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立春影评观后感人物分析作者心理》
1、野百合的春天为何迟迟不来
关于电影《立春》,我写过一个很散漫的评论+观感的帖子,然后有朋友在回帖中指出我并没有充分理解王彩玲的心灵(大意),对此我表示否认,怎么会呢,我自己便是王彩玲那样的人。
我只是有点替影片主创人员遗憾--很好的题材没有拍好,当然我的这种遗憾也属一厢情愿,也许人家认为拍得很好呢。
其实看了《立春》以后我是很感慨的,电影里面所透出的情感我很理解,也很认同,片中王彩玲、黄四宝这样的人,我都很熟悉。如果除去“艺术”这层光晕,70,80年代那些在小地方,小县城中悄然成长的少年,哪一个不曾有过这样的青春呢,一种强烈的渴望弥漫着他们的身心,而他们身处其中的社会,还处在一种“消费前”时代的缓慢和闭塞之中,于是内心和外部世界产生了强烈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感更加剧了他们的渴望。所以王彩玲那么想去北京,即使是到音乐学院打杂她也愿意。可惜北京连这样的机会也不给她,只因一个荒谬的理由,她没有北京户口。
有人说《立春》是在“丑化人物”,这种评论显然是简单了,其实《立春》真正丑化的只有一个人物,就是那个帮王彩玲办户口的北京倒爷,看到他我就想笑,其中的原因„„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过我想问问什么是户口?是一个人身份的证明?是就业的前提条件?是把一个个自由个体限定在某一区域里面的技术手段?是维持安定和谐的基础?是把公民分为三六九等的凭证?是一副有色眼镜„„呀,这段话里面不会有什么敏感词汇吧,我看我还是不说了,安全第一,还是来说说北京,我认为王彩玲根本不了解北京,至少在她心目中没有北京常态的生活,有的只是音乐学院,灯火辉煌的舞台,换句话说,她认为北京是可以让她实现梦想的荣光之地,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换为上海,广州。
我想如果王彩玲真正来到了北京、上海,并在那里生活,她一定会明白这些地方也很有一些王彩玲,黄四宝,也会面对绝大多数灰头土脸的芸芸众生,她一样会感到压抑,感到实现梦想的困难,感到困难到极致的绝望,但至少她努力过了。而在《立春》里面,绝望也是绝望,同时也有终身的遗憾,因为户口的问题,她根本没有一搏的机会,所以我觉得《立春》里面提出了一个制度压抑人性的问题,还有一个文化意识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度,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已故影评人卡夫卡.陆生前常常爱说一个词:“未庄”,未庄是什么意思呢?答曰:“小地方,没见过世面的人们”。这里的“小地方”其实是一个文化隐喻,即一个大一统的文化价值观,在这个一体化的文化(政治)系统里面,不能容许异类和异见的存在,这就是没有见过大世面的小地方,所以无论是北京,上海,安阳,或是西北边陲小镇,都是一样的,都被划分为生产队,村,县,市,机关,企业„„全都是“未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要命的“未庄”语境,致使中国很大一部份艺术家有一些畸形的心态,仿佛自绝于人民似的,“我的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你们看的”“我的电影观众在500年以后”,我隐约觉得〈立春〉似有对此心态的自嘲,而且在自嘲中犯了自己所嘲讽的毛病。不然它不会那么刻意去找很多别扭出来,比如“美与丑”这个对比也太明显了,隐喻太过清晰和刻意,反而失去了叙事的自然和流畅,这种“观念先行”的毛病,是中国艺术家喜爱的前卫标签,但是人们却失望地看到,初时最前卫最边缘,甚至是倍受打压的年轻艺术家,一旦获得成功的机会,向金钱和权力的投诚比谁都快。这也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悲喜剧之一吧。所以我希望从“艺术”的魅惑之中跳出来,之所以盛赞〈孔雀〉,就是因为它的内在有一种积聚多年而迸发的力量,并且不失于清新流畅,北方小城普通的一家,仍然深刻的折射了上述的一切问题。比较狡黠的是,无论是〈孔雀〉还是〈立春〉,顾长卫都选择了“过去时”,因而轻巧地避开了当下暗存的危机。
〈立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叙事背景下说得已经很明显了,王彩玲、舞蹈老师等人
的悲剧,应该是一个意识形态单一的社会所造成的,而一个相对进步的,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是应该容忍舞蹈老师这样的人存在,应该鼓励王彩玲的梦想,至少不要打压他们。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通天塔〉里面一个令我感到震动的对话,(孩子):“妈妈说墨西哥是很危险的地方。”(大人回答):“是啊,在墨西哥满街都是墨西哥人”。
太多时候,我们的惧怕,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冲突,我们的怨恨,完全是因为相互不了解造成的,因而西方有一个巴别塔的寓言,人们之间的沟通是如此困难,但人类若想要真正摆脱相互杀戮的野蛮过去,就必须在通往巴别塔的路上艰难前行,而不是用仇恨,用不理解的异样眼光看待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如果我们真能拥有一个宽容,多元的社会,野百合定然会在春天的阳光中开放自己的那朵最美丽的花。
2、《立春》之我观
我看了顾长卫的新作《立春》,有一些话要说。
