
3、通过接触和制作剪纸作品,树立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感悟美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提高审美意识,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折、剪、设计花样的方法。
难点:设计出富有装饰美的多种花样,启发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画、折纸示意图、录音机、手工纸、剪刀、展示纸
学生准备:手工纸、剪刀、胶水{剪纸类作品说明}.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稳定学生情绪。
(二)魔术导入
1、牵引: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生:喜欢。
2、显示:师出示手工纸为学生变剪花魔术。生:观察教师变魔术。
3、设问:老师把手工纸变成了什么?喜欢我变出来的花吗?想和我学习变魔术吗?引出本课学习内容。生:回答问题。
4、评价:对观察认真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变魔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剪纸过程有一定了解,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学会观察。
(三)感受体会美
1、创设学习情境。
谈话:现在请大家坐上幻想的列车,和我到梦幻花园去看一看。生:闭上眼睛想象花园的形象。
展示:粘贴剪纸范画。生:观察范画,了解本课学习内容。{剪纸类作品说明}.
评论:同学们喜欢这些花吗?它与我们生活中的花有什么不同?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生: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评价:及时对回答问题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2、介绍剪纸。{剪纸类作品说明}.
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创作者大都是农民和农村妇女,题材也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如丰硕的果实、田园生活、花鸟虫鱼等。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生:听教师介绍剪纸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剪纸艺术,听介绍,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在评价中体会成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学习剪纸造型的方法。
1)欣赏了剪纸作品,同学们感慨万分,这些剪纸如何做出来的呢?。
2)组织学生讨论制作步骤。折
3)总结步骤:学生根据教师变魔术总结制作步骤剪
4)分步学习:贴
a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掌握看图知识。
b组织学生自学“三瓣花”“四瓣花”折法。
展示:谁愿意做小老师到前面来教教大家?生讲折纸过程,师指导。
c激趣:谁想到前面来剪一剪、试一试?将剪好的花粘贴在展示纸上。生:到讲台前演示折剪过程。
d注意:剪纸时的方向、剪法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识图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折法,鼓励学生做小老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实现美的创造
1、作业要求:自主构思,方法不限。
2、学生实践: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播放音乐。]
3、评价:指出制作中存在的不足,肯定设计制作中勇创新、敢实践的学生。{剪纸类作品说明}.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优美的学习环境中,设计剪制各种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花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五)作品展评
1、组织学生将剪好的作品粘贴在展示板上。
2、评价:教师为作品多的学生发“巧手星”一起对作品进行评价。
3、总结本课的学习情况,倡议学生为本节课取一个恰当的名字。生:积极踊跃为本课学习内容取名字。
4、环保教育。{剪纸类作品说明}.
师:有的人看见好看的花就把它摘下来,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生:不对。花是大家的,要爱护公物,要美化城市,不要摘花„„
