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作文范文
导航

李白,杜甫

2020-12

【篇一】李白,杜甫《蜀道难》导学案(高二上册)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熟读成诵,仔细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学习重点】

    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链接知识】

    1、走近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4、李白《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从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李白《剑阁赋》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   ,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对酒而相忆。

【整体感知】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瑟调曲》。李白之前的古辞,也多咏蜀地山川之险。如南朝陈著名诗人阴铿的《蜀道难》云:“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本

噫吁嚱(        )      鱼凫(    )       秦塞(    )       石栈(        )     

 猿猱(         )      扪参(    )       抚膺(     )      巉(        )岩        

 喧豗(     )      飞湍(         )      砯(     )崖       崔嵬(     )

吮血(     )      咨嗟(         )

二、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                              (2)雄飞雌从绕林间

(3)使人听此凋朱颜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侧身西望长咨嗟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危(       )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

(3)开国何(       )茫然

(4)西当(       )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       )峨眉颠

(5)黄鹤六飞尚(       )不得过

(6)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       )绕林间

(7)连峰去(       )天不盈(       )尺

(8)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

(9)所守或(       )匪亲

五、研习课文内容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出现了三次,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2、全诗自始至终围绕“蜀道之难”而展开,熟读诗歌,分析全诗从哪些角度极写蜀道之难的?

3、诗的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虚晃一枪;杜甫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恶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是如来,杜甫是观音。

“在无尽的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诗圣’”。 

参考答案

一、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ménshēn)历井      

抚膺(yīng)           巉(chán)岩         喧豗(huī)          

飞湍(tuān)           砯(pīng)崖         崔嵬(wéi)

吮血(shǔn)           咨嗟(zījiē)                     

二、

(1)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为……发愁)

(2)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危:高(2)于:比(3)何:多么(4)当:挡;绝:越过(5)尚:尚且

(6)但:只;从:跟随(7)去:距离;盈:满、足(8)当:挡(9)或:倘若

五、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承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2、(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诗的开头分三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古蜀国闭塞历史悠久,说明蜀道之难。五丁开山的传说,说明蜀道的开凿之难,人力无法做到,需要神力。山势高危,难以翻越。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如诗中诗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扪参历井仰胁息……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诗中相应诗句: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山势高危,古木参天,山谷深不可测,水流湍急,路上少有行人,怪鸟不时地哀鸣,更让人心魄悸动,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如诗句:天梯石栈相钩连。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如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3、诗一开以“六龙回日”的传说极言山势高危。②衬托:以“回川”之险正面衬托山势高危。以黄鹤不得飞度和猿猱愁于攀援之情形来反衬人行走难上加难。③夸张: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扪参历井等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使蜀道的雄奇险峻得到了充分地体现。④虚实结合: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作者先用虚写的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难行,接着用实写的手法具体表现了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折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走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总之,这几句诗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

5、“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山势高危,古木参天,山谷深不可测,水流湍急,路上少有行人,怪鸟不时地哀鸣更让人心魄悸动。

6、诗人先烘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诗人一开始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等景物,给人以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之感;接着写飞湍、瀑流、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川的惊险,令人惊心动魄,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7、最后一层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明确:在前两节极力渲染蜀道的高危、惊险的基础上,在这一节中诗人重点从社会的角度极力描写蜀道的凶险,继续对友人施以心理战。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朝避猛虎”四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其中“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六、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

1.大胆的夸张造雄伟奇险之象 

2.奇特的想象创心游万仞之境 

3.强烈的感情抒赞叹惊异之情 

4.变幻的语言添纵横崛崎之势

 张绍静

【篇二】李白,杜甫李白与杜甫(网友来稿)

