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礼文化和教育的名言名句》
关于“礼”文化的名言名句: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尊重是每个人心灵深处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关爱是流淌在人与人之间最动人的旋律。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蒙田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1、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
2、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事情,但她却是最珍贵的事情。
3、礼貌和文明是我们共处的金钥匙。
4、鸟儿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鲜花因芬芳而美丽,校园因文明而将更加进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明德尚美,求真扬善。
生命因你而美丽,世界因我而精彩,学校因文明而美好!
关于教育的名言名句
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德)爱因斯坦
没有疑问就等于没有学问。
——(英)托·富勒
不会触类旁通,研究哪一门学问都难有成就。{关于文化投资的语句}.{关于文化投资的语句}.
——傅雷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陶行知
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马卡连柯
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成绩主要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的结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校。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把美德、善行传给你的孩子们,而不是留下财富,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带来幸福——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德)贝多芬《贝多芬语言》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法)爱尔维修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美)爱德华兹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前苏联)马卡连柯
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美)爱因斯坦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法)卢梭《爱弥儿》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法)卢梭《爱弥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进行道德教育要认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古罗马诗人贺拉斯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梁启超
玉不琢,则南山之圆石。——唐代文人马总《意林》教育名言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邓小平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苏格拉底)
1、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努力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
3、扬黄牛精神,做平凡工作。
4、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
5.念人之善、扬人之长、量人之难、帮人之过。
6+、享受人文的课堂,享受动感的课堂,享受智慧的课堂。
7、习于智长,优与心成。(朱熹){关于文化投资的语句}.
8、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孔子关于教育的名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篇二:《经典传统文化名句》经典传统文化名句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人类的所作所为,应该遵循和效法自然规律。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而不会自居伟大,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处世,应像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5.“己所不欲,勿施于。”——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论语》)
你现在的近忧是由于你以前的没有远虑,你现在的没有远虑会导致你日后有很多潜在的忧虑出现。
7.“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论语》)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孟子》)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穷困苦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1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篇》)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申义为: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关于文化投资的语句}.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关于文化投资的语句}.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21.
篇三:《关于构建企业文化的几句话》关于构建企业文化的几句话
1、学会规则,融入企业;学会守法,融入社会。建立完善的企业规章及办事流程,并组织、学习、贯彻、执行。
2、先装满脑袋,再装满口袋;构建学习型企业,培养具有创新和学习力的企业员工团队。做更多的准备,再迈入职场。
3、爱,改变生活:爱企业、爱员工、爱朋友、爱家人,做赋予责任感的人。
4、牛得有度,装能撑得住,媚得对路,做人做事要谦虚。
5、你有脑子,我有岗位,你有能力,我有位子。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
6、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是有规章制度的,这是最基本条件,要遵守一个公司的规章和办事流程。
请各项目部及部门结合公司管理制度和QHSE手册组织员工讨论、学习。
濮阳天地人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2011年5月1日
望各项目部在生产生活的同时,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安全技术培训,丰富员工相关知识水平。
有任何想法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公司。
谢谢!祝你们劳动节快乐!!!
公司办公室{关于文化投资的语句}.
