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辨别是非》教学设计》
通过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人的辨别是非能力不是到了一定时期就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从小做起,不断积累,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课文分两部分来阐述教学要点:第一部分(1-3自然段),主要是同学们讨论。从五名同学过年得到的礼物谈起,这几名同学得到的礼物不同,意义也不尽一样。由于一些同学有了起码的是非观念,制止了张浩准备用压岁钱到地摊买武打小说和王亮准备用压岁钱打游戏机的错误想法。这说明同学们对正确的做法与错误的做法有了认识。本部分体现了明理环节的要求。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通过五名同学与李红爷爷的小讨论,同学们的正确认识得到了及时的肯定,使同学们的道德认识得到了升华,同学们明白了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考虑,注意辨别是非,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反对。本部分体现了导行环节的要求。在师生共议课文中提到的春节礼物--压岁钱的使用时,为了使讨论更深刻,教师可适当引伸,通过讨论来说明: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做。教学目的要求:
本课教学要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明辨是非,按正确的认识去做,少年儿童从小就应该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要点:
1.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2.我们少年儿童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初步能力。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2.布置课前预习作业:a了解课文内容;b搜集一些分辨是非的材料。课型:以明理为主。学生思想状况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宽,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也有自己的见解,对自己周围的是非、善恶、美丑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及在家庭中老人的溺爱。他们往往对正确与错误的东西有时模棱两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实际,切中要害,使学生明白:分清是非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宋庆龄奶奶的一段话:要学会在这个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上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2.学生读这段话并回答教师提问:谁能说出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答出:世界上的事是复杂的,要学会明辨是非。)3.小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事情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做。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参加一次关于压岁钱的讨论会。(板书课题:辨别是非)二、学文明理
1.结合投影教师主讲教材故事。2.用幻灯出示思考题。3.结合思考题,学生熟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把与思考题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用笔划上。4.检查学生自学课文情况,师生共议,讨论思考题。(1)李红学习小组就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2)春节期间同学们都收到了什么礼物?(3)收到了压岁钱,他们都想怎样用?谁的想法对?谁的想法不对?为什么?岳阳用压岁钱交学杂费,而张浩、王亮则想用来买武打小说和打游戏机。这是一个是非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有了包括压岁钱在内的零用钱就应向岳阳那样用到正确地方,否则极易把少年儿童带上邪路。