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因钱的原因错过此好书,因小失大,太险了!还好是边教帮我买的,否则我会因为价格较高的原因舍弃此书而也许留下一生都不知道的遗憾。 在某天浏览微博“天天好书”上的荐书信息时,就在一扫而过的一刹那看见了对这本书的介绍“《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是由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园艺学家E.H.威尔逊(E.H.Wilson,1876~1930)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的。从1899年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到1911年最后离开,威尔逊前后5次、历时12年,到中国考察和采集植物,将1000多种全新植物引种到美国和欧洲。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威尔逊此次来中国考察的所见所闻。威尔逊不仅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园艺提供种源材料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以自然学者与植物学家探索科学的一双慧眼观察中国,将中国的植物、地理、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尽可能地介绍给了世界”。 其实单看此介绍,并不会完全吸引我产生购书的念头,还是那些图片,那些大树的老照片让我心动。网上80多元(原价108元)的价格还是让我犹豫,心想如果有任何风吹草动、节外生枝的小麻烦,比如无货或延期送货或其他小事,我都会立即放弃此书。没想到,它很顺利地就到了,反而同时购买的另一本书因搭售其他产品而被我坚决地放弃购买了。 10月23日书到后,先照例翻了一下,结果却立即被牢牢抓住,我强行停下正在看的另一本书,插队先看此书,并将跑步时间也挪用了一部分出来,除了上班,夜以继日地看,终于在27号的晚上看完,一波波的惊喜排山倒海地涌来。 先是那张呈现1903年左右重庆弹子石码头的法国水师照片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尽管作者对照片的说明只是“长江边的一个港口”,我却惊喜地认出来了,那时的弹子石看起来是多么的干净、整洁啊!还有忠县的石宝寨,还有都江堰的安澜桥...... 然后就是那些我熟悉的植物名在一篇篇纸上一个个跳出来(杜鹃、芒草、野蔷薇、栾树.......),带给我最大快乐的还是由此书而得知的绿绒蒿,美得令人感叹这世间居然有如此空灵绝美之物,而我在网上查此花时多篇相关文章均提到了本书作者。当读到书中描述的某种我不认识的花的美丽时,我赶快上网去查,结果又认识了好多让人惊艳的花,比如四照花和高山报春花。 当然,不只有我熟悉之地的老照片,也不只有那些我钟爱的花花草草,还有如游记一样记录下的那些山山水水和城镇乡村,宜昌、松潘、阆中、巫溪、夹江、成都、巴朗山.......,尤其是读到巴朗山一节时,作者描述的路线与我读大一时陪老师去巴朗山采药的行进路线几乎完全相同,我完全是在回忆我当时的旅程中依依不舍地读着他的描述。另外,还让我对其中我没去过的那些地方充满了向往,特别是对即将去跑马拉松的宜昌(书中描述该地的桃味道极佳),以及乐山附近的瓦山(被称为“世界最迷人的天然公园”),那座山从峨眉山上看时呈诺亚方舟状。 还有,作者还详细地描述了许多植物的用处、经济价值及加工方法,比如桐油、生漆、虫白蜡等,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些植物在经济开发方面的一些发展建议,有点类似于《天工开物》,我想,如果当时的有识之士早日读到此书并传播给农民,我估计定会受益颇多。喜欢植物的人,一定是普爱之人,他的爱不分国界,对所有的人都怀着深深的善意。 所以,本书不但记录了1900-1911年中国西部(主要是宜昌、重庆、四川、西藏)的植物,也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与地理、社会生活与自然风景,难得看到一本书集中了我所有的最爱,所以,我如何会不欢喜! 本书译者说,在此书之前已有一本其他作者的译著出来,但此书与前书的区别是此书意外地获得了作者在当时拍下的三百多张照片,所以虽然本书厚达五百多页,但读起很轻松,因为穿插了许多照片,虽然主要是植物,但也有不少村庄、普通民众、房屋建筑和高山峡谷等。当然,有些遗憾是照片不太清楚,也不是彩色的(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彩色照片应该是1936年左右才普及的),所以,大多数植物单从照片上不易辨认,虽然有可能我都见过,毕竟我一直生活在四川及其附近。 内容太多,不易分类整理,所以我还是由着我的兴趣一项项列出吧。 1这些道观外形修建得十分精美,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令人为之倾倒;但遗憾的是,它们内部通常很昏暗,而且不干净,凑近一看风采大减(作者在此书中多次提到他看到的居民房和住过的客栈大都非常脏,很奇怪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干净,我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也无法将其归咎于贫困,所以暂时无解)。 