觉得《立春》比《孔雀》差多了,首先是编剧的问题,同样是李樯的作品,《立春》反而不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至少《姨妈》一片还比较流畅,虽然也太过戏剧化。现在看来,李樯是一个特别文学化的编剧,我甚至觉得《立春》大概是他自己的青春回忆吧。记得前不久在天涯看到一篇散文,叫《我的被诗歌引渡的青春地理》(阿贝尔作品),主题有点和前者类似—被文学艺术改变了的
人生。这篇散文写得很好,但它是一个文字作品,如果改编成电影会怎样,是不是就像《立春》那样,以“王彩玲”的人生经历照见一些和她类似的人的经历,搞不好就弄成了殃视著名煽情派主持人朱军的《艺术人生》,嘉宾在众目睽睽之下侃侃而谈自己那些难忘人生经历,遭受的磨难,受过的帮助和鞭策,弄得自己和别人都感动了。
当然《立春》绝没有那样糟糕,非常明显的是,它把“艺术人生”的主题升华了,艺术是表面的,内里是一些不甘于平凡的人,借艺术的翅膀,腾飞自己的人生,借春天的阳光,开放自己的那朵花,但他们周围是绝大多数固守平凡生活点滴乐趣的人,于是前者便成为“异类”,这是一个极少数异类被绝大多数同类所挤压变形的悲剧故事。
现实世界的确就是那样的,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处理,从何角度入手,我以为《立春》做的不是很好,它要的太多,反而失去了整体的张力,剧中的青年画家,舞蹈教师,骗子歌手,乃至主角王彩玲,如果拿出来单个表现,都将会非常精彩,但是以王彩玲的人生经历入手,让这些精彩的人物一个个如流水一般走了过场,手法比较老套了,李樯重复了《姨妈》里面的做法,而且中国当代电影里面(如《长恨歌》《叶落归根》)亦可举出很多类似的例子来。所以说顾长卫还不如采用《孔雀》中的分段式结构,让看似散文化的叙述有内在的关联,这样会解决很多问题。
《立春》的前半部分有很多戏剧化的情节,多得令人别扭,也许顾长卫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比如王彩玲的形象,并不是“丑”字可以形容,怎么说呢,她使人一看到就难受别扭,因为扮演者蒋雯丽本身是漂亮的,只不过被故意整成那样,这和现实就有距离了,要知道一个人的长相是一天天形成的,所以一般都比较自然,严格来说,长相令人难受的人是非常少的,而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又当别论,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夸西莫多,或者是李沧东的《绿洲》中的那个女性瘫痪,也就是说,这些艺术人物的外表的“丑”和内在的“美”其实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这一点上《立春》算是沿用了这种修辞手法,然后在这个“美与丑”次主题上大做文章,难道该片的叙事不就是基于此点而推动的吗,
现在我想说说该片令我欣赏的部分,是那个舞蹈教师出现以后了,这个舞蹈教师的形象,气质都很有感觉,他的特殊不是靠装出来的,他的悲剧性也是先天注定了的,“美与丑”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单格局显然不适用于他。片中“强奸”的那个场景,我以为顾长卫拍出了很好的感觉,尤其是厕所上写着的那个“男”字,显示了舞蹈教师向世人重新宣布了自己的性
别,而这个所谓的“强奸”根本就是假的,用意一方面是对世界的抗议,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放逐于现实-他借这个事件把自己送进监牢。
“强奸”事件发生后,舞蹈教师依然优雅地走回排练场,那段最后的独舞有种说不出的荒诞和优美。后来王彩玲进监狱看舞蹈老师,他掂起足尖对王彩玲说这布鞋和舞蹈鞋一样,还可以跳舞„„看到这里我是十分感动的。
令我欣赏的还有一些场景:王彩玲给画家当人体模特,影像,色调都很美;舞蹈教师向王彩玲“求婚”未成,然后一个人走在小城的雪夜里面,摄影非常有感觉;王彩玲回家过年,早上起来听见鞭炮声,推门见母亲在外面高举一挂鞭炮在放着,然后母女二人互问新年好,背景是被雪覆盖的大山,苍茫中隐然有沉默的祝福。非常棒。总之,顾长卫还是一个不错的导演,《立春》有令人激赏的段落,但整体不如《孔雀》,让我们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吧。
3、《立春》后,春寒料峭
顾长卫的这部新片,很多人说看后感觉郁闷,电影三小时,仿佛经历一场梦魇,三小时,压抑的心,最终也没找到出口。名曰《立春》,观众满怀期待,但捱到电影结束也没有让人感到半点春意,正好相反,冬天的寒意更加彻骨浸髓透心,而且似乎没有尽头。导演在揶揄观众?或讥诮冷嘲现实?
电影里的故事,大约发生在最近的一个年头。一个被钢铁工业污染的小城,地处偏远的外省,并不算闭塞,有一群年轻人,仿佛义无反顾地在追求着西方高雅艺术,音乐、绘画和舞蹈。钢铁厂的男工周俞,在广播中听到声乐老师王彩玲的演唱,立马找上门去,要跟她学声乐,并爱上了她。但周俞是常人,热爱艺术无非是机会主义的动机,借音乐对抗朋友的绘画爱好,或许还打算借此机缘找个老婆。但当他发现王彩玲不爱他,而是爱上他的朋友黄四蛋时,妒忌的毒火也会让他落井下石。
周俞的朋友黄四蛋是绘画爱好者,一心想考北京的美术学院,从而离开这偏僻的小城,但一再败北。他对艺术的执着,感动了王彩玲,并赢得她的同情继而爱情,但这场感情或是友谊却遭到周俞的无情破坏,王彩玲也遭到黄四蛋的野蛮侮辱。艺术美曾经是他的圣母玛利亚,但当拯救的力量并没有兑现时,他开了一家婚介所,变成了骗子。三个人最后不欢而散。其间出现了芭蕾舞教师,是个孝子,一直跟母亲生活,因为没有结婚,他那矫健富有男性美的身材和他唯美的舞姿竟成了小城大多数人的眼中钉、喉中刺。为了摆脱这种身份,他企图说服王彩玲同他假结婚,被王彩玲拒绝后,他不惜伪造犯罪,猥亵女学生,最后锒铛入狱,做了囚犯,他竟如释负重,在监狱里跳芭蕾舞!