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他们有了起码的是非观念,把张浩到地摊买武打书和王亮准备打游戏机的想法给制止了,这说明同学们对正确的做法与错误的做法有了识别能力,认识了辨别是非的重要性。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小结:确实这样,长辈们长年辛劳工作,挣来的钱实属不易,尤其在年节期间,开销是不小的,做为子女,我们决不应该给他们增加过重的负担。对长辈给我们的压岁钱,当然也包括平时给的零用钱,我们也应理解长辈们的希望与爱心,即使收下,也应该把钱用到正确的地方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同学们用自己的想法解决了如何用压岁钱问题这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接触社会面也会越来越宽,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这些事物呢?(揭示教学要点1,板书:
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
三、深化明理
用录音机补讲故事《美与丑》,在听故事的同时,思考两个问题:1.故事中主要人物都是谁?你喜欢哪个?2.他们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和影响?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中那个衣着华丽的漂亮姑娘在公共场所乱扔果皮,那个貌不出众的中年妇女却默默地走上前拾起果皮扔到垃圾箱里,人们为什么会向那个漂亮姑娘投去鄙视的目光,向那个中年妇女投去敬佩的目光呢?原因很简单,只要你做的事对社会、对他人有利,对自己健康成长有利,也就是说你遇事能动脑分析,辨别是非,用正确认识指导行为,就会受到人们的赞扬。(揭示教学要点2,板书:我们少年儿童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辨析导行
1.议一议,下面的说法对吗?(1)王晓燕同学说:"学校不提倡收压岁钱,今年春节我就没收压岁钱。"(2)田芳说:"我表弟收了八十元压岁钱,我想超过他,向爷爷、奶奶要,不给不行。"(3)小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书还要坏。"教师小结:一事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弄清是与非,分辨正确与错误,田芳在收压岁钱上与表弟比多少,长辈不给不行,用错误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显然是错上加错。2.请你告诉他们(1)期末数学考试快要结束时,王强用脚轻轻地踢前桌好友李刚的椅子,向李刚要答案,李刚应该怎么办?为什么?(2)一天下午,在公园门口,小玉的妈妈指着正在扫大街的清洁工人对小玉说:"你看他们工作多辛苦,每天早早就起来清扫。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得干这又脏又累,没出息的活。"小玉妈妈的话对吗?为什么?(3)平平说:"我长大了才不当解放军战士呢,因为当战士很苦,每天操练时摸爬滚打,太辛苦了!"平平说的对吗?为什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如何辨别是非,看一看是否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此小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中普遍存在类似现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使学生克服不良习惯和错误认识。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辨别是非的初步能力。五、总结谈话
同学们,我们要牢记宋庆龄奶奶的教诲,学会辨别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你们就会像小树苗一样,长成大树,聚成森林,成为祖国需要的有用之材。(与导入新课呼应。)板书设计辨别是非一、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考,辨别是非,然后按正确的认识去行动。二、少年儿童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
篇二:《怎样辨别是非》怎样判别是非殷海光前言
这本小册子里所说是“是”与“非”将严格地以真,假,对,错为基础。它们是建立在逻辑和经验之上的概念。在这本小册子里所用的语言主要地是通常语言。在这本小册子里的讨论因而也只是非正式的讨论。这本小册子虽说是为青年而写的,但是著者所谓“青年”,不以生理年龄计算,而是以心理底成熟程度计算的。凡犯第一章所说毛病的,都是青年,甚至是童年。这本小册子不是写给人消遣的。如果有的地方写的不够详明而又不具体,那是为了使读者自己多费点脑筋思考思考。