2有不少轻率的外国旅行者写下文章,指责(三峡附近)船夫的缺点和无能,这是不真实的。恰恰相反,这些中国船夫细心、谨慎,能够很好地驾驭他们的船只,与他们接触得越久,就会越钦佩他们。东方的驾船方法不同于西方,西方人必须尽量适应,若是强制用西方驾船方法,大多都会以灾难告终。 3耐心、机智和充足的时间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最好还是选择到不这么原始的地方旅行。其实,若是具备了这些条件,你可以到中国的任何地方旅行,每个地方都会让你获得极大的乐趣和丰富的知识。 4不要试图在一个人们好奇心很强的地方弄点新花样,旅行者应该尽量避免引起公众注意。作者在书中说,在中国的偏远地区,即使是散了架的破轿子,关键时刻也比护照管用,因为他认为在中国使用轿子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尊重。 5附有铁线蕨的岩石非常著名,即”宜昌蕨石”,被运往全国各地销售。 6长在岩石裂缝中的巴蜀报春,花期过后所有花梗都弯向岩壁,以确保种子落入岩石缝隙中。 7珙桐之美在于那两片托着花的白色苞片,大小不等,微风吹过,犹如小鸽子在树上飞舞盘旋,从远处看,树上好似覆盖着片片白雪。 8《圣经》:“人错与已过”——别人眼中的微尘,自己眼中的梁木,指看见别人的小缺点而不知自己的大错误。 9官员们都在疯狂而草率地学习西方知识,他们认为这很有用。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各个方面都缺乏协调合作。他们自认为已经羽翼丰满,然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还处于幼儿时期(这种情况,好像非常适合当今考硕或考博一直想留在学校读书的那些学生)。 10通过焚烧野草丛和灌木丛,再将沸水再浇在这些灰烬中,蒸发浓缩后即得到碳酸钾。 11在196页,作者描述了他所见到的九寨沟的五彩池,并分析了其成因,首先是池底为白色钙质沉积物,其次是因为各池子深度不同,导致了在阳光下反射出不出的颜色。 12我们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困乏而疲惫,但当看到这纯净的藏蓝色天空,这沐浴在温暖阳光里的大地和丰收的忙碌景象时,我们的心情也变得非常愉快,充满喜悦。(作者即使有钱,但因为所到之处均很贫穷也难以买到足够的食物,所以看到藏民丰收时才会如此高兴) 13如果要我在中国西部生活,那么我一定在松潘定居。尽管那里海拔很高,但气候怡人,终年都很温和,天空总是呈现出清澈的藏蓝色——(这也勾起了我对松潘的无限向往) 14当地人用刀斧砍伤胡桃树的树干下部促使其多结果实,称为“打胡桃树”。 15在304页,作者提到了光核桃,其实也就是林芝桃花盛开时的那种桃树品种,作者当时认为是一种新品种。 16以前的康定,名为打箭炉。 17攀登任何高山,尤其是到达上述海拔高度,留心观察温带植物的入侵是颇有意义的。我们周围的一切似乎在微笑,大自然充满了和平的气息。实际上,每株植物都必须面对持续不断地、来自所有层面的、对每一寸土地的残酷竞争。幸好植物不会言语,否则,人们必将听到太多胜利者的狂喜和失败者的呻吟。 18他的愉快和乐观不仅使自己很充实,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与我同行的随从,他们很快就停止各种报怨。 19华中和华西的偏僻山区绝对是一个植物天堂,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会聚在一起,让人手足无措。 20中国植物的真正价值和重要性不在于其种类丰富,而是它的优越的观赏特性和大量适于世界温带地区公园和户外花园应用的植物种类——(而本书作者对中国植物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将这些美丽的观赏植物不但介绍到世界各国,还介绍给更多的中国人,比如绿绒蒿,以前可能没有人发现它的美)。 21人们(指中国人)对著名灌木的开花充满期待,专门远足乡间,只为一睹自己钟爱的花卉开出第一朵花。即使再贫困,人们也会在农舍周围栽植一两株去而去去奇特的植物,以增添生机和活力.......在造园艺术中,所有这些都只是在一个几平米的小空间里,但看到的景色却好像有数千米。 22在栽培水稻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耐心、才智和难以置信的勤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们为了确保水的流动而建造梯田,无论在平原上还是陡峭的山坡上,目之所及都是种植水稻的梯田,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尽管他们不懂得如何将水引上山,但却运用了各种发明创造。 23中国的虫瘿是最好的制革材料。虫瘿即是一种蚜虫刺破盐肤木的叶片后产卵,导致该植物原生质体受刺激而出现异常生长产生的瘤状虫瘿(五倍子?作为黑色染料用)。 24中国的宣纸原材料来自通脱木(俗称“通草”)。幼蚕孵出后的前22天用柘树叶喂养,之后用桑树叶喂养,据说这样得到的蚕丝韧性更强。大麻的灰烬与火药混合可制鞭炮。 25515页说苦丁茶是用桑树叶采摘蒸后与菜油混合压制成的(我表示不信,因为喝此茶时感觉形状明显与桑叶不同;从网上查说是来源于苦丁茶树,也叫大叶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