宋英民

李白和杜甫都是我的学生,当年他们都在我所在的长安中学上学。

李白和杜甫是那届我班里最出色的两个学生,我记得很清楚,每次考试不是李白考第一就是杜甫考第一。每次他们的作文成绩都一样,都是满分六十分。

李白家里很富,父亲是当地首富,家财据说上亿元。李白穿的衣服据说都是好几千元的,不过看起来并不舒服,因为他好穿在中原不十分流行的巴黎时装。杜甫家里穷,别的不说,单说他那双袜子。杜甫的一般不穿特别短的筒袜,经常穿一双黑色的稍长点的袜子。其实他不穿长袜也不行,因为他的裤子短,不穿长点的袜子就会露出肉来,杜甫可不敢露出腿,因为就会暴露他的隐私。杜甫的腿不光黑瘦,而且因为经常帮父母在杜陵老家插稻秧。水太凉使他的右腿重度静脉曲张。其实杜甫的袜子是个破袜子,露着脚后跟,不过别人看不到,杜甫也从不在人前脱鞋。

尽管二人家庭条件相差很远,但二人的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那个时候,我非常欣赏杜甫,也许因为我和杜甫一样是农家出身吧。

杜甫学习非常刻苦,每天天不亮他就在操场边背“回鹘语”单词,有时候也背汉朝“建安七子”的诗,杜甫爱好文学,喜欢诗,特别喜欢汉魏建安诗人的作品。据我观察,杜甫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会低于15个小时。杜甫的名言是“‘苛刻是我的至爱’,‘苛刻’是我成功的必由之路。”

李白当时是我最头疼的学生,不是因为他成绩差。他和杜甫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但他太自由了。我承认如果说杜甫的智商是120的话,李白至少应为210。李白从来不早起,因为他还没睡醒。经常不上晚自习,而是和高适、岑参、王昌龄外出喝酒。当然每次都是李白买单。喝酒之后就上网吧。李白不光不上晚自习,正课有时也不上。有时上着课就窜出去了,只是为接邻班班花杨玉环的电话。杨玉环也是我的学生,不过我不是班主任,只教她们班的课,杨玉环追求李白,没命的追,李白实在躲不了,也不敢躲了,就半推半就了。李白害怕玉环的表哥安禄山。安禄山是少数民族,经常跨着刀上课。李白尽管也有一些哥们,但都是酒肉朋友,至多是文友。安禄山可是横茬子,他的把兄弟史思明连校长都敢打。不过后来李白并没有娶了杨玉环,因为安禄山为了当燕京市长,逼着他嫁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的父亲是首相。不过据说玉环和安禄山也不干净,其实也没什么,大美人谁不眼馋?何况安禄山还是“近水楼台”。不过玉环对李白是真心的,后来还趁丈夫新首相李隆基接见著名诗人兼长安市作协主席李白时,含蓄的提起往事,李白可不敢接招,因为李隆基可是大权在握呀?高力士就是因为酒醉对玉环动手动脚被李隆基诬陷为艾滋病患者,而彻底净了身。高力士是首相的第一秘书,就这李隆基也不放过他。敢对“第一夫人”骚情,剁了你的色根。

说远了,这些都是后事。我们还是看李白在中学时的表现吧。

李白是那样的贪玩。李白一天在学习上的时间赶不上杜甫的零头。可是一考试李白和杜甫就不相上下。尽管我在课堂上经常表扬杜甫,但是同学们真正佩服的是李白。那才是真正的学习好,杜甫要不是刻苦死学,第40名都轮不上他。尽管我使劲说向杜甫同学学习,可是许多学生就是不认这个理,甚至说最瞧不起杜甫这样的“死学”者。

因为有李白这样的学生,我的思想工作做得很被动。有一次我实在没有办法了,私下把李白叫到办公室说:“李白,算老师求你了,你就别旷课了。你要是倒数第一,旷一百天课我也不说你,可是你是第一名呀!总的让老师说的话有用呀。”李白反过来问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是谁?”我说是孔子,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一甩门走了。把我亮那了。教育大家孔子他都放不到眼里,我个穷教书匠在他眼里算个屁呀!算了,盼着赶紧把这拨学生送走,太伤神了。