电影第一主人翁,西洋声乐老师王彩玲(蒋雯丽饰),在顽强地坚持个性、更顽强地抵制命运失败之后,终于妥协,孑然一身的她到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小孩,聊解内心荒凉,或也是为了回避社会不祥的眼光罢。总之,她不再执着于高尚的西洋音乐,竟当街卖起了羊肉,回家看望年老的父母,精心地扶养小孩。电影在这样的情状中结束。
这仿佛是屈服后的苟同?
不入群体、不随大流、不进习俗,在华夏是大罪!孤男寡女偶尔得人同情,但这同情掺合了更多的不屑和鄙夷,甚至仇恨,甚至惟消灭之而后快!但是,如果妥协,成为大多数的一分子,哪怕再愚昧的存在也被视为平常。
在极端的艺术美衬托下,电影中的一切都显得丑陋。当事人都相貌平常近乎丑,举止轻率近乎蛮,动机天真却行径险恶,说着陌生、与艺术美完全没有亲和力的方言。他们远离都市,远离现代都市文明,远离现代文明的典雅韵味,他们对艺术美的强烈地渴望,并没有使他们变得优雅或美,而是相反,倒有些玷污的嫌疑。
电影围绕几个主题展开,对艺术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人情理解的期待。其间展示的是支离破碎的心灵,流离失所的精神,蛰眠不醒的灵魂,和给人印象深刻的丑陋。仿佛这根本就是一个丑陋世界中,一群蠢蠢欲动丑陋的人,貌似追求艺术,但不过是试图通过艺术
换个环境,离开闭塞荒芜的边城。的确,在唱响咏叹调的时候,在挥动画笔的时候,在梦想克服身体的沉重飞跃着舞蹈的时候,他们是美的。其他的时候,他们简直就是丑的化身,在令人窒息、让人绝望的丑陋中苟延。虽然片名《立春》,意味着冬天即将完结,但春天,在这部电影里面,并没有显露端倪,而是相反,世界仿佛正在丑陋中沉沦。
在艺术中展现丑和再现丑,在今日中国是十分容易的,丑的素材俯仰皆是,稍加抟揉组合,也可能成为一件作品,甚至艺术作品。这部电影的切入点在于众丑中仍然有个别零星的个体,他们对美、对至美的向往之心并未泯灭,他们渴望在西洋古典艺术中找到存在的根据,找到生命的支点,在绘画、音乐和舞蹈中,在至美的艺术形式中。这曾经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希望和信心,他们的梦想和他们的憧憬,但残酷的现实极其轻易的摧毁了他们的梦想,细弱的艺术美被铺天盖地的丑陋压得粉碎,灰飞烟灭。这些人的结局都不幸。此前,遭到环境和大多数人的唾弃、排斥甚至侮蔑,此后,为了自救,他们索性铤而走险,埋葬自己的梦想还是小可,他们简直就是牺牲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仅仅是为了苟同大多数,为了被大多数认可,为了成为大多数的一分子。导演几乎用了漫画的夸张让这些人自灭自戕。
自己否定自己,扼杀自己的个性在中国文化中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为此,导演极力拉大对比和反差:个体与群体的对比;追求精神的陶冶与蒙昧中蛰眠麻木的对比。导演还尽量彰显文化荒芜中,个体灵魂追求高雅艺术,如摘星星月亮般困难,以及他们的绝望、落魄和凄凉境况。导演似乎要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个体是很难的,因为要克服环境的专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成为个体是实现梦想的前提,而这一事实,使个人的梦想、理想变成很可笑的东西。
不过观众可以质疑,难道真是如此,丑陋的环境中出不了美人?冬天,灰色的冬天,灰色的街市、灰色的学校和院落,灰色如鬼影般的生活中,也有美人,如王彩玲的女邻居,很美,也善解人意,女人味十足,如一缕绯色的彩云划过电影中沉重的丑陋,可是,她却被老公无情抛弃,还被卷走了钱财。导演逻辑何在?是要安慰有心灵美却没有相貌美的王彩玲?是说做常人、具备常人的优势也难免落难?还是要说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这是一群疯子?管他呢。
其实,人在莫名的精神渴望中,在心灵对归宿的追求中,有时会落魄得如地狱的鬼魂一般,——像但丁游地狱时的那些恶鬼,苦苦地吊着诗人那一叶脆弱的小舟,这里,——西洋高雅艺术成了唯一的希望。大家盼望着艺术带来奇迹的发生,从而离开那个丑陋又荒芜的边城,那个春天似乎迟迟不肯到来的地方。虽然片名《立春》,但电影结尾时,春寒仍然料峭。
4、游离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前两天看到一位兄弟的帖,是关于<<立春>>这部电影的,很推荐,于是我去看了.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来临.万物生机勃勃.电影在说一群人对生活的认识和追求.这一群人不是普通的一群.是一些有思想或自认为有思想,有追求或自认为有追求的人,是不同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人过个生活也就算了.用影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和一般的人缺乏共同语言,是那个小城市的
"孤岛"---任何城市都有.不能同化于普通人.反而让普通人如梗在喉.为什么呢?除了那个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不能包容理解这样的人以外,这是个对生活认识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你瞎折腾个啥啊?我们不都是这么过的吗?都象你们这样想,我们还不过日子咯?!
