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课堂教学改革的20句经典名言》
课堂教学改革的20句经典名言时间:2014-9-2715:24:40点击:77核心提示:课堂教学改革的20句经典名言...
课堂教学改革的20句经典名言
周正文整理
1.学比教重要。(教的再好,学生学不会,也是白教!)
2.让学生参与学习。(教师不要把时间都抢跑了!)
3.对学生的话做出反应。(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给以关注,进而进行平等的交流!).
4.变化你所做以及你做的方式。(教师不要一成不变地将雷同的东西啦,变化一下吧!)
5.做出选择。(教师需要选择最佳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活动...)
6.课堂活动与师生关系是变化的。(教师要随机应变的!)
7.学生需要学会学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
8.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9.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
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10.课改就是要斩断教师对学生控制的手。
11.迷恋传统课堂的人,专门与儿童为敌。
12.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13.课堂破局的真正奥秘在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和“教”的依赖。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恰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唯有敢于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并且“经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
14.学习只经历三个阶段:带入——体验——兴趣,一定要成为习惯。
15、成为优秀教师的三大法宝:爱是最高的师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学生是最大的课程。
16.看课五看:看状态、看参与、看流程、看效果、看师德。
17.课堂学习五步走:围绕学习目标独学,找出不会的---围绕不会的对学、组学,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依据暴露出的问题大展示---回到座位,整理纠错本,对子测评。
18.自学要“学够”;展示要“充分”;点评要“到位”。
19、教师的三大智慧:放手、示弱、利用。
20.“为了民族的前途,为了这些不幸的孩子,我们必须进行课改。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改就是‘放生’,不改就是‘罪孽’。”改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们不痛苦、不厌学。而救救孩子其实也没有多么的高难度,只要去想办法“改变学习状态”,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发学生精神状态、发展状态的改变。
我国课堂教学改革被认可的几条成功经验
1.课改的背后其实是三种东西在支撑: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二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三是教师的基本知识能力。因此,课改必须把教师观念的转变作为“基础性”工作做扎实!单纯谈“技术”,是做不成课改的!
2.成功的课改不会害怕考试,更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成功的课改就是降低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参与率。
3.成功的教学模式共同特点:注重自主学习(预习)(先学后教);注重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建设,群学、对学);注重检查训练(作业、检测、实验);注重交流展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模式,但不“模式化”(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
4.课改成功教师共同特点: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变成学习的发动者;何谓发动?发是点燃、激励、唤醒;动是身动、心动、神动;真课改的人从来不抱怨,不为自己找借口!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让路!
5.教改好课的6个标准是:学生的课堂;独学、对学、群学;动静结合的课堂:三动即身、心、神俱动;展示的课堂:大展示与小展示;符合流程需要的课堂:
自学、展示、反馈;师生相生的课堂:兵教兵、兵教官;快乐的课堂:N个45分钟=生命!只要是围绕“学习和学生”的课便是好课。
6.成功的高效课堂通常关注一下几个方面:一个“核心”——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两个“关键”——小组学习和导学案。三种“技巧”——独学、对学和群学的学习形式;课堂预习、展示和反馈三环节中的“抓两头促中间”。
我校本学期教改的重点工作
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弘扬,深入研究“十六字方针”。
十六字方针“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导结合、及时反思”是我校教改指导思想与灵魂,值得深入研究。
2.在课堂教学操作层面,继续坚持“三必须、四不、五让”
“三必须”:讲课时间必须控制在30分钟之内;必须要编制高质量的导学案(真正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案);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看书、思考、查资料、解题等);必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实现充分的自主学习,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多样的学生展示)。
“四不”:没有学生的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的问题不点拨;没有学生的反思教师不点评。
“五让”: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3.着力研究“三学三展二点一提升”四个环节,打造高效课堂。
“三学”:自学、合作学、导学;
“三展”:小组展、跨组展、班级展;
“二点”:学生点评、教师点拨;“一提升”:盘点,总结、训练、提升。
篇二:《海南省文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政治科期考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4分)
1.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这是因为()
①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
④哲学揭示了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是因为()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3.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两个对子”对应正确的是()
①理在事先——断章取义②形存神存——心外无物
③掩耳盗铃——削足适履④沧海桑田——刻舟求剑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4.2015年1月15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强调,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全县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这是基于
()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②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运动是有规律的④意识具有能动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中国气象局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当前
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教育部部长袁仁贵一番讲话引发了公众的激烈批评,他表示,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中国高校的课堂。对于这番讲话,环球时报做了澄清,指出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西方政治价值观。据此回答第7题。
7.如何看待西方教材以及西方价值观,是一个重要而且敏感的问题,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不同性质的作用
B.坚持辩证否定观才能正确对待西方价值观
C.价值观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D.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8.2014年10月25日罕见的月全食天象亮相浩空,对于这次月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C.哲学是世界观和体方法论的统一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9.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的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应该树立“现代化”创新型战略的思想,改变粗放型的“卖血经济”结构,打破靠“低价”吃饭的被动局面。这里蕴含的哲学道理有()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0.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处引用古语古训。下列习近平所引用的古语古训与其哲理对应正确的有
()
①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矛盾具有特殊性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③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着重抓事物的内部矛盾,也不忽视事物的外部矛盾
④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1.2014年3月,习近平在比利时报刊上撰文指出,“智者求同,愚者求异”,中欧要本着相互尊重、平
等相待、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去加强对话和沟通,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共享机遇,共迎挑战。以“智者求同,愚者求异”的态度去沟通的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同一性比斗争性更为重要B.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C.寻求矛盾之间的差异性是愚蠢的D.矛盾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双方的关系