第一章种种谬误
我们人的天性大致总是追求良好的生活。良好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生活。我们要求真善美的生活之实现,必须拿“真”来作底子。固然,有了真,不必就会有善和美。但是,没有真,善和美根本无从谈起。至少,真可以帮助善和美之实现。所以,真理是良好的生活之必要条件。然而,不幸得很,真理却是非常娇嫩的东西。真理很不易得到,但很容易丧失。古往今来,只有极少数人在极少数的时间以内逼近着真理。最大多数人在他们最大多数的时间以内过渡着受神话、传说、权威、禁制(taboo)、口号、标语、主义(ism)、偏见、宣传、习俗、风尚、情绪,等等力量支配的生活。而这力量常常穿上“真理”的伪装出现。不知者以为这些力量的确是真理,并且常常持之甚坚的样子,甚至不惜粉身碎骨来维护或求其实现。其实,这些以“真理”的伪装出现的力量,不必即是真理。力量不能制造真理。在较多的情形之下,力量去真理甚远。在知识丰富和神智清明的人看来,那为维护或实现这些力量而粉身碎骨的人众,并不比扑灯的飞蛾高明多少。
理未易明!之所以如此,因为人有人的短处(humanfrailties)。我们从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出对人的短处之描写。然而,稍加观察及反思,我们就可知道希腊神话所描写的人的短处还不及实际中所有的多。我们在此不能一一将这些短处提到,也不必一一提到。我们现在所要指陈的,是大家容易触犯而又容易被人利用的若干短处。这些短处,在传统逻辑中叫做谬误(fallacies)。(一)诉诸群众
有一种论辩的方式是诉诸群众的论式(argumentumadpopulum)。这种论式就是假定了“多数乃真理底标准”:多数人赞同的说法即是真理;多数人不赞同的说法便不是真理。这也就是说,一个说法是否为真,不取决于论证,只取决于多数。
“多数”是一个函数。这也就是说:对于某项说法,多数人是否赞同,常系出于被动。构成“多数”的,至少有两类底因素:
一、既成的风俗习惯或大家已经接受了的说教之类底东西。这一类底东西我们叫做“心理的置境”(psychologicalcollocation)。这类心理的置境,是我们所在的杜会及传统给我们长年铸造成的。铸造成了以后,就成为我们心理生活之底子,或心理生活之一部分甚至大部分。这类心理置境既经铸成以后,就占据了我们的心理由地,代我们作主。而在我们之中最大多数人对于这位主人对我们所起的支配作用简直无有自觉,而是视为固常,或习而不察,甚至自幼至死都不觉其存在。可是,如果有与它刚好相反的因素刺激我们,那么这位主人翁便作起怪来,常使我们勃然大怒,面红耳赤,头冒青筋。五六十年前,假若中国穷乡僻壤里忽然有一个女孩子对她母亲说缠小脚妨害身体健康,她母亲一定怒目横眉,大加训斥。同时,假若这位小姐不愿嫁给凭媒灼之言许配的男子,而要同自己的意中人结婚,那么她底老太爷一定大发雷霆之怒,斥为大逆不道。这些事情,在五六十年以后的我们看得明明白白,并不是有什么“道理”,不过是一点风俗习惯在他们脑中作怪而已。安知夫我们今日以为大不了的某些事在若于年后提起来不过是谈笑之资?人,就是这么一种有趣的动物!二、临时被激动的情绪。这一种因素与前一种因素有密切的关联,但是并非一回事。前一种因素是透过各式各样人的建构(humaninstitutions)而产生的。这里所谓人的建构包括教育、熏习、宗法、礼制,等等。临时被激动的情绪则比较赤裸裸。如果人有所谓“人性”,那么人性中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是可以用心理技术激起的。
上述一、二两种因素相互影响,也可以在一种精巧的设计之下被导向一定的方向。广告家、宣传家、革命的煽动家都是个中能手。导演群众心理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效应,这种技术叫做“心理工程”(psycho-engineering)。在现代生活中,心理工程底应用很广。在心理工程底应用之下,同一社群,传统和情境之下的人,恒能发生统计多数的同一心理效应。不过,在不同的国邦和社群里,心理工程应用之基本目标常不相同。在民主国邦和社会里,导演群众心理效应的心理工程常用于竞选和推销商品;在落后地区,常用以制造革命;在极权地区,都用于造成清一色的政治行为。诉诸多数这一办法,并非在一切情形之下不可行。但是,可行不可行,必须分清问题,换句话说,诉诸多数这一办法可行或不可行,须视问题底性质而定。凡无关知识上真假对错之判断而只有关人众底意向或利害的问题,可以或必须诉诸多数。凡有关知识上真假对错之判断而无关人众底意向或利害的间题,不可诉诸多数。例如,在一个饭厅里,究竟吃馒头还是吃饭,这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时,最好是诉诸多数以求解决。但是,是否日绕地球,二加二是否等于四,这类问题却不可诉诸多数以求解决。人数底多少,与这类问题之正确的解决,毫不相干。我们总不能说,多数人认为日绕地球,真的就日绕地球。在伽利略(G.Galileo)以前,几乎所有的人认为日绕地球。其实,日并不绕地球。现在我们知道在伽利略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弄错了。人数底多寡不能决定真理。一万个三轮车夫底物理学知识合起来抵不过一个爱因斯坦。
