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俗作文
导航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精选」

2021-12

'

《国学的天空》属于凤凰丛书。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一)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汲取丰富的营养,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当我拿到傅佩荣老师写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时,首先我产生一种好奇:什么是国学?这么抽象的词语,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呢,经过仔细阅读才有所明白,傅佩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大家的学术和思想,把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说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他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的温故知新,才能融会贯通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且孔子在年轻时由于家里贫穷,做过很多的零碎的卑微的工作,但孔子却从来没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再念书了,大学只是专门为一些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所有大学的内容,而且比一般的贵族子弟学的还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氏请孔子当家教。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不曾被国家所用,未谋得一官半职,但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仍然一如既往的珍惜时间,修炼自己。看到孔子对学习的那份执着,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卑微。曾想:自己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觉得很枯燥,现在参加工作了心想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终于不需要再枯燥的学习了,然而孔子的教诲让我感到羞愧。审视自己,脑海中残存的只是大学里学习的那些理论性知识的的只言片语,要满足现在的教学工作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给孩子半桶水,首先自己就要有满满的一桶水。我要做的就是读书,博览群书,从书中来汲取各种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中傅佩荣老师在桓公读书这一节讲了读书的真谛。在书中写到“对于桓公读书,轮扁提醒他,你不要光读死书,古人写的书是他思想的成果,而思想本身是灵活的,你要懂得怎么应用才行。”桓公读书的故事把千古以来怎么读书的道理都说出来了,书一方面要读,但要把书本上的智慧消化,必须自己亲手去操作,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真正深刻的心得。有了心得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上的文字章句了。所以我不要读死书,我要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要把书读活。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很明白,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然小人哉。光看字面的意思我们也许会吓一跳,难道说话守心也有错吗,孔子为什么会说“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傅佩荣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同时让我学到了做人要信与义兼顾。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甲刚买了一把猎枪,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乙来借用,他说下个月要去野炊打猎。甲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就在这一个月里,朋友患上了忧郁症,有自杀倾向。时间一到,乙就来找甲现在把猎枪借给我吧,实现你的诺言吧。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言必行,行必果吗?把枪给他,他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用负责吗?从这个小实例中我们看到现在到将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不能教条化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认为孔子不是教我们不守信,而是要让我们在守信的同时,不要忘记处事要有灵活的智慧与坚定的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告诉我们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要符合道义,说话才能去实践。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没有正当性,违背社会的礼仪和法律,就算说了也不能够实践。所以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的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会失信。

以上是我读的《国学的天空》的一点体会,这本书所给予我的感悟不仅仅于此,这本书真的值得我去细细品读。它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人生的哲理,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真的不愧是我们的一份精神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二)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三)

经常在家人面前自诩涉猎广泛,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都能说出个一二,但是作为工科生,总觉得内心缺点什么,可能就是所谓的内涵吧。虽然也喜欢名人轶事,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己所了解的也只是沧海一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绝对不是几个名人,几件轶事所能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文明的积淀。妻子主修史学,推荐我读《国学的天空》,她说这本书浅显易懂,见解深刻,最适合“菜鸟”。

拜读了傅佩荣教授的《国学的天空》,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满满的感动。反躬自省,确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傅教授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以孔孟精进入世,以老庄安顿身心,引领着我们领悟四位先哲思想精髓,找到立身处世的人生正路。细细回味,猛然间发觉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日常工作中IT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修己安人,以和为贵。

孔子曰:“徳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修己,就是指人的心性修养。在企业中,作为一位员工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学会尊重人,然后再去与别人合作。如果人人都重视自我修养,注重以身作则,项目管理的沟通效率将提升,项目管理的成效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推己及人以实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谓之中庸,中庸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为人处世道理。在IT项目管理中,就要求具备“人和”精神,贵“和”持“中”,以和为贵,注重“度”的把握,不偏不倚、行权执中、与时屈伸、刚柔相济,不搞折衷和放弃原则,才能使项目建设高效顺利的推进。

二、忘适之适,无为而治。

当你走在路上,忘记了脚的存在,那么说明你的鞋子很舒适,老子讲的“忘适之适”,就是忘记舒适的舒适。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激情、努力、奋斗史我们的常态,然而“忘适之适”才应该是我们应该有的自在的喜悦。

“忘适之适”是内心的最佳状态,“无为而治”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不是不为,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为人处世都要遵循自然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IT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规章流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另外还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读罢此书虽收获颇丰,但毕竟还是传统文化领域的“菜鸟”,见解不深甚至有所偏差。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与实际工作中的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诸多契合之处。这本书只是我学习传统文化开始,从自身做起,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成就快乐的人生,也必定能让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员工。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四)

初识傅佩荣先生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傅先生主讲的《孟子的智慧》语言生动幽默,道理深入浅出且富有哲理,令人印象深刻。之后开始关注先生的书,《国学的天空》就是傅先生著作中的一部。

初提到国学总有一种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敬畏之情,觉得没有一定的古文底蕴,都不敢与人谈及。也许它承载着太多古代先贤与智者的结晶,使思想浅薄者无从下手,从而更显其博大、精深。但当我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真正领会到国学的内涵,在聆听古代先贤们思想的同时,也重新审视着自己的价值观。

儒家讲“出世”,道家讲“避世”,且二者颇有渊源。孔子曾问礼与老子,受过老子的点拨,这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所表现。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说有人用我就做事,没有人用我就隐居起来。说明孔子也知道避世的方法。但孔子还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意思是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天下政治若是走上正轨,我就不会带你们去试图改变了。”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儒家的“出世精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要做,为什么?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天下无道,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即使知道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但还是不肯放弃。所以,儒家的智慧并不表现在解脱上,而表现于:在适当的时代与环境中,以适当的途径去达成理想的结果。这也是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关于读书人的使命,早在千年前,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就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呼号。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无法心安!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更需要国学的思想来使浮躁的心绪归于宁静。我们有时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总是不给自己成功的机会。又有谁想到是否机会来了,是因为自身修养还未达到而错过了呢!这样的困惑孔子的学生子路也遇到过。他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毫不犹豫的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遇到穷困的时候,还能保持本色,小人就胡作为非了。

穷,则独善其身!在尚未实现个人理想时,要运用道家的“避世”哲学。以“清净、无为”来排除干扰、诱惑等杂念。加强自身修为,蓄势待发!达,则兼济天下!等到实现理想时,则要采用儒家的“出世”思想。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去造福一方。

如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也是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面对风云瞬息万变、充满诱惑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的读书,读好书,在借鉴古代先贤们智慧同时,本着做事先做人原则,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来完善自身的品格,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