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15.三小4.4班何兴丽作文《完美无缺的汽车》2》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少年儿童科学幻想作文申报书
说明:1.申报参展作品必须是申报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2.申报者年龄在比赛当年4月1日之前为7-14周岁;3.辅导教师仅限一人。
完美无缺的汽车
城三小四(4)班何光丽指导教师罗玉仙
现在的交通工具没有一种是两全其美的,比如说:自行车,骑起来很耗力,而且夏天被晒,雨天被淋,冬天很冷。再比如说:飞机飞的时候很耗油,而且油一旦完了会非常危险,小汽车不旦会污染环境,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一不小心就会出车祸。
现在的交通工具有这么多的缺点,所以我要设计一种安全、方便、而且能水、陆、空多用的汽车。这车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可以根据光线改变车身的颜色。
这种汽车不用烧油,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空气能能能量盒,白天黑夜都可以可以边使用能量盒边储存能量,相当环保。
这种汽车不但环保,而且还能还能像船一样在水里航行呢,到了水面上车会自动变形,然后会弹出一个壳把沉重的汽车从水中浮起来中,车后会出现两台风扇,那扇子防水,防火,所以不必担心进水漏电,这样车子在水里就能自由行驶了。
这种车子在路上的功能和其它车一样。不过想要飞时,前门会自动打开,并放平,车身两边会自动伸出一对机翼,后面还安装有个推动器,推动器一启动,车便会飞起来。
这种车子不但水、陆、空样样精通,还很安全。现在的许多车祸惨不忍睹,拥有这款车你就不必担心车祸了。汽车可以自动导航,迷路时,只要对导航器说一下你要去哪里,它就会带你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要我有坚定不移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久的将来,这款完美无缺的汽车一定会诞生。
篇二:《静安(青浦)区2014年一模作文《缺失的一角》分析(附范文)》2014年静安区初三一模作文分析
北京西路中心章燕萍
原题再现
27、题目:缺失的一角
要求:①这份试卷中出现过的素材请不要使用。②字数600字左右。③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如与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试题分析
本题源自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寓言漫画《缺失的一角》(见附件PPT),讲的是一个圆的一角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寻找它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花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娓娓而谈。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部分,它高兴极了,因为它又是一个完美的圆。它又开始飞快地滚动,它在快速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走去„„
这个题材在我们的教案中是出现过的,在讲议论文的论据时,有一篇题为《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阅读,涉及的考题就是这个论据,它表明“人生有点缺陷不一定是坏事;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是不完美的,过分追求人生的完美是不现实的观点”。我们的很多考生,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立意的,借由寓言,点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个中心,主题较有深意。
当然,单就“缺失的一角”而言,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以下具体分析之。
审题立意
1、缺失的
“缺失的”应该是“我”身上所没有的。这里其实隐含了一个对比:现在没有而过去拥有,抑或现在没有而未来会有,再或者自己没有而别人拥有„„因此,在写作时应当有一个参照,“缺失”了这“一角”是怎样的,如果有这“一角”又会怎样?通过比较凸显出“我”对“缺失的一角”的态度。
2、一角
“一角”应是“圆”的一小部分,它可能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技能,一种情感,一个角色,一样东西„„不管是什么,都应该注意,只有“一”。切忌在文章展开中“一变多”而导致中心不集中。
3、“我”的态度
面对“缺失的一角”,“我”是喜是忧?我们是应该通过努力补上这“缺失的一角”呢,还是应该接纳“缺失”的现状、享受“缺失一角”的人生呢?在文中一定要有明确的表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
选择素材
1、自我类
反思自身,我还缺少什么?可以把“一角”定义为一种品质,如善良、宽容、坚持等等,通过记叙一件事或几件事,体现出自我在经历中成长。
2、家庭类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个题目或许可以从父母角色缺失的角度展开,表达对幸福家庭的渴望、对父亲或母亲的感恩等,容易以真情打动人心。
3、校园类
可以从老师给我们看《缺失的一角》PPT着手,结合寓言故事写自己的感想,表达人生感悟。当然,若在其中穿插回忆或联想,会使文章因事件而更加充实,更加生动。
4、社会类
结合当下时事热点,思考“有关部门”是否存在“责任的缺失”。如有同学就“雾霾事件”将作文的矛头直指环境部门,点明其在pm2.5>500的日子里的“失声”是政府形象“缺失的一角”,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之感。