我是李白和杜甫的语文老师。每次考试时,他俩的作文都是诗歌。文体不限,使他俩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杜甫喜欢汉魏建安诗人的风格,他特别推崇汉乐府,他的诗也是带有乐府诗的特征,讥评时弊,一点也不手软,的确有“建安风骨”。不过杜甫尽管欣赏乐府诗,也写了不少乐府诗,但他并不局限于这些。杜甫觉得刚兴起不久的律诗更适合他,因为他这个人很严谨,对自己要求严格“苛刻”。而律诗正需要这种风格,杜甫的律诗写的最棒。他的长“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两两对仗。杜甫的诗写得就是好,我每次都痛快的给他满分。

李白作文时也写诗。李白是自由分子,他不喜欢杜甫那种风格,他觉得那太拘束了。李白家里有钱,别人的疾苦他也想象不到。李白喜欢古体诗和七言绝句,这两种诗体都便于自由发挥。李白写的诗,我不欣赏。一会儿上了天,一会儿入了地;一会儿成了神仙,一会儿成了酒鬼;一会儿明月是他的朋友,一会儿接舆(楚狂人)是他的前身。有一次让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我喜欢杜甫的风格,所以杜甫满分。我不喜欢李白的风格,本不想给他满分,可我又不敢。有一次李白考试时写了一sss9904@163.

【篇三】李白,杜甫不太对等的友情——谈李白和杜甫之交

安徽省濉溪初级中学   任明新

熟悉唐代文学的人都知道,唐代是一个气象恢弘的诗歌王朝,其中很多诗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传为千古佳话。其中最为后人们所称道的是两位光耀千古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结下的深厚情谊,让人为之赞叹和感动。但是很多人却不太知道,两位大诗人的友情是不太对等的友情,细读表现他们深情厚谊的诗歌你便可以发现这一点。

先说说他们交友的情况。

公元744年(玄宗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见,他们一见倾心,亲如兄弟。当时,他们和高适一起同游梁、宋,论谈诗文。次年,杜甫到了鲁郡(今山东兖州),李白也从任城赶来相会,他们同行共眠,求仙访道,互相酬唱,友情愈加亲密。后来,李白赴江东,杜甫回长安,自此以后,没有见面机会。

我们发现,杜甫作为一个比李白小了十一岁的青年诗人,他十分关注李白的行踪和动向,尤为关注李白的命运,他有十五首精彩的诗作写给李白,表现了最为真挚而又动人的情谊。然而,翻遍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作,仅仅有三首。从数量上来看,很不对等,是五比一的比例,友情的天平上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

这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这些写给对方的诗表达的情意来看,也出现了极大的反差。我们单看其诗歌题目即可见情谊之一斑,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歌有《赠李白》(其一)、《赠李白》(其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梦李白》(二首 )、《天末怀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不见》、《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游》、《遣怀》。这些诗歌从题目看,有的是高度赞赏李白的诗歌天才,有的是表达对好朋友的深情怀念,也有的是为李白的行踪和命运而担忧,为李白的不被重用而愤愤不平,还有的是回忆二人交往共享的美好时光。这些诗作,渗透了杜甫对亲密知己兄弟般的真情厚谊。而且有春天怀李白,冬日怀李白,天末怀李白,好像一年四季都在思念着李白。

    如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回顾二人亲密的交情,如同亲兄弟一般。“李白斗酒诗百“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我们从这些诗句都能读出杜甫对李白的真情厚谊,天地可鉴,可与日月同辉,光耀千古!

可是李白呢?我们先看一看他写给杜甫诗作的题目即可见其一斑。《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从这三首诗的题目我们看到,“戏赠”很不庄重,类于嬉戏,开玩笑。“杜二甫”的称呼也缺少了一点尊重。

再看诗的内容,《戏赠杜甫》一诗说“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也有点调笑杜甫作诗太辛苦了的意思吧,。《沙丘城下寄杜甫》一一诗中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有了些思念朋友的真情,但是无法和杜甫的思念相比。《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为杜甫写的送别诗“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也只是一般的送别而已,缺少兄弟之间贴心贴肺的真情。
李白,杜甫
总起来看,我们从两位大诗人写给对方诗作的数量、题目、诗歌内容和表达的情谊看,两人的友情存在明显的不对等的关系——杜甫投入了更多的兄弟真情,而李白只把杜甫当做一般的诗友。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结果呢?

