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记
导航

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

2020-12

【篇一】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苏教版高二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起始课

                      ——古代诗歌以及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教学设计:张飞    50630778@qq.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了解的一些诗人、诗作的回忆,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歌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诗歌发展与唐诗的发展概况以及简要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了解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忆法

【教学设想】

这节课是《唐诗宋词选读》的起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和唐诗的大致发展历程,从而使学生了解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和辉煌成就。从而为后面课程的学习进行铺垫并激发学生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

【教学准备】制作CAI课件,播放《唐之韵》影像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一)先秦时期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采莲曲》、《木兰诗》

(四)唐代

9.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五)宋代

10.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六)元代

11.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体裁)分类简表

1、诗

古体诗

      四言古诗:出观最早(《诗经》)

      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杜甫《羌村三首》)

      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杂言古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吟”、“曲”等。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绝句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颧雀楼》)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律诗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七言律诗(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排律

2、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3、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

 散曲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散套)(睢景臣《高祖还乡》)

 戏剧(只是供演出的剧本)

杂剧

传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唐代诗歌发展概况:

(一)初唐(618—713)

初唐诗人的主要贡献在于:开拓了题材,使之面向社会,贴近现实;逐步用刚健清新的文风取代六朝文风;确立律体。

初唐前50年,诗坛主盟者多为陈隋旧臣,主流仍是齐梁诗风唐太宗本人虽反对“释实求华”(《帝京雄健刚劲的风骨、高远浑成的意境、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这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成就之一。

盛唐诗歌,具有雄健刚劲的时代特征,已不同于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和边塞诗派尤为典型。盛唐的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他们多有边塞从戎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诗描绘边塞苍茫壮阔、奇异瑰丽的景色,抒发他们立功疆场、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洋溢着激扬高亢的时代精神,风格慷慨雄壮。在七言歌行和绝句的运用上有所创新。

盛唐诗歌不仅有六朝的婉丽,而且情景交融,意象浑成,境界壮阔。王、孟山水诗派尤为典型。与六朝的模山范水不同,他们以清丽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重在领悟其中的诗情画意,创造意境,并借以抒情寄趣。形式上,他们多采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盛唐诗人抒发感情,既不掩饰,也不节制,似行云流水,任其自然;创造意境,浑然一体,无迹可求;运用语言,质朴无华,情韵深长,因而盛唐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自然美,不同于六朝的镂金错采之美。

盛唐诗人在上述总体特征之外,还各有风格。风格的多样,流派的形成是盛唐诗歌成就斐然的又一重要标志。“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高棅《唐诗品汇总序》)

盛唐诗歌成就的另一标志是在诗歌形式方面,“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3)不仅如此,几乎在各种体裁方面,他们都能变化创新。在乐府方面,或用古题写新意(如李白),或咏时事创新题(如杜甫)。在歌行体方面,破偶为奇,以参差的句式,恣肆的笔调,抒发慷慨跌宕的感情。(如李白、岑参),在律恃,特别是七律方面,以精严的格律或峭拗的变律、议论朝政,叙述战事,反映民生,抒发襟怀,大大丰富了律诗的表现力(如杜甫)。在绝句方面,用玲珑的意象、浑成含蓄的寓意,表达悠远的情韵(如王维、李白、王昌龄)。

代表唐朝,乃至我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是盛唐的两位伟大诗人李白、杜甫。李白的诗歌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映民生的苦难,蔑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的风貌的一面镜子。而杜甫的诗歌则是“安史之乱”前后的一部诗史。他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因而他的诗感情深沉,蕴涵深广,语言遒劲,笔法曲折,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又由于他善于涵古茹今,转益多师,所以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元稹《杜君墓系铭序》)成为一位既集前人大成,又开后人无数法门的诗人。

(三)中唐(766—859)

这是继盛唐之后,诗歌的又一繁荣时期。不仅诗人和诗作的数量大大超过盛唐,而且流派繁多,也不逊盛唐。

中唐前期自大历至贞元中,唐诗处于两个高潮之间的低谷。代表人物是韦应物、刘长卿、李益及“大历十才子”。他们大多经历了安史之乱,所以他们的诗对社会的疮痍,民生的调弊有所反映,但多客观冷静的描写、低沉感伤的哀叹,缺乏盛唐诗歌那种强烈浓厚的感情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李益、卢纶的边塞诗能嗣响盛唐。韦应物、刘长卿的山水诗,高雅闲淡,于王维、孟浩然之外,自成一家。“大历十才子”多为权门清客,诗多流连光景酬和投献之作。正如皎然所述:“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以为己有”,而“诗道初丧,正在于此。”(《诗式》卷四)他们多工五律,意境淡泊,情致闲适,描写细腻精工。但雕琢过甚,有句无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倡导、参与新乐府运动。他们有一套较系统明确的理论,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对杜甫的现实主义有所继承和发展。艺术方面,他们的乐府歌行,发展了杜甫的叙事技巧。特别是元白的一些乐府融入了传奇小说的手法,首尾完整,情节曲折,描写细腻,风格平易纤徐。张籍王建乐府在精警凝炼上有别于元稹、白居易的委曲详尽。但他们都务求晓畅坦易,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另一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有李贺、贾岛、姚合等人。他们的风格不尽相同,但都以奇崛险怪为美。韩(愈)孟(郊)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以怪奇怒张为美,追求惊世骇俗的审美情趣,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韩愈才雄,孟郊思深,都长于古体,有“以文为诗”的特点。李贺的乐府,作意奇险,幽深秾丽。贾岛、姚合取法十才子,工于五律,冥思苦吟,抒寒苦之情,状幽僻之景,形成清苦奇僻的诗风。柳宗元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恩集后》),风格近于陶渊明,与韦应物并称韦柳。他的诗抒发幽债哀怨,深得楚骚精髓,则与韦应物不同。刘禹锡的诗长于咏史吊古,工于七言律绝,雄健苍劲,被誉为“诗豪”。柳(宗元)刘(禹锡)不入流派,而能标新立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人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四)晚唐(860—907)

唐代诗歌经过盛唐和中唐充分开拓后已难乎为继,晚唐一般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题材、境界较为狭小。但也有一二例外,这便是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创作。杜牧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们都有过报国济世之志。才俊志高,却不获伸展。他们的诗歌或隐或显地陈世事、刺时弊,表达忧国伤时之情。在对时局失望和仕途失意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追求声色感官的刺激,诗中写男女之情的题材增多。其中杜牧的古体恃,感怀时事,抒发襟袍,慷慨激昂。他的律恃,尤其是七律,俊爽不羁,时寓拗峭,以矫圆熟。咏史绝句,精警、婉曲、隽永。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李商隐伪诗感时伤事,沉郁顿挫,但气魄笔力,略逊杜甫一筹,而寓意砌深曲,思绪的绵密、用典的精工,则又过之,亦身危情苦所致。尤其是李商隐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另有温庭筠的诗,其成就逊于李商隐。温长于乐府,李深于七律,两人以诗风秾丽并称,他们的部分诗歌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对词的发展有所影响。

晚唐诗人客观上面临时代衰败,社会心理感伤、颓废和诗歌在盛唐、中唐一盛再盛之后难乎为继的局面,而主观上他们的才力心志俱不足以开宗立派,他们的共同点是:无论出处穷达,对时局已不抱幻想,最后大多归隐田园,寄迹山林或放清声色;他们的诗无论何种题材,都充满感伤、悲愤的情调;无论风格有多大区别,都步人后尘,没有创新。晚唐诗人出杜牧、李商隐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多为中下层文人,他们继承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以古诗乐府(皮日休、聂夷中)或律诗(杜荀鹤)反映民生的疾苦,讽刺政治的黑暗(罗隐),幽愤怨恨之情多于谏诤规劝之意。另一类则是仕途通达,遭遇世乱时变,绝望于政事,退而隐居的文人,如韩偓、吴融、司空图等。他们的诗歌表现朝政紊乱、战乱频仍的史实,抒发忧伤哀痛,思归慕隐的心情。韩偓、吴融的诗风受李商隐影响。其余的诗人或学张籍,或学贾岛、姚合,总之是“依人作计终后人”。

 

三、播放《唐之韵·千古唐诗》影视录像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多媒体展示内容提要

一、初唐诗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代表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于易水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盛唐诗歌

1、山水田园诗派

①题材:山水田园、隐逸的生活

②风格:以平和恬淡、清新自然为主

③体式:律诗和绝句

④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

⑤代表作: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岭南第一诗人——张九龄

代表作: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3、边塞诗派

①题材:边塞战争、边塞风光、民族风貌、征夫闺妇

②风格:以雄奇浑厚、豪迈奔放为主

③体裁:歌行体和绝句

④代表诗人:岑参、高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

⑤代表作:《燕歌行》(高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代表作:《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

三、中唐诗歌

1、奇险诗派

代表诗人:韩愈、孟郊

代表作: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絮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新乐府诗派            

代表诗人:元稹、白居易

代表作: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琵琶行》、《长恨歌》(白)

3、诗豪——刘禹锡

代表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4、柳柳州——柳宗元

代表作:《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诗鬼——李贺

代表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梦天》

《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四、晚唐诗歌

1、晚唐前期的“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代表作:《锦瑟》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夜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夜雨寄北》(李商隐)

《泊秦淮》(杜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赤壁》(杜牧)

折戢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晚唐后期的两种诗风:

①浮艳柔靡   代表诗人:温庭筠、韦庄

代表作: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②现实主义   代表诗人:聂夷中、杜荀鹤

代表作:                        《咏田家》(聂)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山中寡妇》(杜)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篇二】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点梳理提要1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点梳理提要

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陌上桑》《木兰诗》,有的还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如《孔雀东南飞》。

抒情诗——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怀(即咏怀诗,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和托物言志(即咏物诗,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以石灰自喻,表达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歌咏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喻理诗———特点:通俗自然,善用比喻说理,耐人寻味,富于理趣。主要写法:

①寓理于形象之中(在“景”或“物”的描绘中说理)——形象、生动、有趣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熹《观书有感》(问君哪得清如许……)、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淡妆浓抹总相宜)。

②议论说理——议论与形象描写相结合,多用比喻等修辞法。

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注意】

1.读诗时要"想诗"。诗中的道理,如盐溶于水——“体匿味存,现相无相”,要细细品味。

2.诗中之“理趣”①本身固有 ②引申而来,其理趣要用辩证观点分析诗句,“思而得之”。

3.一般诗歌也常寓理于抒情之中——抒情议论相结合。有的诗还把议论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怎样鉴赏诗歌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更好了解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诗序和诗歌后注释)

如李纲《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赞颂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作者李纲是跨越两宋的抗战派领袖,为相时颇有政绩。因为被投降派所排斥,屡次被谪。《病牛》便是他罢相后在鄂州所作诗歌。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风格补充】

1.三曹——苍凉雄健。

2. 陶渊明——田园诗之大家。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反抗精神。讴歌田园风光,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咏荆何》、《读山海经》中,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3.陈子昂——其诗开一代诗风,其中《登幽州台》最为出名,抒写不遇之悲怆,蕴含自信自负,情怀壮伟,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之伟大孤独。

4.张若需——《春江花月夜》,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

5. 王昌龄——诗歌具深厚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诗风雄健浑厚。

6.高适、岑参——诗风雄浑奇拔。岑参写边塞风物雄奇瑰丽,写人物豪情奔放。

7.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表现山水田园之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平和心境。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其山水诗既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更多见的是融诗情画于一体而清逸雅致、表现物即我、我即物的庄禅境界的山水诗。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

8. 李白——飘逸洒脱,豪迈奔放,其诗抨击时政,愤世嫉俗,表达怀才不遇、希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歌具浪漫主义色彩,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想象瑰丽而变幻莫测;乐府和歌行写得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其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有时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自然山水不只是他寄托精神,消融苦闷的处所,更重要的是他追求个人自由解放的天地。

9. 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诗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以诗写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诗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

10.李贺——灵心善感,诗风的忧郁激愤。诗歌充满青春乐趣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意象色彩斑斓且组合密集。

11.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抨击黑暗,针砭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是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的主张。诗风平白清新。

12.   杜牧——咏史诗的大手笔,历史与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诗风含蓄绰约。 

13.   李商隐——诗风清丽俊逸,开拓朦胧、幽约之美丽、令人回味无穷的境界。

14.   贾岛—— 其诗以清奇幽峭见称,诗风萧瑟悲愁。

15.   张九龄——委婉蕴藉。

16.   韦应物——清新典雅。

17.   韩愈——诗风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18.   元稹——诗风艳丽浅近。

19.   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

20.   李煜——词风伤感细腻。

21.   欧阳修——词风清丽明媚。

22.   范仲淹——词风苍凉悲壮。

23.   苏轼——旷达豪迈,开拓豪放派词风。

24.   柳永词风——缠绵悱恻,开拓婉约派词风。

25.   黄庭坚——词风自然流畅。

26.   秦观——词风情真意切。

27.   李清照——词风婉约凄切,表现闲适与愁苦。也有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8.   杨万里——词风新鲜活泼。

29.   陆游——诗风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一生“位卑未敢忘国忧”。也有爱情诗和悼亡诗传世。

30.   辛弃疾——词风气势雄壮。一生力主抗金,成为作品主旋律。也有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诗。

31.   姜夔——词风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二)把握诗歌题材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①借古讽今——劝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抨击时弊。

②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③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课本。)

2..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 “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    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3..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⑴写法:

①写景抒情——先写景,后直抒胸臆。

②情景交融——全诗皆写景,但融情于景,注意景物色彩,特别是注意常用的寄托某种情思的意象(景物)。

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对仗工整,看是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情景交融。开头两句描写明媚的春景图,流露出诗人喜悦之情。后面两句“千秋”与“万里”相对,表现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浩茫心绪,卒章见底,关键词(诗眼)在“万里船”。门外所泊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船”。可是诗人却有船行不得,有家归不了。只能倚窗见到千年不变的茫茫雪山,满眼异地风光。再回想去年官兵收复河南河北,诗人就想“青春作伴好还乡”,可是一年已过,春天又至,诗人仍然淹留他乡。于是喜悦之情随着视线的转移而消逝,代之而起的是无限思乡之情,以至心随白鹭和东吴万里船俱往故乡。最后乐景却反衬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⑵写景诗类别及其常常抒发的感情:

①    田园诗

原是歌咏恬静悠然情景的田园生活。如东晋陶渊明一些诗曾被称为“田园诗”代表作。某些诗人不满现实,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远离尘嚣,表现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对于趋膻逐臭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隐逸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弃官归田后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的思想。

——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田园诗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汉语词典》“田园诗”词条解释:“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因此一些田园诗也表现以下主题:

——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

——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表现盛唐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庆丰收、与民同乐的情感 。

——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热爱之情。

——辛勤劳动,秋收时的欢快心情。

——男丁戍边,田里只有妇孺老人耕种,土地荒芜,揭露战争带给农民的深重灾害。

——反映了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

——闵农、怜民的思想感情。即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同情。对官府的赋税徭役繁重,残酷剥削农民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表示强烈的不满。

——对比农民的痛苦生活,为自己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表示疚愧和自责。

——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城里富贵人家。

——把农家苦与王孙乐对比,表达希望农民与王家“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美好理想。

写田园诗的主要有:晋代陶渊明,南朝的鲍照、江淹、沈约、谢脁南北朝的庾信,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盂浩然,此外唐朝诗人张籍、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李绅、元稹、姚合、温庭筠、司马札、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杜荀鹤、颜仁郁、可朋、韦庄、王驾等。李白、储光羲、高适、杜甫、元结、袁高、戴叔伦、韦应物、孟郊、王建、颜仁郁都留下田园诗达到佳作。

②    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境界。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的胸中之景——意境。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旷而且真”的怀抱的自然流露。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寞之情。

曹操《观沧海》——汉以前唯一完整的山水诗,全诗不加作者主观抒情,只作客观描写,是汉以前所未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主要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唐代的孟浩然、王维、李白,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等。唐代诗人几乎都写有山水诗,杜甫和宋代的梅尧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等大诗人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③四季图及其它风景诗

——希望、喜悦之情 ,热爱大自然之情。

——自伤迟暮,独守闺房,感伤青春易逝,佳人(良人或家人难再);或感叹物是人非,昔盛今衰;或抒发亡国之恨。

——感伤物是人非,人生短暂,报国无门,功名难就。

——怅恨离别,思念家乡。

(想象诗歌画面,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从动静、虚实、形、声、色、点线、面对比等去欣赏构图美、形象美、色彩美和意象美,抓住诗眼挖掘深意)

4.边塞诗和战争诗:

诗文思路:塞外景物——戍边战士的情怀。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示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诉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战争诗常如此)

5.赠别诗和悼亡诗:

两类诗共同点:

①     较其他类属作品,情感更为挚厚、强烈。

——古语: “悲莫悲兮生离别。”

②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前者 “欲留不能,欲舍不忍”,后者 “抚存感往,物是人非”,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

⑴送别诗:

①重团聚、怨别离,诗中除了抒发恨别之情外,往往蕴含其他思想感情:

A.建功立业的豪情  B.壮志难酬之惆怅  C.被贬之愤懑  D.忧国忧民之情.E.男女之情爱  F连年战争,有家难归之悲愤

②注意想象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蕴含之感情。

古人送别多在歧路旁、津渡口、长亭间或都门外。

可供作者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

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人化的自然”,———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

③领会诗中典故含义。(注意注解提示或联想已学过的诗歌。)

④化用前人诗文,如:

萧萧斑马、携手相看泪眼——写离别   六郡良家子、霍去病、魏大——表为国立功之志向

⑤注意细节描写。

⑥注意谐音——“柳”谐“留”,“秋”谐 “愁”,“丝”谐“思”。“晴”谐“情”,  “莲”谐“怜”,爱怜,借以表达爱情。

⑵悼亡诗——多是感怀亡妻之作。从魏晋南北朝潘岳悼亡妻的三首代表作起,后人感怀亡妻的作品多沿袭之,用"悼亡"为题。——悲叹“双栖一朝只”、“比目中路析”——表达悼亡的痛楚和哀伤。

  ①诗中所写地点或物象:

【地点】



⑴闺阁庭院———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黯然伤神。

【物象】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闺尘窗、孤帐空床、长簟床空、室虚悲风、残灯虚座、余墨遗芳、翰墨馀迹、遗挂在壁、朗月胧胧、针线犹存————物是人非,凄寂而清冷、衰颓而黯淡。

