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外,路边。七八棵挺拔的竹子掩映着一间青瓦土墙的小屋。小屋的木柜台上摆了小口大肚的酒坛,坛口压着红布包。拿开布包,酒香便随风飘散。晚自习后,趁了夜色,约俩同学闻香而来。花一毛五分饭票,沽半斤散酒、一袋豆干,一人一口分而酌之。很快,一个个红着脸,踉跄着脚步,心中鼓荡着行走江湖的气概,忽然间就想飞。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饮酒,大约十六七岁。那时间正好中专在读,学校的管理相对宽松,同学们多有偷偷摸摸去小卖部饮酒的。只是有了这第一次的好奇,便会有第二次的继续。过一段时间再酌、再醉,继续酌、继续醉。每次都有想飞的感觉。
中专学的是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临近毕业常去酒厂实习,直接接触酒类成品、半成品的机会更加频繁,同学之间时常偷偷地小酌。最绝的是在一家饮料公司实习,近三十名同学集体喝醉。清早老师来叫醒,大家一口同声称病卧床。老师是过来人,心知肚明,笑而不语,并和公司联系,给大家放假半天,帮着遮掩了过去。
想想这世上的事,喜则迷,迷则恋,恋则成习惯。习惯久了,上瘾成癖,就难舍难离。这酒,尤甚。
就这样间或着小酌,一直到参加工作了才正式饮酒。其时痛饮,堪比热恋。同学、朋友、哥们,总是那么一些小圈子的,见必饮,饮必醉,醉而不休。自诩为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
喝有喝的理由。别的不曰,单曰李白的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这人,在天地间安生立命,无愧于苍天厚土之事,可以有,应该有,也必须有。
不喝也有不喝的说辞。比如说什么劳什子穿肠毒药的。不过不喝的刚说完,喝酒的便反驳,说什么不成礼仪的。只是说归说,喝归喝,终究还是继续着苦乐相伴、五味杂呈的豪饮。
人到中年,饮之,更有滋有味。依然学古人范儿,又不全似古人。
书友相聚,焚香置琴。左手托杯,仰天邀月。高唱:君不见,黄河之“酒”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饮罢,一个转身,从上至下,自右向左,奋笔疾书。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惊不了风雨,也泣不了鬼神,只弄得自己,墨染双袖,满面泪流。
或择一雪夜,野村。六七个要好的文友,无论男女,温了桂花酒樽,围炉夜话,吟诗对句。喝的高了,冷不丁就得了“醉里全是知己色,但凭豪情唤酒来”的句子。醉乡广大人间小,自觉今人胜古人。众皆乐呵,纵情而归。
假日返乡,与邻翁煮酒于火塘。五寸酒罐,七旬老翁。翁善山歌,天籁之声。我和之以诗、书。翁歌我酒,翁酒我诗。先狂草一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再狂草一副“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笑之乐之,再歌之和之,终致大醉,抵足而眠之。
古人早就云过,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遂自觉不自觉地避了世俗的纷扰。
斗转星移。时光再远一些,人和酒就有了亲情,彼此顾惜,清浅自然。随时随地的关心一句:“亲,少喝一点,不要贪杯哟。”
于是从先前的豪迈饮向婉约,从大快朵颐到浅酌低吟,从玉盘珍馐到三杯两盏淡酒。
不禁又想起校外路边的小屋和小屋里的酒香来,想起第一次一起对酌的哥们。
也许再过二十年,当时光沉静了岁月,岁月窖熟了陈酿,想像一下自己,虽比不得酒圣、酒仙的俊逸,可再度守着小口大肚红布包的酒坛,和多年的老友,来个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