当然,作文的选材是丰富多彩的,只要结合自身经历,紧扣题意写出对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独特感悟,都能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
范文一
缺失的一角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被它深深地吸引了。这是一本线条最少的讲关于缺陷和满足的绘本。书中主要讲一个圆缺失了一角,他对自己很不满,就决定踏上路途去寻找那缺失的一角。途中历经了许多磨难,终于找到了那缺失的一角。可圆最后又从容地把那一角拿了下来,因为它发现有了这一角,生活却再也没有歌声了。这个简短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深刻的哲理。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不是完整的。每一个人自诞生的那一刻起都是被上帝划过一刀而缺失了自己的一角,正是这种缺陷才让我们有了激情和动力去努力﹑去探
索,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那一角。而在寻找的过程中残酷的遇境让我们变得更加卑谦,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既然上天赐予了我们这个缺失,我们就不应该抱怨太多的不满,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大限度地去弥补缺憾。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不正是这个圆吗?来到人世那刻,便一直苦苦的去追寻最适合自己的一角,而这一角你却不知它是怎样的,只是一味地劳碌,盲目的追求。虽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但总是想象着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就像这圆一样,总以为找到了缺失的一角,自己便会完美无缺。但是当你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却发现并没有想象时那般美好。是啊,我们都一直在得与舍之间徘徊,久久挥之不去,只知道拼命地爬上山巅,却不知道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其实未必山巅的景色就是最美的。
诚如我们的学习,并不是只有考到一百,获了百万大奖才是幸福的,我觉得更幸福的应该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有失败,有成功,有批评,有鼓励。这值得回味的学习生活才是最美的风景:课间和朋友津津有味地玩花线板,和朋友比赛赛跑,和朋友在课余去校园的秘密基地抓昆虫、藏“宝物”,课堂上数学老师表扬我的作业做得又对又好,语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我喜不自禁。但也免不了因自己犯了错误而被老师严厉批评,同学之间因“芝麻小事”闹不和。
生命的可能,贵在自我实现;生命的欠缺,是努力的空间;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对自己的“不能”释怀,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我也不例外,我记得以前对自己的缺点一直不敢去面对,而是一味的回避和逃脱。也只是随着自己的慢慢长大,才知道有些事情是自己必须去面对的,于是,在不得已中也学会了一点点的去正视,正视自己生活中每一个或喜或悲的日子。但是绝对还没有达到能坦然承认缺陷的状态,我只是会努力在有缺陷的现状和理想的完美之间去努力,去缩小此彼此的距离。也就像那个有缺失的一角的圆所作的那样,为着找寻那缺失的一角而心甘情愿的去承受一些东西,承受强光的暴晒,大雨的洗礼,冰雪的僵冻,但是同时也能聆听小虫的话语,沐浴百花的芬芳,感受蝴蝶的体贴,这其中的苦辣酸甜也只有当事人品才有滋有味。
是的,生活就这样,不完美才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积极向
上的心。{一个完美无缺的当下,作文}.
范文二
缺失的一角
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Silverstein)的绘本《缺失的一角(TheMissingPiece)》。书中的主人公“它”是一个缺了一角的圆,为了自身的圆满,它不断地寻找那失落的一角,为此经历日晒雨淋的磨难,却也感受到了旅途的快乐。在一路上,它遇到了很多个角,但是总没有合适的:有的大了;有的小了;有的形状根本不符;有的正好补上了这一角,可是因为没有握紧给弄丢了;有的又因为握得太紧给弄碎了。当它终于找到了自己失落的一角,双方配合得极其完美时,却有了出乎意料的新麻烦——因为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它开始滚得越来越快,不能像之前那样随意地在旅途中停顿下来,感受旅途的新鲜奇遇,甚至连歌都唱不了了。“完整”没有给它带来快乐,反而让它失去了很多。最后,它放下了那一个角,唱着歌又踏上了旅程。故事很短,却已写尽人生。
每个生命都有着相同的起点和终点,所不同的是经历的旅程以及沿途的风景,有人爬上了金钱地位的顶峰,有人永远停在最底层匍匐前行,于是有了成功与失败之分。世人都在追求站上顶峰的成功,却忘记问站在顶峰的人有多累;世人都在想象那顶端的风景如何壮丽磅礴,却忘记沿途的柳暗花明也许更加绚丽多姿赏心悦目。其实,成功与失败从来都是别人的评价,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待,更加重要的是这已经写好结局的人生旅途你过得快不快乐。