全片关键的还是三个人.一个是黄四宝.喜欢画画,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希望考上美院,到北京去,改变自己炼钢工人的现况.他是看不起现在的自己,跟周围的人工作生活在一起,说看不起他们吧算言重了,最起码是认为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绘画是他达到自己人生生活目的的一个手段."去北京,不管到哪里去,只要能离开这个城市就好."电影末尾,他开了个婚介所.想赚钱发财,坑蒙拐骗是不可少的.对他而言,无在乎放弃自己,一切都是一个手段.有钱有车,可以了.还有一个是舞蹈老师.那时候普通人说的"娘娘腔,二姨子".现在不会了.现在
的艺术家大胡子,小辫子---范伟那样的"贩老师".他也是"孤岛"中的一员.没人接受理解甚至误解让他做出了极端的行为.很可惜.现在就不会了.最主要的一个是王彩玲.一个想到巴黎歌剧院去唱歌的不好看的女人.开始我看她满脸黑斑,眦牙,大肥屁股,想要个北京户口,要去音乐学院,基本也把她归于黄四宝那样,不知天高地厚,就想改变现状的女人.后来的看法变了.从开始上课每节收费十元到后来无私帮助一个假的患癌症的小姑娘---那小姑娘城府又现实,在邻居女人一句"我不就比你还差了吗"之后反唇相讥,在最终她收养了一个小姑娘之后,我觉得这个女人真的不错.在天安门广场前和女儿说儿歌,她的歌声响起,很美的感觉.没有迷失自己.
在如今这个社会,努力和机遇已经不是重要的原因了.你会发觉你的勤奋努力并不一定能让你达到致富和成就的目的.每一个人心里渴望成就向上的理想是一样的,但每一个人的能力和命运是不一样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平庸地活着.而是很多人不得不接受平庸的现实.他们是需要我们去理解的.而不是被我们来嘲笑.最近有部电视剧叫<<福贵>>.一个男人,原来是被抓了壮丁的国民党兵.被俘后要求回家.而一起的同乡选择了参军.后来福贵做了一辈子农民,而那个同乡后来回乡当了县长.以后的几辈他们都是霄壤的区别.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这句话有道理.
而对于已经决定了的生活,如何看待是你需要选择的.象王彩玲一样,不迷失,让自己感到快乐.能理解的理解,不能理解的人,就由她去吧.说王彩玲,还是要说说她的爱情.追求,实在不行,就随便找个人嫁了算了.全片看来,她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爱情.虽然有一次动心了,是她刚看到黄四宝的时候,认为他是和自己一样的人,但事实证明只是一头热而已.我觉得还是黄四宝觉得她不够漂亮.正是因为不够漂亮,所以向周俞那样的炼钢工人才敢有非份之想.黄四宝还是很漂亮的男人.不管男人漂亮不漂亮,都会希望有个漂亮的女人吧.人之常情.就算自身的条件差,想一想还是正常的.
王彩玲要说"可悲",就是有追求不甘心平庸但真的没有能力向上.
没有一个可以理解她的,条件相当的男人.
和自己的养女在一起,寻找另一种快乐吧.
献给王彩玲这样的人.女人也好,男人也罢,快乐一点,何必呢.
5、梦想的滑翔
和张艺谋一样,顾长卫也是以摄影起家,《红高粱》和《霸王别姬》等影片的成功亦凝聚着摄影师顾长卫独特的艺术贡献。按照“摄而优则导”的一般惯例,他也转行当导演,导演总揽全局的角色“特权”使顾长卫得以将人生积淀和艺术主张尽数施展出来,他执导的两部作品《孔雀》和《立春》打上了更加鲜明的个人戳记。《孔雀》是高家三兄妹分而述之又彼此交叉的成长诗篇,一个个浸润着生活质感的镜头将暗流涌动却找不到恰当的喷薄出口的青春梦想,连缀成或浪漫温馨、或激情勃发、或悲愤汹汹的抒情诗。《孔雀》是一部向青春与梦想真诚致敬的作品,也是向失落和破灭的青春梦想庄严致祭的作品,它以轻与重、清与浊、飞扬与坠落等捉对厮杀的人性悖论来呈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和深刻矛盾,“孔雀”这一形象集中喻示了美丑交织的混沌人生,开屏的孔雀正面展示的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缤纷翎羽,背面则暴露了丑陋不堪的屁股,而且,这一正一反同时存在,分别代表了梦想的华丽和现实的鄙陋,特别是“炫耀”和“藏拙”在“孔雀”身上无法兼得的两难境遇。影片结尾,被生活消磨掉青春火炽的高家三兄妹在动物园漫步,他们依次诱惑、呼唤孔雀一展美丽的长尾,却谁也未能如愿。待他们走远,顾长卫“导演”了一次悄寂的孔雀开屏,开屏的孔雀慢慢转身,露出那个人人试图遮掩的部位,如同每个人身上永难剔除的铭刻着青涩创痛的青春“胎记”。“孔雀”意象如草蛇灰线,首尾相衔。在高卫红的故事区间,我们看到,无缘当伞兵的她自制了一个降落伞系在自行车后座上,意气风发地啸叫而过,在人流嘈杂的大街上模拟着飞翔的快感。此时的她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拖曳的降落伞就是她借以自炫的长尾,
篇二:《影评分析》写影评是可不可以指出影片的错误?
批判性的语言是可以的,有些人说不要写批判性的主要基于这么几个原因。
一个是你把人家的片子贬得一文不值,好像你有很大本事一样,而实际上你什么都不是,这样会给人留下你很自大的印象;一个是既然老师挑这个片子放,就说明老师喜欢这个片子,你把这个片子贬得一文不值会招老师烦;再就是,一个片子肯定有好的地方。
那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一定要有敏锐的眼光,敢于和善于发现片中的问题,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在表达时委婉是当然的,但是批评要负责任,你一定要很详细地把它为什么不好说明清楚,可能的话提出解决的办法,说说怎么样更好,如果能做好,就会变成加分的亮点。写影评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先写主题,再写人物这样的步骤吗?