我觉得主要缘于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和人生追求。

一方面,在杜甫的心中,他与李白的兖州相聚的那一段时间,可能是其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段时间令杜甫太难忘了!李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杜甫的一个偶像,杜甫就是当时已经名扬海内的李白的一个追星族,学星族,超星族。无论是无与伦比的才情还是游戏人生的超然态度,李白带给杜甫的震憾,足以影响他的一生。而天天与偶像共同游乐的生活,显然是让人值得反复回忆的,在后来漂泊的岁月,杜甫通过回忆不断重复当年的欢乐,李白的频繁入梦,就显得很自然了。

同时杜甫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幻想。天宝三年杜甫初见李白,李白已是“冠盖满京华”了。此时李白已经四十四岁,正是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而杜甫却没有什么名气,李白虽名动天下,却不因杜甫无名而轻侮,这对杜甫的震憾应该相当大的。所以他把李白引为自己的知己和兄弟,在诗中付出那么真挚的兄弟情谊。

另一方面,李白是一个天才浪漫的诗人,他自己也相信自己是所谓的谪仙下凡,因此天下鲜有人能入其青眼者,毕竟仙人是不可能与俗物并存的。虽然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也写了很多情深意重的送别诗,但是他行踪不定,漂泊无依,不重视平凡的亲情友情,所以他把对杜甫的友情看得也很一般。这也正是两可天子星座友情不能对等的一方面原因。任明新

【篇四】李白,杜甫李白与杜甫比较

我眼中的李白与杜甫

李白与杜甫,诗仙与诗圣,一个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一个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哀。他二人的作品都是唐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孰优孰劣一直都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在我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才情上,总觉得李白略胜一筹。他的作品中,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数不胜数。他的诗歌风格与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豪迈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渴望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追求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时他也是孤寂忧愁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杜甫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气势磅礴,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得意之时应该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的才能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千两黄金散尽了还会回来。以这几句诗为例,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诗歌中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豪迈奔放的情怀。

在作品的思想上,个人更喜欢杜甫。文学作品无论写得多华丽,如果脱离了生活,不能表现社会内容便只是虚有其表。与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以叙事为主,描写的多是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这也与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在自己屋顶上的茅草被吹走,屋中不断漏雨的情形下,杜甫还想着希望有宽敞的房子为贫寒的人遮挡风雨,即使自己被冻死也满足了。字里行间传达出的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也一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后人。

杜甫经典的叙事诗“三吏”、“三别”描写的都是战乱之中百姓的痛苦生活,深刻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不幸。“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活着的人吶,

没有音讯,死去的人啊,已经化为了尘土。短短十个字,将战争的残酷描写地淋漓尽致,让读者怎能不痛心疾首,产生共鸣。“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子孙们都在战场上阵亡,我苟活于世又有何用?此去征战不能再返回家乡,仿佛还能听到她劝我多吃饭。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还主动投军,为国效命。与妻子难舍难分的场面,让读者无不动容。

杜甫的诗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现象在今天仍然普遍存在。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所以,对待挑衅者,我们需要具备像“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这位老人身上的深明大义和为国效力的精神。

一位作家只有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他的作品才能具有人性。国家和人民需要这样的文学作品。与之相似的鲁迅,他的作品并没有华丽的语言,而是因揭露了社会的封建和黑暗而变得崇高。他们都是用手中的笔杆作为武器,声讨那个充满苦难的时代。

李白可以说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杜甫对李白有至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给予严厉的揭露和批评,他的作品多以百姓作为主角。可以说,杜甫是一位为百姓写诗的诗人。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诗仙”与“诗圣”也只有他二人才能当之无愧。唐代另一位诗人韩愈用这样的文字评价他们二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所以,我认为不能简单地用孰优孰劣来评判他们,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是永远值得后人景仰的。

【篇五】李白,杜甫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的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的,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的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的诗人,就是杜甫!

