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人作文
导航

风景,散文

2020-12

第一篇:《风景散文》

桂林纪行

桂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从桂林到杨朔游览漓江,就像欣赏一百六十六公里长的巨幅锦绣画卷,奇秀的山峰拔地而起,晶莹的流水碧波回环,正像导游所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每当回忆起美丽的桂林山水来,我总是思绪起伏,感慨万千,心中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在涌动,因为我与桂林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从第一次走进桂林开始吧。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那时,我就从书本上、电视上或者道听途说,在头脑的潜意识中形成了一个朦朦胧胧美丽的“桂林”,正是带着这种模糊、向往的心绪,随部队赴广西执行战备任务,多次途径桂林,似乎灵动的桂林山水扑进了我的眼帘,印进了我的脑海,我这才对桂林山水有了全新的感觉、质的升华,使桂林山水在头脑中揭开了模糊的云雾,真正置身于秀山美水间,不过,因部队任务特殊,每次到达桂林,都是匆匆而过,只欣赏了桂林山水的“外表之美”,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个美丽“轮廓”,而真正领略桂林山水的丰富内涵是在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使桂林山水在我的脑海里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在层层加深,我真正感悟出了桂林山水的内在之美和灵性。这时,我才惊叹大自然竟如此之美,从而对“桂林山水甲天下”深信不疑,也明白了历代多少文人墨客为什么都盛赞桂林山水之美,因情所致,我也不由地拿起笔来颂扬桂林之秀美。

2002年7月,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写作同行到广西南宁集结后,直奔桂林。临行前,我们都带着一个美好的愿望,要身临桂林山水之境,用相机拍摄出大自然的美丽瞬间,用文字来赞美桂林山水的灵性,折射出一个完美的桂林山水,并用大自然的现实生活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一个美丽、真实的桂林。桂林山水很奇特,超然于从未到过桂林人的想象,行车途中导游就欣然告诉我们,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被称为“桂林三绝”。“三绝”和谐共溶,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真是人间仙景,无景不成桂林,整个桂林处处是景,一步一景,我慢慢观察,在思维中慢慢回味,确实如此,桂林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山连着水,水连着洞,山中有洞,洞中有水,站在山上望水或行在水中看山,雄、奇、险、秀、幽尽在其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一行先游览了独秀峰,这座山峰平地而起,巍巍壮观,集奇、秀、险于一身,远望秀丽多姿,近看气势雄伟,登上独秀峰山顶,似有众山皆在脚下之感,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居高临下,桂林山水尽收眼底,这里可拍照的景色实在太多,几个同行在这里不停地“咔嚓、咔嚓”,扳动着快门,美丽的景色增添了情趣和韵味,定格的瞬间又增添了艺术的享受,我也用相机把独秀峰的一叶与象山的风韵拉到了一个画面,简直是美奂美伦。

从独秀峰上盘旋而下,不觉就到了象山,也叫象鼻山,如其说是游览道不如说是远看,漫步走在象山的对面,平心静气,抛却一切杂念,这样才能真正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我那

时触景生情,悠然而生出无限的遐想,此时的象山,仿佛一头巨象矗立江中,把南来北往的客人视为“熟客”,只管尽情悠闲地饮水,尽情地展现着大象的雄姿。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象山,一行乘车游览漓江。一到漓江,我们简直就惊呆了,这真是桂林山水中的绝唱,就是历代著名画家,倾尽手中的画笔,也画不出真正漓江山水之秀美,它在万座峰峦怀抱之中,清水环绕山峦,山峦浮于清水,引领着游客尽情地享受,时而美丽如画,群峰竞姿,时而朦胧若诗,约隐约现,遗憾的是,我们游漓江的时候,天公不作美,隐天蔽日,这样不过拍照受到影响,不影响观景,江上烟波浩渺,一会儿,云雾漫山环绕,一会儿,云雾消散,青峰倒影在江中,在江中,还时而观看到民族歌舞,时而可听到对面传来美丽的民歌声,还有穿着五颜六色的黎族姑娘,悠闲地划着小船,荡悠悠,荡悠悠,停在了漓江美景构图的最佳位置,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景色迷人,人更增色,山、水、人、船的美丽组合,好一幅秀丽的山水风景画,胜似水墨桂林,立在船中畅游中,朋友中不知谁说了一句“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更引起了我的联想,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乐园之中,我迅速举起相机,把美景留下,到了大约一半游程,我发现左测的一座山峰,就象古代一名大将,身披盔甲,骑着战马,所向披靡,我立即把它拍成照片,说给朋友听,似乎深有同感。此时,假若一人划着小船独览此景,想到哪里都遂愿,那将更胜一筹。