12.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鲁迅。下列名句蕴
含哲理与此相同的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D.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3.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
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之所以对政府权力做“减法”,是因为()①“减法”是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结果
②“减法”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
③“减法”是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④“减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4.马云语录: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材料表明()
①抓住有利条件,是促成质变的重要因素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客观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
④成功与失败没有明显差别,往往只差一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5.对于简政放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答记者问中说:“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
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必须敢于彻底否定自身
C.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紧密联系
D.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发展
16.白话文扬弃了文言文的陈腐与艰涩,更适宜和方便人们抒发新时代的新思想。人类社会能够迈向文明
进步,在于一种自觉的扬弃意识。“扬弃”是()
A.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B.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C.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哲学态度
D.克服、否定消极内容,保留、肯定积极因素
17.2014年是生物治疗关注热度最高的一年。8月11日,央视一套《焦点访谈》栏目直击生物治疗肝癌
第一线,揭秘通过药物抗病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达到病人体内病毒和肝癌细胞的效果,实现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肝癌生物治疗的新方法的运用说明()
①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方向转化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建立在人类正确认识基础之上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符合需要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联系是在自在事物联系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18.邹碧华是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的副院长,他心怀“坚持公正司法,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向社会传递了
法官的“亲民形象”,用法律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2015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邹碧华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9.201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5年中国面临的困难“可能比
去年还大”,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双引擎”。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近40次。这是由于()
A.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B.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C.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D.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
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梦做了总布局,已成当下中国热度最高的政治词汇,目前排在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位,新闻检索条数高达180万篇。这表明()
①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决定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21.2014年9月3日中国政府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的仪式,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座谈会上强调“决
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习近平主席这一态度()
A.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B.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克服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D.坚持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22.2014年,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期”,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期“三期”叠加,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但下行压力加大,对一些躲不开、绕不开的政治体制机制障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是因为()
A.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B.生产方式是最重要的社会存在
C.上层建筑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D.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辨析题: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0分)
24.2014年9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力破“一考定终身”陈规;
实行不分文理政策;力改“唯分数论”,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参考,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根据意见,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取消学科奥赛、体育艺术等6项鼓励性加分项目,保留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考生等5项扶持性加分项目。
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材料蕴含的哲学思想。(10分)
25.材料十八大以来,一个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
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12分)
26.有人认为,国体不是决定政体的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
素。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分)
27.在当今发达国家的各种政体中,英国政体与法国政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如英国最大限度地奉行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国家权力的相互融合,在议会至上的信条下,不但立法权与行政权高度融合,甚至司法权也未能完全独立,而是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在一定程度上融合起来。与英国政体相比,法国的特质在于它设立了高居于议会之上且又握有行政实权的总统,进而使其政体具有一定的分权制。
英法两国存在巨大的反差,说明两国的本质和作用是不同的。对此,谈谈你的认识。(8分)
28.2014年2月10日至12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对美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国事
访问。访问期间,奥朗德在奥巴马的陪同下参观了托马斯?杰斐逊的故居。杰斐逊是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也是美国分权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倡导立法、行政、司法权的分立,而且更是系统的阐述了
篇三:《构建“少教多学”课堂的意义与策略》构建“少教多学”课堂的意义与策略
一、对“少教多学”理念的基本认识
