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塑造健全人格:消除负面教育行为》
塑造健全人格,消除负面教育行为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在学校教育上,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但在重视这一点的同时,却常常忽视了另一种形式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它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些对健全人格有负面影响的教育行为以及解决策略,以促进将来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工作。关键词:心理健全人格负面行为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近年来,国内有关专家学者所做的大量专门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有近40%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厌学、逃学、离家出走、自杀等等现象时有耳闻。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成环境,所受的心理影响也不尽相同。表现在个体的差异上,如:现代家庭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不能吃苦,生活不能自理;贫困家庭子女的自卑感;离异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等等,造成了孩子们种种心理的困扰和扭曲,直至发展为厌世。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现状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却恰恰忽视了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在具体形式上,即对学生实行品德评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定、体质档案,却偏偏少见心理档案。教师还习惯把一切心理障碍都说成是思想有问题,这其实都是与教育科学相悖的。
二、培养健全人格的意义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没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将很难甚至无法适应今天的社会生活。加强我国青少年人格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因此,深入探讨中小学校在健康人格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灵教育”理论,至今仍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涵。它十分强调探索健康的人的个性及其所表现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我们认为,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学校,更要强调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的教育任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并使之得到全面发展,从整体出发去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问题,培养健全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德育教育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
三、对健全人格形成具有负面影响的教育行为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仔细思考学校的各种教育行为,其中一些行为造成的结果与这一目的相去甚远,下面试析一些这样的对健全人格形成具有负面影响的教育行为。
(一)以考试评讲为重点内容的家长会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是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用重大,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行为。但现实实践中的家长会以学校
和家长相互配合来提高成绩为目的,家长会的本质发生异变。目前,大多数家长会以考试讲评为重点,学生称之为暴风骤雨的前夜,不少学校仍然还是墨守陈规,固守着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坚持以分数论英雄,以考试分数为惟一价值取向,分数价值高于人的价值。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给教师论功行赏的做法依然相当普遍,有的甚至还将分数张榜公布,广而告之,以至于许多学生从上小学第一天起,不仅要背负沉重的书包,还要背负分数这个无形的精神包袱。不少学生因此体质下降,患上了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还有一些学生产生了学习恐惧心理。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甚至还悲观厌世走上极端。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自杀、出走等事件的比例近几年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它对学生心理上的负刺激之大。仔细分析,其弊端有三:
1.这样的家长会对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家长在这一场合对学生考试结果的过分关注,从而使家长不能正视其期望值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把这种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全面推行学生一边,进而不能正确评价甚至否认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所作的努力。学生还没有从考试挫折带来的痛苦中走出来,又要临家长批评带来的痛苦,学生心理上承受不了。
2.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对考试的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主要表现在,要么考前焦虑不安,要么对考试满不在乎。他们从根本上忽视平常的学校考试只具有诊断性和评价性的作用,他们从认识上把考试结果与学习过程剥离开来,而错误地注重考试结果所带来的周围环境的反应。因此,为了避免引起对自己不利的反应,他们不乐意参加考试。
3.它使考试挫折的影响扩大到家长,反而增加学生摆脱挫折的难度。学生考试受挫后本能地出现后悔与自责。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关心、信任和帮助。家长会上考试讲评给受挫学生的家长同样带来挫折感。家长的这种感受会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心理带来刺激,从而使学生更加后悔、自责,加深其痛苦,增加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突破自我的难度,使得他们更难树立信心。
由于应试教育狭隘片面的教育价值取向,学校的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断送了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最佳时机。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我们在几期家长培训中作了调查,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是身体健康和安全问题,只有四分之一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以会诊学生缺点、问题为主的教师与家长的秘密联络
教师与家长加强联络,经常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情况,有助于教育学生。这种联络形式
可以是教师家访,也可以是家长访校。但联络应让学生知晓,最好是其准许的情况下进行。背着学生意愿,尤其是学生表现出现缺点错误后,请家长来校或找老师告状,往往事与愿违,且危害极大。
学生在家庭和在学校表现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家庭里表现出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他们可能在学校尽量不表现出来,甚至在学校力求掩饰。学校里表现的缺点,他们在家里也很少表现。这实际上是人格二面性的体现。家长违背学生意愿,把在家庭生活中的缺点告诉老师,学生知道后觉得其隐私权受到侵犯,没有得到尊重,受到了伤害。学生在学校出现错误后,教师违背学生意愿,动辄请家长来校,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为家长对被唤到学校对学生错误的的理解方式,以及由此引出的教育方式,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快。如果此类事发生较多,学生会在心理上觉得家庭和学校都不是安全的地方。他们对家长和教师从感情上疏远开来,对双方的教育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他们再次遇到刺激,就可能离家出走。其实,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在每一种场合都表现出完全一致、完全正确的行为。人们在一定场合表现某些缺点和不足,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调整的需要,也是人们作为生活的主体,认识周围环境能够接受其某些缺点错误时才表现出的一种行为。一般它的程度都较轻,周围环境中的人对此应对此予以宽容和接受。如果不能,也只能在周围环境这一特定范围内予以指出或提出建议。这是人们在一起和谐相处的一种本能需求。至于学生犯了严重错误,学校和家庭当然不能听之任之,应严加教育,并密切配合。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承担家庭教育的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是由显著差异的,因而要合作,但有不同的分工。学生对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的情感、方式、角度等方面要求是不同的。学生很难接受这两种角色就同一问题在同一场合甚至用同一方式对他们的教育。因为他们心理上对这两种角色难以认同。因此学生面对这种教育就表现出封闭性。