游览了漓江,我们便乘兴游览芦笛岩、七星岩,这是桂林两个著名的岩洞,此前,我从未游览过岩洞,我们一行沿着台阶登上了离地26米多高的芦笛岩,我立刻被洞中迷人的景色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庞大艺术宫殿,令我更吃惊的是,这样大的岩洞是怎样形成的,里面巨大的岩石是怎样运走的,我怀着探迷者的心态逐一游览,岩洞仿佛神工鬼斧雕琢而成,在这里,听潺潺泉水,览洞中秀色,洞内石笋、石柱、石幔、石乳、石花密集成林,各类沉积形态变化万千,怪石林立,琳琅满目,拟人状物,惟妙惟肖,有“高山瀑布”、“水晶宫”等迷人的景色,在“花果山”一侧,隐约看到了西游记中躺在这里睡觉偷懒的“猪八戒”,另一旁有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还约隐约现地看到“唐僧”和“沙僧”,洞中几根数百米高、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石柱顶天立地,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一个天然“大厅”不由映入眼帘,顿时油然而生出一种在这里聚会的感觉,有一种神奇之感。步行游览之后,我们便十人一组,乘船游览岩洞,更有情趣,更增一种惊险、神秘、悠闲之感,美不胜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略到洞中的美妙胜景,美中不足的是,洞中光线太暗,如此美丽的景色无法拍出理想的照片,最美的景点都被个人承包了,自己设灯光拍照赢利,而有煞风景,我们只好把美丽的岩洞留在自己的记忆里,游览七星岩与芦笛岩有点相似,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我们还游览了叠彩山、伏波山等,众山叠嶂连绵、姿态万千,一路饱览胜景,我们收获多多,不虚此行,桂林山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第二篇:《风景摄影散文的写作》

如何写风景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随着摄影、传媒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摄影文学的一种,它由摄影和文字构成,作者运用自由多变的笔法逼真地再现精美的画面,并由此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或进行深入的思考。精美的画面和精彩的文字相得益彰,这样弥补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各自的局限。图片内在的审美要素被简洁的文字挖掘出来,其审美价值超越了本身;而文字所再现的情景的审美功能因有了图片的参照而给读者留下了形象之美。摄影散文作为一种写作形式,也是一种新颖的作文考试命题方式,因其题材广泛,内容直观、独特,表达灵活而开始受到人们关注。

图片散文的写作要点是:仔细了解图片构成的要素,把握图片的意境,然后运用多种描写再现画面内容,表现图片的主旨,进而由此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或想象,拓展画面的时空,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下面以图片“胡杨”的写作训练为例,介绍风景摄影散文的一种基本写法。

训练内容及要求:欣赏下面这幅照片,以《大漠·生命》为题目,写一篇短文。

写作指导:

(1)要写出画面的形态特征。景物的特征最明显的表现在它的形状、色彩、声音、情态等方面,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要着笔于这些方面,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写出景物的立体感。要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特征。不但要写出景物的“形”,更要着力写出景物的“神”;而要写出景物的“神”,就要把作者的情感融注其中,并善于“画龙点睛”。

(2)要把景物写生动。要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准确恰当地使用动词、形容词,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还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像,打破时空,虚实结合。

(3)要安排一个合理的程式,通常是:描写背景——描写主体——展开联想或抒发感受。习作举例:

大漠·生命

面前只有大漠狰狞的本色,黄色的沙丘,黄色的天空,黄色的云朵,满目苍凉的黄色。没有昆虫的嘶叫,也没有飞鸟的哀鸣,只有风卷黄沙的凄惨地嚎叫。这就是大漠,生命的禁区。

几棵胡杨在这里傲然耸立着。它们已经死了,可是盘折屈曲的枝干依旧坚韧有力,粗壮的根依旧深深地插进沙子,死死地抓住大地。它就这样挺立着,逼视着无边的大漠,如此高傲,如此顽强,如此震撼。它们身上每一处干裂的豁口仿佛在昭示它们与沙漠的誓死抗争的历程,每一条枝桠指向天空,仿佛在告白它们对生命的不渝的追求。