杜甫对李白的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根深蒂固的体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的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宿命”的相遇吧。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③[与后面的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的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钦定的桂冠诗人,“天下无人不识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的“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的光芒。不过从两人当时的地位可推想出,李白的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的仰慕如长江流

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的诗歌的埋下伏笔。

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的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的李白最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的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的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的了解更为深入。李白的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一:赞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的诗歌才情

当时的李白已经被尊称为诗仙,他天马星空,洒脱飘逸,用生命来追寻浪漫,让世人震撼于他澎湃的热情,并不自觉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打动„„李白诗如川江上行船,异峰奇岩,山花竹海,扑面而来。忽而岚雨飘洒,薄雾缭绕;忽而满天彩云,气清日朗。顺流而下,听不尽两岸猿声,看不完屏风迭嶂。李白诗如高度烈酒,俗称“烧刀子”,一饮入喉,便有酒精刺鼻,热力入肺,胸胆开张。但不宜浅斟,而要痛饮;不宜小杯,而要大盅,需有量者方可。酒酣耳热,一醉陶然,便飘飘有凌云之概„„④李白诗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同时期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和杜甫相处的那段时间里,两人时常喝酒论文,李白的诗歌造诣必定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曾有观点认为,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⑤、“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⑥”句式相似,视野比以前更开阔了。于是后人猜想,李杜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李白帮杜甫改诗⑦。虽然这一观点有待确认,但是我觉得两个同样喜爱诗歌创作的人在一起谈诗论文,肯定会互相切磋。李白当时又是诗坛泰斗,诗歌自成一体,作诗经验也比杜甫丰富,所以他会指导杜甫修改诗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杜甫在和李白的交流中,除了能吸收经验外,还感受到了李白的天才放逸。他后来在《春日忆李白》中写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

他在诗中赞许李白:相对于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并且寄托了杜甫期盼和李白重逢,继续把酒言欢,作诗论文的希望。此外还有“李白一斗诗百篇⑧”,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歌;“敏捷诗千首⑨”说的是李白下笔敏捷,赞美李白作诗天然涌发之才情。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两句便是历来描写李白最受传颂的名句。味诗意,解释为“落笔时风雨之震惊,诗成后鬼神为之哭泣。”其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李白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说明李白诗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称赞李白诗感人肺腑、写得神妙,赞美了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从这些诗句中都能看出杜甫对李白的衷心赞美以及对李白才华的推崇和钦敬。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二:景仰其求仙问道,超然世外的人生态度。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他炼丹服食,是非常认真的,充满对于神仙境界的幻想。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他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为“谪仙人”,他也以“谪仙人”自居,同样出于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壮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⑩。

道教的熏陶给予了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而人们往往觉得超凡脱俗并有突出成就的人会有种高不可测的感觉,也容易对这类人产生景仰。杜甫也不例外。其《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首两句:“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其中的“狂客”,指贺知章。这2句记录了贺知章送号给李白一事:李白作为国家级诗人出现在长安诗坛之际,诗坛长老贺知章便对其人格、诗风作出“谪仙人”这一评价。杜甫与李白相识后,对贺知章送号“谪仙人”予李白表示赞同,因为他与贺知章一样,见到李白后都惊为谪仙人。可见李白的仙风道骨给杜甫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白超凡脱俗的气质,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让杜甫景仰不已。《赠李白》中写道“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这两句可以对比出杜甫眼里李白的超然,指出李白的心境是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于是杜甫跟着李白一起去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诗记述了他们同寻访范道士一事,并借此抒发二人的真挚友情。而《赠李白》一诗中有“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道出杜甫自己也早就有出游梁、宋的打算,正在期望与李白同游梁、宋,拾瑶草、采玉芝。而杜甫的《赠李白》中提及到李白喜欢炼丹服药一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从中也可猜想出他们之前曾经“相期拾瑶草”,一起做了不少浪漫主义的事情。杜甫和李白分别后,他在长安感受到了人世冷暖,对李白纯真的友情更加珍重,对与李白一起度过的自由放任的日子更加思念。他甚至后悔没有与李白一道隐居山林,却跑到长安来看人冷眼,寄人篱下„„虽然杜甫最终还是近儒多于近道,但是李白交往的时期,杜甫的求仙诗和游侠诗明显地豪放、大气得多;就人生态度而言,杜甫也旷达了许多,所以与李白一起求仙问道的经历是他永生难忘的。

