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也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精神,乡村振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中央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从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来看,中央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经过六个五年规划,也就是要用30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乡村振兴。在这样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间内,就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不能机械教条、更不能形而上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每个地方的发展不均衡,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严重。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首先,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地产下乡。很多地方打着"观光农业+房地产"的旗号,名为商业模式创新,实为"挂羊头卖狗肉"当作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的幌子,很多"观光农业综合体"等农村建设项目最后沦为开发商变相拿地的房地产项目。 其次,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上楼居住。有些地方为节省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或者腾退出建设用地指标,大搞村庄的搬迁撤并,不尊重农户意愿,强力实施"一刀切",要求农民由分散居住改为集中上楼居住,急于求成搞"大拆促大建"。 最后,不要把乡村振兴等同于物质扶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果支持过度集中在资金或物质上,就容易导致乡村振兴"重输血轻造血"的问题,依赖于短期高强度的外来资金注入或物质支持,只能解决乡村发展的一时需要,无法从根源上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内化自身造血机制,才能真正强身健体。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在本乡本土,只有盘活当地资源,打造持续的造血功能,乡村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村民是主体力量,若没有村民的参与再好的战略也实施不了。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首先要打造一支过硬的村委领导班子,让他们的眼光、思路与政策、战略同步,使其能结合群众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而"指挥"群众快步向前。同时,要建立健全全方面引导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积极改变发展方式,共同绘制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蓝图。 一、时代背景 第一个方面,从主要矛盾来看,为什么这个时候要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家知道,十九大提出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转化,对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从供给来看,过去我们主要是关注数量,现在更加注重质量,过去主要是保供给,现在还要保安全。 第二个方面,从农业和农村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是强调农业的生产,农业的产业发展,现在我们既要做好农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围绕着农业做好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过去的一产到现在的三产融合发展。这也提出来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提质增效。 第三个方面,从农村的生态环境来说,过去我们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是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让农民宜居、宜业。现在我们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还要能够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渡假、投资、兴业。 第四个方面,从农民的收入来看,过去我们讲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是要满足农民的衣、食、行的要求。现在我们不仅要满足这些要求,还要满足农民的就学、养老、居住等一些新的要求。 总体来看,新时代人们对生活需要的要求也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这个主要矛盾转化的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平衡、不充分。 从不平衡来看有三个问题 城乡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不平衡。比如现在城乡差距还有2.7:1,这个数据和世界银行讲的世界的平均经验数据2.5:1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家知道,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分配其实还有一些不同的研究给我们提供新的判断。如果考虑到计算方法的不同和我们实际计算的一些项的漏项,学者的判断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在4.5:1。 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不平衡。从水、电、路、房和教育、文化、社保、医疗这八个方面,我们从感受上就能看出来差距。我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比如东部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十亿元村,百亿元村,有些地区还很贫困,还有空客村和贫困村。 不充分也有三个表现 农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我们从“三力”来看,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透支,生态环境超载,双重约束压力很大。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就是持续发展能力,防灾、减灾、抗灾,遇到灾害还是没有办法,马上就下去了。所以,不论从农业的生产能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力,还是由27%的农业劳动人口支撑着不到9%的农业生产值来看,我们的基础依然薄弱。 资源利用不充分。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农业、秸秆还存在大量的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秸秆的不能充分利用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等于丢了一半农业。 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不充分。比方说我们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其他的一些方面。我们讲农业投入主要是看渠道,另外农民增收,现在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重还很低,农民增收困难,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这也是我们增收不充分的原因。 这样看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一方面是对我们的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从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凸显了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方面是目标导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我们的“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问题导向,我们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尤其突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讲的第一点,时代背景。 二、历史方位 我们怎么看待这个战略?这个战略是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样一个历史交汇期提出来的,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去解读。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决胜期来看,可以说“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005年我们提出新农村建设,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讲了五句话20个字,这五句话我们对比一下,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荣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在内容、内涵上都有提升,都有转变。同时,乡村文明的内涵要求也不一样。也就是说,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时期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从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提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这个战略部署实际上是在我们开启新征程的时候新时期的“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不仅是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文化、生态的复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它的目标导向就是按照现代化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希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也就是“乡村振兴”战略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三、总体要求 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看十九大报告,从原则上来提“乡村振兴”,我看有这样六条。 第一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们要以“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为行动指南。 第二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要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说要通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来实现“乡村振兴”。 第三条,行动举措、战略安排的五句话20个字,实际上都体现了“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要统筹推进这五个建设。 第四条,坚持两个优先,这次特别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五条,要强化两个保障。“乡村振兴”需要有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有政策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就是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六条,加快两个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主要任务 这个主要任务就是这五句话20个字,我简单说一下。 产业兴旺。