这就是护卫“丝绸之路”的胡杨吗?透过稀疏干枯的枝杈,我们仿佛看到了枝繁叶茂的胡杨丛中满载货物的驼队缓缓穿行,清脆的驼铃声响彻林间;仿佛看到楼兰古城人马喧嚣、歌舞升平„„如今,这一切都被漫天的黄沙所掩盖,只有这几株胡杨在昭示着已逝去的时代的辉煌。

活着,它如此顽强地对抗大漠;死后,它依旧高傲地挺立在大漠中。这是生命的奇迹!它的不死的精神永远留在大漠中,孕育新的生命,新的抗争,生生不息。因大漠而生,因大漠而死,这就是大漠中的生命。

第三篇:《英语风景散文》

“Anybodycouldseehowcolditgot.Thewindalreadyhadglassedgestoit,stiffeningmusclesandpracticallycuttingthroughthestitchesofourclothes.Whenitblew,thechillstabbedourteethlikeicicles,andourvoicesjiggledeverytimewetalked.”

ParrotintheOven:MiVidabyVictorMartinez

1)Standinginasubwaystation,Ibegantoappreciatetheplace.2)Firstofall,Ilookedatthelighting:arowofmeagerelectricbulbs,unscreened,yellow,andcoatedwithfilth,stretchedtowardtheblackmouthofthetunnel,asthoughitwereaboltholeinanabandonedcoalmine.3)ThenIlingeredonthewallsandceiling;lavatorytileswhichhadbeenwhiteaboutfiftyyearsago,andwerenowencrustedwithsoot(煤烟),coatedwiththeremainsofadirtyliquidwhichmightbeeitheratmospherichumiditymingledwithsmogortheresultofaperfunctory(敷衍的)attempttocleanthemwitholdwater.

1)Theredtrimmedthree-storyhousesatinthemiddleofthetinytown.

2)Theoldmanwhohadgrayhair,withlittlecurlsattheend,ownedit.

3)Heusedaselfmadeintricatedesignedcaowalktoworkattherusticoldhardwarestorewithsqueakyboardsthatsoundedlikearockingchairwhensteppedupon.4)Whentheoldmanreturnedhomeatdusk,hiswifemadehimthelovelyjuicysteak,lumpymashedpotatoes,garden

greenbeanswithcheese,andsweetwarmapplepie.5)HereadaboutthetowngossipfromEleanorDribbleintheManCountypaper,andthenresidedtohiscottonflannelsheets,withdowny-featheredpillows.

Hermist-wreathedbrowsatfirstseemedtofrown,yetwerenotfrowning;herpassionateeyesatfirstseemedtosmile,yetwerenotmerry.Habithadgivenamelancholycasttohertenderface;naturehadbestowedasicklyconstitutiononherdelicateframe.Oftentheeyesswamwithglisteningtears;oftenthebreathcameingentlegasps.Instillnessshemadeohinkofagracefulflowerreflectedinthewater;Inmotionshecalledtomindtenderwillowshootscaressedbythewind.ShehadmorechambersinherheartthanthemartyredBiGan,andsufferedatithemorepaininitthanthebeautifulXiShi.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鬓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Theyounggentlemanhadasmalljewel-encrustedgoldcoroonthetopofhisheadandagoldenheadbandlowdownoverhisbrowintheformoftwodragonsplayingwithalargepearl.Hewaswearinganarrow-sleeved,full-skirtedrobeofdarkredmaterialwithapatternofflowersandbutterfliesintwoshadesofgold.….Astohisperson,hehad:afacelikethemoonofMid-Autumn,aplexionlikeflowersatdawn,ahairline

straightasaknife-cut,eyebrowsthatmighthavebeenpaintedbyanartist’sbrush,ashapelynose,andeyesclearaslimpidpools,thateveninangerseemedtosmile,and,astheyglared,beamedtendernessthewhile.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

Shehad,moreover,eyeslikeapaintedphoenix,eyebrowslikewillow-leaves,aslenderform,seductivegrace;theever-smilingsummerfaceofhiddenthundersshowednotrace;theever-bubblinglaughterstartedalmostbeforethelipswereparted.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第四篇:《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论陈忠实前后期散文创作的不同景观

