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留守儿童个人事迹》
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给孩子一片翱翔的天空
——关于推荐三亚市第七小学校长毛今新同志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
作者的事迹材料
毛今新,男,1970年生,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海南省骨干教师,海南省数学学科带头人,现任三亚市第七小学校长。曾先后荣获三亚市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三亚首届优秀人才等光荣称号。
毛今新同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教十八年来,他根植于自己所钟爱的小学教育,呕心沥血,勤奋耕耘,用自己的爱和智慧托起一轮轮明天的太阳。尤其在主政学校工作以来,他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幸福成长,将学校教育与关心下一代工作有机结合,全方位实施了以生命激活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乐园工程,为创新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得到了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好评。现将有关事迹介绍如下。
一、与时俱进,用理念守护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方向
把握方向才能行得更远。毛校长深深知道,童年的时光是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可宝贵的。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我们教育的使命就是要让每个鲜活的生命都实现有意义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毛校长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尊重生命,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将播种好习惯,微笑迎未来作为对学生的教育述求,以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我幸福为校训,全面实施了以人本管理、智慧型教师、创新型学生、学习化校园为特色的师生共享、共同发展的绿色生命家园,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科学的方向。
二、健全机制,用责任夯实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基础
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毛校长深深懂得,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将在他们手中实现。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各位教师的最光荣也是最艰巨的任务。那么,如何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毛校长以高度的责任感将关心下一代工作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认真解读党和国家有关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自亲制定了《三亚市第七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十二五规划》,成立了校关心下一代领导小组,构建了校长挂帅,职能部门和班主任联动的三级管理体制,实施了层层责任制,充分发挥了政教处、大队部、家庭、社区的育人功能,让关心下一代工作切切实实扎根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搭建平台,用活动提升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品质
1、开展生活化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阳光的心态,良好的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毛校长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中之重,本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工作思路,构建了以课堂渗透为主要阵地,以教育活动为基本载体,以小、近、实、序、趣为基本特征的生活化德育工作新体系。富有特色的国旗护卫队、德育寄语、环保进行时、礼仪小标兵、卫生小天使、道德日记、中华美德每日读、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境界。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切切实实地获得幸福。近年来,学校多次荣获省德育教育基地、省德育先进集体、市德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2、开展艺术特长活动,美丽学生的心灵
艺术教育是我校的传统。为了更好地张显艺术特色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毛校长提出了让艺术点亮未来的特色办学理念。在毛校长的亲自策划下,各种兴趣活动课,如舞蹈、乐器、声乐、素描、简笔画、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围棋、小记者、小主持人、国旗护卫队等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七小的校园里。每年市、校的艺术节、合唱节则成为学生展示风采、表现能力的大舞台。有的挥毫泼墨,妙笔生辉;有的一展歌喉,婉转悠扬;有的舞姿翩翩,身手不凡。学生在艺术教育的大乐园中,放飞梦想,陶冶情趣。学校也多次获得全国、省市艺术教育的奖励。
3、开展三结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毛校长深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毛校长充分发掘各种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他利用家长学校亲自为家长做报告,培养家长正确的教子观念和育人方法,他搭建家校通平台,让教师与家长建立起心灵的桥梁。他主动与本地驻军和当地派出所联系,结成共建单位,为孩子讲解国防知识和安全知识,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自护和自救能力。他邀请老革命,为孩子们讲革命历史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过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毛校长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不仅奉献自己的智慧,更是亲力亲为。学生跌倒了,他会亲自扶起来;学生有了困难,他会伸出帮助的手;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他会主动给予疏导„„学生们都说毛校长是我们的知心校长。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先进事迹材料
张羽勇同志,2003年毕业于辽宁教育学院,1981年11月开始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副校长再到三亚市崖城镇南山小学校长,始终如一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
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个人先后被评为夺三亚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三亚市优秀教师。学校先后在2004年、2005年、2007年评定为崖城镇先进学校;2008学、2009学评定为崖城镇生态文明学校;2010年、2011年评定为崖城镇先进学校。2007至2009年被三亚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几年来,在张羽勇领导下的校党小组在上级关工委的重视、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赞扬。
一、对待工作、他身先士卒。
1、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首先身先士卒,始终奋斗在教学管理第一线,尽管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他仍然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感。在担任学校值班时,他总是全天候坚持在工作岗位上,及时处理和学生们有关的一切事情。在正常上班期间,他来得早,走得晚,常常来得最早,最晚一个离校。他几乎每天都深入到师生们中间,对同学们的日常那怕是细小的问题都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和研究,以把握第一手资料,以及时制定解决的办法。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出现问题,他总是能早发现,并最快加以协调解决,所以,在学校领导中,他是和同学们接触最多的,同学们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最喜欢找他解决。配合上级关工委组建家长学校,每学期开课,他都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新得,认真备课。每次家长会,他都通过校园广播或者大会的形式与家长倾心交流。
2、“事关下一代的事都是大事”,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作为拥有575名在校生,又有近255住校生的学校,大大小小的让他时刻牵挂的事情数不胜数。有很多次,住校生半夜生重病,他得知后,总是第一个赶到现场,将生病的学生送到医院抢救、付费、抓药、安抚、通知家长,事无巨细。2007年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为了创办三亚市规范化学校,他往返各个职能部门不下上百次之多。为了筹备各项管理基金,他跑遍整个南山地区的景区及相关单位。