2011年5月1日
篇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史培芹文秘112010811224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的,它不仅是人类社会一种普遍具有的现象,还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当我们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语言。所以,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从前人的研究来看,“文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义。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根据人文来进行教化。近、现代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只注重在精神方面,并不完整。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活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1)人类创造的物质。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都不是文化,包括山川、湖泊,我们创造的物质才算是物质文化,例如各项发明、人文景观等等;(2)法规、制度。这些都是人们制定的内容,完全属于文化层面。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都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拟定的,一方面用来约束社会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不同社会的规律和行为习惯;(3)精神、宗教。人类的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宗教文化。“
从语言的结构特征来看,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它是一个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篇章等构成的层级系统。从语言的功能特征来看,语言是个工具,是个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束定芳,1996)。季羡林先生(1995)曾指出文化的定义“最好还是不下”,同时他认为:“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文化具有如下本质特征:(1)文化是经由社会习得的,而非遗传获得的;(2)文化是一个社团成员所共有的,而非某一个人所独有的;(3)文化具有象征性,语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统;(4)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关联。由此可见,文化辐射的范围包罗万象,渗透进社会的各个层面,无所不存,无处不在。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已颇丰,进入新世纪也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理论。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出现的研究成果数不胜数,
在这里,就本人比较赞同的几种观点进行论述。
(一)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与本语言的民族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行发展。
B.W.Robit在《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一书中写道,“语言是社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古德诺夫(H.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的这一论述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另外,由于人类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当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各种语言中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是特定的,受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比较两种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在多数情况下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意义不可能在另一语言中找到词义完全相对等的词。如“黄色”这种概念几乎在所有语言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民族表示这种颜色的词不仅在色谱范围上存在差异,而且对这种颜色的联想意义也可能大相径庭,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他们就不可能把黄色同富贵、高贵、尊贵等意义相联想起来。因此翻译是一件困难的事,即使可译,译起来也并非恰如其分。先不说因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背景、思维方法、表达习惯等等差异引起的翻译困难,就词语本身而言,要翻译得准确妥当也不易。
1.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
文化人类学家根据文化的构成把文化划分成四个大系统:技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其中,语言是文化中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比较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文化需要文字来记载,而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符号。一个词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而字义和判断是文化意识的结晶,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2.“语言决定论”和“萨丕尔——沃夫假说”
洪堡尔特认为,每个种族都不可避免地会把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入自己的语言,从而在语言中形成一种特殊的“世界观”,这种语言“世界观”反过来又可能制约着人们的非言语行动。受洪堡尔特语言和文化具有多样性的观点的影响,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夫进一步提出思维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论点,提出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必定会受到所使用的语言的影响。该假说把两个原则结合起来:一个是“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determination),即认为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方
式;二是“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relativism),即认为每种语言都表达和创造一个不同的和自主的思想体系,代表和创造一种不同的现实,并认为一种语言中的差别在别的任何语言中都不可能找到。萨丕尔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写道:“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向导,也就是说,通过语言的特征和使用可以了解一个种族的思维、生活的特点”。沃夫也认为,每个语言的语言体系(即语法)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同时本身又影响思想的形成。它是了解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印象以及综合整个思想活动的说明书和指南。语言和思想体系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致于讲一种语言的人会和讲另一种语言的人对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观点。沃夫指出,英语中动词有基本的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使讲英语的人把时间考虑得更客观一些。对他们来说,时间是可以度量的。而在霍皮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没有时态划分。所以他们就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沃夫认为,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何讲英语的民族对档案保存和历史有浓厚的兴趣。萨丕尔——沃夫假说过分强调语言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人类实际上是受制于语言的(prisonersoflanguage),而忽视语言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因而遭到语言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学者的批评。
3.语言表达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
人们用以交际的语言形式:语音、词汇、语法是可见部分,但它的后面有极其复杂的民族文化心理背景。这种文化心理背景不是明确可见的,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在中国对亲属以外的人采用拟亲属称谓,彼此都会感到亲切,而在西方国家就很少用拟亲属称谓,如果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没有注意这一点,就会成为交际障碍。如,一个几岁的中国小孩称一位六十多岁的美国老太太为“奶奶”,这位老太太心里就会想难道我看上去很老吗?