作者:程尚

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以一部死后可以它当枕头的长篇《白鹿原》奠定了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果说他的小说创作的历程,是从逐渐摆脱外在精神控制力量的影响达到与现实保持一种“审美距离”的境界的话,那么他的散文的创作也经历了一个从外在“生活体验”到内在“生命体验”艺术视界。

一、陈忠实早期散文创作的基本倾向:对比较表象化的外在生活的实录和颂扬

教科书给散文下定义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P174页)。研读陈忠实早期散文,陈忠实的散文只能用广义的散文,尤其是他的记实性特写和报告文学。收在文集(一)中共有8篇散文和报告文学:《躯干》、《分离》、《山连着山》、《面对这样一双眼睛》、《可爱的乡村》、《崛起》、《万花山记》、《延安日记》、《春风吹绿灞河岸》,写作时间是1979年——1982年,其主题是歌颂时代的人和事。收在1983——1984年的文集(二)中只有《诗情不竭的庄稼汉》、《鲁镇纪行》、《一九八三年秋天在灞河》3篇,几乎没有佳作。收在1985——1986年文集(三)的散文有3篇(姑且将访泰日记算作一篇):《大地的精灵》、《迪斯科与老洞庙》、《访泰日记》,艺术上开始出现亮色。

这一时期的散文属纪实性散文,大多篇目像新闻通讯,这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是颇为流行的,被称之为“轻骑兵”,快捷地报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应该说陈忠实是很擅长写这种文体的,陈忠实在省市和全国性获奖共有11次,其中有3次获奖作品是纪实性的,即获《陕西日报》征文作品奖的《第一刀》,1992年获全国报告文学奖的《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2000年《人民日报》优秀作品奖的《活在西安》。

陈忠实是农民的儿子,在人民公社当过10年的干部,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早期报告文学的这一倾向性,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集体主义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它的主题倾向是歌颂时代的生活。

陈忠实早期纪实性散文可分为两种:一是写“当家人”的纪实性散文。言说是属于公共话语范畴,带着那个时代印记的宏大叙事。陈忠实最早的一篇特写是写于1979年的《躯干》,写的是白鹿原上的陈家坡的“当家人”陈广汉,1979年平反后回到陈家坡,使一个13年间,“就像一个抽掉了脊梁骨的人体,再也支撑不起软瘫的躯体来”的陈家坡全年粮产量创解放来最高的奇迹。显然,作家歌颂的热情有余,思想含量不足。因为“对任何有权力的杰出人物的不加节制的讴歌,都不可能没有节制”。面对任何一个拥有权力者,都不应简单地讴歌,而应透过一层,看到权力可能带来的灾害,认识与权力相关的体制本身的问题。同样颂扬“当家人”的特写和报告文学《可爱的乡村》、《崛起》,把所谓“领导者的作风问题”当作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是一种流行的观念,其实是苍白无力的。陈忠实早期纪实性散文歌颂主题的空泛,缺乏新意,没有内在的说服力,带着那个时代的病因,艺术上也没什么佳妙之处。二是写“普通人”的纪实散文。这类散文展示了普通人坎坷的经历与曲折的奋斗精神。写于80年代中期的《大地的精灵》,表现了农村妇女陈秀珍在曲折的生活上坚强的生活意志和打不垮的奋斗精神,正因为这样平凡的农民才被陈忠实称之为“大地的精灵”。获1990年——1991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与人合写),其主人公是高级农艺师李立科“在这个将关心民众表演化、形式化的时代,确实有打动人的力量”。可惜这类散文太少了,这类散文往往文风朴实,情感真挚。但更多的是过于外在的生活事件的记述和颂扬,“缺乏对人物和自己的内在情思的开掘和宣泄”,缺乏“由情感的抒发显示出来的作家精神境界的把握”。

二、陈忠实中后期散文:从外在“生活体验”抵达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生活、生命、艺术“三重体验”的和谐统一

陈忠实前期散文最大的不足是自我的缺失,表现在重事轻情,选材上似乎行使了记者的客观报道生活的职能,视野还较局限。显然,作为现代文学散文,这是不够的,陈忠实的小说创作也表现出与之相类似的不足:缺乏个人视境,这使他一度陷入了创作困境。直到他经过“第二次反省”(“第一次反省”是在七十年代末),在经过艰难的脱变、写出当代长篇力作《白鹿原》后,陈忠实的笔终于伸向童年往事和早期生活经历,才开始表现出作家的精神境界。