当然不是,影评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创作,谁都没有规定影评必须写什么。写影评最重要论述的肯定是你感触最深的那一部分,对于这一部分,一定要用最细致的笔墨详细描述,因为那一部分蕴载了你的真情实感,也是最有可能出彩的部分,如果写完那一部分字数已经达到要求了,其他的一概不用写。我之所以建议先写主题再写人物什么的,是为了应对你们在考场上字数写不到的情况才提出的。
叙事散文要求三千字,我只能写到一千字,怎么办?
一定要多练习,练到三千,你只能写一千说明你对生活和自己的感受的挖掘还不够细致,有空看看名家散文吧,当然是重点看人物叙述方面的,就是那种以叙事带人物的,《背影》什么的。
面试的时候一般是一个同学出来一个同学进去,为什么我看到偶尔会有同学出来后,下一个同学不能马上进去,要等一下?这说明第一个同学不好么?还是需要讨论?
这个什么都说明不了,可能是老师累了要喝口水,可能是桌上的考生资料太多太乱了要整理一下,老师又不是机器,肯定会有些事情耽误一下。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考生可过可不过,在过的边缘上,老师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一下。不用为这些事情紧张。
影评:影评就是给你放一部片子,然后让你写一篇影片评论,考的影片古今中外不限,所以是压不到题的。有些学校相对更愿意考近几年出的国产电影,这也只是相对而言而已。影评考的是你对影像的感受能力,许多人为了考试去学电影的视听语言,其实也没有太多必要,因为影像的感受力是多年来养成的,不是速成的,如果你多年来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以上(不管看什么),并且能看懂它说的是什么,你就是有合格的影像感受力的。那么如何把它开发出来呢?首先你在看影片的时候一定要去用心感觉你看影片时候的感受。但不是观后感,常见自杀手段之一就是写观后感,观后感是指的你看了这个片子后生发出去的和这个片子本身没有关系的一些感受,不同于影评,写影评一定要紧扣影片本身来写,感受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来自任何一个方面,比如故事、用光、色彩等等,自己注意去感受它,并且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有人说“这个太悬了,我对影片没有
什么感受”,那就写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主题,写你对影片主题的认识,并且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一个是人物,写你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比如他为什么在当时会那么做等等,影评要求写两千到三千字,你根据字数决定写几个人物,当你写完女主角时发现里要求字数还差得远呢,就再写男主角,男主角写完还不够就再写女配角,但写了三四个也就不要再写了,一般每论述一个点要在五百字以上,然后故事、摄影等方面的论述视个人情况自己处理,并不要求你写的多专业,关键是要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影评本质上来说评论的是导演是如何讲故事的,在写的时候要紧紧抓住这一点。还有就是不要重新把故事情节说了一遍,那样的话铁定不过,必要的情节论述可以有,但不能多,加起来不能多于两百字。看片子的时候带个手电筒,带上纸笔,当时想到什么就记下来,有些人会把每一场戏讲了什么都写下来,如果你对自己没信心的话也可以这么做,但这有可能影响你看片子。
笔试:文字语言要具象
在笔试环节,影片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首先要注意审题,不可偏废。影片分析不能脱离影片而写成观后感,也不能写成复述故事情节。而是要在认真观摩影片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观影观点,结合影片中具体的音画故事,运用你的影视专业知识进行剖析论证。其次,要注意紧扣中心展开论证,而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再次,论证层次要清晰、有条理,卷面要整洁。
命题故事主要考查考生的独立创作能力。要注意考查的特殊要求,因为影视艺术是声画结合的综合艺术形态,不同于单纯的文学创作,要根据影视的造型特征创作故事,让读者看到文字就能想出画面,文字语言要具象,而不要抽象。比如我们在写小说的时候会有这样的语言出现:“他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在写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这个情绪具象化:“他着急地来回踱步,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另外,在构思故事情节的时候,要注意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关系设置,以人物的性格逻辑带动故事发展,不要编出一个自己都收不住结尾的虚假故事,这是编讲故事的大忌。
面试:灵活处理别惊慌
在面试环节,考生也不要紧张,监考老师明白,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是普通文化专业的学生,平时大家接触影视艺术的机会不多,所以老师不会故意为难你,即便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不必惊慌,老师主要是考查你是否具备一个影视从业人员的潜素质。在专业提问方面的知识储备主要包括:文学常识,美术常识,音乐常识,电影发展史,电视发展史。
在才艺展示环节,考生要注意河北省联考把朗诵也包含在内,这是一项非常宽容的考
查方式,在这里建议考生选择朗诵稿件时要慎重,根据个人气质选用合适稿件,如果不知道什么类型的稿件最适合自己,那就选用富有故事性的稿件,有利于增强你朗诵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当然,考生如果有更多其他的才艺是好事情,可以当场给老师一个说明,灵活应对老师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要撒谎。老师招学生就像同学们找朋友一样,谁都不会愿意和一个品质有问题的人交往。
最后,考生切记,无论参加什么院校的测试,都要灵活处理问题,坚持讲真话,表达真情感,辩证深刻地认识社会问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以下仅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专业为例,说一下我对命题故事写作上的一点策略。
题目诀窍
时间2010年内
地点某大型超市内外
道具方便面口香糖盗版光碟
字数3000?字左右
考场上,我写了一个三段式的故事:让三个故事在三个不同的场地发生,然后把三个道具分别放在这三个场地中。而这三个故事是连在一起的,都与一个人有关系。
事实上,这样一个结构,我是占了一个很大便宜的。
简单梳理,王志去买方便面,在结账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张假币不能用,超市里的刷卡机又坏掉了,导致他结不了款,于是他去银行。
银行里取款的人特多,他不能马上取款回去结账,于是出现了卖光碟人,卖光碟的人帮他在大厅里取款,条件就是买他的光碟。钱取出之后,王志到了超市外。王志故意找了这么一个人多的地方,买了光碟,然后走了。
买碟人缓过神发现钱是假的,于是去找王志,却怎么也不见了他的影子。
第一部分,超市内
王志去超市买方便面。我用他给老婆打电话这么一个细节去交代为什么要买方便面。因为他老婆经常出差,这就给他买方便面提供了理由,
其次,他老婆经常出差,没人和他**,也为后面他买盗版光碟(苍井空的)埋下伏笔。这是故事中出现的第一个道具。