⑵墟墓间——怅恨阴阳两分隔,表现“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的伤逝之情。

【物象】坟、墟墓、落叶、孤魂、凄凄朝露、烈烈夕风。

【其他词语】茕茕  徘徊、踟蹰、不忍、未忍

②历代著名诗人如潘岳、鲍照、韦应物、孟郊、元稹、李商隐、梅尧臣、苏轼、黄庭坚,一直到明代的于谦和清代的吴嘉纪、厉鹗等,都有悼亡诗流传。

6.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表现愁肠百结,思乡怀人的主题。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思路:写物象——触“物”生情——抒情。

①注意所写物象:如:黄昏、落日、枯藤、老树、昏鸦、倦鸟、流水、孤雁、鸿雁、秋雁、万里船、孤舟、浮云、杨柳、明月、残风、笛声、歌吹、鸡声、茅店、寒灯、孤影、夜雨、孤灯、风烟、家书、书札、梦、乡关、等。

②乡思诗还有写节日之乡思。如佳节、重阳、寒食。

构思上“以超极表至极”——把乡思之情推到极点之后,又往前推进,超过极点——虽有悖常规,却合情理。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旅次书朔方》)划线句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乡思之情得到超强表现,微妙真实。

7. 咏怀诗——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也有的咏怀诗叹世道不予我生、伤夫妻离别、苦人生短暂(人生若尘露)、哀朋友遗弃,即抒发嗟生、忧时、愤世、疾俗等思想感情,如阮籍的咏怀诗。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咏怀名作。

8. 游仙诗

——历代文人被压抑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不平则鸣的文艺成果。在浪漫的想象之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建构理想中的仙境,以寻求对现实环境的解脱。宣泄心中的愤懑不平,表达对时局的无可奈何与失望之情,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气质。

(也有写道家求仙求长生不老的游仙诗。)

9.悯农怜民诗——讲农民劳作之苦,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或苛捐杂税政策,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10.家庭生活、亲情之乐或.农家、渔家乐与苦

11. 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运用含蓄的手法,往往是同讽刺相结合在一起的。

12. 闺情诗———是以女性为主题的的描写女性心理情感的诗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全诗围绕诗题中的“望”字。如清代仇兆鳌评:“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未联极望之情”。

2.诗序——交代背景、作品产生缘由和过程,奠定感情基调。

3. 注释——解释词语,交代背景,或解释诗中有关典故。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左玉林

【篇三】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被贬文学初探(网友来稿)

安徽省当涂一中    陈帆 邮编243100   电话0555---6726918

大凡有才华的人,都有点清高孤傲,卓然不群。而大凡有点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人,总不会见容于当权者,他们或被贬斥,或被杀戮。因此他们都有身世浮沉,怀才不遇之感。他们文学的顶峰就出现在他们被贬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学最有意义的一部分,就是这些怀才不遇的被贬斥者的文学。这类文学源远流长,最早的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屈原赋《离骚》。我们姑且称之为“被贬文学”。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类文学的特色。

(一)被贬  或忧民疾苦,政见不合;或待遇不公,才高遭妒。但是,他们都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脊梁,始终代表着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均名列唐宋八大家,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说韩愈是“以文为诗”。他们也都有同样的被贬经历。

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14年(公元819年)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回宫供奉,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是王叔文革新运动的支持者,“后因用事者得罪” 俱被贬。史称“八司马事件”。他们中的有些人出身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比如白居易少年时期家境穷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社会现实和个人见闻使他立志要“为民请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他早就写成了《策论》75

“又怪其(造物者)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这里明显表达了对造物者的怨恨心情。

以上是他的《永州八记》,在他的七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也有描写:“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纹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风雨中的芙蓉,薜荔不正是政治风雨中屡遭摧残的诗人自身形象吗?九曲回肠的江流也正是诗人内心的愁肠百结。移情于景,景人合一。

韩愈也有这方面的名作,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左迁途中的景物描写“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蓝田关前,大雪封路,诗人频频回首,举步唯艰。对家乡,对朝廷无限留恋,此时连马也通人意,不愿前行,而诗人的愁情更是可想而知了。

2 咏史抒怀,发思古之幽情。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借咏史怀古,委婉向朝廷表达渴望再度被起用的心情。

李白天宝年间,因被友人荐,应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他终恃才放旷,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宠妃杨玉环,被排斥而逐出长安,心情无比沉痛,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也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谢将军,东晋人,谢尚,曾镇守牛渚,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咏自己的作品,大力赞赏,袁宏从此声名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李白在此借咏史感叹自己无人赏识,怀才不遇。

同是唐代文人的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天宝进士,因刚而犯上,曾两度被贬。他借吊贾谊,感怀自己的身世,写了《长沙过贾谊宅》“---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将自己与贾谊

遭贬的共同遭遇联系起来,眼中景物也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很难说是写贾谊,还是写自己了。有意思的是,刘长卿吊贾谊,而贾谊却吊屈原,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

无独有偶,宋代的苏轼也一生屡遭贬斥,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到黄州。在他谪居黄州时,写下了他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借怀古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词中写周公瑾的英雄形象,曾羡煞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如此的一代英雄周公瑾,是因为深得明主孙权的信任,怀才得遇,一展身手。可如今自己呢?屡早贬斥,一生浮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功业未成,头发已白,岂不令人悲叹。

3   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先来看他的《湘夫人》中的一段:“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

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白蘩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瑗。”湘夫人与湘君的思念之情是那样的令人感动,可这里的美人相召,佳期有约。实际上都是被贬之人对君主重召的期盼,不能仅仅理解为男女之爱。

同样在抒情长诗《离骚》中,也有大量的

1 一部被贬文学就是一部血泪文学,里面满含着被贬文人的血泪。山水之乐,暂时的表面之乐,都无法掩盖他们内心被贬的忧郁和凄苦。

白居易被贬江州,送客湓浦口,听琵琶女的演奏及她的自叙身世,始觉有贬谪意。遂写成长 fcr32003@yahoo..

【篇四】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魏庆之尝谓:“人生作诗不必多,只要远传。如柳子厚,能几首诗?万世不能磨灭。”(注:魏庆之着《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版第121页。)刘克庄亦称:“如柳子厚诗,„„得一二首似之,足矣。”(注:刘克庄着《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12月版第10页。)可见其诗对后世的吸引力之大,生命力之久远。柳宗元诗歌特点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同作者的才情秉赋、遭际阅历有关,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年广为流布的佛教,尤其是中国化佛教业已形成后的诸多门派对其诗歌创作影响,也是一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追踪柳宗元谪居岁月与释门的广泛交游,以廓清柳氏佛学思想的基本面目,从而在思维方式、情感逻辑等方面探寻佛禅对其山水诗创作的直接、间接的影响和受益受病的某些规律性问题,探讨其山水诗的意境、风格及其成因。

一、佛教的出世法则与柳宗元的生活情趣

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这三十多年大致可分为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注:袁家耀《柳宗元“好佛”略谈》,《江淮论坛》1995年第3期。)他在长安应举和为政时期,曾与文畅等出入官场文坛的僧侣结交,很欣赏晋宋以来谢安石、王羲之、习凿齿、谢灵运、鲍照等人与和尚支道林、释道安、慧远、慧休的关系,并极力称赞那些与自己同时代人的那种“服勤圣人之教,尊礼浮图之事”的亦儒亦佛的生活(详见《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只不过这时他在政治上一帆风顺,忙于实现政治抱负,不以文为意,所以作品少,佛教思想也表现得不明显。被贬永州后,他由一朝重臣而流落远荒,社会地位的巨大反差,内心的极度痛苦,使他不得不到佛教中寻求寄托甚或解脱。初到永州,居无定所,只好寄居在重巽的龙兴寺,这样每天接触的是经书禅堂,促使他进一步研究佛教教义,从而对佛教有了深切的体会。他曾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一文中颇为自负地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即永州),吾独有得焉。”他改贬柳州后,来到提倡“顿悟”的南宗禅的老巢,进一步受到禅宗的浸染。苏轼曾说:“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绝妙古今”。(注:《柳宗元全集·卷六·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详注》,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64页。)佛教的出世间法已影响到他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趣味,并渗透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送玄举归幽泉寺序》)这正是他改革失败后被贬永州的真实心理状态。受佛禅影响,他悠游山林,并于自然山水中体味到了“与万化冥合”的禅意。他早有悠游山间林泉的好尚,“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贬永州后,随着对佛教教义理解的加深,加上认为自己“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于是,“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更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搜奇觅秀,遨游丘壑林泉以求得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快适,从自然山水中寻找慰藉,以排解心中的郁结。他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这样写道:“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可见他登临游览的目的就是要借此宽解胸中的郁闷。他毫不掩饰自己是满怀牢骚来游览登临的。他的许多山水诗作常常这样开头:

“隐忧倦永夜,凌雾临江津。”(《登蒲州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回斜对香零山》)“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

“窜身楚南极,山水穷险艰。”(《构法华寺西亭》)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蹇衣。”(《夏夜苦热登西楼》)

在永州十年间,他经常与朋友、僚属“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在浪迹山水、悠游山林的过程中,他确实于自然山水中寻到过慰藉,体会过与自然冥然化合的境界。当登上西山后,他感叹道:“知是山之特点,不以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注:《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九·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314页。)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与元气混而为一,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

邈远无垠的大自然中。在游览小丘时,他感觉到“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注:《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九·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315页。)这种“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物我两忘境界的获得,则正是受佛教影响所致。