让我们去学学这个缺失了一角的圆吧。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我,有何优缺点;进而,我们要明白一生何求,该追求什么;最终,我们要了解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如何去追求。不难发现,其实,我们短暂的一生都是在追求奋斗中度过的,为了事业的飞黄腾达,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能否求到不在我们预料和掌控,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但如何看待这追求的旅程是因人而异的。追求的一路有美丽的风景,更有风雨险阻,有美景就该去欣赏,有风雨也要尽力去担当。追到了高兴免不了,但过于沉迷必有失,还是果断的放下去展开下一场追求吧;追不到那就放下吧,过于执着只会
让你错失更多美景,得失坦然,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只有不断完善的生活。
我们都该承认每个人生都有缺角,勇敢做自己吧,坚定不移地去追求适合自己的人生,不断完善自我,享受这份痛并快乐着的人生旅程。
范文三
缺失的爱
深遂的天空不完美,是因为缺少了那几颗闪烁的繁星;绿油油的小草的不完美,是因为缺少娇媚的花儿点缀;我的童年不完美是因为缺少了父母的爱。
如果有父母的爱才叫完美的童年,在我6岁那年,妈妈告诉我,她要离开我,她要为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很想告诉妈妈我不要好的环境,只要你们在我的身边就什么都够了,但我没有说不的权力。虽然我是那么的依恋,那么的不舍,我只能静静地看着他们离开。从父母离开的那一刻起我感觉已经缺少,缺少了那一份爱。那份失去就等于失去完美童年的爱。
父母外出,我至亲至近的家人都不在我身边,我很无助很孤独。看到朋友都依偎在分母身边都被视为宠儿,而我只能够在深液里一个人独自流泪。为什么,为什么父母不明白我真正要的是什么呢?我常含着泪问自己。
时间流逝,渐渐步入学堂,一转眼就是五年级,五年级是一个特殊的年份,然而父母依然未曾陪伴我,那年是我第一次住校。朋友都是父母护送,而我依然是独自一人拖着厚重的行李上学。上学的路上我哭了,我哭的很伤心,我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要外出,为什么不能像朋友的父母一样陪伴着子女呢?然而回答自己的就只有一个牵强的理由就是为了让我更幸福,但父母你们知道吗?那只为让因失去你们的关爱而更痛苦。
如今,我长大了,我明白父母的心,然而我却不想原谅他们,他们洒脱的离开留下一个孤独的我;我不能原谅他们洒脱的离开,留下没父母管的被人欺负的我;我不能原谅他们洒脱的离开,留下一个幼小却要承受生活压力的我;我不能......以爱的名义伤害了那份最需要而又不可缺的爱。
爸爸,妈妈我不能原谅这种虚假的爱,你们不理解一个孩子最需要的爱是什么,而只是
篇三:《2016届衡水高三作文积累9》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主办:2015.11.17周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4年的一天,一位外表普通、貌似老农的老人,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厅里低着头、认真地念着讲座稿子的照片在网上走红,引发人们热议。这位老人就是1947年出生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消瘦的面庞、邋遢的穿着、凌乱的胡须、陈旧的帆布鞋、卷起的裤脚,使得李小文显得寒碜、另类又潇洒、纯粹。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或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
无论是大学精神的逐渐世俗化,还是社会道德的滑坡乃至沦丧,都给处于人文圣地的知识分子一族带来了破裂式冲击。金钱、权利、地位成为世俗追捧的同时,也成为知识分子猎取的重要对象。知识分子不再崇高,他们变得庸俗不堪。学问、知识、责任、道德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如许纪霖先生说:“在这样一个缺乏激情、缺乏理想精神的年代里,有的是沽名钓誉的伪烈士、拉大旗作虎皮的学客和利欲熏心的犬儒们。”作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可以说李小文是一名“地道”的知识分子。李小文的出现让我们拨开了充满功利浮躁的雾霾,迎来了知识、学问、纯粹、公共责任这些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内在标志的曙光。因此,李小文的走红,一点儿也不引起我的惊讶。
1947年出生的李小文院士,有着比现在学生艰苦却快乐逍遥的读书时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书不用功,边读边玩。考试只要及格,考多了就感觉吃亏了,但对于书籍却一口袋一口袋地借着看。现在的学生和李院士的做法完全相反,对分数是分分必争,对知识是束之高阁,对穿着是时尚前卫。李小文拥有的、在意的,恰是我们没有的、不屑的;李小文没有的、缺少的,我们一样都不缺。我们和李小文院士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李小文院士老农打扮的演讲照片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此道材料作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回归原点,崇尚知识,学习大师,追求纯粹。有人说:“西装领带、名表皮鞋的体面时代,与朴实无华的李小文的相遇,实在是与纯粹的一次邂逅。”也有人说:“李小文的这种打扮,实在有失大雅。堂堂中科院院士,怎么能够如此不注意公众形象?这种老农打扮,恐怕不仅仅反映自身生活的随意,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形象的颠覆,某种意义上伤害了知识分子的自尊。”上面两种说法是对立的。表面看上去二者都有一定的理由,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命题者本身可能渗透一定的价值导向。如果是这样的话,立意就显得极为重要。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特别强调了文章格调定位的重要性。下面使用“以果溯因法”和“抓关键句法”两种方法进行立意。