(动机:就是说,一定要为你的人物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举止找理由,不能想当然。这样你的故事才能无懈可击)。
王志排着队到了收银台前付账,他发现自己只有一张假币,就让收银员刷卡,但是收银员说不能刷卡。
(矛盾:在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是收银台不能刷卡结账,王志还没有现金,这就需要你去解决矛盾了。
我在故事中让收银员把王志支到超市外的银行,让王志去取款,然后再回来结账。王志当然不愿意去了,
这时,你就得帮他想办法,给他一个什么好处,既能符合现实,又能让王志乖乖的去取款,
比如收银员承诺,王志取款之后不用再排队,直接可以到收银台结账。)当然,王志最终是必须要到银行提款的。
第二个部分,银行内
王志去银行提款。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提款买个方便面一定会到提款机上,
但是如果真的到了提款机,让他这么顺利的把钱取走,那接下来的故事就没法进行了,所以,让王志不能去提款机取款,要让他到大厅来,因为那有事发生。
这就要找理由了,比如你说提款机前面也排队,而且人比超市的人还多,或者说提款机也坏掉了。
王志来到了大厅,他遇到了向他兜售光盘的人,(第二个道具出来了)
王志是肯定不会买碟子的,要让他如何能买下这个人的光碟呢?
比如,卖碟人各种叫卖,各种报片名,都无济于事,最后卖碟人说自己有苍井空的碟子,而偏偏王志又是个恋空,
但王志现在没钱买,这样,卖光碟的人承诺帮他插队取款。{影评人物分析}.
接下来就是卖碟人用很无语的手段插队,刁难工作人员,他口口声声说这是:“诀窍”。(在这,诀窍出来了,但是这个诀窍并不是真的诀窍)
王志看到卖碟人戏弄工作人员时特别的得意,断定他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然后灵机一动,想出了让卖碟人如何才能神魂颠倒,然后把假币花出去。
接下来,他就去变着法的夸奖他,让他找不到北了。(他没选择在超市花假币,而是在卖碟子人这花掉了假币,这才是我要写的诀窍)
第三部分,超市外
王志把卖碟人带出了银行,在超市的门口,——人巨多的地方用假币买了他的碟。
卖碟人坐下来休息,等卖碟人缓过神发现钱是假的再找他,这个时候王志早已经不见了。故事到这就完了,但是可能有人会找口香糖。其实在这个故事中口香糖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卖碟人做在银行的椅子上等待人来,他口中嚼着口香糖,他看到了王志,决定向王志兜售光盘的时候,起身,并把口香糖吐了出来,随手沾到了自己刚做过的椅子上了。第二次,他成功卖掉光盘,告别了王志,坐在超市外的椅子上休息,他发现了刚假币,于是站起身来找人,这个时候口香糖又出现了,
就是在刚才他坐着的座位上粘了一块口香糖,口香糖粘在卖碟人的裤子上,椅子和裤子之间拉了一条长长的丝。
一个很有意思结局,故事结束了。
坦白的说,这样给定时间,地点,限定道具的考试形式是能考出一个人编写故事能力的,想要用之前准备好的故事去套是不可能的。
但我觉得,既然是考试,就一定有办法“应试”。
对付这样考试,只要把陈姐的,给定几个元素,然后讲故事的那几节课上学到的东西用上就行。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不足以说明什么,大家全当是笑话听吧。
篇三:《影评范文.doc《我的父亲母亲》人物》修改文:
爱情的守望者
——评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形象{影评人物分析}.
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天长地久,只有朴素无华的简简单单的爱,这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给我的最大感受。影片故事非常感人,主题挖掘非常深刻,镜头语言运用也很准确和到位,但我认为影片更为成功的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母亲形象,分析这个人物形象似乎更有价值。
对爱情坚贞不渝是影片中的母亲,也就是招娣最突出的个性特征。这一点在影片中表现得也最充分。作为母亲,该影片没有去表现她身上的母爱,却选择了爱情作为表现重点是影片创新之处。这也是为何影片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过去时空的主要原因。母亲在影片中主要作为爱情故事中的主角存在的,因此表现她对爱情的态度成为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最大任务。比如在骆老师走后招娣等候的那个段落中,招娣一直站在那条不知为骆老师跑了多少次的路上等着,从早等到晚。此时画面上是大片的银白色的雪花,而穿着红棉袄围着红头巾的招娣站立在满是积雪的路边,在白茫茫的画面上成为一个小小的红点,充分表现出了当时天气的严寒和招娣苦等的坚持。影片在此突出表现出继续等候下去的困难的巨大,而招娣却没有丝毫放弃的意思,这就非常充分地刻画出了招娣对待爱情的态度。这样的段落在影片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接下来的段落中招娣头上已经落上了一层层的霜,虽
然没等到骆老师,但仍旧坚持着。比如在招娣发烧后,仍旧忍受痛苦坚持着做好饭,想在狂风暴雪中到县里去找骆老师乃至最后昏倒在路上的雪中。尤其是在后面段落中用画外音讲述的父亲骆老师偷着跑回来见招娣的行为又让两人的见面推迟了好几年,更是充分印证了母亲招娣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的特点。
影片过去时空中的母亲——年轻的招娣还是个美丽的乡村姑娘,这个特征在影片中也非常突出。美丽的特征是影片用镜头语言重点表现的部分。很多镜头在景别、拍摄角度、拍摄方向的选择上,或者在色彩以及光线处理上都着重突出招娣美丽的特点。比如在骆老师初来三合屯的那场戏中,村里人都出来在村口迎接并看村里的第一位先生,招娣也不例外。在拍摄村里其他妇女时用的是全景景别,穿着红红绿绿衣服的女子挤满了画面,而在招娣出现在画面中时却采用了近景的景别,画面中招娣的姣好的脸庞以及丰富而又充满活力的表情都展现无遗。两者所运用镜头在景别上的差异突出了招娣的美丽。在表现招娣时,影片在镜头的拍摄角度和方向上的选择也都是从最能表现突出招娣的美丽来进行考虑的。比如表现招娣行走间回眸一笑的美时的侧面拍摄和奔跑在金黄田野中的俯拍,都是以表现招娣的美丽为目的的。在色彩和光线的处理上更是突出招娣的美丽淳朴之处。比如给招娣这个人物服装颜色的选择上就采用了非常鲜艳的粉红和火红,并让这种人物服装的色彩与周围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定的对比,同时又非常和谐,尤其拍摄时又非常注意光线对色彩饱和
度的影响,一切都以增强画面上的视觉美感为主要目标。这也就是调动了镜头语言造型元素来表现突出招娣的美丽。
作为乡村姑娘的招娣,其淳朴、勤劳等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特征也是非常鲜明的。在人物服装的选择上以及人物行为的设计上,镜头在表现时也有意突出招娣的淳朴、勤劳的特征。比如影片中年轻的招娣始终处于运动和忙碌中,虽然这些段落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等候与骆老师见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同时表现了招娣勤劳的特点。招娣的淳朴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建小学校的段落,村里的妇女都来送公饭,其中招娣每次送的饭都是精心准备的最好吃的,其中虽有对骆老师的爱慕之情在内,但也无法掩盖她淳朴的品性。
总之,影片集中笔墨刻画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乡村姑娘的形象,她不仅对爱情忠贞不渝、美丽淳朴而又勤劳,还在对爱情的忠贞中,透露出她执著的个性,表达自己爱慕之情时流露出的羞涩与含蓄,这就使招娣的形象不仅个性鲜明,还血肉丰满而非常鲜活。