除了悠游山林,他还植竹禾,艺花卉以自遣,“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送从弟谋归江陵序》)过着“把锄荷锸,决泉为圃”和“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望青天白云”(《与杨诲之第二书》)的闲适生活。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清静淡泊、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也正是受佛禅影响的结果。

二、柳宗元对佛教的独特理解

柳宗元绝不是生性淡泊之人,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执着的。他虽然好佛,但他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儒家的。他一生有两项重大活动:一是参与永贞革新,一是领导古文运动。这二者都与他复兴儒学、佐世致用的思想有关。他既身体力行了“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答贡士元公谨论仕进书》)的政治理想,又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辅时及物”(《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的主张和以儒家经典为“取道之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原则。他早年“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答贡士元谨论仕进书》),热衷仕进、向往功名,自言“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冉溪》),“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即使在被贬逐后,他仍坚持“仕虽未达,无忘生人之患”(《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的儒家思想。他时刻寻找东山再起的时机,渴望重新回到社会中一展抱负。他常以屈原自喻,“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注:《柳宗元全集·卷十四·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477页。)。同时在个人生活上,他也是按照儒家的道德准则来立身行事的。他因妻子杨氏早逝,“寡居已十余年,„„至今无以托嗣续,痛恨常在心目”(《与杨京兆凭书》)。他念念不忘求胤嗣,甚至提出愿娶老农女为妻,生儿育女。可见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观念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

尽管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天台宗也把他列为重巽的俗家弟子(注:孙昌武着《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288页。)。但他却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博采众家,苏轼赞许他“儒释兼通、道学纯备。”(注:《柳宗元全集·卷六·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详注》,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64页。)他对佛教的接受,主要是领会佛教义理,以图“统合儒释”,把佛教思想纳入儒家思想体系。他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送元暠师序》、《送僧浩初序》等文中,都提出并阐述过“统合儒释”这一思想主张。他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以固有的儒家的人生准则审视并阐释佛教理论,对佛教徒那种与儒家道德相违背的“无夫妇父子”的行为是极力反对的,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原则出发,他也反对佛教徒“不为耕农蚕桑”而坐食的行为。而自己所注重的,是佛教这些外在迹象掩蔽下的内在“韫玉”,即与儒家的经典《易》、《论语》相合的义理精神。一般说来,儒家“入世”,释家“出世”,似大有抵牾,但柳宗元认为佛与儒有相通之处,主张“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咸伸其所长而黜其奇斜,要之与孔子同道”(《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通过他的独特理解,二者不但能相圆通,而且是相辅相成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他认为佛教教义在伦常上与儒家有相通之处。

他非常赞同慧能的“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坛经·疑问品》)的孝道思想,认为“金仙氏之道,盖本于孝敬”(《送濬暠上人归南觐省序》),“释之书有《大报恩》十篇,咸言由孝而极其业„„于元暠师,吾见其不违,且与儒合也”。对“行求仁者以冀其心”,“由孝而极其业”的元暠师尤为赞赏,对那些“去孝以为达,遗情以贵虚”,“虽为其道而好违其书”的僧人提出批评(《送元暠师序》)。

二是他把佛教戒律与儒家礼制作用等同一致。

他认为“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孔子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儒以礼行,觉以律兴”(《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他非常反对那种“小律而去经”的做法。对律宗深有好感:“其有修整观行,尊严法容,以仪范于后学者,以为持律之宗焉”(《送濬上人归南觐省序》),而对禅学末流,持明显的批判态度:“而今之言禅者,有流荡舛误,迭相师用,妄取空语,而脱略方便,颠倒真实,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送琛上人南游序》);“传道益微,而言禅最病。拘则泥乎物,诞则离乎真,真离而诞益胜。故今之空愚失惑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于嚣昏,放于淫荒”(《龙安海禅师碑》)。三是他认为儒佛都具有济世的功用。

在柳宗元看来,“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碑》)的佛教,“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永州龙兴寺西轩记》)所以应将“真乘法印,与佛典并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以“丰佐吾道”,实行教化。实际上就是把佛教作为工具,利用其宗教力量为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服务。他治理柳州就是实施了这一“援佛济儒”的主张。他一方面认为“人去其陋,而本于儒”,到柳州两个月,就重修孔庙,期待以儒家学说对当地尚未开化的群众进行教化,使他们能够“孝父忠君,言及礼义”(《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一方面又认为对于“董之礼则顽,束之刑则逃”的蒙昧边民来说,“唯浮屠事神而语大,可因而入焉,有以佐教化”,(《柳州复大云寺记》)于是主持修复大云寺,借佛教以达到“去鬼息杀而务趣于仁爱”(《柳州复大云寺记》)的目的。可见,他修佛寺完全是功利性的,不是出于信仰的动机,而是作为一种治世化人的手段。

柳宗元不仅以固有的儒家观点来审视佛教理论,而且以同样的态度审视僧人。他所称道的僧人,都是具有顽强毅力,严谨持身,对自己的信仰和事业绝无纵肆懈怠之态的高僧。他们既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行为,又有“不爱官,不争能”的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些僧人不是以出世者的面目呈现在柳宗元的文中,而更象严以律己,勤于求道教人的学者,„„他们在自己的信仰领域内,所作所为皆有目的,有成效,他们的人生意义主要不在虚幻的解脱成佛,而表现为行道的积极追求”(注:陈晓芬《柳宗元与苏轼崇佛心理比较》,《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由此可见,柳宗元是按照他固有的儒家思想来理解佛教及僧人的。“统合儒释”,实际上是援佛济儒。“柳宗元的禅世界处处洋溢着一种不可须臾即离的儒风。„„所以柳宗元的禅世界是禅为表,儒为里;禅为用,儒为体的统合禅儒的世界,是一个极其独特的禅世界”。(注:张锡坤等着《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08页。)

正如章士钊先生指出的那样:“子厚自幼好佛,并不等于信佛。求其道三十年而未得,自不足言信仰”(《柳文指要》上卷第25页)。柳宗元对佛教及作用的独特理解,势必减少佛教作为宗教对他的麻醉作用。因而,使他在追求超脱时,又不能忘怀政治,难以保持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虽有好佛、参禅之举,却无彻底解脱之意,只能徘徊于儒与佛、入世与出世、社会与自然之间。其山水诗作便常常传达出这种矛盾状态:

“进乏廊庙器,退非乡曲豪。”(《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喧卑岂所安?任物非我情。”(《酬贾鹏山人》)

“仙驾不可望,世途非所任。”(《零陵春望》)

三、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

1.清冷幽寒的画面

常言道:“天下名山僧多占。”古刹名寺一般都座落在山清水秀的幽静之乡,既没有尘世的车马喧闹,又远离人事的格斗纷争,这种清静的自然环境,同佛教追求的“禅定”境界,同高僧们潜心研读经典必需的清静心境,达到了天然的默契与和谐,使他们忘怀世事,把思想和意念导引到“清静无为”的境地,从而潜心于体悟禅理经义。所以,尽管禅宗也主张“平常心是道”、“担水劈柴,无非妙道”“行住坐卧,无非妙道”、,主张在正常的与世俗无异的生活中体悟自性,证得无上菩提,但他们仍然偏爱这幽静的所在,与自然山水有着一种巨大的亲和力,在生灭不

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妙悟禅机。佛门以“空”为本,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没有常住不变的本相。“空”为一法印,是佛教第一要义。在佛家看来,“四大皆空”,一切事物都既非真有,又非虚无,只有把主体与客体尽作空观,方能超脱生死之缘。

佛家这种讲出世、重自然、追求平静、清幽的境界,对柳宗元的审美趣味影响很大。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柳宗元却非常偏爱或者说只偏爱静寂荒冷、色彩幽暗的景物。他对清冷幽寒的山水景物非常敏感。这种审美趣味决不是无意识的,而是自觉的,他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曾把美的形态概括为两种:“游之适,大率有二:奥如也,旷如也。如斯而已。其地之凌阻峭,出幽郁,寥廓悠长,则于旷宜。抵丘垤,伏灌莽,迫遽回合,则于奥宜。”这种美学观自然体现在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上,于是,反映幽深静寂的图景,便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一个显着特点。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寒”等充满凄冷意味的字句。例如:

“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新植海石榴》)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风窗疏竹响,露井寒松滴。”(《赠江华长老》)

“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江高。”(《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这些诗句,勿需外在的刻意渲染,就已弥漫着清寒幽冷的气氛,表现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的境界。据李育仁《论柳宗元的诗歌审美情趣》一文统计,在柳宗元一百六十多首诗中,竟有七十三首使用了“幽独”、“清寒”的意象。足见其审美情趣的独特性。

2.宁静淡远的意境

贬谪中的柳宗元,虽然在主观上依旧处于压抑与寂寞的氛围中,但在客观上,他毕竟远离了官场倾轧与政治纷争的污浊,与释门高僧的频繁交往,进一步拉开了他与现实的距离。他同他们参禅论道,谈玄说佛,并写了许多有关佛教的诗序碑铭。佛教的出世间法,慰藉着诗人孤独寂寞的灵魂,不时地淡化着他的自我情志,使他步入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之途。在青灯梵呗、晨钟暮鼓的氛围中,他暂时忘却了人生的恩怨得失,泯灭了是非荣辱,得到了“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的愉悦与满足,因而,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乐山水而嗜闲安”(《送僧浩初序》)的宁静、淡远的意境。