(一)以果溯因法
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有“果”必有“因”。仔细寻找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立意。“果”是李小文讲座的照片引发热议,“因”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说法就是院士身份和老农打扮形成强烈的反差。当下很多像李小文这样拥有诸如“专家”、“大师”、“教授”头衔的人,往往都西装革履,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他们夸夸其谈、奔走呼号、争取项目、赚取经费、发表论文、参加会议,成为“老板”和“包工头”。人们心中那种朴素、本真的学者形象已不复存在。因此,人们这种固着的思维和模式化的记忆无法完成对颠覆形象的立体解释,循规蹈矩、肃然庄穆、一本正经的文人画面受到粉碎性挤压,蛰伏脑中许久的学人灵魂乍然苏醒。横空出世的李小文给人们带来了一缕清凉,让人们从这与众不同的个体当中寻找精神慰藉。人们借此来完成“大师缺失”的心理补偿,从而发出寻找像李小文这样大师的呼唤。由此可立意“大师,都去哪
儿了”、“别让西装成为一种招牌”等。
如果李小文不是中科院院士,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还会不会引起轩然大波?在我们的固有印象里,农民似乎应该是粗布棉衣、面目不堪、脏兮兮的样子。当这种打扮和身份相契合的时候,我们或许不会感到这么惊讶。我们对待农民这些底层民众,向来是以一种居高临下、启蒙教化的俯视姿态,心中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对中科院院士,向来是高山仰止,视之为“国之栋梁”、“学界精英”,似乎就应该穿得好、吃得好、讲得好。因为院士和农民的身份不同,评价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过分地“仰视”院士的这种装束跟我们嘲笑弱者、俯视底层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差别。由此可立意“勿用两种眼光看人”、“院士和农民的差别”等。
(二)抓住关键句法
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对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有所帮助。细读材料,我们会发现材料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潇洒”、“纯粹”、“另类”。
李小文的“潇洒”是发自内心的“潇洒”,不是表面的“潇洒”。在他看来,衣着根本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心无所扰,故能泰然处之。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学问和研究上,纯粹、踏实、朴素、专注。放眼当下,浮躁的风气、功利的眼睛、扭曲的考评,能让多少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李小文的出现,恰恰引发了人们对朴实之风的无限向往、对务实踏实的充分肯定、对纯粹简单的真诚渴望。由此可立意“拒绝浮躁”、“冷坐板凳”、“浮躁之风何时停”、“邂逅纯粹”等。【佳作导引】.1.生命的品质
张爱玲说:“生命像是一件华美的裳,上面爬满了虱虫”。
——题记寻找真正的自我也许是整个人类千百年间不停思索的命题。在我看来,自我专指精神上的自我,因此生命的品质,便是精神上的超脱。李小文先生拥有生命的品质,能够出乎其外,做到精神上的超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但它只能在小范围内充当区别你与别人的方法,也可以说,姓名只是一个代号。两个姓名一样的人当然不可以说他们是同一个人,那么,长相是不是区别你和别人的凭证呢?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如果把一个人整形成与你外表一模一样,就可以说你俩是一个人吗?与你熟知的人在与你交谈五分钟后会立刻分辨出哪个是真的你。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才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上的你才是真的你。院士的李小文和农民的李小文虽然是同一副外表,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内涵。肉体上的你只指长相和形体,但精神上的你却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你的性格、思想都包涵在内。死亡可以让肉体上的你霎时失去生命,却撼动不了你精神上的永生。肉体上的你之于精神上的你已经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更不用说穿着对于一个人内在的真正影响了。因此,穿着可以让李小文显得“寒碜”,但同样不能剥离李小文的那副“潇洒”似的生命品质。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当然,我们无法否定的是,衣着确实可以表达人们的个性,但它也仅仅是一个途径罢了。不是说你穿了一件多么有品位的衣服就代表你的内在品味有多高。真正内在的品位则要通过接触你,透过你的为人处事的风格来领略。衣服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可以千篇一律,可你为人处事的方法及由此所体现的内在精神世界却是最与众不同的,也是最能彰显你的个性的方式。
真正精神富裕充足的人不会太在意穿着和长相,他们的心灵无论何时都是平静的。这种平静来自于对事物规律的了解,他们摆脱了外界的虚名浮利,并且拥有内在精神世界的欢愉。
周国平说:“我惟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是啊,活得纯真才能活得自由。保留一份生命的本色,享受那简单带给我们的精神欢愉。李小文不正是这样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