二、健全机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证。
1、他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建立充实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主任由他自己亲自担任、常务主任由分管教育的副校长担任。办公室、教导处、少先队部、材委会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解决了关工办开展各项活动所需经费,做到了人员、经费、场地“三落实”,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2、为确保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深入开展,他在工作中做到“三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为学校议事日程。二是人员到位,选用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并热爱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三是硬件到位,学校建有学生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做到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开放。
三、采取各种形式,齐抓共管,创造全校上下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新局面。
几年来,他以组织建设为载体,面向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普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共同关爱住宿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一是坚持升降国旗制度,精心安排好“国旗下讲话”活动,定时定人定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二是充分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三是利用校园、班级和社会资源与有关部门共同创设育人氛围,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做到“开展一次活动,教育一批学生”。如先后举办了“坚决禁烟,珍爱生命”签名活动、“构建和谐校园,向不文明行为宣战”演讲大赛等一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教育,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四、进一步调动离退休老干部的积极性,关心下一代的局面基本形成。
他组织有一定写作能力和宣讲能力的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建立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员、校外辅导员、法律教育宣传员队伍,这支队伍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热心关心青少年教育工作,以开展主旋律教育活动为契机,到学校举办家长学校、并与同学们座谈。自这支队伍成立以来,共做报告7次,对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张羽勇同志也深深认识到,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他表示,今后将继续上级关工委的部署,加倍努力工作,进一步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使三亚市崖城镇南山小学关心下一代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让整个校园处处撒满爱的阳光。
教师关爱篇
第二篇:《留守儿童的现状和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长期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对儿童的年龄界定有不同的选择方案:学者段成荣等所指儿童,是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依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留守儿童数量有22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高达86.5%,即有1980万。留守儿童在全国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中中部地区六个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占全国的百分比分别为0.58%、7.58%、8.45%、4.46%、5.92%、7.46%;学者吴等所指的儿童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6——16岁的儿童;叶敬忠所指的儿童是指所有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界定的不同及统计口径的不同,还存在1000万、6755万、7000多万等不同的说法。
由于统计的口径不同,具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并不能确定,但留守儿童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海南等地的农村是普遍存在的,且为数不少。李庆丰2003年的调查表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学生约占20%左右;吴霓等2004年调查的三省五县中,农村留守儿童占适龄就学儿童数的47.7%;陆士桢、卢德2005年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达到在校生的1/3,小学生占主体地位;范先佐2005在湖北省部分县市的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平均占全体学生的44.9%;尹素云2005年基于湖南、江西、河南的学校调查可发现有将近50%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可总结为以下四种: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从各地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其中单亲监护又以母亲监护为主。
(1)隔代监护。指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一般采取这种监护方式。华道金、王秀云等2005年的调研显示隔代抚养的有效百分比为3.3%。叶敬忠等2005年的研究结果为16.9%,并指出隔代监护带来的问题最多。江苏淮安市文明委2005年在淮阴区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的比例高86%。隔代监护这种方式由于受监护人能力、精力、教育观念、生活习惯以及与儿童之间代沟的限制,很多祖父母采取溺爱的管教方式,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造成留守儿童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有些祖父母由于自身精力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健康、良好卫生习惯养成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中国祖辈一代的文盲率相当高,对留守儿童能够进行学习辅导和督促的可能性更小。
(2)单亲监护。
指母亲或父亲外出务工而另一方在家照顾孩子的监护方式。吴霓等2004的调查结果表明53.4%的留守儿童与母亲生活一起。叶敬忠等2005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母亲单独监护的为73.3%。单亲外出主要是父亲的外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基本上没有造成影响,但由于现在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来承担全部的农活和家务,留守儿童可能要分担更多的家务,并且在家的父母一方由于精力有限而放松对孩子学习和品行的管理。而且同父亲相比,在我国农村地区母亲的学习辅导能力也更有限。家庭由于结构不完整和父爱的缺失对孩子性格的养成以及情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上代亲戚朋友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来监护的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影响并不大,但亲戚朋友因为不是自己的孩子而不便严厉管教,同时孩子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容易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和出现自卑的心理问题。
(4)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指在父母外出的情况下,由年龄偏大的兄弟姐妹来充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留守儿童自己照看自己的监护类型。这类监护类型由于监护人自身年龄尚小而缺乏监护的能力,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首先会受到威胁。自己监护自己的儿童除了安全健康问题外,大体上还会存在如下两种影响:一是父母出于补偿心理而进行物质上的补偿,留守儿童在无人监护的情形下极易大手大脚或受不良行为的诱惑;二是留守儿童因此要承担大量的家务与农活而无时间学习,压力很大。