古人早就注意到柳诗情绪冲淡这一重要特征。苏轼曾说:“所贵于枯淡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上卷《评韩诗》)杨万里说:“五言古诗,句雅淡而味深长者,陶渊明、柳子厚也。”(《诚斋诗话》)柳宗元确实擅长从普通的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发掘和构思淡雅秀美的意境。试看《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永州后定居愚溪时所作。诗中写自己已厌倦了长期官场的拘束,认为这次被贬南荒反是幸事。作者透过对晨出夜归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悠雅清淡的图画,表现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诗中船桨碰撞溪水中的石块发出清亮的音响及作者的引吭长歌,衬得山中更加幽寂。因为这些声响正是以“来往不逢人”的夜的宁静作背景,诗中虽描写了声响,但最终还是导向静谧的,在意境的创作上,着意追求一种无人之境的宁静之美。再看《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未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全诗清空恬淡,没有世俗的喧嚣扰攘。诗人以“无事”之心,造宁静之境,描写了雨后愚溪北池早晨的景色:云散日出,溪景明丽,高树临池。诗人置身其间,闲适的心境与清幽的景物如宾主相得,浑然融契。全诗的景物平凡、自然,丝毫看不出诗人主观情绪的涉入。这些景物以本来形态直接与心灵契合,似乎已经消除了语言的中介。“就文学范围而言,柳宗元与佛教关系的启示,重要的并不在于其悟道的深度,而是在于禅学思维方式对诗歌创作构思的渗透与影响。”(注:许总《论柳宗元谪居心理空间与诗境构造方式》,《汕头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坛经》),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泥束缚,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本然之中,都是自然本心的流露,一切都是淡而无为,而不应是用心着力的。禅宗许多公案表现了这种淡然忘机、无系于心、无所挂碍的精神。“僧问:‘如何是僧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曰:‘春来草自青,月上已天明’”(《五灯会元》卷11)。禅在自然而然中,如春日草青,月上天明一样自然,不可以用心着力。读柳宗元的山水诗,常常会感到禅宗非理性的直觉体验与不于境上生心的思维方式对其艺术构思的渗透与影响。如《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

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诗人写在江雨初晴的傍晚,独自向溪边漫步所看到的景象:渡头大水泻过,通向村中的小径显露出来,由上游冲下来的浮木高高地挂在树梢之上。诗人写雨后景象,仅以渡头水落后初显及遗存的物象为着眼点,仿佛电影的特写镜头,既生动又逼真,透过清淡的景象,可见诗人直观摄照的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淡”,不仅是语言色泽上的“淡”,更多的是创作主体心境的“淡”。平淡的风格,来源于诗人无所缚系、任运自在,如天空中的游云一般不执着于物的主体心态。再如《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者以素描的手法,用浅淡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幽雅秀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图,生动地描绘了湘江渔夫日常的水上生活和湘江周围的自然景色。漂泊的渔翁,清澈的江水,袅袅的炊烟,初升的红日,构成了一幅闲适恬静的画面,使人产生一种柔和秀美之感,而依稀的橹声更反衬出画面的寂静。诗的最后两句不正是禅宗“不于境上生心”的形象表现吗?再如下面这些诗句:“远山攒众顶,澄江抱清湾。

夕照临轩堕,栖鸟当我还。”(《构法华寺西亭》)

“平野春草绿,晚莺啼远林。”(《零陵春望》)

“霰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旦携谢山人至愚溪》)

“园林幽鸟啭,渚泽新泉清。”(《首春逢耕者》)

“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夏昼偶作》)

“旷野行人少,时闻田鹤鸣。”(《游石角小岭至长乌村》)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与崔策登西山》)

这些诗句,都是使诗人在一瞬间直觉地发现大自然澄江如练、夕照临轩的画面,感受到雁鸣高天、莺啼远林、童敲茶臼、旷野鸣禽的清音。诗中静中有动,寂中有喧。这种寂静气氛的捕捉与传达,正是诗人心中那“无念”、“无住”之禅境的外化。“禅学给唐诗带来了禅境,因而也带来了诗境。这对于唐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禅境,才使唐诗获得了美好的意象与清醇的意境。这是唐诗艺术质量大幅度提高的关捩或秘密,是唐诗空前繁荣的最重要的遗传基因。”(注:张锡坤等着《禅与中国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244页。)我们不防套用一句说:是禅境成就了柳诗的意境。这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是以柳宗元对世俗的淡漠为前提,而对世俗的淡漠正是佛教的出世思想作用于他的结果。因而,他能够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

【篇五】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

浅论中国古诗中的山水美

崇尚自然、追求自然,是我国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趣味。然而,我们民族审美趣味所崇尚的“自然”,其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概而言之,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艺术创作要有感而发,而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二是创作过程中追求自然感兴、“直致所得”,而不要苦吟雕润;三是美学型态上偏嗜自然清真乃至自然平淡,反对堆金积玉、一味求奇。而且,这种追求、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其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深入影响到艺术中的结果,是民族心理在艺术审美中的反映,也是艺术传统、特别是以陶渊明、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在文坛上取得高度成就、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这一艺术实践的结晶。通过对自然美的内涵及其成因的考察,我们发现,除了讲求有感而发这方面的内涵以外,自然美的其它所有内容都与山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宋人龚相有一首题名为《学诗诗》的论诗诗,其中有二句云:“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依自然”,前一句是批评人工雕琢补衲的,而后一句则直接以高山流水来形象地展示自然美的内涵。崇尚自然与自然中的山山水水确实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自然美的崇尚与追求,应该追溯到先秦道家身上。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把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解释为“自然”。庄子更是进一步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对于这种自然无为的境界,庄子还在《齐物论》中对“天籁”进行了颇为形象的描述,指出它“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否定了任何人力的推动,充分肯定了它的自生、自发、自然。老庄的这一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对后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自然”一词在老庄思想中,还主要是一种带有抽象意义的哲学范畴。这一自然而然、不假人工雕饰的状态,尽管庄子以生动、具体的寓言进行了说明,但仍然带有某种玄虚、神秘的成分。然而,后代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阐释者们则尽量把老庄的自然之道具体化到外在自然界上,特别是具体化到自然的山山水水上。因为山水块然而生,没有人为造作的成分,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神奇美妙的造化伟力。

然而,这种哲学上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审美中的自然之美的充分移植和转化,除了上述以具体和山水来解释自然之“道”而形成的类似于“山水是道”的观念外,更为直接的则是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推动。作为一种理论型态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它首先必然是审美创造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抽象。纵观我国古代自然美观念的提出和形成,可以毫不武断地说,它与以山水、田园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流派的创作成就和经验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六朝山水审美意识的大觉醒、大拓展,在艺坛上出现了以模山范水为主要内容的山水诗画。尽管早期山水文学在艺术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如追求形似、新奇、曲写毫芥,离自然清真的境界尚有很大差距。然而,一旦山水进入艺术表现之中,随着艺术表现技巧、欣赏趣味的进一步提高,必然带来山水文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如果说,谢灵运在山水文学创作上还存在着许多局限的话,那么到了唐代,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则把山水诗文推向了浑然天成的境界,自王维开始的南宗山水画,也逐渐占据了画坛的主要位置。加之陶渊明的田园山水醇美境界的重新被发现,从唐末开始遂演成了崇尚自然的高潮。深受老庄道家思想影响并以之作为其诗歌美学基石的司空图,就是奠定这种

审美趣味的重要诗歌美学理论家。司空图在艺术创作上标举“直致所得”,主张艺术美的“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许印芳《与李生论诗书跋》),继承并发展了钟嵘的“直寻”说。而在审美型态上,司空图继承了钟嵘的“自然英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追求,并发展成为一种对自然平淡的美的崇尚和偏嗜。《二十四诗品》尽管列举了二十四种品格,但正如杨廷芝在《二十四诗品小序》中所论,它们“无往而不归于自然”,真正突出并偏爱的却是平淡自然一路。司空图论诗力宗王、孟的山水田园,主张王右丞、韦苏州的“澄澹精致”,正如许印芳所言,“表圣论诗”,“举右丞、苏州以示准的”。(《与李生论诗书跋》)因此,无论是他的“直致所得”所体现的自然感兴的创作主张,还是他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除了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之外,主要还由于他是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经验作为理想对象。而且老庄的自然之道对艺术审美的影响又是通过山水等自然物这一中介而实现的。特别是司空图的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更是隐遁山水的士大夫所具有的那种超逸自然、虚静恬澹的胸怀的写照。《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语,悠悠天钧。

“天钧”,指自然陶铸。《庄子•齐物论》言:“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这里,一切都是自而然然,犹如“幽人空山,过雨采苹”。人以恬澹自然之心徜徉在平淡朴素的自然山水之中,触景生情,物我合一,一切景语皆情语。司空图就这样以老庄的自然之道作为其诗歌哲学,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实践作为其美学典范,又本身以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等自然意象作为表达方式,为我们勾画出自然美的醇美极诣。司空图的美学理论,不仅在文学方面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书画理论也享其余荫。清代黄钺作《二十四画品》,不仅在形式上完全模仿司空图,美学思想上也受其影响。该著“专言林壑理趣”,(《二十四画品•序》)从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归纳出“听其自然、法为之死”的理论主张,也体现了对自然美的一种崇尚和追求。