陈忠实终于写出了一系列不可多得的美文,收入1987——1995年的文集

(五)有散文、报告文学31篇,收入1995——2000年的文集(六)共入散文40篇,收入2000——2004年初的文集(七)的散文计42篇。{风景,散文}.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认为,“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是可贵的,应该具有这种欲望”(傅德氓著《外国作家论散文》1994年10月第1版P62页)。陈忠实写出的这些“属于自己的最真切的最牢靠的关于生命和艺术的体验”的当代散文珍品,构成了陈忠实的一部“心灵史”。

“生活体验”成了陈忠实“生命体验”的必经之路。作家深有体会地说,“生命体验由生活体验发展过来”,而他的这种体验“包括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而成的一种独特体验”。

读他的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散文,阅读快感绵绵不断。小说家散文真可称之为另一种形式的“大散文”,至少给我这样的印象,它没有那种小花小草、雕虫小技的感觉。总的感觉,这是一组组艺术性体验的散文。这种体验可概括为“三重体验”,即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和艺术体验,他后期的绝大多散文达到了“三重体验”的完美统一。

陈忠实散文给人一种独特感受,它的散文没有过重的书卷气,不靠寻章摘句,不靠“抄”,不靠过分的理性。他虽然只有高中毕业,他虽然来自社会最底层,但是他没有给人土气、浅薄、俗气、小气的感觉,通过对艺术的不断学习、体验和追求,他的散文给人一种厚重、深沉、正道、正色,于厚重的生活之中透出“体验”所带来的空灵的感觉。

(一)关于陈忠实的系列散文

陈忠实的散文属于艺术多样化的一种,不是整齐划一的。他的系列散文,这是他的散文的一大亮点。仅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告别白鸽》中,这种“丛生”“簇拥”的系列散文就占了这本集子中15/38。其中《歪看足球》系列2篇,《生命中的第一次》5篇,《意大利散记》系列2篇,《美、加散记》系列3篇,从中可以找寻到他生活、生命、艺术体验的足迹。从“看足球比赛联想到战争”,可谓“古典式”。他还呼吁“不仅从足球场,而是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停止犯规”。

“第一次”系列,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作者的人生本相。第一次体验往往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产生“首因效应”,甚至成为人生的某一个贯穿人生的挥之不

去的“心结”。《最初的晚餐》写作者借衣服聚餐,他70年代的生存状态略见一斑,《尴尬》写作者第一次难看,揭了他爱面子的伤疤,《沉重之尘》记录了作者第一次记录长篇前查阅三县县志的“沉重”,其中,《第一次投稿》经历值得一说:

陈忠实写于1988年1月6日的散文《第一次投稿》写了作者少儿时期沉重而美好的体验。我发现这篇散文的价值还在于为我们分析陈忠实文学创作的动力成为最好的证据。少儿时期求学的陈忠实,常常感到“丑笨”、“自卑”、“屈辱”、“难堪”,作家写道:“在这种使人处处感到困境的生活里,我却喜欢文学了。”而作家受压抑的未能满足的(性)欲望不能满足,积在无意识中形成了文学创作的欣赏的动力,曲折地表达和实现这种本能欲望。作家陈忠实的这一真实记录,再次证明了精神分析文艺美学动力理论的合理性。

写树的系列,从自己动手栽树到“享受绿荫”,从“从人蛛大战”保树的成果,从对山坡上最上边的一棵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发出了“做为一棵洋槐树的生命的全过程”的礼赞,无不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审美愉悦。

作家陈忠实文学创作动力来源于童年的“心理压抑”。他的文学成就,依我之见,主要是来自他锲而不舍的文学崇拜。《兴趣与体验》堪称陈忠实的“创作宣言”,这一篇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白鹿原》书上做了序言:

“到了50岁才捅破一层纸,文学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兴趣”……

“到50岁才捅破一层纸,创作实际上也不过是一种体验的展示”……“刚刚交上知天命的50岁时,写完了《白鹿原》。写完这部长篇,关于文学和创作的两层纸捅破了,也发觉自己固执于独特体验的已见了。”……

这正是写作的揭秘,这正是文学和创作的诗的礼赞,这正是活生生的文艺理论,这正是文艺创作的真谛。他的这种“三重体验”的理论也成为他近年来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别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