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童话作文
导航

亲近自然的散文

2020-12

篇一:《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走进自然亲近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升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景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我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我以本文题目展开线索。因为课题是全文的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文眼。所以我让同学么们边读边思考:(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3)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同学们揣测文章的内容,捉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得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

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2、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

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投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让人越读越爱步释手。因此,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篇二:《亲近自然》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1.高中语文必修课的模块中表达交流包括写作、口语交际两个内容。《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表达交流模块中写作训练的第一个内容。

2.本单元作文的话题是“亲近自然”。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所以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本单元作文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就此,本单元写作教学的重点:一是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景物,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二是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做到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但现在的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景物,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是平淡、空泛,特征表现不出来,要么是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的文章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

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基础等级方面要注意,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发展等级方面要能做到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亲近自然的散文}.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③能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能做到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2.过程与方法

①先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让学生明白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明白亲近自然的必要性以及写景的目的。

②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描写景物特征的几种方法,并同时找准景与情的契合点,能做到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

③运用导学案,主动预习,自主学习,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怀,通过写景作文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灵魂。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怎样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①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

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了解并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此外,写景时找准景与情的契合点。

借助导学案,以讨论法、观察法,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法、自我展示为主。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多媒体展示自然美景)

当你看到屏幕上出现的一幅幅的大自然的美景,春天的百花吐艳,夏天的莲叶满湖,秋天的金桂飘香,冬天的素裹银妆,你能不能停下匆匆的脚步,静心观赏?也许你曾经无数次为之驻足流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书写。那么,就随着老师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二.阅读课文,探究根源

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52页的“写法借鉴”的内容,看看这里告诉了我们哪些重要的信息?

明确:一.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三.鉴赏经典,总结方法

◆写景锦囊一:给你一双慧眼

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看看作者是站在哪些角度观察小屋的?{亲近自然的散文}.

投影: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荫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象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明确:(1)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①定点观景。观察点固定,观察的景物固定。

②动点定景。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③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散文常见的写法。

★描绘景物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

①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②时间顺序。如写《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③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

(2)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去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

动得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投影:{亲近自然的散文}.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请阅读并思考:文中所写的景物,作者分别通过何种感官感知?这些景物能否真实反映

“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为什么?

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是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夜”这一时间特征。

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

(3)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

季节不同,景物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问:比较分析两句诗,同是写荷花,却又有不同的地方,请找一找?

投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

篇三:《抒情散文赏析》

名家散文赏析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一开始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小小的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啊!”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众多不屑、讥讽鄙夷声里,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珠。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飘扬,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景,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后来,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称赞,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亲近自然的散文}.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百合花”不仅开在了断崖上,也确如标题所言开在了我们的“心田上”。这样一株与杂草同生在断崖上的“百合”,却有着与“杂草”不一样的信念:“我是一株百合”。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实干家,“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在它顽强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也遭遇了所

有奋斗者都难以避免的又一种考验:周围庸者(如杂草、蜂蝶、鸟雀)的讥讽和鄙夷。但它不动摇、不游移,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开满了山谷。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着和坚韧!既然千尺断崖上的百合,能开出自己最美的花,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百合花的信念告诉我们:不管别人说你什么,也不管环境给你什么样的境遇,只要自己设定了目标,并赋之以力量,你的价值总有一天会如日般辉煌。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一九七三年开始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二十次。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

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亲近自然的散文}.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是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于,有了风,竹于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因为画是静的,自然的风景是活的、动的;而除了目视,自然还提供各种声音,这种双重的组合才使自然超拔出人所能创造的境界。世上有无数艺术家,全是从自然中吸取灵感,但再好的艺术家,总无法完全捕捉自然的魂魄,因为自然是有声音有画面,还是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这些全是艺术达不到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再好的艺术一定有个结局。自然是没有结局的,明白了这一点,艺术家就难免兴起“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寂寞之感。人能绘下长江万里图令人动容,但永远不如长江的真情实景令人感动;人能录下蝉的鸣唱,但永远不能代替看美丽的蝉在树梢唱出动人的歌声。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一九八三年五月四日【赏析】

