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主题是我们的城市、建筑及规划设计是如何影响户外生活乃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提到户外生活,突然有点落寞了,好像越长大,我们的户外生活好像越少了,不知道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变了的缘故。想想小时候,印象中外面的世界总是比家里精彩,可以走几步,拐个弯随意地去朋友家串串门不用预约时间;可以和附近的朋友在家门口玩一下午的烤地瓜都觉得趣味无穷;可以在路边玩耍,新奇路上发生的有趣的活动,随时的加入他们;可以跟父母晚上出去散步看热闹,吃吃糖葫芦,舔舔糖人,把玩面人,看看耍猴,听听唱戏,街不宽,人潮涌动,串来串去,好不热闹。我会陶醉在老爷爷耐心地捏可爱的面人时他的一举一动里;会紧张糖人转盘上自己能不能中一条龙,这样就又可以看老爷爷给我用糖水给画条龙;会耐心地在一旁蹲着等待熟悉的一声爆炸,然后去美美地品尝期待已久的爆米花;会带一袋子毛豆跟母亲去河边乘凉,看着母亲和邻居们边吃毛豆边聊天,我们小孩子则去滑草地,玩累了躺着草地上去仰望星星……可以说,记忆里的家门外总是有各种富有人情味的色彩,味道,声音,熟悉的自然和人文关怀,还有各种的新奇和未知的美好。 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里的城市里,我们依然有交往的需求和激情的需求,但好像是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我们困在了方方正正的水泥盒子里,也困在了四四方方的电子盒子里(手机),我们离不开手机,不断地刷微信,我们自己都控制不了,也许只是变相地满足了我们交往的需求。 书上提到了斯堪的纳维亚的一句古老的谚语:“人往人处走”,说的太好了,我们确实要走出盒子,走向人群。『户外生活比任何建筑构思的组合都更丰富、更激动人心,也更有价值。P15』『户外空间活动——城市中最吸引人的因素。P23』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有足够的适宜的公共空间,但『随着功能主义的到来,街道和广场被认为是多余的,代之以公路、行人道和无际的草地。P37』其次,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公共空间,提高公共空间质量,从而为更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使人们『能够方便而自信地出入;能在城市和建筑群中流连;能从空间。建筑物和城市中得到愉悦;能与人见面和聚会。P44』 那什么样的公共空间算是质量高的?宽阔的?树多的?整洁的?标准是什么?书中给出了意外之外却情理之中的答案——人们愿意逗留的空间才是好的空间。『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着或步行时发生,生活总是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为交往和获取信息创造有利条件,使每个人都轻松自在,并有时间去感受,停留乃至参与。P64』『较长的户外逗留意味着富于活力的住宅区和城市空间。P72』『慢速的交通意味着生动的城市。P71』所以改善户外生活条件的关键就是改善户外逗留的条件,里面有两个重要的点,一是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二是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 书中从集中或分散,综合或分解,吸引或排斥,开发或封闭四个方向并结合人的知觉、交流和尺度方面,探讨如何在大范围的规划和细节的设计实现以上两个重要点。 书中不少观点给我深刻的印象,这里结合意大利威尼斯水城进行理解。 1、『户外空间的生活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P65』 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P67 很多时候,一个很不起眼的个人的单体活动,会因为适宜的条件,慢慢演变成一个群体的整体活动,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这不禁让我想到《阿甘正传》里原本只是阿甘一个人在跑,慢慢变成一群人在跑,跑出了“生命随风,执着永恒”的精神,鼓舞了那一代的美国人。『一旦这一个过程开始,整体活动几乎总是比最初进行的单项或的总和更广泛,更丰富。P65』 同样的,威尼斯的广场经常能看到成群的鸽子,肆无忌惮地散步寻食,(当然,在我们国家的广场上很难有机会看见)因为有了鸽子,便有了亲近鸽子的儿童和成人,便有了愿意坐在边上咖啡椅子欣赏他们的老人,便有了坐在老人边上一同欣赏,偶尔攀谈几句的陌生人,便有了一家又一家的咖啡店,这就是一种正效应的过程。“老人无法享受到坐在长椅上的乐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看的。” 2、『综合,决定了接触面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P95』 『重要的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关系。P95』其中书中提到“起居室”的概念,如同家一样,家中每个人生活在同一空间,又各自进行不同的活动又能融汇在一起,同样的公共空间里亦要做到如此,如威尼斯就是一个扩大到城市尺寸的起居室,大多情况下,交通只是起交通功能,而威尼斯的水道不单是交通,这里生活和交通并行不悖,它是户外活动的空间又是联系的中枢,人们还可以乘船去上班,也可以乘船环游城市,可以在船上唱歌,可以打盹,可以看看桥上风景。 3、『吸引——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P107』 这就要注意柔性边界的运用,『它是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它常常起到承转连接的作用,使居民和过渡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轻松自如。P107』人们总是有着强烈的社会交往需求,他们总是以某种似乎真实而合理的借口外出,如散步,洗车,看电影,看展览,看表演,购物等等,实现以上进入公共空间的意愿就必须降低生理及心理上的出行障碍,一是保证有路可走(短捷而方便的道路),二是有地方可去,三是有事可做,强化人们出行的目标感,增强其进入公共空间的意愿,只有有事可做,才有话可说,然后必要性的,自发性的和社会性的活动以这种微妙的方式交织出现,呈现热闹的户外景象。 4、微妙感觉,尺度之间。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场所感知很敏感,一个细小的尺度都可能造成“门庭若市”与“门可罗雀”的天壤之别,威尼斯的街道平均宽度是3米,这种距离既可以保证步行交通(拥挤度在人们步行忍耐范围里)和两侧的生意(紧凑的空间保证足够的人流量),并能看清两侧的商品,且威尼斯的水道大多亦不宽,一些甚至只能勉强一艘船挨墙而过,可以说较小的尺度大大增强了游客感知空间的强度,且弯弯曲曲的水道和大小穿插的空间更增加了空间探索性和趣味性。『在建筑物面临人行道和步行街的地方,将窄门面,宽进深的原则与精心利用空间结合起来,避免“空洞”和“被人遗忘的角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喜欢逛小巷子里一家家小店,探索更多未知的角落,而不愿去逛大片灯光闪耀的商业街的缘故了。 5、驻足停留——边界效应理论 『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P138』这不禁让我想到俞孔坚写的《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里探讨的人本能地具有庇护心理,防御心理、探索心理和捍域心理,而边界区域,如立柱,凹处,转角等就可以很好满足既局部隐藏,提供防御,又视野良好的特点,针对这种心理为改善户外逗留又提供一个方向,为户外空间适宜地提供明显的逗留支持物,『沿建筑四周和空间边缘的座椅比在空间当中的座椅更受欢迎,与驻足停留一样,人们倾向于从物质环境的细微之处寻求支持物。P147』『为了较简单的方式改善一个地区的户外环境的质量,最好的作法就是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人安坐下来。P145』例如威尼斯城这方面是很突出的,不仅有基本的座椅(凳子、椅子)还有辅助座位(台阶、矮墙、箱子、基础等),一些的“座席景观”——多功能的城市小品,街灯、旗杆、雕像以及建筑物的外立面都设计来让人坐上一会,所以有人说威尼斯“整个城市都是可以坐的。”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不错的观点就不一一赘述,让我思考的是书中所举的案例以欧美为主,一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与国人的差异带来空间感知与行为交往方面的差异,因而,想问老师的是,不知我们古代中国城市及街道规划设计是否亦有符合国人社会交往的空间模式和设计方法及细节,可以来改善今天国人公共空间的各类生活?