4.语言是衡量文化水准的尺度
文化有雅、俗之分,语言也有雅俗之分。语言的雅、俗之分在相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阶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各阶层所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因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异。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语言可能成为具有某一文化范畴的社团或群体的特征。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中所说的那样:“语言有一个环境。使用语言讲话的人属于族(或许多族),也就是说,属于身体特征不同而与其他集团分开的集团。”从某种角度上说,语言是身份的象征。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对美国上层社会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下层社会的人习惯使用比较有限的语言代码。他把这种语言叫“大众语言”。与这相对的是中上层社会人士使用的“正规语”。一般说来,大众语言不太准确,概念性差,较少地使用非人称代词“某人”。但大众语言比较生动,表达更有力和更直接。相比之下正规语文有较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象征性概括,能表达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
(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可以这样说,文化越发达,那相对来讲语言就越丰富。当我们的语言逐渐发达的时候就能充分表达各种文化、承载文化。而反过来,当文化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又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完善发音,完善字、词、句。
1.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萨丕尔在《语言》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观念”。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中的许多方面,如句法结构、词汇意义等,都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以致于现代文化人类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行为。中西方文化研究比较表明,中国人是以综合性思维为主导,西方同则是分析性思维。前者重悟性,后者重理性。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结构以意统形,没有形态变化,断句不严,句子结构没有焦点,强调按时间顺序和事理排列,内容上自足,语义、语用因素大于句法因素。而西方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形态有变化,句界分明,句子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语言组织丰满,力求言能尽意。从总体上说,汉语是综合性语言,强调语言环境对理解语意的重要性,西方语言是分析性语言,语句本身就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
2.文化是语言词汇的象征意义的来源
词语有本义、喻义之分。词语的本义就是词表达的概念,喻义是词语的引申义,即象征意义。词语的象征意义大都与文化有关。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对于同一的事物的认识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因而赋予了该事物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狗是西方人的宠物,是“忠诚”的象征。英语中许多与狗有关的成语或谚语,如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betopdog(居于高位)等,把狗与人相提并论,褒义明显。而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几乎都是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头军师等,说明狗在汉人心目中只是摇尾乞怜的下贱动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我们自称是龙的传人。而这种虚构的张牙舞爪的动物在西方人看来只是一个“恐惧”的象征,把人比喻成龙的后代,更是匪夷所思。
3.文化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的运用却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文化是主要因素。如果说语境是理解语言的先决条件,那么文化是最大的语境,了解文化是避免言语误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同样的话语在一种文化中是礼貌,得体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视为冒犯、无礼。例如,我们对同事、朋友、邻居说声“吃过饭了吗?”、“一早到哪里去呀?”,谁都知道这是一种问候,是打招呼,会使人感到亲切友好,能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但同样
这些话,在一些外国人听来,却会引起误解或不快。
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文字的运用也要受文化的制约。汉语中的避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避讳产生于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精神支柱的历史年代。儒学的三纲五常是一种严格的道德规范,与此相适应的是汉语文献中人名、地名、职名、书名等改字避讳的现象非常普遍,对君主、圣人、尊长不但要避他们姓名中的同字之讳,甚至还要避同音字之讳。如,嫦娥本姓恒娥,改称嫦娥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之讳;东汉名妃王嫱(昭君),改称明君是为了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庐山又名匡庐,改称康庐是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之讳。
三.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新概括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新颖的理论。顾嘉祖(1998)曾说:“任何对语言三要素的研究与使用语言的人分离开来,脱离社会文化环境研究语言三要素,我们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整合之后,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也是许多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
1.包含关系
这是一种较被认同的观点,也是较为折中的观点。王魁京(1993)、束定芳(1996)和杜道明(2008)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说文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杜道明,2008),“二者的概念有大小之分,有包容与被包容之分。”(杜道明,2008)“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它是人类文化总体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王魁京,1993)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反映与工具关系
还有两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这是语言与文化的反映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束定芳,1996),这是语言与文化的工具关系。但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大家逐渐注意到这种表述并不准确。刘君涛(2000)指出:“我们不能把语言简单地看成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能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杜道明(2008)则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够全面,他主张“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这一说法。传统的反映和工具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文化重于语言,而刘君涛(2000)和杜道明(2008)则认识到语言也会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语言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决定关系
戴昭铭(1996)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值得采纳。他在《文化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
篇五:《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综述》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目:
名:
院:
业:
级:
号:
:关于文化产业投资融资的研究综述金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公管622236225李明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