对于学生的教育,家长和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角色作用。双方联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达到此目的,首先应扮演一个合适的教育者角色,联络的方式和教育的方式都应与此协调一致。
(三)过分强调文化成绩的学校评价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德智体全面衡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成绩却成了对学生评价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些学校将文化成绩还缩小到升学考试科目的范围。这种过分强调文化成绩的评价方式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1.它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使人的发展畸形化。德、智、体全面衡量的标准强调学生这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三者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缺一不可,是促进个体健全人格形成的前提。学校评价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影响面广,引起的心理反应强烈,对评价对象极具导向性,作为教育行为的学校评价,过分强调文化成绩或干脆从客观上使其成为评价的决定性因素,就否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畸形地发展。
2.它曲解“智”的含义,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自我认识,影响学生潜能的发展。“智”
指的是智能素质。智能是多元化的,它不单表现在文化科目的学习上。美国《零点项目》执行主席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的智能。他所列举的七种智能是:数理分析智能,语言技巧,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位置智能,人际关系智能,以及认识自己的智能。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潜能。现实评价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文化成绩显然没有包括上述各种智能的发展。它是对“智”的片面解释,导致学生形成片面的自我认识,阻碍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
3.它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适应性。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的,客观环境对人产生各方面的影响,同时人也对客观环境作出各种反应。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其生存的前提。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表现为消极态度和积极态度两种形式。人格健全的个体在适应环境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消极态度的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个体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导致丧失自信;二是客观环境使各个体的一切行为都只能带来不利。这种客观环境在自由竞争的社会中,对个体而言,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是客观存在的。但学校,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场所,应防止这种残酷的客观环境的出现,并应有目的地营造能引导学生并有利于他们采取积极适应态度的理想环境。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的潜能,并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发挥自身潜能是营造这种理想环境的前提,它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唯一途径。过分强调文化成绩的学校评价,是一种与此不相适应的教育行为。学校评价应坚持“德、智、体”的标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并把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作为手段的学校评价为学校教育目的服务。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方能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氛围。
四、塑造健全的人格的策略
学生时期是人格培养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忽视人格教育或不良的人格影响,会造成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健全,有的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的成长,而且会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家校沟通心理疏导
想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与家长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同时,教师还应该把学生在校时的实际情况客观、全面地向家长作一个说明,指导家长的配合,这样有利于在教育学生方面形成合力,家校共管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双管齐下,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家校沟通效果会事半功倍。以家长学校为基地,开展家校共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开展对家庭心理环境和心理教育的指导,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为孩子成长创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使家长懂得了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文化知识的增长,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学校的家长会应力求办成家长学校。通过会议向家长介绍一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变化规律的
知识以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从关心考分转移到全面关心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健康的成长,使家庭教育出现为“育人而教”而不是为“得分而教”的局面。
(二)改变传统多元评价
传统评价往往只以书面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而学习困难学生恰恰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教师如果仍用学习成绩来评价,这些学生就势必永无出头之日。他们也是人,其精神世界和能力倾向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难道能对此漠然视之吗?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人的需要是多元的,教师应当扩大评价内容的范围,及时发现,并且认可学生的各方面的才能。这样,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将来适应社会的全面素质的发展也将理想得多。班主任在评价范围增加了许多升学考试不考,然而社会迫切需要的内容。如在语文学业评价中,把学生钢笔字、手笔字、听写、说话、作业、阅读(速度)等作为需要评价的内容。在德育评价中,把每一位学生的优点、长处都纳入评价的范畴。这样一来,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得多。多元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成绩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用正确的方法去评价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健康,优秀的成长。总之,学生的评价要从传统观中逐渐转变,才能更正确的评价学生。