但是,近几十年来,群众煽动家,极权地区的群众玩弄者,则有意地将真假问题和利害问题混为一谈。他们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真假问题诉诸多数。这么一来,是非就乱了。是非一乱,有人就好趁混水摸鱼。近几十年来,世界有若于地区就陷人这种局面之中。在古代,恺撒被刺时安东尼底演说词是诉诸群众很著名的例子。在现代,所谓“交付人民审判”堪称诉诸.群众底代表作。我们知道,一个人是否犯罪,有而且只有依据法律和事实的证据才能定夺,不能说大家一口咬定他有罪就是有罪。然而,主持“交付人民审判”者则利用“大家一口咬定他有罪”的办法来判定被审者有罪。这是诉诸群众的论式之最恶毒的实例。凡藉制造群众声威以压倒异己者都是犯了这一谬误。这一谬误不除,是非真妄即不得显露,人间也难望获致太平。
(二)诉诸权威
在论辩时,利用一般人畏惧或崇拜权威的心理,引用权威之言来压倒对方,比如动不动搬出什么什么“大人物说”,这种论辩的方式,就是诉诸权威的论式。
权威的范围有大有小。权威的引用有合于范围及不合于范围之分别。
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种“至大无外”的权威。任何一个人,只要是藉军事暴力面掠夺了政权,他不仅立刻变成政治权威和军事权威,面且立刻变成哲学权威、科学权威、文学权威。斯大林曾经是这种神话式的人物。在他未死以前的苏俄,他所说的一言一语,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被当作最后的判断,再没有讨论之余地,作反对的评批更是休想。
从人类社会发展底历程和心理因素观察,权威崇拜在实际上无可避免。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总不能一下子就成熟,难免要经过初民心理(primitivepsychology)的阶段。初民看见自然界的迅雷疾风,海啸山崩之不可移易,变幻莫测,由畏惧而发生权威崇拜。在人间,初民心理者对于体躯特别高大和体力过人者,对于善行驱鬼治病之巫术家,由敬畏和神秘感而凝成权威崇拜。远在有史以前人类就受这类原始性的力量所统治。这类原始性的力量,并不因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完全消失。在权威地区,“巨人”之塑造,所谓“伟大领袖”之膜拜,是以这类原始性的力量作一方面的原料。个人和人类既不能一下子成熟,于是从保持与安定社会着眼,权威又不可全无。自觉是雄才大略的人往往厌恶既成的权威。这也许是因为他自觉地或未觉地要“彼可取而代也”。这类底人很不高兴权威压顶,所以反权威的心理倾向特强。胆识过人者也不需权威来监护。因为这种人有自己底看法和主张。所以这种人生来就是权威之漠视者。但是,社会中的人并不都是这类分子。无胆无识者比比皆是,不以雄才大略自况的中年人更多。对于这类人而言,权威确是靠山。权威可以使他们得到安全感。权威可以医治他们的自卑感。他们一旦拥有一个“伟大的首领”,面又自以为与这个首领是一体的时候,自己便觉得光荣无上,自己也觉得有了权威,而吐气扬眉。
从知识底传授和学术底建构方面着想,权威可以说是一必要之恶(anecessaryevil)。很少人能够独立思想、独立判断、独立研究。最多数的人有
待引导,并且必须找一个标准来遵循。有些间题不能解决而极需解决时必须有一个仲裁。在这些要求之下,权威常常出来作真理底替身或代用品。在学术水准高,学术建构稳固,而且学术研究上了轨道的社会,这种替身或代用品常能发生诱导真正货色出现的良好作用。有而且只有在这一境置满足了条件之下,权威才是必要的。过此必要,权威常发生反作用,因此便成一恶。权威成为一恶的情形很多,我们现在只列举最显然易见的说说。
第一,即使在学术水准高,学术建构巩固,而且学术研究上了轨道的社会,如果对于权威的引用超过必需的限度以外,如果尊重权威超过尊重新的发现,如果只以权威为根据不以经验事实为根据,如果为保持权威而行使权威而不是为维护既有学术成就而行使权威,那么权威之存在与行使,适足以阻碍学术底进步。中世纪士林派底权威,颇有这种嫌疑。亚里士多德底权威演到后来也发生阻碍学术进步的结果。几乎所有历史上的大人物和传世的经典都产生这种结果。时间一久,人一习惯,权威就难免凝固。权威一经凝固,就变成阻滞学术思想进步的顽石。把权威调整到一最适点线(optimum)上,是一件很需有刷新能力而非破坏的工作。能够从事这种工作的社会即是一个常新而且健进不已的社会。
第二,如果一个社会底学术水准不高,学术建构未巩固,而且学术研究未上轨道,那么根本没有藉学术贡献而建立起来的权威可言。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尚有学术权威,那么,不是从别的社会移置来的,便是纯靠建构撑架起来的。纯靠建构撑架起来的权威,只有空虚的形式而无实际的内容。这样的权威,完全是建构底副属品。这样底副属品,不能作真理知识底替身或代用品,只是一种盲目的装饰品而已。这样的权威,不仅无所维护,它本无所稳定,而且徒徒对社会发生腐蚀的作用。