司空图诗歌美学深深影响的宋代,是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向艺术各领域推广并定型化为我们民族普遍风习的时期。苏轼可以说是这一审美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代表。苏轼不仅继承了司空图的诗歌美学遗产,而且把“自然”的审美理想扩展到书画领域。”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天工”即自然天成,“清新”就是自然清真,如出水芙蓉那样自然可爱。苏轼在《读道藏》一诗中说:“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芙蕖”即“芙蓉”,与前贤所讲的“出水芙蓉”同;而“道集由中虚”则取自于《庄子•人间世》中的“惟道集虚”的“心斋”,“至人”亦是《庄子》一书中的理想人物。这里反映出他心目中的自然清真的审美境界是老庄哲学向艺术审美的延伸。而且,在自然美的形成过程中,苏轼同样以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作为其理想对象。尽管他承认李、杜诗“凌跨百代”,使“古今诗人尽废”,但却更钟情地认为:“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后来诗人“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因此,他对司空图的诗歌美学中的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推崇备致,“信乎表圣之言”、“恨当时不识其妙”(《书黄子思诗集后》),表明了他对司空图的极端崇拜。这就是说,苏轼崇尚自然平淡的审美理想,也是通过对以山水、田园为主要表现对象的诗歌进行审美体认和理论总结而得出。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表达其自然美的理论时,经常以山水来作为比喻,

直接从山水的具体形质上领略其文理自然之趣。他的父亲苏洵曾以风水相遇而自然成文来引发其自然无营的文学思想:“无意乎相求,不期面相遭,而文生焉”。(《仲兄字文甫说》)这一比喻对苏轼有深刻的影响,后来苏轼言诗赋杂文,主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在《自评文》中亦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我们所执著追寻的这样一个实出现象:包括苏轼在内的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深入影响是分不开的。而从老庄的自然之道向艺术境界中的自然美的延伸、转化、移植过程中,以山水为主体的自然界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

【篇六】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唐诗宋词选读》山水田园诗学案及答案

“采菊东篱下”——山水田园诗学案

【学习篇目】:《山居秋暝》《过故人庄》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2.探究问题:

(1)整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从诗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境界?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

(二)《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探究问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做客农家的情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拓展练习

(一)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

(二)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三)东坡苏轼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一)山水田园诗概念解说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源于南朝(宋)

谢灵运。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都属于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作品,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二)产生原因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或厌恶官场的争名夺利、互相倾轧,渴望远离世俗社会,追求自由闲适的心境,从而把这种理想寄托于美丽的大自然或淳朴的田园风光。二是诗人出于对山河的热爱,赞美大自然雄奇秀丽,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激情或抒发豪迈的情怀。(三)发展概况

源于老庄哲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四)常见意象与意境:1.山水诗常见意象

山、河、泉、溪、桥、樵夫、渔翁、山客、隐者、松、竹林、树林、草、各种山中植物、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花草香、鸟鸣、猿啼等。2.田园诗的典型物象①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②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③农具:耒、耜、锸、锄头、犁

④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⑤动物:鸡、犬、牛、羊、蚕、蛙3.山水田园诗常见意境

宁静、静谧、纯朴、自然、美好、平和、和谐、恬静、幽雅、空灵、安逸、安详、清幽、明净、飘逸、清新、清淡、旷远、雄奇、迷离、孤寂、凄凉、凄清、萧瑟。(活用诗中字与词,双音节词写意境)【补充】

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五)语言风格:清

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六)表现手法1.古代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2)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

(3)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典、象征、

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中显

静。

(5)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空间变化角度)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7)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8)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2.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3.解题方法:描写了什么景——创设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七)表现的主题(情感)

1.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观赏山水美景时的喜悦、陶醉。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怀才不遇的苦闷。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常用术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八)解题思路: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4.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知识链接】:

1.山水田园诗定义: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2.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3.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4.解析步骤:(1)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2)折物象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的特征有助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4)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

乐情(5)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5.常用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解题思路:什么景——意境——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6.自主鉴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采菊东篱下”山水田园诗学案答案

一、《山居秋暝》探究问题:

(1)整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从诗中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寸步不离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2)首联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还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读者描绘了怎样的境界?

明月松清泉石;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幽美、清新、明净。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和谐。这种热闹,正是为了反衬出山中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鸟鸣涧》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勃勃生机。

二、《过故人庄》探究问题: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做客农家的情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地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壳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拓展练习:

1.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2.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兵“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现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3.(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篇七】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创作成就

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创作成就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富有盛名的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政论文和哲理文立论宏大,辨析深邃;杂文多抒发忧愤,抨击现实;寓言文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传记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抒情文也有很高成就,而尤以山水游记文成就最高。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以“永州八记”为代表,把自己的身世遭遇融入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景物以灵性和悲情色彩,充满凄伤幽愤的情绪,艺术上善于选取僻远幽静的景物,营造出“凄神寒骨”的意境,以精细简练的笔触“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山水游记文创作的审美价值。

他的山水游记文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荒蛮瘴疠的穷山恶水、凄神寒骨的冰凉世界、幽明静远的人间仙境,奇丽迷离的世外桃源等多种意境的营造,不断向山水的内在精神深入,把压抑在生命内部的感情、追求、品格渗透到自然山水中,在其所选择的与自己人格追求相对应的山水物象中,借山水精神而使人的精神得以超越,从不同层面突现出其卓异的精神个性和峻洁的人格美。

放逐永州是柳宗元的人生转折点,他失去了仕宦上的坦途,而地理环境的前后反差,正与仕途的坎坷不期而遇,故他把对眼前永州山水的关照,与中唐社会的奇奇怪怪,个人经历的坎坎坷坷,郁结于胸的块块垒垒黏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也不只是单纯的模山范水,而是表现山水的内在精神,是要诗人用精神个性去融贯、铸造自然,是一个“目既往反,心亦吐纳”的观物过程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物过程,而表现在山水诗中的往往是“唯一真正存在的永恒的我”即人格我,是多重人格中最真实最稳固的一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前人评曰:“幽峭“、“孤峭”,沈德潜曰:“游山诗,永嘉山水主灵秀,谢康乐称之;蜀中山水主险隘,杜工部称之;永州山水主幽峭,柳仪曹称之,略一转移,失却山川真面。“可见,“幽峭“是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坛上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而这一特征的背后隐括着诗人卓异的精神个性和峻洁的人格美。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表现出与屈原一样的“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表现出与屈骚一样的不屈服,不向消极势力低头的斗争精神,和孤高脱

俗、坚毅俊拔的个性。永新革新中作为一个进步的政治家参加二王变法,变法失败,远贬荒蛮,他以待罪之身,恒怀惴栗,又不改初衷,满腔幽愤,体味出穷山恶水间一种特殊的灵性,与之契合无间,发而为诗,便是自己“贤而辱于此”的化身,高洁情怀的写照。“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突显了那种坚韧不拔,不向恶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

正是因为柳宗元的孤傲,这样的对现实不满,因此,便产生了“心郁郁之忧思兮”的悲愤忧思,“独茕茕而南行兮”的寂寞。

诗人被贬永州,所作篇章虽为描写景物,实则寄寓自己的忧郁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迫害他的权贵们的愤恨,对现实的不满,值得注意的是他虽处境险恶,但不消极气馁,虚度年华,依然想继续努力,以实现自己革新的政治理想,把孤独感和战斗精神紧紧融汇,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把激愤的心情寄寓在淡泊幽静的境界中自成风貌,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的基本特色。

总之,柳宗元通过对自然山水多种景物的描写和氛围的营造,像荒蛮瘴疠的穷山恶水,凄神寒骨的冰凉世界,幽明静远的人间仙境等从不同层面突出其超尘拔俗的人格美。在对美的关照中,把处于荒蛮的永州柳州的穷山恶水拉近山水游记诗文中,不是以心灵的和谐为务,而是不断向山水的内在精神深入,追求新的感悟,而且诗意的评价山水,予山水以品行,把压抑的生命内部的感情、追求、品格渗透到山水中去,自然山水就像一张将人生、命运、环境、追求等等编织在一起的网,透明而又模糊的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

柳宗元在所选择的与自己人格追求相对应的山水中,借山水精神使人的精神得到超越,山水成为他人格美的栖息地,他不是逃遁于山水中,而是逃遁于自我人格的保持中,在中国山水史上个性鲜明,风格卓异自成一家,对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篇八】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题库(1)

题型:单选

1.“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首楚国民歌叫D《孺子歌》

2.“赋”作为一种文体名称,最早见于D荀子《赋篇》

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B张籍《节妇吟》

4.“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是D杜甫新乐府的创作特色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作者是A孟浩然

6.“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7.“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作者是C李商隐

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出自陶渊明的A《归园田居》

9.《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作者是A韩愈

10.《国语》又被称为B《春秋外传》

11.《汉书》采用的编写体例是D本纪、传、表、志

12.《汉书》是我国第一部B断代史

13.《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是由何人撰成的D班昭与马续

14.《九歌》中表达神人之间才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愁作品是D《少司命》

15.《九章》的风格A平实素朴

16.《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杀霸陵尉的细节表现了C李广的负能使气

17.《论衡》一书的作者是A王充

18.《论语》编纂成书最早当在C春秋战国之际

19.《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C杨衒之

20.《琵琶行》在白居易诗歌的分类中属于C感伤诗

21.《七发》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作者是B枚乘

22.《诗经。邶风。静女》是一首A情爱诗

23.《诗经》中的小雅有D74篇

24.《诗经》中收录诗歌的时间断限时B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25.《诗经》中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的诗篇是A《七月》