(三)减轻负担回归“乐学”
应试教育把考试当作考查学生法宝,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志,把升学人数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校工作好坏标准。这一切,客观上推动力学校、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智育上。长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始终处于智力紧张状态,产生怕学、厌学、惧学情绪。过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孩子的欢乐,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学生的的心理问题大都与学习有关,孩子呼唤乐学的回归,所以教师就要坚决摒弃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力求不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积极倡导情境教学,愉快教学,寓教于乐,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得到发展。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和加工处理,努力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气氛,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使学生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到乐之,获得学习的快慰、成功和满足。
(四)师生平等相互尊重
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纪律松懈,调皮捣蛋的学生,当他们受到批评时,有的能自我调节,心理平衡;有的却背道而驰,引起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运用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在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疏导,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思想,产生情感交流、情感支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获得良好的情感效应。教师如果电闪雷鸣地采用一顿训斥或惩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和关爱,没有受冷落的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优秀的一面,要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看待他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动作,都可能影响一个学生的心理。学生的提问,不管正确与否,不管有无价值都应受到鼓励,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准确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每位
篇二:《孝行天下父母寄语大全》感恩父母孝行天下
在这个世上,只有爸爸妈妈是无条件地真心投入地关爱我们,他们不惜讨人厌招人烦地
呵护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当我们日渐成熟的时候,他们却开始老去。所以,每个人都应
该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千万不能伤父母的心。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我们无以回报,至少要
让他们幸福和欣慰。
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是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音符。“滴
水之恩,涌泉相报”,让我们感恩父母,共同携手,让爱满人间,让孝行天下。把感恩当成一
种习惯,让孝行善举遍布人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身于宇宙之主宰,更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激
之情。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家长会前夜}.
握了人生殿堂的一串串钥匙;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一艘坚固的船;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鸟儿拥有了调解平衡的尾巴······当我把第一次亲手煎的鸡蛋端给父母品尝的时候,父母感觉是很香很香的;当我把一杯
热茶端给干活归来疲惫不堪的父母时,父母喝起来是很甜很甜的;当我学会洗衣服、起床叠
被、整理屋子时,父母会感觉到我长大了??孝敬父母是一种亲情,是一种爱,是一种美德,
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父母对我们的深情!篇
二:感恩父母孝行天下感恩父母孝行天下近年来,在团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引下,行知中学团组织活动结合学校青年团员特
点,大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工作,今年在感恩教育方面狠下功夫,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
促进了基层团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了学
校共青团工作整体水平。以下是对活动情况的粗略介绍:
一、活动背景
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的孝道文化的礼仪之邦。孟子言: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
亲,不可以为子。感恩教育也是德育工作的重心。现在的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心思都
很复杂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或者是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的管教或迫于生活而忽于管教
给正处于叛逆期的初高中生带来的都是怨恨,最亲最好的身边人倒成了受伤害最重的人,许
多问题学生甚至把自己的父母看成是仇人,实践证明,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谈得太虚或
者限得太死,都不能获得应有的收效。许许多多有着各种心理偏差的孩子,正迫切需要感恩
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而感恩教育能深入挖掘人性的本真,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使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知痛苦,蒙昧的良知
得以警醒。
二、活动目的
感恩励志教育是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激发潜能的生命教育,更是沟通亲子、密切多重
关系的爱心教育。通过这种“亲情互动”的人性化教育,期望能在化解怨愤、消除亲子间隔阂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三、活动策划
本着“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理念,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父母
之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我校组
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感恩父母孝行天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1、以国旗下的讲话为载体,组织学生听《感恩父母孝行天下》的演讲。
2、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等特殊的节日组织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3、开展“感恩父母孝行天下”主题黑板报比赛。各支部设计的版面新颖、字画大方、
主题鲜明突出,并且每个支部园地上都有学生自己书写的感恩文章。
4.、组织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为目的的家长会。家长会过程中的诗歌朗诵、亲子活动、
集体歌唱等程序很好的调动了会场气氛。
5、各班组织“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各班班主任精心组织,有的利用多媒体做了课件、
有的邀请了学部领导与教师参加、有的运用演讲、小品等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6、开展感恩主题演讲比赛。
7、评选出校园“十佳孝星”,举行颁奖仪式,并组织模范人物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