杜甫对李白的“偶像”情结之三:崇敬其快意恩仇,笑傲王侯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把李白的酒仙和诗仙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说的是李白只要喝下一斗酒就能做出上百篇诗,他经常在长安街市饮酒,醉了就睡在酒家里。有一天,唐玄宗召李白去白莲池作诗,李白喝得兴起,硬是不肯上船,还自称“我是酒中仙”。

[这段话理解有误]

试想,若是普通人,一斗酒下肚,即便酒量好没喝趴下,也肯定是混混沌沌,说话不知所云了。

而这个李白,非但没有醉倒,还能吟诗作赋;非但能吟诗作赋,而且是洋洋洒洒上百篇。如此的才情,即便诗文中有所夸张,也足见杜甫对李白才华的钦佩了。接着李白更是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来。玄宗传诏李白去作诗,他非但不去,还说自己是酒仙。换了随便哪个旁人,哪怕是杜甫,怕也不敢如此妄为吧,说不定还是受宠若惊,一路跑着见皇帝去了。刚作完这么些诗句,拿几篇套用一下换点赏金,天子一高兴了没准官升三级,实在是名利双收的美事。但李白就是李白,俗语有云:“酒后吐真言”,他却是表里如一,醒时敢叫高力士脱靴,醉了连皇上的帐都不买。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都说好酒的人一定是为人坦荡,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因此才不怕酒醉惹祸上身,身在尘世,心境却早已超然于世俗之外。杜甫通过此诗对李白对李白的纵恣天才和不畏权贵、洒脱豪爽而赞叹不已。

李白还是时代的娇子,他具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以及“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的个性风采,这些的种种让他有了非凡自信的资本——“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但是他又把人生想得过于理想化,他有求仕之心,却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也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脱离了现实环境的理想化人生设计,再加上李白心高气傲的性格,注定会被现实打击得遍体鳞伤。其中最大的挫折莫过于本文开头提到的追随永王起兵事件。李白被判罪流放夜郎,杜甫写下《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其中“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2[二]句,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曲折,语极悲愤,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而最后2句,杜甫通过哀怜李白,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他认为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屈原是含冤而死,李白是含冤被流放。杜甫自始至终都是相信着他的好友,这表明他对李白人格的认识之深,敬佩之甚。庆幸的是,在杜甫作诗的时候,李白已遇赦放还,在南游洞庭了,故有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杜甫的牵挂和怀念,却还在持续着„„

诚然,这两位诗坛巨匠间的忘年之谊是无庸质疑的。杜甫对于李白诗歌的推崇极大地扩大了李白诗歌的影响,而且对后人欣赏李白的诗歌,指示了一个方向。虽然当时杜甫的名望不及李白,但是后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上升到和李白同样的高度。郭沫若更称:“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虽然两人在文学道路上的追求与探索各不相同,却能惺惺相惜,肝胆相照。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李白是传奇,杜甫是诗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格,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附录:

杜甫

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李白,杜甫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篇六】李白,杜甫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李白、杜甫的交往与情谊

知音故事——李白和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友,他们的友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传诵的佳话。

唐天宝三年(744)春夏之交,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遇,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杜甫还默默无闻。这年秋天,两人相约共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并在这里遇上了另一位诗人高适。唐代三位了不起的诗人聚在一起,浪游痛饮,畅谈古今,抒怀遣兴,实在是人间不可多得的奇遇。次年秋天,李、杜两人又结伴游历了齐鲁(今山东)。这几后,他们再也没有重逢,只是通过诗歌来述说彼此间的友谊和思念。特别是杜甫,