结束语:同学们都知道摘花是不对的,我们自己不但不摘花,还要劝别人不要摘花,要爱护公物,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让我们的祖国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创造精神。培养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以谈话的形式对本课进行拓展,教育学生爱护花草保护环境。
篇三:《剪纸作品》剪纸作品:佤族女医生
吉林省蛟河市第六中学:郑月芬
篇四:《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第一章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研究现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剪纸的历史
2、了解中国剪纸艺术的发展研究现状
3、了解中国美术馆部分馆藏剪纸作品及作者简历。
4、激发大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要求
对中国剪纸的历史有初步认识,了解中国剪纸的艺术成就。{剪纸类作品说明}.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中国剪纸的历史演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备
多媒体光盘、剪纸作品等
六、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艺术创造,材料和工具的创造发明总是推动着新艺术种类的出现,中国剪纸艺术的出现也不例外。在剪纸艺术出现以前,利用各种材质和工具进行镂空、剪刻的艺术形式屡见不鲜,从原始先民利用石头创造的刻痕岩画,到战国时期利用铜、银、皮革等材料创造的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以镂空技术为艺术造型手段,就已经奠定了剪纸艺术的技术与形式规范。中国汉代冶铁术和造纸术的成熟,为剪纸艺术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民众生活的精神需求滋生了民俗艺术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从散记在各种历史文献中的资料领略到剪纸艺术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存在状况和发展历程。
《史记·晋世家》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剪纸艺术的发端。这个故事还说明了在纸发明以桐叶等天然易得的薄质材料,被用来制作示意性的造型,供人“戏”用:流传的民谚“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也说明了在纸出现之前,就有了以剪为“戏”的艺术表达手段。
晋‘干宝《搜神记》载有剪纸为人的故事:汉武帝(刘彻)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视,帝愈益悲感。”说明剪纸用于巫术招魂的习俗至少可追溯汉代。从描述的情况看,当时方士所剪李夫人像应为剪影式的人物形象,且姿态相貌具备了李夫人的体貌特
征,剪纸艺术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水平,才可能借助灯影烛光和远距离的视觉幻象.让汉武帝感到影像的栩栩如生,引发身临其境的效果。
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亦造华胜以相遗。”这里记载的人日节最初为楚地风俗。“人日”二字最早见于云梦睡虎地《日书》,是上古的一种择日占卜活动。“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是指“人日”这天用剪刀和刻刀在彩色丝绸或薄金属片上剪制和镂刻成人形,贴于门户、屏、帐上,或佩戴于头发,并相互馈赠。剪制和刻制成人形的叫“人胜“,剪制成花鸟形的叫”华胜”,还有相交的双菱形叫。方胜”。戴胜为人日节的重要标志,故人日节又称”人胜节”。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曾出土过一枚金胜,是较早的”华胜”文物。
阿斯塔吉那古墓群中陆续出土了五幅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剪纸作品,是现已掌握的年代最早的剪纸文物。从同时出土的墓志铭看,这些剪纸是亩昌王国,相当于北朝时期(公元541-567年)的随葬物,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从这批剪纸的表现内容来看,有动物(马、猴)、植物(桃枝、莲花.菊花、忍冬)和几何形(三角形.菱形)等纹样,表现方法使用了典型的折叠型剪纸团花式样(圆形轮廓内分层次重复表现的传统剪纸构图式样)。剪纸艺术风格十分成熟,由此证明,它们一定不是剪纸艺术产生初期的作品。这说明剪纸艺术的成熟早于南北朝时期之前。