心灵之浴——简评作者在“随风吹笛”中的体验和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识见开阔,境界高雅,每有关于人在自然中的意义探讨。《随风吹笛》是其散文中颇有代表意味的一篇,叙写了他见闻竹林因风雨而成交响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一次生活的偶遇,其实就是一声心灵的沐浴,一种审美的体验。

作者极力想把他经验的这场“心灵之浴”的感悟告诉我们:当竹林的交响整个将人包围,人陷身“一片乐海”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近乎洗礼式的审美体验。这非同凡响的天籁,不期而遇却令人震撼、赞叹不已。由是,他以为,每个人都应感动于自然之声;反之,不能感悟自然之声的人是可悲的。

作者的思悟是深刻的,他鼓舞人们走向自然、倾听自然、亲近自然以沐浴心灵。在他看来,人(艺术家)总是愿意取法自然,从自然中吸取灵感的;但,艺术却有其达不到的境界。因为,活的、时刻都在变化的自然没有结局,一如“随风吹笛”的境遇不可重复。

这样,林清玄以不滞于物的笔触和浪漫情感,于独特的审美体验中再现了自然的感人的力量。

平中见奇——赏析《随风吹笛》一文的构思技巧

仰望苍穹,探触净土的林清玄,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人生偶遇、生活片断,看似无奇,经他巧妙地构思,每能燃烧出激情,蕴含哲理却让人感觉不出说教的意味。本文从微雨、凉风中听笛的悬疑写起,于寻常的见闻中点染上诡谲的色彩,让人猜想。接着去探寻那能够穿透平野,穿过雨声,“在天地间扩散”的笛声。行文便合上了平中见奇的步调

。当天风海雨似的“一片乐海”不期而至时,作者已借自然的平常之物再造足以“震撼“人心的奇妙之境。怀着爱、追求与对人生的悲悯情怀,作者开始了奇崛的思考:重要的是,人要感动于自然,自然既然没有结局,那么涵盖生活、艺术的诸方面,其真与美的追求,何尝有个止歇。

作者如此布局谋篇,来装填他的感动与浪漫情怀。于冲淡中一展倾听自然、拥抱自然的无限美好,也预留了思想的空间。平中见奇,《随风吹笛》就是这样一篇构思精巧的散文。

五月的青岛

老舍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儿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

篇四:《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我对散文的一点认识

武志强

散文是孤独者的事业,假如能够称之为一项事业。尽管我常常在生活中不免要陷入悲观,因为我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希望我的散文并不悲观,它透露出的思想和情感应该是乐观的,与人为善的,是有益于别人人生的。当然,由此出发,我也希望它能够有益于自己的人生。

近来,我喜欢一种想象的散文,它不是出自于现实,但也与现实相关,有现实的影子,在这些影子里能看到我生活过的痕迹。它是轻逸的,是能从现实生活的沉重和凝滞里轻逸而出的,带给我快乐,带给我轻松和想象的解脱。我不能改变现实一分,我改变自己也只能在想象里,在意识里改变自己。所谓改变也就是文字的变幻,迷离的变幻,至少我向往这样。说白了就是要某种程度上逃离现实,让自己离开,得到一点喘息和幻觉上的满足,你也可以说是在文字里意淫。我把意淫看作中性词,我希望它能带给我快乐和安慰。

我不太喜欢遮蔽自己太深的散文,那些看不到作者喜怒哀乐的文章我读得很少,因为希望面对一个真人,而不单纯是一个文本。如果在一篇散文里看不到自己,那他写了个什么呢?