第一节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逐渐成为社会流动的主体。其社会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特别是乡城迁移型农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带来了民工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但由于户籍制度及其它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毕竟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农民工还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或者因为城市没有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而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亲戚代养或寄养,致使父母和孩子长期处于两地分离的境地。由此,目前在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学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现已超过1.13亿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万,如此之多的打工父母抛家弃儿常年漂泊在外,无非是为了家里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创造经济条件。但事与愿违,以期经济上翻身的农民可能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子女由于家庭监护缺失、教育滞后、社会引导偏差等原因所造成的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严重,难以顺利完成学业,很可能来会重复他们四处奔波的命运。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民在由农业转向非农业产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独特问题。伴随着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特别是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给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管理也带来新的困难。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全国有1.2亿进城务工农民,他们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被称为留守儿童。笔者对宿州地区乡村中学进行调查发现,此类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很多,几乎占到学生总数的46%。这些儿童一般由爷爷奶奶照料,或寄养在亲戚和邻居家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心理大多有缺陷,表现为娇气、霸气,性格内向孤僻,脾气暴躁,多数成绩较差。这些不良的素质就成了类似事故发生的潜在内因。
(一)监管不力,留守儿童的身心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发育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般来说,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只有在家庭监护和学校监护的相互配合、补充与协调下,他们才能获得一个相对健康的成长环境。但是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有15%的留守儿童与其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约有1%与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其余约15%则留守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在这些委托监护人中,祖辈抚养者在精神和体力上都处于衰老的过程中,其自身就是一个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对孩子的管束难免会力不从心,也很难与孩子进行畅通地交流。老年人说话比较唠叨,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若寄养在姑姑、姨妈、舅舅等亲戚家,其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就更为不,在亲戚的立场上是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教的,孩子也很难在这些亲戚家中找到归属感,总是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因此无论是爷爷奶奶等祖辈抚养者还是姑姑、姨妈等其他亲戚代养者,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都只能是粗放型的,对留守儿童的照顾也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而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与发展则往往被忽视,使得家庭监护的
覆盖面不到位,同时和学校监护也无法协调起来,从而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隐患。近年来,留守儿童中溺水、触电、车祸、自杀等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寒暑假学校监护空白的时间段里,这类事故更加频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的恶劣事件。
(二)教育滞后,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有所抬头
接受教育是每个个体进入社会、扮演社会角色的重要步骤,一般说来,教育水平高、文化层次高的个体所占据的工作岗位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弱化、学校教育的无力、社会引导偏差等缘故,在基础教育这样一个参与社会竞争前的起跑线上他们不仅输给了城里的孩子,而且落后于农村中的非留守儿童。其一: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校教育的依托与基础,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孩子在学校学习中更加有信心、更积极向上,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残破的,其家庭内部亲子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造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另外由于补偿心理,父母觉得长期在外对不住自己的孩子,就通过多给孩子寄零花钱来作为补偿,对孩子在用钱方面并不太严格限制,结果却养成了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及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巨大,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家庭教育的主体是由父母指向了其他抚养者或代养者,而这些抚养者或代养者要么年纪大、知识水平与个人能力有限,要么就是同时还要耕种土地、喂养牲畜、洗衣做饭及照顾自己的孩子,造成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教育根本无暇或没有能力被顾及,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就成了一群父母双在的孤儿,少人关心、少人问。其二:没有家庭教育作为重要的支撑与后盾,学校教育独木难支。勿庸置疑,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比那些非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要高一些,但经济实力的提高是否就能够带来更好的基础教育呢?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上进心,老师也很难管教。其三:社会引导偏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中个体经营方兴未艾,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些原来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和守纪意识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后来沉溺于网吧、游戏厅、歌舞厅;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的唆使,他们就很容易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另外一些留守儿童读书观念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照样天南海北地去挣钱,将来自己一样可以走这条路,于是厌学甚至逃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始抬头。据教育部门的一项统计,农村青少年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从1985年的22.13%下降到目前的约18.16%。更为严重的是,每年全国有近2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这不仅会严重阻碍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而且会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