26.《诗经》中用得最多的表现手法是B赋

27.《史记》五种体例中,“本纪”是记载B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

28.《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在内容上的不同表现在.B前者集中记述了吴越争霸的故事,后者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29.《西京杂记》的作者是D葛洪

30.《橡媪叹》一诗的作者是A皮日休

31.《饮马长城窟行》的作者是建安诗人C陈琳

32.《战国策》的风格特色是B铺张辩丽,夸饰恣肆

33.《战国策》的整理者是D刘向

34.《种树郭橐驼传》的作者是C柳宗元

35.《庄子》一书今存篇数是:33

36.班固对《离骚》题意的解释是D离,犹遭也;骚,忧也

37.北朝乐府民歌主要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C梁鼓角横吹曲

38.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是A温子升

39.被杜甫称为“暮年诗赋动江关”的作家是:庾信

40.被公认为“大历十才子”之冠的是C钱起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

41.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诗歌是C《古诗十九首》

42.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A《史记》

43.被鲁迅誉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A曹操

44.被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称赞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的诗人是C高适

45.被誉为“七子之冠冕者”的文人是B王粲

46.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诗是A崔颢《黄鹤楼》

47.被誉为西晋诗坛第一人的是:C左思

48.表现陶渊明”金刚怒目“式一面的作品是B《咏荆轲》

49.蔡琰的代表作是A五言《悲愤诗》

50.曹植后期的代表作是D《赠白马王彪》

51.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B《论贵粟疏》

52.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是:复归风雅

53.初唐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是B杨炯

54.除政治时局外,对正始诗歌创作影响重大的还有A玄学思潮

55.创立“二十八字史论”的晚唐诗人是:杜牧

56.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A寓言故事

57.代表汉代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A《古诗十九首》

58.带有陶渊明自叙传性质的散文是A《五柳先生传》

59.第一个将庄子诗化,其诗作具有清远境界的诗人是C嵇康

60.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的诗人是C谢灵运

61.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A《归田赋》

62.东汉文人五言诗《咏史》的作者是A班固

63.杜甫的《秋兴八首》属于A七律组诗

64.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C沉郁顿挫

65.郭茂倩《乐府诗集》分乐府诗为C12类

66.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是C《遂初赋》

67.汉乐府民歌《上邪》一连列举的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有D5种

68.获得宫词之“祖”声誉的诗人是C王建

69.贾谊的《过秦论》在分类上属于:史论散文

70.建安诗人中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是C曹丕

71.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是C《春秋》

7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73.就作家而言,秦代可以提及的只有D李斯

74.据《史记》记载,“喜刑名法术之学”,“与李斯俱事荀卿“的是A韩非

75.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曹操

76.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D《行路难》

77.李白诗歌自然明快的优美情韵主要体现在哪类诗里B绝句

78.李白诗里用得最多是色彩字是A白

79.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诗歌是其:爱情诗

80.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D轶事

81.刘禹锡《竹枝词二首》的体裁是C诗

82.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是A山水游记

83.录载于《吴越春秋》中的《弹歌》的歌词是A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84.南朝乐府民歌大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B《清商曲辞》

85.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D《西洲曲》

86.其七绝留存下来七十余首,写得几乎首首皆好的诗人是B王昌龄

87.其诗具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的诗人是A阮籍

88.其诗预示了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的中唐诗人是D顾况

89.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的作品是C《九歌》

90.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是A《离骚》

91.屈原作品《九章》之名最早见于:刘向《九叹》

92.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作品是C《天问》

93.盛唐诗人中唯一位居高官且封侯者是C高适

94.诗歌“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指的是A韦应物

95.诗歌具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的诗人是B李贺

96.诗歌具有“清刚之气”的西晋诗人是C刘琨

97.诗作被钟嵘誉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诗人是B曹植

98.诗作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是中唐的先声的诗人是D李益

99.使司马迁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的重大事件是A李陵事件

100.宋玉的自悲生平之作是D《九辩》

101.太康诗歌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是D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102.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诗人是A陆机

103.太康诗人中悼亡诗赋写得最好的是A潘岳

104.陶渊明最后退隐不仕时所辞官职是D彭泽令

105.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是C曹丕

106.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A白居易

107.晚唐讽刺小品文《英雄之言》的作者是A罗隐

108.王粲的辞赋代表作是A《登楼赋》

109.王维《辋川集》的诗都是C五绝

11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为B闲淡简远

111.魏晋南北朝一部系统完整而且结构严密的文学理论专著是D《文心雕龙》

11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品是B《搜神记》

113.我《吴越春秋》的作者是B赵晔

114.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是D《史记》

115.我国上古神话中射太阳的英雄是:B契

116.下列不是出自韩愈的成语是D狐假虎威

117.下列典籍中,以擅长描写战争著称的一部作品是B《左传》

118.下列关于李白《将进酒》的说法正确的是B借古题抒己怀

119.下列关于李白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病逝于流放夜郎的途中

120.下列关于陶渊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一直退隐不仕,安身立命于田园

121.下列关于荀子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重仁政,倡王道

122.下列诗作为元稹所作的是A《连昌宫词》

123.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揠苗助长

124.下列属于班婕妤所作的赋作诗D《自悼赋》

125.下列属于杜牧咏史诗的是C《题乌江亭》

126.下列属于讲唱历史的变文是A《伍子胥变文》

127.下列属于南朝赋作的是B《芜城赋》

128.下列属于司马相如的抒情述志赋的是A《长门赋》

129.下列属于唐传奇繁盛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是B《李娃传》、《霍小玉传》

130.下列作家是《春秋》公羊学派大师的是B董仲舒

131.下列作品中,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的是D《抑谶重赏疏》

13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古诗十九首》的是C《上山采蘼芜》

133.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的是A墨家

134.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是D《韩非子》

135.扬雄的《甘泉赋》从题材上看写的是B祭祀

136.一般来说,神话是D关于神的故事

137.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什么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C声律

138.由盛唐过度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诗人是C杜甫

139.有“诗鬼”之称的是:李贺

140.与钱起并称“钱刘'的是C刘长卿

141.在《诗经。大雅》中主要描述后稷功绩的诗篇是A《生民》

142.在开创词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可视作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的是D温庭筠

143.早期文人词多出自C中唐

144.仲长统《倡言》的文风特点是C质朴富于论辩

145.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最擅长的诗歌体裁是D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

146.著名词人韦庄属于B西蜀词人

147.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中的夺冠之作是A王之涣《凉州词二首》之一

148.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的中唐诗派是C韩孟诗派

149.作于杜甫困守长安时期的作品是A《春望》

题型:多选

1.《汉书》对《史记》体例的改造有:(BD)B改《史记》的“书”为“志”D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

2.《老子》的文学价值表现在:形象化的说理,语句上韵散结合

3.《木兰诗》的艺术特色是(ABCDE)A篇幅较长却又简繁得当B语言浅畅明快C顶针修辞运用巧妙D比喻贴切生动E风格刚健清新

4.《诗经》在章法结构与语言方面的特点有:采用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语言质朴畅达,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叠字

5.《史记》刻画人物性格的经典手法有(ABCDE)A精巧的剪裁和安排B以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人物性格C人物之间的对比

衬托D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E特定环境中凸显人物性格

6.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有(AB)A张衡《同声歌》B秦嘉《赠妇诗》

7.楚辞体的共同特点有(AC)A铺排夸饰,想象富奇C多用楚语楚声

8.楚辞与赋的区别有(ABCDE)A楚辞依“兮”而咏,赋则很少虚字B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赋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为

主C楚辞句式参差错落,赋则铺排谐偶D楚辞主观抒发意味浓重,赋则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E楚辞句式长短不拘,赋则比较整齐.

9.词的别称有:曲子词,诗余,歌词,长短句

10.大历诗风的艺术特征是(ABCD)A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B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C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D虽有风味而气骨顿柳宗元的诗代表我国山水成就最高的是

11.继承元稹、白居易新乐府写实批判精神的晚唐诗人有(ACD)A皮日休C聂夷中D杜荀鹤

12.李白歌行体的特点是(AC)A笔法多变,空无依傍C变幻莫测,摇曳多姿

13.骈赋的表现形式是(ABCE)A对偶精工B事典博赡C声韵和谐E藻饰华丽

14.认定《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的著名典籍有(BD)B《汉书》D《史记》

15.上官仪诗作的特点是(ABC)A多应制、奉和之作B婉媚工整C体物图貌,细腻精巧

16.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是(CD)C潘岳D陆机

17.下列出自李煜词句的是(CD)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下列评价与玄言诗有关的是(ABCD)A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B理过其辞,淡乎寡味C寄言上德,托意玄珠D平典似《道

德沦》

19.下列先秦历史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是(AD)A《尚书》D《国语》

20.下列属于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是(ACDE)A孟浩然C储光羲D王维E祖咏

21.下列属于陶渊明辞赋作品的有(BD)B《归去来兮辞》D《感士不遇赋》

22.下列属于正始诗人的是(AB)A阮籍B嵇康

23.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的神话有(BCD)B黄帝战蚩尤C女娲补天D鲧禹治水

24.扬雄辞赋的代表作是A《蜀都赋》B《河东赋》C《校猎赋》D《甘泉赋》E《长杨赋》

题型:简答

1.“长吉体”的主要艺术特色:1、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构思奇特,意象鲜明瑰丽2、丰富的主观色彩作诗过多地依赖