20世纪60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7个女子入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头发。剪纸中的人物形象体格健硕丰肥,明显带有唐代世俗生活中的美女特征。现存甘肃敦煌莫高窟北区与藏经洞的唐朝和五代部分剪纸也反映出剪纸艺术应用于宗教活动的具体情况。如唐代水墨画镂空剪纸<菩萨立像>.绘制与镂空剪刻相结台,可能是绘制洞内壁画、雕刻石像和泥像的第一设计稿。另外还有一些<忍冬形剪纸).<梅花形剪纸>,<纸花>等唐代作品均是丧葬用品。
另有五代作品<佛塔>用红色纸剪成。作品中佛塔造型华丽,塔顶、塔座比例结构严谨且富于变化,内部花纹装饰形态复杂。构图对称,很好地营造出庄严神圣的宗教气氛,属于功德剪纸,主要用于敬供佛侈,装饰佛学.道场。《彭衙行>诗中吟道:“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说明剪纸招魂的风俗在唐代的存在状况。徐延寿《人日剪彩》诗曰:“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从以上唐诗描写的情况来看,唐代的”镂金作胜”沿袭晋风,但在”剪彩”的内容上已有很大程度地改变,不仅有晋代的以人形、花草形几何形的人胜、华胜、方胜,还有凤乌、绶鸟等象征爱情吉祥的题材出现,从最初《东方朔传·岁时节》所载:“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
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的择日占卜活动,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的相赠剪彩吉祥祝福表达.剪纸作品更成为民风民俗中人与人之间传情达意,情感交流的日常用品。
南宋时,剪纸已用于民间婚俗。<东京梦华录)记载:凡孕妇入月,于初曰父母家以银盆或绫或彩画盆,盛秋秸一束,上插花朵及通草,罗绞五男二女花样,用盘盒装,送馍头,谓之”分庸”。通草罗绞五男二支花样”是当时婚俗中运用的具有巫术含义的剪制式样。
南宋时手工业的繁荣,也促使民间剪纸适应都市需求,跻身小商品市场。周密《武林旧事)载,当时杭州的“小经纪”就有170多种,其中如“剪字”、剪花样”都属剪纸门类。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当时京城“汴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者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此文中记载了当时剪纸专业艺人各有所长.有擅剪‘诸色花样者”,还有能剪“诸家书者”。说明宋代市井生活中列名家书法的欣赏需要影响到剪纸的专业水平”独擅一时之誉”。
明代剪纸还被用来装饰扇面。1965年.在江苏出土的一把剪纸折扇,制作年代为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前后)。折扇用竹骨十八根,扇面用棉盘纸夹裱了一幅”梅鹊报春图”剪纸。对光观看,梅花枝分左右,中间站立一只喜鹊,扇面周围有锦框般的花边。在构图上明暗搭配,疏密有致,中心空出,整体协调,不愧为当时剪纸艺术的佳作。
从明代起(公元1368-1644)广东佛山剪纸已成专门行业大量生产,产品有建筑、家具装饰,供花、礼花等,销往广东及中南、西南各省.并远销南洋各国。清道光年间,河北蔚县剪纸形成了专业化的生产销售市场,其代表人物为王老赏,他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以戏曲人物为主,运用点彩手法,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记载:“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此文献不仅记载了剪纸艺术家的姓名.还说明了自南宋以后剪纸艺术向书法.绘画艺术借鉴学习丰富自身艺术语言的真实情况.突出体现了随时代风尚发展变化的事实。
中国美术馆部分馆藏民间剪纸作品欣赏
王兰畔(1920-1996)女,汉族,陕西洛川人。
王兰畔所在的旧县镇有着浓郁的民风民俗。自小耳濡目染的王兰畔8岁时就开始学铰窗花,17岁出嫁前已成为当地能“冒铰”的巧女子。除了剪纸,做面花、刺绣、画画也样样精通,每逢乡亲遇到婚丧嫁娶的大事必请她帮忙料理。
王兰畔性格开朗、直爽豁达,平时喜欢看戏.唱戏.唱民歌、讲故事,她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望,心态平和得似一泓池水。胸襟坦荡的王兰畔悲可放下,喜也可放下,唯独放不下的是钟爱的剪纸。对剪纸的执著和追求,使她达到了剪随意动,形从心出的境界,各式的花样在她的剪下信手拈来,轻松而自然。王兰畔的作品在题材上并没有局限在传统式样和内容的藩篱中,而把身旁的现实生活也作为自己写照的对象,从而脱离了对传统民俗的依附,具有明确的自我情感表现倾向,使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王兰畔的作品黑白分明,富有节奏,剪法不拘小节,干脆利落。造型上雄健大度,彰显稚拙、古朴之美。空间经营上充分利用剪纸的二维性特质,消解了时空的束缚,把不同时间、空间中的物象置于一方天地,打破空间透视的变化,视画面需要处理形象的大小,以此来构建二维平面中的层次和空间.使作品的经营达到了一种心境上的自由。王兰畔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乡土信息以及独特的视觉艺术价值赢得了社会的肯定,自80年代始,她的剪纸和绘画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展出。