这就显示出了导演深厚的塑造人物形象功力,尤其是影片中的骆老师,也就是父亲这个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寥寥几笔,就把年轻时的父亲和未出场的年老的父亲塑造了出来。谁不渴望拥有一份纯真美好的爱情?爱情,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充满了无限温情和感动。
本部影片的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所塑{影评人物分析}.
造的人物形象不仅非常鲜活,还非常有力地表现了影片主题。影片中招娣这个人物形象其作用不仅在于感染、打动观众,还在于为其他影片创作者提供了塑造人物形象时很好的借鉴,当然该形象也有着较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谁不渴望拥有一份纯真美好的爱情?爱情,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字眼,充满了无限温情和感动。
篇四:《艺考_影评_分析方法(影评一期)》如何进行影片分析
一、电影基础知识
(一)、电影: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发明于19世纪末。1895年12月28日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对观众放映,故将这一天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二)、电影的本性:
1.作为大众文艺样式的艺术观赏性;
2.作为实现利润、扩大再生产手段的商品性;
3.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工具性。
(三)、对电影事业的要求:
1.体现个性力量的艺术创造性
2.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思想性;
3.实现经济价值的功利性。{影评人物分析}.
(四)、电影的两大风格类型:
1.纪实风格:源于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的《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影片对生活的纪实。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2.戏剧风格:源于美国用电影对舞台演出的纪录,注重场面繁华、情节曲折、明星效应,形成好莱坞式电影风格,对故事片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电影市场中主要的影片样式。(***98年3月9日对《泰坦尼克号》和美国电影的看法)。
(五)、电影主要表现手段:
蒙太奇:将片断镜头加以组合,并与声音配合,创造出特殊电影时空的结构方式。英国梅里爱的发现与探索。美国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成功的运用。苏联电影家森斯坦、普多夫金等将蒙太奇上升为理论。“库里肖夫实验”,一个毫无表情的脸与喝汤、棺村、小孩的画面连接,产生不同的效果。
蒙太奇强调剪辑的作用。有多种表现手法,如镜头~、音响~、对比~、平行~、声画分立、声画对位等。蒙太奇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表现力。
长镜头:指对一个运动志面较长时间的连续不间断地表现,保持运动着画面的整体性。这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反对蒙太奇造成的虚假而提出的一种电影闰美学理论。强调电影的照相本体属性,强调生活的真实性。
二、电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从产生以来逐渐成为最普及、最重要的艺术样式(电视只是传输方式的改进,其以声画为手段的表现特,质与电影一致),列宁说:“对于我们来说,在一切艺术样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电影。”电影对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现在人均每年看6次电影。2、对人类文化信息传输方式的巨大变革,使人类进入影视文化(信息文化)的发展阶段。西方学者认为人类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以语音为载体的口头语言文化,以文字为载体的书面语文文化,以音像为载体的影视文化。
(二)、电影评论的作用:
1、影评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是电影艺术与观众的桥梁,是实现电影三重价值(艺术的、社会的、经济的)的重要手段。国外影评主要作用于票房价值,中国影评侧重于社会性,形成中国特有的、最广泛的群众影评浪潮,形成中国文艺评论独特景观。
2、影评本身是一门艺术,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思辩能力、写作能力。从写作学的要求看,影评写作需要信息处理能力,也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能力的综合运用。许多人从影评起家,走上专业文化工作道路。上海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97年高考语
文中有一道小作文题,要求学生写影评,题目是《推荐一部影视剧》,15分,这一举措使学校掀起起电影热,97年的《文汇电影时报》和98年2月11日《新民晚报》对此作了报道。国外文科大学一般都有电影课程。今年,东南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大学生观看百部优秀影视片。最近,北师大为大学生设立电影院,结合放映的影片请专家给学生讲评。
三.电影的视听语言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电影首先是视,然后是听,这些视听通过剪辑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电影的影象包括镜头,画面构图,镜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所谓画面构图,就是指画面人物,景物的安排与布局。总的要求应该突出那些最富有视觉表现力的内容。构图应遵守三个原则:首先是美学原则。主体不要居中、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主题不要过分孤单,人和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人和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水平线及景物线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人不要正面出现,应与镜头形成一定角度,构图不应雷同抄袭。再者是主题服务原则:为了表现好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有时要有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如果某个构图优美的画面,但它与整个影片的风格,主题不符,甚至妨碍了影片主题思想的表达,我们也要割爱。最后是变化原则。
日本影片《地狱门》中有些段落,很自然的从绘画过度到影象,有力地表现出当时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气氛及民族特色。许多电影导演,都不否认他们从美术创作中得到的灵感和启示。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有部作品《清明上河图》,以视野广阔,构图精细而闻名于世。著名的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影片《枯木逢春》的创作中,曾经借鉴长卷的表现技巧,成功地采用横移长镜头,既有力地控诉了“千村薛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旧社会,有热情的赞扬了新中国。影片《公民凯恩》的实践表明,具有景深的场面调度的一部分。它可以采用不同景别的镜头容纳在同一画面中,并帮助观众确定视觉重点,因而具有多意性和心理冲击力。