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要求。我们要实现产业兴旺,还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那么,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方向,我们主要关注这样四个事,或者四个问题。 1.粮食安全要确保。这个确保主要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处理好农业这个产业的发展问题,还是要通过调结构,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促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4.处理好规模经营主体的发展与小农户之间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完善利益完善机制,让小农户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平等参与战略之路。 生态宜居。我个人理解是两方面。一个是生态,一个是宜居,良好的生态,宜居的环境,是我们农村留住人,吸引人的重要方面。我个人想是不是要促进三个转变,完成四个任务。三个转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发展方式要转变。要构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绿色循环的这样一个生态体系。第三,发展模式要转变。这是三个转变,转变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四个任务。第一,治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很多地方土壤污染了,水源污染了,大气污染了要治理,我们出台了三个十条,“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出台了三个规划。第二,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和修复好,要依照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方式修复。第三,建立多元化甚至是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第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这是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文化,把很多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特别是李司长原来讲的三古,古村落、古建筑,古村寨,要保护好。还有把文化设施和文化体系搞好,文化建设乡村文明没有基础设施、没有公共服务体系也不行。 治理有效,这里既要治理,还要有效。我们要加强农业农村的基础工作,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还要加强基础工作,这个基础规律既有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有执政体系的基础。第二,建成农村治理体系,这次我们提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第三,要培养造就三农工作体系队伍,我们提的叫“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这样的队伍造就出来,实现乡风文明。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化。 生活富裕,还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这本身既是富裕的内容,也是富裕的表现。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村容整洁的问题,比如垃圾、污水,如实施三年的“厕所革命”。 五、政策措施 或者叫体制和举措。整个十九大报告里面,400个字讲了六条政策举措,我概括为叫三个制度,三个体系。 三个制度。一是土地制度。强调承包关系要稳定,强调三权分置,这是农地。同时,还要对建设用地的三块地,征地、宅基地、基建地进行改革,实际上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振兴问题。 二是经营制度。既包括经营主体的培育,经营方式的创新,处理好小农与农业现代化的衔接这些内容。 三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改革上我们写了三句话非常重要,第一句话讲内容,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第二句话,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另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这件事涉及两个主体,一个是集体,一个是农民。 三个体系。第一,产业体系,产业生产运营体系。第二,服务体系。第三,治理体系。 总结 我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谈五点体会和思考,简单来说就是时代背景,既有要求,又凸显了矛盾和问题,所以既必要,又紧迫。第二,历史方位,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又是面向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第三,总体要求,就是六条。第四,主要任务,五个任务。第五,政策举措,也是六条。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近日,中央农办副主任韩俊同志到我省宣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韩俊同志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他还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八个关键性问题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行了解读。听完这场精彩的报告会,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战略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和深邃思考中逐渐形成的,了解其形成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涵义。 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围绕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搞经济,搞大农业,都需要多一些战略眼光,从时间上看得远一些,从空间上看得宽一些”以及“改革戏必须大家唱,依靠群众是搞好改革的基本方法”“要把对待改革的态度如何、改革工作搞得好坏,作为检验和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标准”等重要论述,许多在今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这是习近平“三农”思想形成的实践源头。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时间,福建是习近平同志对“三农”问题全面探索、全面实践的地方,期间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扶贫开发精神,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扶贫搬迁“造福工程”,组织推动山海协作、闽宁对口帮扶,在全国率先谋划生态省建设等举措,为福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制订了一系列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亲自部署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探索推进了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对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体制和“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其“三农”思想进一步深化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三农”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战略,经过集中提炼,形成了习近平“三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来自实践、根植于基层,科学回答了“三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从中吸取营养和成分,用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武装头脑,指导乡村振兴实践。 深刻认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就“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刻揭示了我国进入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标志着党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正如韩俊同志在辅导报告会上指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三农”工作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我们“三农”工作就能做到纲举目张。 市委书记任学锋同志在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强调,“我们既要着力抓好城市工作,又要下力量抓好农村工作”。广州作为中国特大型一线城市,全市近八成面积是农村地区,户籍人口近三成是农村人口,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从来都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系,城市和农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能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我们务必要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契机,谋定而动,久久为功,推动我市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切实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在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短板和差距十分明显。我市“三农”发展的问题,既有全国、全省的共性问题,也有广州个性问题,还有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今年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明确提出: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要努力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这既是对广州的莫大信任,也是广州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担当。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在实现乡村振兴上,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也要有责任担当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一定要从国家和省战略的高度看待我市乡村振兴,提高政治站位,既要有政治自觉性,也要有工作主动性,切实把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非干不可、必须干好的政治任务。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了到2020年、到2035年和到2050年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尤其是对2020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省委也确定了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和时间表: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当前我市必须首先瞄准时间节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一项项工作研究,一条条措施细化,形成具体行动方案,突出补短板,强弱项,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干,扎扎实实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