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童话作文
导航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小红帽,因为什么

2020-12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小红帽,因为什么(一)

浅析电影版《小红帽》文本演变的根源

摘要:《小红帽》作为我们所熟知的童话故事之一,主要是出自于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故事童话集》。2011年在著名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的执导下同名电影《小红帽》也与观众见面,且电影版《小红帽》意义得到了重新编码。本文试图分析电影《小红帽》情节演变的过程和原因。

关键词:《小红帽》时代性受众大众媒介视觉时代

一、格林版《小红帽》

“从前有个甜美的女孩。外婆最爱她,大家也都会第一眼爱上她。外婆很乐意满足这个小女孩的任何需求。有一次外婆给了她一顶红色丝绒帽子,看起来非常漂亮,以致于小女孩除了这顶帽子之外,再也不戴任何其他帽子。从那时起,大家就叫她‘小红帽’…….”①(P23)《小红帽》作为我们从小就看的一则经典童话,一直以来都在宣扬一种经验教训即: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否则会有危险。而这种意义的生成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维多利亚式家庭的产生直接塑造了格林版《小红帽》

19世纪的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家庭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模式转化为维多利亚式家庭。维多利亚式家庭(也叫核心家庭)其家庭理想模式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家庭已被看做是与工作劳动场所分离的私人领域。家庭与外界世界的分离使人们将家庭看做是“和平的处所”。第二,推崇贤妻良母式的家庭妇女形象。即妇女一般在家里以干家务教育孩子为职责。第三,具有温和的家庭亲子关系。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工作使得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接触,因此一旦有机遇父亲会尽全力和孩子们营造其乐融融的氛围。”②(P24-25)

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很低下。妇女无论是在地位上还是在精神方面都要听从于丈夫,必须顺从丈夫的意志。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的威严远远大于母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从格林版的《小红帽》中看到故事中作为父亲形象的猎人具有的不同于母亲形象的意义:猎人出面拯救了这个孩子和外婆,并将坏人——大灰狼置于死地。猎人以自己的行动出面解救了小红帽,隐含这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与只是用语言警告小红帽的母亲形成了明显的对比,透出了母亲、外婆、孩子即小红帽(竟然全是女性人物)的无能和需要被保护,

以及唯一一个以男性身份出现的猎人的勇敢和救世主形象。孩子在这样的故事中得到的讯息是必须听父母的话,必须做一个乖孩子。很显然,传统故事中的父母是站在统一战线上通过具体事件让孩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孩子对于父母也只有唯命是从。(虽然小红帽在去外婆的路上没有听从母亲的忠告与陌生人说话并导致了其灾难的发生,但实质上是从反面的角度强化了那些与小红帽有叛逆心理的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

(二)作为特殊群体儿童的出现使得儿童文学得以产生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改变了对于成熟的定义。历史学者亚力士指出,儿童期与青春期是人类社会近期才出现的,因为几世界前的人类社会儿童往往夭折,因此除非他们有很旺盛的生命力证明自己的存在,人类不会轻易的关注他们。而事实上当证明自己具有生存能力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们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如法国诗人佩罗生活的17世纪女孩12岁左右结婚或有婚约是很正常的事,男孩13岁成家或继承王位也不足为奇。1456年一名印刷大师使用手摇印刷机印刷了200本《圣经》,标志着现代机械印刷的开始。在印刷术的影响下的两三百年之后即十六十七世纪以后童年的概念普遍被承认是存在的。社会由此得以重新划分。“印刷术创作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的定义,即儿童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③(P180)成人已经变成一个象征性的成就,即必须努力识得文字符号才能拥有知识、地位。儿童也必须通过识字、读书才能走进成人世界。因而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儿童为特殊读者而产生的儿童文学也相继出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格林兄弟的《小红帽》其情节、结局、道德训诫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生成的。首先童话故事中的小红帽是一个天真可爱,对所有陌生新奇的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和同龄孩子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其次,和其他孩子一样小红帽也具有很强的叛逆性格。故事中母亲已经亲口告诉了小红帽“路上小心点,不要走小路。”但是小红帽还是主动和危险的大灰狼搭讪,甚至将自己去处真实地告诉了危险分子,以致最终酿成大祸。最后,因为考虑到故事是给孩子们读的,所以在结尾中没有暴露太血腥残忍和绝望的画面,小红帽虽然被吃掉了,但是象征父亲身份的猎人出面营救,给了小红帽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样读故事的孩子在为小红帽庆幸的同时也会深深的意识到故事真正的含义。

二、电影版《小红帽》

电影版的《小红帽》无论从符号本身还是到寓意都完全颠覆了传统。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用“活动电影机”将自己拍摄的胶片在银幕上放映出来,这标志着活动影像的摄取和放映在技术上已经实现,电影从此诞生了。随着其他可视媒介的发展,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视觉时代,我们的生活视觉化了,文化也进而视觉化了。“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④电影无疑是视觉媒介最佳代表。它与传统媒介最大的区别就是将视觉和听觉完美组合起来,人类传达意义的符号也由传统的语言符号(口头的和书面的)转变为可视的图像和形象。这产生了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距离缩小,甚至所指与能指几乎重合。我们知道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包括所指和能指。所谓的能指是指“音响形象”而所指则指“概念”。所指与能指是对立的,是符号的两个方面。在文字和印刷术统治的时代,我们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能指去意会所指,想象所指。而在视觉文化中所指完全被能指所替代,因为这是由于可视媒介本身具有直观性所造就的。在具体的电影媒介文本中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小红帽长得什么样子,小红帽第一次公开露相。可是让人惊叹的是小红帽不是隔壁家的小女孩而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当红影星,是她充当了经典角色。