我在我的散文里亲近自己,我愿意这样一遍遍亲近,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当然,我希望能以一种美好的文字写出我那些卑琐的情感,这样我才不觉得孤单,并体味到生命的一种美好。

多数散文是实写的散文,有感而发,有事可依,生活的场景历历呈现目前,但这样的散文走的仍是老路子。散文不能实写,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实写只会让散文的路子越走越窄,因为个人生活的局限,在我的生活中实有的东西是很有限的,生活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变化,一日日单调而重复,几乎已写尽了,在这个工厂里,已经枯竭了,我看到的只是枯竭了的文学,文学的末路。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理论上的东西真的懂得很少,我只是写了自己的一点体验,散文当然也能实写,我们一直在这样写,只是我感觉这样我已写不出什么了,因为我读书少,也不能游历,一天天的局限着。我在想,我以后怎么才能写出东西。我很喜欢突破一词,但很难,书斋里的教授可以以文论文,我只有生活的实体,这些都不可超越。当然,我想突破,我很讨厌自己的虚弱和对生活的恐慌。

我听一位散文名家说过,他崇尚一种自然的散文,但他现在已经没什么作品了,难道写作与年龄有关吗?年龄大了会使一个人的写作力萎缩吗?还有的人,进了作协,已经不写了。一种自然产出的散文当然好,像一些人细心经营着,只是我不能有那样的心态,也缺少那样的知识。有的散文我真的写不出来,我只能望着虚空,想着写出自己的一些也许在不断重复的东西,这让我难过。当然写出一篇感觉好的,也会兴奋一阵子,只是这样的时候不多。我不知道自然在我身上还能自然多久?年老了的人会写出什么样的散文呢?我想,散文所以不一样,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写着不同的散文,处境不同,生活遭遇不同,出生经历不同,天性不同,都会使散文变得多样。而有的散文可以交流,有的就不能交流,或者说出现了交流的难度,因为那是从写作者个体出发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己的原因。

生活尽管是很枯燥无味的吧,但是另一方面,我又需要这文学,有时是迫切的需要文学,我开始想,我该怎么写呢?我要说的是去写些想象性的文字,既然沉重的现实不可改变,无法超脱,那就在文字里超脱,在文字里让自己感觉到在超脱,能完成多少是多少,让我笔下的文字轻逸出现实的沉重,让散文飞翔起来。这是我的一个想法,也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愿望。

出于对人生悲观的看法,我尽量想使自己的文字深刻,只是不知道达到没达到我所想要的深刻。同时我认为悲观与美好并不矛盾,这是我写下去的理由。

一种思想的东西,如同犁铧,只要你去耕耘,它就不可避免的要深入到泥土中,进而有了一种自然的深度,于是你看到犁铧在前进,犁铧之下,泥土在翻浪。我手中的笔就是这犁铧,每一次写作感觉都是那么清新,昔日沉寂的泥土也开始鲜活起来,具有了生命。我希望我的文字也如这泥土翻浪,能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在不断掘进,挖掘出人性的深度光芒。哪怕我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命,那所发现的人性光芒也常让我惊叹不已。

从前,出于对自身现状的考虑,我对散文写作抱有一种很功利的念头,现在不这样想,不这样认为了,只有抛弃掉功利和现实的考量,文字才能如腾飞的翅膀,进入到一种更大的镜像里,海阔天空起来。我希望我能回到文本本身,让散文回归散文,只有这样,写出的才是真散文。

我的文字很少能在报刊发表,报刊喜欢记人叙事的,写自然风物的,这些记录经历的物事散文平凡、自然,来自生活的点滴积累,读来亲切可感,这样能写出是很好的,我也喜欢。或许是因为我工作生活的局限,我在这方面的回忆很少,有些的记忆也并不都能化作文字的风景,有些事件和物象肯定是流散了,我写不出更多更丰富多彩的东西,就是写出的一点东西也写得并不好,得不到报刊编辑老师们的青睐也就是正常和自然的了。

此刻,望着一方斜阳,感受生命里的那份沉重和文字给我带来的超脱,深感散文之路是一条美好的道路,能够走在这条路上的人生是美丽的,幸福的。虽然这条路很远,很远,但回望中,风景无限。那或许就是一条走向心灵的写作的道路,而我内心的世界,生命的风景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展现出来。

别人是把散文当消闲来写,我是把散文当事业,当生命来做。所以我累。有人说,不能把散文写作当作一项事业,当作一项专业,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理解和认识,我宁愿把它放到文本之外来理解。或许只写散文会把自己走狭窄了,但我自己是把散文当作自己可经营的事业来弄的,因为我内心有这样的需要,因为我的生命有这样渴望表达的需要,存在就是这样的存在,存在的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