自己的感觉和幻觉,沉迷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3、诗歌具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以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血”、“死”等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画面,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长吉体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特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

2.《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答:1、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2、质朴自然3、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意境4、语言浅近自然,精炼

准确

3.《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1、富于雄辩色彩。把握对方心理;气势充沛2、善于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4.《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1、表达恋爱中爱慕相思之情2、描写婚姻生活的幸福甜蜜3、反映相关的社会问题4、描写妻子被丈

夫的无情抛弃

5.《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答: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4、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6.曹操诗歌的创作成就:1、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时事。2、其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艺术风格

7.晁错散文的创作特点答:1、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2、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8.楚辞产生的原因答:1、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2、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紧密3、与楚地方言有影响4、受北方文化的影响

9.杜甫诗作的集大成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2、作诗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化。3、功力深厚,

能自铸伟辞。

10.敦煌遗书中变文的取材分类答: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11.高适《燕歌行》的创作成就?1、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

人家庭带来的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2、此诗艺术风格上以纵横顿挫、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12.宫体诗的特点答:1、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写妇女、男女之情、咏物、游宴登临、游戏,带有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2、

对写实技巧的追求。视女人为物而加以描写,对女子的姿色、形貌、体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其写实技巧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3.汉乐府民歌的题材答:1、讽刺达官显贵2、反映人民对战争的厌倦3、歌唱爱情婚姻4、倾诉生活的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5、表

达人生哲理

14.建安辞赋的创作特点.答:1、有一个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作品多,且进行理论探讨。2、思想活跃,赋作题材广泛。

3、抒情性进一步加强。4、艺术形式上有新的发展,辞藻流利华美,对仗工巧整齐,韵律和谐,开启六朝美赋创作之风气

15.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答:1、自然明快其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既自然含蓄,真实

简练而蕴含丰富2、清新俊逸其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绝句丽,就形成了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3、李白的绝句特别是七言绝,带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了乐府歌行开合随意而以气贯穿的表现手法。

16.李煜后期词的创作特色答:1、李煜后期词写亡国的深悲巨痛,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是其后期词

最突出的内容。2、李煜后期词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中,充满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3、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

17.王褒的《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史上的贡献答:1、作者把个人的遭际和情感融入箫的描述中,与大赋有本质的区别2、全文只描

写乐器和音乐,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18.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答:1、贯穿着总是为人生的主题2、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丰富4、集体创

作的产物

19.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答:1、创造了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

后是议论或感慨。2、局部朝着情景交融的方向发展。3、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细腻的描绘。

20.庾信入北前后诗风的变化:1、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排偶自然工巧。2、后期入北,羁留他乡,身仕异国故国乡关之思

表现在诗中,诗风苍凉沉郁。3、南北诗风在庾信的诗中结合起来,创造出技巧精工又格调苍劲的优秀作品,成为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者。

题型:名词解释

1.《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都是阐述《春秋》经的“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内容上抒写离愁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

艺术上意蕴多义,浅近自然,形成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3.《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由后蜀赵崇祚编成。收录了温庭筠等18家词人作品。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

着词在文辞、风格、意境等特征的进一步确立,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础。

4.《史记》“互见法”:是指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

点则置入他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使人物性格鲜明,且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使之形象完整。

5.《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主要记述了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逸闻轶事,特别是士族人物的玄虚清谈。人物性格生动,

使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以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6.《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为地理著作《水经》所作的注释。内容上记述了河流两岸的名胜古迹,风物景象及神话历史传说等,文

学价值较高,因而也是一部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7.《天问》答: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

了诗人见识的广博、思想的深刻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8.长吉体:李贺继承了韩愈、孟郊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其诗造语奇丽,善用生新拗折字眼,笔触形象而暧昧,带有神秘感,被称

为“长吉体”。

9.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其诗作虽未脱离绮靡诗风的影响,但题材上已从宫廷走向市井和江山塞

漠,感情浓烈壮大。形式多有创新。

10.楚辞:是战国后期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编辑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

辑为十六卷,命名《楚辞》。“楚辞”又称为诗集的名称。

11.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是建安诗歌的代表人物。创作优

长不同,各有特点。

12.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到魏晋时,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于是,乐府也成为诗体的名称。

13.骈文:骈文是魏晋南北朝盛行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具有均衡之美的文体。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14.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指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以山水田园作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派。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此诗

派还有裴迪、储光羲、常建等其他诗人。

15.唐传奇:就是唐人用文言文写的短篇小说,它是以六朝志怪小说为基础发展创新而来的,并且融合了历史传记小说及民间的一些说

唱艺术、辞赋、诗歌等形成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现存的大部分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16.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

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17.武功体:指晚唐诗人姚合的诗,因姚合曾担任武功县主簿而得名。武功体的代表作是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18.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首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回环婉转又摇曳多姿。

19.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讲究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

与错综之美的声律搭配原则。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20.元和体:元稹和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

两人的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题型:论述

1.《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内容:《离骚》全诗共370多句,2400多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序身世、现实以及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受谗被疏的过程,抨击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被疏远之后的不懈求索和最终选择。《离骚》的内容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实现“美政”。屈原的政治思想接近于儒家,他的主张效法历史上的圣君贤相,励精图治,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二是表现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因此遭受的打击,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三是表现屈原坚贞洁白的品质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离骚》的艺术成就: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驱使各各种神话形象、历史人物、禽鸟花草,纷至沓来,构成了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异常芳洁高大,从精神世界到外表服饰都带有理想化的特点,远远高出于世俗之上。2.《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屈原使比不再局限于以物比物,兴也不仅仅用于作品的发端。他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比兴带有普遍的的象征意义。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各成系统。3.《离骚》中的感情非常强烈。《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及在斗争过程中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及他内凡的剧烈冲突。全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4.《离骚》篇幅宏伟,内容丰富,在抒情中带有叙事的成分,诗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同诗人的自序传。

2.《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1.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比如社会政治诗,作者往往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生活、表达爱憎。2.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表达相思,就直说“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发男女爱情坦言以陈,毫无掩饰。表达社会政治情感的诗作也是如此,如《秦风·黄鸟》抒发民众对秦穆公殉葬车氏三子的愤慨,反复咏唱:“彼苍者天!歼我良人”。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感情。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里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3)《诗经》是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种不拘四言、长短自如的句式,有浓厚的民歌风味。(4)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词虽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的最后两章。《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②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清人方玉润赏评道:“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徊无限”,就是指它层递深入的特点。这类诗在《诗经》中也有一定数量。

3.《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答: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4.《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小p140答: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饥刺横生。5.精湛的文笔。

5.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答:小p153答: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6.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一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二.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7.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答: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由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宣传倡导和创作实践,唐后期古文写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终于取代骈体,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韩愈的古文,本有“文从字顺”和“怪怪奇奇”两种风格,后追随者们片面发展了韩文奇崛艰深的一面,古文运动逐渐衰落,骈文又在晚唐五代的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北宋建国之初,柳开曾大声疾呼恢复韩柳的古文传统,但所继承的则是唐代古文运动末流奇涩古奥的遗风,王禹偁也反对五代以来浮艳相尚的文风,但所见与柳开不同,他在提倡“韩柳文章李杜诗”的同时,把“传道而明心”和“句易通、义易晓”作为古文写作的标准,纠正了柳开等人文风的流弊。继承王禹偁古文传统而作出了较大贡献、成为北宋古文运动中坚的是欧阳修等人。欧阳修等人也主张“文与道俱”,但已偏重于实用,而不专指遥远的道统和空洞的性理,对四六文的骈偶形式,也采取了比较实事求是的灵活态度。欧阳修进一步开创了平易流畅、骈散结合的古文新体制,使其成为宋代古文的基本特色,并为此后元明清诸代所遵循。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的嘉佑二年(1057),是古文运动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苏轼、曾巩和苏辙都是这一年中的进士。再加上王安石、苏洵,欧阳修周围集结了一批优秀的古文家。内中各人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主张虽不尽相同,但在此前后,都写出了不少成为后世典范的古文名篇。如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留侯论》,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等,文采斑斓,使宋文于此极盛。欧阳修重视奖掖后进,王安石、苏轼皆出其门而相继主盟文坛,宋文得以顺利发展。嘉佑二年的科举改革后,古文日益兴盛,并从此取代骈文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以迄近世。唐代散文继承了秦汉散文传统,又具有题材更广、与现实生活联系更密切、文学性更强等新的特点。新的古文传统形成以后,骈文并未销声匿迹。当代和后世仍不断出现骈文作家和作品,古文家亦时或采用骈辞俪句作为艺术手段,只是骈文不再占据统治地位。由唐宋古文运动开始的古文新传统,支配文坛1000多年,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被白话文所代替。

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答案: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1.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2.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3.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4.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9.试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异同?答:一。地域不同南朝: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南方都市。北朝:北朝民歌主要产生于辽阔的北方(草原)二。作者不同南朝:女性较多。北朝:男女皆有。三。内容、题材不同。南朝:南朝民歌的内容很单一,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反映的情恋内容极其广泛,角度多样。如《西洲曲》写一个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北朝: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敕乐川》把辽阔的草原风光生动描绘出来;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反映战争及其带到来的苦难;反映爱情婚姻。四。风格不同南朝:A.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B.其次是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欢欲见莲(怜,爱也)时。”C.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北朝: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代表作《敕乐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