赠李

白及怀念李白的诗,留传到今天的还有十多首。在杜甫抒发友情的作品中,这些诗是写得最为动人的,几乎每一篇均堪称名作。

在李白和杜甫的交往中,首先,我们看到年龄的差异、诗坛地位的高低,一点也没有成为两人间“知音”的阻碍。“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是杜甫写两人在一起时亲如兄弟的情形;“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这是杜甫写李白喝酒时可爱的样子。而李白在表示想念杜甫时,感觉独自饮酒唱歌了无情趣,“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真诚的友谊建立在“知音”的基础上,它不会因为友人遭遇世人的鄙弃而改变。“安史之乱”中,唐肃宗李亨与他弟弟、永王李璘因权力之争而兵戎相见,李白参与了李璘的军事行动,在李璘失败后成为阶下囚,继而流放夜郎(今贵州)。在一般人看来,李白此时是一名罪犯,倒霉全是自找的。但杜甫仍然对李白保持着信任,并且充满同情。他在《天末怀李白》诗中写道: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里“文章憎命达”,意思说有才华的人总是命运多舛;“魑魅喜人过”意思说心思恶毒的小人总是喜欢利用别人的过失加以陷害,对李白的遭遇有十分清醒的理

解。

李白和杜甫个性不同,艺术风格也有明显的差异。李白狂放不羁,富于幻想,如偶尔飘零于尘世的仙人,杜甫相比于李白则显得淳厚谨重,心思完全在现实生活中。而令人感到格外可贵的是,这完全不妨碍他们彼此理解,相互器重。尤其是杜甫,诗中描绘李白的地方更多,在后人心目中李白的形象如此鲜活,一个最直接的来源就是杜甫的诗歌。如《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称赞李白的诗气势磅礴,富于感染力;《饮中八仙歌》又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里非常生动地呈现了李白那种天才气的高傲而放诞的性格。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李白的认识肯定没有现在这样亲切。

从“知音文化”的角度来看,李白和杜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真正的知音绝不是说彼此越相似越好,而是要更多地认识他人的长处。朋友很可能同自己是不一样的,但仍然可以心心相印,并且对朋友的才华与成功感到由衷的喜悦。

李白与杜甫是互粉关系

历史上一些文论家和许多不曾认真通读过李白、杜甫诗集的朋友,有一种影响不小的观点:认为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交往,杜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李白并不怎么搭理杜甫。

换言之,杜甫是李白的粉丝,而李白并不欣赏杜甫的诗歌。李白,杜甫

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或者说依据,主要有如下四条:一是李白年长于杜甫11岁,堪称前辈;二是这些朋友偏爱李白其人其诗,认为杜甫诗太苦哈哈;三是杜甫写到李白的诗歌数量,明显多于李白写到杜甫的诗歌;四是李白《饭颗山头逢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有嘲谑杜甫诗才的意思。

这种观点,当然是跟实际情况相悖的。

前人用以反驳这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有下面四点:一、因为二人性格不同,杜甫朴实坦诚,喜欢倾诉友情,李白浪漫潇洒,不爱把友情挂在嘴上;二、杜甫、李白思想有异,艺术手法也截然不同,杜甫擅长写实,李白崇尚飘逸;三、杜甫比较注意保存作品,晚年亲自编辑整理过诗作,保存较好,李白不太在意自己的作品,晚年未及编辑整理诗作,散失严重——关于李白诗文的保存情况,李白族叔李阳冰有“十丧其九”的说法(《草堂集叙》)。四、现存李白写到杜甫的不多的诗篇中,表现出的对杜甫的惜别、思念之情,“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思君若汶水”(《沙丘城下寄杜甫》),也相当炽烈。

这里,我再补充一条:杜甫好像是有先见之明似的,预料到自己百年之后,会有一些人在他跟李白的关系上分轩轾,别冷热。于是,作诗言及自己跟李白的交往、情感时,每每不采取单方面抒情的方法,而采用双方互致情意的方法。例如:“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李白二首》其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梦李白二首》其二)前两句写自己思念李白,后两句写李白思念自己。“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两个人好到不分彼此。“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前一句指的是杜甫思念李白,后一句指的是李白思念杜甫。当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