在同一范围以内权威之必须节制已如上述。在不同范围以内引用权威便是胡闹。爱因斯坦对于物理间题的发言之可靠性很高。至于政治问题则大可不必去请教他。如果说一个人因有政治权力而在一切方面都是权威,那么这样的人是可媲美上帝的。
时至今日,科学底分工很细。科学底分工愈细,权威底范围愈缩小。
目前,我似已经步人一个权威的多元时代。
(三)诉诸暴力
当我们要别人接受我们底结论或主张时,我们提不出相干的论据而拿暴力或藉暴力来威胁对方,强迫他接受我们底结论或主张,这种办法就是诉诸暴力。
中国俗话有所谓“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力量做成正理”(mightmakesright)。这些话都是诉诸暴力的注脚。
在最多数的情形之下,真理与暴力是不相容的。暴力之狼从大门闯进来,真理的小鸟就从窗户溜走了。求真理的心理状态与用暴力的心理状态是常相扦格的。求真理的心理状态是客观的、冷静的;用暴力的心理状态是主观的,激情的。
不幸得很,人类依然没有脱离诉诸暴力的阶段。诉诸暴力的原始野蛮性质依然在人间流行。在世界许多地区里的人民依然处于暴力统治之下。暴力底出现与运用有许许多多形态。暴力底出现与运用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未建构化的,有建构化了的(insititutionalized)。
暴力底出现与运用如果是直接的,那么它底效力相对地小,它所产生的影响也相对地薄弱。一个人拿体力来直接加诸对方以支持自己底结论或主张,即令奏效,也只止于对方一人而己。即使他能拿武器来做这一件事,效力也仅止于武器底有效射程以内。无论怎样,他不能不吃不喝不睡觉不舍昼夜地从事这件神圣工作。万一他要吃要喝要睡觉或患一场小病而手一松时,他就不能运用暴力,于是人也就不怕他。他一不被人所怕,他底所谓“道理”也就很平常了。
暴力底出现与运用如果是间接的,那么常扩大而为威胁。威胁底效力与影响还大于直接使用暴力。威胁底力量之核心当然还是体力或其他物理力量。不过,这种体力或物理力量并未直接使用,而是摆出随时可以使用的姿态。这一姿态使感觉到的人产生预支的恐怖心理。这种体力或物理力量一与预支的恐怖心理化合,就成为威胁。威胁既经构成,则在威胁圈内,无时无地不弥漫着威胁。在威胁弥漫着的势力范围以内,自然没有什么理好讲的。{学会辨别是非}.
威胁可以说是直接的暴力藉恐怖心理所产生的利息。如果直接的暴力所产生的直接效力为n,那么威胁所产生的效力为n+l。这多出的利息,完全系由我们本身所有的恐怖情绪产生的。如果没有恐怖情绪,那么根本无威胁可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自由世界底人民普遍地对于苏俄怀恐怖之情。其实,除了匈牙利以外,苏俄底枪子并没有打来,坦克车并没有辗来,原子弹并没有扔下来。而大家之所以这样畏惧,主要地系由于被笼罩于受威胁的空气之中。威胁作用,靠着现代心战技术,如果运用得宜,使别人把他一点点有限的实力看成很大的力量,那么真可谓“一本万利”。在动物界中,眼镜蛇底一副尊容,颇合于这一原则。
未经建构的暴力所产生的效力范围既不能大又不能持久。因为,未经建构的暴力毫无文饰;其为不当使用也,几乎尽人皆知。而经建构的暴力与罗素所说“赤裸裸的权力”类似。没有藉任何标语口号来杀人越货的土匪是未经建构的暴力。从前的北洋军阀和四川军阀几乎是未经建构的暴力。美国未开国以前杀人的红印第安人也是几乎未经建构的暴力。
不过,人类自有文明以来,纯然没有建构化的暴力并不太多。一般而论,大规模的暴力总是经过建构化的。问题在于建构程度之高下和技术之巧拙有别。在较多的情形之下,比较持久而又规模巨大的暴力系以某种建构为其组成条件。古代流寇打起杏黄旗子说“替天行道”就是一种建构。有了这一建构,他们底结合可以比较坚固,杀人可以杀得理直气壮。因为:“替天行道”是一祟高政治伦理建构之下的产品。他们底暴力一与这一崇高的产品结合,暴力也就崇高了。不幸得很,人类底原始野性并未基本地随着文明建构底进步而消灭。这犹之乎理发店虽多而胡须还是要长一样。在许许多多情形之下,文明建构成为原始野性底面纱。此点于暴力尤然。我们可以把这一点作更进一步的观察。
中国历代新王朝底建立常从藉武力推翻前一朝代开始。前一朝代结束以后,新朝工作底中心就是将它底暴力建构化。儒生之制“朝仪”即其一端。成功了的暴力运用者被称为“天子”,被颂为“圣明神武”,被赞为“顺天应人”,„„这简直成了一套公式。藉着这一套公式,暴力被深藏于层层文饰之中。日子久了,大家习惯了,只看见表面的文饰,忘记了骨子里的暴力,于是视藉暴力而形成的局而为当然。而暴力之临民也,常在文饰的建构之掩饰中行之。于是,一般人视暴力之凌虐为理之固常。“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反对君主,乃不可想象之事。君主之言,纵极尽荒谬之能事,也被认为是“圣言”。暴力藉着建构常可以稳固而维持得颇久。
近代的几个革命乃藉暴力夺取政权之显明的例证。这种暴力之建构化的形态以或少或多的程度与君主专制的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