高金爱(1922-至今)女,汉族,陕西安塞人。
高金爱祖籍山西临县武家沟村,自小家境贫寒.她有着极好的艺术感悟和天赋,凡她看到好的纹样都能默记心中,再加上聪明好学,所以对剪纸传统语言的把握灵活自如。高金爱最喜欢剪动物,狮子、老虎等都成为她表现的内容。另外,富有生活情趣的现实生活也成为她表现的题材:抽烟的老者、挥锤的石匠„„她眼中看到的、脑中想到的都在她的剪下升华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金爱剪下的老虎被赋予人的品性,时而威风八面、啸撼山林,时而温顺恬静,憨态可掬,浑圆整体的造型,丰富善变的纹饰.完全成为她心象中虎的写照。她剪的牛造型简约、夸张,形态生动百变,对牛瞬间特征的刻画和把握犹如神助。牛在她的剪下似有了喜怒哀乐,有了悠闲和紧张。高金爱的剪纸作品稚气逗人、简单明了,没有多余的纹饰,剪法以阴剪为主,装饰多用打牙纹和螺旋纹,时常在适当的局部装饰上一朵小花,整体上给人以浑厚有力、拙中带巧的阳刚之美,这和高金爱性情幽默,率直爽真的秉性是一致的。
高金爱不但剪纸铰的好,画画.做面花、捏面塑同样出手不凡.1979年至今,高金爱创作了千余幅剪纸和绘画作品.3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收藏,其绘画作品《娃娃和艾虎》被中国美术馆选送法国参加了巴黎独立沙龙美展。《伏虎》、《赶集》等作品分别获全国农民画大展二等奖。作品《多喜》入选全国农民画出国巡回展。1985年这位陕北乡村的普通妇女应邀走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讲台为学生授课表演,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她”农民艺术家”的称号。
高金爱的名字随着其作品的流传已走出了陕北那偏僻的山村,蜚声海内外,但她依旧在那黄土山沟里平和地生活,劳作着。一方朴素的黄土孕育了她的艺生命,正像别人问及她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时,她指着脚下的土地说“从地里谋的“。
曹殿祥(1921-1988)女,汉族,陕西安塞人。
曹殿祥原是陕西省横山县艾好村人,背井离乡逃荒至安塞县南缘稍沟枣台村定居,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受到父母疼爱。因喜欢剪花,母亲时常带她到附近“花匠”家请教。由于天赍聪慧,16岁时已成为上下川有名的巧手。她一生最爱唱着信天游民歌剪花样。有“一对狮子一对莲,二十四岁儿女全”;有“石榴墼牡鳟女生下一大摊”:有”男枕石榴女枕莲,策罐万万年”;有”抓髻拨来来(抖动发髻之意).不引来(少女怀春思嫁)”。曹殿祥一生日里不唱着,手里的剪刀不停地剪着,一幅幅隐喻着生。衍和吉祥幸福的剪纸就这样被创作出来。她的剪纸大:刀阔斧,造型简练、概括,善作变形,深沉雄大近似陕北汉代画像石刻。曹殿祥的剪纸作品蕴涵着早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在《鹰踏兔》中,鹰象征太阳和神话传说里的”三足鸟”,代表阳性:兔象征月亮和月中兔(或蟾蛙),代表阴性。《鹰踏兔》暗示男女交合,反映了古老的生殖崇拜信仰。在《抱鸡娃娃)中,鸡和鱼象征男性,石榴牡丹象征女性,抱鸡(或抱鱼)的娃娃往往剪成坐在牡丹上的形象,暗寓性爱、孕子之意。
1980年曹殿祥的剪纸《艾虎》,《鸡》等45幅作品首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轰动。1982年她应邀进京,为中央美术学院师生进行民间美术剪纸教学表演。曹殿祥的剪纸如今已成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教学的经典范本。库淑兰(1920-2005)女,汉族,陕西省旬邑县人.
库淑兰出生在陕西省甸邑县赤道乡富村《王村),幼年随父母迁居泾阳县.由于从小定下’娃娃亲。.1936年被父母从泾阳县送回甸邑和城关镇孙家台子村孙宝印结婚。新中国成立后才分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她一直生活在这个生养她的黄土塬上沟壑纵横的小山村里。
库淑兰小名’猴桃儿”,自小活泼好动、生性开朗乐观,十几岁时曾念过几年书,后辍学在家跟长辈妇女铰花,刺绣,并很快成为一名巧手。丈夫孙宝印是一俭老实、勤快的庄稼人,秉性倔强.愚执。由于两人性格的差异,再加上当地旧时的传统陋习.婚后库淑兰时常受到婆家的虐待和丈夫的打骂,可以说从结婚到晚年,一生伴随她的除了贫困就是丈夫的拳脚和棍棒。她一辈子生养了13个孩子,但留在身边的仅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生活的困厄、命运的磨难使她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寻找安宁与快乐,她的剪纸已不满足于传统的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纹样.而是幻化出她内心绚丽和灿烂,作品在表现技法和语言元素上是
篇五:《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