如果写到对方诗歌数量的多少,可以说明诗人间的关系是否平等。那么,李白跟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很不平等的。李白写过两首跟孟浩然有关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送别之际,多么深情;睹物(屋)思人,多么崇拜!而孟浩然现存诗歌中,没有片言只字提到李白。如果有人据此得出结论,李白跟孟浩然交往,是李白剃头推子一头热。喜爱李白的朋友们,情何以堪?有趣的是,李白比杜甫大11岁,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情况类似。

实际上,李白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关系是平等的,友谊是双向的,思念是相互的。一定要用粉丝、偶像之类的概念,去描述他们的关系,那么,应该说,李白杜甫是互粉。

李白与杜甫究竟见过几次面?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会合,是中国诗歌史和文学史上的一大盛事与佳话。过去学界通常认为,李白(701-762)与杜甫(712-770)一生总共见过三次面。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终于见面了。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和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同行共眠,互相酬唱,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但杜甫一直非常想念李白,曾多次写诗回忆他们在一起交往时的情景。李白死后,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可奇怪的是,李白在其诗文中似乎从未提及过杜甫。)

但是,近几年学界又有了新的看法:

耿元瑞首先撰文,对李杜初识的时间与地点提出怀疑。郁贤皓在耿文的基础上认为,李杜初次会面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王辉斌亦认为,李白在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宋与杜甫初次见面。这些类似的看法,是李杜只见过两次面。他们在洛阳初次相见后,便偕同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了。这就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并到了一起;后面那一次则没有问题。

而刘友竹又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大唐“齐州盛会”,其实并不存在。也就是说,李杜一生中可能仅仅见过一次面而已(除非前面是两次)。

康怀远则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即公元756年前后),在京城长安还见过一次

面。那便是他们的“第四次握手”了。

于是,对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学术界就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4种看法。至于我本人,仍坚持三次说。我的观点:1,“齐州盛会”肯定存在;2,洛阳和梁宋应该是两次,时间上并没有连在一起;3,天宝末年的长安见面,只能算是野史上的杜撰,毫无证据。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蒙山)聚会前后背景

移居东鲁

开元二十八年,患病已久的许氏夫人终于撒手而去了,给李白留下的是一双未及成年的儿女和日后绵绵无尽的相思。面对早逝的夫人,李白愧悔不已。夫人去了,朋友走了,此时元丹丘已隐居嵩山(后元丹丘也層到李白定居的龟蒙山隐居過),安陆(屬湖北省)再也没有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他变卖了家中的一点薄产,带上儿女远走东鲁,在鲁兖州(今山东济宁市)东门内寓居下来。

关于李白赴鲁的原因,一般的说法是他想跟当时鲁地的一位著名剑客(斐)学剑。依据是李白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中所说的“颀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推测的。拜师学剑,当然合乎李白好侠尚武的性格。更何况练剑与作诗,都不过是李白进入宫廷的一块敲门砖。不过,如今他的诗名已震动朝野,他又何必舍近求远呢?应该说李白赴鲁的实际目的还是游历。山东是文化古地,齐有稷下,鲁有曲阜,都是中国文化的圣地。孔子虽困于陈楚仍要积极干政的政治热情,一直使李白感动和景仰。此外这里还有泰山,这是一生好做名山游的李白不能不来的地方。如果连这座历代皇帝都要封山祭拜的五岳之首都未曾到过,还能够谈什么“好做名山游”呢?

寓居东鲁期间,据说李白结了第二次婚,对象是一位刘姓的寡妇,李白重组了家庭,游览了泰山之后,又开始离鲁远行。天宝元载(公元742年)李白漫游到了浙江会稽(今绍兴),与一位著名的道士吴筠共居剡中[应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关]。吴筠是一个很爱读诗写诗的人,对于李白的诗很是推崇,他们同隐剡中的这段时间,两人作诗论道,十分投机。但过不多久,长安来了诏书,玄宗皇帝召吴筠进京,李白远望朋友西行而去,心中不免有些酸楚。

天宝元载秋天,玄宗皇帝连续三次下诏,征召李白入京,李白朝思暮想的时刻终于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