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六年级应用文
导航

武术与武打

2021-12

'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界把“武术”与“武打”,即“散打”混为一谈,其结果,不仅是斩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随洋人屁股”之路。

其实,武术并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们的哲学思想不同,并由此而引发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论为支撑的。这个哲学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转化为刚强,和在刚强的一方转化为柔弱的时候,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刚强战胜柔弱,从而也就实现了“柔弱胜刚强”。其间,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对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以及攻防、进退等等的正确把握。同时,转化是要看准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时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打的对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则和法则,从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方才有了“智谋”的打法。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赖以的思想很简单,就是“刚强胜柔弱”。它表现在打法上,就讲打力、打猛、打勇。这个“刚强胜柔弱”不啻是一个公理、常识,根本就说不上有一丁点哲学理论。

历史地看,武打相伴人类出现而生,而武术则出现于中国先秦,启于老子,见于老子“道学”及其《道德经》。武术是对武打的扬弃和批判的结果,从而使武打从蒙昧走向了理智,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因此,以“柔弱胜刚强”为基础的武术与以“刚强胜柔弱”为基础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现如下:

第一,文化品质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表现为文化上的独特性、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为老子所独创,为中国所独有,从而表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武学文化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得中国武术走出了一条“重力更重艺”的路子。这条路子突显出了以艺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权服人的特质。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表现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为不分国籍、人种、男女、老幼的武学共识,从而表现出了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武学文化品质。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级和高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以理论和理性为支撑,打的是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高级。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只讲以力大取胜、以勇、猛取胜,不讲法则和方法,更不讲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低级。

第三,文化本质的文明和野蛮。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旨在直来横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桩和打机,旨在打阴阳及其变化,旨在打智慧,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文明。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旨在打力、打猛、打勇,旨在直线进退、直来直打、以力打力,完全在拼体力、耐力和体能,从而表现出了文化本质的野蛮。

武术与武打的文化分野,昭示中国体育界不能再干良莠不分的蠢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