电影镜头的景别,是按照影象在画面上的大小和范围。电影镜头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五个主要类别。特写镜头是电影艺术最独特和最有效的艺术手段之一,它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影象局部及场景中细节。特写不但能最大限度地突出表现对象,而且能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因而具有深刻的心理和戏剧作用。近景镜头表现的是人物上半身或物象的局部,一般用来表现人物的表情,暗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或渲染情绪气氛。中景是表现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其他影象大半部的镜头,一般用来表现人物的手势神态,或展示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全景是指展示人物全身或景物全貌的镜头,又称是场景的住镜头,一般用来展示人物的形体动作,表现具体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远景是指视野广阔的电影画面,一般用来表现人物志向,抒发人物情怀。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便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
电影中所说的推、拉、摇、移升、降是电影镜头经常采用的运动方式。从创作的目的,表现手段和银幕效果等方面来看,不同的运动方式会发挥不同的美学作用。要在荧幕上表现各种视觉形象包括它们的空间位置、形状、颜色、物理性质、变化和运动,都离不开光,以光源为依据,可以把电影用光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人工的照明方式和光线效果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主光、辅光、顶光、脚光、侧光、逆光等,恰当地运用人工光可以增强造型艺术的感染力。影片《末代皇帝》拍摄时许多照明方法及银幕效果,可以增强观众对电影用光的感性认识。既然生活中充满了色彩,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色彩就作为重要的电影语言,色彩在电影的作用,不仅仅是更加逼近地再现现实,而且还表现在人物的造型,环境造型和加强戏剧效果,抒情叙事和象征的手段。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是叙述一个赛车运动员和一位电影女明星的恋情。影片一优美的色彩创造了一种表现怀旧和感伤情绪的时髦样式。为了表象不同的情绪,影片既运用了彩色片,又运用了黑白片。
电影的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语言专指人嘴里说出的话,音乐是电影中经过加工的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的声音,音响是电影中除语言,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语言分为对白、独白,旁白。语言在电影中配合影象,交代说明,推动叙事,表现人物的心境和情感,塑造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最善于充分而深刻的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也最善于表现各种节奏,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爱好和性格,还可以表露或抒发内心感受。电影功能还在于,它能引起或代替人物的闪回。在大家熟悉的影片《苔丝》中,就成功的发挥了这种音画关系。
长镜头和场面的调度。所谓的长镜头,是指那种比较完整地、连续地表现一个场面或一个段落、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它可以通过运动摄影和场面调度,多层次、多角度、多景别而有连续不断地,表现一个完整的段落。如果说蒙太奇侧重于通过镜头的分切组合使观众产生整体空间的联想。那么,长镜头侧重真实的再现空间的原貌,注重整体效果,在英国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许多表现沙场征战的场面都注重空间真实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的剪辑可分为声带剪辑和影象剪辑。声带剪辑是将录制的声音素材进行筛选后按影片总体构思的要求,将这些声音按照一定顺序组接起来。分为先期录音、同期录音、和后期录音。影象剪辑是电影剪辑中主要的内容和重要部分。电影的剪辑技巧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直接切换之外,光学技巧是基本的手段之一,常用的光学技巧有淡入,淡出,化入,化出,圈入,圈出。这些手法一般都和影片内容和风格保持一致。例如美国影片《骗术大全》,描绘的是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些诈骗活动。
总之,电影是以镜头画面的形式进行描述和描写的,有以旁白、音响、音乐等与画面的结合,镜头与镜头的组接为基本特征。我们习惯把电影的这个特点,称为电影语言。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将无形的世界抽象化,具体化的过程,是用影象、声音、剪辑去表现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或经历过的想留而留不住的记忆,或着是对未来的向往但由于客观原因而作不到。电影的产生迎合了这种大众化的心态,可以说电影的创作过程就是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过程;是用视听语言描绘现实世界的过程。
四.分析一部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主题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影评人物分析}.
(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
(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
(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
(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
(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
(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
(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
(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重要的是,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们所感受。感悟到的东西。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