“少教多学”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理念。远在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说:“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从此“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被明确提出。其实与这一理念类似的观点早已有之。不论是孔子的“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还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与其有着一致性。而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则更好地诠释了“少教多学”的理念。那么怎么来认识这一理念呢?我想我们应该明确以下几点认识:“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育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构建的)、双主理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及我们现在提出的新课程理念是极其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本质是一样的。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对传统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一次颠覆。它标志着我们传统教学思想的转移,即从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向新课改以后的以学为主。
“少教多学”作为课堂教学运用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就是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确定通过教哪些最基本的东西,让学生“学会”,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即“会学”。
二、构建“少教多学”课堂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年,但整体而言,课堂教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和根本性的进展。课堂上“多教少学”“满堂灌”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往往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可言。清华大学冯克勤教授曾批评当前教育说:“目前中小学教育的最大‘功绩’是用成千上万个愚蠢的作业题让学生(不是全部)讨厌科学,不会提问题也不会思考”。要想改变这种窘境,“少教多学”就是一剂良药。“少教多学”就是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就是要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唯有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被激发,课堂的活力才会被激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被迅速提高。
2、有利于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有利于解放教师的手脚,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必须自学各种新知识,而且确保不是略知一二。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素养,才能真正推行“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要有高效的工作效率和敏锐的洞察力。老师要知道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要能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在教学中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学生所需要的东西有效地结合起来。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想要实现“少教多学”,教师必须反思怎么来少教,在哪些地方少教,少教到什么程度,多学到什么程度,“少教”与“多学”各有什么有效的方式方法„„
“少教多学”要求教师参加培训和研讨活动。“少教多学”应该是一个实践、改进、再实践的递进过程。广大教师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取经,才能提高理论修养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少走弯路。
3、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种境界其实质就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在这种教学状态下,教师自然不需要霸占课堂,自然不需要包办代替,自然可以“少教”。“少教多学”与新课程标准是不谋而合的:均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做足了文章,且均与“教”和“学”关系密切;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均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彻底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三、构建“少教多学“课堂的策略
1、教学主体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知识传授的客体,或者说是接受对象。“少教多学”的内涵和核心意义是以学习者为根本,为中心,为主体。《学会生存》认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那么怎么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还学生以研读思考权
课本首先不应是教本,而应是读本。“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为学生们提供许多旨在自我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只有把文本研读和思考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
(2)还学生以提问探究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苏格拉底也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问”“善问”“会问”的课堂,也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问”的课堂。古语有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把提问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
(3)还学生以体验评价权
“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是特别注重学生体验的课堂。只有把感受体验的权力还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同时给学生以一定的评价权,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从而为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重点由知识的传授转为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传统课堂根本变革古语}.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少教多学”的新课堂则不这样。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知识是教不尽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少教多学”的新课堂其教学重点不仅仅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是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课堂教学要达到“少教多学”的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才能真正实现老师的“少教”。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的互动过程。在这过程中不仅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而且学生要在对话中分享了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了彼此的情感、体验
与观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多学”。
(3)培养学生质疑思辨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少教多学”理念倡导不仅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这种能够质疑、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够针对自主行动、个体发展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动机、目标和结果进行反思的能力,恰恰是学生“多学”和终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3、教学关系由“以教代学、以教抑学”转为“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传统教学模式如同“按着鸡脖子喂米”。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教师的“教”完全控制了学生的“学”。“少教多学”的新型课堂则完全不是这样,它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是“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其具体表现就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教学论说:“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针对学生阅读和思考中提出、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律、规则,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知识、能力和审美内容的要求实施教学。整个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都由教师控制着。“少教多学”则不一样,它要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的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它引发的是学生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学习也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另一方面学习是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自主建构和批判创新的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相互沟通、积极对话、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这种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引发的是课堂教学革命性变化和实质性进步。
(2)“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少教多学”以生为本,但并不是不要教,而是要以“教”导“学”。这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