其次,是对小红帽、父母、狼人传统角色的地位和象征意义进行颠覆。在电影版中的小红帽不在是扁平人物,即不在给人单纯、幼稚、受呵护照顾的小女孩,而发展成为一个一方面具有残忍性格一方面又有主见的现代女性形象。在她小的时候尽然可以为了自己青梅竹马的伙伴皮特杀掉一只小白兔。在面对母亲给她指派的婚姻,让她嫁给村里有钱的铁匠亨利时她敢于坚决反抗。可见现代版的小红帽已经不是那个惟命是从,没有主见的孩子了,她已经具有了成人社会有主见、凶狠的特征

传统故事文本由于针对的读者群体是儿童,所以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体现在孩子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以及父母对于孩子未能解决好问题的弥补与提示,文本中几乎很少涉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如矛盾、冲突)。而在电影媒介中故事则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塑造、扩展。电影中的小红帽母亲被演绎为有一段特殊爱情的女性,小红帽的姐姐是一个私生子。让人闻风丧胆的狼人究竟是谁,是这部片子的最大悬

念。影片最后真相大白:传说中的狼人竟然就是小红帽身边最亲最亲的亲人——父亲。姐姐的死亡、母亲的被害以及外祖母的死亡都是父亲针对她们所为而进行的一种报复。

最后,文本寓意的根本改变。传统故事中《小红帽》的道德寓意很明显就是让孩子明白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然会有危险的。很明显这个道德寓意有着其自身的潜规则即这个陌生人肯定是自己不熟悉的,未曾认识的人。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由于人们大多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大家都对彼此的行为、习惯了如指掌。真正有防备之心的肯定是那些未曾谋面未曾打过交道的人,对于那些人由于未曾熟识当然对其一举一动都得防备,处处留心。长者将这种人生经验以童话故事的形式传达给下一辈,以避免孩子发生不测。随着现代社会急剧变迁,传统社会中所继承下来的道德和人生经验已经能难适应这个社会,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凡事陌生的都是危险的吗,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亲人朋友难道总是安全和可靠的吗。这也就是电影版《小红帽》立意角度。如果说传统故事文本只是强调人们潜意识中的陌生人,那么电影媒介文本重点则在于打破这一潜意识,让人们不要在亲信自己的潜意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电影媒介文本将陌生人指向了小红帽的父亲,让人容易产生对自己亲人的怀疑与否定性。

所以据此我们可以说一个故事无论从人物形象、内容到立意绝大多数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受众有很大的关系。而发展到现代社会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文化的产生与传播也深受传媒的影响。以电影媒介为例,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主次情节的变化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它已经成了我们联系世界、他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生存的传媒化、文化的传媒化都是历史的必然。所谓文化传媒化是指:“文化在借助传媒这一中介进行大众传播时,对大众媒体特性的妥协、依赖和附庸,以及表现出来的深刻的传媒印记。”⑤(P62)这就意味着传媒不仅扩张了文化的空间,而且改变了文化生产流通和接受的方式,甚至也改变了文化产品的意义构成。

现代传播媒介自身具有的特征之一就是可视性。看的欲望作为人类最强烈的欲望之一,一直以来人类总是试图通过其他工具将其得以满足。为了能够看到远

在天边的景物人们发明了望远镜,为了瞭望宇宙的真实环境,科学家又发明了卫星,为了能够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事物又产生了显微镜。现在人类可以真正得到满足了,因为在现代传媒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做到无所不看,甚至是一些比较忌讳的、隐秘的都可以被看到,由于什么都可以看到,什么都以图像来呈现,人也越来越接近于全知全能的神了。我们处在一个视觉文化中,文化也必须通过视觉图像或形象得以完美再现。这在文学中就有很大反应。例如以《小红帽》为例,传统故事文本只是简单的记录故事情节,对于故事主人公以及其他形象都没有直观的介绍(也不可能),只是用几个词语简单描述一下,剩下的全都让读者想象。因此,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语言符号为载体的文本更多的要求人们去想象、联想。而在电影为媒介这一背景下,文本不得不改头换面,不仅关注文本情节更要注重情节角色的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形象)。因为视觉文化下的一切都必须迎合眼球,眼球影响注意力,眼球产生效益,眼球经济以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迎合观众,迎合眼球的快感,电影媒介文本更加注重主要角色的形象(从容貌到身材再到气质),因为好的形象可以是他们票房的重要筹码。

(二)消费化、娱乐化对意义生成的影响

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人们,迎来了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不仅是物品,而且包括人的身体、心理、观念甚至是作为自然属性的性欲也难逃。在当今这个时代,凡是不能成为消费对象的东西,都不具有存在的价值。第二、消费品的普遍存在,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提供着合法性的根据。在消费社会中,需求和满足原则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